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儒家思想的心理智慧
1、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2、子曰:从心所欲,不逾矩。
3、子曰: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4、子曰:君子不器。
5、子游曰:朋友数,斯疏矣。
6、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7、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8、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日夜。”
9、子曰: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
10、子曰: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
11、子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12、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而大事不成。
13、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14、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15、子曰:辞达而已矣。
16、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17、汤之盘铬曰:苟日新,日日新,日又新。
18、子曰:“予欲无言。”子贡问:“子如不言,则不学何述焉?”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19、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
20、《周易系传》:曲成万物而不遗。
21“格物致知”之义,曰:“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教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盖人心之灵,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惟于理有未穷,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穷之,以求至乎其极。至于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贯通焉,则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而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矣。。此谓物格,此谓知之至也。”
22、释“正心修身”: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愤,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此谓修身在正其心。
23、孟子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敢问何谓浩然之气?”曰:“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我故曰,告子未尝知义,以其外之也。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
24、祸福无不自己求之者。《诗》云:‘永言配命,自求多福。’《太甲》曰:‘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此之谓也。
25、孟子曰:“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其身正而天下归之。
26、孟子曰:“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
27、孟子曰:“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
28、孟子曰:“君子所以异于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有人于此,其待我以横逆,则君子必自反也:‘我必不忠。’自反而忠矣,其横逆由是也,君子曰:‘此亦妄人也已矣。如此,则与禽兽奚择哉?于禽兽又何难焉?’是故君子有终身之忧,无一朝之患也。”
29、告子曰:“生之谓性。”孟子曰:“生之谓性也,犹白之谓白与?”曰:“然。”白羽之白也,犹白雪之白;白雪之白犹白玉之白与?”
30、孟子曰:“乃若其情,则可以为善矣,乃所谓善也。若夫为不善,非才之罪也。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内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故曰:‘求则得之。舍则失之。’或相倍而无算者,不能尽其才者也。《诗》曰:‘天生拯民,有物有则。民之秉彝,好是懿德。’孔子曰‘为此诗者。其知道乎!故有物必有则;民之秉彝也,故好是懿德。’”
31、心之官则思
32、孟子曰:“仁,人心也;义,人路也。舍其路而弗由,放其心而不知求,哀哉!人有鸡犬放,则知求之,有放心而不知求。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其已矣。”
33、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34、孟子曰:“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夭寿不贰,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
35、执中无权,犹执一也。
36、孟子曰:“饥者甘食,渴者甘饮,是未得饮食之正也,饥渴害之也。岂惟口腹有饥渴之害?人心亦皆有害。人能无以饥渴之害为心害,则不及人不为忧矣。”
37、孟子曰:“口之于味也,目之于色也,耳之于声也,鼻之于臭也,四肢之于安佚也,性也。有命焉、君子不谓性也。
38、“何谓善?何谓信?”曰:“可欲之谓善,有诸己之谓信,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大而化之之谓圣,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
39、孟子曰:“养心莫善于寡欲。其为人也寡欲,虽有不存焉者,寡矣;其为人也多欲,虽有存焉者,寡矣。”
40、孟子曰: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41、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
42、放之则弥六合,卷之则退藏于密
43、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44、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45、君子之道,费而隐,夫妇之愚,可以与知焉;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不知焉,夫妇之不肖,可以能行焉;及其至也,虽圣人也有所不能焉,天地之大也,人犹有所憾。故君子语大,天下莫能载焉;语小,天下莫能破焉。《诗》曰:“鸢飞戾天,鱼跃于渊。”言其上下察也,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妇;及其至也,察乎天地。
46、大德必得其位,必得其禄,必得其名,必得其寿。
47、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
48、极高明而道中庸
49、上天之载,无声无臭。
50、《周易·系辞下》:“天下何思何虑,天下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
51、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於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52、《荀子·论修心》:虚一而静谓之大清明。
53、子曰:故用人之智去其诈。用人之勇去其怒。用人之仁去其贪。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死亡贫苦,人之大恶存焉。故欲恶者,心之大端也。人藏其心,不可测度也,美恶皆在其心,不见及色也。欲一以穷之,舍礼何以哉!
54、《张载集·正蒙》:有象斯有对,对必反其为;有反斯有仇,仇必和而解。故爱恶之情同出于太虚,而卒归于物欲。
55、《论语·微子》:“无可无不可。”
56、《孟子·尽心上》:“夭寿不二,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
57、孟子曰:“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乐莫大焉”。
58、“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侥幸”
59、《中庸》:“君子素其位而行,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素夷狄,行科夷狄,素患难,行乎患难,行乎患难,故群子无入而不自得也”。
60、《孟子·离娄上》:“道在迩而求诸远,事在易而求诸难。”
[ 本帖最后由 森田战士 于 06-10-21 15:11 编辑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