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病因目前尚不十分清楚,但肯定遗传、生化、心理-社会因素有关,这些因素错综复杂,相互交织,因人而异。
1、心理-社会因素
近年来心理-社会因素在情感障碍尤其是抑郁症的发生、发展、预防和治疗方面的重要性,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各种重大生活事件突然发生,或长期持续存在,引起不愉快的情感体验,这种情感体验越强烈,越持久,其致病作用也越大。机体对重大生活事件十分敏感,生理和心理都可处于紧张状态,以适应正在发展变化的情况,保持机体与外界环境的平衡与稳定。如果这种紧张反应过分强烈或持久,超过机体的调节能力,则可产生病理征象。在症状持续,久治不愈的抑郁中,慢性长期不良处境作用尤为明显。
2、遗传因素
很早就有人研究此病的遗传素质的问题,由于临床遗传性研究的方法很多,由远至今所得成果颇多,但各种方法的效能值得商讨。大样本人群遗传流行病学调查显示,血缘关系愈近,患病概率越高。一级亲属患病的概率远高于其他亲属,这与遗传疾病的一般规律相符。
3、生化因素
这些结果大多来自动物药理学试验,很多是根据急性试验研究,与人体和慢性用药情况不尽相同,此外也有在研究样本与方法学等方面的差异。①儿茶酚胺假说:主要涉及NE和5-HT;②受体假说和其他神经递质:近年来人们在研究中注意了图触后受体敏感性改变,认为抑郁症是脑中NE/5-HT受体敏感性增高(超敏)之故;③第二信使平衡假说:正常情况下,NE由cAMP第二信使传递信息,Ach由PI系统传递,双方平衡保持正常。cAMP系统功能减退导之抑郁,反之导致早躁狂。
4、神经内分泌研究 很多内分泌疾病,如甲状腺功能亢进或低下,库欣病等可伴有情感性症状。
5、电生理学研究
抑郁症脑电图有以下改变:总睡眠时间减沙觉醒次数增多,眼快动睡眠潜伏期缩短,慢波睡眠第一期增加,三、四期减少。
6、生物节律变化
研究表明情感性精神障碍很多生理功能指标如体温、睡眠、皮质醇等内分泌有生物昼夜节律变化,主要表现为相位偏移,大多为相位前移,即生理节律的峰值时间提前,抑郁症病人眼快动睡眠潜伏期缩短(即前移),有人认为可视为抑郁症的生物学指标,具有论断意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