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研究中西方思维差异的心理学家彭凯平博士曾经出示过一张图片:一个篮球队员站在一群人的前面,面带笑容,而后面那些人的表情则是不愉快的。让中西方人判断这个运动员的心情,结果是:西方人更倾向于认为他是快乐的,而中国人则更倾向于他是不快乐的。
这说明,西方人认为个人的情绪表达是独立于别人的;而中国人则会觉得,个人情绪表现是会随着环境而产生适应性的变化。所以看到后面那些人的不愉快表情,会认为篮球队员虽然表面在笑,其实骨子里是不高兴的。
所以,我们中国人更倾向于根据不同环境、“面子”来表现,真正情绪在外表看不出来;我们习惯启动否定的机制,抑郁感受一产生就压抑下去,强撑着自己什么事儿也没有;我们崇尚和谐与中庸,所以在矛盾出现的时候,我们往往以为息事宁人更好。在这样的文化传统,也许正是“中国式抑郁”的温床。
所以,看看专家怎样来为“中国式抑郁”做出自己的注解。
王登峰:向内求善的文化焦虑
(王登峰简介:北京大学心理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北大党委副书记。王登峰博士主要从事人格、临床心理学方面研究,专著《解读中国人的人格》刚刚出版。)
文化是人性的外衣,中西方文化对人性的理解是对立的。中国文化以性善论为核心,崇尚人的道德修养,强调改变人内在的品质,向内求善;而西方文化是以性恶论为核心,认为人性本恶,人们只有靠着增长知识,信仰上帝,来向外求善,强调外在表现。
在中国的人性本善的文化中,善是人性修养的终极目标,如果表现得不善,那就不是人了,所以要时时堤防暴露恶,掩饰内心深处的东西,这使得中国人更倾向于做表面文章,生活在非常沉重的枷锁中。
正因为中国人所求的“善”比较高,一般人都不容易达到,所以中国人内心会体验出更多的压力以及不良的情绪,抑郁也是中国人最容易体会到的情绪。当个人价值、抱负等没办法达到“圣人”的标准时,自身在个人价值、爱情婚姻、待人处事等方方面面便均受到压抑,以致体验到更多的无助感、丧失感、失落感,这些抑郁的情绪会不知不觉掩盖住积极的情绪体验。而西方人认为人本来就无知,表现出一些恶才是人,对暴露真实本性的恐惧要小于中国人,在后来的增长理性与知识的过程中,他们渐渐会体会到更多的积极正向情绪。
中国人的情绪是受到他人评价和环境影响的。譬如人们说不能“忘乎所以”,意思就是不要太喜形于色,这样会给别人造成压力。所以中国人的快乐和骄傲都不好表达,只是尽
力掩饰。很多中国人都有一种发自内心的不轻松。
另外,中国人生存也有太多的责任和压力。中国人的孝道非常极致,而父母的标准愿望也有不合理的,所以孝很多时候成了扭曲人性的东西。这种以外在标准评价个人价值的文化,使中国人受到压抑,难以感受到人生的价值和意义。无意义感长期沉郁,抑郁就浮上水面。
文化限制了中国人感受快乐的能力。常常看到很多老外,他们能享受生命中点点滴滴的小快乐,能够直接面对内心丰富的,自然的情感,但中国人却以所谓“光宗耀祖”的大快乐为乐。中国人拼命工作,极端完美主义,这其实是很危险的。久而久之,内心缺少真实快乐的体验,抑郁就会越来越严重。
要战胜这种抑郁,首先,得有多元化的生活选择,学着去理解西方文化中的轻松一面,放开一点,能够努力展示自己内心美好的,自然的东西,学习感受生命中的小快乐;其次,就是克服刻板而受拘束的习惯,敢于体验新鲜感和激情,能允许自己有更多层面地丰富的东西,在生活、社交等多方面提升自己丰富的层次。
杨中芳:中国人“真有的”和“应有的”情感
(杨中芳简介:著名心理学家,先后任教于西雅图华盛顿大学、洛杉矶南加州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台湾中正大学等,杨教授多年来从事社会心理学研究工作,特别是致力于研究中国人的自我及人际关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