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讲:王登峰,北京大学党委副书记,北京大学心理博士生导师,互联世界阳光工程名誉顾问
时间:4月17日地点:北京大学正大国际会议中心多功能厅
现在,人们常常讲,一个人要想成功,除了智力因素以外,还要有一个比较好的情绪智力,它的代表就是情商。其实,我们也可以把它看作一个人心理健康的标志。现在关于情商的说法很多,总结起来有两个方面,一个就是如何看待自己以及如何去表达这种对自己的看法。第二个就是如何看待其他人以及如何去表达对他人的看法,这就涉及人际关系问题。而人际关系里很多问题又是构成对心理健康最大威胁的一个问题。很多人的问题就是由于人际关系方面的原因造成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这方面的素质就是我们保持心理健康的一个目标。所以,今天我主要讲两
个问题:一个是如何认识和评价自己,一个是如何认识和评价别人。
我在北大呆了二十年,做了六年的心理咨询。在这六年时间里,我印象最深的是到心理咨询中心来咨询的这些同学,有象李宁忠这样的抑郁,有各种各样的紧张不安,还有很严重的问题。其中相当一部分同学的问题,往往是在他们刚入学是或在此之前经历的某些困扰造成的。另外一个比较突出就是在自我评价方面存在一些问题。我想,能够考上北大的同学,上北大之前在自己的学校里多时比较优秀的,无论是学校的老师,同学,还是自己的家长,亲朋好友对自己都会有非常高的期望,这些同学进入北大几乎都带着父老乡亲带着社会各界对自己的关注走进了北大。进入北大之后面临的第一个难题就是,他们突然发现自己不如以前那样突出了。而这是对自我评价的一个非常大的反常。这个反差,很多同学需要相当长的时间才能适应,而且许多问题都是与这个问题直接联系在一起的。另一方面,我们在上大学之前,人际关系相对比较单纯,还是儿童式的人际关系,它的标志是我愿
不愿意。我喜欢他,就和他多交往,不喜欢他,完全可以不理他。因为上大学以前,我们的许多问题都不是我们独立来负责的。我们解决不了的问题可以由老师朋友家长来帮我们解决。进入大学以及将来步入社会,人际关系如果还按这种模式,这种思维这种取向进行,回遇到许多问题。所以人际关系的调整也是大学生进入大学以后面临的第二个重要问题。这两个问题对于大学生在就学期间的心理健康的影响是非常大的。特别是人际关系模式,大学生作为成年人,人际关系不是拟喜不喜欢的问题,而是拟要不要以一种良好的心态去适应这个环境,把拟的精力用在拟主要想做的事情上,而不要由于受到人际关系方面的一些困扰而影响你想从事的事情。从最自私的角度来讲,我们也要建立良好或和谐的人际关系。所以今天第二跟大家谈谈人际关系问题。首先讲一下自我的问题。
我前面已经讲过,上大学之后,特别是刚入学的同学,地位相对下降首先友谊个客观原因在里面。上大学之前,在中学毕竟是在一个比较小的地方,比如在一个县城,在一个中等城市,或一个大城市或一个偏远的农村。在那样一个相对较小的地区里能够取得一个非常优异的成绩,只本身就是一个肯定。但上大学之后,我们是和全国的青年进行比较,比较的团体发生变化,那么你的相对地位下降了,这是一个必然。第二方面,还跟各地的教育水平有关。现在入学的很多地区考来的同学,他们入学的分数并不很高,若横向比较,他们可能在这个方面是欠缺的,这是由过去的教育条件决定的。因此,我们进入大学之后,这种个人地位的相对下降有着它的必然原因。另外,还有一个方面的原因也往往被大家忽视,就是上大学之前,我们自我评价的标准是比较单一的,即我们对自己的看法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以及周围的人对我们的看法看法主要就根据一个指标,即你的成绩,而且特
别是跟高考有关的这些科目的成绩。若与高考无关的科目的成绩,大家就不在乎。我们知道,对一个人的评价若仅根据某一方面的表现是非常片面的。但在此之前,由于这个环境就是这样,大家只关心这一点,所以我们现在推崇素质教育是非常重要的。但上大学之后,无论我们自己看待自己,还是别人看待我们,评价的标准都发生了变化,不仅仅看你的成绩,还要看你的各方面的才能。我们上大学之前,最让我们感到高兴的是我们期末考试排行榜排在第几,大学之后,这个考试成绩还会对大家产生一些影响,但最主要的已经不是这个,而在于你在联欢会上能不能表演
几个拿手的节目,在运动场上,能不能有出色的成绩,在社交方面,在管理方面,包括组织一次出游,开一次班会时你的表现。在大学之前时单一的标准,大学之后时全面的衡量。从这个意义来讲每个人都会有些不足。这并不能说明当我们发现跟别人有差距时,就因为我们能力的问题。而许多人就认为时能力的欠缺,因此,从以前的非常自信,甚至某种程度的自负变得非常自卑。这种自卑又有一种不服气,所以我把它叫做自信和自卑的一种混合状态。怕别人觉得自己不好,又发现与别人的差距,同时又不想把这点表现出来,这种心情时非常难过的。但每个人处理这个
问题的方式不同,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策略,但有些策略可能对我们有害,而这里的根源在于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如何看待自己。正如李宁忠所说"追求完美",这里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希望自己在各个方面都比别人强,或者不要与别人有太大的差距。
1999年我们招收的本科生里有45个状元。45个状元意味着,在你省你考第一的时候,在北大你可能第45名。也就是说某一方面,即使你最好的方面即学习方面,原来你第一,到了北大你也不一定第一。即使你在这45个状元中排第一,但你在文艺,体育等各方面也不一定比别人强。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在看待自己与别人差距时,或当我们发现与别人存在差距时,我们对自己的评价非常重要。正确的心态应该时首先存在客观原因,因为有比较团体的变化,后各地教育水平的差异,也存在自己在接触各方面信息的局限。到了北大,大家都在同一起跑线上,当发现跟别
人的差距时,允许自己有一个不断改进,提高的过程。然而很多人就是由于过分急于求成,带来了很大的心理负担,使这种提高或进步反而减慢。道理很简单,当我们心平气和地面对一个问题时,全部精力都放在解决这个问题上,但如果你对自己始终有一个很高的目标,你还要拿出相当多的精力面对这个压力。所以我们常 "欲速则不达"。
在面对差距时,是不是所有的差距都要赶上去?这也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我们与别人的差距可以粗略地分为两类。一类跟我们的安身立命,跟我们切身的学习生活密切联系,例如成绩和人际关系等。这些差距必须尽力缩小,但应允许自己有一个逐步赶上的过程。这意味着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你必须接受一个现实:你不如别人。而许多人在面临这种压力时,都不愿接受这个现实。曾经有个研究生,当年考大学时,由于一科每考好考了一个非重点院校,毕业后分到一家中学教书。当时他觉得很自卑,下决心一定要考上北大的研究生。他每个学期到北大一趟,复印
笔记买教材,最后终于考上了北大。他很高兴地说可以找回自信了。到北大之后,一与同学交往,发现与别人在知识面上存在差距,他更加自卑了。他常常通过控制自己的想法来被动地迎合别人。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一个情况:由于不愿意承认自己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不如别人的事实。正由于这样,他不能把全部的精力放在客观的面对、分析、解决这个差距上。因此,在他们面临这样的问题的时候,不但不能即使的解决,单而增加了心理的负担,时间久了,可能回出现心理上的障碍。在面对与别人的差距的时候,那些需要我们改善的一定要允许有一个不断改进的过
程。不能因为害怕别人看到自己存在不足,就不敢面对这个问题。
我在做心理咨询时,研究生在旁边听,来访人走了以后要和他交流一下。有个病历很复杂,我就和他讲一下,他没听懂,。因为我们的咨询一般50分钟,有10分钟的间隙我们要整理记录,还要和研究生交流一下。因为马上有第二个进来,所以我急了。"你这个人怎么这么笨?"当然做老师怎么说时不对的。但这个同学讲"老师我知道我笨,但我不在乎。"当时我很感动。这个不在乎的理由有很深层的含义。北大有一万八千名研究生,有几个人敢在自己的导师面前说"这个问题我不懂,但我不在乎"?这是一种自信心的表现,并不是说这个同学自暴自弃,实际上他在传递一个信息,即"老师你再说一便我就懂",或者说我现在不懂,回去查一下资料,再去请教别人,实在不行再问您,我一定能把这个问题搞懂。"我不在乎我现在不懂这个事实"是一种自信心的表现。也就是说在发现、认识到自己与别人存在差距时,还能想起通过自己的努力一定能改变这种现状。要改变这种差距,我们一定要有这种心态。这是第一大类,我们必须改变的,。允许自己有一个逐渐改变的过程,认识到,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你并不精彩,并不优秀,与别人时存在差距的。
第二类差距是,若能改变自己与别人的差距,第你来说是锦上添花,对你的学习生活是一种非常好的补充、促进,否则对你也无伤大雅。这类差距如果能够赶上是最好的,赶不上也可以放弃。在国外很多讲心理健康的书里面,有一本书叫《你有不如别人的权力》。这是上天赐予我们的权力,生而有之。但目前很多人主动放弃了这个权力。很多人把"不如别人"不但不看作一种权力,反而看作一种耻辱。我们可以想象作为一个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从古到今到将来,绝对不会有一个人在所有方面都是最优秀的。任何一个人都必须面对这样一个事实,当他审视自己的时
候,可以为自己某个方面的特长、成就感到高兴、自豪,但一定会有更多的方面,你发现与别人差得很远。贝多芬决不会因为身体上不如阿里强壮就感到自卑,他的价值在于为人类留下了非常优美、壮观得音乐作品。阿里也不会因为作不出交响乐而感到自卑,他的价值在他的拳头上。即使一些最有名、最成功的人,他们在很多方面也是跟别有差距的。所以,如果我们面对自己与别人的差距时,如果不是对你有非常大的影响,而且花相当大的精力会影响其他方面的工作学习,那么完全可以放弃。而在这一点上,我们很多人时很难做到的。我在本科读书时,我们系的教授
讲了一件事。他前几天接待了一名美国来的心理学家,问了一个实验心理学的问题。这个美国人跟他讲了一通。这位老师说我还没听懂。这个美国人"Honestly,I don't know!"(坦率地讲,我也不懂。)尽管我也是研究心理学的,但这个领域很宽,文德这个问题正是我不懂的。这位老师在课堂上讲了这件事。他说,作为学者,甚至从最基本的做人来讲,最重要的是要诚实,而且对于北大的老师同学来讲,对自己不懂的问题不要乱发言,而且你不懂,不但不会降低你在别人心目中的形象,反而你的形象更加高大起来。这是我们在面对与其他人的差距时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而且我们一定要记住这一点,当我们与别人比较的时候,我门自认为不如别人的地方,其实我们并没有必要去改变它。但是如果你有余力是可以作得更好。刚才,我讲过一句话,"你有不如别人得权力",还有一句话,是心理学中互动分析得一个重要理论,"I'm OK,You're OK!"(我行,你也行。)我们把这句话反
过来说也很有价值,"I'm not OK, You're not OK!"(我不行,你也不行。)这没关系,因为我们每个人可能只能在很少得一个范围内是OK得,在这个领域以外的很多方面,我们可能并不OK,但总会有人会把事情作好。只要我们能能作好的事情作好,这就可以了。我想每个人的价值就在于此。
第二个问题是关于人际关系的。在成年人社会里,人际关系是我们生存和发展的一个必要的条件。人是一个社会化的动物,必须和别人在一起才能生存下去。因此跟别人在一起是一种生存的手段和条件。有人讲,那个人很幸运,到了一个适合他发展的地方,而我则不幸,环境不适合我发展。这种说法是片面的。任何人到任何一个地方都不可能有天然准备好的一个环境,不许要任何努力就乐意很好地发展。每个人到了一个新环境,都需要付出相当的精力来协调好跟周围人的关系,真正发挥自己的潜能。同学们往往有一个误区,认为人际关系就是亲密的朋友。
现状研究 现在研究心理健康的人有几个突出的特点:第一他们有少数几个亲密的朋友,同时能和绝大多数的人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大学生活中,人际关系方面有两个问题值得注意:一个是要承认我们的同学来自全国各地,每个人的行为,做事方式千差万别,住在一起必然产生摩擦。对待这样的摩擦如何看待?一些人往往认为,当发现自己与别人不一样时就认为周围的人和自己过不去,或者用自己的标准要求别人。实际上,并非别人故意与你过不去,主要是由于过去形成的习惯造成的。当然不可否认现在许多人缺乏关心别人,体谅别人的心情。(特别是现在的小孩自我中心的心理特别强。)在面对人际关系摩擦时,主要在于交流和沟通,而且要抱着愿意改变自己的态度,彼此做些让步。否则会带来许多误解,给自己带来许多压力和伤害。关键在于你如何评价别人,不要动不动认为别人故意与你过不去。很大程度上由于个人的脾气,禀性,个性色彩决定的。现在国外人力资源培训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是在一个小的团体里面,彼此了解各自的性格类型。有的人习惯于直觉性思考,"我觉得怎样",有的人是"我必须根据所有掌握的信息做出判断"。这样,性格类型不同的人并非故意合不来,而是思维方式,行为准则,对外界的态度这些基本倾向决定的。这里人际关系中的问题通过沟通,交流来解决。当然并非万能,但至少在大学期间,当同学存在摩擦时,交流是最重要的。要注意不要把自己的观念强加给别人,要通过相互调整来改变现状。另外,交流也需要勇气,有时人际间的交流会影响自我评价,而且与这个联系在一起,交流和沟通更加
困难。交流和沟通是改善人际关系的非常重要的一个手段,但许多情况下,由于缺乏勇气和对人际关系的正确评价,限制了我们的沟通。这里既包括对人际交往动机的确定,也包括对人际关系性质的期望。每个人有几个知心的朋友就已经是非常幸运,绝大多数的人际交往要在和谐的,至少不发生直接冲突的情况下能够发展。这里有对人性的基本看法。你是否觉得绝大多数的人间不可能达成真正的友谊?最重要的原因是我们要找 到这样的知心朋友需要相当长的时间相互了解,有一个相互考察的过程。而且随着将来社会的发展人们需要建立这样一种能力,上午与一些人通过谈判达成一件事,下午要面对另外一些人。而且,上午面对的这些人以后再也不会见面。这就需要在短时间里及时建立一种和谐的气氛把事情做完。对人际关系的性质不能有太高的期望 。第一不是所有的人都想害你,第二对人际交往的一个最低的期望,他不是故意的害你就已经不错了。不是这样,我们就应与他和平相处。尽管有时他对不起你,但我们至少应与他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你可以看不惯这个人,但你没有必要整天和他针锋相对。我们都会面对许多这样的问题,如果处理不好会给我们带来很多的压力,积累到一定程度,会对我们适应环境带来严重困难。
总之,对一个心理健康的人来讲,在智力因素以外的非智力因素就是你对自己的了解以及对其他人的看法。对自己的了解很难,当分析自己与别人的差距时,人们往往有所抗拒。所以往往要求你在分析别人之前客观的分析自己。这是很难得,但若没法对自己有一个客观全面公正的看法,我们在成功的路上就人为的设置了障碍。严重的情况下,会影响我们的心理健康。我们要相信通过自己的努力,我们会改变这种状况,也不怠于向别人求救。当我们发现自己不懂时,实际是懂得开始。我们要对自己有个客观的看法,而这不是根据周围人对自己的看法。很多人觉得高
兴,因为周围的人喜欢。若周围人不喜欢就觉得自己无能。这也是较普遍的。人们总是根据周围人的看法来调整自己的情绪,这是很愚蠢的。
美国的喜剧大师卓别林在谈及自己成功的秘诀时说"You must believe in youself。My best secrete。"(你必须相信自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