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阳光工程心理网

 找回密码
 点击这里加入阳光论坛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楼主: 美惠子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随笔日志] 我的成长经历和我的感情生活

[复制链接]
436#
发表于 07-7-31 15:31:53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435 美惠子 的帖子

我也喜欢小孩。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37#
 楼主| 发表于 07-7-31 15:41:38 | 只看该作者
今天收到了我从当当网邮购的书籍,学校传达室的老头给我打电话告诉我邮单到了,我从福利院坐车正好在我们学校旁边下车,去传达室拿了邮单,在校门口,正好遇到我们校长和会计开车出门,校长说我怎么才来,今天值班的张老师刚走,问我图书整理了多少本了?校长这样问我让我很有点生气,我也没有客气,告诉他,图书还剩下1600多本,我已经加班加了两个周了,要把书全整完,那我是一天假也休不成了。会计是很了解情况的,他冲我笑笑,没有说话,我今天是来学校拿邮单的,不是来加班的,校长和那些男老师们放假没事整天凑在一起打麻将,却让我整天去加班,我才不干呢。这次邮购的书共15本,全是教育类的书籍,这几年看的书很多,但教育类书籍看得较少,主要是因为这几年我没在教学一线上班,做的工作大部分是后勤和幼儿园为多,去年上的三年级科学课,领导也不是非常重视,毕竟不如语文数学课那么重要,今年暑假我想给自己补补课,好好珍惜这半个月的休假时间,多读书,读完一本书,我希望自己能在网上博客写出自己的读书心得,也用这种方法让自己让自己看得更仔细,收获更大一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38#
发表于 07-7-31 16:18:54 | 只看该作者
心不为外界所动是很难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39#
 楼主| 发表于 07-7-31 21:22:53 | 只看该作者
的确,感觉最近在学佛方面有些懈怠了,心态不是很平和,外界的事情比较容易影响到我的内心,心不随境转的确很不容易。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40#
 楼主| 发表于 07-7-31 21:28:16 | 只看该作者
今天中午去邮局把当当网寄来的书取回来,下午就在家里迫不及待的看了起来,效率也很高,一下午加晚上就把三本书都看了一大半,去吴江行知网看到我的老朋友孙惠芳写的一篇好文,很适合我现在的心情,转过来和大家分享一下。

买书应快读

江苏吴江梅堰实验小学 孙惠芳

   对于爱读书的人来说,买书读书是人生的一件快事!凡是有爱书癖的人出门在外到了某一地方,必然会兴致勃勃地赶往当地的书店,然后心有所动,情有所钟,必有所获,淘得几本好书满意而归,心里才会踏实,否则总觉得做了对不起自己的事似的!

   然而,书一多,随之读书的烦恼事也悄然而至了!面对日益臃肿的书架,常叹时间不能辧成两半来用,每天要应付完繁忙琐碎的工作和家务后,读书的时间也就少得可怜了!看着一本本崭新油亮尚未开启的书本,总是抱着“以后再看”的侥幸心理,幻想着大把大把充裕的时间总是在身后等着我!殊不知,“以后”还会有更多、更精彩、更需要看的书挤到你的书柜上来“安家落户”,会挤占你原本有限的时间,然后又是一个“以后”的美好期待来安慰自己。这样日复一日,最终却无奈地发现家里有着永远也看不完的书,有的书甚至过了几年还是尘封未动,寂寞地栖息在书柜的一角!

   后来读了著名特级教师魏书生的日记集《心灵的轨迹》,深有启发!他说,通过几十年的读书经历,得出了“买书应快读”的读书经验!先不要去说他在教育界创造了怎样的“奇迹”,单凭他说的这一点,真的是说到人的心坎里去了!多年来,为读书所困的我豁然开朗,“生有涯而知无涯”,同样的道理,读书的时间毕竟有限,但尽管知道这样的道理,每个人总还有惰性的,总喜欢把美好的希望寄托到以后再实现!——因此,买了书应该尽快将它放在床头读完,千万不能有“暂且搁一下”的错误想法!今朝有书今朝看,有时,当你兴致十足地觅得一本好书回来,应该趁热打铁马上打开一鼓作气将它品读一番,否则热情一过,喜新厌旧,时过境迁,再难提起那个劲头也没更多的闲情来读了!
   其实,世间万物,仅读书如此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41#
发表于 07-8-1 10:29:09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433 美惠子 的帖子

拜托,我超级讨厌看这类的动画片,因为视觉感觉非常不舒服。

     是我的小弟弟,他跟你的小侄子差不多大。

   会经常让我们讲故事给他听。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奥特曼”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42#
发表于 07-8-1 10:48:21 | 只看该作者
姐姐,我一直有一个疑问在心里,不知道研读佛法的你能不能解答?

     也许你没有这样的困扰。我觉得自己的性格太矛盾了。

           虽然心中有个模糊的答案,就是“自我”跟“应我”之间还有冲突。

         也许是我太关注自己了吧?人跟人本来都是不一样的,就像星座上的描述一样。其实我

希望自己给人的感觉是始终如一。不会有太大的变化。第一印象跟相识以后的感觉是吻合的。

          这样别人会更容易接受。

          可事实上不是这样,我的第一印象是文静,温柔的,至有同学评价我是淑女的。可实际

上我是一个坚持自我,个性,直接的。

           在父母面前,我会显露我的冷漠的一面。

           在好友面前,我会是肆无忌弹的。

            在陌生人面前,我却是很友好的。

             在弟弟面前,我有时候像成熟的大姐姐,甚至会像老太太一样,有一次我喊他:

“乖来”,被大人说了一通。有时候像个小孩子跟他打架。常常的结果是他哭我也哭。
            
             不了解我的人对我的印象是稳重的,规矩的。其实恰恰相反,我讨厌做家务,我的骨子里还相当排斥封建,传统。讨厌墨守成规。

               

         也许我的内在的性格太多面了。

           可内心上的“和谐统一”又指什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43#
 楼主| 发表于 07-8-1 15:10:15 | 只看该作者
宛宛,你提出的这个问题,其实在很多人身上都存在,也就是说其实每个人都有多重人格,建议你看看朱建军写的《你有几个灵魂》这本书,我家里有一本,是以前在当当网邮购的,不过没有好好看,最近休假我会好好看一下,当当网也由这本书的介绍,你可以来看看 http://product.dangdang.com/product.aspx?product_id=708464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44#
 楼主| 发表于 07-8-4 08:37:09 | 只看该作者
昨天在整理书柜的时候,无意中发现了一本书《感谢每天》,是我去年在当当网邮购的,当时看了一遍,今天重翻,很多话让我感动,摘录其中一部分和大家一起分享:

懂得感恩的人,才容易懂得生命的乐趣。

每一天,我们都会遇上大大小小的事,而那件事对我们的影响,就端视我们自己的看法。四五十岁的人患上大病,他只会埋怨,我正当盛年,为何会是我?就算是六七十岁的人,也会埋怨:我才刚退休,停止了四五十年的劳累,为何会是我?

他们都没有想到,在此之前,他们已拥有了几十年的健康,他们没有想到,有些人一生下来已百病缠身,身患顽疾。

从今天、今时,今刻开始,我们要学会在每件事上,找出可以感恩的地方,诚心作出感谢,用感恩的心看世界,一切都会变得美好,可感恩的事与物也会变得愈来愈多。

有信心,凡是可能。

每天打开报纸,看到报纸,看到天灾人祸,我会开始感谢。

要感谢,因为我们住的地方不在地震带,不像台湾一般,饱受天然灾害蹂躏。

要感谢,因为我们不是生于没有自由的国家,活在恐怖政治之上,不能呼吸一口自有空气,没有选择理想生活的自由。

要感谢,因为我们不是生于穷乡僻壤,没钱上学,挨饥抵饿,为了钱要买卖婚姻,为了改善生活要成为盲流,偷渡客,甚至出卖肉体。

要感谢,因为我们不是从小就患上先天性疾病,生下来就要躺在医院,或是要父母到处奔走,为我们寻找适合的骨提或器官作移植。

要感谢,因为我们不是生与暴力家庭,没有受到父母女虐待,不是生于变态家庭,没有受到父兄性侵犯,没有在弱小的心灵留下可怕的阴影。

要感谢,因为我们不是失明、聋哑、手足伤残,我们能听到悦耳的声音,能看到美好的事物,可以参与各项运动,可以奔走跑跳,可以唱出美好的歌声。

要感谢,因为身边有爱我们的人,又能让我们发挥天分的工作,有温暖的容身之所,有可以畅谈的朋友。

因为拥有这一切,求上天赐我们一颗感谢的心,懂得幸福不是必然,懂得用我们白白得来的一切,无论是钱财或心力,去帮助需要的人,与他们分享我们所有的。

万物可爱,只因你懂得爱。

我们时常希望自己不是一个普通人,为此而挣扎,想不到,许多身体伤残或遭遇不幸的人,想做一个普通人也是那么不容易。
我们从没留心的一步,连抬脚的动作也从不费劲的,对伤残人士来说,那一步却是这般艰难。
每一天起床,我们看着自己健全的手脚,其实都应该感恩。

不要因为忙碌,而忘了你所拥有的以及所爱的。

总有千般困难,我们一起撑住!

我们从多多少少的危难中撑过来,不也是因为从来受过的支持、肯定、善意和善待吗?从小事做起,聚集起一点点善意、美意发放出来,可能汇聚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力量泉源,心灵加油站。

愿智慧与身量一同增长。

生活,与其无奈面对,坐困愁城,不如随遇而安,在逆境中发挥创意。


怎么会心淡呢?假如我们做的微笑付出,能救得了一个人,一个家庭,这就是一件伟大的功业,无比的善行,我们从中也有美好的学习、体验、又怎会累,怎会心淡的?因为,做善事,不只是一件事,所救助的,还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宝贵的生命。喜悦一个接一个,怎么会累,会心淡呢?

爱火烧不尽,全靠一个炽热的心!

前路漆黑一片?只要忍耐,亮光总会出现。

生活,有时是苦涩的,但苦涩中带有一缕缕的温情和人情味。

原来每个人都有忍受,都有委屈,都会遇上无妄之灾,在其中,除了消极的无奈,该是积极的学习互相体谅,长存感恩之心吧!

与其呼天抢地,怨天园地,不如静下来感受当下。

禅师喜欢讲:喝茶吃饭好修行,活在党下,享受当下,事事晋薪津轻,则人生处处是佳境。

以前人生扭曲着,现在静心看清楚。

要人人说“好”,是否自寻烦恼?

有人认为失意时该把它看成长假,我认为,看成了进了训练营也不错。

[ 本帖最后由 美惠子 于 07-8-4 09:43 编辑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击这里加入阳光论坛

x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刘宜朋 该用户已被删除
445#
发表于 07-8-5 19:27:01 | 只看该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46#
发表于 07-8-5 19:43:01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444 美惠子 的帖子

感恩的心.  真的喜欢禅的境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47#
发表于 07-8-5 19:48:22 | 只看该作者
美惠子老前辈,简直就像一个得道高僧啊.晚辈佩服佩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48#
发表于 07-8-6 15:32:37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444 美惠子 的帖子

好文章,提上来!我把它转贴在我的QQ空间了,谢谢姐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49#
 楼主| 发表于 07-8-8 17:17:49 | 只看该作者

努力做一个自立、自信、自强的女子——-读《中国女性反家庭暴力报告》有感

  • 最近读了一本由心理咨询师陈敏写的这本《呐喊——中国女性反家庭暴力报告》,看完了以后,心中久久不能平静,感到心情很沉重,非常难受。一直拖到今天才下决心来写一下自己的感受。

       关于家庭暴力,我们大家都不会很陌生,2002年,中国法学会反家庭暴力网络在浙江、湖南和甘肃三省进行了一般人群的家庭暴力现状调查,结果发现,家庭暴力的发生率为34。7%,按我国13亿人口计算,受暴人数多达4。5亿。这个数字是非常惊人的,有人说,家庭暴力不仅仅是男人打女人,也有女人打男人啊。是啊,说的没错,但是,国内外的调查研究发现,家庭暴力受害人90%以上是女性,遭受家庭暴力的男性,比例不到10%。女性施暴人数相对较少,这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观念上的。女性对丈夫施暴,首先在观念上缺乏传统文化的支持,绝大多数女性自己都无法接受妻子打丈夫的念头;其次是社会对女性打丈夫的不接纳。二时生理上的,一般女性找对象,都要求男性比自己高,认为这样走在一起才般配。可是在这样的身高比例状态下,一旦两人之间发生家庭暴力,女性的身高体力就回处于弱势,一般来说,夫妻比力量,妻子根本不是丈夫的对手。

       即使是在一个男女双方互殴的家庭暴力案件中,由于男女生理和心理条件的限制,真正的受害人几乎都是女性。女性施暴的原因,往往是因为反抗家庭暴力。女性施暴的对象,往往是她的丈夫或男友。2006年度,联合国秘书长报告中指出,女性的以暴制暴行为,在所有的谋杀案中,所占比例很小。

    家庭暴力的形式,它包括身体暴力、精神暴力、性暴力、经济控制。

    身体暴力包裹推搡、扇耳光、拳打脚踢、皮带抽、棍棒打、烟头烫、沸水烫或硫酸毁容、刀砍、火烧、在身体上刺字、残害肢体等,这样的名词听起来似乎有点触目惊心,担心,如果你在互联网上一搜索,你会发现N个这样的报道。

    精神暴力可以细分为情绪暴力和心理暴力。情绪暴力如:频繁的侮辱、谩骂、贬低等,或对他不理不睬,也不跟她离婚视她为物品,这种情况下,妻子就会感到自己活着没有价值,痛苦无比。这种情绪暴力,会迅速摧毁她的自我价值感。

    心理暴力,是是指施暴人威胁要伤害受害人或当着她的面砸东西、折磨宠物、自虐或自杀等,使受害女性在心理上产生恐惧,进而被迫顺从施暴人。

    精神暴力造成的伤害后果,一点也不比身体暴力造成的伤害轻。身体上的暴力还有暴力循环周期,在蜜月期(平静期——受害人还有幻想,精神暴力让受害人看不到希望而感到绝望。

      性暴力是施暴人故意伤害受害女性的性器官、或强迫肛交或口交、强迫受害女性接受他认为诗贬低她的人格的性行为方式。作者提到他这几年接触的十几例以暴制暴的杀夫女性,她们无一例外的在案发前,都都长期承受着严重的让人毛骨悚然的性暴力。

       经济控制之所以成为家庭暴力的一种重要形式,是因为一旦施暴人控制了受害人的经济能力,就很大程度上控制了受害人的身心。在经济上受到严格控制的女性,要不到钱儿挨一顿臭骂或挨一段打的,司空见惯。这这种情况下,即使受害女性产生离开他的念头,也可能因为缺乏经济能力而被迫取消。当她在经济上完全依赖他时,就很容易被控制。

      以上几种类型的家庭暴力,所造成的伤害后果,往往是并存的,身体暴力必然会伴随者心理伤害,即人们常说的“打在身上,伤在心里”沮丧消沉,是妇女受暴后一种最常见的后果。受到暴力伤害的妇女,常常出现创伤后应激障碍,或者处于焦虑状态,甚至患上焦虑症。

    书中介绍了家庭暴力的特点
    一、普遍性
    二、隐蔽性
    三、长期性和反复性
    四、形式与后果多重性
    五、缺乏救助性

       这本书中,作者陈敏剖析了在家庭暴力方面总体认识上的一些误区,很多人认为,家庭暴力会妇女问题,其实家庭暴力的发生,不是因为受害者有过错而应该挨打,而是因为社会文化默许男性对女性家庭成员施暴,而男性自己也允许自己对女性施暴。家庭暴力侵犯了妇女的人身权利。国际上把针对妇女的家庭暴力视为妇女的人权问题。

        针对很多人认为家庭暴力是家庭琐事,没什么严重后果,作者通过一系列调查数据表明,家庭暴力造成哦人生伤害后果相当严重,不仅如此,家庭暴力还会导致受害人抑郁、焦虑、沮丧、恐惧、无助、自责、愤绝望和厌世等不良情绪,极端情况下,导致受暴女性自杀或者被折磨致死。


        家庭暴力造成的伤害后果,不会止于暴力关系中的双方,它还会延伸到下一代身上。研究发现,50%-70%的成年施暴人,是在暴力家庭中长大的,童年目睹家庭暴力,会让孩子产生一种错觉:以为家庭暴力是生活中的正常现象。在这种充满暴力的生活环境中,孩子渐渐对暴力习以为常,并在不知不觉中学会用拳头解决问题,因为这是他们的长辈解决冲突的最简单有效的方法。暴力型的家庭就是这样培养出一代又一代的施暴人和受害人,使暴力婚姻在人类文明社会“生生不息”,循环不止。加拿大的研究显示,目睹家庭暴力的孩子,出现严重行为问题的可能性,比其无暴力家庭中的孩子,男孩要高17倍,女孩要高10倍。

       有人认为精神暴力不能算是家庭暴力,它没有伤害后果。实际上精神暴力虽然不会直接给受害人造成身体伤害后果,但是它对心理的伤害,远比身体上的暴力所能造成的伤害后果严重。这是因为身体上暴力后果是周期性的,每一个周期大致都要经过三个阶段:气氛紧张期(伴有经常性的轻微暴力)、暴力爆发期(施暴人动手打人,受害人受伤)和平静期(施暴人忏悔并保证决不再犯,两人和好)。平静期虽短,但可以使受害人对两人关系抱有希望,也是受害人与施暴人愿意继续共同生活下去的重要原因。精神暴力却会使受害人产生无价值感,觉得没有人需要自己,活着没有意义。这也就是为什么身体上的家庭暴力不会把人逼疯,而情绪和心理暴力能却做到这一点的原因。

       国外的研究发现,家庭暴力受害人即使在摆脱暴力后,肉体的伤害容易治愈,心理伤害,最短的也要五年才能痊愈,严重的一辈子都无法痊愈。

       有人认为知识分子家庭没有家庭暴力,针对这种误区,作者认为,一个人是否施暴或者是否受害,与他或她的文化程度没有直接关系。国内外的研究结果都证明,家庭暴力的施暴人和受暴人人来自社会各个阶层,其中包括受过良好教育的硕士、博士。人们之所以误认为家庭暴力和文化程度有关,是因为文化程度高的施暴人,打妻子时对考虑到自己的面子问题,一般打外人看不见的地方,如:头部、背部、腹部、大腿、手臂以及隐私部位等。他们还会威胁受害人,如果她们胆敢告诉任何人,将有更严重的暴力“侍候”。这种施暴人的行为相对较为隐蔽。他们施暴的形式中,精神暴力所占比例较大,如:限制她的行动自由、恶意贬低、婚内强奸、损伤对方性器官等。

        受害人呢?一方面害怕违背施暴人的意愿会招来更严重的暴力,另一方面觉得挨打时一件丢脸的事,让别人知道了自己以后不起头来,因此,不到万不得已,也不愿告诉别人。双方配合默契,不了解家庭暴力的人,就以为家庭暴力只与学历低的家庭有关。

        在文化程度低的家庭中,暴力并不一定比文化程度高的家庭严重,只是因为文化程度低的施暴人中,很多人认为打老婆孩子天经地义,因此,根部不必藏着掖着,因而更公开。

       总之,一个人之所以成为施暴人,不是因为他的学历低,而是因为他生活环境中的暴力文化,他原生家庭中的暴力行为以及因为他可以从中获益而不用承担任何力不利后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50#
 楼主| 发表于 07-8-8 17:18:53 | 只看该作者
家庭暴力是缺乏自信和安全感的男人控制女人的手段。这里可以看到一个奇怪的现象:不管夫妻双方谁有“过错”,挨打的总是女性,这双重标准背后,是什么样的价值观在起作用,不言而喻。

如果没有一定的社会支持系统,法律又不完善,要求家庭暴力受害人依靠自己的力量,在暴力环境中孤军奋战,反抗的成功率,注定是极低的。

处于这样一种无助的状态,不是她太软弱,而是法律和社会对家庭暴力,太软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阳光工程 ( 京ICP备10041392号-12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北二街8号1510 邮编:100080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0199号  

GMT+8, 24-12-25 14:54

Powered by Discuz! X3.2 联系我们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