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什么想自杀
来源:http://jitoushuaige.spaces.live.com/blog/cns!2709FA9794889445!119.entry
两个数据:一个是中国每年至少有25万青少年自杀,自杀已经成为青少年人群的头号死因;另一个是中国自杀人群中,青少年自杀是一个高峰,这与欧美国家壮年人自杀率高截然相反。中国的自杀人群越来越低龄化,青少年自杀本身也越来越低龄化,但是死亡教育、生命教育和心理干预偏偏都是空白。
生与死是一个客观存在,死亡教育的空白并不等于死亡观念的空白;心理机制是每个人的自然机能,心理干预的空白并不等于心理问题就是空白。上海搞了一个调查,有5.85%的孩子曾有过自杀计划和行动,有24.39%的中小学生曾有自杀的念头。可自杀的原因大多荒唐,有的把自杀当作报复别人的手段,有的甚至错误地认为死亡是可逆的、暂时的,有的仅仅因为考试考了第二,一时冲动就自杀。
造成死亡教育、生命教育和心理干预空白的原因当然多了,但是首先还是应试教育体制的结果——别说应试教育是个筐,什么问题都往里装——在应试教育体制下,一切为升学让路,这种教育体制天然地漠视生命教育,最大限度地压缩素质教育的空间。而且把素质教育庸俗地理解成琴棋书画,把青春期教育狭隘地理解为德育,而对于青春期教育的真实内容,包括性教育、情感教育、人格培养、心理干预,多年来没有实质性进展,事实上一直是空白。青春期被称为人生的危险期,在青春期教育上的欠账越多越久,中国的未来不用干别的,就忙还利息了。还有应试教育让孩子睡眠严重不足,而睡不好就会影响他们的思维、注意力集中度。困倦的人情绪低,遇到事容易往窄处想。
另外中国文化特质中有一种不讲道理,一味禁忌和禁止的意识模式。死亡禁忌导致我们从来不会好好和孩子谈论生命的终结,性禁忌使我们从来不会好好告诉孩子生命如何开始。死亡不是出差就是长假,出生不是肚脐眼就是胳肢窝。对生与死的胡言乱语和敷衍塞责直接导致青少年生死观念的糊涂意识。即便将来在知识上有所扭转,但是在意识中生与死一直是一种神秘而昏乱的存在。实际上,青春期孩子关心和苦闷的很多问题,往往是师长那里的禁忌,青少年自杀,几乎有一个共同特征,就是出事之后父母师长往往都非常意外。在中国,自古以来,今天是一个对孩子最关心,同时也是对孩子最陌生的时代。
还有独生子女教育一直没有起码的成熟模式,也造成青少年很多人格弱点。独生子女的生长环境,缺乏培养忍让、关怀、责任等素质意识的条件。而家长以孩子为中心,造成孩子任性、自私、依赖、自我,情感脆弱,挫折承受能力差。在加上青春期,本来情感就缺乏张力,在生活中遇到一点打击,动不动就产生极端念头和极端行为。
中国自杀率的两个高峰是少年和老年,我们应该知道,这是人生中两个最容易考虑终极问题的阶段——小时候没弄明白的生死,到老还是一堆糊涂账。 还要强调一点是社会上有些人生活在社会的地层,不是很容易得到社会的关注.比如说是生活上没保障的流浪人,被人指点的舞男和舞女们-------这都需要社会给于更大的帮助于理解.那么自杀率也会相对的减少很多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