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阳光工程心理网

 找回密码
 点击这里加入阳光论坛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tag 标签: 上海启窗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分享 强迫症的药物治疗
岳晓晓 16-3-6 20:08
大部分最终决定接受系统咨询的来访者,都是症状持续时间较长且对正常生活影响较大的迫友,相当一部分都有吃药甚至住院的经历,首先我并不完全排斥药物治疗,但一般用药过程中参加系统咨询的朋友,都会在咨询一段时间后视具体情况减停用药。在这里整理了一些强迫症的常用药物及对用药的一些利弊作了说明,希望能帮助到一些朋友。 另外对于一些强迫症较轻的迫友建议选择短程咨询,短短的时间内不一定让我们彻底康复,但足以让我们找到一条正确的路并开始前行。 常用名 标准名 药物类型 主治 兰释 马来酸氟伏沙明片 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 抑郁症,强迫症 赛乐特 帕罗西汀 选择性血清素再吸收抑制剂(SSRI) 抑郁症,强迫症 百忧解 氟西汀 选择性血清素再吸收抑制剂(SSRI) 抑郁症,强迫症 佐洛复 舍曲林 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 抑郁症,强迫症 西酞普兰 西酞普兰 选择性血清素再吸收抑制剂(SSRI) 抑郁症 来士普 草酸艾斯西酞普兰 选择性血清素再吸收抑制剂(SSRI) 抑郁症 安拿芬尼 氯丙咪嗪 三环类抗抑郁药 抑郁症 文拉法辛 文拉法辛 三种生物源性胺类 抑郁症 米氮平 瑞美隆 去甲肾上腺素和5-羟色胺具有双重抑制作用 抑郁症 安律凡 阿立哌唑 对5-HT2A 受体的拮抗作用 抗精神分裂症 再普乐 奥氮平 抗精神分裂症 维思通 利培酮 D2拮抗剂 思瑞康 舒思 喹硫平 多种神经递质有作用 抗精神病药物 现在治疗强迫症的药物主要是一些血清素(又称5-羟色胺)吸收抑制剂。主要的都是一些抗抑郁药物。如安娜芬妮,百忧解,兰释等。这些药物的作用本来都是对抗抑郁的药物,临床研究发现这些药物对强迫症也有效。但是这个有效不是说可以让患者减少强迫行为或者强迫思维,而是减少强迫症对于患者的痛苦。这样的效果是建立在这些药物的作用机理上即阻断神经的某些传导递质,使得痛苦的过程被暂时中断,所以,药物往往有很明显的功用。但是我们要知道这些药物没有根本上解决强迫症的问题,而是让这强迫症暂时变得不那么痛苦了。如果可以有强迫症但通过药物做到没有痛苦的话,也不失为一种好的治疗方法。 但是用药所存在的问题却让我们很多朋友不得不放弃,这也是为什么很多尝试过药物治疗最后选择心理系统调整的原因。 第一, 药物的副作用。安拿芬妮,百忧解,兰释,这些药物都是抗抑郁药物。他们常见的副作用包括:“多汗,口干,视物模糊,排尿困难,便秘,嗜睡,震颤,眩晕,肝中毒,并有可能导致性功能障碍。”这些副作用是如此的令人不满。在强迫症之前的这些药物主要是治疗抑郁症,而抑郁症有一个最大的问题是自杀。也就是说,抑郁症的问题是威胁到生命的,所以对于这些药物的副作用还是可以忍受的。但是对于强迫症患者来说,使用药物一个最大的动机就是能够更好的适应生活,适应社会,药物的副作用,特别是嗜睡,眩晕,肝中毒,以及性功能障碍,这些副作用尤其使得个人在生活的过程中受到极大的困扰,另外因为强迫症服用这样一些抗抑郁、精神分裂类的药物会给患者以及家属很大的心理压力。 第二, 药物的效果。安娜芬妮,百忧解,兰释这些药物为什么对强迫症有效果,其实原因并不像抑郁、精神分裂那么清楚。所以,这些药物的疗效也不是令人感到满意。据统计药物治疗强迫症的有效率只是接近60%。也就是说,只有60%的人服用药物是有效果的,但是效果如何是不一定的。还有 40%的人对药物治疗是有抵抗性的。这不是一个好的情况。所以,真正治疗强迫症药物只是一个考虑的方面。当然,在中国这样的环境下,绝大部分患者都会经过药物的治疗。通常是不满意药物的疗效或者副作用才会考虑除药物以外的其他治疗方法。 第三, 药物的持续作用。治疗强迫症的药物与其他的普通类药物不同。平常我们得了病所吃的药物只需吃到病好就可以停药了。比如感冒药,抗生素。因为这些药物都是对病因起作用,所以可以停药。但是强迫症的药物它不是对病因起作用而是对情绪起作用,所以,对于强迫症患者来说,选择药物治疗,就意味着终生服药,就意味着终生伴随着的副作用。这也是强迫症患者所苦恼的一点。 【上海启窗心理咨询中心强迫症康复者 热线:021-61482221官方Q:1206535095】
426 次阅读|1 个评论
分享 症状与痛苦——潜意识冲突与创伤的处理
岳晓晓 16-3-1 11:40
一、症状的起源与意义 神经症性症状总是起源于患者过去的生活,并在当前生活中通过重复和冲突性强化而显现出来。对患者既往生活的探查能够帮助我们从心理起源和心理动力关系的角度去加以理解。 症状的原因通常很难被患者的意识层面所认识。而患者对潜意识冲突与症状的关系往往有许多不同层面的理解。 有时 —— 特别是心身疾病的患者 —— 治疗中最困难的一步就是让患者相信躯体症状与自己的生活、冲突或丧失有关,而不是身体上的损害。 在那些显示出症状结构坚固的案例中,我们能够发现这样一种过程,即症状发生的原发条件和继发动机混合在一起,一直很难区分。 对神经症患者而言,症状意义并不像躯体化的患者那样隐匿。 在《压抑、症状与焦虑》 (1926d, p.98) 一书中 Freud 写道: “ 但是,通常结局会有所不同。最初的压抑行动之后随之而来的是乏味冗长的结果,针对本能冲动的抗争转变为针对症状的漫长斗争。 ” 躯体症状时常是内心痛苦的伴随产物,而没有自身的意义(比如恐惧通常伴随着出汗、心悸等等)。毫无疑问,这些躯体症状对于患者痛楚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对于边缘性患者或所有的人格障碍患者来说,症状更多表现为行为障碍,对其含义推敲也更为困难和费力,需要通过对反移情和付诸行动的解释来实现。有时候我们需要在住院的设置环境中通过分析患者在病房中表现出来的不同移情来探查并整合患者分裂的客体。 应当一直将症状当作是患者为了避免可能的更糟糕的状况(比如无助感或无法承受的情况)降临在自己身上而创造出来的。所以,症状在一开始不但有助于患者应对创伤或冲突造成的困难处境,同时还显示或隐藏了患者对依靠的需要和愿望。 症状可能是试图避免与爱恨交加的客体的分离(因为与维持关系的不愉快相比,分离显得更为艰难)。比如,疼痛的一个重要功能是在亲密或疏远的层面上调节关系或者调节两人关系中的主次。 症状可能是试图避免精神病、孤独或抑郁。如果你能够具体地描述自己的症状,比如疼痛的腿,这样便是一种有形的危险而非含糊不清的无助感或内心的感觉。 对于心身疾病患者,审视症状的方法可能和神经症患者有所不同。因为他们的症状可能是针对应激的非特异性伴随产物,依赖具体的器官作为辅助抵抗的场所(性格因素)。 在一开始就将症状的起源局限在癔症性症状起源的模式上是不恰当的。正如 Freud 所补充的,那些符合生物赋予模式的个体症状是有身体结构基础的。 Alexander (1935 p. 505), 写道: “ 试图从心理学角度来解释作为器质性过程结果的器质性症状是一种技术上的错误。 ” 这与 Freud 关于躯体紊乱不能通过象征来解释是一致的 (Freud 1910i, p. 217) 。 二、症状以及安排患者接受心理治疗的方法 只表现为躯体症状的患者,比如躯体形式主诉或心身症状主诉的患者通常会在发病后过了很久才会接受精神分析性治疗。通常的时间是 5 年。 Thomä et Kächele 这样描述到: “ 一方面,同样的焦虑癔症症状表现为 ‘ 功能性综合征 ’ ,这一微妙的诊断不断地对使用药物施加压力。深受病痛困扰患者 — 他完全不清楚自身的症状是潜意识情绪的表达 — 坚持要求内科医师重复做诊断性检查以排除可能的隐藏的恶性疾病。 ” 通常这些检查的结论会发现一些无临床意义的指标异常。由于其意义含糊,反而成为了新的内心骚动的来源,并导致那些对于减轻患者的神经症性焦虑完全没有帮助的措施。确切的原因是这种焦虑的固定化以及无助感、无望感以及焦虑情绪相互强化的恶性循环的形成 (Thomä, Kächele 1992 S.381) 。 所以我们必须设法让患者接受一种恰当的(心理治疗性的)治疗。也就是说我们需要巧妙的技术去接近患者过去生活中的缺陷。我们必须向患者提供我们的共情能力,以帮助他们接近那早先开始压抑过程的病态情境中的最初的痛楚。由于与攻击者相认同的防御机制的存在,他们失去了对自身的痛楚(通常是过去史中经历双亲的暴力)报以同情的能力。 三、症状在过去百年中的变化 在过去的一个世纪中,症状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以往的癔症或转换性症状转变为其他内容。这类变化可以被视为试图将症状的含义隐藏在公众对神经症症状背景的一般理解程度之后。此外,在那些神经症患者的共同症状中我们能够看到实际社会中的冲突主题。因此我们会遇到更多像耗竭综合征,纤维肌痛综合征、慢性疲劳综合征、多动注意缺陷和化学物质过敏症之类的疾病。 这些疾病都很常见,并会误导医生去寻找患者病痛的真正原因,而只将目光停留在讯在躯体原因上。 四、症状是解决潜意识冲突的一种尝试 症状是自我在面对创伤、诱惑或者极度失望的情景时为了避免无法忍受的内心冲突带来的损害而采取的限制措施。 Kächele (2008, S.106) 写道: “ 癔症中必然出现的是妥协的达成,使得两种截然相对的趋向(驱力与超我)能够同时得到表达 —— 这是个一石二鸟的方法;这样两种相对的趋向都各自得到了满足,虽然通常的意图是建立在两极之间建立一定程度的逻辑联系(通常是与所有的逻辑相悖的)。 ” 症状是心理过程特定程序的结果。 压抑的机制是否等同于症状形成的机制? 症状形成不单单是被压抑的内容以置换或达成妥协的形式的回归,更是反应的形成 (Laplanche, J. Pontalis J.-B. 1982, S.490) 。 神经症症状可以被看作保护个体免于在意识层面体验到悲伤痛苦的心理内容的最后手段。 Freud’s (1926d, p. 144) 关于症状形成的理论: “ 既然我们已经将焦虑的产生追溯到危险的情景,我们更可以说症状是为了将自我从危险的情景中转移出去而产生的。 ” 症状可以作为一种强迫性重复来克服无法被消化的创伤: 被动体验到创伤的自我现在以一种弱化的形式主动重复,期望能够控制整个过程。可以确定的是儿童以这种在游戏中重现的方式来处理所遭受的痛苦影响。在这种由被动向主动的转变中他们试图控制内心体验。 (Freud 1926d, p. 167) 通过将潜意识的内容带入意识,我们搬开了压抑,移走了症状形成的前提,将病态冲突转变为更普通的形式,以便找到解决方法。我们所能带给患者的就是这种单纯的内心变化:所带来的变化程度是衡量我们提供的帮助的标准。如果压抑(以及类似的心理过程)不能被抵消,我们就无法对治疗抱有期望。 (Freud 1916/17, p. 435). 分析师需要特别关注在治疗情景内外对症状有维持作用的因素。这些对发现症状的意义以及价值(原发与继发获益)非常有帮助。 五、症状与创伤的联系 Thomä and Kächele (1992, S. 461) 总结了有关症状的精神分析理论: 假设 1: 症状是不被许可的和被压抑的愿望以置换和外去的形式得到满足; 假设 2: 人们试图通过症状来应对创伤情景; 假设 3: 人们潜意识地通过自己的症状来掩盖自己潜意识的和病态的想法。 在 Freud 研究工作的第一阶段,他确信每个患者在童年早期都存在着真实的创伤情景(多数与性有关)。之后他越来越深信是患者的幻想与愿望导致了创伤。 在过去的数十年里,神经症与心身疾病患者存在真实创伤的案例被发现的越来越多。诱惑不单是存在于儿童的想象之中,而是确实存在着高比例的暴力(性或躯体的)。 Freud 关于创伤是现实存在还是儿童的想象并没有差别的观点已经被新近有关真实创伤对人格结构与自体影响的研究推翻。 当然,这种创伤并非是儿童期的单个创伤,而是重复或持续行的创伤,并在当前被某些事件所重新激活,而这些事件并不被患者的意识当作是一个重要事件。创伤情景常常是患者自己在潜意识中重建,以便更好地控制(强迫性重复)。 Freud (1895c, S.287-288) 写道: “ 我们不能期望疾病的核心只有一个创伤以及和一个病态信念,我们必须准备好面对一系列的创伤和一连串的病态想法 ” 当我们对患者的病痛有了一个整体的了解之后,就需要将症状与创伤联系起来: “ 分析师应当能够描述神经症或心身症状的发展以及导致症状持续的因素。其核心是对心理冲突的描述,尤其是他们的潜意识成分和神经症性妥协和症状之后的发展。此外,分析师必须描述症状是在哪个时刻变得明显的,以及最初的起源之后有哪些维持因素 ” (Thomä and Kächele 1989, S. 240) 六、 症状与治疗(过程、洞察力、置换、负性治疗反应 …… ) 治疗师的干预带来的症状上的变化是描述精神分析治疗过程中重点所在。 另一方面,关注的重点从症状转为心理机制,这是 Freud 跳出描述性精神病力学的决定性的一步。 有时,对于适合治疗的患者描述被概括为 “ 严重的需要治疗,但又足够健康以承受治疗 ” 。但 Freud 对疾病的严重程度并没有限制。相反,他指出: “ 精神分析性治疗是为了那些与现实格格不入的患者准备的 ” (1905 a, p. 263). 治疗中症状是符合变化的? Freud 告诉我们:治疗工作的第一阶段是通过从症状中释放力比多来产生移情,第二阶段是为新的客体 —— 治疗师而努力。 (1916/17, p.455). 然而,我们不能想当然地以为我们的患者都带着良好的动机来寻求治疗,并且对自身症状与生活中的问题、冲突之间的关系有着清晰的洞察,比如对自己的疾病早已有了符合精神分析要求的洞察力 (Thomä und Kächele (1992, S.179) 。 Freud 指出的 5 种阻抗形式之一就是自我的阻抗,即 “ 从疾病中获益,其基础是将症状同化如自我 ” 。这样,症状就变成与自我相和谐的,并且很难让患者放弃。 Brenner (1976, p.58) 告诉我们 “ 对于要确认解释以及作为基础的假设的正确性,症状的改善是一个必要的条件,虽然并非充分条件。 ” 这是相当正确的, Freud 也持有类似的观点: “ 废除 ” 或者 “ 销毁 ”(Freud 1905e, p. 117) 移情性神经症将会 —— 其实是必须 —— 导致症状的消除。就像 Freud 之后指出的 (1916/17, p.453) ,当移情被 “ 切割 ” 或 “ 清除 ” ,这样的内在变化将必然促使治疗的成功。 另一方面,如果在确实消除了移情之后出现症状的恶化也有重要意义, Freud 认为这种不服从或者否认的行为是表达了独立的愿望。 有关治疗中症状的置换( displacement )一直是一个有趣的话题: 根据精神分析理论,症状的置换只有在导致症状产生的重要条件无法通过治疗克服,并持续产生影响时才会发生。 心理动力学派与行为治疗学派之间对于症状的改变一种存在争论。 精神分析在操作中忽略了病程的维度和疾病的继发获益,以及他们对潜在初始条件的影响。由于所有的神经症症状都是由多重因素决定的,通常从众多条件中消除一个就足够了。症状改变的问题实际上就是是否可能预测在何种条件下构型能够从潜伏状态变为活跃状态或者确定一连串相关的条件是否被阻断了。 (Thomä and Kächele 1992, 410) 治疗中症状还可能有另一种变化: 这样的患者不单是无法忍受任何的赞扬或欣赏,而且他们还对治疗的进展作出相反的回应。每一个局部的结局都应该指向结果,其他患者也确实是这样。当别的患者症状改善或暂时中止,这些患者反而疾病恶化,他们在治疗中越来越糟而非好转。他们的这种表现被称为 “ 负性治疗反应 ” 。 (Freud 1923b, p.49) 七、治疗:什么样的痛苦需要治疗是否有一个标准? 虽然在分析性思考时体验既往的痛苦是分析过程的一个必须前提,这样才能激发患者去思索和解决问题,这样即便是使用精神科药物来减轻症状也是遭到质疑的。但如今人们开始批判痛苦对于精神分析治疗是否是必须的。 Freud 告诉我们:本能的驱力是不可缺少的,试图削减它会危及我们的目标 —— 让患者恢复健康 …… 虽然听上去很残酷,我们必须了解患者的痛楚,在一定程度上有着它的作用,并不会早早地完结。 (Freud 1919a, pp. 162-163) 痛楚当然在一些时候有助于激励患者寻求帮助、寻求治疗,但患者的症状很快会消失,而只有患者的兴趣是支持其继续精神分析的关键。 另一方面,过于严重的症状,比如疼痛或抑郁症状会妨碍患者进行精神分析性的思考。 我们还了解,症状在患者的病程中并非一直保持着其最初出现时的意义,但它们通过行为强化、关系固定或疾病继发获益而获得了自己的生命,或者完全失去了意义,所以在当前探究他们的潜意识背景变得对治疗毫无帮助。
266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心理咨询师应该怎样参加培训——李孟潮
岳晓晓 16-1-28 18:51
导读: 对初学者来说长期系统的培训比工作坊更有助益。对于你提升专业能力最有帮助的培训形式是 : 个人体验、小团体督导和案例讨论会。你应该百分之八十的时间和金钱化在这上面。而两天的工作坊基本上是偶尔为之便可以了。不理性地参加各种工作坊对你不利 , 对这个行业的健康发展也不利。这个行业不应该是学员变成粉丝到处听课,但是仍然不会做一个系统的治疗,而老师和咨询机构成天想着通过培训赚大钱,而不是考虑如何做好临床工作。心理咨询不是娱乐业。即便现在是,以后也不应该是。 心理咨询师应该参加怎样的培训 -给参加我培训的学员及邀请我讲课的组织者们 李孟潮 各位学员,各位组织者: 在我们组织和参加一个专业培训前,我认为下列信息是有必要提供给你的: 1 、定期参加专业培训不是可有可无的爱好 , 而是专业伦理要求和从业责任。也就是说 , 每年不参加足够学时的专业训练是对工作的不负责。 2 、最贵的培训往往是最不专业的。 3 、对于你提升专业能力最有帮助的培训形式是 : 个人体验、小团体督导和案例讨论会。你应该百分之八十的时间和金钱化在这上面。而两天的工作坊基本上是偶尔为之便可以了。 4 、参加专业培训是你工作的一部分 , 应该使用工作时间 , 而不是休假时间。 5 、保证充足的休息和精力 , 你才可能真正聆听来访者。如果你使用了休闲时间参加培训 , 你需要补充回这些休闲时间。劳累 , 是对自己职业和来访者的不尊重和不负责。 6 、自我成长最有效和最省钱的方式是参加定期个人体验或者团体体验。 工作坊中个人成长性质很少,有些工作坊把你的痛苦打开后就没有后续的工作,这样的体验其实是有害的,会让你以后害怕暴露自己。 7 、我个人接受的案例讨论会是免费的、一对一督导和个人分析都不超过两百元一小时 , 参加工作坊和培训只考虑学费三百元左右一天的,一般首选上海精神卫生中心举办培训。供你参考。 8 、不理性地参加各种工作坊对你不利 , 对这个行业的健康发展也不利。这个行业不应该是学员变成粉丝到处听课,但是仍然不会做一个系统的治疗,而老师和咨询机构成天想着通过培训赚大钱,而不是考虑如何做好临床工作。心理咨询不是娱乐业。即便现在是,以后也不应该是。 9 、心理咨询业在全世界来说也只是一门保持生活水平中等的职业。不会发大财的。不管你参加了什么培训。 10 、对初学者来说长期系统的培训比工作坊更有助益。 11 、如果你的需要是做治疗的话 , 你该去接受治疗 , 而不是参加治疗师的培训。 12 、培训老师成为你朋友后 , 就没法成为你或你家人的治疗师了。 13 、一个好的咨询机构应该建立一套系统的督导体系 , 包括 : 一对一案例督导 , 小组专题督导 , 同业督导 , 案例讨论会。这些活动应该是低费的、小团体的、长期的。 14 、如果咨询机构不积极建立督导系统,而是去搞很多培训,这个机构要么很无知,要么很功利,要么人家本来就是培训公司,名字取错了。 15 、要是我是一个来访者 , 我会选择那些在督导体系下进行的咨询和治疗的人做我咨询师。对我来说,没有督导系统的心理治疗不能称为心理治疗。 16 、一个不错的督导组有以下特征 :6 到 8 个人;封闭式;所有组员经验相当;长期活动;案例有句对句片断;督导师固定长期。 17 、飞行督导的目的应该是培养当地的督导师 , 而不是替代。 18 、如果你请我去讲课 , 你是雇用我去工作的。而不是和我交友或者请我去旅游的。如果我有旅游或交友的需要 , 我会另外安排时间专门去做这些事 , 而不是从工作时间中 " 抽个空 " 去做,更不是从旅游时间中 “ 抽个空 ” 去讲课。 19 、几十个各怀恩怨或不太熟悉的人聚在一起讨论案例 , 至多可以算是案例讨论会,谈不上督导。 20 、督导小组最重要的是:安全,可信任,稳定。而不是督导师是否大名鼎鼎。 21 、写的好不见得做的好 , 做的好的不见得教的好。反之亦然。 22 、我答应你举办工作坊的目的很简单 : 缺钱了。而拒绝你邀请的原因也只有一个:没那心情。让我们发展纯粹的金钱关系吧 , 那多美好。 23 、培训虽然赚钱 , 但是你真的缺钱吗 ? 我真的缺钱吗 ? 我们真的缺钱吗 ? 我们当初是因为想多赚钱来做这一行的吗 ? 24 、我的课是讲给心理咨询专业人业员听的 , 所谓专业人员是每周至少做一个小时心理咨询的工作者,心理咨询是这个人的主业,靠这门手艺养家糊口,心理咨询不是这个人下班后捞外快的手段或者业余爱好。 祝 学习进步 李孟潮
188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我的强迫症咨询体验
岳晓晓 15-12-28 18:40
写于 2015 年 11 月 23 日 01:01 今年 6 月份,刚从学校毕业出来工作,开始自力更生,为生活而努力地去奋斗。我的想法和大多数人一样,趁着现在这么年轻,多学习多吃点苦,不要一直浪费时间。原本,我应该是朝气蓬勃,阳光积极的年轻人,有着用不完的精力去做应该做的事情,但是呢,我却无法管控自己的大脑,被强迫思维慢慢地侵蚀,使我这些年的处境遭遇越来越不好,一步一步地走向迷途,看不到光明。 仔细地算一算,自己的强迫史已经有 7 年之久了。高一开始时,主要的症状是口水强迫,那时候觉得反复吞咽口水对身体伤害很大,可是自己就是无法控制,最后自己的身体确实变得很差,每天心情也很压抑,整个人给人感觉很闷,不够开朗。就这样一直到了高三,因为那时候自己的成绩还不错,被分配到了重点班,那时候为了高考,同学们都很努力很刻苦的在读书,我自己也被他们感染了,强迫症状暂时消失了,高考的时候成绩也不错,考了个二本学校,就这样迈向了憧憬已久的大学校门。 我的大学很美,占地面积也很大,山清水秀,阳光灿烂,走在校园里到处都是和自己年纪相仿的年轻人,充满着青春的气息。那时候是来大学的第一年,自己在心里也默默地为自己打劲加油,一定要好好把握这四年时间,让自己的生活变得更加充实! 而我也一直是这样做的,大一那一年,上课很认真的听老师讲课,领悟的也很快,成绩在班级里也算中上。和同学之间关系也很融洽,阳光又自信的少年。也尝试着去做了很多兼职,增加自己的社会经验。 这样子的状态,我觉得算是很积极了吧,强迫思维也很少出现了。可是呢,好景不长,我的强迫症并没有好,它只不过是因为我刚刚来到一个新的环境,内心被美好的事物填满而暂时隐退,但是它会抓住每一个机会在某一个不经意的时刻强势归来,让你措手不及! 终于,它还是回来了。我记得那是 2012 年 4 月份的一个下午,我下课后和同学一起回到宿舍,一个人走到阳台上抽烟,突然,一个奇怪的念头从我大脑里闪过,我在想,如果我没有逻辑思维了会怎么样?于是乎,我开始反复思考早上上课时老师讲的内容,她讲的时候我明明是已经理解了不是,可是,怎么现在分析一下又感觉不对劲呢?甚至开始思索天气热了为什么要脱衣服,困了为什么要睡觉等等这些客观事实,我怀疑他们的正确性,开始担心焦虑,反复思考。那是自己没意识到是强迫症在作祟,以为自己只不过最近状态不好,过一会儿就没事了。可是,接下来的日子,我感觉到上课的时候老师讲的知识点我越来越难吸收了,因为我读的是工科,有很多的数学物理公式,对我们的逻辑思维,推理分析有要求,而我因为强迫思维的干扰之下,学习效率大大折扣,可以说从那天起,我已经不会读书了,从那天起,强迫症它又回来了。之后的大学生活里,还不算很糟糕,只是人变得有点笨,还是很努力的去兼职,做校园代理,情绪还算稳定。直到大三上学期,因为喜欢一个女生,追求了她几个月没有结果,最后把我的所有联系方式都给删除,甚至当面跟我说再也不想再见到我,我的心理受到了很大的打击,那段时间觉得生活无望,她不在的日子,我做什么事情都没有动力了。也是在那段时间,我的强迫症爆发了,彻底的爆发了。我开始纠结一点一点的小事,整天整夜的胡思乱想,非常痛苦。(具体强迫的是什么,我就不说了,大家都懂得) 后来也去过大医院的精神科拿过药,吃了大概半个月,我只记得那半个月吃完药很容易犯困,晚上睡觉身体偶尔还会抽搐,但是自己的强迫思维依旧停不下来,并没有什么卵用。之后,开始上网查资料,学习森田疗法,森田疗法的核心是顺其自然,为所当为。可是,强迫思维并没有缓解,这两年时间里,思维变得迟钝,越来越木纳,之前玩的好的同学也都不理我了,上半年还在学校的时候,事情比较多,要做毕业设计又要学车,一毕业马上又要找工作,不到一个月换了四份工作,面试的时候,被对方问了几个问题连话都不会说了,陷入了深深地绝望。 万般无奈之下,我找到了上海启窗心理机构的岳晓晓老师,开始了咨询治疗。他自己作为一个强迫症康复者,非常理解我心理的感受,第一次咨询时,他就告诉了我强迫症是可以痊愈的,但是需要一段时间,需要自己有一个正确的对待强迫症的态度,而不是总想着找到一个非常好的办法可以用最短的时间就摆脱所有困扰束缚。于是,在那之后,我就不再整天百度逛贴吧查找资料去找方法,因为强迫症康复是急不来的!而老师详细评估后根据我的具体情况,和我一起协商并制定了初步的咨询方案,刚开始对于深陷症状冲突的我印象最深的是正念内观的练习觉察,核心就是当强迫思维来袭时,用心去觉察自己当下的感受,去觉察到念头的虚假空的本质,让自己和那些痛苦的念头分离开来,唯有如此不断的觉察,培养自己的觉察能力,才能不被念头所惑。主要是他说的话总能说到我的心坎里去,那种细微的感受他总能够很容易理解,所以我就照着他说的去练习、体悟。他为我指了一条出路,让我找到了一个正确的方向,同时给了我一根拐杖(行之有效的操作方法),让我能够一点一点地做到顺其自然,接纳。 我觉得现在很多的所谓强迫症治疗师总是把很简单的话说很精深,绕来绕去谈所谓的接纳,顺其自然,谈方法,但实际上没有丝毫可操作的办法,纯粹是在误导我们,让大家走了更多的弯路。真正谈方法其实很简单,谁都有觉察的本能,关键是自己要不断的练习去提升,老师给我发了一些非常经典却又很简短的录音,我每天都有坚持练习,主要目的就是通过觉察自己的呼吸和身体感受让自己能够从各种思绪中解脱出来,很有效果! 现在的我,通过岳老师这三个月以来的咨询和自己的体悟,有了很大的进步,虽然现在还是时不时会受到一些困扰,但是对念头没有那么恐惧了,每每念头来时,可以意识到念头来了,在心里跟强迫念头说,你又来了是吧,好吧,看你要停留多久,我不管你。 各位迫友们,一定要有信心啊!我们确实很痛苦很可怜,但是,自己要帮自己一把。如果你现在很痛苦,别再一个人撑着了,找到合适自己的方法,坚持下去,你就会看到黎明的曙光!
196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高三,强迫,我的大学
岳晓晓 15-12-25 13:21
我是一名高三毕业生,高考成绩还算比较满意, 621 分,志愿已填好,在等待着大学通知书的到来。此刻正享受着假期时光的同时,把握时间充实提升自己,每天忙里有闲,生活得很充实。然而这在半年前是不可想象的。 大概在一年前这个时候我经历了失恋,当时的我很不甘心却又无能为力于是自甘堕落,开始在脑海里营造一个我无所不能的完美世界,我幻想我是一个多么完美的人,总能在各种场合引人注目,幻想考上一所好大学,想象着自己在若干年后成为一方大人物等等等等;然而现实之中,我是最晚睡也是最晚起的那个;我总以为自己处在舞台中心自以为举手投足都有人关注,可我却不敢表现出来以至于别人对我的评价形象点叫高冷直接点叫内向;上课发呆睡觉,下课睡觉发呆,每天就是在脑海里幻想幻想幻想,或者大喊痛苦痛苦痛苦,又或者不停地自问为什么为什么为什么,这就是我的日常;而我的成绩也很稳定,一直是这个重点班的垫底(学校重本率 92% )。 这样的生活看上去不过是一个差生的自甘堕落罢了,但其实更大的危机已经来临。 大概在上学期的期末,一次在和男同学聊天时脑子里突然冒出“我是不是喜欢男生”这样的想法,我被吓到了,拼命抵制这样的想法”我怎么可能是同性恋?我绝对不是同性恋 ! ”可这样的想法却一直笼罩着我,就像一团乌云一样,原本晴朗的思想一下被黑压压的一片罩住了,越想摆脱压得越重。当时的我万分恐惧,以为人生就此完蛋,却又不甘心,还有“宏伟大业”等着我呢,怎么能就此屈服?于是拼了命抵抗,自认为能战胜这样的想法,这样抵抗了一星期,徒劳无功,内心充满了恐惧和无助。于是当我回到家借助网络查询之后我初步判断,这应该是 OCD (当时只找到国外的一些案例,还不知这就是强迫症的一种)。 在接下来的搜寻中我认识了强迫症、森田疗法、内观疗法等等,像许多患者一样我疯狂阅读许多相关文章,希望从中寻求解决之道。并在这个过程在幸认识并选择了上海启窗的岳老师,因于学习的安排,开始经过几次正式的预约咨询后,后面基本上是通过手机 QQ 留言互动,一直到我高考的前几天结束,如今回想,非常感谢岳老师在这段时间的耐心指导和陪伴,在这个过程当中自己纠结着、坚持着、体悟着,同时也在变化着。 顺其自然,为所当为。大家再熟悉不过了。也很好理解,就是该干嘛干嘛去,这样的理解大家都不会有偏差。然而如何运用到生活中这是一个关键。 开始总是艰难的。当我心念着顺其自然时为所当为时,像是有一个强大的队友在一旁帮助,可没一会,念头便冒了出来,它总是那么逼真,逼真到让我总去反抗。这样一次一次下来,形成了“建立信心 - 被摧垮 - 建立信心 - 被摧垮 - 建立信心····”的循环,于是信心渐渐被削弱,渐渐怀疑森田疗法,怀疑各种疗法,强迫症那一团阴云刚被扒开一点就又再一次围拢甚至更压迫了。这或许就是老师们所说的“陷在念头中、和念头做斗争、活在脑海里···”了吧。现在,当我写下这些文字时,我却无比清醒地认识到,我就是在和自己作斗争。出现在我脑海里的是“当时的我坐在教室中独自和自己较劲”的画面。而我此刻想对“他”说“先把作业做好”。没错,就是为所当为。 顺其自然,便是我们所想所思没有个对错之分,既来之则安之;为所当为,便是先把手头的事做好。把这八个字运用到治疗中生活中,还需要忍耐、毅力、耐心和时间。 学会忍耐。念头来了,很不舒服,很痛苦,很心酸,没关系,抗住。痛苦是成长的必经之路,而成长发生在我们生命的每时每刻,不分年龄。凤凰涅槃,浴火重生,那是痛苦;同样的强迫症是痛苦的,当我面对这些痛苦时我就对自己说“痛苦是来帮我的,没有这样剧烈的痛苦我会一辈子浑浑噩噩碌碌无为”。回过头来,我发现正是有了强迫症我才能成长的如此之快,我在其中学到的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多,而这段经历会让我终生受用。 忍耐不是无为,还需拿出毅力。可这毅力不是用来对抗症状念头,把它用到你的学习你的事业上去。高三下学期一开学离高考就只剩 99 天,那时开始每晚我仍是最晚睡的,因为我在开夜车;每天早上我又是最早起的;可我仍有一大半时间受到念头症状的影响,很苦恼,但我还是坚持着。有时候想到高考就害怕,没关系,继续学习;有时候怕强迫症好不了,没关系,继续学习;有时候学习不下,没关系,休息一下,继续学习;什么都不是问题,顺其自然;也不能因为什么而停下脚步,为所当为。这么下来,到高考前,大部分时间,我都能投入学习之中。你以为到现在我就没有任何念头了么?如果这么想,那还说明你还没有意识到念头是无法控制也不需要控制的。就是到现在,我还是有念头,可又怎样,该干嘛干嘛,这才是一个正确的对待强迫症的态度,也是一种生活态度。 在治疗强迫症的过程中我们还应意识到,我们的生活不能以情绪为中心。在离高考只剩五十多天时,我的成绩依然不起色,而我对强迫症的认知也还存在误区时,我似乎又陷入消极,情绪恶劣,一筹莫展。生活似乎一点起色都没有,努力好像都进了大海。每天面对坏心情,再次进入了低谷。于是我尝试以学习为立足点,只以学习为目标而不过分在乎情绪,即情绪好也罢坏也罢,都可以,没关系,我还是继续学习。这样,无形之中信心又建立起来,我又开始了良性循环。 做到忍耐和付出努力,剩下的就是耐心和时间了。只要大方向正确,态度正确,那么痊愈只是时间问题了。我相信每个患者都希望一瞬间强迫症就好了,或者在某个节点上就痊愈了,没问题,这就是个必经阶段。但我的亲身经历告诉我,对待强迫症和对待人和事一样,不劳就绝对无获,不要期待有奇迹,只相信自己的双手。而痊愈也不是一瞬间的事,是一个缓慢领悟的过程。 回望整个历程,当初那么痛苦不堪,现在看来都是云淡风轻;当我写这篇文章时我差点连“顺其自然为所当为”都想不起来,然而我的所作所为无不是围绕着八个字展开的。 突然领悟世上本没有强迫症,只有不正确的生活态度。 当有关强迫症其他记忆淡去,留在脑海里的就是一种生活态度,专心致志的做事,脚踏实地的生活。
201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强迫症会导致逻辑思维能力下降吗?
岳晓晓 15-12-23 14:38
答:强迫症严重的时候会影响到思维和注意力、认知的很多方面,这主要是因为反复的强迫症状会占掉很多大脑的思维空间,自然就会出现这些能力的下降了。但是这些能力在症状恢复后是可以恢复的。
743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强迫症一般是多少岁容易患病?
岳晓晓 15-12-22 13:39
强迫症容易发病的年龄是青春期到壮年,但是目前有最小年龄为4岁、最大年龄到82岁的报道。
232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神经病和精神病是一个概念吗?
岳晓晓 15-12-21 13:56
答:不是。神经病主要指神经内科的神经系统疾病,涉及脑血管病、肌肉疾病、周围神经病等。而精神病是精神疾病中的重性精神病的代名词,指的是精神分裂症和双相情感障碍等疾病。
199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强迫症的危害是什么?
岳晓晓 15-12-20 13:46
强迫症是常见的精神障碍。首先,危害表现为病友自己精神上非常痛苦,因为有强迫思维的纠缠或强迫行为的重复,那种强迫和反强迫的存在使病友自己感觉生不如死,并且很难自控自己的行为,这大大影响了病友自己对生活的把握和控制。而这些痛苦在外人眼中可能看不到,别人会误认为病友是故意的。这些难以和人说清楚的痛苦更是让病友深受折磨。 其次,强迫症海会损害认知功能。强迫症病友存在不同程度的认知功能损害,记忆障碍、注意障碍、执行功能障碍都很常见。这些会影响病友注意力的集中,严重者会影响病友的学习和工作,甚至使病友完全丧失学习能力和工作能力。 再次,严重的强迫症还会影响到病友和其他人的相处,可能产生矛盾,甚至行为冲突。
204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治疗强迫症最需要的是什么?
岳晓晓 15-12-18 17:06
答:治疗强迫症最需要正确的诊断和治疗,需要药物和心理的共同努力,需要家人的支持和个人的努力。面对疾病需要全体总动员,但是最需要的还是病友自己的耐心和信心。
247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强迫症会持续很长时间吗?
岳晓晓 15-12-17 12:36
答:强迫症的病情变化,可以是多个样子、多种形式。所以同样是强迫症病友,疾病的表现和病情变化的特点可以是非常不同的。有的病情是持续性存在一段时间,短的几个月,长的数年;有的病情是间断的、波动性的存在,症状常常好几个月、坏几个月。病情可能会在几年内波动,可能会在稳定数年后重新出现,也可能会在心里因素解除的情况下自然消失。在整个病情中,症状可以是单一的强迫症状,如强迫洗手;也可以多种症状同时存在,如强迫洗手和检查,以及强迫思维的共存;也可以在不同时间段表现出不同的症状。 病情的变化多样而繁杂,需要病友和医生一起判定疾病的表现和变化,有更多的耐心来找出疾病的特点和发展趋势以及适宜的治疗方法。
311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得了强迫症多长时间能好?
岳晓晓 15-12-16 19:24
答:强迫症从整体来讲,症状具有波动性,一般起病缓慢、病程较长、症状可持续多年、病情时轻时重。强迫症还是一个复杂的疾病,里面包括各种不同的疾病亚型。所以病友会有各种不同程度的临床损害、不同病程的演化、不同的临床治疗效果,以及各异的合并症状,这些都会影响疾病的结局。所以多长时间能好转需要根据每个病友的具体情况而定,短则几周,长则数年。我们建议病友先就诊和医生一起详细评估。目前大致的急性期治疗需要2~3个月,维持期为半年到1年,甚至更长。
241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有没有可能我不是强迫症,只是简单的心理问题而已?
岳晓晓 15-12-10 12:06
每个疾病都有误诊的可能,所以不要自己随意的推测,病友应先积极地就诊,和医生一起讨论分析疾病,争取获得正确的诊断。
187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强迫症病友恢复后能做什么工作,有要求吗?
岳晓晓 15-12-4 17:50
强迫症病友恢复以后,可以担任的工作从基本本身来看没有特殊的限制。但是具体的工作选择要看个人的工作能力、抗压的能力以及工作的要求来决定。
197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高三,强迫,我的大学
岳晓晓 15-12-2 14:33
我是一名高三毕业生,高考成绩还算比较满意, 621 分,志愿已填好,在等待着大学通知书的到来。此刻正享受着假期时光的同时,把握时间充实提升自己,每天忙里有闲,生活得很充实。然而这在半年前是不可想象的。 大概在一年前这个时候我经历了失恋,当时的我很不甘心却又无能为力于是自甘堕落,开始在脑海里营造一个我无所不能的完美世界,我幻想我是一个多么完美的人,总能在各种场合引人注目,幻想考上一所好大学,想象着自己在若干年后成为一方大人物等等等等;然而现实之中,我是最晚睡也是最晚起的那个;我总以为自己处在舞台中心自以为举手投足都有人关注,可我却不敢表现出来以至于别人对我的评价形象点叫高冷直接点叫内向;上课发呆睡觉,下课睡觉发呆,每天就是在脑海里幻想幻想幻想,或者大喊痛苦痛苦痛苦,又或者不停地自问为什么为什么为什么,这就是我的日常;而我的成绩也很稳定,一直是这个重点班的垫底(学校重本率 92% )。 这样的生活看上去不过是一个差生的自甘堕落罢了,但其实更大的危机已经来临。 大概在上学期的期末,一次在和男同学聊天时脑子里突然冒出“我是不是喜欢男生”这样的想法,我被吓到了,拼命抵制这样的想法”我怎么可能是同性恋?我绝对不是同性恋 ! ”可这样的想法却一直笼罩着我,就像一团乌云一样,原本晴朗的思想一下被黑压压的一片罩住了,越想摆脱压得越重。当时的我万分恐惧,以为人生就此完蛋,却又不甘心,还有“宏伟大业”等着我呢,怎么能就此屈服?于是拼了命抵抗,自认为能战胜这样的想法,这样抵抗了一星期,徒劳无功,内心充满了恐惧和无助。于是当我回到家借助网络查询之后我初步判断,这应该是 OCD (当时只找到国外的一些案例,还不知这就是强迫症的一种)。 在接下来的搜寻中我认识了强迫症、森田疗法、内观疗法等等,像许多患者一样我疯狂阅读许多相关文章,希望从中寻求解决之道。并在这个过程在幸认识并选择了上海启窗的岳老师,因于学习的安排,开始经过几次正式的预约咨询后,后面基本上是通过手机 QQ 留言互动,一直到我高考的前几天结束,如今回想,非常感谢岳老师在这段时间的耐心指导和陪伴,在这个过程当中自己纠结着、坚持着、体悟着,同时也在变化着。 顺其自然,为所当为。大家再熟悉不过了。也很好理解,就是该干嘛干嘛去,这样的理解大家都不会有偏差。然而如何运用到生活中这是一个关键。 开始总是艰难的。当我心念着顺其自然时为所当为时,像是有一个强大的队友在一旁帮助,可没一会,念头便冒了出来,它总是那么逼真,逼真到让我总去反抗。这样一次一次下来,形成了“建立信心 - 被摧垮 - 建立信心 - 被摧垮 - 建立信心····”的循环,于是信心渐渐被削弱,渐渐怀疑森田疗法,怀疑各种疗法,强迫症那一团阴云刚被扒开一点就又再一次围拢甚至更压迫了。这或许就是老师们所说的“陷在念头中、和念头做斗争、活在脑海里···”了吧。现在,当我写下这些文字时,我却无比清醒地认识到,我就是在和自己作斗争。出现在我脑海里的是“当时的我坐在教室中独自和自己较劲”的画面。而我此刻想对“他”说“先把作业做好”。没错,就是为所当为。 顺其自然,便是我们所想所思没有个对错之分,既来之则安之;为所当为,便是先把手头的事做好。把这八个字运用到治疗中生活中,还需要忍耐、毅力、耐心和时间。 学会忍耐。念头来了,很不舒服,很痛苦,很心酸,没关系,抗住。痛苦是成长的必经之路,而成长发生在我们生命的每时每刻,不分年龄。凤凰涅槃,浴火重生,那是痛苦;同样的强迫症是痛苦的,当我面对这些痛苦时我就对自己说“痛苦是来帮我的,没有这样剧烈的痛苦我会一辈子浑浑噩噩碌碌无为”。回过头来,我发现正是有了强迫症我才能成长的如此之快,我在其中学到的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多,而这段经历会让我终生受用。 忍耐不是无为,还需拿出毅力。可这毅力不是用来对抗症状念头,把它用到你的学习你的事业上去。高三下学期一开学离高考就只剩 99 天,那时开始每晚我仍是最晚睡的,因为我在开夜车;每天早上我又是最早起的;可我仍有一大半时间受到念头症状的影响,很苦恼,但我还是坚持着。有时候想到高考就害怕,没关系,继续学习;有时候怕强迫症好不了,没关系,继续学习;有时候学习不下,没关系,休息一下,继续学习;什么都不是问题,顺其自然;也不能因为什么而停下脚步,为所当为。这么下来,到高考前,大部分时间,我都能投入学习之中。你以为到现在我就没有任何念头了么?如果这么想,那还说明你还没有意识到念头是无法控制也不需要控制的。就是到现在,我还是有念头,可又怎样,该干嘛干嘛,这才是一个正确的对待强迫症的态度,也是一种生活态度。 在治疗强迫症的过程中我们还应意识到,我们的生活不能以情绪为中心。在离高考只剩五十多天时,我的成绩依然不起色,而我对强迫症的认知也还存在误区时,我似乎又陷入消极,情绪恶劣,一筹莫展。生活似乎一点起色都没有,努力好像都进了大海。每天面对坏心情,再次进入了低谷。于是我尝试以学习为立足点,只以学习为目标而不过分在乎情绪,即情绪好也罢坏也罢,都可以,没关系,我还是继续学习。这样,无形之中信心又建立起来,我又开始了良性循环。 做到忍耐和付出努力,剩下的就是耐心和时间了。只要大方向正确,态度正确,那么痊愈只是时间问题了。我相信每个患者都希望一瞬间强迫症就好了,或者在某个节点上就痊愈了,没问题,这就是个必经阶段。但我的亲身经历告诉我,对待强迫症和对待人和事一样,不劳就绝对无获,不要期待有奇迹,只相信自己的双手。而痊愈也不是一瞬间的事,是一个缓慢领悟的过程。 回望整个历程,当初那么痛苦不堪,现在看来都是云淡风轻;当我写这篇文章时我差点连“顺其自然为所当为”都想不起来,然而我的所作所为无不是围绕着八个字展开的。 突然领悟世上本没有强迫症,只有不正确的生活态度。 当有关强迫症其他记忆淡去,留在脑海里的就是一种生活态度,专心致志的做事,脚踏实地的生活。
150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强迫症病友恢复后能做什么工作,有要求吗?
岳晓晓 15-12-1 18:03
强迫症病友恢复以后,可以担任的工作从基本本身来看没有特殊的限制。但是具体的工作选择要看个人的工作能力、抗压的能力以及工作的要求来决定。
179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疾病,是唤醒你探索内在的旅程!
岳晓晓 15-11-30 12:58
当心灵以疾病的形式来表达自己时,你怎样才能明白它的语言呢?疾病显现的时候,你可能并不知道它在向你传递什么信息。事实上因为你否认情绪已经很长时间了,所以疾病在告诉你什么确实不是显而易见的。了解疾病的精神含义是一个过程。它是一个探索,一段内在的旅程,借此你可以逐步恢复与灵魂的沟通。 疾病起始于情绪体 疾病与健康,这是每一个人迟早都会遇到的问题。首先我想谈谈疾病到底是什么。一切疾病都起源于精神层面。我会通过区分你们的不同身体来对此做出解释:除了这个人人都能看得见的物质身体,你们也还有一个情绪体,一个心智体,还有一个灵性体。 疾病一般起始于情绪体,它在物质体里表现为有某些淤塞物。通常是心智体上的一些信念造成了情绪的淤塞,最后会表现为疾病。我这里说的是那些根深蒂固的信念或思维惯性,它们一般是那些关乎你自己的对与错的信念。 评判会阻碍能量的流动,制造瘀堵 评判会真正地在你们的情绪能量系统中制造瘀堵。瘀堵出现的地方就是情绪能量无法自由流动的地方,在你的能量场中它们显现为某种黑色的能量。这种黑色能量可能会停留在你的身体里。但这不是必然的,因为这个过程会花费相当一段时间。在它显现为疾病之前,你还有足够多的机会可以将自己转化到一个情绪平衡的状态。 一般来说,你的情绪会告诉你自己的能量没有流动,一旦你注意到这些信息并尊重它,那些瘀堵就释放掉了。比如说,每次当你不得不做某事时,你都感到烦躁和愤怒,如果你去细致地体察这情绪,那么你就会发现它在告诉你:你正在强迫自己做那些不能真正表达你是谁、你想成为谁的事情。然而,如果你总是忽略自己的愤怒,强迫自己去做那些令自己不快乐的事情,那么这情绪就会转入地下。它会将自己从意识中隐藏起来,而在肉体中表达自己。压抑的情绪是希望引起你关注的能量。一旦它开始在肉体中表达自己,疾病就出现了。 一般来说,每种疾病都指向一个长期忽略的内在的情绪问题。而身体上的症状使情绪问题能够在另一个层面上为你所见,这实际上是在帮助你接触到这些瘀堵。从这个意义上说,疾病的症状或疼痛都是心灵的语言,灵魂渴望自己的内部能够充分交流。当能量自由地流动并不断地自我更新时,灵魂是快乐的。而瘀堵则阻碍了能量的自由流动——那会使心灵觉得沮丧。 因此,疾病有着提示的作用:它向你指出那些需要疗愈的地方。尽管疾病看起来是负面的 -- 你被各种症状和疼痛所困扰,但我们应该把疾病看成一个讯息或指示。这样一来就比较容易与疾病合作,而不是抗拒它了。 心灵通过很多种方式跟你交流,它最喜欢透过直觉对你讲话:包括微妙的情绪、预感和心灵低语等等。如果这种方式无法奏效,你就会被情绪所警告。情绪大声地讲话,它们明白无误地告诉你: 你必须审视自己的内心,找到激起情绪反应的原因。任何时候只要你被情绪严重地困扰了,你都要找到它的原因和含义。只要你平静下来仔细倾听,灵魂就会告诉你答案。如果你抵抗,或者否认自己的情绪,灵魂就将通过身体来对你讲话。 身体是有智慧的,它不仅会对其吸收的物质(如食物和水)做出高度敏感的回应,它也会对你的情绪、感觉和思想做出同样敏感的回应。身体本是我们与灵魂之间的交流工具。它不只是供我们居住的躯壳,它还拥有一套聪明的运行机制,可以帮助灵魂表达和了解自身的问题。 疾病是一个探索,一段内在的旅程 当灵魂以疾病的形式来表达自己时,你怎样才能明白它的语言呢?疾病显现的时候,你可能并不知道它在向你传递什么信息。事实上因为你否认情绪已经很长时间了,所以疾病在告诉你什么确实不是显而易见的。了解疾病的精神含义是一个过程。它是一个探索,一段内在的旅程,藉此你可以逐步恢复与灵魂的沟通。 为了踏上这段探索之旅,首先我们必须接受自己的病患。通常你们对于疾病的最初反应是否定和抗拒的。由于疾病让你害怕,所以你希望它消失得越快越好。你害怕衰弱、缺陷和最终的死亡。一旦身体衰弱或患病了,恐慌就紧紧地抓住了你,这妨碍你从一个更为宽广的视野去看疾病。你可以把它看成是另一种光,看成是一个改变的信号,或者是看成一个去取回丢失的珍贵礼物的邀请。 真正的问题不是疾病本身,而是它所揭示出来的内在的瘀堵 为了理解疾病的提示功能,并且达到跟它的合作,对身体病患的症状与痛苦表示接受是非常重要的。接受身体的状况,愿意倾听灵魂的声音,这实际上就已经解决了一半的问题。真正的问题不是疾病本身,而是它所揭示出来的内在的瘀堵。我们可以说疾病一把抓住了你,强迫你去检查那个瘀堵。而当你直面疾病、用你的心和灵魂去接受它,你就已经消除了部分的淤塞,虽然你还未精确地知道疾病要告诉你什么。通过你踏上这段内在旅程的意愿、耐心和决心,有一部分沟通已经重新建立了。 接受和拥抱疾病 然而,接受和拥抱疾病对你来说并不容易。你可能发现自己对它会产生排斥、愤怒或绝望的情绪,因此你无法听见疾病想告诉了你什么。你会经常地得到某些特定的提示,比如,身体的无力表明你必须放下某些责任,花更多的时间独处,减少活动,多关注自己的需求。 你可能还不知道如何从精神层面上解读自己的身体状况,但通常来说,疾病在你身上的表现就是一个很大的提示。那些对身体的限制,就如同一束光照亮了原本的黑暗之处。 你对自己足够温和和宽容吗? 你能真正地照顾好自己的身心所需吗? 疾病通常会带来这些问题,而面对和接受这些问题所引发的情绪也是治疗过程的一部分。 要真正地开始治疗,你必须全然地接受疼痛、不适、焦虑、愤怒和安全感的缺失。你必须看着它,对它友好,向它伸出你的双手。它是来寻求你的疗愈的。疾病不是必须要尽快除掉的东西,它在此刻来到你的生活里绝非偶然。 如果你忽略身体的语言,一直抗拒疾病,你将很难明白疾病的精神本质和意义。因为有太多的愤怒和恐惧围绕着它。只有当你能够面对疾病,面对疼痛和不适,面对你的恐惧和厌恶,你才真正达到了内在的自由。拥抱它们吧,然后心平气和地问:你们想告诉我什么? 你才是自己身体的创造者 在你们的社会中,与自己的身体保持密切关系并不那么被提倡。将你们的身体当作一个值得爱和尊敬的个体一样来与之对话,会显得有一点不自然。你们被灌输了许多格式化的条条框框:身体应该看起来如何,匀称和健康表示什么,应该吃什么,不该吃什么。你们针对健康长寿的生活模式有着各种各样的规定和标准。 然而这些格式化的观念跟灵魂之路没有任何关系。灵魂之路是非常个人化的。因此,为了找出身体遭受病患或疼痛的真相,你需要以非常私人化的方式去调整自己,抛掉所有一般化的标准和规则,它们通常都是假的。你需要丢开一切外部的标准,而在内心深处寻求自己的真相。 这对你而言是个巨大的挑战。因为你被疾病中的恐惧和恐慌紧紧抓住了,所以你会匆忙地去求助于外部的权威,向他寻求建议和安慰。他可能是一个医生,也可能是一位非传统治疗专家,基本上这没有什么区别。重要的是你们出于恐惧放弃了自己的责任,而倾向于把它交付给别人。 当然,聆听专家的建议并无过错,并且通常也是明智的。但你需要把这份知识带进内心,用你自己的心去衡量,体会这个建议是否跟你有共鸣。只有你才是自己生活的创造者,是你身体的主人。只有你才知道什么东西对身体是最有好处的。从根本上说你才是自己身体的创造者。 运用你的想像力 疾病代表了阻塞的情绪,其中的一部分情绪超出了你们的意识范畴。因此,理解疾病或症状所表示的含义并不总是容易的。有时,透过一个特定的疾病明白灵魂想要告诉你什么似乎非常困难。这时候你需要深入内心,彻底地审视自己,逐渐了解疾病所显示出来的各种能量,逐渐了解它想要告诉你什么。 恢复与身体的密切关系是需要练习的。它不会自动地出现,所以也别轻易放弃。当你没完没了地抱怨时,试着再次审视这些抱怨吧。放松一会儿,然后用平和的念头扫过身体患病的地方,请求病痛以一个活的生命体的形式出现,以便你能跟它交谈。请求它显现为一个动物、孩子或人的模样,或是请求它显现为一个指引 -- 无论以什么形态。运用你的想象吧!想象力是一个珍贵的工具,它可以发现灵魂里最深的震颤。 如果你这样做了,当身体以图像或感觉来回答你时,你会觉得快乐,你会为那失而复得的亲密关系而感到幸福。身体对你讲话了,它恢复了交流者的角色!这真的是一个突破。一旦你知道你可以从内在了解自己的身体,并且只有你才能这样做时,你会更加地自信。而自信又会使你更容易领悟疾病的语言。它也能令你在收到内在答案时,不会因其不符合社会的普遍观念而推开它。在任何情况下与自己的身体保持亲密都是非常可贵的,尤其是在生病或苦恼之时。 疾病想要带你回家 让身体讲话的途径是爱。如果你通过不断地对自己重复治疗肯定句或治疗愿景来消除疾病,就并非是在促进交流,那仍然是某种形式的斗争或抗拒。关键是要逐步理解疾病的意义,只有理解它,它才会转变,情绪淤塞才可以消除。这就是治疗过程的运行机理:不是以这样那样的方式来与疾病抗争,而是像朋友一样接纳它 -- 它想给你指出正确的方向。因为疾病给你带来了恐慌和苦恼,所以要理解这一点并不容易。但是接受与理解疾病才是治疗的真正途径。疾病想要带你回家。
162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为什么大家认为强迫症是很罕见的病?
岳晓晓 15-11-12 15:28
根据流行病学调查,强迫症的终生患病率为0.8%~3.0%。从这个数据看,它并不是罕见的疾病。大家觉得这个病少见,多半是因为社会对这个疾病不太关注,一部分病友有被歧视的感觉,病友之间很少交流而已。
154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你知道洁癖吗?
岳晓晓 15-10-27 14:35
谈到洁癖,你一定耳濡目染,不会陌生。如果你碰见以下小姐,您能认识她是洁癖吗? 某单位有位年轻的小姐,喜好洁净已经到了成癖的地步,她不仅每天必须反复不断地洗脸洗手,甚至连上班时为避免在公共汽车与人接触而弄脏自己,每天竟花3小时走路上下班(她不会骑车)。回家后,她更是要反复地把家里的地板、桌椅、日常用品擦得干干净净才罢休,屋内哪怕有一点不洁之处都会让她心里十分地不舒服。 这位小姐所表现出来的是一种叫“洁癖”的心理病症,它属于强迫症的范畴。洁癖者对自身及所处环境的洁净要求,几乎到了无以复加的挑剔程度。他们总是强迫自己做一些清洁工作,否则内心就感到烦躁空虚,以至最后这种清洁工作成了其生活的一个不可取代的重要组成部分。 洁癖患者以女性居多。美国旧金山一家结婚顾问公司的女老板宝莲,她规定公司的职员每隔一小时就要进浴室洗澡1次,每天冲洗8次,浴巾和香皂免费供应,她本人每天至少冲洗10次。 所谓“癖”,是由于某种原因,从过去到现在,在某人行为模式中固定化了的,称为他身上所特有的频繁出现的东西。“癖”表现出做某种行为时的心理倾向性,它往往与人在过去长时间的生活经历中的精神成长有关,也同该人现时的心理背景有着很深的关系。所以透过洁癖,我们可以找出好洁成癖的有关心理动因。 首先,洁癖可能是由生活经历,即出身和家庭环境而产生的癖,有些洁癖者的父母特别是母亲,往往就是一个洁癖者,他们对子女的洁净有一种超乎寻常的要求。小苏小时候母亲对她十分严厉,一切与小苏相关的东西,不论是她的身体和衣服,还是她的桌子与床,只要有一点脏和乱,马上就会遭到爱净如命的母亲的一番没完没了的训斥,并非要勒令小苏马上收拾干净。天才日久,小苏对脏和乱产生了一种病态的恐怖。一旦看到哪个地方有点凌乱,她马上会联想到母亲那严厉的面孔和刻薄的语言,进而产生了心理上的紧张感。于是渐渐地,她同母亲一样,你能容忍自己及周围有那么一点点不干净的地方,哪怕那“不干净”在别人眼里并算不了什么。 其次,洁癖可能反应了一种自卑心理。有些洁癖者由于某种原因感到很自卑,因而他们很担心自己因不整洁而被人看不起。小芬从农村考上了大学,她常常因物质生活水平没有城市同学高,见识没有城市同学那么广,以及说话没有城市同学那么纯正而感到低人一头。有一次同屋的一个城市的女同学讽刺乡下人身上有一种难闻的味,她听后就老担心自己身上会产生别人难以接受的味,所以从此以后,她老是反复地洗澡洗衣服,最后竟成了洁癖。 最后,洁癖可能是一种代偿行为。所谓代偿行为,就是人在某种心理欲望得不到满足时,通过它来获得替代满足的一种方式。文芳找了个大老板结了婚,但婚后两人感情并不融洽。丈夫由于业务繁忙经常长期在外,常常让她一个人空守闺房。后来她又发现丈夫与别的女性还有不正当关系,更让渴望真诚挚爱的她心灰意冷。于是她整日地把时间花在反复地梳洗打扮上,一会儿照 照镜子,一会儿又闻闻手,总觉得还不够洁净,于是又擦又洗。显然,文芳的洁癖背后隐藏着一种不能得到满足的心理欲求,她企图借外在洁净来增强自己的魅力。满足自己被爱的强烈心理需求。 由此可见,洁癖是当事者在其生活过程中,逐渐固定下来的行为模式。所以洁癖者要从上述分析中找与自己有关的心理动因,对症下药而加以克服。此外,无论是何种原因导致的洁癖,当事人都应让自己明白,整洁干净自然是好,但凡事不能绝对。人的天性中应有一点对乱的宽容,这样才能保证自己心态和生活的稳定与正常。
131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什么是人格障碍?
岳晓晓 15-10-22 11:25
人格障碍指人格特征明显偏离正常,使病人形成了一贯的反应个人生活风格和人际关系的异常行为模式。这种模式显著偏离特定的文化背景和一般的认知方式(尤其在待人接物方面),明显影响其社会功能与职业功能,造成对社会环境的适应不良,病人为此感到痛苦并已具有临床意义。病人虽然无智能障碍,但适应不良的行为模式难以矫正。仅少数病人在成年后程度上可有改善。通常开始于童年期或青少年期,并长期持续发展至成年或终生。如果人格偏离正常系由躯体疾病(如脑病、脑外伤、慢性酒中毒等)所致,或继发于各种精神障碍应称为人格改变。
149 次阅读|0 个评论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阳光工程 ( 京ICP备10041392号-12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北二街8号1510 邮编:100080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0199号  

GMT+8, 24-11-23 09:36

Powered by Discuz! X3.2 联系我们

© 2001-2013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