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阳光工程心理网

 找回密码
 点击这里加入阳光论坛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2481|回复: 1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贴] 人格障碍分类和治疗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06-5-12 10:40:4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人格障碍概述     


  人格障碍-即病态人格,是指偏离正常的、或者说是不正常的人格状态。
  关于人格障碍的概念,过去曾有人认为人格障碍是精神病的轻症表现,与神经症是同一反应过程等,但近年研究不支持以上见解,认为“人格障碍”是“行为的根深蒂固”的适应不良类型,在少年阶段或更早阶段即可发现,并贯穿整个生命过程。
  影响人格障碍患病率的因素很多,包括移民(移居)、性别、社会阶层、城市化、种族、年龄等。
  自杀未遂人群中的人格障碍患病率高于一般人口。
  人格障碍在住院精神疾病患者中所占的比率。英格兰和威尔斯(1985)为7.6%,爱尔兰(1986)为7.6%。国内所占比例较低,南京神经精神病防治院1947—1991年期间住院43530名住院精神疾病患者中人格障碍271人,占o.6%。

流行病学

病因和发病机理
  一、遗传
  人格或个性心理特性的某些方面是受遗传影响的,单卵双生儿研究指出,出生后即分开养育的双生儿人格测验记分与在一起生长的相似,可为佐证。
  二、体型
  研究未得出体型与人格间的相关性。
  三、精神生物学
  人格的生物学研究是建立在客观诊断标准和定式检查基础上的研究,是沿着一些人格障碍与一些精神疾病相关的方法发展的。关于人格障碍与精神疾病间的关系目前尚在探讨。
  四、心理社会因素
  众所周知,养育可影响正常人格的发展,作这些影响在不正常人格的构型上究竟起多大作用,以及不正常人格构型的本质是什么?目前仍了解不多。儿童时期的不合理教养可导致人格的病态发展。儿童大脑有较大的可塑性,一些性格倾向经过正常的教育可以纠正,如听之任之,发展下去可出现不正常人格。家庭环境亦至关重要,举凡父母不和睦,经常争吵,甚至分居或离异,会对孩子人格发展带来不良影响: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方式也是影响人格正常发展的因素,粗暴凶狠,放纵溺爱和过分苛求都是有害的。

临床表现

  一、偏执型人格障碍
  这类人在一般人口中的数目不详,他们很少求助于医生,如果配偶或同事伴其去治疗,他们多持否认或辨解的态度,使治疗者以明辨真象。
  偏执型人格多见于男性,类似名称有狂信型人格(fanatic personality),诡辨型人格(quer -u1ant personality)。这类人表现固执,敏感多疑,过分警觉,心胸狭隘,好嫉妒;自我评价过高,体验到自己过分重要,倾向推诿客观,拒绝接受批评,对挫折和失败过分敏感,如受到质疑则出现争论,诡辩,甚至冲动攻击和好斗;常有某些超价观念常有不安全感,不愉快,缺乏幽默感;这类人经常处于戒备和紧张状态之中,寻找多疑偏见的根据,对他人的中性或善意的动作歪曲而采取敌意和藐视,对事态的前后关系缺乏正确评价:容易发生病理性嫉妒。
  偏执型人格障碍似乎与偏执狂,偏执型精神分裂症(包括晚发性妄想痴呆)有关。Honob(196I)曾观察到由偏执型人格发展为偏执狂的病例。晚发性妄想痴呆患者约半数(45%)病前具有偏执型人格特点。关于偏执型人格障碍与这两种疾病的关系尚有待进一步研究。
  偏执型人格障碍的经过是漫长的,有的终生如此,有的可能是偏执型精神分裂症的前奏。随着年龄增长。人格趋向成熟或应激减少,偏执型特征大多缓和。
此类人与偏执性精神病不难区别,前者缺乏固定的妄想。偏执型人格不存在幻觉和思维障碍可与偏执型精神分裂症鉴别。
  二、循环型人格障碍
  此型又称情感型人格障碍(affective personality disorder),多见于女性。本型包括情感增盛型,情感低落型或抑郁型两种相反的亚型。
  情感增盛型的人表现情感高涨,内心充满信心和喜悦,雄心勃勃,精神振奋,热情好交往,情绪乐观,较急躁,做事有始有终,常做出大量的计划和设想,但并非都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情感低落型的人则相反,情绪低沉,悲观,愁眉不展,自感精力不足,信心不强,寡言少语,遇事感到困难重重。循环型人格障碍则以心境良好和悲伤相交替为特征,这种转换并非外部因素引起。
  循环型人格障碍与躁狂症间关系尚处于探讨阶段。 此型人格障碍一般发生于青少年阶段,心境高涨或低落的程度,持续时间及其周期频度是不一样的,但随年龄增长,往往加重,这是不同子其他类型人格障碍之处。中年后期出现心境被动,应注意有无器质性疾病的可能。
三、分裂样型人格障碍
  此型又称关闭型人格或内向性人格
  分裂样型人格障碍的患病率各家报告不一,男性多见。这种人表现退缩,孤独,沉默,隐匿,不爱交往;情绪缺乏和冷漠,不仅自己不能体验欢乐对人亦缺乏温暖,爱好不多;过分敏感而且害羞,胆怯、怪癖,对表扬和批评均反应不良;未丧失认识现实的能力,但常表现孤立行动,趋向白日梦和内省性隐藏;活动能力差,缺乏进取性,对人际关系采取不介入的态度:缺乏性兴趣;缺乏亲密和知心朋友。
  DSM—III除分裂样型人格障碍外,又增加分裂型人格障碍和回避型人格障碍,其目的是缩小精神分裂症的范围。分裂型的特征是思维古怪,他们在感知、社会交往和行为上虽有异常,但未达到精神分裂症的程度,他们的思维持点是反常的,固执的,有时可见短暂的怪异思维发作,超价观念和特殊行为。这类人通常被认为是边缘型精神分裂症。这类人格障碍的家族中有较高的慢性精神分裂定息病率(Kety等,1982)。回避型人格障碍虽有一定程度的社会隔离,但他渴望与周围接触,是有别于分裂样型和分裂型的。这类人对社交的不利后果非常敏感,在抵制这种敏感的过程中表现焦虑害羞和悲伤。周围对他们的轻视和忽略以及其他社会负性影响是使他们不能容忍的,由于他们无时不在期待上述情况的出现,故而与社会隔绝。他们经常为不能与周围人适当相处感到苦闷,并缺乏自尊心。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2#
 楼主| 发表于 06-5-12 10:41:01 | 只看该作者
四、强迫型人格障碍
  强迫型人格障碍在人群的患病率为1.7%。道德观念强的人较之温和、灵活性强的人易于发生,男性较多见。
  这类人的特征为惰性、犹豫不决,好怀疑和按步就班。他门以高标准要求自己,希望所做的事十全十美,事后反复检查,穷思细节。为此他们表现焦虑,紧张和苦恼。他们过于自我克制,过分自我关注和责任感过强,平时拘谨,小心翼翼。对自身安全过分谨慎,思想得不到松弛;事先计划好所有动作,而且考虑过于详细;这类人虽然可以得到一个稳定的婚姻并在工作上取得成就,仍然甚少挚友。
  强迫型人格障碍与强迫性神经症间关系是确立的。具有这种人格障碍的人容易发生强迫性神经症,而强迫性神经症患者病前为强迫人格者为72%。强迫型人格障碍与抑郁性疾病(抑郁症,更年期抑郁症)的关系受到重视,可能在二者之间存在某种联系。更年期抑郁症患者病前人格多为强迫型,抑郁症的病前人格为强迫型者易于伴发强迫症状。
  正常人可有一些强迫特征,不应与强迫型人格混淆,后考的职业或社交能力受到严重损害可资区别。
  五、癔症型人格障碍
  癔症型人格障碍又称寻求注意型人格障碍,女性较多见,但实际上未必有很高的比例,这可能与一些作者的性别偏见有关。男性癔症型人格表现亦无不同于女性的特征,但年龄多在25岁以下,并且往往伴有酒精中毒,药物依赖和职业不稳定等病史。
  这类人以人格不成熟和情绪不稳定为特征,他们常以自我表演,过分的做作和夸张的行为引人注意;暗示性和依赖性特别强,自我放任,不为他人考虑,表现高度自我中心:极端情绪性,情感变化多端,易激动;对人情感肤浅,这使他们难以与周围保持长久的社会联系;长久渴望得到理解和评价,感到容易受到伤害,高度的幻想性,往往把想象当成现实;不能耐受寂寞,希望生活似演戏一样热闹和不平静;打扮得花枝招展卖弄风骚,甚至调情,诱惑人,但性生活被动,虽有时体验到性乐,却往往是性感缺乏的;言语、举止和行为可能类似儿童,情绪不成熟。这种人与癔症间关系不似既往想象的那样密切,癔症的病前人格为癔症型者仅20%,而非常严重的癔症型人格障碍却可终生不发生癔症。癔症人格亦可为抑郁症、焦虑症等精神病的病前特征。
  癔症人格亦常涉及司法精神病学鉴定,这是由于这类人与反社会人格有一定重叠,易于发生违犯社会法纪的行为。
  癔症型人格障碍与DSM—III新增加的自恋型和边缘型接近,三型均具有戏剧性,情绪性和反复无常等特征。自恋型人格障碍的特征是表现癖和夸大:对批评的反应冷淡或愤怒。与人相处缺乏情感交流;唯利是图:绝对化的看待人,或者认为过于理想化或者指控一无是处。自恋性与癔症型非常相似,难以区别,似无另立新类型的必要。
  六、虚弱型人格障碍(asthenmic Personality disorder)
这种类型的特征是缺乏热情和欢乐,感到自己能力低下,效率不足,容易疲劳,因此工作上缺乏主动性;对身体不远和精神刺激特别敏感,情绪轻易激动,常为小事伤感,缺乏生活乐趣,这类人容易发生神经衰弱和焦虑性神经症。
  七、边缘型人格障碍(borderline personality disorder) Kraepelin
  边缘型人格障碍的主要特征为高度冲动性,情绪不稳定,人际关系紧张和不稳定,身份识别障碍,自伤行为,持久空虚感和厌倦感,容易引起一过性精神病发作。
  我国精神病学者感到边缘型人格障碍的概念是陌生的和含糊的,尚未正式应用。边缘型人格虽然得到美国、英国、北欧、等国家精神病学家的广泛:研究,但有些问题尚未解决。因此ICD—10—D(1987)未予接受和采用,一直到ICD-10-D(1990)始将边缘人格视为情绪不稳定型人格障碍的亚型列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楼主| 发表于 06-5-12 10:41:19 | 只看该作者
八、其他型(有待进一步研究确定)
  1.不适当型人格障碍
  又称被动型人格障碍,特征是对社会交往和情绪刺漱缺乏有效的反应,他们缺乏能力,计划性不足,不稳定,判断力不良,不能适应生活中的挑战,然而检查却不能发现他们在体力上或精神上有任何欠缺。他们与周围人不发生争辨,不能与人建立亲密的关系,故在人群中往往被忽略。不适当型人格障碍在英国应用较多,但牛律大学精神病学家Gelder (1983)建议避免采用这—”名称,因为不仅它具有贬义,而且与其冠上这一标签还不如详细告诉他们如何适应生活更妥当。
  2.依赖型人格障碍
  此类以妇女多见。这类人的特征品缺乏自信,不能独立活动,感到自己孤弱无助和笨拙,情愿把自己置于从属的地位,一切悉听他人决定,如为儿童或少年,衣食住行和空闲时间安排都要由父母作主;由于不能独立生活,许可他人对其生活的主要方面承但责任,每当妇女从事何种职业得由配偶决定。他们为了获得别人的帮动,他们短时需要有人在侧,每当独处时便感到极大的不适。一个依赖型妇女甘愿忍受文夫的虐待,以免按遗弃。这一类型提出似乎也是出于对妇女的偏见,由于男权社会的影响势必发展妇女依赖,不宜列为人格障碍的一种类型(Golder,1983)。
  3.被动一攻击型人格障碍
  此人格障碍的特点是被动拒绝那些使其充分发挥他的工作和社交能力的要求,这种拒绝不是直接表达的,而是采取间接的方式如拖延、闲混、执拗、故作无能或扮作易感,其结果是社交和工作方面表现严重而持久的效能不足,实际上他们是有潜力的。此型名称是基于“被动发达隐蔽的攻击”的假设而做出的。这种情况见于正常人和不同类型人格障碍,似乎无另立新型的必要。
  4.情绪不稳定型人格障碍
  ICD-10-D (1900)将这一型区分为冲动型和边缘型两亚型,其中冲动型)名爆发型或攻击型人格。冲动型人格的特征是情结不稳定和冲动控制缺乏,常发生暴力或恐吓行为,特是受到他人批评时。

起病形式、病程和预后

  过去认为人格障碍是无法治愈的,只能给以适当的管理和对症处理。目的一些学者认为不仅药物治疗和环境治疗能改善其人格缺陷,而且随着年龄增长,无论类型如何,一般均可逐步趋向缓和。
  有学者指出,有以下情况的人格障碍的预后往往良好:①既往学习成绩良好者;②既往工作和人际关系良好者;②伴有情感体验能力者:④参与其所属的社区各项活动者。

诊断和鉴别诊断

  人格障碍一般于早年开始,此类偏离正常的人格,一旦形成以后即具有恒定和不易改变性。他们智力并不低下,但人格的某些方面非常突出和过分地发展,而且人人对自己人格缺陷缺乏正确的判断。如具备以上特征,又能排除器质性疾病和精神病所致的人格改变,则确定人格障碍并不困难。
  人格障碍需与以下状态或疾病进行区别:
  1、神经症
  人格障碍与神经症是可以严加区别的:大多数神经症是在人格已形成后发展起来,即有病程特点的。而人格障碍是由早年即开始的持续一生的。神经症病人适应环境能力尚好,而人格障碍则有明显社会适应障碍。临床上可见癔症与表演型人格障碍,强迫性神经症与强迫型人格障碍。
  2、躁狂抑郁症
  轻型躁狂症可以主要表现易激动,好挑剔,惹事生非,与人争执,爱管闲事,无理取闹,攻击或侵犯周围等行为障碍,如果既往史不详,有时可能被误诊为人格障碍。但若仔细观察可发现情感高涨、兴奋性强.言语增多等症状,如结合病程及既往性格特征等不难区别。
  3、精神分裂症
  精神分裂症早期或缓解不全病例易与人格障碍混淆,需注意鉴别。精神分裂症早期可表现为人格和行为改变,如劳动纪律松弛,情绪不稳定,易与人争吵,对家人态度恶劣,责任性差,学习和工作效率下降等。
  精神分裂症缓解不全可遗留人格缺陷,如缺乏既往精神病史(或表现轻症末披注意)则区别往往比较困难,可结合既往个性特征及家族史等加以判断。精神分裂症缓解不全的病例,除表现人格改变外,情感、思维、意志等方面也有障碍,他们往往缺乏自发性和自然性,这是人格障碍所不具备的。
  轻型或处于静止状态的偏执型精神分裂症,可误诊为偏执型人格障碍,但后者主要表现在过分敏感的基础上对日常事物和人际关系的误解,从而产生一定的牵连观念,但一般不发生幻觉,妄想,可与精神分裂症进行区别。
  4、人格障碍需与脑器质性疾病(脑动脉硬化症、老年性疾呆 脑炎、多发性硬化症)所引起的人格改变又称假性病态人格进行鉴别。
  脑器质性疾病患者大多有脑功能(包括智能)障碍和神经系统体征,结合脑电图,电子计算机脑扫描(CT),等辅助检查,鉴别并不困难。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楼主| 发表于 06-5-12 10:41:43 | 只看该作者
治疗

  由于人格障碍的本质和发生原因尚未解决,因此对治疗作用的估价不一。但实践证明:即使是最严重的病例,经过一个阶段治疗后亦可获得好转。所以在人格障碍的治疗上应该清除无能为力的悲观论点,采取积极的态度进行矫治。
  一、药物治疗
  药物不能改善人格结构,但对某些表现可能有一定效果。情绪不稳定者可给以小剂量酚噻嗪类药物如奋乃静2—4毫克或氯丙唪100-200毫克睡前一次。冲动型人格障碍伴有脑电图改变者有的学者认为可试用苯妥英钠或其他抗癫痫药物。具有冲动和攻击行为者碳酸锂可能有效。脑电图改变明显者可试用卡马西平或心得安。分裂型和偏执型人格障碍可试用酚噻嗪类药物,有焦虑表现可给以抗焦虑药物如苯二氮卓类,严重分裂型人格障碍禁用抗抑郁剂,以免诱发精神分裂症。对反社会人格障碍应用抗精神病药物治疗无效,当发生兴奋激动或短暂精神障碍时可应用酚噻嗪类药物。强迫型、癔症型、虚弱型人格障碍可酌情试用胰岛素低血糖治疗。
  二、精神外科治疗
  大脑一定部位(杏仁核、扣带回,内束前肢,尾状核下)定向破坏手术可改善某种类型的人格障碍症状,如冲动行为明显者。但手术可导致不可逆脑局部损伤,故外科治疗应采取慎重态度。
  三、心理治疗
  心理治疗对人格障碍是有益的,通过深入接触与他们建立良好的关系,以人道主义和关心的态度对待他们,帮助他们认识个性的缺陷所在,进而指出个性是可以改变的,鼓励他们树立信心,改造自己性格。
  治疗性社区,或称治疗性团体。实际上是一种生活和学习环境,通过参加其中活动以控制和改善他们的偏离行为。在这里他们可以丢掉那些获得和习得的不良习惯。与参加这一活动的其他成员的相互交往,探索新的和较适合的恢复的方法和途径。实践证明这种集体治疗方式较个别精神治疗有效。
  四、教育、训练和安排
  多数学者指出惩罚对这类人是无效的,需要多方面紧密配合对他们提供长期而稳定的服务和管理,特别是卫生部门和教养系统的配合。以精神科医生为媒介组织各种服务措施。丹麦有处理此类人的特殊中心,由精神科医生、让会工作员和律师组成,由一全日工作的管理人员主持日常工作,并经常与精神病福利官员、社会治安部官员、职业介绍所官员等取得密切联系。管理人员根据不同情况召开会议请部分有关人员参加。而且提供全日性门诊咨询服务,给这类人以持续的关照相支持。在那里管理人员与寄宿舍、监护车间、日间医院、工业复员部门、综合医院、急诊室等机构取得密切配合,实践证明这种做法对慢性人格障碍是有益的。  

   养育方式与人格障碍       作者:黄悦勤    


  儿童期是人格障碍形成的关键时期。人格发育虽然有一定的遗传倾向,但与后天环境,特别是父母的养育方式密切相关。父母的养育方式正确,孩子的人格发育一般良好;父母的养育方式不良,孩子成年后就可能造成不可逆的人格障碍、神经症等疾病,而导致一系列不良后果。为了解我国青少年人格发育特点与父母养育方式之间的关系,北京医科大学预防医学教研室在前不久首次对我国青少年进行调查,其目的是研究父母养育方式对青少年人格障碍形成的早期危险因素,为有关部门实施干预提供科学依据。
  人格障碍最终导致根深蒂固的社会适应不良,其发生与遗传和环境因素有关。而青少年的环境因素主要包 括家庭和学校,其中,家庭中父母对于子女的养育方式,是影响人格发育的非常重要的因素。在对城市1148名中学生的调查中发现,14.3%的孩子具有人格障碍倾向,其中3.7%有明显的人格障碍倾向。
  我们发现,在有人格障碍倾向的孩子中,“戏剧型”发生的比例最高,其表现是过分需要表扬、过分关注 自己的外貌,爱发脾气,感情肤浅和易变,易受他人或环境影响,自我中心,不停地追求刺激等等。发生率第 二位的是强迫型,表现为过分追求完美,过分疑虑和谨慎,过分认真,过分看重学习成绩而不顾乐趣和人际关 系,过分拘泥于社会习俗,不合情理地坚持他人必须按照自己的方式行事等。发生率第三位的是分裂型,表现 为情感冷淡,对他人很少表达温情及体贴或愤怒的情绪,无论对批评、表扬都无动于衷,几乎总是偏爱单独行 动,过分沉湎于幻想和内省,没有亲密朋友,与人不能建立相互信任的亲密关系等。
  经过分析,我们发现三组人格障碍倾向的发生分别与父母拒绝、过度保护因素有关。所谓拒绝型养育方式 是当子女做了错事时,父母严厉批评或惩罚,父母在旁人面前打或责骂羞辱子女,过度体罚;子女在家中被父 母当作“替罪羊”、“出气筒”,父母对子女过分刻薄和吝啬。而过度保护型养育方式是子女做每件事情时, 几乎均受到父母的干涉和批评,父母对子女过分望子成龙,对子女要求过高,对子女某些可能发生的问题太过 焦虑等。以上这两种不正确的养育方式,都会使孩子的人格发育受到不良影响。
  情感温暖型养育方式被认为是正确的,即父母经常用语言和姿态表示对子女的喜欢。子女做错了事或遇到 不愉快的事时,可求得父母的谅解、安慰和鼓励,父母尊重子女的意见,经常表扬子女,父母亲自参加与子女 的兴趣和爱好有关的活动,子女和父母的相处平等、温暖和亲切,当子女获得成功时,父母表示为之高兴和自 豪。在调查中我们发现,这种养育方式,子女的人格发育一般都是健康的。
  我们的这项调查还发现一些有趣的现象,例如,母亲的养育方式得分均高于父亲,这表明母亲与孩子有更 多的接触,在孩子的养育中扮演着更为重要的角色;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男孩较女孩更易发生人格障碍倾向 ;高年龄组较低年龄组易发生人格障碍倾向;家庭收入高、父母亲受教育程度高,其子女人格障碍倾向发生的 机率低;父母关系差及单亲家庭是导致人格障碍倾向的危险因素。此外,独生子女较非独生子女更易表现自恋 性人格障碍倾向;非重点中学较重点中学的学生出现人格障碍倾向的比例大。
  一些国外的研究证明,青少年时期形成的人格障碍倾向如果及时纠正,在很大的程度上是可逆的,因此, 对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及时进行心理卫生教育,提倡采取正确的父母养育方式。使青少年人格健康发育,是家 长、学校和社会应共同关注的问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06-5-12 10:41:59 | 只看该作者
强迫型人格障碍     


一、表现特征

  强迫型人格障碍是一种较常见的人格障碍,据l 988年上海市青少年心理卫生调查,这类型人格的人数占心理障碍总人数的5%。
  《中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CCMD一2一R)中将强迫型人格障碍的症状表现描述为:
  1.做任何事情都要求完美无缺、按部就班、有条不紊,因而有时反会影响工作的效率。
  2.不合理地坚持别人也要严格地按照他的方式做事,否则心里很不痛快,对别人做事很不放心。
  3.犹豫不决,常推迟或避免作出决定。
  4.常有不安全感,穷思竭虑,反复考虑计划是否揭当,反复核对检查,唯恐疏忽和差错。
  5.拘泥细节,甚至生活小节也要“程序化”,不遵照一定的规矩就感到不安或要重做。
  6.完成一件工作之后常缺乏愉快和满足的体验,相反容易悔恨和内疚。
  7.对自己要求严格,过分沉溺于职责义务与道德规范,无业余爱好,拘谨吝啬,缺少友谊往来。
  患者状况至少符合上述项目中的三项,方可诊断为强迫型人格障碍。
  强迫型人格的最主要特征就是要求严格和完美,容易把冲突理智化,具有强烈的自制心理和自控行为。这类人在平时有不安全感,对自我过分克制,过分注意自己的行为是否正确、举止是否适当,因此表现得特别死板、缺乏灵活性。责任感特别强,往往用十全十美的高标准要求自己,追求完美,同时又墨守成规。在处事方面,过于谨小慎微,常常由于过分认真而重视细节、忽视全局。伯犯错误,遇事优柔寡断,难以作出决定。他们的情感以焦虑、紧张、悔恨时多,轻松愉快满意时少。不能平易近人,难于热情待人,缺乏幽默感。由于对人对己都感到不满而易招怨恨。
  强迫型人格具体行为表现有三个方面:
  (1) 心里总笼罩着一种不安全感,常处于莫名其妙的紧张和焦虑状态。如门锁上后还要反复检查,担心门是否锁好,写完信后反复检查邮票是否已贴好,地址是否写对了等等。
  (2)思虑过多,对自己做的事总没把握,总以为没达到要求,别人一怀疑,自己就感到不安。
  (3)行为循规蹈矩,不知变通。自己爱好不多,清规戒律倒不少。处理事情有秩序、整洁,严守时刻,但对节奏明快,突然来的事情显得不知所措,很难适应,对新事物接受慢。总之,强迫型人格总是给人以刻板、僵死、缺乏生命活力的印象。
  强迫型人格障碍的形成一般在幼年时期,与家庭教育和生活经历直接有关。父母管教过份严厉、苛刻,要求子女严格遵守规范,决不准自行其是,造成孩子做事过分拘谨和小心翼翼,生伯做错事而遭到父母的惩罚,做任何事都思虑甚多,优柔寡断,并慢慢形成经常性紧张、焦虑的情绪反应。一些家庭成员的生活习惯,也可能对孩子产生影响,如医生家庭,由于过分爱清洁,对孩子的卫生特别注意,容易使孩子形成“洁癖”,产生强迫性洗手等行为。另外,幼年时期受到较强的挫折和刺激,也可能产生强迫型人格。有研究还表明,强迫型人格与遗传也有关系,家庭成员中有患强迫型人格障碍的,其亲属患强迫型人格障碍的概率比普通正常家庭要高。
  一般来说,强迫型人格障碍受强烈刺激或持续的精神压力,容易导致强迫性神经症。

二、治疗方法

  对强迫型人格障碍的治疗,主要应采用自我心理疗法。下面介绍两种具体的方法:
  1.听其自然法。由于强迫型人格的主要特征是把冲突理智化,过分压抑和控制自己,因此强迫型人格障碍的纠正主要是减轻和放松精神压力,最有效的方式是任何事听其自然,该怎么办就怎么办,做了以后就不再去想它,也不要对做过的事进行评价。比如担心门没有关好,就让它没关好;课桌上的东西没有收拾干净,就让它不干净;字写得别扭,也由它去,与自己无任何关系。开始时可能会由此带来焦虑的情绪反应,但由于患者的强迫行为还远没有达到强迫症的无法自控的程度,所以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和自己意志的努力,症状是会
消除的。
  2.当头棒喝法。强迫型人格障碍患者把行动的自主权交给了“规矩与习惯”,把自己活泼的心智锁进了牢笼。因此要砸开锁链,打开牢笼,让曾被囚禁的自由思想主宰自己的行为。当头棒喝便是打开牢笼的妙法。所谓“捧喝”是借用禅宗中的“德山棒,临济喝”的说法。德山常以大棒惊吓学生,使执迷不悟的学生顿然开悟,而临济则以模棱两可的问题问学生,学生犹豫不能作答时,临济则大喝一声以示警醒。那些弟子为何会执迷不悟呢?原因是他们过分依赖自己头脑中呆板的教条。当一个人过分执著于经典与规矩时,他对活生生的多变的现实就常会感到无所适从。属强迫型人格的人已经习惯于按教条办事,总是按“应该如何,必须如何”的准则去做,在某种程度上像个机器人。要改变这种状况,就应努力寻找生活中的独特事件,让这些独特事件带来新的观念和解决问题的新思路、新方法,以起到“当头捧喝”的作用,改变以往墨守成规、循规蹈矩的习惯。
  另外,自己也可以制造一些“捧喝”,当感到将要不能控制某些行为时,对自己大喝一声“停”或“不”,都是有效的,这时人的思维、行为的习惯被打乱,自我意识就能起作用了。如自己对他人办事不放心,迟疑着不肯把事情交给手下人去办时,就可以对自己大喝一声“当断则断”。在那一瞬间抛弃所有的考虑,把任务很快下达给下级。
  有时发现自己叫停的力量不足,还可以请自己.的好朋友、同事甚至上司在必要时“棒喝”——下。例如,当——件工作即将收尾时,由于自己追求完美,迟迟不能完工,这时帮助者不妨用严厉的口吻大喝一声“当断则断!”——定会有效果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楼主| 发表于 06-5-12 10:42:23 | 只看该作者
表演型人格障碍     



  表演型人格障碍是一种过分情感化和用夸张的言行吸引注意为主要特点的人格障碍。这类人感情多变、容易受别人的暗示影响,常希望领导和同事表扬和敬佩自己,愿出风头,积极参加各种人多的活动,常以外貌和言行的戏剧化来引人注意。他们常感情用事,用自己的好恶来判断事物,喜欢幻想,言行与事实往往相差甚远。

  诊断人格障碍为表演型需符合下术项目中的三项:
  ①表情夸张,象演戏一样,装腔作势,情感体验肤浅;
  ②暗示性高,很容易受他人的影响;
  ③自我中心,强求别人符合他的需要或意志,不如意就给别人难堪或强烈不满;
  ④经常渴望表扬和同情,感情易受伤害;
  ⑤寻求刺激,积极参加各种社交活动;
  ⑥需要别人经常注意,为了引起注意,不惜哗众取宠,危言耸听,或者在外貌和行为方面表现得过分吸引异性;
  ⑦情感反应强烈、易变,完全按个人的情感判断好坏;
  ⑧说话夸大其词,掺杂幻想情节,具体的真实细节,难于核对。

  表演型人格障碍者在生活中或多或少地存在着,例如,某企业一青年女工,平时只讲究穿着打扮,炫耀自己,在单位上干尽出风头的事。只喜欢听到对她的赞扬声、甜言蜜语声,不爱听到反对她的声音,更不爱听到批评,轻一点的批评对她来说都不得了,大吵大闹后还不上班。她平常言语、行为和服饰总爱模仿影视明星和歌唱明星,好象她本人就是明星似的,等等。表演型人格障碍者除了闹得家不安宁外,在企业里也是令管理者头疼的。

  因此,对表演型人格障碍者进行治疗是很必需的。对他们的治疗主要以心理治疗为主,如认知心理治疗,通过心理治疗的方法使他们偏离的人格得以纠正。  

   分裂样人格障碍     


  分裂样人格障碍是日常生活中和医学心理咨询门诊中比较常见的人格障碍。据上海市青少年小理健康调查资料显示,其中分裂样人格障碍占人格障碍总数的29%左右,接近l/3。l 975年著名的精神病学家罗逊特指出这种类型的人约占正常人群的7.5%,且男性多于女性。

一、形成原因
  
  分裂样人格障碍的形成一般与人的早期心理发展有很大关系。
  人类个体出生以后,有很长一段时间不能独立,需要父母亲的照顾,在这个过程中,儿童与父母的关系占重要地位,儿童就是在与父母的关系中建立自己的早期人格的。在成长过程中,尽管每个儿童不免要受到一些指责,但只要他感觉到周围有人爱他,就不会产生心理上的偏差。但如果终日不断被骂、被批评,得不到父母的爱,儿童就会觉得自己毫无价值。更进一步,如果父母对子女不公正,就会使儿童是非观念不稳定,产生心理上的焦虑和敌对情绪,有些儿童因此而分离、独立、逃避与父母身体和情感的接触,进而逃避与其他人和事物的接触,这样就极易形成分裂样人格。

二、表现特征

  《中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CCMD一2一R)中对分裂样人格障碍的特征表述为:
  1.有奇异的信念,或与文化背景不相称的行为,如相信透视力、心灵感应、特异功能和第六感官等。
  2.奇怪的、反常的或特殊的行为或外貌,如服饰奇特、不修边幅、行为不合时宜、习惯或目的不明确。
  3.言语怪异,如离题、用词不要、繁简失当、表达意见不清,并非文化程度或智能障碍等因素所引起。
  4.不寻常的知觉体验,如一过性的错觉、幻觉、看见不存在的人。
  5.对人冷淡,对亲属也不例外,缺少温暖体贴。
  6.表情淡漠,缺乏深刻或生动的情感体验。
  7.多单独活动,主动与人交往仅限于生活或工作中必需的接触,除一级亲属外无亲密友人。
  患者症状至少符合上述项目中的三项,方可诊断为分裂样人格障碍。

  从以上的诊断标准可以看出,分裂样人格障碍患者主要表现出缺乏温情,难以与别人建立深切的情感联系,因此,他们的人际关系一般很差。他们似乎超脱凡尘,不能享受人间的种种乐趣,如夫妻间的交融、家人团聚的天伦之乐等,同时也缺乏表达人类细腻情感的能力。故大多数分裂样人格障碍患者独身。即使结了婚,也多以离婚告终。一般说来,这类人对别人的意见也漠不关心,无论是赞扬还是批评,均无动于衷.过着—种孤独寂寞的生活。其中有些人,可以有些业余爱好,但多是阅读、欣赏音乐、思考之类安静、被动的活动,部分人还可能一生沉醉于某种专业,做出较高的成就。但从总体来说,这类人生活平淡、到板,缺乏创造性和独立性,难以适应多变的现代社会生活。
  这类人的性欲淡漠也颇为突出,他们可称“不近女色”的模范。内心世界极其广阔,常常想入非非,但常常缺乏相应的情感内容,缺乏进取心。他们总是以冷漠无情来应付环境,以“眼不见为净”的方式逃避现实,但他们这种与世无争的外表不能压抑内心的焦虑和敌意的痛苦。
  分裂样人格的人可以适应人少的工作,如图书馆书库、山地农场林场等,他们更容易从事宗教和过隐居生活,但很难适应人员众多的场合和需要交际的工作。
  分裂样人格很容易让人联想起另一个词:精神分裂症。一般认为,分裂样人格容易诱发精神分裂症,但一直没有令人信服的证明。有些学者研究表明多数精神分裂症患者病前有分裂样人格,而另一些学者的研究发现,对分裂样人格患者持续观察15—20年后,极少有变为精神分裂症的,分裂样人格的血清中也并无较一般正常族群更多的精神分裂症病患特征。因此分裂样人格与精神分裂症和遗传的关系尚待证实。
  
三、治疗方法

  对分裂样人格障碍的治疗目标是要纠正孤独离群性、情感淡漠和与周围环境的分离性。具体方法有以下几种:
  1.社交训练法。旨在纠正孤独不合群性,一般按照以下步骤进行:
  (1)提高认知能力,懂得孤独不合群、严重内向的危害,自觉投入心理训练。同时讲清训练的方法、步骤、目的和注意事项,要求积极配合实施。
  (2)制定社交训练评分表。自我评分,每天小结,每周总结。8—12周为一疗程。施治者(医生、专业人员、家长等)每周核对记录,并作出评价。
    自我评分标准:
    o分 训练无变化
    1分 稍有进步,愿意参加社交,与人接触交谈,但接触交谈仍比较勉强和刻板。
    2分 明显进步,能够主动与人接触交谈,孤独不合群的倾向改变程度在50%以上。
    3分 孤独不合群现象基本消失。
  (3)评分计算和奖励措施。每日最低分为o分,最高分为3分,每周最高分为18分。如果以8周为一疗程,总分144分。一般以奖励表扬为主,对每一点滴进步都要加以肯定,并给予强化,以鼓励其自信心,这一点很重要。奖励方式通常可采用现金、代币、赠送喜爱的生活学习用品、允许定期外出旅游等等。切忌因为无进步或进步微小而批评责备,以免造成患者心理反感和对自己丧失信心。
  (4)训练内客和目标:训练内容从简到繁,从易到难。开始时由施治者和受训者共同商定,以一位朋友(同学或同事)为交谈对象,每次要求主动与他交谈5分钟,交谈内容和方式不限,逐渐做到主动、自万元比较融洽地随便交谈。进而逐步增加交谈的时间(从5分钟增加到20分钟,再增加到半小时);对象由1人增加到5人。训练成功后,改变训练内容,鼓励其转向积极参加集体活动,投入现实生活。
  2.兴趣培养法。兴趣是指积极探究某种事物而给予优先注意的认识倾向,并具有向往的良好情感。因此兴趣培养有助于克服兴趣索然、情感淡漠的人格。具体做法如下:
  (1)提高认知。要求本人有意识地分析自己,确定积极人生的理想追求目标。应使其懂得这样一个道理:人生是一种情趣无穷的愉快旅程,每一个人都应该像一位情趣盎然的旅行家,像欣赏宇宙万物那样,每时每刻都在奇趣欢乐的道路上旅行,这样才能充满生活乐趣和前进的活力。
  (2)社会实践。要创造条件,有意识地接触社会实际生活,扩大接受社会信息量,促使兴趣多样化。
  (3)参加兴趣小组活动。这是培养兴趣的较好形式,内容有绘画、歌咏、舞蹈、艺术、体育锻炼、科技活动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楼主| 发表于 06-5-12 10:42:40 | 只看该作者
偏执型人格障碍    


一、概述

  偏执型人格又叫妄想型人格。其行为特点常常表现为:极度的感觉过敏,对侮辱和伤害耿耿于怀;思想行为固执死板,敏感多疑、心胸狭隘;爱嫉妒,对别人获得成就或荣誉感到紧张不安,妒火中烧,不是寻衅争吵,就是在背后说风凉话,或公开抱怨和指责别人;自以为是,自命不凡,对自己的能力估计过高,惯于把失败和责任归咎于他人,在工作和学习上往往言过其实;同时又很自卑,总是过多过高地要求别人,但从来不信任别人的动机和愿望,认为别人存心不良;不能正确、客观地分析形势,有问题易从个人感情出发,主观片面性大;如果建立家庭,常怀疑自己的配偶不忠等等。持这种人格的人在家不能和睦,在外不能与朋友、同事相处融洽,别人只好对他敬而远之。

二、表现特征

  为了便于诊断,《中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中将偏执型人格的特征描述为:
  1.广泛猜疑,常将他人无意的、非恶意的甚至友好的行为误解为敌意或歧视,或无足够根据,怀疑会被人利用或伤害,因此过分警惕与防卫。
  2.将周围事物解释为不符合实际情况的“阴谋”,并可成为超价观念。
  3.易产生病态嫉妒。
  4.过分自负,若有挫折或失败则归咎于人,总认为自己正确。
  5.好嫉恨别人,对他人道错不能宽容。
  6.脱离实际地好争辩与敌对,固执地追求个人不够合理的“权利”或利益。
  7.忽视或不相信与患者想法不相符合的客观证据。因而很难以说理或事实来改变患者的想法。
  患者的症状至少要符合上述项目中的三项,方可诊断为偏执型人格障碍。
  偏执型人格的人很少有自知之明,对自己的偏执行为持否认态度,因此在社会上人数和比例确实不详。据l988年上海市青少年心理卫生调查资料表明,这种人格障碍的人数占心理障碍总人数的5.8%,实际情况可能要超过这个比例。在调查研究中还发现,偏执型人格障碍患者中以男性较多见,且以胆汁质或外向型性格的人居多。

三、治疗方法

  对偏执型人格障碍的治疗应采用心理治疗为主,以克服多疑敏感、固执、不安全感和自我中心的人格缺陷。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
  1.认知提高法。由于患者对别人不信任、敏感多疑,不会接受任何善意忠告,所以首先要与他们建立信任关系,在相互信任的基础上交流情感,向他们全面介绍其自身人格障碍的性质、特点、危害性及纠正方法,使其对自己有一正确、客观的认识,并自觉自愿产生要求改变自身人格缺陷的愿望。这是进一步进行心理治疗的先决条件。
  2.交友训练法。鼓励他们积极主动地进行交友活动,在交友中学会信任别人,消除不安感。交友训练的原则和要领是:
  (1)真诚相见,以诚交心。本人必须采取诚心诚意、肝胆相照的态度积极地交友。要相信大多数人是友好的和比较好的,可以信赖的,不应该对朋友,尤其是知心朋友存在偏见和不信任态度。必须明确,交友的目的在于克服偏执心理,寻求友谊和帮助,交流思想感情,消除心理障碍。
  (2)交往中尽量主动给予知心朋友各种帮助。这有助于以心换心,取得对方的信任和巩固友谊。尤其当别人有困难时,更应鼎力相助,患难中知真情,这样才能取得朋友的信赖和增强友谊。
  (3)注意交友的“心理相客原则,,。性格、脾气的相似和一致,有助于心理相容,搞好朋友关系。另外,性别、年龄、职业、文化修养、经济水平、社会地位和兴趣爱好等亦存在“心理相容”的问题。但是最基本的心理相容的条件是思想意识和人生观价值观的相似和一致,所谓“志同道合”。这是发展合作、巩固友谊的心理基础。
  3.自我疗法。具有偏执型人格的人喜欢走极端,这与其头脑里的非理性观念相关联。因此,要改变偏执行为,偏执型人格患者首先必须分析自己的非理性观念。如:
  ①我不能容忍别人一丝一毫的不忠。
  ②世上没有好人,我只相信自己。
  ②对别人的进攻,我必须立目p予以强烈反击,要让他知道我比他更强。
  ④我不能表现出温柔,这会给人一种不强健的感觉。
现在对这些观念加以改造,以除去其中极端偏激的成份。
  ①我不是说一不二的君王,别人偶尔的不忠应该原谅。
  ②世上好人和坏人都存在,我应该相信那些好人。
  ③对别人的进攻,马上反击未必是上策,而且我必须首先辨清是否真的受到了攻击。
  ④我不敢表示真实的情感,这本身就是虚弱的表现。
  每当故态复萌时,就应该把改造过的合理化观念默念一遍,以此来阻止自己的偏激行为。有时自己不知不觉表现出了偏激行为、事后应重新分析当时的想法,我出当时的非理性观念,然后加以改造,以防下次再犯。
  4.敌意纠正训练法。偏执型人格障碍患者易对他人和周围环境充满敌意和不信任感,采取以下训练方法,有助于克服敌意对抗心理。
  (1)经常提醒自己不要陷于“敌对心理”的旋涡中。事先自我提醒和警告,处世待人时注意纠正,这样会明显减轻敌意心理和强烈的情绪反应。
  (2)要懂得只有尊重别人,才能得到别人尊重的基本道理。要学会对那些帮助过你的人说感谢的话,而不要不疼不痒地说一声“谢谢”,更不能不理不睬。
  (3)要学会向你认识的所有人微笑。可能开始时你很不习惯,做得不自然,但必须这样做,而且努力去做好。
  (4)要在生活中学会忍让和有耐心。生活在复杂的大干世界中,冲突纠纷和摩擦是难免的,这时必须忍让和克制,不能让敌对的怒火烧得自己晕头转向,肝火旺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
 楼主| 发表于 06-5-12 10:42:58 | 只看该作者
反社会性人格障碍     


一、定义和概述

  所谓人格障碍,是指儿童期或青少年期发展起来的严重人格缺陷,或者人格在总体上不适应的一类精神异常。人格障碍导致不能适应正常社会生活,表现为情感和意志方面的障碍,但是思维和智能方面无异常,意识清晰。这类人的人格缺陷是持久的、顽固的,多数延续到成年阶段,甚至终身不能改变。
  反社会型人格也称精神病态或社会病态、悖德性人格等。在人格障碍的各种类型中,反社会型人格障碍是心理学家和精神病学家所最为重视的。
  1835年,德国皮沙尔特(Prichard)首先提出了“悖德狂”这一诊断名称。指出患者出现本能欲望、兴趣嗜好、性情脾气、道德修养方面的异常改变,但没有智能、认识或推理能力方面的障碍,亦无妄想或幻觉。后来“悖德狂”的名称逐渐被“反社会型人格”所代替,如今狭义的人格障碍,即指反社会型人格障碍。此种人格引起的违法犯罪行为最多,同一性质的屡次犯罪,罪行特别残酷或情节恶劣的犯人,其中1/3—2/3的人都属于此类型人格障碍。其共同心理特征是:情绪的暴发性,行为的冲动性,对社会对他人冷酷、仇视、缺乏好感相同情心,缺乏责任感,缺乏羞愧悔改之心,不顾社会道德法律准则和一般公认的行为规范,经常发生反社会言行;不能从挫折与惩罚中吸取教训,缺乏焦虑感和罪恶感。
  人格障碍不属于精神病,但是根据传统和实际临床诊治情况,属于心理障碍、精神疾病或心理疾病。因此,在处理方法上与精神病不同,患者对自己的犯罪行为要负法律责任,但是量刑较轻。既然是心理疾病,除了社会教育、管理方法或刑事处理外,还应该接受心理治疗和心理训练等综合防治措施,以减轻症状。
  人格障碍应该与人格改变有明确区别。人格障碍是心理发育不健全的表现,从儿童期和青少年期就出现人格问题,至成年期呈现明显病理性人格,并延续终身。人格改变或准确地说继发性人格改变,通常出现在成年期,由于严重躯体疾病、脑器质性疾病、精神疾病或严重精神刺激之后发生的人格偏离。

二、发病原因与发病机理

  病态人格或反社会型人格障碍的病因与发病机理尚未阐明。以下是有依据的相关资料:
  1.遗传。本症在亲属中的发生率与血缘关系成正相关,即血缘关系越近,发生率越高。有资料表明,患者双亲的异常脑电图率较高;单卵孪生子的性格一致率较高,脑电图很相似,犯罪率超过双卵孪生子。病态人格的寄养子女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较,有较高的病态人格发生率。
  2.大脑发育不良。脑电图检查证实该类人格患者大脑发育不成熟,可能有过大脑损害。从病理心理学分析,患者的心理行为具有幼稚、很不成熟的特征,是人格不成熟的病理变化。
  3.家庭和社会环境。不少调查表明,童年的精神创伤、不和睦家庭关系、不良家庭教育方式和不良社会环境因素在致病上亦起重要作用。人类人格形成具有很大的可塑性,特别是在婴幼儿和儿童期,这已是公认的事实。

三、临床表现

  反社会型人格障碍(病态人格)的临床症状特点:
  1.早年开始显露人格偏异,一般在青春期呈现明朗化。
  2.严重人格障碍,性格的某些方面非常突出和过分畸形发展,不符合社会规范。
  3.人格偏异非常顽固难移,延续于整个成年期,到晚年可能渐趋缓和。药物治疗和一般教育措施收效甚微,矫正困难。
  4.社会和人际关系适应不良,常有较严重的反社会行为,屡教屡犯,并以损人不利己的结局告终。
  5.对自己的人格障碍缺乏"自知之明"(医学上称为"无自知力"),因此不能从失败的生活经验中吸取教训。有时虽能察觉自己的人格问题带来的困难,但却始终不能以正确的认识来有效地改正。
  6.表现为持久的人格不协调,但是并未达到精神病或神经症阶段。
  7.智能和认知能力较好,无精神症状,主要以情感、意志和行为等人格严重偏离为特征。
  8.追求新奇和心理刺激,常是人格障碍患者的一种驱动力,也是经常导致其反社会行为的变态心理动因。概括地说,反社会型人格障碍的人有"七无"特征:①无社会责任感;②无道德观念;③无恐惧心理;④无罪恶感;⑤无自控自制的心理能力;⑥无真实或真正感情;⑦无悔改之心。

四、治疗方法

  由于反社会型人格障碍的病因相当复杂、目前对此症的治疗尚缺乏十分有效的方法。如使用镇静剂和抗精神类药物治疗,只能治标不治本,且疗效不显著;而心理治疗对那些由于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障碍而成为反社会型人格的患者又毫无作用。但在实践中发现,对那些由于环境影响形成的、程度较轻的患者,实施认知领悟疗法有一定疗效。施治者可帮助患者提高认识,了解自己的行为对社会的危害,培养患者的责任感,使他们担负起对家庭、对社会的责任;提高患者的道德意识和法律意识,使他们明白什么事可以做,什么事不能做,努力增强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这些措施对减少患者的反社会行为不失为有效的方法。
  少数家庭关系极为恶劣而与社会相处尚可的患者,可以在学校或机关住集体宿舍或到亲友家寄养,以减少家庭环境的负面影响,同时培养其独立生活的能力。个别威胁家庭与社会安全的反社会型人格障碍患者,可送人少年工读学校或成人劳动教养机构,参加劳动并限制其自由。对情节特别恶劣、屡教不改的患者,如上述病例中的李某,可采用行为治疗中的厌恶疗法。当患者出现反社会行为时,给予强制性的惩罚(如电击、禁闭等),使其产生痛苦的体验,实施多次以后,患者一产生反社会行为的冲动,就感到厌恶,全身不舒服,通过这样减少其反社会的行为。然后根据其行为矫正的实际表现,放宽限制,逐步恢复其正常家庭生活与社会生活。
  病态人格一旦形成,不易矫正。因此,必须强调在儿童期和青少年期加强心理卫生教育的重要性,以防日后人格畸形发展。心理治疗和行为治疗有一定帮助,但是难以根治。当患者发生危害社会治安问题时,应予以收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
 楼主| 发表于 06-5-12 10:43:13 | 只看该作者
依赖型人格障碍     


一、表现特征

  依赖型人格障碍是日常生活中较常见的人格障碍。美国《精神障碍的诊断与统计手册》中将依赖型人格的特征定义为:
  1.在没有从他人处得到大量的建议和保证之前,对日常事物不能作出决策。
  2.无助感,让别人为自己作大多数的重要决定,如在何处生活,该选择什么职业等。
  3.被遗弃感。明知他人错了,也随声附和,因为害怕被别人遗弃。
  4.无独立性,很难单独展开计划或做事。
  5.过度容忍,为讨好他人甘愿做低下的或自己不愿做的事。
  6.独处时有不适和无助感,或竭尽全力以逃避孤独。
  7.当亲密的关系中止时感到无助或崩溃。
  8.经常被遭人遗弃的念头所折磨。
  9.很容易因未得到赞许或遭到批评而受到伤害。
  只要满足上述特征中的五项,即可诊断为依赖型人格。

  依赖型人格对亲近与归属有过分的渴求,这种渴求是强迫的、盲目的、非理性的,与真实的感情无关。依赖型人格的人宁愿放弃自己的个人趣味、人生观,只要他能找到一座靠山,时刻得到别人对他的温情就心满意足了。依赖型人格的这种处世方式使得他越来越懒惰、脆弱,缺乏自主性和创造性。由于处处委屈求全,依赖型人格障碍患者会产生越来越多的压抑感,这种压抑感阻止着他为自己干点什么或有什么个人爱好。

  心理学家霍妮在分析依赖型人格时,指出这种类型的人有几个特点:
  (1)深感自己软弱无助,有一种“我知砂小可怜”的感觉。 当要自己拿主意时,便感到一筹莫展,像一只迷失了港湾的小船,又像失去了教母的灰姑娘。
  (2)理所当然地认为别人比自己优秀,比自已有吸引力,比自己能干。
  (3)无意识地倾向于以别人的看法来评价自己。

  依赖型人格源于人类发展的早期。幼年时期儿童离开父母就不能生存,在儿童印象中保护他、养育他、满足他一切需要的父母是万能的,他必须依赖他们,总伯失去了这个保护神。这时如果父母过分溺爱,鼓励子女依赖父母,不让他们有长大和自立的机会,以致久而久之,在子女的心目中就会逐渐产生对父母或权威的依赖心理,成年以后依然不能自主。缺乏自信心,总是依靠他人来作决定,终身不能负担起选择采纳各项任务、工作的责任,形成依赖型人格。

二、治疗方法

  对依赖型人格障碍的治疗,可以采用如下方法:

  1.习惯纠正法。依赖型人格的依赖行为已成为一种习惯,治疗首先必须破除这种不良习惯。清查一下自己的行为中哪些是习惯性地依赖别人去做,哪些是白作决定的。你可以每天作记录,记满一个星期,然后将这些事件按自主意识强、中等、较差分为三等,每周一小结。
  对自主意识强的事件,以后遇到同类情况应坚持自己做。例如某一天按自己的意愿穿鲜艳衣服上班,那么以后就坚持穿鲜艳衣服上班,而不要因为别人的闲话而放弃,直到自己不再喜欢穿这类衣服为止。这些事情虽然很小,但正是你改正不良习惯的突破口。
  对自主意识中等的事件,你应提出改进的方法,并在以后的行动中逐步实施。例如,在订工作计划时,你听从了朋友的意见,但对这些意见你并不欣赏,便应把自己不欣赏的理由说出来,说给你的朋友听。这样,在工作计划中便掺人了你自己的意见,随着自己意见的增多,你便能从听从别人的意见逐步转为完全自作决定。
  对自主意识较差的事件,你可以采取诡控制技术逐步强化、提高自主意识。诡控
制法是指在别人要求的行为之下增加自我创造的色彩。例如,你从爱人的暗示中得知她喜欢玫瑰花,你为她买一枝花,似乎有完成任务之嫌。但这类事情的次数逐渐增多以后,你会觉得这样做也会给自己带来快乐。你如果主动提议带爱人去植物园度周末,或带爱人去参观插花表演,就证明你的自主意识已大为强化了。
  依赖行为并不是轻易可以消除的,一旦形成习惯,你会发现要自己决定每件事毕竟很难,可能会不知不觉地回到老路上去。为防止这种现象的发生,简单的方法是找一个监督者,最好是找自己最依赖的个人。
  2.重建自信法。如果只简单地破除了依赖的习惯,而不从根本上找原因,那么依赖行为也可能复发。重建自信法便是从根本上加以矫正。治依赖型人格障碍。
  第一步,消除童年不良印迹。依赖型的人缺乏自信,自我意识十分低下,这与童年期的不良教育在心中留下的自卑痕迹有关。你可以回忆童年时父母、长辈、朋友对自己说过的具有不良影响的话,例如:“你真笨,什么也不会做。”、“瞧你笨手笨脚的、让我来帮你做。”等,你把这些话语仔细整理出来,然后一条一条加以认知重构,并将这些话语转告给你的朋友、亲人,让他们在你试着干一些事情时,不要用这些话语来指责你,而要热情地鼓励、帮助你。
  第二步,重建勇气。你可以选做一些略带冒险性的事,每周做一项,例如:独自一人到附近的风景点做短途旅行;独自一人去参加一项娱乐活动或一周规定一天“自主日”,这一日不论什么事情,决不依赖他人。通过做这些事情,可以增加你的勇气,改变你事事依赖他人的弱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
 楼主| 发表于 06-5-12 10:43:31 | 只看该作者
回避型人格障碍     


一、形成原因

  回避型人格形成的主要原因是自卑心理。心理学家认为,自卑感起源于人的幼年时期,由于无能而产生的不胜任和痛苦的感觉,也包括一个人由于生理缺陷或某些心理缺陷(如智力、记忆力、性格等)而产生的轻视自己、认为自己在某些方面不如他人的心理。具体说来,自卑感的产生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1.自我认识不足,过低估计自己。每个人总是以他人为镜来认识自己,如果他人对自己作了较低的评价,特别是较有权威的人的评价,就会影响对自己的认识,从而低估自己。有人发现,性格较内向的人,多愿意接受别人的低评价而不愿接受别人的高评价;在与他人比较的过程中,也喜欢拿自己的短处与他人的长处比,这样越比越泄气,越比越自卑。
  2.消极的自我暗示抑制了自信心。当每个人面临一种新局面时,百先都会自我衡量是否有能力应付。有的人会因为自我认识不足,常觉得“我不行”,由于事先有这样一种消极的自我暗示,就会抑制自信心,增加紧张,产生心理负担,工作效果必然不佳。这种结果又会形成一种消极的反馈作用,影响到以后的行为,这样恶性循环,使自卑感进一步加重。
  3.挫折的影响。有的人由于神经过程的感受性高而耐受性低,轻微的挫折就会给他们以沉重的打击,变得消极悲观而自卑。
  此外,生理缺陷、性别、出身、经济条件、政治地位、工作单位等等都有可能是自卑心理产生的原因。这种自卑感得不到妥善消除,久而久之就成了人格的一部分,造成行为的退缩和遇事回避的态度,形成回避型人格障碍。

二、表现特征

  回避型人格又叫逃避型人格,其最大特点是行为退缩、心理自卑,面对挑战多采取回避态度或无能应付。美国《精神障碍的诊断与统计手册》中对回避型人格的特征定义为:
  1.很容易因他人的批评或不赞同而受到伤害。
  2.除了至亲之外,没有好朋友或知心人(或仅有一个)。
  3.除非确信受欢迎,一般总是不愿卷入他人事务之中。
  4.行为退缩,对需要人际交往的社会活动或工作总是尽量逃避。
  5.心理自卑,在社交场合总是缄默无语,怕惹人笑话,伯回答不出问题。
  6.敏感羞涩,害怕在别人面前露出窘态。
  7.在做那些普通的但不在自己常规之中的事时,总是夸大潜在的困难、危险或可能的冒险。
  只要满足其中的四项,即可诊断为回避型人格。
  有回避型人格障碍的人被批评指责后,常常感到自尊心受到了伤害而陷于痛苦,且很难从中解脱出来。他们害怕参加社交活动,担心自己的言行不当而被人讥笑讽刺,因而,即使参加集体活动,也多是躲在一旁沉默寡言。在处理某个一般性问题时,他们往往也表现得瞻前顾后,左思右想,常常是等到下定决心,却又错过了解决问题的时机。在日常生活中,他们多安分守纪,从不做那些冒险的事情,除了每日按部就班地工作、生活和学习外,很少去参加社交活动,因为他们觉得自己的精力不足。这些人在单位一般都“被领导视为积极肯干、工作认真的好职员,因此,经常得到领导和同事的称赞,可是当领导委以重任时,他们却都想方设法推辞,从不接受过多的社会工作。
  回避型人格障碍的行为退缩性与分裂样人格障碍的行为退缩性不同:前者并不安于或欣赏自己的孤独,不与人来往并非出于自己的心愿,他们行为的退缩源于心理的自卑。想与人来往,又怕被拒绝、嫌弃;想得到别人的关心与体贴,又因害羞而不敢亲近。

三、治疗方法

  对这类人格障碍的治疗,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消除自卑感。
  (1)要正确认识自己,提高自我评价。形成自卑感的最主要原因是不能正确认识和对待自己,因此要消除自卑心理,须从改变认识入手。要善于发现自己的长处,肯定自己的成绩,不要把别人看得十全十美,把自己看得一无是处,认识到他人也会有不足之处。只有提高自我评价,才能提高自信心,克服自卑感。
  (2)要正确认识自卑感的利与弊,提高克服自卑感的自信心。有的人把自卑心理看作是一种有弊无利的不治之症,因而感到悲观绝望,这是一种不正确的认识,它不仅不利于自卑心理的消除,反而会加重。心理学家认为,自卑的人不仅要正确认识自己各方面的特长,而且要正确看待自己的自卑心理。自卑的人往往都很谦虚,善于体谅人,不会与人争名夺利,安份随和,善于思考,做事谨慎,一般人都较相信他们,并乐于与他们相处。指出自卑者的这些优点,不是要他们保持自卑,而是要使他们明白,自卑感也有其有利的一面,不要因自卑感而绝望,认识这些优点可以增强生活的信心,为消除自卑感奠定心理基础。
  (3)要进行积极的自我暗示,自我鼓励,相信事在人为。当面临某种情况感到自信心不足时,不妨自己给自己壮胆:“我一定会成功:一定会的:”或者不妨自问:“人人都能干,我为什么不能干?我不也是人吗?”如果怀着“豁出去了”的心理去从事自己的活动,事先不过多地体验失败后的情绪,就会产生自信心。
  2.克服人际交往障碍。回避型人格的人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人交往障碍,因此必须按梯级任务作业的要求给自己定一个交朋友的计划。起始的级别比较低,任务比较简单,以后逐步加深难度。例如:
  第一星期,每天与同事(或邻居、亲戚、室友等)聊天十分钟。
  第二星期,每天与他人聊天二十分钟,同时与其中某一位多聊十分钟。
  第三星期,保持上周的交友时间量,找一位朋友作不计时的随意谈心。
  第四星期,保持上周的交友时间量,找几位朋友在周末小聚一次,随意聊天,或家宴,或郊游。
  第五星期,保持上周的交友时间量,积极参加各种思想交流、学术交流、技术交流等。
  第六星期,保持上周的交友时间量,尝试去与陌生人或不太熟悉的人交往。
  一般说来,上述梯级任务看似轻松,但认真做起来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最好找一个监督员,让他来评定执行情况,并督促坚持下去。其实,第六星期的任务已超出常人的生活习惯,但作为治疗手段,以在强度上超出常规生活是适宜的。 在开始进行梯级任务时,你可能会觉得很困难,也可能觉得毫无趣味,这些都要尽量设法克服,以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楼主| 发表于 06-5-12 10:43:47 | 只看该作者
攻击型人格障碍     

一、产生原因

  1.生理原因
  大量动物实验与临床资料表明,攻击行为有其生理基础。一些生理学家提出,小脑成熟延迟,传递快感的神经道路发育受阻,因而难于感受和体验愉快与安全,可能是攻击行为发生的因素。有人报告,暴力犯罪者中脑电波异常多见,特别是颖叶的慢波活动与正相尖波,在普通人群中为2%,在攻击型人格患者中则为14%。另外,攻击行为还与人体内分泌腺和雄性激素分泌过多有关。

  2.心理原因
  (1)角色的认同与攻击性。进入青春期的男孩,自以为已经长大成人了,而且特别热衷于对男子汉角色的认同和片面理解,强调男子汉的刚毅、果敢、义气、力量、善攻击等特征,因此,他们会在同龄人面前,特别是有异性在场时表现出较强的攻击性,以证明白已是一个男子汉。
  (2)自卑与补偿。每个人都可因自己身体状况、家庭出身、生活条件、工作性质等产生自卑心理,有自卑心的人常寻求自卑的补偿方式。当以冲动、好斗来作为补偿的方式时,其行为就表现出较强的攻击性。
  (3)自尊心受挫。青年男子的自尊心特别强,如果经受挫折,往往反应特别敏感、强烈。挫折是导致攻击行为的一个重要原因,“挫折攻击”理论提醒我们:生活中每个人或多或少都会有挫折,因而每个人都有攻击性;挫折越大,越可能出现攻击行为,甚至使用暴力。

  3.家庭原因。一般说来,攻击性与家庭教育有较大关系。被父母溺爱的孩子往往个人意识太强,受到限制就容易采取“还击”;专制型的家庭,儿童常遭打骂,心理受到压抑,长期郁结于内心的不满情绪一旦爆发出来,往往会选择较为激烈的行为来发泄积怨。而且,“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孩子还会模仿家长的攻击行为。
  4.社会原因。武打、凶杀的小说和电影使缺乏分析的青年人容易产生模仿和认同。另外,社会上流行的“老实人吃亏”的观念也易使青年人产生攻击性行为。

二、表现特征

  攻击型人格障碍是一种以行为和情绪具有明显冲动性为主要特征的人格障碍,又称为暴发型或冲动型人格障碍,通常还有以下特点.
  1.情绪急躁易怒,存在无法自控的冲动和驱动力。
  2.性格上常表现出向外攻击、鲁莽和盲动性。
  3.冲动的动机形成可以是有意识的,亦可以是无意识的。
  4.行动反复无常,可以是有计划的,亦可以是无计划的。行动之前有强烈的紧张感,行动之后体验到愉快、满足或放松感,无真正的悔恨、自夷或罪恶感。
  5.心理发育不健全和不成熟,经常导致心理不平衡。
  6.容易产生不良行为和犯罪的倾向。
  上述表现是主动攻击型的表现。还有一种被动攻击型形式,其主要特征是以被动的方式表现其强烈的攻击倾向。这类人外表表现得被动和服从、百依百顺,内心却充满敌意和攻击性。例如,故意晚到,故意不回电话或回信,故意拆台使工作无法进行;顽固执勘,不听调动。拖延时间,暗地破坏或阻扰。他们的仇视情感与攻击倾向十分强烈,但又不敢直接表露于外,他们虽然牢骚满腹,但心里又很依赖权威。
  主动攻击型人格障碍与前面提到的反社会型人格障碍相类似,但又有区别。一般说来,主动攻击型人格呈现较为持久的攻击言行,缺乏自控能力,以对他人攻击冲动为主要表现;反社会型人格主要表现对他人和社会的反抗言行,具有屡教难改,明知故犯,常以损人不利己的失败结局告终,不能吸取经验教训。简言之,主动攻击型人格的行为以自控能力低下为特点,而反社会型人格则以行为不符合社会规范为特征。

三、治疗方法

  对攻击型人格障碍的治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开展青春期有关生理、心理方面的教育,使其能正确认识自己,认识自己外部的变化和心理的变化。进入青春期的男孩不能仅仅停留在对自己身体的某些外部特征和外部行为表现的认识上,还要鼓励他们经常反躬自问和独立反省,完善自我,把精力用到学习、成才上去。
  2.开展多种形式的业余文艺、体育活动,让青春期男孩体内的内在能量寻找一个正常的释放渠道。另外,培养各种爱好和兴趣,使其情操得到陶冶,从而健康成长。
  3.进行深入细致的心理访谈,使其正确对待挫折。人生在世会有这样或那样的挫折,要正视挫折,总结经验,找到受挫折的原因并加以分析,而不是一遇挫折就采取攻击行为。通过各种手段培养他们的承受能力,并能对挫折采取积极的富有建设性的措施。
  (1)培养必要的涵养。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将心比己互相等重;适度容忍宽
以待人,避免产生攻击行为。
  (2)升华作用。即使受挫,也要尽量转移到较高的需要与目的上去,把攻击的能量转移到学习、工作上来。
  (3)补偿作用。受挫后,尽量用另一种可能成功的目标来补偿代替,以获得集体、他人对自己的承认,充分表现自己的能力,获得心理上的快慰感。
  (4)积极的表同作用。“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尽量让他们学习好的行为榜样,从积极的方面引导他们。
  4.运用行为治疗的系统脱敏技术,帮助患者克服行为的冲动性。首先,施治者需找出一系列让求治者感到冲动的事件,通常这是靠求件,让求治者给出他对这些情境
事件感到的主观干扰程度,即SUD。
  治疗者按各事件的SUD将它们排列为一个等级,这个级被称为冲动事件层次。治疗开始,首先让求治者放松三、五分钟。施治者可以用语言暗示帮助求治者放松。例如,施治者可以说:“你感到你的身体变得愈来愈沉重,你身上的肌肉变得愈来愈轻松。你的手臂变得愈来愈轻松,你的双肩变得愈来愈轻松……你感到全身愈来愈放松。你感到非常舒适,非常愉快,非常轻松。”然后,施治者指示求治者:“当你感觉非常舒适和轻松时,就请抬起右手的食指示意一下。”当求治者开始做这一动作时,施治者口头指示求治者想象冲动事件层次中SUD程度最轻的事件,让求治者口头报告在该情境清晰地出现在头脑中时。他所体验的SUD程度。然后施治者指示求治者又进入放松状态,重复前面的过程,让求治者再想象刚才的事件,报告SUD程度。这样多次反复,如果求治者对这一冲动事件报告的SUD逐渐下降至某一较低水平且不再下降时,则可以认为求治者对这一事件的冲动已经消失。施治者便可换用冲动事件层次中的下一个事件,直至求治者对所有事件的冲动均基本消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
 楼主| 发表于 06-5-12 10:44:10 | 只看该作者
自恋型人格障碍     


  一、表现特征

  对自恋型人格障碍的诊断,目前尚无完全一致的标准。一般认为其特征主要如下:
  1.对批评的反应是愤怒、羞愧或感到耻辱(尽管不一定当即表露出来)。
  2.喜欢指使他人,要他人为自己服务。
  3.过分自高自大,对自己的才能夸大其辞,希望受人特别关注。
  4.坚信他关注的问题是世上独有的,不能被某些特殊的人物了解。
  5.对无限的成功、权力、荣誉、美丽或理想爱情有非份的幻想。
  6.认为自己应享有他人没有的特权。
  7.渴望持久的关注与赞美。
  8.缺乏同情心。
  9.有很强的嫉妒心。
  只要出现其中的五项,即可诊断为自恋型人格。
  自恋型人格在许多方面与癔症型人格的表现相似,如情感戏剧化,有时还喜欢性挑逗等。二者的不同之处在于,癔症型人格的人性格外向、热情,而自恋型人格的人性格内向、冷漠。

  二、治疗方法

  对自恋型人格障碍的治疗,一般可采用以下方法:
  1.解除自我中心观。自恋型人格的最主要特征是自我中心,而人生中最为自我中心的阶段是婴儿时期。由此可见,自恋型人格障碍患者的行为实际上退化到了婴儿期。朱迪斯·维尔斯特在他的《必要的丧失》一书中说到:“一个迷恋于摇篮的人不愿丧失童年,也就不能适应成人的世界”。因此,要治疗自恋型人格,必须了解那些婴儿化的行为。你可把自己认为讨人厌嫌的人格特征和别人对你的批评罗列下来,看看有多少婴儿期的成份。例如:
  ①渴望持久的关注与赞美,一旦不被注意便采用偏激的行为。
  ②喜欢指使别人,把自己看成太上皇。
  ③对别人的好东西垂涎欲滴,对别人的成功无比嫉妒。
  通过回忆自己的童年,你可发现以上人格特点在童年便有其原型。例如:
  ①总是渴望父母关注与赞美,每当父母忽视这一点时,便耍无赖、捣蛋或做些异想天开的动作以吸引父母的注意。
  ②童年时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父母是仆人。
  ③总想占有一切,别的小朋友有的,自己也想有。
  明白了自己的行为是童年幼稚行为的翻版后,你便要时常告诫自己:
  ①我必须努力工作,以取得成绩来吸引别人的关注与赞美。
  ②我不再是儿童了,许多事都要自己动手去做。
  ③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好东西,我要争取我应得到的,但不嫉妒别人应得的。
  还可以请一位和你亲近的人作为你的监督者,一旦你出现自我中心的行为,便给予警告和提示,督促你及时改正。通过这些努力,自我中心观是会慢慢消除的。
  2.学会爱别人。对于自恋型的人来说,光抛弃自我中心观念还不够,还必须学会去爱别人,唯有如此才能真正体会到放弃自我中心观是一种明智的选择,因为你要获得爱首先必须付出爱。弗洛姆在他的《爱的艺术》一书中阐述了这样的观点:幼儿的爱遵循“我爱因为我被爱”的原则;成熟的爱遵循“我被爱因为我爱”的原则;不成熟的爱认为“我爱你因为我需要你”;成熟的爱认为“我需要你因为我爱你”。维尔斯特认为,通过爱。我们可以超越人生。自恋型的爱就像是幼儿的爱,不成熟的爱,因此,要努力加以改正。
  生活中最简单的爱的行为便是关心别人,尤其是当别人需要你帮助的时候。当别人生病后及时送上一份问候,病人会真诚地感激你;当别人在经济上有困难时,你力所能及地解囊相助,便自然会得到别人的尊敬。只要你在生活中多一份对他人的爱心,你的自恋症便会自然减轻。  

   人格障碍的治疗     


如何治疗自恋型人格障碍 ?

  对自恋型人格障碍的治疗,一般可采用以下方法:
  解除自我中心观。自恋型人格的最主要特征是自我中心,因此,要治疗自恋型人格,可把自己认为讨人厌嫌的人格特征和别人对你的批评罗列下来,然后一条一条改正。
  学会爱别人。对于自恋型的人来说,光抛弃自我中心观念还不够,还必须学会去爱别人,唯有如此才能真正体会到放弃自我中心观是一种明智的选择,因为你要获得爱首先必须付出爱。生活中最简单的爱和行为便是关心别人,尤其是当别人需要你帮助的时候,只要你在生活中多一份对他人的爱心,你的自恋症就会自然减轻。

如何治疗偏执型人格障碍?

  对偏执型人格障碍的治疗应采用心理治疗为主,以克服多疑敏感、固执、不安全感和自己我中心的人格缺陷。 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
  认知提高法。由于患者对别人不信任,敏感多疑,不会接受任何善意忠告,所以首先要与他们建立信任关系,在相互信任的基础上交流情感,向他们全面介绍其自身人格障碍的性质、特点、危害性及纠正方法。使其对自己有一正确、客观的认识、并自觉自愿产生要求改变自身人格缺陷的愿望。
交友训练法。交友要真诚相见,以诚交心,交往中尽量主动给予知心朋友各种帮助;注意交友的“心理相容原理”。
  自我疗法。具有偏执型人格的人喜欢走极端,要找出非理性观念。然后加以改造。
  敌意纠正训练法。经常提醒自己不要陷于“敌对心理”的漩涡中;要懂得只有尊重别人,才能得到别人尊重的基本道理;要学会向你认识的所有人微笑; 要在生活中学会忍让和有耐心。

如何治疗分裂型人格障碍?

  对分裂型人格障碍的治疗目标是要纠正孤独离群性、情感淡漠和与周围环境的分离性。具体方法有以下几种:
  社交训练法:旨在纠正孤独不合群法,提高认知能力,懂得孤独不合群、严重内向的危害,自觉投入心理训练。
  兴趣培养法。兴趣是指积极探究事物而给予优先注意的认识倾向,并具有向往的良好情感。因此兴趣培养有助于克服兴趣索然,情感淡漠的人格。

如何治疗依赖型人格障碍?

  对依赖型人格障碍的治疗,可以采用如下方法:
  习惯纠正法。 依赖型人格的依赖行为已为一种习惯,治疗首先必须破除这种不良习惯。 清查一下自己的行为中哪些是习惯性地依赖别人去做,哪些是自作决定的。你可以每天作记录,记满一个星期,然后将这些事件按自主意识强、中等、较差分为三等,每周一小结。
  重建自信心。依赖型的人缺乏自信,自我意识低下,这与童年期的不良教育在心中留下的自卑痕迹有关,应该努力克服。重建勇气,不论做什么事情,决不依赖他人。

如何治疗强迫型人格障碍?

  对强迫型人格障碍的治疗,主要应采用自我心理疗法。主要有两种具体的方法:
  听其自然法。由于强迫型人格的主要牲是把冲突理智化,过份压抑和控制自己,因此强迫型人格障碍的纠正主要是减轻和放松精神压力,最有效的方式是任何事听其自然,该怎么办就怎么办,做了以后就不再去想它,也不要对做过的事进行评价。
  当头棒喝法。强迫型人格障碍患者把行动的自主权交给了“规矩与习惯”,把自己活泼的心智锁进了牢笼。因此要砸开锁链,打开牢笼,让曾被囚禁的自由思想主宰自己的行为,当头棒喝便是打开牢笼的妙法。

如何治疗攻击型人格障碍?

  对攻击型人格障碍的治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开展青春期有关生理、心理方面的教育,使其能正确认识自己,认识自己外部的变化和心理的变化。
开展多种形式的业余文艺,体育活动,让青春期男孩体内的内在能量寻找一个正常的释放渠道。
进行深入细致的心理访谈,使其正确对待挫折。
  运用行为治疗的系统脱敏技术,帮助患者克服行为的冲动性。

如何治疗反社会型人格障碍?

  反社会型人格障碍的病因相当复杂。对那些由于环境影响形成的程度较轻的患者,实施认知领悟疗法有一定疗效。施治者可帮助患者提高认识,了解自己的行为对社会的危害,培养患者的责任感,使他们担负起对家庭、对社会的责任;提高患者的首先意识和法律意识,使他们明白什么事可以做,什么事不能做,努力增强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阳光工程 ( 京ICP备10041392号-12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北二街8号1510 邮编:100080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0199号  

GMT+8, 24-11-18 04:40

Powered by Discuz! X3.2 联系我们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