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阳光工程心理网

 找回密码
 点击这里加入阳光论坛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1499|回复: 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心理治疗为何难以离开药物?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06-4-7 14:04:5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轻柔的音乐,干净的房间,再加一张无比舒适的躺椅,专业治疗师以轻缓的语调,一个个触及灵魂的问题,解开埋藏在内心深处的一个个死结。然而,这种影视作品中常见的场所在现实生活中似乎离我们很遥远。专业的心理精神医生说,很多人都期望依靠心理咨询和解答就能解决自己的心理问题,实际上它光靠“话疗”往往很难做到,切实可行的解决之道还是离不开药物治疗。

  那只是演戏而已
  因为失恋及家里发生了一些不愉快事情,小丽沉浸到深深的抑郁情绪中。在确定已经患上抑郁症后,医生说了一些常规的安慰话,然后再给她一些药物。小丽觉得非常奇怪,为什么医生没有像电视里的心理治疗师一样对她进行细致周详的问答治疗呢?
  心理精神专家常常遇到像小丽这样患者的类似提问。专家说,那些神奇的心理咨询场景,只不过是为了适应剧情需要而设定的,真正的心理问题是很难只凭“聊聊天”就能解决。
  在我国,关于精神心理类问题,向来都有“心病还需心药医”的说法,自古以来也有不少所谓“心药”治好“心病”的例子。而这种出现在现代影视作品中的心理医生“话疗”情节,正好符合人们想像中“心药”治疗的模式。所以在医院,当一些心理精神类病人或者家属却发现医生只负责开药,却没有那样“干净而充满音乐房间里的心灵沟通”,就认为医生医疗技术可能还不够甚至是不负责任的表现。
  然而,事实却是,即使在港台或者国外,心理咨询干预也根本没有那么神奇。

  药物应首先考虑
  现实生活中的种种意外,难免会给我们的心理带来或轻或重的创伤。当心理问题持续而严重,就有可能演变成精神疾病。专家说,对于轻度的心理问题,特定情况下每一个正常人都可能出现,而这种暂时出现的问题往往只要自我调节而不需要治疗;而严重而持久的心理问题,以至于发展到轻度或者重度精神障碍,则需要求助专业的心理精神科医生。而心理精神科的医生则会提出药物治疗结合心理治疗的方式。其中轻度患者可能只需要普通门诊治疗就能解决,而重度患者一般需要住院治疗。
  关于治疗中药物和心理干预的问题,一般人都认为,病人吃药只是为了控制症状,所以只能治标,治本则需要解开病人心结,事实上这是一种错误的观念。专家说,已经患上心理精神疾病的患者,其内心就如一扇已经“关闭的门”,再贴心贴肺的话也难以进入。所以,只有依靠药物来缓和或者平复他的心理状态,让他不再受奇怪想法的影响,他才有能力和现实接触,医护人员也才能和他讨论其他问题,即解开一般人所谓的“心结”。
  因此对于心理精神疾病而言,药物治疗才是要首先考虑的,近几十年来的精神医学潮流,也贯彻“药物为主”的治疗方案。特别是严重而明显影响生活的病人,必须使用药物。这些药物主要是通过对人体大脑产生作用而起到治疗效果,如消除幻听、妄想等症状,稳定狂躁现象,消除抑郁和焦虑等

  “医心术”困难重重
  “心病还需心药医。”从来没有人会否定心理咨询干预在心理精神类疾病治疗中的作用,尤其是患者处于用药后的康复阶段或只是轻微心理问题未构成疾病的,专业治疗师咨询师与患者间“聊天”式的心理咨询干预,可以很大程度上帮助患者找出引起心理精神问题的根源。然而,像影视作品中演绎的那样专业咨询方式,是很难在现实生活中进行,就算在国外,这也依然没有能成为普遍而主流治疗方式。
  心理咨询干预很难进行的原因,与其实际操作中的时间以及费用等因素有关。专家说,一套详细的心理咨询干预方案,往往要坚持两个月以上才见效,但是患者往往坚持不了,即使能坚持,其效果也很难100%得到保证。再者,心理咨询干预的费用很高。比如在国外,一个患者一个月所用的药物费用可能不过150美元,但心理干预咨询的费用可能高达每月400美元,保险公司和患者本人都很难接受那么高的价格;在国内也如此,很多病人以及其家属都会觉得,只是“谈谈话”,凭什么收取那么高的费用?值得吗?费时费钱以及疗效无法保证,加上本身技术操作要求高,导致目前的心理精神类疾病治疗过程中,心理干预治疗所占的比例始终不大,而目前国内一直推广并已设立考牌制度的心理治疗师始终没有大面积市场化,也与此有关。
  虽然实际操作困难重重,国内外的心理科精神科医生在疾病治疗过程还是强调“医心”的重要。目前的现状是,医生们在不收费的情况下,也常常会对轻度心理问题的人或者已经用药物得到控制的患者采取“聊聊天谈谈心”的情感疏导方式,并向病人解释其病情,希望病人能通过自我调节尽早走出心理精神疾病的阴影。而医生们也希望,在目前的现状下,病人或者家属不要太过依赖所谓的“心理咨询解答”,从而抗拒治疗中本该使用的药物。

  专家支持:暨南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精神心理科主任潘集阳教授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2#
发表于 06-4-7 16:21:06 | 只看该作者
哈哈,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发表于 06-4-7 16:55:26 | 只看该作者
有一定道理,但感觉文中的观点有些过激,我还是坚持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并重,在病情严重时一定要借助药物治疗来快速缓解症状,再进行心理治疗效果就会好得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发表于 06-4-8 18:15:10 | 只看该作者
恩,我比较喜欢文中观点,一部人太依赖药物了,也有很多的人太小瞧药物的作用了
某种角度上说在中国,进行心理治疗倒不如自行调整

久病成良医,我更喜欢自己做自己的医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06-4-9 17:14:01 | 只看该作者
尽管我很希望能够进行心理咨询,但我对国内的心理咨询没有信心,收费也绝对不是我能承受得起的。我还是赞成药物治疗和自我调节相结合的治疗方法,在抑郁程度有所减轻以后,我更侧重为自我调节,习惯自己分析自己的心理和行为,别人可以搀扶,但是行走是要靠自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06-4-11 11:58:13 | 只看该作者
同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阳光工程 ( 京ICP备10041392号-12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北二街8号1510 邮编:100080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0199号  

GMT+8, 24-11-17 23:42

Powered by Discuz! X3.2 联系我们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