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阳光工程心理网

 找回密码
 点击这里加入阳光论坛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2286|回复: 16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抑郁症,一种生活方式的问题?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06-5-28 13:49:5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转一些我博客上的文章(http:// stupidyaffle.tianya.cn),大部分Israel已经转过了(http://www.sunofus.org/bbs/viewt ... 2355&highlight=),所以这里只贴一些他没有转的部分。

1.过度批判

        我们看到,很多抑郁患者都富有批判精神,这些批判对于他们来说是如此的重要,以至于在他们身上无处不彰显其存在.其实批判性并不是一件坏事情,有时候他是社会进步,是人生发展的一个重要的力量来源。它有时后是那么的重要和积极,以至于我们很难看到它消极的一面。我指的是过度批判,过度批判是抑郁的一个重要表现之一,我们又把它称做被滥用的批判。过度批判使人们觉得这个世界上到处都是黑暗的,是充满罪恶的,人与人之间总是尔虞我诈的,别人总是通过不正当的方式获得利益的,其他人都是没有精神生活、既物质又腐朽的;或者觉得自己一无是处的,充满罪恶的,不齿的......这样的抱怨是在是太多了。这样抱怨的人他会在潜意识里冒充一种资格,他把自己放在一个批判者的立场上,或者他有资格来对所有不合理现象进行批评,而且这就是他的工作。他借批评来显示自己比别人高明的地方并自我欺骗。但是他不知道这样的过度批判使他完全丧失了行动的能力。
??最朴素的道理是:我们谁也不愿意接受一个被自己无数批判过的东西。就象我们谁也不愿意接受一个自己鄙视的人做朋友一样。而且这种过度批判是完美主义的一部分,他理想的事物是如此完美以至于在现实中难以找到的。于是他就在完美主义和过度批判之间来来去去。
??他门没有理解的是:我们是在战胜痛苦和克服罪恶的基础上进步的。如果你拒绝受伤害,那么你同时就拒绝了成长,这是很多犯幼稚病的人的一个重要原因。因为他们的态度是批判而不参与,这种批判不是为了进步或者改良,而是因为他有批判的需要,只是为了批判而批判。
??真正的批判性是参与性的,只有参与到一件事情中你才会了解一件事,只有参与并接受一件事后你才获得批判的资格,这些批判可以导致改良,是力量的来源。为了批判而批判只不过是一种自我欺骗的内耗而已。

[ 本帖最后由 缘木求愚 于 06-5-28 13:53 编辑 ]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2#
 楼主| 发表于 06-5-28 13:55:48 | 只看该作者
2.罪恶感
         德国存在主义哲学家、心理学家和教育家雅斯贝尔斯曾说过一句经典的话:“我是有罪的,因为当罪恶发生时,我在场,并且我活着”。这句话被后来很多人引用来证明国人旁观者心态是多么的不正当。但是,今天,当我们要用心理学的观点来检视这句话的的时候,我们会想,如果每个人都有着如此强烈的道德感,那生活企不是一件相当痛苦的事情?因为罪恶每天都在发生,或者我们常常要成为在场的旁观者。特别是现代资讯的发达,我们几乎成了全世界罪恶的旁观者,我们该怎么办?
??问题是,我们是不是有罪的?这是一个古老的问题,一个无论是宗教,哲学,还是神学都绕不过去的问题。耶酥说我们是有罪的。《圣经》有一段原文写到:“耶稣清早又回到殿里;众百姓都到他那里去,他就坐下教训他们。文士和法利赛人,带着一个行淫时被拿的妇人来,叫她站在当中。就对耶稣说:夫子!这妇人是正在行淫之时被拿的。摩西在律法上吩咐我们,把这样的妇人用石头打死;你说该把她怎样呢?他们说这话,乃试探耶稣,要得着告他的把柄。耶稣却弯着腰用指头在地上画字。他们还是不住的问他,耶稣就直起腰来,对他们说:你们中间谁是没有罪的,谁就可以先拿石头打她。于是又弯着腰用指头在地上画字。他们听见这话,就从老到少一个一个出去了;只剩下耶稣一人,还有那妇人仍然站在当中。耶稣就直起腰来,对她说:妇人!那些人在哪里呢?没有人定你的罪么?她说:主啊!没有。耶稣说:我也不定你的罪;去罢!从此不要再犯罪了。”耶酥认为我们凡人每一个人都是有罪的,这罪是人的祖先带来的,是原罪,所以我们终身都要躬行赎罪。
??是的,我们每个人都是有罪的,我承认,但是这罪不是那种莫名其妙的原罪。这罪是由于我们的无知,由于我们在成长中所没有办法自己来改变的系统(家庭)所带来的,我们会在不经意见伤害了别人,伤害了自己,犯了错事,这是我们要承认的罪。或者是由于我们内心那些无法磨灭的阴影,导致我们的理智受到蒙蔽,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这些都是我们的罪恶。
??可是很少人愿意认识到这一点,他不承认自己是有罪恶的,于是那些罪恶别在他的身体里发酵,谋求自己的位置,于是他只有不断的加强控制,压抑这罪恶,他的生命就永远被这罪恶所束缚。而另外一些人,他们认为自己是有罪的,包括他生命中犯的美意个错误,伤害的每一个人,他都历历在目,他为自己的罪而惶恐,他怕自己和别人是不一样的,他生出了无数的自卑,他的行为永远都是小心翼翼的怕伤到任何一个人,他用一生所有的精力去赎罪,于是,他也被束缚在这罪恶上,产生一种严重的罪恶感,生活没有明朗的时候.
??你们或许回困惑了,不承认我们的罪恶也不幸,承认我们的罪恶也不幸,那正确的生活道路是什么?这是我要向你们揭示的。我们不可犯二种错:一是认为自己是无罪的,是受害的,这是骄横和虚伪的源头。二是认为自己是有大罪的,是别人不幸的根源,并且要用尽所有力量去向别人赎罪的,这是自耗的开始,是自卑的开始。我们不能犯这两种错。
??正确的道路是:承认我们的罪恶,但是不可赎罪。这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都是相当困难的,智慧不明的人他会有本能追求自己的清白感,他需要这种道德感来建立自己的信心。一旦他认为自己是有罪的那么他势必无法原谅自己或者为此终身受苦,同样这也是那么多人不愿意承认自己的罪恶的原因。承认我们的罪恶:这是因为我们存在着罪恶,这是一个事实。我们不能活在对自己的欺骗当中。不可赎罪:是因为每一个人都是有罪的,我们不可向一个罪人赎罪。这是最基本的原则,向一个罪人赎罪那回导致罪恶的恶性膨胀...我在生活中看见太多的人,亦不可向自己赎罪,这是一条危险的道路.比如一个女孩,她成绩好,家境好,考上大学后她父母开车送她上学,回去的路上出车祸,父母双亡,从此她被深深的罪恶所笼罩,因为她觉得是自己害了父母,她通过受苦来惩罚自己,通过失败来获得良心上的安灵,因为他怕自己过的幸福,这是对她不幸的父母的背叛.于是她成绩一塌糊涂,多次尝试自杀,为自己赎罪....有另外一个男孩子,很善良,很能干,但是他们寝室的人很不堪,经常欺负他,经常让他做清洁,打开水等等,但是他很委屈,为了他们的承认,他不断的满足他们。于是他也开始深深的忧郁,他觉得自己不够好,因为无论自己怎么做别人都不喜欢他,他希望我告诉他怎么能做的更好,获得别人的认同。我告诉他,他们不堪,那时他们的罪,这个不幸的结果不应该由你来承担,做你自己,把他们的罪还给他们自己,你就会解脱。太多这样的人。
?? 罪恶已经发生了,所以我们不能赎罪,因为无法因缘倒流。我们承认自己的罪恶,但是却不必赎罪,如果可以的话,你应该过的更幸福,让这罪恶借着幸福的光芒来显示它的意义,让你的罪恶变的是有价值的,就象耶酥说的“我也不定你的罪;去罢!从此不要再犯罪了”你不要再犯罪了,那么你的罪也就有了价值,罪恶也就成了我么生活比不可少的一部分。
??让我在不厌其烦的重复一次:你不可否认自己的罪,你不可赎罪,你不可承担别人的罪。原谅那些伤害过你的人,因为你也是有罪的,也原谅自己曾经伤害过别人,因为别人也伤害过其他人。任何一个愿意承担自己罪恶的人他身上都会显示出伟大的灵性来,事实是我们想要赎罪只是我们想否认自己犯过罪而已.
??我们总是在我们的生活最幸福的时候产生强烈的罪恶感,因为我们会想到我们的幸福是怎样建立在别人的牺牲上的(如上例中的女孩)于是我们会恐惧幸福,因为幸福是一种无法诉说的孤单和高处不胜寒,是害怕跌落的摇摇欲坠。于是我们在潜意识里拒绝幸福,那种罪恶感使我们宁愿过悲惨的生活也要和为我们牺牲利益的人保持一致。这乃是赎罪.是不可的.我们应该用幸福来使为我们牺牲利益的人的牺牲变的有价值,来纪念他门,来显示他们的爱和伟大,这是正途,是我看见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楼主| 发表于 06-5-28 13:59:33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2 缘木求愚 的帖子

关于人际关系的一些讨论

1.自我界限/秘密

??“从前,我很害怕我与别人是不一样的;现在,我庆幸,哦,原来我和别人是不一样的”。在这个世界上,我们必须要有一种区别于任何人的独立的存在性,每个人应该有属于自己的原则,意志和信仰,这确定了你这个人的基本结构。这里面涉及的一个问题就是人的秘密,就象荣格所说的:“任何被隐藏的事情都是秘密,保守秘密的行为就象心里的毒药一样,使秘密的拥有者和集体疏远开来,这几剂毒药如果剂量小,可能会成为一副治病的良药,甚至可能成为某种个人分化的必要前提,这是一种异常普遍的情况......对于秘密的拥有使他免于融化在集体生活的无意识中,因此也使他免于致命的心理损伤。”但是在另外一种情况下,一个人如果隐藏的太多,那可能的情况是:“我们所隐藏的东西,比起我们压抑的对象来----或者比起我们根本不知道还有所压抑来----损害要小的多......我们不仅是将一个内容有意识的保存在秘密当中,而且将它们还对自己隐藏起来。”
??这里的问题是:我们不能没有秘密,但是又不能有太多秘密,秘密可能是你个人分化的基础,也可能是一剂毒药。重要的是,每个人必须要很清醒的知道,自己的秘密是什么,不要把这个秘密对自己也隐藏了起来。
??第二个问题是,荣格的这句话“对于秘密的拥有使他免于融化在集体生活的无意识中,因此也使他免于致命的心理损伤”向我们揭示了一些另外的东西:那就是关于隐藏。中国有一点想法的人,特别是文人,都有过退隐山林的想法,但是在这个发达的资讯时代,真正的山林已经不复存在。前人说:“小隐于山,大隐于市”。便是这个道理,真正的影藏是对自己的立场和思想的隐藏,其实这很简单,在集体的生活中,只要你学会不断的去附和别人,用“是”、“对”、“很好很好”、“不错不错”这样一些言简意赅的词语来应付一切,那么你就可以很好的隐藏起来,“把自己融化在集体生活的无意识当中”。当然,我并不反对你在心底嘲笑某些人的无知和幼稚,这也是我奉行的无知主义,这也是我心底的一个秘密:-),或者说它是一种生存的伎俩吧。


2.过度付出/投射
??
??在我们讨论人际关系的困境的时候,“付出”这个词语被不断的提出来,而且逐渐成为一些人交往最大的障碍。付出可以是时间上的、情感上的、经济上的,它是人们维系人际关系的必要手段之一。但是这手段本身就包含着一种风险。或者说,任何手段都存在着风险,一旦你使用不当的话。一种普遍的反映是:我们更加愿意付出,而不愿意接受别人的付出。我们在付出的时候会觉得自己对这个关系有一种控制感,而且同时获得了道德上的优势,比如说让人觉得你是热心肠的、善良的、体贴的、更加有力量的人,而接受付出的人无疑会产生道德上的焦虑:不劳而获的、需要照顾和被保护的、不坚强的、无法独立的等等,于是这中间便存在一个矛盾,愿意付出的和不愿意接受付出的。
??如果我们用过度付出来描述这种障碍,我的意思是指:在你交往的过程中你的付出远远超出了别人的需要而给另外一个人造成困扰并深刻的影响了你们关系。有一句俗话说的是:“一碗米养一恩人,一斗米养一仇人”,就是这个道理,人家本来就只要一碗米,但是你偏偏给人家一斗,别人可能会感觉到你的目的并不是在帮助他度过难关,而是在彰显你的富有和乐善好施,你在利用别人的痛苦为自己谋取道德上的利益。他得到了你的帮助,一方面他存在感激,但是他同时对你也存在仇恨和由仇恨带来的愧疚。而且过度付出可能导致接受付出的一方在那一方面能力的丧失,造成一种更复杂的心理情况:感激、依赖、自卑、仇恨、愧疚等情绪的纠结最终使他无法与你坦然相对。所以我们的付出应该止于别人的真实需要,止于“雪中送炭”,避免“锦上添花”,这自古以来就是区别君子与小人的法则。
??现实生活中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比如前一段时间关于对丛飞的事件的讨论,我注意到有媒体报道有几个丛飞资助的大学生,在丛飞住院期间从来没有表示过慰问,甚至对丛飞也没有好感,认为:“他那样做是有目的的。”有个家长在丛飞命悬一线的时候还打电话来骂他说话不算话,没有把孩子的学费寄过去。这足以显示付出者与接受付出者的复杂关系。虽然我们敬仰丛飞的为人,但是理性的来分析,他的做法难道就没有一点失误的地方吗?或者说他自己也要承担一些这种局面的责任。在现实的人际关系中这样的事情也很多,一个女孩子,她觉得她的一个好朋怯懦、软弱、单纯友处处受人欺负于是她就想方设法的保护她,照顾她,要她和自己形影不离。结果弄的那个朋友见了她就躲,她感觉好委屈,因为自己对她那么好,她怎么就对自己这样呢?
??我们可以模拟几个问答来寻找真正的问题:
??Q:(付出者)你为什么要为她付出那么多?
??A:我觉得他需要我的帮助。
??Q:他向你求助了?
??A:好象没有。
??Q:那是他需要帮助还是你“觉得”他需要帮助?
??A:我“觉得”…
??Q:那你觉得到底是他需要帮助还是你自己需要帮助?
??最后一个问题通常会让来访者感到震惊并且难以回答,因为作为付出的一方,他们从来没有考虑过自己在付出的过程中的需要。但是这需要是存在的,而且决定着他对某些人的行为。我们看到的一种普遍现象,除了别有用心的特殊的付出除外(这些付出一般是有意识的阴谋,比如贿赂),人们总喜欢帮助那些看起来和自己有一样困境的人,或者和曾经的自己有一样困境的人,而且在这种情况下他对哪个人的帮助总是倾尽心力,他们常说的一句话是:“我在他身上看见了从前的自己。”他把自己当时想要得到却得不到的帮助全部付出给这个人,把当时或现在自己的需要当作别人的需要,并不断的付出。这就是我们所谓的投射:把自己所具有的某些特质加到他人身上的心理倾向。荣格说:“我们毫不犹豫,轻松愉快的选择了一条对自己保持无知的复杂道路,却同时忙着去管他人的毛病和罪孽。这种做法使我们表现出一副道貌岸然的模样,由此欺骗了我们自己,也欺骗了我们周围的人。”所以我们看见贫穷者愿意去帮助更贫穷的人,缺乏支持的人拼命的去支持别人(有时候我觉得自己有这种倾向),无法实现自己理想的人却忙着为别人的未来勾画蓝图,一个软弱的人却热中于帮助一个比他更加软弱的人。
??所以我们的原则是:痛苦是每一人的权利,学会尊重别人的痛苦。对于那些不需要帮助或者没有向你求助的人,要保持谨慎。告诉他我不是万能的,无论我怎样帮你,你都要靠自己。最后,尊重比付出更容易获得一个朋友!


3.家庭无意识/代际牵连
??
??前几天和弟兄一起喝酒的时候他突然问我是否知道“家庭无意识”这个词语,我说没有,他说自己以前也没听过,是一个学机电的人告诉他的。我们除了感叹大学四年荒废了以外,对这个词语的内涵进行了无知者无畏的揣测。在我们看来:家庭无意识描述的是一个家庭的习惯,氛围,父母的情感、人格特质等无意识的情结对孩子的影响。很多人,特别是我接触的来访者,在他们报告的生活史中,我们看见他童年的经历,特别是他的原生家庭,是怎么的在影响了他的一生,在他本人毫无意识的情况下。当然我不否认这影响有着很积极的一面,或者说绝大多数人都是积极的,但是遗憾的是,由于特殊的原因,我看到的总是那些极坏,极消极的影响。
??有另外一个描述这种状况的词语叫做“代际牵连”,它指的是上一代人的情结,仇恨对下一代人的影响,甚至这种影响会持续几百年,形成一种家族无意识。比如海灵格先生在论述这个问题的时候举了一个例子:有两个部落,长年交战。一开始是为了争夺猎物和领地,一方把另外一方打败了,杀死了他们几乎所有的青壮年,而失败一方的孩子长大后为父辈报仇又打败了先前得胜的一方……于是这形成了一个以仇恨和复仇为主题的恶性循环,这个循环持续了几百年,以至于后来他们的子孙根本就不再明白自己是为了什么而去和对方打仗,也不明白自己的父辈为什么要去打仗,他们只是为了自己的亲人报仇。在他们一生下来的时候,看起来他们的命运都是自由的,可以自我选择的,其实他们的命运早就被仇恨决定了,没有任何选择的余地。在一个家庭里面,孩子是最脆弱的,也是最容易受到伤害、暗示和被改变的,所以我常常想:一个不幸的人后面,总有一个不幸的家庭。
??现实中“代际牵连”有很多种形式,我们不无痛心的看到父母之间是怎样的滥用他们的子女,比如让孩子来实现他们自己实现不了的意志,对孩子进行控制以获得权威感,把孩子当作伤害对方的武器,咒骂和嘲弄,遗弃……这样的故事数不胜数,我们就其中一些来进行简单讨论。
??1>,控制----以爱的名义
??特别是在专制型家庭中,控制孩子成为家庭教育最为突出的一部分。这种控制包括很多方面:
??行为控制:不允许孩子做某些事情,比如玩的内容,交往的对象,做事情的方式;逼迫孩子做某些事情,比如你必须怎么做,和谁在一起。
??情感控制:不准哭,不准拉着脸,不准发脾气。
??还有一种情况是父母的一方因为伴侣的损失把全部的爱加在孩子身上,过度的保护孩子,期望与孩子建立起亲密无间的连结,以代替他在婚姻和人际关系上的失败。并且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一直强化这种连结,不给孩子任何独立的生活空间。迫使孩子的能力,认识婴儿化,永远长不大,这是一种更加秘密的隐性的控制。
??所有控制都伴随着强烈的惩罚和条件化的爱。如果你做了不允许做的事情,可能会遭到父母严厉的谴责甚至暴力对待。其次,他们会在无意识中给孩子传递一种信息是:你只有做到了什么,达到了一个什么程度你才是乖孩子,才是值得父母爱的。否则,他们另外一种惩罚的方式就是冷漠,在情感上疏远孩子,由于孩子的弱小和孤立,通常是不得不强迫自己接受父母的意志。而且所有的控制都是以爱的名义进行,以对孩子好的名义进行。这导致的一个后果是孩子在内心恨父母,但是由于这种恨是不道德的,所以通常这恨就转向自己,认为自己是无能的,懦弱的。孩子会丧失对周围世界的兴趣,并且在精神上处于一种停滞和疲惫的状态。通常是长大之后极度不适应社会,唯唯诺诺但是内心充满矛盾和对社会的不满。
??2>.倾诉----爱的倒流
??在家庭中,如果夫妻关系破裂,那么孩子要承担的一种风险就是父母会把原来对伴侣的爱寄托在对孩子的爱身上。其中一种就是父母把失败的感情向孩子倾诉,比如告诉孩子自己受了多大的委屈,对方是怎么样的伤害和不忠于自己,自己是多么的难过,既而会告诉孩子自己多么爱他,他已经成了他唯一的财产,一定要争气之类的话。可能父母从来没有意识到的是他这样做是在向孩子索取感情,理解和爱。这会给孩子造成强烈的焦虑,因为他本身应该是被爱的,可是现在他确不得不去付出他那弱小的感情无安慰父母。可是事实上他的安慰远远不足,这会造成孩子强烈的自卑,以及他对父母感情的混乱。事实上,每一个家庭里,爱都是有顺序的,父母爱孩子,支持、鼓励和接纳他,孩子向父母倾诉,寻求安慰和保护。若父母有了自己的问题,他们应该向他们自己的父母和朋友求助,而不是孩子。这种景况下长大的孩子社会角色混乱,过度的责任心和过度付出,但是内心极度孤独和苦闷,他会发现,这个世界上唯一没有一个人可以安慰他。
??3>,冷漠----爱的失位
??家庭氛围如果太冷漠,通常是由于父母关系不好,或者条件拮据(父母忙于物质的东西),父母性格冷淡不善表露情感。在这种情况下,家成为一个仅仅是解决温饱问题的地方,家人之间没有足够的沟通、温暖和关怀。这本身是父母的一种失位,特别是母亲。但是作为孩子,他容易产生的想法是我是不可爱的,所以我不被喜欢,他会做出各种行为来迎合父母的需要,吸引他们的兴趣和关注。他不断的去怀疑和证明自己的价值,并且内心充满了自卑,当然他也不知道怎么去表达自己的情感。所以这样的人长大之后会一辈子寻找自己在别人心中的价值,极度在意别人的看法,活在别人的世界里。要么由于自卑极度封闭要么极度追求荣誉和权利并且不择手段。其实他需要的仅仅是爱而已。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发表于 06-5-28 15:37:31 | 只看该作者
很高兴看到缘木求愚来到阳光工程,从Israel转来的你的一些帖子和你自己发的一些贴子可以看出你对抑郁症有着非常深入的研究,很多地方说得真是一针见血,非常佩服你!有时间欢迎你经常来阳光工程,我会非常认真的阅读你的帖子,以后也会和你探讨几个关于抑郁症的问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06-5-29 12:48:38 | 只看该作者

好贴呀,大顶特顶,感谢缘木求愚,也非常欢迎你能常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06-5-29 17:47:06 | 只看该作者
这些理论很好,不得不支持一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楼主| 发表于 06-11-28 11:32:27 | 只看该作者
偶又回来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
发表于 06-11-28 11:42:32 | 只看该作者
热烈欢迎,今天才发现缘木已经来了阳光,作品拜读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
发表于 06-11-28 14:39:32 | 只看该作者
文中对抑郁的了解和剖析不是一般旁观者做得到的。不知道缘木兄是否有过抑郁经历。

所以色列说你是80后人,看你博客的文笔有点想不到。PFPF!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
发表于 06-11-28 18:13:00 | 只看该作者
呵呵,很高兴看到缘木求愚又来阳光,原来看你的文章以为你是一位中年人,后来才得知你是一位刚毕业的大学生,现在在中学里做心理老师吗?我是一名小学老师,也是一名心理学爱好者,有时间欢迎你来阳光论坛和大家多交流,能和我一起主持病友案例栏目那是最好了,很希望能你能加入我们的队伍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发表于 06-11-28 23:09:57 | 只看该作者
欢迎你的到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
发表于 06-11-29 15:44:19 | 只看该作者
我现在只想把病痛去除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3#
发表于 06-12-9 20:26:40 | 只看该作者
才知道我们大学不知道在干什么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
发表于 09-6-7 17:14:23 | 只看该作者
缘木求愚不知道现在忙什么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
发表于 09-6-7 22:07:46 | 只看该作者
关于人际关系的一些讨论

1.自我界限/秘密

??“从前,我很害怕我与别人是不一样的;现在,我庆幸,哦,原来我和别人是不一样的”。在这个世界上,我们必须要有一种区别于任何人的独立的存在性,每个人应该有属 ...
缘木求愚 发表于 06-5-28 13:59
高见,高见,转了,谢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阳光工程 ( 京ICP备10041392号-12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北二街8号1510 邮编:100080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0199号  

GMT+8, 25-1-10 05:39

Powered by Discuz! X3.2 联系我们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