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阳光工程心理网

 找回密码
 点击这里加入阳光论坛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9073|回复: 1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克服完美主义的困扰(转贴)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07-3-28 19:20:2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克服完美主义的困扰
    完美是人人都想要达到的最高境界,在生活中,如果一个过度要求事事完美的人,就是心理学上所谓的“完美主义者”。完美主义者的最大特点是:常常要求别人也要像他一样的将每一件事情做到尽善尽美。
  对自己而言,完美主义者也要求自己完美无瑕,所以给自己施加了很大的压力,并为此常常自责而闷闷不乐,经常有挫败感。他们通常是以完美主义者的标准来要求自己,以及他的同事、部属、朋友和子女。他制定了很多规则与标准来束缚自己,牵绊他人,结果自己和周围的人也苦不堪言,不胜其累。
  从心理学来说,“完美主义”是对完美过分的一种极端追求。那种完善自我,健康地追求完美,并且在努力达到高标准过程中体验到快乐的人,不是完美主义者。心理学上所指的完美主义者是那些把个人的理想标准和道德标准都定得过高,不切合实际,而且带有明显的强迫倾向,要求自己去做不可能做到的那种人。
  完美主义的人往往不愿意接受自己或他人的弱点和不足,非常挑剔。比如,你让自己保持优雅的姿态、不俗的气质、温柔的谈吐,这就是为自己定了一个过高的理想标准,而且也带有强迫的特征;你会为一个自认为不优雅的姿态就紧张焦虑,这也并不是一个健康的追求完美的正常心态。
  完美主义者表面上都很自负,其实自己内心深处却是非常自卑。比如,你很少看到自己的优点,总是在关注自己的缺点,而且总是不知足,也很少肯定自己。不知足就不快乐,周围的人也一样不快乐。所以,学会欣赏别人和自己是很重要的,它是进一步实现下一个目标的基础。
  在人际交往方面,为了维护自己这个完美的角色,完美主义者常常生活在一个狭小的圈子中。比如你,很想可又不敢融入到群体中去,怕暴露了自己的缺点。你不敢表露自己的感情,不敢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态度,你给自己制定了太多的条条框框,以完美的标准要求自己,带给自己的却只有沉重的压力和深深的自责。对于别人的褒奖,你只会感到诚惶诚恐,认为自己还差得很远。你违心地满足别人的要求,委屈自己,打肿脸来充胖子。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在美国心理治疗界发现有这样一类求治者:他们是成功的商人、艺术家、医生、律师和社会活动家等。他们在自己的领域如鱼得水,出类拔萃,但他们的努力并未给他们带来所期待的幸福生活。
  治疗家们发现他们具有这样一些共性:他们的成功既不能给他们带来成就感,也不能带来一个完整、独立的自我感受。他们寻找心理治疗以期给自己的生活带来意义,并克服空虚感。
  治疗家发现这类人的自我系统处于分离状态,一方面,当他们获得成功时,他们可以体验欢欣;另一方面,在他们的内心深处却隐藏着深层的无价值感和自卑感。正是这种匮乏导致了他们将无所不能的完美主义倾向当作护身的盔甲。他们抱怨所有的成功似乎都不能给自己带来快乐,没有人理解他们,他们也不能理解他们自己。他们的整个生活都在隐蔽自身中不被自己接纳的那部分,通俗地说他们不能接受自身的不完美。
  这些具有完美主义倾向的人,几乎全与童年的家庭教育有关。他们的父母对孩子树立的标准太高太完美,在任何时候都是贬低他们而不加赞美。于是久而久之,这些孩子也就学会了总爱找自己的过错,认为自己不配被赞扬和被尊重,并以自我挑剔和自责为习惯,甚至产生了一种自虐的“快感”。
  改变这种可怕性格的方法就是当事人重新树立评价自己的标准,改掉原来那种完美的、苛刻的、倾向于全面否定的标准,树立一种合理的、宽容的、注重自我肯定和鼓励的标准,学习多赞美自己,把过去成功的事例列在纸上,坦然愉悦地接受别人的赞扬并表示感谢。
  有人问一位走红的国际女影星是否觉得自己长得完美,她说:“不,我长得并不完美,我觉得正因为长相上的某些缺陷才让观众更能接受我。”
  能认识到自己有种种不足并能宽容待之的人,可以说是自信的,心态也是健康的。人生并非上帝为人类设计的陷阱,好让他谴责我们的失败。人生也不是一盘棋,如果走错一步那么步步皆错。人生其实就像踢足球,即使最伟大的球星也会在比赛中失误,我们的目标是努力发挥最佳水平,但不能要求自己脚脚都是妙传甚至是射门得分。
  可见,醉心于追求“完美”的人,其实是不完美的。因为“完美”毕竟是抽象的,只有生活才是具体的。生活中有不少“完美”并非靠追求就能得到,相反,生活中有许多遗憾也是无法避免的。假如我们在心理上战胜了这些,我们的内心就会稳健许多,就会重新感受到生活的乐趣。
  所以,你不要以为只要自己尽心尽力去做的事,一定就会达到完美。你现在应认真思考一下,你到底需要什么?在人际关系中,你总想扮演“好人”的角色,但你应该知道其实根本不存在绝对的“好人”。 请你不要压抑自己,也不要太在乎别人的言论,你要为活出自己的特色,活出自己的风格而努力。
  “最完美的商品只存在于广告中,最完美的人只存在于悼词中”。完美永远是可望而不可及的,请你最好脱下虚假的外套,亮出真实的自我,当我们不再注意自己是否完美时,或许有一天我们会惊喜地发现往日渴求的完美,今天已经具备。

《走出抑郁》第三部分 与抑郁相关的具体问题
第十五章  应付挫折感、失望感及理想的破灭
本章我们将探讨引发愤怒的最重要的原因之——挫折感。挫折感,是指在对重要目标的追求过程中,因受阻碍而产生的情绪体验。人类与动物对挫折都有特定的反应方式,愤怒是其中最常见的一种。抑郁症状中常见的失望感,与挫折感相类似,它是理想目标无法达到而产生的主观体验。
      挫折感与失望感的产生取决于事物对于我们的重要性。很显然,我们不会因没有得到那些我们不需要,或不在乎的东西而感到沮丧。但如果这些东西是我们非常想得到的,结果会完全两样。
      许多事情会使我们感到挫折和失望,其中最常见的有:
  .事情没有成功,或没有像我们期望的方向发展。
.当其他人对我们的感情或行为不像我们希望的那样。如,没有给我们足够的爱,没有遵守诺言等。
  .我们自己没有能力做某事,或者没有能力获取某些东西。
.我们感觉到自己处于某种状态(例如:感到自己抑郁或没精打采;感到自己不能像希望的那样对人热情;因缺乏爱或性爱的能力而对自己感到失望)。
“应当”和“必须”  
      如果我们对失败抱有“应当”或“必须”的观念,我们就会  产生失望感。我们认为事情、自己或他人“应当这样或不应当那  样”。问题是,生活总是按既定的模式展开,不会受我们的意志所  左右。一些人认为,我们不应当面临死亡的结局。他们不愿接受  死亡的现实,而是大发脾气,认为“生活不应当是这个样子”。有  时,我们专横的“必须”阻止了我们接受现实,使我们无法处理  好情绪问题,更无法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佳办法。
      有时,我们对也会产生强烈的“应当”意识。例如“我应当  更加努力的工作”,“我不应当犯错误”,“我不应当生气”,“我应  当爱我的父母”。当我们没有满足这些“应当”的要求时,我们就  会感到失望。“应当”常包含愤怒的成份,它迫使我们改变自己。  当我们以专横的“应当”要求自己时,我们不可避免地会掉进自  我攻击的陷阱。我们不愿意接受自己的极限、面对自己的失败,我  们避免面对自己的真实感受。美国心理学治疗家凯瑞•霍尼称这  些应当为“暴君”。
      当我们用“应当”要求别人时,别人一旦令我们失望,我们就会对他们产生愤怒。我们不接受事实,而是认为“他们应当这样”或“他们应当那样”。强硬的“应当”降低了我们的挫折耐受性。正如我们即将看到的,“应当”会导致失望,继而会造成的严重问题。事实上,佛教徒早在几千年前就发现,人类的痛苦来源于我们的挫折感,是我们对自身或对他人的过高要求造成的。有时,我们会过分地追求某些理想,放弃它们让我们感到很痛苦。
挫折耐受性
      我们对挫折的耐受性受很多因素的制约。你或许已发现:有时候,你会毫不费力地处理困难。而另一些时候,几乎任何阻碍都会令你大为恼火。
      如果你急着驾车去某地,你会将路上其他人看作是“挡我的路”的人,并因此而恼怒。在极端情况下,我们甚至会横冲直撞。这种情况被称为是一种原始的夺权争斗。我们越是急迫,就越是认为他人不应当像现在这样子。
      疲劳,厌倦以及应激状态,也是常见的能够降低我们挫折耐受性的因素。抑郁本身也能够降低挫折耐受性。
      一个人对挫折的感受性与其对羞耻的恐惧密切相关。例如杰瑞有一个重要的会议,偏偏他的车钥匙丢了。他对自己及其家人发火,因为他找不到钥匙。潜意识里他在想:“如果我不能及时赶去开会,我就会迟到,那么人人都会认为我是个不守时的人,他们会认为我是一个马马虎虎、不可信赖的人。”有时,我们会责备自己:“我如果认真点,就不会把东西丢了。”几乎每个人都有过因找不到东西而发怒的情况:“为什么东西总是不在他们应该在的地方?”
      生活中的重大目标遭受挫折,经常会导致抑郁。因此,我们  有必要搞清楚,我们是如何感受到阻碍的?或说我们是如何感受  到挫折和失意的?这种挫折和失意,与我们的期望、抱负和理想  有密切的联系。
理想的丧失
      生活中。我们要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是如何承受失意。在阿  瑟•米勒的剧作《一个推销员之死》一书中,男主人公无法接受  他生活的现实,他的美国梦破灭了,理想的破灭给他带来的失望  感,彻底地摧毁了他。
      我们之所以会失望,是因为我们的理想和盼望超乎现实。我  们不仅不能接受这个世界、其他人以及我们自己原本的样子,而  且将我们的理想和标准强力口给自己或他人。正是我们的理想和价  值观,造成了我们的挫折感。有时,生活会使我们跌倒。希腊神  话中,伊卡路斯飞得太高,以致翅膀被太阳熔化了,最后跌回地 上。与伊卡路斯相似,有时,我们的理想过于超乎现实。
认识到 这一点会令人感到痛苦。
      如果我们的目标与理想受到过于严重的挫折,就会引发抑郁。  尤其是当我们考虑到这种挫折对我们现在和未来的影响时(如,  社会地位的丧失,恋爱关系的丧失等)。因此要研究抑郁,我们不  得不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我们的理想是什么?
.在实现理想的过程中,我们是如何感受到挫折的?
.当理想没有实现时,我们是如何面对自己的失望和愤怒的?
.我们因此对自己、对他人、对未来都产生哪些看法?
.我们头脑中是否有许多专横的“应当”?
      为了更加清楚、直观,你可以分别列出“理想”和“现实”的内容。然后考虑以下我所称谓的“失望鸿沟”,这种鸿沟会导致四个方面的结果:自我攻击与责备;攻击与责备他人;放弃努力;接受现实,既不过分攻击自己,也不攻击他人。
      攻击,是我们遇到挫折时常见的反应。在此,我们能够发现内部折磨者的真正来源,即,我们的挫折感。我们的挫折感越大,我们自我折磨的可能性越大。其实,内部折磨者根本不存在,它只是挫折引发的“自我攻击”。
让我们通过几个例子做一探讨:
      布里恩一直期望有一个提升的机会。他兢兢业业地工:作,状态很好。他的老板曾指出,他大有希望被提升。于是,他开始设想新的职位可能带来的变化:工作更加轻松、有趣,薪金也会增加,他能够住进更好的房子。不幸的是,在预期提升前的两个月,公司被接管了,提升一事被搁置。更糟糕的是,新公司启用了他们原有的职工,布里恩发现,他一‘直渴慕的职位被‘个年轻人顶替了。他为此深感愤怒,继而陷入抑郁。与提升有关的所有计划、期望和目标全都化为泡影。他告诉自己,事情从来都不会对他有利,再努力也是白费。他反复考虑这件事的不公平性,却没有能力改变现状。其实他的思想正在进行一场永远不会得胜的战斗,因此,他总感觉自己是个失败者,他的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是这样的:
理想
现实

获得提升
末获提升

事业的进展
事业受阻

搬迁
被困于老房子里

——失望鸿沟——

.自我攻击:我早应料到这一点。我应当有信心去找另一份工作,但我没有。如果我更加自信,我能够迫使他们提升我,我太懦弱了。
.攻击他人:他们只是在利用我,这不公平。他们应当意识到,原公司已经答应提升我了,他们在最后关头夺走了我的机会。
.放弃:我无法面对这一切,什么也改变不了,我的前途给毁了。
      其实布里恩的感受是可以理解的,但他的愤怒,自我攻击、攻击他人使他的境况变得更加糟糕。对他而言,要想接受现实(四种可能的结果),他必须认识到:他正在为这件事难过(而不是愤怒);他有许多专横的“应当”;他必须放弃自我攻击。很快,他意识到:这并不是他缺乏自信造成的,自己不能“坐以待毙”。渐渐地,他开始想办法。恢复了一段时间后,他找了一份新的工作。接受现实并想办法解决问题,是他康复的最重要的原因。“一切都给毁了”
      抑郁的人经常感到一切都完了。苏珊精心地策划r自己的婚  礼,但她的新娘妆不太合适,并且那天一直在下雨,她非常失望。  地想:“婚礼是多么不顺利,我的衣服和糟糕的天气把一切都毁  了。我从来都没有顺利过,为什么不能有一天让我一切都顺顺利  利的呢?”她只顾对她的服装和天气感到失望和愤怒,全然没有  考虑婚礼当天的美好。她无法掩饰自己的失望,以致没办法享受  她的蜜月。她总在想:事情怎么会搞成这个样子?后来,当她能  够考虑生活中的积极方面时,她放弃了这种全或无的思维方式。  她并意识到,自己把服装和天气看作是对自己的人身攻击。同样,  她也意识到,愤怒影响了她的快乐。她生活中许多的挫折和失意  都来源于这种“一切都给毁了”的观念。她费了很大气力,才接  受了婚礼的现实,但这却使她的情绪明显好转起来。
     “一切都给毁了”的感受背后,是一种认为事情无可挽回的观  念。这种情况下,最好是想出弥补的办法,而不是沉溺于“彻底  失败”的观念中。当然,我们需要时间来体验痛苦和失望,我并  不赞成一个人用理智来压抑失望感,因为,这只会使失望感更加  强烈。
      抑郁的时候,我们会感到自己误了别人的事、令他人感到失  望。我们还会认为,如果没有我们,他们会过得更好。有些孩子  认为自己令父母失望,因此充满内疚感。他们认为自己不应当是现在的样子,他们之所以有这样的想法,是因为他们过分关注于自己的缺点,低估丁自己的优点;也可能是他们对父母感到失望,因为父母没有给他们足够的赞扬与关注。在个别案例中,人们会认为自己破坏了他人的好事,从而成了他人的负担,以至于想到自杀。
      如果你认为自己的事被搞得一塌糊涂,或毁了他人的好事,你应当说出伯:的感受,不要猜想。因为这一切都是抑郁造成的,不能怪你自己。你要查看自己是否有全或无、过分概括化或折损事物积极方面的思维方式。是“一切”都给毁了吗?难道没有好的地方了吗?你是否太消极了呢?你是否在自我攻击?你对未来的预测是否过于消极?你否定了未来生活的哪些可能性?美好关系的丧失
      我们常希望我们的伴侣漂亮、潇洒、温柔、善解人意。谈到性,我们总希望我们的性生活像充电电池,永不耗尽。当我们谈到理想情人的时候,我们从不把他们与疾病、易怒,压力或理所当然地对待我们相联系,我们也没想过他们会爱上别人。
      汉娜在年轻的时候对爱情做过各种幻想,她设想两个人很亲密,有心电感应,没有任何冲突,她相信“爱能胜于一切”。她的理想并非罕见,但当她的恋爱关系出现问题的时候,她感到无法应付,因为她的理想如此轻易地受到了打击。
      恋爱初期她与瓦伦关系很好,性生活也很和谐。汉娜确信他们婚后会很幸福,对此,她有很多美好的梦想。然而,婚后六个月,他们就遭受了严重的挫折。他们的购房谈判没有成功,不得不另觅住处。此时,房价上涨,同样面积的房屋要多付很多钱。瓦伦感到生活欺骗了他,他变得情绪低落、行为退缩,甚至有些抑郁。汉娜虽然也为房子的事感到沮丧,但她更关心的是她与瓦伦之间关系的变化。她的理想爱情与现实爱情的鸿沟越来越大。下面列出她理想和现实间的差异:
理想
现实

一起娱乐。
不能出去,没有钱。

没有冲突。
冲突增多。

彼此互相理解。
互不理解。

彼此感到亲密。
彼此感觉疏远。

——失望鸿沟——

  .自我攻击:或许我做错了什么事情,如果瓦伦爱我,他应当更多地与我交流,或许他不再爱我了。我想他发怒或许是我的错,他对性不再感兴趣,说明我对他不再有性吸引力。我本应做得更好,也许我选错了对象。
.攻击他人:这是他的另一面,他应当处理好这件事,他应当懂得我的需要,他太自私,太情绪化。
.放弃:跟他谈这件事没有什么意义,我无法改变现状,我失败了。
      瓦伦对他们之间的关系也抱有同样的理想和期望。他们的问题在于:当理想破灭时,他们都去责备自己或责备他人,结果使问题变得更加糟糕。其实,他们必须认识到:他们的理想不大现实。要认识到这一点是很痛苦的。
渐渐地,汉娜开始认识到:他们的问题不是关于爱情的,而是由于生活严峻的现实造成的。并且,瓦伦的沮丧既不是她的错,也不表明他们之间的感情出了问题。他们必须说出自己的感受,相互鼓励,共同面对所遇到的困难。汉娜在此之前不敢谈论彼此的感受,因为她害怕瓦伦责备自己,说她是导致他不快的原因。
      后来,她不再认为他们面临的问题是缺乏爱造成的。瓦伦也不得不承认:他的愤怒破坏了他们夫妻的感情;他需要摆脱不公平感,以及“这是不公平的,事情不应当这样’’的观念。同样,他也认识到了他的情绪对汉娜的影响。最终,他们学会了积极的生活态度,不再因挫折而彼此相争。
理想“他人”
      我们头脑中常存有关于“他人”的理想模式。“他人”可能是朋友、性伴侣、孩子或者是父母。但理想终归是理想,不会变成现实。如果我们的理想离现实太远,就很可能会失望。
      安娜认为,她母亲从来不爱她。因此,她在头脑中构建了一个理想母亲的形象:慈爱、温柔、良善。这种形象帮她度过了很多难关。治疗中,我鼓动她想像理想中的母亲将如何对她,以便帮她对抗消极的自我攻击观念。不幸的是,安娜总在想:“我母亲为什么不能像我期望的那样?她应当对我更好些,或许我表现好些,她能对我好点。”然而遗憾的是,她母亲从来不像安娜希望的那样。
      在头脑中想像一个我们期望的形象,对我们挑战消极的自我攻击观念大有帮助。但当我们认为“别人应当这样”,混淆了理想和现实的界限时,我们就会遇到麻烦,并且最终会导致失望。
      有时,尽管他人尽其所能对我们温柔、体贴,我们仍感到失  望。如果我们的理想太高,就变得很挑剔,不去欣赏他人为我们  做的事,而是过分在意他人没有做的事。如果我们诚实,我们会  感到自己很自私。我们只关注于别人是否满足了我们的要求。当  他人没有满足我们的需求时,我们会感到不满意。  
因主观体验而失望
      到目前为止,我们讨论了我们如何对阻碍我们的目标,影响  我们关系的人或事感到失望。导致失望产生的另一个源头是主观  感觉。一些抑郁病人睡觉前满心希望第二天起来能感觉好些,然  而,他们常会因自己依然故我而感到失望。如果他们能对自己说:  “我是对此感到失望,但走出抑郁需要时间。从今天开始,我每次  走一小步,看结果会如何。”或许能减轻他们的痛苦。不幸的是,  抑郁的人常因早晨起来无精打采而感到愤怒和失望。他们经常自  我攻击,预言这一天将过得很糟,并要求自己“应当”好起来,这  使得他们的状况更加糟糕。还有另外一些因素能导致失望,让我  们看一些例子。
      丹患焦虑症很多年了,他感到自己没有很好地享受生活。他形成了一种强烈的幻想:如果他的焦虑症治好了,他会像别人一样,尤其像他在艺术领域颇有造诣的弟弟一样生活。当我遇到他时,他害怕自己会因焦虑发作,无法呼吸而导致死亡。后来他逐渐认识到,焦虑发作是不会导致他死亡的。通过学习放松,他较好地控制了焦虑发作,症状得到了良好的改善。他恢复得很快,甚至到欧洲旅游了一圈。但回来后,他又病倒了。他患上了抑郁症,感到愤怒,想自杀。
      通过交谈,我发现,这一切都是他不现实的理想所造成的。丹曾幻想:如果他的焦虑症状痊愈了,他将能做许多事情,弥补过去许多年的生活。在他的想像中,他会像他人一样,去旅游,做一个成功的人。用他的话讲“最终参与男人间的角逐”。他曾认为正常人永远都不会焦虑,同时,他也希望有某种神奇妙方能治愈焦虑,一旦治愈,永不复发。然而,据他自己讲,在他去欧洲旅游的过程中,体验了他未曾预料的焦虑。
      在我的启示下,他列出了当时  “理想自我”(没有焦虑)与“现实自我”(当下的感觉)的差异:
理想自我
现实自我

像他人一样
与他人不同

能够享受生活
生活是痛苦的

自信/成功
失败

有探索精神
充满恐惧感

    我们谈话的内容如下:  保罗:据我看,你为这次旅行做了不少准备,但你对自己感 到失望。回来后发生了什么事?
丹:我开始回顾这一切,井想:“为何生活对我而言如此艰 辛?为何我总要与焦虑抗争?’我为这次旅行做了大 量的努力,我认为我应玩得更开心,做更多的事。而 它使我感到自己在挣扎。因此,我躺到床上,整日思考:这一切是多么糟糕,  问题出在哪里?  保罗:这么说这次旅行没有达到你的理想?  丹:哦,是的,差远了。  保罗:当你发现这次旅行没有达到你的理想后,你是怎么想的?
丹:我当时想,我应当玩得更痛快,如果我的病真的好了,我应当玩得更好;如果我感觉自己比过去好了,我应当做更多的事。我永远都不可能好了,一切都太晚、太 费力了。
保罗:看来,这一切令你非常失望。
丹:是的,  非常令我失望,  回来后这种失望感更加强烈。  
保罗:你是如何评价自己的?  
丹:我失败了,我只觉得自己是个废人,尽管治疗了这么长 时间,一切都没有好转。
保罗:让我们回头看看你的理想自我和现实自我,看我是否弄明白了。许多年了,你一直梦想,如果你病好了,情 况将会怎么样。但你发现你做事仍感到吃力,这使你很失望。一旦感到失望,你便开始自我攻击,认为你是个失败者,这一切都太晚了,你的“现实”自我无法改变,是不是这样?
丹:是的,就是这样。
保罗:你是否发现理想没有达到而产生的失望,导致了你的 自我攻击,你越是感到失败,你的焦虑和抑郁症状就越严重?
丹:嗯,是的。
保罗:好,你为又一次患上了焦虑而感到失望。你是否一直都感到焦虑?
丹:不是的。
   保罗:我明白了。好,让我们说说别的,你给我讲述一下这次旅行最有趣的事情是什么?
丹:(想了会儿)这次旅行的确有一些有趣的事。我们曾爬到山顶上一座迷宫般的城堡……。
      当丹开始谈论旅行中积极的方面时,他的情绪开始好转了。他不再过于关注消极方面,对这次旅行开始有了公正、客观的评价。在此,我并不是说你应当“关注事情好的方面”,而是说,你应当认识到,你生活中可能有一些积极的事物,它们或许会成为你好转的基石。人们很容易关注于自己的失望情绪,阶段性治疗结束后,丹开始为他去过欧洲而感到骄傲了,而这在一年前是完全不可能的事。他并没有神奇般地治好了他的焦虑,而是正在大暗步地向这一目标迈进。
      丹逐渐弄清了他的理想、他的失望以及他的自我攻击三者之  间的关系。正如丹在旅行中所表现的,他的理想没有达到,他便  容易忽视或过虑生活中的积极方面。他的“挫折感”和“愤怒”破  坏了他所经历的美好事物,这是一种充满“应当”的全或无的思  维模式。对于丹而言,这些“应当”是希望、愿望和抱负。
      当他接受了理想不可能实现这一事实后,他的抑郁症状开始  好转。他不再关注于他丧失的美好生活,以及焦虑带给他的不公  平,而是关注于他能做些什么。他的抑郁症状和自我攻击状况都  得到了明显改善。  
对自己失望
     我们或许会失望,由于没有达到自己的标准或理想,我们使  自己感到沮丧。我们不是接受自己的极限与缺陷(即我们已经尽  力,但事物仍未按我们的期望发展),而是转向自我攻击,我们似  乎不相信自己能够做出好的结果。我们责备自己好像主人责备奴  隶没有把事情做好一样,这种对自我的失望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丽萨很希望自己能像她的好朋友一样自信,她希望自己永远  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永不感到愤怒、焦虑或抑郁。关于自我,她  有两方面认识(她的理想自我和现实自我),这两方面彼此矛盾:
理想自我
现实自我

从容、自信
恐惧、焦虑

勤奋
懒惰

关心他人
  对他人感到愤怒

——失望鸿沟——

.自我攻击:噢,上帝,我又使自己情绪低落,为何我总是焦虑不安?为什么我不能安下心来做点事情?我是个可怜的废物。
.攻击他人:为什么他们看上去总那么自信?我恨他们,他们不知道这对我而言有多么困难。
.退缩:我最好别费劲,  因为我是不会成功的。我注定会失败,令自己失望,我不能信赖我自己。
      其实、丽萨的理想自我和现实自我都是不现实的,她的理想  自我不可能在任何时候都能实现,而她的现实自我(她称之为抑  郁的自我)否定了一切积极方面,是全或无以及过分概括化思维  的产物。
      的确,我们不能相信自己永不焦虑,永远做得最好、永远不  犯错误。问题的关键是:我们如何应付我的错误与失望感?因挫  折而感到愤怒是一种自我攻击,不仅毫无益处,而且在极端情况  下还会令我们陷入抑郁。学会把自己看作一个容易犯错误的,充  满矛盾、迷惑的人,是我们迈向自我接纳的第一步。
      方娜三年来——直想生个孩子。她曾幻想孩子将给她的生活带  来什么样的变化,她曾沉浸在美好的想像中:婴儿的笑脸和幸福  的家庭。然而,生育是痛苦的,也是困难的。她的儿予不太健康,  总是哭,哄也没有用。她发现自己很难与他生活在一起。一度她  感到精疲力竭,真想摆脱他。她没有想过,她的这些感觉是一个母亲生完孩子后的自然反应。她只是认为,自己不是一个好母亲。她想,自己如果是个好母亲,就该不辞劳苦地爱她的孩子,她的孩子就不会生病。她为自己的感觉深感羞愧。她没有告诉她的家庭医生,甚至没有向她丈夫提及她的疲惫以及想逃避的欲念。她认为她的感受使她成了一个坏人;生活的现实将她的理想击得粉碎。
      让我们分析一下方娜对于母亲身份的理想观念:
理想自我
现实自我

幸福、从容
紧张、疲惫、许多无眠的夜晚

爱自己的孩子
想逃避、有攻击欲望

能够安抚孩子
他很难被安抚

——失望鸿沟——

.自我攻击:我认为我应当照顾他,但他哭的时候我感觉糟极了。我想离开他,关上门,不听他哭叫。我无法应付,我是个软弱、无能的坏母亲。如果别人知道了我头脑中的想法,他们会恨我,会把我关起来,或把我儿子抱走。或许我不配做母亲,我恨自己的这些感受。
.攻击他人:为什么我儿子总是哭?他不喜欢我。如果他能像其他孩子一样睡觉就好了。这不公平,为什么别人有了 孩子那么快乐?我讨厌他们,这不公平。
.放弃:我无能为力了。我只能被动地承受这一切或者逃走。 没有人会理解我。
      产后的抑郁与疲惫并非常见。如果你也面临同样的境遇,千  万别为此感到羞耻。遇到这样问题的不止你一个人。向你的家庭医生讲述你现在的感受:你想逃走,想攻击别人等等。你或许需要专业的帮助、咨询或药物以改善你的情绪状态,或者你可以与其他有类似遭遇的母亲交流。当你停止自我攻击,发现自己需要帮助的时候,你已在向康复迈进了。产后抑郁是令人失望和难过的。你或许会经历许多奇特感受,但不要为此羞愧,尽可能用你的理性/同情性思维安慰自己。
内部折磨者说
理性/同情性思维说

你无法应付,作为母亲你是失败的。你是个废物/坏东西。
我的身体内发生了复杂的变化。
感到疲惫和厌倦是很自然的。生产过程中某些变化会导致一些奇特、怪异的感受。
如果我不能很好应付,或许我需要帮助,我要去找我的医生,寻求他的建议与帮助。我不要听自我苛责的声音,它只能让我情绪低落。我要认真对待自己的感受,努力找到解决的办法。
如果我不再苛责自己,我就不会感到羞耻,他们或许会对我感到失望, 但这些感受经常出现在一些女人身上。因此我有这些感受并不表明我很糟糕,  只是说明我需要帮助。
      当我们倍感失望之时,可能会有一些乐天派,或看起来无所不能的人命令我们振作起来。还可能有一些经常苛责我们的人,或经常告诉我们他们如何能干的人,使我们感到,与他们相比,我们是失败的。但记住,千万不要受他们的影响!我们的感受就是我们的感受,我们不要因此而自我攻击。我们要充满信心地看待它,以最适合我们的方式解决它。


第十六章  完美主义与竞争意识:为何说成功的秘诀在于敢于失败
        抑郁病人常惊诧于我的“成功的秘诀在于敢于失败”的论断。  我们的社会如此重视成功和取得成就,以至于我们都丧失了失败  的能力。成功就像爱情一样,自己管自己。我们遇到的许多问题,  不是来源于成功而是来源于失败。我们对挫折与失败的应付方式  很可能使我们陷入抑郁,尤其是我们开始自我攻击或自我厌恶的  时候。学会失败后不自我攻击,有助于增强对自己情绪的控制力。
      失败之所以变成一个严重问题,其原因之一在于:不知不觉  中,我们都变成完美主义者和富于竞争意识的人。失败对于我们  而言是可怕的。在此,需要指出的是,我有时称一些人为完美主  义者,是为了简单起见,严格地说,我所指的是完美主义的行为  方式。抑郁的时候,我们更容易出现完美主义倾向。
      在讨论完美主义之前,我们需要记住,失败是生活的一个部  分,是不可避免的。以技能的学习为例:无论是学弹钢琴、学打  网球还是婴儿学走路,一开始,往往是失败奠定了基础。如果婴  儿摔第一个跟头就放弃努力的话,他永远都无法学会走路。然而,  我们长大后却时常期望自己一开始就正确,这对于人类而言,当  然是不可能的。
      如果我们能够面对失败,而不被其吓倒,那么,成功的可能性会更大些,我们也会更放松。完美主义和竞争意识以及超乎现实的理想,是使失败变得难以承受的重要原因。如果你有很高的完美主义倾向,你会遇到很多失败。完美主义者是不幸的。完美主义
      从某种角度而言,完美主义者有较高的理想。认为他们必须实现自己的理想,否则自己就没有价值。事实上,完美主义比这要复杂些。加拿大心理学家保罗赫特•赛尔登•佛莱特以及其同事研究发现,经常出现的有三种形式的完美主义:
.自我定向的完美主义:自我目标的设定很高,要求完美;当不能达到设立的标准时,他们过度自责,  因挫折而恼怒。
.他人定向的完美主义:人们对他人的要求很高,如果他人没有满足他们设定的标准,他们就会对其发怒。这种完美主义者永远挑剔别人的短处,而不是看别人的长处。
.社会标准的完美主义:这类完美主义者认为,社会对其提出了过高的要求,如果他们达不到既定的标准就会遭到社会厌弃,他们会因此而感到羞耻。
      到目前为止,我们尚未弄清完美主义在多大程度上引发了抑郁。引起完美主义的原因之一是害怕失败,这与人的竞争意识密切相关。完美主义真正的问题正在于这种对失败的恐惧,尤其是那些习惯于因失败而自我苛责的人。有时,完美主义会导致失望或“失败感”,这种失败感会进而引发抑郁。
  竞争意识
      作为一个普通人,你是否感到满意?如果某人评价说,你作  为一个情人、丈夫、医生、司机或厨师,很普通,你的感觉如何?  在某些方面,我们或许为自己表现平平而满意,比如对于那些不  擅长的方面,表现一般意味着发挥良好。但是,你会为自己各方  面表现平平而感到满意吗?如果宴请宾客,你是否会对“感谢你  做这么多普通的饭菜给我们”一类的话感到快乐?如果你与他人  做事,是否会对他人认为你表现而感到满意?或许是的,但通常  我们需要感到自己是个特殊的人,至少是在有些时候。对有些人  而言(例如:我们的父母或恋人),如果有人认为,父母对待他们  与对待别人没有什么分别,他会感到沮丧。希望自己成为特殊的  人的愿望很正常。事实上,告诉他人其表现一般,常被视为一种  贬低:“什么!仅仅是一般?”
      你可以通过下面两个问题,找到你的竞争意识所在。首先,在  哪些方面你很在乎别人的作为或成绩?你的答案会告诉,你在哪  些方面存在竞争心。这种竞争动机(争取成功,争取被他人看作  特殊的人)在抑郁中扮演一定的角色。
      某些完美主义是与竞争意识相关联的。有竞争意识的完美主  义者,经常会将生活看作一场比赛。这类完美主义者有两种表现  形式:第一种是我所谓的“追赶型竞争”,这些人尽一切努力向他  人看齐,他们关注他人的所思所想,并对自己说:“别人能做到,  我也应当做到。”他们不断追赶他人,他们害怕自己不能像他人一  样出色,怕被他人看成无能或处于劣势。他们满脑子社会比较思  想,当他人比自己强时,他们会产生消极的思维与情感。
      例如,沃伦尼卡看到她的朋友装饰了寝室,制作了新窗帘,便  想:“我的朋友做这些事得心应手,我也应当像她那样做。如果我  做得不如她,说明我能力比她差。”沃伦尼卡不断追求他人设立的  标准,看他人做什么,就努力学什么。普通人也有这样的倾向,但  完美主义者要求自己“永远”与他人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否则他  们就会自我攻击。他们要求自己向高标准前进,因为他们认为他  人已经达到了该标准。他们或许否认自己在这样做,但从他们身  上,你很容易发现其避免被视为弱者的动机。一旦陷入这种生活  方式,他们就会把周围人的标准当作奋斗的目标,而丧失自己的  目标。
      第二种形式是“占先型竞争”,即希望被看作是特殊的、独特的或者优越的。那些对饮食或体重抱有完美主义倾向的人就是这样。乌苏拉患有厌食症,她把控制体重、保持体型作为自己比他人强的地方,将其视为自己的优势。爱德佳热衷于网球,他曾是俱乐部里最棒的成员。然而,自从俱乐部来了一个比他打得好的人,爱德佳就变得过分在意自己的表现。如果他的技能比新成员差,他就会拼命自贵。  这种习惯“占先”的人的格言是“只有一十位置,那就是第一名”。当然,有些人会通过欺骗手段获得胜利,尽管他们也喜欢竞争,但他们不是完美主义者。他们会为自己在任何方面的优势而感到满足。识别竞争性完美主义,最重要的标  志是:努力达到标准。
      竞争型完美主义者通常不承认自己的行为是为了获得优胜或  为了独树一帜。但他们的表现常常会使人看到这一点。他们不喜  欢屈居第二,他们会因为那些不如自己的人表现得比自己好而难  过。与追赶型竞争者相似,他们的标准也可源于周围的人,而不  是他们自己。他们对他人的看法也是异常敏感的。
      许多人或多或少都会有这种心理倾向。事实上,从进化角度  而言,那些不善于竞争的人无法延续他们的基因。正如我们所看  到的,多数人都希望自己能跟得上他人,能够给他人留下深刻的  印象,能够被他人接纳,成为特殊的人。但是,对于完美主义者  而言,这些特点表现得非常明显,他们认为,未达到标准意味着  可能成为弱者,并丧失他人的赞许与崇拜。这种观念会导致他们  愤怒并进行自我攻击。
      事实表明,爱德佳竞争型的完美主义倾向,不仅仅表现在网  球方面。几年前,他隔壁的邻居重新装修了厨房,在此之前,爱  德佳从未想过自己也应改换一下厨房的结构。你可以设想后来发  生了什么,当他看到邻居的厨房后,不得不也弄一遍,而且弄得  比邻居家的还好。如果达不到自己认定的标准,他很快就会产生  挫折感。当我问他当时的想法时,他说:“我打赌,他一定没花什  么力气就把他的厨房弄好了,我必须做得比这更好,否则我就会  感到他比我强,我是一个无能的人。”
      有些人,尽管达不到仍给自己设定很高的标准。弗兰克是个 艺术家,他认为自己的作品应当被他人另眼相看。如果他人不欣赏他的作品,他就猛烈地谴责自己,同时充满愤怒。如果他听说其他画家(他认为不如自己的)获奖了,或得到了公众的认可,他就会怒火中烧并陷入抑郁。他经常感到自己被人忽视、遭人贬低、无法得到他渴求的赞美。治疗前,他从未认为自己的画很棒,但他仍坚持要求他的作品必须是伟大的,人们必须欣赏他的作品。
      社会环境常常会诱发完美主义行为,人们常将这种行为视为竞争性行为。一些患社交焦虑症的人认为,他们自己必须是风趣的,乏味或普通被他们看作是可怕的事情。他们经常监控自己的行为,使其保持在风趣的水平上,这加强了他们的焦虑感,使一些简单的对话变得困难。设想一下,你即将参加一个晚会,每次说话前你都告诉自己:cc别人会认为我的话乏味、没意思,我无法吸引他们,他们宁愿与别的人讲话。”久而久之,你会变得焦虑。社交焦虑症正是如此。他们的理想是要求自己成为一个好的社交家,这一理想如此极端,以至于他认为,如果做不到,他就会遭到排斥。
      无论你怎么想,完美主义、追随他人、追求成功,对你并无益处,至少不会令你生活得很愉快。研究结果表明,完美主义者生活不幸福,他们容易抑郁、焦虑、恼怒,并且经常出现厌食、酗酒等问题,导致这些问题的原因是他们因挫折和失败而恼怒、自我攻击,他们无法承受失败。
      全力以赴  在深入讨论之前,让我们弄清楚一件事。许多人都承认,尽力而为是个好主意,如果某件事值得做,我们可以为之付出努力。但问题是:付出多大的努力?即使你每天工作20小时,原则上你仍可能说,我本应当每天工作21小时。如果未达到完美主义标准,他们一定会说:我本应当付出更多的努力!问题很明显,人们的目标在不断变化。
      他人定向的完美主义者也是如此,即使你付出了很多努力,他人定向的完美主义者仍会认为,你本应付出更多的努力。莎拉考试复习非常努力,成绩虽不是最好的,但发挥得仍算理想。尽管她每天复习很长时间,她父母仍然认为她本应当更为努力。莎拉不仅没有认为她父母的要求不合理,自己也接纳了他们的观点,为自己的成绩感到内疚和羞耻。她父母似乎并不注意她付出的努力,而只注意她忙中偷闲。在今后的生活中,莎拉很可能无法正确判断,什么样的努力才是合乎情理的。     
      完美主义者的另一‘个问题是,他们不看努力程度,只凭得到的结果判断自己和他人。如果没有达到理想的结果,再多的努力也会被他们认为是不足的。全部完成
      蒂娜经常因待在家里而感到恐慌:屋子需要打扫,要带孩子上学,她的时间永远不够用,她感到:“我必须做完这一切。”与她交谈曾使我感到很疲惫!她观念背后隐藏着这样的想法:“如果我不把一切都做好,我会令他人失望。他们对我充满期望,其他  女人不仅做家务,还外出工作,如果我连家务都做不完,说明我  很无能。”
      经过几次治疗,蒂娜和我一同找出了更正性观念:
.我正在把这些标准强加到自己身上。
•我应该把需要做的事排出个先后顺序,我要明白,我无须完成全部的工作。
.坦白地说,  有些家务是枯燥的,我独自在家很孤独,这也是我不喜欢做家务的原因,并非出于我无能。
.我需要时间做自己喜欢的事,如看朋友,尽管这样可能使我完不成家务。
.我应当循序渐进,逐个解决问题,而不是事无巨细、一把抓。
      蒂娜不喜欢丈夫帮她,因为她把家务看作自己的职责范围,尽管丈夫很愿意帮助蒂娜,但当蒂娜接受丈夫的帮助时,她认为他做得完全没有自己要求的那么彻底。她的完美主义决定了,她对任何人的帮助都不会满意。并且,她因自己需要丈夫帮忙做家务而感到内疚。
      害怕令人失望以及避免感到内疚,是一些完美主义者追求完美的内在动机。此外,企图“控制’’也是追求完美的动机之一。蒂娜认为,如果她不控制局势,“任何事情都会一塌糊涂,灾难会降临”。这种想法使她感到自己很重要,但却毫无益处。“没有我,他们应付不了。”这种想法在完美主义者中并非罕见。丧失快乐
      完美主义者往往将自己与快乐隔绝。他们很少从过程中获得  快乐,他们只在意结果。例如,普通人做画时,也许会将呼吸新  鲜空气、随意地将颜料涂抹在画布上当作一种享受。有时,他们  会努力尝试新技巧,并以此为乐。而完美主义者很少在绘画过程  中获得这种乐趣,他们头脑中经常出现的观念是:“我的画是否足  够好?”画家弗兰克曾告诉我,如果他无法将头脑中的意象表达  在画布上,他就会大为光火。即使是性完美主义者,也常常会因过  分关注自己的动作,忽略享受其中的乐趣。他们经常要求自己“必  须做到”。我的一个病人过去曾习惯远足,他抱怨说他当时应该多  去些地方;其实在他看来,真正重要的是行走的距离。他经常给  自己设定标准:“今天我是否能走20英里?”尽管当时可能天气  晴朗,乡村风光优美,鲜花盛开,但他全然没有注意到,因为他  那时太注意英里数,所以尽可能走得飞快。
      从某种角度而言,我们可以将这种行为看作是“从成就中获  取快乐”。在抑郁状态下,人们总认为自己取得的成就不足,因而  丧失了享受生活乐趣的能力。
      完美主义者所体验的失望和不满,能导致一系列情绪障碍:  内疚、愤怒、挫折、羞耻,嫉妒和焦虑,这些消极情绪给我们的  生活造成了痛苦。完美主义与内部折磨者
      完美主义与竞争意识的问题之一是,内部折磨者会将挫折引起的愤怒指向自我。一个充满竞争意识的人,可能会“采纳”自我苛责观念,从而相信:如果不苛责自己,他们无法获得成功。以贝瑞为例,他明确地知道自己有强烈的自我折磨倾向,他讨厌失败,也知道自我折磨是导致他抑郁以及人际障碍的重要原因,但他不愿面对这一点。当我让他剖析自己的自我折磨倾向时,发现他的自我折磨内容如下:
      贝瑞基本上是个懒惰的人,他需要我催他才肯行动。没有我,他做不了任何事情。他经常会陷入痛苦、绝望,没有人会尊敬他,他是失败者。从根本上说,他是个软弱无用的人。
      当贝瑞思考这些观念时,他感到很吃惊。然而,他仍然认为这些观点是正确的,他被动接受自我苛责。后来,通过反思,他发现其自我苛责的语气与其父亲如出一辙。开始,他想到难以挑战这些观念,通过学习,他产生了如下想法:
      事实上,我并不像你想像的那样懒惰。坦率地说,是你,内部折磨者,将我击倒,使我陷入抑郁,而抑郁又给我造成?许多麻烦。我情绪低落时,你常打击我,如果你真的像你自己说的那样渴望成功,最好的办法是在环境恶劣的时候,给我支持与关爱。如果我自信,而不是恐惧、愤怒和失望,我能做更多的事。
       贝瑞最终学会了控制自我折磨。首先弄明白了,很多年来,他一直听信内部折磨者的谗言,从未抗辩过,只是——味地听从它、安抚它。然而正像我经常对我的病人说的那样:千万不要安抚内部折磨者,因为安抚会使它变得更强大。
      如果我们不控制内部折磨者,他们就会在我们失败的时候击倒我们,使我们难以从挫折中恢复斗志。而且,他们阻碍了我们享受生活中的平凡快乐。他们只是告诉我们:“做、做、做,做完后做更多的。”
      贝瑞也越来越意识到:他没有属于自己的动机。他没有什么兴趣或抱负,所有的成功都来自于内部折磨者的督促。这使他非常难过,因为,事实上贝瑞是一个心地善良、善解人意的人。如果他能够按自己的方式生活,而不是听命于内部折磨者的指挥,他会取得更大的成就。而事实上,我们常常习惯于在内部折磨者的支配下做事情,而丧失了属于我们自己的生活乐趣、兴奋点以及成功的欲望。你可以这样设想:你想发生性关系,因为你认为应当这样做,别人也设想你会这样做,那么,你如何能找到自己的性欲望和性乐趣呢?你如何能受自己性欲望的满足所驱动呢?你不能,你所能施展的最大控制力只表现在对自己的欲望说“不”上。
      当人们下决心不想做事时,我们应将之看作是对自我折磨的  反抗,而不是懒惰。许多人毕业后才明白这一点。例如,我不喜  欢英文,我的老师以为我懒惰,我不得不强迫自己努力。后来当  我不再有考试的压力时,我才真正开始学习、写作。这是在我不必再为之努力之后。
      因此,如果你只做那些别人希望你做的,或你的内部折磨者强迫你做的,你就会丧失对事件的兴趣,产生厌烦感。摆脱这种压力(挑战内部折磨者),你就会找到激发你上进的新源泉。
渴望咸功与害怕失败
      有时,我们的竞争意识会与我们对成功的幻想相伴而行。理想过高以至无法实现,我们就会长期生活在失望之中。有时,我们会想:“我要成为一个人物,而不是一个庸庸碌碌的人。,’任何阻碍这一理想的人或物,都会使我们愤怒,并产生挫折感。理想,就其本身而言是好的,但如果我们陷入“我必须实现我的理想,否则一切就都没有意义了”这一陷阱,我们就会丧失感受“当下”生活乐趣的能力,而仅仅关注于自己的理想,以及目前与理想状态的差距。
其次,“渴望成功”会隐藏深层次“对失望的恐惧”,研究发现,那些特别害怕失败的人有如下倾向:
.关注可能失败的线索胜于关注可能成功的线索。
.容易自责。
.易于产生无价值感。
.精力不充沛,注意力难以集中。
.决策困难。
  经常害怕“做错事情”会造成可怕的损失。
      “害怕失败”另一个重要方面是:它与渴望成功并无联系。我发现,害怕失败的人很少能够享受成功。他们只会对没有失败感到如释重负。例如,海瑞通过考试后,他最大的感受是:我没有失败。他发现自己很难融入同学们庆贺的气氛中。结婚后,他主要的感受是:“噢,感谢上帝,我终于过了这一关。”当他第——次获得提升时,他想:“终于轻松了,我通过了我人生第一次大考验。”海瑞很少考虑:“如果我成功了,不是很美妙吗?”而是想:“如果我失败了,不是很可怕吗?”生活对他而言,是不断在躲避困难中挣扎。  
证实自己及自我中心
      有些类型的完美主义和竞争意识,是以自我为中心的。沉溺于其中将阻碍我们与他人坦诚相处。设想你来找我咨询,你愿意选择哪一种:是我对你感兴趣,尽一切努力帮助你,还是我不想失败,或不想被看成失败而努力证明自己?再如,设想你的情人与你做爱,你愿意选择哪一种可能:是他或她愿意与你共同分享其中的快乐,还是旨在向你表明;  自己在这方面是个高手?
      遗憾的是,一些完美主义者如此的自我中心,以至于他们将一切活动都视为对他们自己的考验。如果失败了,他们会想:“这对我意味着什么?”因为他们没有控制住自己的内部折磨者,所以他们输不起。其实,这与他人无关,完全在于我们的自我感觉。当然,这不是典型的“全或无”的思维方式(只是程度问题),但我希望你能够看到问题所在:你越是能够控制自己的内部折磨者(挫折感),你就会越少自我中心,从而建立更令你满意的人际关系。
完美主义,骄傲以及希望引人注目
      有时,我们的完美主义和竞争意识,只是—种防止产生羞耻感的手段,我们的格言是:“如果我们是完美的,就不会遭受批评、指责或羞辱。”而且,我们以自己的完美主义标准为荣。因此,当我们达到这一标准时,我们的感觉好极了。
      凯是一名舞蹈演员,也是一名典型的完美主义者,她很情绪化,对自己的表演极少满意。有时,她强迫自己忍受身体的伤痛,结果往往造成更大的麻烦。这时,她就会陷入抑郁状态,对自己的身体感到恼火。诚然,她曾登峰造极,但却从未因成功而快乐过。即使有,也是短暂的。她的格言是:“你的表现跟上次差不多。”治疗中,我们追溯到了这些标准的源头,发现问题源于她与父亲的关系。小时候,她不得不做一些使她父亲为之骄傲的事情,以求获得父亲的赞许。她父亲从未表达过强烈的感情,无论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但是凯相信,如果她成名,或做出某些特别的事,一定会引起她父亲的关注和欣赏(爱)。长大以后,她没意识到,追求父亲的赞许竟成了她追求完美的内部驱动力。
      凯表现出了完美主义者的共性:即希望通过做某些事情使他人为自己感到骄傲,从而被看作是值得爱与关注的特殊的人,吸引他人的注意。我们认为他人的标准很高,或只有达到标准才会取悦于他们。
      但是,请反问自己:我为什么要达到自己设定的标准?你必须诚实回答自己。以下是一些完美主义者的答案:
.我想引人注意。
.我想成为一个特殊的人,而不要庸庸碌碌。
.我希望他人看到我是多么优秀。
.我不希望别人看到我不好的一面。
.我想受受批评,避免被他人看成一个毫无价值的人。
.如果不成功,生活就毫无意义。
.我不能使他人失望。
.我一定要有所擅长。
      问题的关键不在于你抱有什么样的愿望和理想,最重要的是,你要能够接受愿望没有实现这一结果。如果你说:“我想引人注意”,这是无可厚非的,但如果你说:“我必须引人注意,否则他们就会将我看作无能,我就会感到自己无用。”那你就会出问题。挫折和失败如何导致你对自己或他人产生愤怒,它也同样会导致你陷入抑郁。

个人骄傲与完美主义
      那些有进食障碍,导致骨瘦如柴的人,常常有极端的完美主义倾向和竞争意识。然而,他们为自己感到骄傲,因为他们控制了自己的饮食和体重。站在磅秤上,当他们看到自己体重减轻时,他们为自己的成果感到兴奋和骄傲;相反,当他们看到自己体重增加时,他们就会感到羞耻和沮丧。他们过分在意所吃食物的种类和热量,这是羞耻感转化为骄傲的典型例子。他们为身体感到羞耻,或者他们认为自身没有什么可值得骄傲的,于是他们想到了节食这个念头。体重减轻所带来的骄傲驱使他们继续节食。
      羞耻感一旦变成为骄傲,要想转变就非常困难。帮助这些人增加体重,会被他们看作是想夺走他们唯一值得骄傲的东西(体重减轻)。这一问题与焦虑发作大不相同,没有人喜欢焦虑发作,所以治疗师与病人可以共同商讨对策;但患厌食症的人希望自己变瘦,他们想保留自己的完美化标准。
      各类有完美主义倾向和竞争意识的人,都无一例外地会要求自己把房间打扫得一尘不染,在运动项目中表现出色,一定要完成所有的事情,等等。他们不愿意放弃他们的追求。但是,他们必须改变自己对于失败和挫折的态度。对于从事运动的人而言,因为自己没有达到既定的标准而丧失自信,从而陷入抑郁,是大为有害的。骄傲和自信  骄傲与自信是完全不同的。事实上,我们称骄傲为“错误的自信”。其原因是,骄傲依赖于你的表现,即你认为他人将如何评阶你,这不是自信。尽管当你达到既定的标准时,你会对自己充满信心,但这种信心是脆弱的。失败来临的时候,你的信心会像早上的露珠一样消失。
      真正的引言来源于对自己作为一个人的信心,即,无论成功或是失败,你都能够坦然面对,既不失望、愤怒,也不自责、绝望。你既不会因成功而忘乎所以,也不会因挫折而感到沮丧和抑郁。你或许会有强烈的愿望,希望自己做得好、表现出色,并为之付出巨大的努力,但在内心里,你能够接受真实的你。自信的真正来源在于自我接纳。无论好坏,你都要接纳你自己,否则,就意味着你对自己只是一时的友好。真正的友谊与接纳表现为困境中的自我扶持。
嫉妒与竞争意识
      竞争意识有时能导致嫉妒,我们无法容忍他人在某些领域超过我们。艾里克斯是一个学习心理治疗的学生,很能干,却从不听从我的指导和建议。他使我怀疑我的建议是否有批评的成份。他对于我的每一条建议,都采取防御的方式,对其进行反驳。过了一段时间,我不得不承认,他惹火了我。他未从我这儿学到任何东西,似乎看不起我所教授给他的技巧。我向他指出,他看起来想不通过艰难的学习,直接成为一名“伟大”的心理治疗专家。
      通过几次艰难的交流,他认识到,小时候,父母对他充满了完美主义和竞争意识的要求。父母不允许他失败,所以在他的观念中,如果我教导他应当如何提高自己,他会由此认为自己“不够好”。他的羞耻b很重,因此他无法看到他人身上有些宝贵的东西值得学习。在团体中,他也是个容易嫉妒、充满竞争意识的人,总想超过别人。如果他发现别人比他知道得多,他不得不进一步提高时,他就会感到自己不完美。对他而言,认识到自己需要建议或训练,就等于承认自己的短处和极限。
      易于羞耻而又充满竞争意识,对人对己都是不利的,因为他们总是处于防御状态。如果他人比自己强,或批评自己,他会感觉很糟糕,其他人的成功就是他的失败。竞争性嫉妒会引发抑郁,因为它阻碍了人们对自己的需要,以及自身弱点的认识。他们还常与他人比较,然后对成功、地位、头衔等不满、抱怨。他们无法帮助成功的人,并且试图干扰他们的努力。
      嫉妒,有时会表现为无能感和对自身处境的愤怒。美国心理学家霍妮在她的《渴望权力,害怕使用权力》一书中举过一个例子:
      一位处于无助状态的妇女,想通过自己的状态强迫她母亲照料她,同时也保护她母亲免受她对于老年妇女所拥有的权利的嫉妒。通过自由联想,她说:“我恨她。但毫无办法。她只能通过想像她变得弯腰驼背来诋毁她,或者告诉自己,她看上去优雅是因为她肤浅。我对她毫无办法,我很想毁灭她、除掉她,或者干脆告诉她我对她的看法。我也,)艮你(治疗师),因为你是这么坚强。我感觉自己无能,我无法改变你。我拍你马屁,然后愤恨地离开你,这是一种消极的愤怒。”
      尽管她过去认为,这是自己充满竞争意识的表现,但后来,她逐渐认识到?竞争意识与嫉妒之间的本质区别:嫉妒里舍有敌意的成份,它试图破坏或伤害被嫉妒的对象;然而一个人可以很在乎一场竞争,却不想伤害对方。与嫉妒不同,竞争意识的目标是获得成功。
      如果你在自己身上发现这种情况,你应当努力改变它。首  尢,你要知道,出现这种情况的不止你一个。其次,发现了自身  的这种倾向,意味着你在理解和改变这种状况的道路上前进了  一步。如果你意识到自身有嫉妒的态度、观念或情感,不要自我  攻击,事实上,这是一个进步。抑郁的时候,我们同样会嫉妒那  些没有抑郁的人,正如—“个穷人对我说的:“有时,我只想用鞭  子抽去他们脸上:的笑容,让他们尝尝我的感受,那样他们就不会  再沾沾自喜了。”如果你对他人感到愤怒,有时,很可能这种愤  怒来源于嫉妒。  
向竞争意识和完美主义挑战
      向竞争意识和完美主义挑战,首先要求我们必须在自己身上认识到它们。然而,我们无法发现自身的这些倾向。
      挖掘自身存在的竞争意识和完美主义的方法之一是,记下失败的利和弊,以及你对失败的恐惧,举例说明:
      宝琳感到自己每天都有忙不完的家务。她否认自己是个完美  主义者,认为这是个笑话,她说:“我绝不可能是个完美主义者。”  但当说到把家收拾得井井有条的利与弊时,她的第一个想法是:  “有这么多活要做,我必须全部完成它们。”以下是她的利弊分析:
保持家里井井有条的利处
.我感到自己很有成就感。
.成就感使我的感觉很好。
.我以此证明我不是懒惰的。
•我还可以证明自己与他人一样出色。
.我的家人期望我这样做。
•他们会因此更加喜欢我、爱我、尊重我。
不保持家里井井有条的弊端
.我会想到自己很懒。
.我会让家人感到失望。
•.这令我再一次表明我不行。
•家人会对我气愤、失望、甚至不承认我。
.我会想到自己很失败。
.我会感到自己真没用。
      以上这些利弊是完美主义的思维方式,包括:期望他人(家人)赞同;完不成目标会感到自己懒惰,无价值;以及社会比较{其他人这么做,因此我也必须这么做)。
      你可以考虑一下宝琳的观念,想一想,你将如何帮助她?你将对她说什么?你是否同意她的想法?如果同意,那么思考一下其中的含义,这意味着,如果你来到宝琳家,发现她正垂头丧气地坐在厨房里,什么事情也做不了。你对她说:“瞧,宝琳,你怎么这么懒,别人都会把家收拾得千干净净,为什么你不能?你的家人期望你做好,你却令他们失望,他们将对你大发雷霆。你不如其他人那样优秀,你毫无价值。”事实上,你不可能这样对待一个抑郁的人,甚至不会这样想(如果你的内部折磨者控制了你的观念,你可能会这样想,但却不会说出来)为什么?即使不是一个心理学家,你都会明白,这样做只能使她更加抑郁。因此,让我们想像一下,你到宝琳家来帮助她,你将如何对她说?首先,你必须对她的情绪敏感。
      瞧,宝琳,你现在感到抑郁,因此所有的事情对你而言都像登山一样困难。让我们计划一下你能做的事,井从头开始。如果你做一件事,就表明你已前进了一步。
接着,你会找出她的自我攻击观念:
      你知道,当你感觉良好时,你舱将家务处理得很好,这与懒惰无关。如果你真的懒惰,你就会翘起;郎腿,安然地读报纸。或许你已经厌烦?做家务,因此,你做起来感到困难;或许,你感到独自在家j艮孤独。如果真是这样,让我们考虑一下,看如何改变现状。但首先,你不要认为自己很懒惰。
下一步,你可能会指出她的社会比较观念:
      别人在不抑郁时候能够做家务,但多数人在抑郁的时候也不愿做。与他人比较,只会使你感觉更加糟糕,你不要想别人能做什么,你只需要弄清自己能够做什么。
下一步,你可以与她谈论一下家庭期望:
      你是否求助于你的家人?哈,我发现了,你认为这样做会使你依赖他们,井感到自己不如他们。但目前最重要的是,你要获得你所需要的帮助,表达自己的感受。有时,我们需要学会如何让他人帮助我们。你认为你的家人会因此批评你吗?你有这方面的证据吗?即使有,也说明他们对你要求太高。而且关键问题在于,如果他们指责你,你不一定要当作事实来接受。或许他们无法理解抑郁的感觉有多么糟糕。他们很幸运,但这不等于他们有权论断他人。当然,如果你向他们发怒或攻击他们,只会激起他们的防御反应。但如果你坦诚相待,他们会理解你的。你试过吗?你是对他人的帮助表示感激,还是抱怨着接受?
      现在,你知道该如何帮助宝琳:首先,你必须认识抑郁,然后从小事做起,循序渐进;然后,你帮助宝琳停止自我攻击,转变全或无的思维观念(“我不得不全部做完它”);再后,你帮助她克服向他人求助的心理障碍,因为你意识到家人的帮助对她很重要。你或许还会关注她的思维习惯,她是否忽略了生活中的积极方面?她是否过分概括化?你最不可能做的就是消极地对待她,因为你知道这样做没有用。
      你现在知道了如何使用这种方法帮助宝琳,同样,你也可以将其用在自己身上。
      我们已经讨论过宝琳的状况,从表面上看,这里不包含竞争意识或完美主义,事实上,两者都存在。原因有二:首先,如果宝琳认为所有的人都可能遇到这些问题,她就不会如此消极地对待自己;其次,她总想一次做完所有的事,而不会循序渐进。因此,她最好是学会少做点,而不是达到理想化状态。我举这一例子的另一个原因是,宝琳面临的问题,是抑郁状态下经常出现的。事实上,我们对自己的工作或成绩,抱有完美主义态度,并不是问题的关键,只有当人们希望做得更多,并且没有达到既定的目标时,问题才会出现。
      要想解决这些问题,必须接受自己的极限:我们并不完美。我们应当接受挫折和失败,既不自我攻击,也不过分沮丧。我们不可能“全部做完”,但这不等于说我们不能向目标迈进。
      在解决你所面临的问题方面,你并没有尽力。你应付失败或失望的方式导致了你的问题,这就是为什么说,成功的关键在于敢于失败。失败的时候,我们能够学会友善地对待自己。成功的时候,大家都会感到很开心。我们必须学会在失意的时候,减少自己的消极情绪。其次,我们也要学会排列主次,弄清哪些对我们而言是重要的,哪些不是。你认为是把全部精力用来把家收拾得一尘不染好呢?还是轻松地看待家务,把精力集中在如何处理好家庭关系上呢?成就比家庭关系更重要吗?

如何克服完美主义情结?
1.确定并承认你的完美主义倾向。克服完美主义的第一步:就是检查一下你的学业和行为表现,确认是否有完美主义倾向以及造成的影响。
2.查找形成完美主义情绪的原因:比如父母的成功或失败对你是否有影响。如果能够理解你为什么是个完美主义者,那么你的行为的改变上就会有的放矢,会更具体、更有效。
3.客观分析完美主义的优缺点。因为完美是很难达到的,所以在分析过程中你会发现,它的很多缺陷足以严重影响你的学习和生活。
4.奖励自己的每次小进步或小成功。记录下那些或许不太完美,但很有用的小成就,并及时给自己物质或精神奖励。
5.正确看待自己以前的失败或错误并积极接纳。告诉自己,我已经克服了它们,并且取得了进步。错误和失败是人生不可避免的一部分。记住:失败是成功之母。
6.注重过程,而非结果。不要只看到良好或优秀的学业成绩,而要学会总结成绩之外的经验。这样对消除你的完美主义情结非常有用。
7.将更多的精力放在接受真实的自己。真实的自己就是你有缺点和失败,你更有优点和成功。积极有意识的调整你的自我期望。经常告诉自己,你是一个容易接纳自己的人。
8.允许自己犯错误。所有人都会犯错,你也不例外。如果你身上还有错误存在,那说明你是一个真实的人。
9.寻求心理咨询师的帮助。如果完美主义情结仍然困扰着你,请寻求心理咨询师的帮助

走出完美主义的误区

    某巫师一口咬定苏格拉底心存淫念。众人以为这位圣哲肯定会把巫师驳得体无完肤,不料苏格拉底却坦白得可以:“的确如此,只不过我一直都在克制”。扪心细想,如果苏格拉底真把自己包装成无欲的神仙,那岂不成了假冒的男性哲人。其欲与凡人当无不同,确高于吾辈者乃是其长于克制。
    现实生活中,有些朋友为自己树立起肯定会令苏格拉底自惭不已的标准:不允自己有淫行自不待言,甚至淫念也不得存于心。倘存,便恨自己,咒自己,认“自己是自己最大的敌人”云云,每日挣扎于自己与自己的斗争(颇似文革中的“斗私批修”)中。有位品学兼优的高中男生,上课时不经意朝女教师的乳房部位看了一眼,由此认定自己不是好人。发誓不再看,可是好象一抬头就又看了。于是脸热心跳,于是课程听而不闻,终因视线恐惧而休学。倘若不是经过心理训练,说不定他会和自己无聊地战斗到生命的最后一息。
    不许自己做某事,这是自律。不许自己想某事,这就高尚得近乎伪善,其号曰完美主义。所谓完美,就是想的说的做的和别人评价的都要尽其善完其美,否则就断定自己这辈子算白活了。
    如果说在精神领域也有什么“挡不住的诱惑”,最难抵御的可能就算完美主义了。理由很简单,完美主义想起来完全说起来美好侃起来庄严,除了费点脑细胞和增加点口唇磨损,几乎不需要什么投资,至少在特定情况下可聊以自慰。正因为如此,颇有些人对完美主义趋之若骛,恰似痴心追逐海市蜃楼。
    完美主义很象罂栗,是一种诱人上瘾却很难摆脱的艳丽毒卉。一旦成为完美主义的瘾君子,很难不越陷越深,最终用自己生命的空耗印证邱吉尔的名言:完美主义等于瘫痪。
    心理健康的标准之一是善于同各种各样的人打交道。而完美主义者既是自我嫌弃的高手,也是挑别人的专家,所以其交往质量虽有,但其交往范围却不容易很大。有人抱怨父母文化水平低,有人抱怨中国人素质太差,有人抱怨恋人不理解自己,有人不敢对知心的朋友讲心里话。他们眼里容不得半点沙,他们在精神和感情上只能享用“纯净水”。但是他们忽视了一点:水至纯则无营养,人至清则让人有敬有厌也怕。问题并不在于这些挑剔是否有根有据,而在于你为改变这一切动了多少思索花费了多少心血倾注了多少脑力和体力?倘若挑剔就能与事有补,我现在就发誓加入完美主义空想俱乐部。
    有时我想,上帝能造世界,也许全凭了他不是一个完美主义者吧。倘求完美,人类就该永生,太阳就该永恒,善人就该万岁,恶人就不该出生。完美就不该花开花落,完美就不该有死死生生。但是,倘若一切真如此,宇宙也就成了死宇宙。却原来,完美就是空间无边无际就是时间无始无终就是变幻无穷无尽就是发展无限可能。诗人白桦说得好:永恒就是花开花落,永恒就是死死生生。在此意义上,真不能说上帝不完美,因为他巧用残缺展示完美,透过瞬间勾勒永恒。问上帝者谁?答曰:自然。冈本常男先生说:“自然是人类伟大的教师和力量的源泉。”我以为道理极深。
    所谓“凡是存在的都是合理的”,其意并非好事坏事全都是好事,而是说任何存在的事物都有其所以存在的理由和根据。谁都知道完美主义是不结果实的花朵,且很是消费生命,为什么却总有其表演的舞台和市场呢?其存在的理由和根据是:对那些不甘寂寞的人,如果他们想上蓝天却又怯于飞翔,想采硕果却又惰于耕作,世上还有什么主义能象完美主义那样使他们既无须行动,又能自慰于精神上的虚假繁荣呢?遗憾的是,不论完美主义者想得多美,总难免变成想法的巨人,行动的矮子。很多事都是在脑子里反复比划,到头来却啥也没干.
    亲爱的朋友,如果你真想有出息,那就立即找一件值得的事踏踏实实做下去,象农民耕田,也想蜜蜂酿蜜。倘完美主义诱惑又来勾搭你,你只管目不斜视地坚持住。当你的果实证明了你的劳作,你会深情感慨:人生的美丽乃在辛勤的汗水里!

完美主义
英国前首相丘吉尔说过:完美主义等于瘫痪.


一直不明白堂堂首相为什么要用如此恶毒的词语来形容完美主义,便抽出时间想要予以正身,却有了予以谅解的感受.


何谓完美主义? 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同的看法.

佛洛依德认为完美主义可视为是由于超我的失控,过度抑制本能与欲望的结果.
完美主义者认为事情都应该是自己所喜欢或期待的样子,希望一切尽如人意,一旦事与愿违,内心则产生极大的情绪困扰.
请容我解释一个晦涩的名词:佛洛依德人格理论.其认为人格结构由本我,自我与超我三部分组成.
本我:代表人的欲望与本能.
自我:依据环境对超我与本我之间进行协调的作用.
超我:个体的愿望与良心.
认为三者必须平衡,个体才能拥有健康的心理.



"完美"是人的终极幻想,是不存在的乌托邦,是一个抽象的与现实不能对应的概念.

完美是人生坐标的渐近线,也就是说我们的轨迹只能无限趋近于它而永远无法触及.

如果以很挑剔审视的眼光来看待事物,任何事情都可以再改进--每一件事,每一种观点,每一个人等等,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如果你是一个完美主义者,那么不管你怎么做,你都是一个失败者.

看到这里我想我们大家或多或少都会觉得有些愤愤,因为它破坏了我们长久以来的美好夙愿.诚然事情就是如此的残酷,但我们总能学会在残酷面前学着从另一种角度来看待.

或许我们还可以这样来认为:承认有不完美才是真正的人生.

正因为生活中有让你感到沮丧,绝望的问题,你才会付出更多的努力,才更懂得珍惜,即使事情不尽如人意,即使失败,也和成功一样构成丰富的人生体验,这一点我想我们日后会越来越感受到它的重要.

正因为凡事未能达到完美,我们才会有走不完的路,有着追求的方向.

确切的说,并不是完美主义理想使人奋进,而是不完美造就的现实与完美之间的差距驱动着我们的努力.

这就是我们通常理解的完美主义并不是要达到真正的完美,而是永远不停追求完美的过程.也因为我们不可能真正做到完美,才造就了人与人相处中双方的体贴关爱与包容,我想这才是相处的关键.



鉴于身边有很多秉承完美主义的挚友,所以一直都在思量完美主义的魅力.

现在看来,完美主义是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它所造就的积极奋进的人生态度.

所以,拥有目标的人生是耀眼夺目的,朝着目标不停追求的过程是妙不可言的,而拥有此份过程的人,才是最有魅力的。

完美主义与心理治疗
有许多心理咨询与治疗的教材里面对一些心理问题比如神经质症状中强迫症,焦虑症,抑郁症和一些心理的适应失调的产生归因为“完美主义”。仔细一想似乎比较有道理,正是因为过于完美的自我要求而导致了心理应激的压力,如果应激压力大于个体的承受能力,就容易产生心理上的失衡。
??长期以来这个观点已经被广泛的接受了。
??但是我在中国心理咨询网等心理论坛中所了解的网络咨询案例和我自己的亲身体验,完美主义只是一个表象,更多的有深层次的心理动力原因。这种深层次的心理动力原因需要精神分析或者运用发展心理学或者家庭治疗来探索个人经历和成长环境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并不是说让患者意识到自己有完美主义就能够解决问题的。
??心理问题的产生的深层次原因其实是非常简明的,就是作为一个人,一个有不但有生理需求而且有情感需求的人来说,在个人经历中遇到了情感障碍,不能够正常的疏泻作为人的情感能量。而如果深入“完美主义”的本质原因,因人而异,会发现父母老师学校的教育的刻板,会发现同父母同爱人亲密关系的交流不通畅,会发现同学同事人际关系交流的障碍,会发现性挫折的经历,会发现事业、学业家庭生活的挫折等等,总的来说,就是作为人的需要没有得到正常的合理的满足,无论这需要是生理的还是情感的。很有部分人在经历了这种需要的不满足后,表现为自己对自己的“完美倾向”不断要求自己,要求自己努力作到优秀,从而试图达到自己的目标,达到满足。因为有过失败,所以这种要求也就可能表现的比一般人强烈。因此医学统计也就容易发现,一些带有某类心理问题的人,完美主义倾向的比例非常高。
??但是作为正常人,作为世俗生活中的人类社会,这中力图做的更好的心理是普遍尊存在的,这是人的一种天性,是人类社会不断发展的动力之一。既然绝大部分人都有此心理,为什么他们没有至病呢,而且相当多的优秀人事都有完美主义倾向。比如通用电器的总裁,他的座右铭大致的意思就是人要有一颗不断追求完美的偏执心理,在能在商业中生存和发展。还有新东方的精神“绝望中寻找希望”等等例子。
??因此,完美主义不是根本的至病因子,至病的原因是需要没有得到合理的满足。
??对于心理问题的治疗,需要解决的是找到因人而异的没有满足的部分,然后试图找到合理的宣泄和满足的方法,我的意见是除此之外,其他的治疗方案都是另一种逃避,是在心理医生的帮助下的一种无意识的逃避,这点,或许心理医生自己本身也没有意识到。最明显的就是产生心理问题后逃避到一种宗教,科学点,逃避到心理学和助人助己的一些社会活动中去。虽然后者可以说是一种升华,但同样是一种逃避。有许多有一些心理问题的人因解决心理问题的需要而对心理学上瘾,就是一种逃避的表现。如果能够通过心理学认识到自己的问题,需要得到合理的满足,这种开始的逃避才转化成为满足的行动。否则,是要思考一下自己是否有上瘾逃避的嫌疑。
??人是非常非常复杂的,理性和情感,生理和心理,自我与社会,天使与魔鬼共存一身的高级生物。如果能够在通过合理的方式满足需要,个人也就不会产生心理问题,社会也能积累发展。如果用完美主义来打压人的正常需要的满足,我担心会存在新的心理问题的产生。
??只要的利己,而又不违反公共利益,满足需要有什么不好。
??每个人都是个体,如果每个人的利益多最大化的满足了,作为整体的社会也就得到了最大化的发展。
??呵呵,谈到这里话题有点大了:)
??下面继续谈小话题:需要的满足和治疗
??产生心理问题的的治疗,应该在心理医生的引导下,寻找到未满足的需要,在精神分析师看来是寻找未完成的情结,在家庭治疗师看来是整合家庭情感沟通的需要,发展心理学家看来是亲子关系的教育模式的协调,在人际关系分析师看来是重构人际关系的认知和行为。对于重症精神病人,是对其受到的打击的逐渐淡化,和建立新的和谐的社会性认知。
??人是有情感的动物,情感疏泻不通了,找到疏泻的方法了病也就逐渐的好了。
??即使面对社会竞争生存的压力,也逃脱不了每个作为个体的人的人的天性中的情感的需要。
??只有生理需要,情感需要都满足了,人才能回归正常,否则就容易导致异常。
??这本来是个非常简单的道理。
??完美主义是个医学心理学简单的借口。
??向上没有什么不好,关键是要看清楚这背后的心理动因是正常的还是异常的。
走出完美主义的误区
“一个人追求完美好不好?”在咨询中,有青年朋友这样问我。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也是经常在生活中困扰着人们的问题。
  应该说,完美欲是人的天性之一。有了它,人类才不满足于茹毛饮血
刀耕火种,才有风起云涌、浪浪相推的农业革命、工业革命和信息革命,
才有人类的进化和进步。但是,如果在生活中把原本美好的完美欲放到一
个不恰当的位置上,它也可以变成完全不美的东西。
  有位叫金桦的女孩,曾以优异成绩考取某全国重点大学。但是,来自
童年的某种深刻的自卑使她坚定地认为自己给异性同学留下的印象不完美,
而这是她所不能容忍的。她历来的生活原则是:要么最好,要么不要。她
总想给人以最美好的印象,但是又自信不能。既然不能,那就撤走这印象
的原型。于是,她“毅然”决定退学。金桦的“毅然”换来了母亲无尽的
泪和自己前程的急转直下。后来,在心理训练班里,她对自己的生活原则
进行了痛彻的反思:“我一直追求完美,但完美这家伙却越追越远,其结
局往往是不完美,甚至可以用一个不是很雅的公式来概括:完美=完蛋。”
  生活中像金桦这样的朋友有很多。他们有的追求感情和婚姻上的完美,
一旦发现对方的某些弱点就不能容忍;有的追求工作上的完美,永远只能
第一,不能第二;有的追求人际关系上的完美,希望所有的人都能喜爱自
己,容不得别人对自己有半点不满,也容不得别人有闪失和错误;有的追
求生活上的完美,无论吃饭、穿衣,每个细节都要考虑再三……可以说,
完美主义者往往既是自我嫌弃的高手,也是挑剔别人的专家。当自己不能
达到理想中的完美高度时,他们很容易作茧自缚,自暴自弃;当别人没有
自己所期望的那样完美时,他们便心怀不满和怨恨。他们在精神和感情上
只能享用“纯净水”,但是却忽视了一点:水至纯则无营养。问题并不在
于这些对自己、对他人的挑剔是否有根有据,而在于为这种挑剔花费了多
少心血消耗了多少能量却并没有改变什么。所以,完美主义一旦变成对现
实的苛求,立刻
  就成为人们成长的陷阱。
  有位博士生,博士论文写得拖拖拉拉,每到关键处就卡壳。可与此同
时,他却完成了其他几篇很有水平的论文,还帮助好几位“师弟”有效解
决了论文中的难点。后来通过心理分析才发现,他之所以对自己的博士论
文“精益求精”,是因为与导师存在分歧和相互怀疑,可又不好明说。当
理性的光辉照亮其潜意识中的阴影时,他不再苛求论文完美,论文反而高
速度高质量地完成了。可见,完美主义可以把雄鹰变成笨鸡。
  过分追求完美的人,内心深处往往有一种不安全感和自卑感。他们希
望时时事事都能得到别人的肯定和夸奖,而害怕被别人拒绝或否定;为了
避免不完美,他们不惜多花许多时间、气力去做事情,结果降低了自己的
生活效能。另外有些完美主义者,是想法的巨人,行动的矮子。对于那些
不甘寂寞的人,如果他们想上蓝天却又怯于飞翔,想采硕果却又惰于耕作,
世上还有什么能像完美主义那样使他们既无需行动,又能在精神上自我安
慰呢?有个接受心理训练的小伙子陈忠,那天正帮厨房择芹菜,另一位新
学员在一旁谈天说地侃人生,而对陈忠择菜却视若无睹。在训练日记中小
陈写道:“他讲了那么多海阔天空的大道理,却没有任何实际作用;我择
芹菜虽不伟大,却让大家吃了一顿饺子。这件事情说明一个道理:一个人
的价值不在于他想到什么感到什么说到什么,而在于他事实上做到什么。”
多深刻的人生
  感悟!
  如果说在精神领域也有什么“挡不住的诱惑”的话,恐怕完美主义就
是一个。它几乎不需要什么投资,却可以在某些特定的条件下使人聊以自
慰,就好像在干渴的沙漠中追逐海市蜃楼一样。但海市蜃楼就是海市蜃楼,
它只能暂时给人以安慰和力量,却不能真正给人带来清凉。
  放弃完美主义需要崭新的生存理念。那位“毅然”退学的女孩金桦说:
“我曾经为得不到100而放弃,结果却是0。这使我领悟了一点,好好
做虽然未必能做得最好,但不做却只能是0。命运的挫折告诉我:0.1
>0!”金桦不再屈服于完美主义的诱惑,义无反顾地投入工作,坚持学
习,照顾母亲,而且成为心理健康指导学校的志愿者。她的转变使我从一
个鲜活的生命中读懂了超越自我的真意:不再苛求完美时,燃烧的生命才
能成为照亮生活的火炬。
  但愿我们不要用自己生命的空耗去证明老邱吉尔的名言:完美主义等
于瘫痪。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1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2#
发表于 07-3-31 01:29:39 | 只看该作者
还好  我只是个部分完美主义者  没那么累
回复 支持 0 反对 1

使用道具 举报

3#
发表于 07-4-3 08:40:10 | 只看该作者
我是,我要改变自己.大家帮我.
回复 支持 0 反对 1

使用道具 举报

4#
发表于 07-4-5 15:33:37 | 只看该作者
好东西,收藏!!谢谢以色列!!
回复 支持 0 反对 1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07-4-6 17:33:17 | 只看该作者
这明明就是在说我 ̄ ̄怱然觉得自己很虚伪,很假 ̄ ̄超我太强大了 ̄ ̄
收藏!
回复 支持 0 反对 1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07-4-13 13:48:25 | 只看该作者
以前没有想到要改变自己的完美主义,甚至认为追求完美本身也是一种美,现在,真的不再这么认为,因为它只会给自己带来痛苦。
其实“追求完美”一词看似好听,其实隐藏着自卑,导致对自己的不满,甚至是强烈的,不会有价值感。不敢完全地展现自己。把自己束缚在一个怪圈里。
干嘛还要这种“完美”,我要丢弃!!!
回复 支持 0 反对 1

使用道具 举报

7#
发表于 07-4-13 14:57:45 | 只看该作者
谢谢以色列,这篇文章对我最合适。

我知道完美主义不对,也一直在克服,我也知道我的一些强迫性行为就是源于我的完美主义,包括和老公的一些矛盾也是如此。

前天晚上和一个朋友聊天,他问我是不是总觉得老公干什么都干不好。我承认,是这样。我无法忍受沙发摆放的位置不在一条齐线上,无法忍受烟灰缸摆放的位置不对称。有一次活动结束,他帮忙搬沙发,我说不用搬了,反正你也搬不好,我明天还要返工。还一次收桌子上的东西,东西很多,我要他先把托盘放在桌子上再往里面摆茶杯,这样比较稳妥,他朝我发脾气。

朋友说你确实很能干、确实比他聪明、比他强。但是你就不能多鼓励他去尝试和学习吗?总是自己抢过来做,这样很伤他自尊心的。

过去我是相信“没有退而求其次”的人,现在已经改变为力求尽心尽力,只问过程不问结果。对自己的不满和自责减少了很多,能够接受自己各种缺陷和暇疵。只是对老公还是要求太过苛刻,最近一段时间就是为这个烦恼,不过现在已经开始改变,需要一个过程的吧。我想对人对己,都是要宽容些才好。
回复 支持 0 反对 1

使用道具 举报

8#
发表于 07-6-23 19:02:48 | 只看该作者
超好的帖子. 感觉自己还以完美主义自豪呢,结果恰恰又正是言语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真真的要把自己害惨了!
顶一下!
回复 支持 0 反对 1

使用道具 举报

9#
发表于 07-7-3 15:00:52 | 只看该作者
我对身边的人要求也有点高啊
不过可能还是在正常的范围内
不是过分完美主义的表现
感觉完美主义是比较难以纠正的心态
在有些时候还是值得提倡的
但任何真理多走一步就有可能变成谬论
关键还是度的掌握
回复 支持 0 反对 1

使用道具 举报

10#
发表于 07-7-18 12:32:15 | 只看该作者
分析得很透澈
回复 支持 0 反对 1

使用道具 举报

11#
发表于 07-8-2 18:11:03 | 只看该作者
好帖,虚心受教。
回复 支持 0 反对 1

使用道具 举报

12#
发表于 07-8-3 08:31:09 | 只看该作者

你好

静下心来读,能收获很多。
回复 支持 0 反对 1

使用道具 举报

13#
发表于 09-6-15 18:18:07 | 只看该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支持 0 反对 1

使用道具 举报

14#
发表于 09-6-20 19:25:52 | 只看该作者
这帖子很是好帖子吖,我一口气看完了,很适合自己
回复 支持 0 反对 1

使用道具 举报

15#
发表于 09-6-22 18:02:11 | 只看该作者
留个记号...慢慢看...
回复 支持 0 反对 1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阳光工程 ( 京ICP备10041392号-12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北二街8号1510 邮编:100080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0199号  

GMT+8, 25-1-12 20:54

Powered by Discuz! X3.2 联系我们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