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阳光工程心理网

 找回密码
 点击这里加入阳光论坛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tag 标签: 启窗心理咨询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分享 强迫症痊愈者如何看待症状和焦虑
岳晓晓 15-12-29 18:50
【老师点评】强迫症的症状五花八门、千奇百怪甚或是不可思议,都来源于内心的恐惧和不安。在实际的咨询治疗中,症状并不完全是治疗的直接目的,然而我们常常 于恐惧和不安引起的 ,却让我们在症状中难以自拔。这位康复迫友提到的焦虑是焦虑,症状是症状,二者不相干, 我们有时候无需改变其内容,但是可以改变之间的关系,当然做到这一点需要一些方法,需要一点坚持,需要一些信念与鼓励。加油! 相隔多时没有来贴吧,故地重游,看到贴吧还有不少吧友纠结于症状问题。作为一个痊愈达 6 年的人,我觉得有必要再谈谈我对强迫症的看法。 我观迫吧中人,对森田的理论都比较熟悉,有些吧友俨然一副森田理论专家的姿态。所以,为了不浪费大家的时间,我也不谈那些耳熟能详的话了。但横看成岭侧成峰,对于森田疗法,我也有一些个人感悟。 以前我在贴吧,曾反复强调的一个观点。揭示强迫症的本质来源于内心的恐惧、不安。而造成我们恐惧不安的却不是我们的症状。症状只是我们为我们内心的焦虑不安所找的一个“理由”。这种焦虑不安役使我们去做强迫行为和强迫思维。 现观贴吧朋友所询问的问题,无一曾离开症状。究其原因,就是没有认识到症状不是造成我们焦虑不安的原因。所以,注意力总是停留在“症状”上。有过泛化经历的吧友都会知道,这个症状“解决”了,下一个症状又出现了,无穷无尽,永无休止。是的,只要你的焦虑不安仍在,症状是不可能让你”解决“完的。焦虑和症状是互为因果关系。焦虑为因,症状为果。关注症状为因,加重焦虑为果。加重焦虑为因,症状泛化为果。不关注症状为因,焦虑减弱为果。焦虑减弱为因,接纳焦虑变得容易为果。接纳焦虑变得容易为因,逐渐痊愈为果。所以,我的观点是先有的焦虑,不安,才有的症状。而不是现有的症状,才有的焦虑不安。症状甚至无法无法单方面产生焦虑和不安,只有我们关注症状(做强迫行为、强迫思维和对抗症状都属于关注),才会加重这种焦虑不安。严格一点来说,在整个强迫过程中,症状甚至处于一个无足轻重的地位。”关注症状为因,加重焦虑为果”,这句话只重”关注“二字,至于什么样的症状压根不重要。 为什么我们不能康复?就是不肯承认。是的,只此四个字。不肯承认。不肯承认焦虑和症状无关,不肯承认焦虑只和“关注”有关。真的肯承认了,你就不会在贴吧所问之处,都是谈自己症状让你多难受多痛苦了。 也许有人会问,你说先有的焦虑不安,才有的症状。那么最初的焦虑不安从何而来?其实,最初仅仅是某个想法产生,我们没能顺其自然,让它“自生自灭”,反而把它视为异物,因而产生轻微焦虑感。从而展开一系列的强迫思维、强迫行为或与症状的对抗。而这种强迫或对抗又加重了焦虑。假如我们在没有得强迫症之前就深谙森田理论,即使最初一念奇异想法产生时,也不足为虑,我们能够做到顺其自然,因为那时候的焦虑不足以役使我们去臣服于它。 有些人排斥森田疗法,以为森田疗法只是纸上谈兵,要接纳症状太难。其实,如果你真的明白了,真的承认症状不是造成你焦虑不安的原因,那你自然而然就不会想去“解决”症状。因为症状不是敌人,焦虑才是敌人,而”关注“又是焦虑的帮凶,它帮着助长焦虑的势力。我实话告诉你们,接纳难,是难在初期。就像破竹子,刚开始破的时候总是最困难的。而一旦破开,就相对轻松了。 谈到接纳。我又有些看法。一般人会说接纳会说接纳你的症状。而我却不这样说。我会说接纳你的焦虑,接纳你的不安。而不谈症状,不谈接纳症状。因为我就是要给症状洗冤。 接纳焦虑不安和接纳症状,二者略有不同。若说接纳症状,你能接纳亦未尝不可。毕竟实践起来做法都是一样的。都是回归现实生活中去,不再关注症状。但若不能接纳,势必把目光放在症状上,口里总谈症状如何如何。所以,我要大家从对症状的关注中解放出来。只谈接纳焦虑不安。不谈接纳症状。只说带着焦虑不安去生活,而不说带着症状去生活。所以,把你的焦虑不安和症状分割开来,焦虑是焦虑,症状是症状,二者不相干。这是重中之重。我东说西说无非是为了说这句话。因为焦虑不安只和”关注“有关系。大家千万不要在这里轻易放过。我当初正是悟到此理而基本放弃了强迫,逐渐走向痊愈。 我给大家说的这个思想,可以说是顿悟法。不谈关于症状的一切,不从枝枝叶叶入手。从树木的根本入手。症状仿佛像枝枝叶叶,剪不断理还乱。剪掉一个,还有无数个,且新旧交替,何有休止日?不如绝它空气,水分,养料(即不再关注)让它自然枯毁。 最后,我总结一下做法。正确的做法是放弃去分析强迫症状,走出这个”症状让我很难受“的误区。对症状的态度是不参与也不抵抗,即不去辩论。回归生活中去。心中焦虑就焦虑。接纳你的焦虑,仿佛焦虑是自己身体的一部分。或者仿佛焦虑的不是自己(这个层次稍高,需要一段时间的接纳可达到),焦虑是焦虑,你是你。你没有被它影响到。若症状来了,眼里只知有焦虑,不见有症状。此时对焦虑也不畏惧,视它为老朋友一般。来了让它来,走了让它走,不迎合不压迫。习惯去适应这位曾经的”不速之客“。当你真正这样做时,久而久之,情况会变得乐观。焦虑好像也逐渐燃尽它的生命。失去关注的燃料,它饥饿得再也没有力气伤到你。再回首,方觉焦虑也很脆弱,一切都变得云淡风轻。
192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我的强迫症咨询体验
岳晓晓 15-12-28 18:40
写于 2015 年 11 月 23 日 01:01 今年 6 月份,刚从学校毕业出来工作,开始自力更生,为生活而努力地去奋斗。我的想法和大多数人一样,趁着现在这么年轻,多学习多吃点苦,不要一直浪费时间。原本,我应该是朝气蓬勃,阳光积极的年轻人,有着用不完的精力去做应该做的事情,但是呢,我却无法管控自己的大脑,被强迫思维慢慢地侵蚀,使我这些年的处境遭遇越来越不好,一步一步地走向迷途,看不到光明。 仔细地算一算,自己的强迫史已经有 7 年之久了。高一开始时,主要的症状是口水强迫,那时候觉得反复吞咽口水对身体伤害很大,可是自己就是无法控制,最后自己的身体确实变得很差,每天心情也很压抑,整个人给人感觉很闷,不够开朗。就这样一直到了高三,因为那时候自己的成绩还不错,被分配到了重点班,那时候为了高考,同学们都很努力很刻苦的在读书,我自己也被他们感染了,强迫症状暂时消失了,高考的时候成绩也不错,考了个二本学校,就这样迈向了憧憬已久的大学校门。 我的大学很美,占地面积也很大,山清水秀,阳光灿烂,走在校园里到处都是和自己年纪相仿的年轻人,充满着青春的气息。那时候是来大学的第一年,自己在心里也默默地为自己打劲加油,一定要好好把握这四年时间,让自己的生活变得更加充实! 而我也一直是这样做的,大一那一年,上课很认真的听老师讲课,领悟的也很快,成绩在班级里也算中上。和同学之间关系也很融洽,阳光又自信的少年。也尝试着去做了很多兼职,增加自己的社会经验。 这样子的状态,我觉得算是很积极了吧,强迫思维也很少出现了。可是呢,好景不长,我的强迫症并没有好,它只不过是因为我刚刚来到一个新的环境,内心被美好的事物填满而暂时隐退,但是它会抓住每一个机会在某一个不经意的时刻强势归来,让你措手不及! 终于,它还是回来了。我记得那是 2012 年 4 月份的一个下午,我下课后和同学一起回到宿舍,一个人走到阳台上抽烟,突然,一个奇怪的念头从我大脑里闪过,我在想,如果我没有逻辑思维了会怎么样?于是乎,我开始反复思考早上上课时老师讲的内容,她讲的时候我明明是已经理解了不是,可是,怎么现在分析一下又感觉不对劲呢?甚至开始思索天气热了为什么要脱衣服,困了为什么要睡觉等等这些客观事实,我怀疑他们的正确性,开始担心焦虑,反复思考。那是自己没意识到是强迫症在作祟,以为自己只不过最近状态不好,过一会儿就没事了。可是,接下来的日子,我感觉到上课的时候老师讲的知识点我越来越难吸收了,因为我读的是工科,有很多的数学物理公式,对我们的逻辑思维,推理分析有要求,而我因为强迫思维的干扰之下,学习效率大大折扣,可以说从那天起,我已经不会读书了,从那天起,强迫症它又回来了。之后的大学生活里,还不算很糟糕,只是人变得有点笨,还是很努力的去兼职,做校园代理,情绪还算稳定。直到大三上学期,因为喜欢一个女生,追求了她几个月没有结果,最后把我的所有联系方式都给删除,甚至当面跟我说再也不想再见到我,我的心理受到了很大的打击,那段时间觉得生活无望,她不在的日子,我做什么事情都没有动力了。也是在那段时间,我的强迫症爆发了,彻底的爆发了。我开始纠结一点一点的小事,整天整夜的胡思乱想,非常痛苦。(具体强迫的是什么,我就不说了,大家都懂得) 后来也去过大医院的精神科拿过药,吃了大概半个月,我只记得那半个月吃完药很容易犯困,晚上睡觉身体偶尔还会抽搐,但是自己的强迫思维依旧停不下来,并没有什么卵用。之后,开始上网查资料,学习森田疗法,森田疗法的核心是顺其自然,为所当为。可是,强迫思维并没有缓解,这两年时间里,思维变得迟钝,越来越木纳,之前玩的好的同学也都不理我了,上半年还在学校的时候,事情比较多,要做毕业设计又要学车,一毕业马上又要找工作,不到一个月换了四份工作,面试的时候,被对方问了几个问题连话都不会说了,陷入了深深地绝望。 万般无奈之下,我找到了上海启窗心理机构的岳晓晓老师,开始了咨询治疗。他自己作为一个强迫症康复者,非常理解我心理的感受,第一次咨询时,他就告诉了我强迫症是可以痊愈的,但是需要一段时间,需要自己有一个正确的对待强迫症的态度,而不是总想着找到一个非常好的办法可以用最短的时间就摆脱所有困扰束缚。于是,在那之后,我就不再整天百度逛贴吧查找资料去找方法,因为强迫症康复是急不来的!而老师详细评估后根据我的具体情况,和我一起协商并制定了初步的咨询方案,刚开始对于深陷症状冲突的我印象最深的是正念内观的练习觉察,核心就是当强迫思维来袭时,用心去觉察自己当下的感受,去觉察到念头的虚假空的本质,让自己和那些痛苦的念头分离开来,唯有如此不断的觉察,培养自己的觉察能力,才能不被念头所惑。主要是他说的话总能说到我的心坎里去,那种细微的感受他总能够很容易理解,所以我就照着他说的去练习、体悟。他为我指了一条出路,让我找到了一个正确的方向,同时给了我一根拐杖(行之有效的操作方法),让我能够一点一点地做到顺其自然,接纳。 我觉得现在很多的所谓强迫症治疗师总是把很简单的话说很精深,绕来绕去谈所谓的接纳,顺其自然,谈方法,但实际上没有丝毫可操作的办法,纯粹是在误导我们,让大家走了更多的弯路。真正谈方法其实很简单,谁都有觉察的本能,关键是自己要不断的练习去提升,老师给我发了一些非常经典却又很简短的录音,我每天都有坚持练习,主要目的就是通过觉察自己的呼吸和身体感受让自己能够从各种思绪中解脱出来,很有效果! 现在的我,通过岳老师这三个月以来的咨询和自己的体悟,有了很大的进步,虽然现在还是时不时会受到一些困扰,但是对念头没有那么恐惧了,每每念头来时,可以意识到念头来了,在心里跟强迫念头说,你又来了是吧,好吧,看你要停留多久,我不管你。 各位迫友们,一定要有信心啊!我们确实很痛苦很可怜,但是,自己要帮自己一把。如果你现在很痛苦,别再一个人撑着了,找到合适自己的方法,坚持下去,你就会看到黎明的曙光!
197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目前症状不严重,等症状明显了再治疗可以吗?
岳晓晓 15-12-19 16:00
每个强迫症病友的症状发展规律不同,所以很难事先预计太多。但是疾病的治疗和康复,还是强调越早越好,早期调整对个人的心理发展极为有利。不要因为对疾病的不理解、对疾病的恐惧和羞耻感等心理因素的存在,延误治疗甚至丧失最佳的治疗机会。
199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强迫症会持续很长时间吗?
岳晓晓 15-12-17 12:36
答:强迫症的病情变化,可以是多个样子、多种形式。所以同样是强迫症病友,疾病的表现和病情变化的特点可以是非常不同的。有的病情是持续性存在一段时间,短的几个月,长的数年;有的病情是间断的、波动性的存在,症状常常好几个月、坏几个月。病情可能会在几年内波动,可能会在稳定数年后重新出现,也可能会在心里因素解除的情况下自然消失。在整个病情中,症状可以是单一的强迫症状,如强迫洗手;也可以多种症状同时存在,如强迫洗手和检查,以及强迫思维的共存;也可以在不同时间段表现出不同的症状。 病情的变化多样而繁杂,需要病友和医生一起判定疾病的表现和变化,有更多的耐心来找出疾病的特点和发展趋势以及适宜的治疗方法。
313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有没有可能我不是强迫症,只是简单的心理问题而已?
岳晓晓 15-12-10 12:06
每个疾病都有误诊的可能,所以不要自己随意的推测,病友应先积极地就诊,和医生一起讨论分析疾病,争取获得正确的诊断。
188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得了强迫症,以后是不是什么希望都没有了?
岳晓晓 15-12-7 17:32
强迫症是个可以治疗的疾病,并且治愈的希望非常大。病友认为没希望是因为对精神心理疾病不了解,所以病友不要自暴自弃,要及早就医接受治疗,以便早日康复。
174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强迫症病友恢复后能做什么工作,有要求吗?
岳晓晓 15-12-4 17:50
强迫症病友恢复以后,可以担任的工作从基本本身来看没有特殊的限制。但是具体的工作选择要看个人的工作能力、抗压的能力以及工作的要求来决定。
198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高三,强迫,我的大学
岳晓晓 15-12-2 14:33
我是一名高三毕业生,高考成绩还算比较满意, 621 分,志愿已填好,在等待着大学通知书的到来。此刻正享受着假期时光的同时,把握时间充实提升自己,每天忙里有闲,生活得很充实。然而这在半年前是不可想象的。 大概在一年前这个时候我经历了失恋,当时的我很不甘心却又无能为力于是自甘堕落,开始在脑海里营造一个我无所不能的完美世界,我幻想我是一个多么完美的人,总能在各种场合引人注目,幻想考上一所好大学,想象着自己在若干年后成为一方大人物等等等等;然而现实之中,我是最晚睡也是最晚起的那个;我总以为自己处在舞台中心自以为举手投足都有人关注,可我却不敢表现出来以至于别人对我的评价形象点叫高冷直接点叫内向;上课发呆睡觉,下课睡觉发呆,每天就是在脑海里幻想幻想幻想,或者大喊痛苦痛苦痛苦,又或者不停地自问为什么为什么为什么,这就是我的日常;而我的成绩也很稳定,一直是这个重点班的垫底(学校重本率 92% )。 这样的生活看上去不过是一个差生的自甘堕落罢了,但其实更大的危机已经来临。 大概在上学期的期末,一次在和男同学聊天时脑子里突然冒出“我是不是喜欢男生”这样的想法,我被吓到了,拼命抵制这样的想法”我怎么可能是同性恋?我绝对不是同性恋 ! ”可这样的想法却一直笼罩着我,就像一团乌云一样,原本晴朗的思想一下被黑压压的一片罩住了,越想摆脱压得越重。当时的我万分恐惧,以为人生就此完蛋,却又不甘心,还有“宏伟大业”等着我呢,怎么能就此屈服?于是拼了命抵抗,自认为能战胜这样的想法,这样抵抗了一星期,徒劳无功,内心充满了恐惧和无助。于是当我回到家借助网络查询之后我初步判断,这应该是 OCD (当时只找到国外的一些案例,还不知这就是强迫症的一种)。 在接下来的搜寻中我认识了强迫症、森田疗法、内观疗法等等,像许多患者一样我疯狂阅读许多相关文章,希望从中寻求解决之道。并在这个过程在幸认识并选择了上海启窗的岳老师,因于学习的安排,开始经过几次正式的预约咨询后,后面基本上是通过手机 QQ 留言互动,一直到我高考的前几天结束,如今回想,非常感谢岳老师在这段时间的耐心指导和陪伴,在这个过程当中自己纠结着、坚持着、体悟着,同时也在变化着。 顺其自然,为所当为。大家再熟悉不过了。也很好理解,就是该干嘛干嘛去,这样的理解大家都不会有偏差。然而如何运用到生活中这是一个关键。 开始总是艰难的。当我心念着顺其自然时为所当为时,像是有一个强大的队友在一旁帮助,可没一会,念头便冒了出来,它总是那么逼真,逼真到让我总去反抗。这样一次一次下来,形成了“建立信心 - 被摧垮 - 建立信心 - 被摧垮 - 建立信心····”的循环,于是信心渐渐被削弱,渐渐怀疑森田疗法,怀疑各种疗法,强迫症那一团阴云刚被扒开一点就又再一次围拢甚至更压迫了。这或许就是老师们所说的“陷在念头中、和念头做斗争、活在脑海里···”了吧。现在,当我写下这些文字时,我却无比清醒地认识到,我就是在和自己作斗争。出现在我脑海里的是“当时的我坐在教室中独自和自己较劲”的画面。而我此刻想对“他”说“先把作业做好”。没错,就是为所当为。 顺其自然,便是我们所想所思没有个对错之分,既来之则安之;为所当为,便是先把手头的事做好。把这八个字运用到治疗中生活中,还需要忍耐、毅力、耐心和时间。 学会忍耐。念头来了,很不舒服,很痛苦,很心酸,没关系,抗住。痛苦是成长的必经之路,而成长发生在我们生命的每时每刻,不分年龄。凤凰涅槃,浴火重生,那是痛苦;同样的强迫症是痛苦的,当我面对这些痛苦时我就对自己说“痛苦是来帮我的,没有这样剧烈的痛苦我会一辈子浑浑噩噩碌碌无为”。回过头来,我发现正是有了强迫症我才能成长的如此之快,我在其中学到的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多,而这段经历会让我终生受用。 忍耐不是无为,还需拿出毅力。可这毅力不是用来对抗症状念头,把它用到你的学习你的事业上去。高三下学期一开学离高考就只剩 99 天,那时开始每晚我仍是最晚睡的,因为我在开夜车;每天早上我又是最早起的;可我仍有一大半时间受到念头症状的影响,很苦恼,但我还是坚持着。有时候想到高考就害怕,没关系,继续学习;有时候怕强迫症好不了,没关系,继续学习;有时候学习不下,没关系,休息一下,继续学习;什么都不是问题,顺其自然;也不能因为什么而停下脚步,为所当为。这么下来,到高考前,大部分时间,我都能投入学习之中。你以为到现在我就没有任何念头了么?如果这么想,那还说明你还没有意识到念头是无法控制也不需要控制的。就是到现在,我还是有念头,可又怎样,该干嘛干嘛,这才是一个正确的对待强迫症的态度,也是一种生活态度。 在治疗强迫症的过程中我们还应意识到,我们的生活不能以情绪为中心。在离高考只剩五十多天时,我的成绩依然不起色,而我对强迫症的认知也还存在误区时,我似乎又陷入消极,情绪恶劣,一筹莫展。生活似乎一点起色都没有,努力好像都进了大海。每天面对坏心情,再次进入了低谷。于是我尝试以学习为立足点,只以学习为目标而不过分在乎情绪,即情绪好也罢坏也罢,都可以,没关系,我还是继续学习。这样,无形之中信心又建立起来,我又开始了良性循环。 做到忍耐和付出努力,剩下的就是耐心和时间了。只要大方向正确,态度正确,那么痊愈只是时间问题了。我相信每个患者都希望一瞬间强迫症就好了,或者在某个节点上就痊愈了,没问题,这就是个必经阶段。但我的亲身经历告诉我,对待强迫症和对待人和事一样,不劳就绝对无获,不要期待有奇迹,只相信自己的双手。而痊愈也不是一瞬间的事,是一个缓慢领悟的过程。 回望整个历程,当初那么痛苦不堪,现在看来都是云淡风轻;当我写这篇文章时我差点连“顺其自然为所当为”都想不起来,然而我的所作所为无不是围绕着八个字展开的。 突然领悟世上本没有强迫症,只有不正确的生活态度。 当有关强迫症其他记忆淡去,留在脑海里的就是一种生活态度,专心致志的做事,脚踏实地的生活。
151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强迫症病友恢复后能做什么工作,有要求吗?
岳晓晓 15-12-1 18:03
强迫症病友恢复以后,可以担任的工作从基本本身来看没有特殊的限制。但是具体的工作选择要看个人的工作能力、抗压的能力以及工作的要求来决定。
180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疾病,是唤醒你探索内在的旅程!
岳晓晓 15-11-30 12:58
当心灵以疾病的形式来表达自己时,你怎样才能明白它的语言呢?疾病显现的时候,你可能并不知道它在向你传递什么信息。事实上因为你否认情绪已经很长时间了,所以疾病在告诉你什么确实不是显而易见的。了解疾病的精神含义是一个过程。它是一个探索,一段内在的旅程,借此你可以逐步恢复与灵魂的沟通。 疾病起始于情绪体 疾病与健康,这是每一个人迟早都会遇到的问题。首先我想谈谈疾病到底是什么。一切疾病都起源于精神层面。我会通过区分你们的不同身体来对此做出解释:除了这个人人都能看得见的物质身体,你们也还有一个情绪体,一个心智体,还有一个灵性体。 疾病一般起始于情绪体,它在物质体里表现为有某些淤塞物。通常是心智体上的一些信念造成了情绪的淤塞,最后会表现为疾病。我这里说的是那些根深蒂固的信念或思维惯性,它们一般是那些关乎你自己的对与错的信念。 评判会阻碍能量的流动,制造瘀堵 评判会真正地在你们的情绪能量系统中制造瘀堵。瘀堵出现的地方就是情绪能量无法自由流动的地方,在你的能量场中它们显现为某种黑色的能量。这种黑色能量可能会停留在你的身体里。但这不是必然的,因为这个过程会花费相当一段时间。在它显现为疾病之前,你还有足够多的机会可以将自己转化到一个情绪平衡的状态。 一般来说,你的情绪会告诉你自己的能量没有流动,一旦你注意到这些信息并尊重它,那些瘀堵就释放掉了。比如说,每次当你不得不做某事时,你都感到烦躁和愤怒,如果你去细致地体察这情绪,那么你就会发现它在告诉你:你正在强迫自己做那些不能真正表达你是谁、你想成为谁的事情。然而,如果你总是忽略自己的愤怒,强迫自己去做那些令自己不快乐的事情,那么这情绪就会转入地下。它会将自己从意识中隐藏起来,而在肉体中表达自己。压抑的情绪是希望引起你关注的能量。一旦它开始在肉体中表达自己,疾病就出现了。 一般来说,每种疾病都指向一个长期忽略的内在的情绪问题。而身体上的症状使情绪问题能够在另一个层面上为你所见,这实际上是在帮助你接触到这些瘀堵。从这个意义上说,疾病的症状或疼痛都是心灵的语言,灵魂渴望自己的内部能够充分交流。当能量自由地流动并不断地自我更新时,灵魂是快乐的。而瘀堵则阻碍了能量的自由流动——那会使心灵觉得沮丧。 因此,疾病有着提示的作用:它向你指出那些需要疗愈的地方。尽管疾病看起来是负面的 -- 你被各种症状和疼痛所困扰,但我们应该把疾病看成一个讯息或指示。这样一来就比较容易与疾病合作,而不是抗拒它了。 心灵通过很多种方式跟你交流,它最喜欢透过直觉对你讲话:包括微妙的情绪、预感和心灵低语等等。如果这种方式无法奏效,你就会被情绪所警告。情绪大声地讲话,它们明白无误地告诉你: 你必须审视自己的内心,找到激起情绪反应的原因。任何时候只要你被情绪严重地困扰了,你都要找到它的原因和含义。只要你平静下来仔细倾听,灵魂就会告诉你答案。如果你抵抗,或者否认自己的情绪,灵魂就将通过身体来对你讲话。 身体是有智慧的,它不仅会对其吸收的物质(如食物和水)做出高度敏感的回应,它也会对你的情绪、感觉和思想做出同样敏感的回应。身体本是我们与灵魂之间的交流工具。它不只是供我们居住的躯壳,它还拥有一套聪明的运行机制,可以帮助灵魂表达和了解自身的问题。 疾病是一个探索,一段内在的旅程 当灵魂以疾病的形式来表达自己时,你怎样才能明白它的语言呢?疾病显现的时候,你可能并不知道它在向你传递什么信息。事实上因为你否认情绪已经很长时间了,所以疾病在告诉你什么确实不是显而易见的。了解疾病的精神含义是一个过程。它是一个探索,一段内在的旅程,藉此你可以逐步恢复与灵魂的沟通。 为了踏上这段探索之旅,首先我们必须接受自己的病患。通常你们对于疾病的最初反应是否定和抗拒的。由于疾病让你害怕,所以你希望它消失得越快越好。你害怕衰弱、缺陷和最终的死亡。一旦身体衰弱或患病了,恐慌就紧紧地抓住了你,这妨碍你从一个更为宽广的视野去看疾病。你可以把它看成是另一种光,看成是一个改变的信号,或者是看成一个去取回丢失的珍贵礼物的邀请。 真正的问题不是疾病本身,而是它所揭示出来的内在的瘀堵 为了理解疾病的提示功能,并且达到跟它的合作,对身体病患的症状与痛苦表示接受是非常重要的。接受身体的状况,愿意倾听灵魂的声音,这实际上就已经解决了一半的问题。真正的问题不是疾病本身,而是它所揭示出来的内在的瘀堵。我们可以说疾病一把抓住了你,强迫你去检查那个瘀堵。而当你直面疾病、用你的心和灵魂去接受它,你就已经消除了部分的淤塞,虽然你还未精确地知道疾病要告诉你什么。通过你踏上这段内在旅程的意愿、耐心和决心,有一部分沟通已经重新建立了。 接受和拥抱疾病 然而,接受和拥抱疾病对你来说并不容易。你可能发现自己对它会产生排斥、愤怒或绝望的情绪,因此你无法听见疾病想告诉了你什么。你会经常地得到某些特定的提示,比如,身体的无力表明你必须放下某些责任,花更多的时间独处,减少活动,多关注自己的需求。 你可能还不知道如何从精神层面上解读自己的身体状况,但通常来说,疾病在你身上的表现就是一个很大的提示。那些对身体的限制,就如同一束光照亮了原本的黑暗之处。 你对自己足够温和和宽容吗? 你能真正地照顾好自己的身心所需吗? 疾病通常会带来这些问题,而面对和接受这些问题所引发的情绪也是治疗过程的一部分。 要真正地开始治疗,你必须全然地接受疼痛、不适、焦虑、愤怒和安全感的缺失。你必须看着它,对它友好,向它伸出你的双手。它是来寻求你的疗愈的。疾病不是必须要尽快除掉的东西,它在此刻来到你的生活里绝非偶然。 如果你忽略身体的语言,一直抗拒疾病,你将很难明白疾病的精神本质和意义。因为有太多的愤怒和恐惧围绕着它。只有当你能够面对疾病,面对疼痛和不适,面对你的恐惧和厌恶,你才真正达到了内在的自由。拥抱它们吧,然后心平气和地问:你们想告诉我什么? 你才是自己身体的创造者 在你们的社会中,与自己的身体保持密切关系并不那么被提倡。将你们的身体当作一个值得爱和尊敬的个体一样来与之对话,会显得有一点不自然。你们被灌输了许多格式化的条条框框:身体应该看起来如何,匀称和健康表示什么,应该吃什么,不该吃什么。你们针对健康长寿的生活模式有着各种各样的规定和标准。 然而这些格式化的观念跟灵魂之路没有任何关系。灵魂之路是非常个人化的。因此,为了找出身体遭受病患或疼痛的真相,你需要以非常私人化的方式去调整自己,抛掉所有一般化的标准和规则,它们通常都是假的。你需要丢开一切外部的标准,而在内心深处寻求自己的真相。 这对你而言是个巨大的挑战。因为你被疾病中的恐惧和恐慌紧紧抓住了,所以你会匆忙地去求助于外部的权威,向他寻求建议和安慰。他可能是一个医生,也可能是一位非传统治疗专家,基本上这没有什么区别。重要的是你们出于恐惧放弃了自己的责任,而倾向于把它交付给别人。 当然,聆听专家的建议并无过错,并且通常也是明智的。但你需要把这份知识带进内心,用你自己的心去衡量,体会这个建议是否跟你有共鸣。只有你才是自己生活的创造者,是你身体的主人。只有你才知道什么东西对身体是最有好处的。从根本上说你才是自己身体的创造者。 运用你的想像力 疾病代表了阻塞的情绪,其中的一部分情绪超出了你们的意识范畴。因此,理解疾病或症状所表示的含义并不总是容易的。有时,透过一个特定的疾病明白灵魂想要告诉你什么似乎非常困难。这时候你需要深入内心,彻底地审视自己,逐渐了解疾病所显示出来的各种能量,逐渐了解它想要告诉你什么。 恢复与身体的密切关系是需要练习的。它不会自动地出现,所以也别轻易放弃。当你没完没了地抱怨时,试着再次审视这些抱怨吧。放松一会儿,然后用平和的念头扫过身体患病的地方,请求病痛以一个活的生命体的形式出现,以便你能跟它交谈。请求它显现为一个动物、孩子或人的模样,或是请求它显现为一个指引 -- 无论以什么形态。运用你的想象吧!想象力是一个珍贵的工具,它可以发现灵魂里最深的震颤。 如果你这样做了,当身体以图像或感觉来回答你时,你会觉得快乐,你会为那失而复得的亲密关系而感到幸福。身体对你讲话了,它恢复了交流者的角色!这真的是一个突破。一旦你知道你可以从内在了解自己的身体,并且只有你才能这样做时,你会更加地自信。而自信又会使你更容易领悟疾病的语言。它也能令你在收到内在答案时,不会因其不符合社会的普遍观念而推开它。在任何情况下与自己的身体保持亲密都是非常可贵的,尤其是在生病或苦恼之时。 疾病想要带你回家 让身体讲话的途径是爱。如果你通过不断地对自己重复治疗肯定句或治疗愿景来消除疾病,就并非是在促进交流,那仍然是某种形式的斗争或抗拒。关键是要逐步理解疾病的意义,只有理解它,它才会转变,情绪淤塞才可以消除。这就是治疗过程的运行机理:不是以这样那样的方式来与疾病抗争,而是像朋友一样接纳它 -- 它想给你指出正确的方向。因为疾病给你带来了恐慌和苦恼,所以要理解这一点并不容易。但是接受与理解疾病才是治疗的真正途径。疾病想要带你回家。
163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接受阴影,才能和谐
岳晓晓 15-11-28 17:13
生活中,我们惧怕阴影,但它并不会消失,反而会潜伏在我们的潜意识里,与我们作对。我们试图忘记自己曾遭受的伤害,但忘记越多,我们失去的就越多。我们的天赋就沉睡在阴影里,当我们发现它、接受它之后,生命就会苏醒,从阴影走向光明。生活是我们的老师,痛苦尤其是我们的老师。    “ 生命中最不幸的一个事实是,我们所遭遇的第一个重大磨难多来自于家庭。 ” 著名国际心理学家弗兰克 • 卡德勒说, “ 并且,这种磨难是可以遗传的。 ”   暴力的遗传   特迪是弗兰克在华盛顿大学学心理学时帮助过的一个男孩。 10 岁的特迪无法集中精力学习,他整天都沉浸在各种各样的白日梦里。这是逃避,因为他的生活实在太不幸了。   特迪的父亲是个酒鬼,喝醉后会一整天一整天地毒打特迪,他还曾让特迪和狗一起睡。父亲还常带妓女回家,也会毒打妻子。最后,在社会服务部门的干预下,特迪总算逃出了这个地狱般的家庭。之后,几个家庭都试过收养特迪,但他除了做白日梦和学习困难外,还有更严重的撒谎和偷窃的陋习,这些家庭最后都放弃了他。   之所以如此,是因为特迪尽管逃出了现实的地狱,却逃不出 “ 记忆的地狱 ” 。父亲对他的毒打、他的痛苦以及仇恨,他都无法忘记。他做白日梦、撒谎都是为了逃避他小小年纪就生活在地狱的这个真相。他偷窃,是为了取回自己被剥夺的东西。生活经验没有告诉他,他能通过正常的途径得到他想要的。   父亲伤害特迪,是因为他先受过伤。特迪的祖父也是一个打孩子的变态酒鬼,他虐待并毒打儿子,特迪的父亲想忘记这个真相,为了做到这一点,他小时候一样爱做白日梦,长大了则酗酒。进入醉酒状态后,他心中的仇恨失去了控制,最后将这个仇恨投射到妻子和儿子身上。   这是暴力的遗传,我们不难见到一些家族一直在延续这个毁灭性的循环。   愿望的接力   愿望的接力也是最常见的家庭磨难之一。祖父有梦想 A ,没有实现,他将梦想 A 强加在孩子头上 ; 父亲有梦想 B ,但因为被祖父强加了梦想 A ,梦想 B 没有实现。于是,他将梦想 B 强加到自己的孩子头上。   在很多糟糕的家庭,都可以看到种种毁灭性的循环。但是,我们不必因此去埋怨父辈或祖父辈,因为这个历史的传承不会因为抱怨而消失。并且,当你抱怨的时候,你必定会是这个恶性循环的参与者。    “ 要打破这个循环,我们就必须从自己开始。 ” 弗兰克说, “ 逃避或抱怨无济于事,那样阴影就依然是阴影。要么,我们因为它而变成一个同样可恶的人 ; 要么,我们因为彻底压抑了这些阴影而丧失了一部分的自我,从而变得虚弱。 ”   像特迪的父亲,他试图用做白日梦、酗酒这些方式来逃避阴影,但结果只是变成和特迪的祖父一样暴虐的人。至于像那些在工作坊中表达过想换个家庭重新生活的意愿的人,在经过弗兰克的培训后,他们都重新认识到,这是我们每个人的一种使命:   作为一个人,我们必须深入地探讨自己经历过的所有事件以及教训,只有在这个深度上我们才能发现我们自己的真实,找到自己的决策能力。发生过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怎么去处理。无论我们出生、成长在什么样的家庭里,我们从中学到什么经验与教训,并如何最大限度地利用它们,这才是最重要的。   阴影是我们的人生财富   阴影和光明一样,都是我们的生命。如果逃避,我们就损失了一部分自我和力量。如果面对并整合阴影,阴影就会变成我们的人生财富。    “ 你不能逃避事实。 ” 弗兰克强调说, “ 你能做到的,就是从你自己开始,将你自己的苦难转化为你的催化剂。 ”   他说,他的理论受到了中国阴阳论的影响。人生必然一方面是阴影,另一方面是光明。并且,阴极就是阳,阳极就是阴,阴阳对立而统一。但是,在生活中,我们惧怕阴影。当我们这样做时,阴影并不会消失,它反而会潜伏在我们的潜意识里,与我们作对。这就仿佛是我们自己的一部分丢失了,不仅丢失了,它甚至还与我们作对。    “ 我们试图忘记自己曾遭受的伤害,但忘记越多,我们失去的就越多。作为一个人,我们就越不完整。阴影是我们自己的一部分。我们的天赋就沉睡在阴影里,当我们发现它、接受它之后,我们的生命就会苏醒,我们就会从阴影走向光明。 ”    “ 生活是我们的老师。 ” 弗兰克强调说, “ 痛苦尤其是我们的老师。 ”
157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30部心理学电影,很值得一看
岳晓晓 15-11-26 12:00
1. 《充气娃娃之恋》 lars and the real girl 心理学看点:孤僻症,妄想症。 2. 《吮拇指的人》 thumbsucker 心理学看点: ADHD Ritalin ,注意缺陷与多动障碍。 3. 《大象》 elephant 心理学看点:电影以一种难以想象的时间-空间语言挑战了传统电影的现实主义,从这个角度,讨论自然而然地进入到一个哲学层面,对一件已经发生的事实,时间已经过去,以回忆和和判断建立的感知体系能够还原事实本身吗?从现象出发如何抵达真相?经验事实是否就是事物的本质?电影的艺术虚构性与现实的真实性之间到底是怎样的关系?这个题域从胡塞尔的现象学开始一直到德勒兹的 “ 影像 - 时间理论 ” 似乎一直在延伸,加斯想我们在这部电影中看到,任何理性,无论是意识形态的权力话语还是纯粹的理论 / 话语推导,在现象的丛林中是多么盲目和无知。他说, “ 我就像哥仑布,我对一切将一无所知 ” ,也许正像《疾走罗拉》的开场白那样, “ 电影只进行 90 分钟,剩下的都是理论了! ” 4. 《秘窗》 secret window 心理学看点: DID ,多重人格。 5. 《致命 ID 》 Identity 心理学看点:分离性身份识别障碍,旧称 MPD ,多重人格障碍。 DID 身份识别障碍 多重人格 其实每个人都是有多重人格的 问题在于你发现了多少 6. 《火柴人》 matchstick men 心理学看点:洁癖、强迫性人格。 7. 《歌西卡》 gothika 心理学看点:犯罪心理学,失忆。 8. 《失眠》 insomni 心理学看点:严重失眠症。 睡眠障碍还是比较严重的事情 请大家都不要忽视 9. 《异度空间》 inner senses 心理学看点:精神分裂症。 超自然现象是由心理角度造成的 10. 《美国精神病人》 american psycho 心理学看点:双重人格 精神分裂症 11. 《钢琴教师》 la pianiste 心理学看点:继《蓝丝绒》以后最卓越的性心理变态电影杰作。 12. 《美丽心灵》 a beautiful mind 心理学看点:妄想型精神分裂症,以及爱在精分治疗中起到的决定性作用。 13. 《死亡试验》 das experiment 心理学看点:服从心理,经典的社会心理学实验。 14. 《海滩》 the beach 心理学看点:假人性的贪婪,是彻头彻尾的一个心理学实验。 15. 《记忆碎片》 memento 心理学看点: Short-term memory failure 短时记忆障碍,海马体损伤。 16. 《搏击俱乐部》 fight club 心理学看点: DID ,身份识别障碍,多重人格。 17. 《灵异第六感》 the six sense 心理学看点:儿童心理学。 18. 《圣女贞德》 the messenger : the story of joan of arc 心理学看点:精神分裂症。 19. 《一树梨花压海棠》 lolita 心理学看点:性心理变态。 20. 《心灵捕手》 good will hunting 心理学看点:心理咨询,认知行为疗法 + 来访者中心。精神分析弗洛伊德。 21. 《心理游戏》 the game 心理学看点:人格 / 性格测试,应用,设计情景。 22. 《第八日》 le huitleme jour 心理学看点:唐氏综合症。 23. 《梦旅人》 picnic 心理学看点:影片并没有过多地表现精神病的歇斯底里,取而代之的是这些病人的单纯和可爱,由此展现了现实的残酷和生命的脆弱。岩井俊二的巅峰作。 24. 《一级恐惧》 primal fear 心理学看点:法庭中的心理学家,职业资格,犯人伪装多重人格。犯罪心理学典型代表作 25. 《本能》 basic instinct 心理学看点:弗洛伊德、性与暴力的本能。 26. 《沉默的羔羊》 the silence of the lambs 心理学看点: Abnormal 的心理学,潜意识,人格分析。变态心理学,异性癖、食人狂。最全的了 27. 《雨人》 rain man 心理学看点:孤独症 ( 通俗点叫自闭症 ) 高功能孤独症。 28. 《蓝丝绒》 blue velvet 心理学看点:展现了各种性心理扭曲的场景。心理学电影开山鼻祖 29. 《发条橙》 a clockwork orange 心理学看点:条件反射,厌恶疗法,行为主义经典。 classical conditioning 的代表 直接表现了 UCS UCR CS CR 的关系 经典中的经典 30. 《爱德华大夫》 spellbound 心理学看点:梦的解析、失忆、强迫泛化。精神分析中的经典。
171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得了强迫症是不是很可怕?
岳晓晓 15-11-24 11:38
人们感觉疾病可怕通常是因为人类对疾病没有有效的治疗方法。而目前对强迫症的治疗方案是比较明确的,所以得了强迫症并不可怕。
208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强迫症是心理疾病还是精神疾病?
岳晓晓 15-11-9 11:25
强迫症在目前的疾病归类中属于精神疾病的大范畴,主要的治疗机构是精神科。我们建议有强迫症状的病友前往专业机构进行治疗。
161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真正的健康是不是一点强迫症状都没有?
岳晓晓 15-11-4 11:23
就像人不可能不生病一样,健康人也很难说一点儿强迫症状的体验都没有。健康人也可以出现具有强迫症状特点的一些现象,比如过度仔细、好检查、有洁癖等。这类现象对生活的影响微乎其微,也可以说是人正常心理社会生活的一些组成成分。真正的健康不意味着一点儿强迫症状都不能有。
151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强迫症可以自愈吗?
岳晓晓 15-10-31 11:25
根据以往国际上的研究及文献报道,强迫症状自动缓解或痊愈的可能性比较小。据不完全统计,在未经治疗情况下,11%~14%的强迫症患者的症状会完全缓解并维持一段时间,而33%的病人病情存在波动起伏,大多数病人的症状逐渐发展严重,这一数量达到54%~61%之多。
161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你知道洁癖吗?
岳晓晓 15-10-27 14:35
谈到洁癖,你一定耳濡目染,不会陌生。如果你碰见以下小姐,您能认识她是洁癖吗? 某单位有位年轻的小姐,喜好洁净已经到了成癖的地步,她不仅每天必须反复不断地洗脸洗手,甚至连上班时为避免在公共汽车与人接触而弄脏自己,每天竟花3小时走路上下班(她不会骑车)。回家后,她更是要反复地把家里的地板、桌椅、日常用品擦得干干净净才罢休,屋内哪怕有一点不洁之处都会让她心里十分地不舒服。 这位小姐所表现出来的是一种叫“洁癖”的心理病症,它属于强迫症的范畴。洁癖者对自身及所处环境的洁净要求,几乎到了无以复加的挑剔程度。他们总是强迫自己做一些清洁工作,否则内心就感到烦躁空虚,以至最后这种清洁工作成了其生活的一个不可取代的重要组成部分。 洁癖患者以女性居多。美国旧金山一家结婚顾问公司的女老板宝莲,她规定公司的职员每隔一小时就要进浴室洗澡1次,每天冲洗8次,浴巾和香皂免费供应,她本人每天至少冲洗10次。 所谓“癖”,是由于某种原因,从过去到现在,在某人行为模式中固定化了的,称为他身上所特有的频繁出现的东西。“癖”表现出做某种行为时的心理倾向性,它往往与人在过去长时间的生活经历中的精神成长有关,也同该人现时的心理背景有着很深的关系。所以透过洁癖,我们可以找出好洁成癖的有关心理动因。 首先,洁癖可能是由生活经历,即出身和家庭环境而产生的癖,有些洁癖者的父母特别是母亲,往往就是一个洁癖者,他们对子女的洁净有一种超乎寻常的要求。小苏小时候母亲对她十分严厉,一切与小苏相关的东西,不论是她的身体和衣服,还是她的桌子与床,只要有一点脏和乱,马上就会遭到爱净如命的母亲的一番没完没了的训斥,并非要勒令小苏马上收拾干净。天才日久,小苏对脏和乱产生了一种病态的恐怖。一旦看到哪个地方有点凌乱,她马上会联想到母亲那严厉的面孔和刻薄的语言,进而产生了心理上的紧张感。于是渐渐地,她同母亲一样,你能容忍自己及周围有那么一点点不干净的地方,哪怕那“不干净”在别人眼里并算不了什么。 其次,洁癖可能反应了一种自卑心理。有些洁癖者由于某种原因感到很自卑,因而他们很担心自己因不整洁而被人看不起。小芬从农村考上了大学,她常常因物质生活水平没有城市同学高,见识没有城市同学那么广,以及说话没有城市同学那么纯正而感到低人一头。有一次同屋的一个城市的女同学讽刺乡下人身上有一种难闻的味,她听后就老担心自己身上会产生别人难以接受的味,所以从此以后,她老是反复地洗澡洗衣服,最后竟成了洁癖。 最后,洁癖可能是一种代偿行为。所谓代偿行为,就是人在某种心理欲望得不到满足时,通过它来获得替代满足的一种方式。文芳找了个大老板结了婚,但婚后两人感情并不融洽。丈夫由于业务繁忙经常长期在外,常常让她一个人空守闺房。后来她又发现丈夫与别的女性还有不正当关系,更让渴望真诚挚爱的她心灰意冷。于是她整日地把时间花在反复地梳洗打扮上,一会儿照 照镜子,一会儿又闻闻手,总觉得还不够洁净,于是又擦又洗。显然,文芳的洁癖背后隐藏着一种不能得到满足的心理欲求,她企图借外在洁净来增强自己的魅力。满足自己被爱的强烈心理需求。 由此可见,洁癖是当事者在其生活过程中,逐渐固定下来的行为模式。所以洁癖者要从上述分析中找与自己有关的心理动因,对症下药而加以克服。此外,无论是何种原因导致的洁癖,当事人都应让自己明白,整洁干净自然是好,但凡事不能绝对。人的天性中应有一点对乱的宽容,这样才能保证自己心态和生活的稳定与正常。
132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什么是自知力?自知力缺乏提示什么?
岳晓晓 15-10-26 10:54
自知力又称内省力,指患者对其精神病状态的认识能力,即是否察觉到自己的精神状态存在异常,对自己异常的表现能否正确分析和判断。能正确认识自己的精神病理病态称为“有自知力”,认为自己的精神病理状态不是病态称为“无自知力”,介于两者之间为“有部分自知力”。 自知力缺乏是多数精神疾病(如精神分裂症)的常见症状,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它的有无,是鉴别神经症与精神分裂症的一个重要指征,因此它在精神科临床上占重要地位。早在1973年WHO在一项精神分离症的国际合作研究中就已发现,急性精神分裂症最常见的症状是自知力缺失,高达97%,慢性精神分裂症为89.3%,而各国关于精神分裂症诊断中一致性最高的症状也是自知力缺失。有人研究的77例患者中入院时无一自知力完整 者。 判断有无自知力有四条标准:1.患者意识到出现别人认为异常的现象。2.患者自己认识到这些现象是异常的。3.患者认识到这些异常是自己的精神疾病所致。4.患者意识治疗是必须的。 强迫症、焦虑症等神经症患者的自知力多出存在。 精神病患者在自知力如能逐渐恢复,是疾病趋向缓解的主要指征之一。在临床上自知力完整程度及其变化,往往被看作判断精神疾病恶化、转好或痊愈的一个标准。自知力完全恢复是精神病痊愈的重要指征之一。而且自知力的患者能够主动配合治疗,依从性好,这对巩固疗效、防止复发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而自知力缺乏的患者往往不配合治疗,拒绝服药,不愿就医,常导致复发。
158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强迫症是精神障碍吗?
岳晓晓 15-10-22 12:11
在上一个题目"强迫症是精神病吗?"一文中,主要从狭义的概念来讲,强迫症不是精神病,主要告诉读者,强迫症不是精神分裂症。 但从广义的角度讲,强迫症属于精神障碍,即精神疾病的范畴。精神障碍又称精神疾病。精神障碍(精神疾病)实际上分成很多种类,病情轻重不一,对病患者日常生活的影响也各异。其实,人们生活在现今社会,经常要面对效率高、节奏快的要求及所带来的压力,随时都会在精神心理上受到各种困扰,一旦处理不当,就会造成精神疾病,不仅对个人,还会对家庭和社会带来很大的影响。 精神疾病是在受到内外各种致病因素的影响下,大脑机能活动发生紊乱而导致认知、情感意识及行为精神活动产生不同程度障碍的疾病,如偏执、认知、情感意识、感应等障碍而产生恐惧、焦虑、幻听幻觉、敏感多疑、强迫急躁,思维紊乱,不能控制自己的状态等。精神疾病可分为器质性精神障碍、精神分裂症、情感障碍、人格障碍等。为了消除多数人对精神疾病的误解,目前已用"精神障碍"一词来替代原来常用的“精神病”。精神障碍其实是一种常见的疾病。根据统计资料,平均每十个人之中,就有一个人患有或轻或重的精神障碍。 我们还要弄清强迫症在精神障碍中的分类。在《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三版)(CCMD3)》中,将精神障碍分为0~9大类,第四大类是“癔症、应激相关障碍、精神症”强迫症是以强迫观念、强迫冲动、强迫行为等强迫症状为主要表现第一种精神症。因此,从广义上讲强迫症属于精神障碍(精神疾病)的范畴。
146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什么是神经症?
岳晓晓 15-10-21 12:54
神经症是一组主要表现为焦虑、抑郁、恐惧,强迫、疑病症状,或神经衰弱症状的精神障碍。本障碍有一定的人格基础,起病常受心理社会(环境)因素影响。症状没有可证实的器质性病变作基础,与病人的现实处境不相称,但病人对存在的症状感到痛苦和无能为力,自知力完整或基本完整,病程多迁延。各种神经症性症状或其组合可见于感染、中毒、内脏、内分泌或代谢和脑器质性疾病,称神经症样综合征。
160 次阅读|0 个评论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阳光工程 ( 京ICP备10041392号-12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北二街8号1510 邮编:100080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0199号  

GMT+8, 24-11-23 17:21

Powered by Discuz! X3.2 联系我们

© 2001-2013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