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肖敬:挽留不必逝去的生命
震撼于自杀者如此轻率地结束自己的生命,两年多来,高三学生肖敬通过网络和电话,对有自杀倾向的网友,进行义务心理辅导。他放弃学业,自垫资金,付出了常人难以想像的精力。这一切,只是为了——
挽留不必逝去的生命
本报记者 林天宏
肖敬的OICQ(一种网络聊天软件),或许是这个世界上最繁忙的OICQ之一。
当这个名为“关爱生命”的OICQ连上服务器那一刻,“嘀嘀嘀”的短消息声瞬间响成一片,数百个小头像此起彼伏地晃动着。在这个OICQ上,有464个好友、633个陌生人,且不断还有新人加入。有人惊叹道:“肖敬,你就是浑身是嘴,也聊不过来啊!”
但与大多数同龄人的OICQ交友不同,打开肖敬的网友们发来的短消息,尽是些触目惊心的呼救:“我想死,救救我。”“我失恋了,我没有勇气活下去。”“离开这个世界的时间已经到了。”
大多数人头一次直面这种呼救,都会受到不小的震惊。但对肖敬来说,这一切已司空见惯。今年20岁的肖敬,只是湖南醴陵市的一名高三学生,但他同时还是中国第一个以防治青少年自杀为主题的民间论坛——“茉莉花论坛”的创始人。两年来,他每天都通过OICQ、电话等方式,为一些有自杀倾向的网友提供义务心理咨询和帮助。
也许,常人很难想像,在中国,每年竟有25万人死于自杀,平均每两分钟约有一人自杀身亡,8人自杀未遂。在15岁至34岁人群中,自杀是首位死因。尤其叫人不敢乐观的是,青少年自杀数仍呈增长趋势,且呈低龄化特征。但目前国内从事自杀心理咨询职业的人,每千万人中仅有3~5人。
肖敬涉足自杀干预领域,并非心血来潮。7年前,他遭遇了一场火灾,全身重度烧伤,医生已下达病危通知书。当他头一次从抢救室苏醒后,看到父母的面庞一下像老了许多,于是暗自发誓:此生一定要用快乐回报父母。之后,肖敬竟奇迹般地恢复了健康,从此,备感生命的珍贵。
2003年12月,肖敬在报纸上读到北京某高校一男生跳楼自杀的新闻,报纸配发的照片,是一张经过处理的血淋淋的相框。这张照片给了肖敬极大的震撼。从那时起,他便开始系统搜集相关的自杀案例,并着手在网络上尝试进行自杀干预。
在“茉莉花论坛”首页,肖敬这样解释自己的动机:“我最开始做这一件事,是出于一种震撼,但现在做这件事,是出于一种良知。我希望能挽留住更多不必逝去的生命。”
肖敬眼下正在辅导的一个有自杀倾向的网友,是一个河北高一的女孩。她父母靠赌博为生。女孩在心理最脆弱的时候,从网上发现了肖敬。她告诉肖敬,自己不堪忍受这个“痛苦的世界”,想在今年8月1日“结束”生命。
肖敬深知,有自杀倾向的人,对外部世界总是缺乏信任感,必须小心翼翼寻找合适的共同话题。当他得知女孩心中的理想是去巴黎当一名时装设计师时,便不断通过心理暗示和激励机制,让女孩逐渐从灰暗的现实中找回自我。最终,女孩告诉肖敬:“我长大后一定会是一个名人的,不管是做什么,我有这个能力。”
当然,整个过程并非三言两语这么简单。据肖敬回忆,他和这个女孩在网上足足交流了7个小时,整理后的聊天记录,多达4万多字。
两年中,肖敬通过这样的自杀干预,已成功地使数十人放弃了自杀念头。这数十人中,多半是和这个女孩年龄相仿的青少年。他们自杀的念头,大多缘自家庭危机,学业欠佳,或感情挫折。
有人问肖敬:“你做了这么久的自杀干预,有没有失败的时候?”
“真正决意自杀的人,是不会来找任何人的。”肖敬的回答透着些许狡猾。他说,大多数自杀者在逝去之前,其实都很留恋这个世界,只要周边的人稍微多一点关爱,也许一个生命就留住了。“而我,起的只是这样一个很简单的作用”。
肖敬曾亲眼目睹过一出悲剧的发生:一个湘西女孩,来到醴陵见男朋友,但男朋友执意要和她分手。于是,女孩爬到醴陵江边的一座大桥栏杆外欲跳桥。围观的人越聚越多,就在女孩犹豫不决之时,突然人群中有人大喊:“快跳啊,小妹妹!”女孩愣了一下,瞬间就跳了下去。
肖敬遗憾地说,当时女孩在桥上已站了半个多小时,从心理学上说,超过10分钟,一个人的心理就开始稳定,如果在场的人及时劝说,也许这个女孩的生命就不会消失了。
“为什么人可以冷漠到这种程度?”肖敬声音的分贝明显提高了,“他们不知道自杀者的心理是最脆弱最敏感的吗?这是一条活生生的命啊!”
也正因此,每次接受采访,一旦说到具体案例,肖敬就变得格外小心翼翼。“这感觉好像是拿着他们的故事,在为自己歌功颂德。”在给媒体的一封公开信中,肖敬曾写道:“向媒体公开这些案例,我表示最痛心的抱歉……”而这些案例,都是肖敬反复征求了对方意见并得到同意后,才公开的。
曾经有一家媒体记者电话采访肖敬,在两个多小时里,这名记者不厌其烦探问一些自杀案例中的细节,这让肖敬很“反感”。因为“自杀的情绪是可以传染的。媒体过多地渲染,会对有自杀倾向的人起某种暗示作用”。
“国外媒体,自杀报道是具有专业心理知识和自杀干预技能的记者才能够撰写的,中国的媒体为什么不是这样?”他拿起一本《自杀干预手册》晃了晃,反问道。
肖敬的家,是一座两层灰色水泥房。铁门一开,两只大狗钻出来,围着肖敬转圈。他父亲是一名货车运输司机,母亲开一家小店。从家中的摆设可以看出,这个家庭并不富裕,就连肖敬用来“救命”的电脑,都是买了5年的“旧货”:15英寸的显示屏,外壳已经发黑。
据肖敬所在的醴陵一中校长汪理智估算,肖敬这两年为此花的钱足有三四万元。
“三四万?”有人向肖敬求证时他一个劲地摇头,“不止这个数字”。
肖敬父母说,这笔钱,原本是准备给儿子上大学用的。
肖敬略数一下钱的去向:给各地专家学者和志愿者寄“茉莉花论坛”的宣传手册,每年就是数万封;活动拍的DV,连机器带刻盘,都是自己买的。在肖敬的床头,摞着厚厚一叠书,有《简快心理疗法》、《卫生学》、《精神病学》之类的大部头。这些专业心理教材,也都是肖敬自费购买的。
“这些书,你一个20岁不到的小孩,能看得懂吗?”来人问。
“看不懂就多看,有疑惑的地方就打电话请教专家。这些书看着枯燥,但总有用得上的时候。”他透露,自己一直希望成为一名大学心理学系的学生,“我想我的基础,总比那些刚毕业的高中生高出一截吧?”
但他的这个愿望,恐怕永远只能是个愿望了。据肖敬的班主任周忠良说,肖敬如果一直能保持高一时的水准,考个好大学没问题。但他这两年因为搞活动落下太多的课,而高三这一年,基本就没来过学校。
“我看着他很认真地在做一件事情,总是鼓不起勇气批评他……可惜了啊!”周忠良长叹一声。
但肖敬似乎看得很开:“也许不能上大学,对我是一种遗憾,但我在活动中也学到不少新东西呀。”
今年5月,国内许多知名教育专家和心理学家接受“茉莉花论坛”的邀请,齐聚醴陵。目前,该论坛已吸纳了500多名来自全国各地的志愿者,并在全国10多个省、市设立了分站点。
无论白天多忙,夜深人静时,肖敬总会坐到那台旧电脑前,打开OICQ。这样的习惯,他已保持了近两年。最早也要到凌晨1时30分才睡觉,而最长一次,他从夜里12时一直“劝”到了次日8时。
有人曾问肖敬:“成天接触死亡话题,你就不担心自己出问题?”
“其实我也有点害怕。”肖敬坦言,在自杀的高危人群中,心理医生占了很大比例,“他们还是受过专业训练的,更别说我了。”
为消除干预自杀所带来的负面心理影响,肖敬平日一直坚持练太极拳、听音乐、下围棋和剪纸等爱好,以此磨炼自己的“耐心”。当然,他最大的爱好仍是睡觉。因为“有充分的休息,才有清醒的头脑来对话”。
说话间,肖敬的OICQ“嘀嘀嘀”又响了起来。有人正向他道谢:“我现在一点都不想死了。肖敬,谢谢你!”
但这人叫什么名字,肖敬已想不起来了。
“不记得或许更好,能够远离死亡。对于他,对于我,都是件好事。”肖敬释然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