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阳光工程心理网

 找回密码
 点击这里加入阳光论坛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3401|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随笔日志] 童年回忆 兴趣班 读书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13-6-13 10:15:2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当下,各种林林总总的兴趣班,让我们这些做家长的目不暇接。不由感叹现在的小孩子太幸福,不禁回忆起往事,我也讲讲我小时候兴趣班的故事,讲讲我读书的故事。

     小学时,每周二都有第二课堂的活动,有体育、美术、手工、鼓号队、作文班。可以自由参加,不收取任何费用,但参加的人,还真的是对某样活动有“兴趣”的孩子。毕竟那个年代,家长对兴趣班不太感冒,除非孩子真的喜欢,或者特别的要求,家长才送孩子参加兴趣班。当年的我,对美术班和作文班都有强烈的兴趣,当时我画画的水平,在班里是中上,估计到了美术班,就得排在下游,所以,虽然喜欢,但却不敢去参加美术小组的活动。现在想想,还是有自卑的情绪在里面,希望把最好的一面展示给大家。而作文班,则是作文班老师的“钦点”,才进入的。

      作文班老师姓曲,原来是教中学物理的,后来调到我们小学,教自然。同时带作文的兴趣班。我上她兴趣班的时间比较短,还真不记得她教给我们什么了。只记得有一次,同一个兴趣班的小男生抄袭,我正好读过那段。当场揭发,搞得他很没有面子。后来那老师得了脑瘤,兴趣班也就黄摊了,班里的孩子如鸟兽散。在这个作文班里,我最大的收获,就是培养了我对文学的兴趣。

      当时,已经到了小学4年级,每年的寒暑假,学校都要发一些电影票,让我们去看电影,开学交影评。偏巧那时候运气如同踩了狗屎,几次影评都在市里获了奖。引起了贵和少年之家的注意。正如百草园是鲁迅儿时的乐园一样,我小时候也有一块乐园,那就是贵和的少年之家,少年之家是比少年宫低一个档次的公立儿童活动机构,最主要的,是有专业的老师和免费。而少年宫的是收费的,同时门槛太高,我这种女屌丝自是难以企及。

    少年之家的作文班和其他的兴趣班相比,犹如鸡肋,毕竟当时,作文比赛比较少,而写作,需要长时间的积累,才能够出成绩,老师干劲儿不高。也不记得老师在班上都讲什么了。只记得有大量的阅读,这个班在寒暑假也活动,大部分时间,老师都不讲什么,就是让我们去阅读自己喜爱的书籍。少年之家的图书并不多,现在想起来,只不过几千册。我们寒暑假的2/3的时间,都在少年之家做阅读,每天8小时。老师很少讲解,这样作文班就很枯燥,很多人做了逃兵。我呢,因为阴差阳错,假期也没有地方可去,还有这么一个兴趣班的“收留”我,就坚持了下来。期间在市里举办的几次作文竞赛中获奖,老师的鼓励、同学的赞扬让自己飘飘然起来,觉得自己还真的是搞文学的一块“料”,愈发喜欢阅读,愈发喜欢写作。现在回头想想,鼓励和赞美真的很重要,它能够让人发挥出更大的潜能,也能让人朝着目标而努力。

    那时读书的书,有着浓重的时代色彩,读了很多前苏联的文学著作,像《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等。当时知道,自己的命运,把握在自己的手里。学习张海迪和高尔基,那时服膺的名言是贝多芬的“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读书囫囵吞枣,有些词不知道是什么意思,查字典也查不到,譬如鲁迅文章中的“描绣像”,就不知已然,也不肯问老师。

    一晃儿到了初中,语文课骤然加难。凭着小时候良好的阅读功底和写作水平,我的语文成绩出类拔萃。语文老师很喜欢我。经常给我加小灶,对我花费了大量的心血,真的是如同慈母一样的老师,初中的学科,有很多让家长签字的,我因为一些原因,是放羊式生长,父母都不管我,很多时候,都是这个语文老师给我签的字。对她,我真的是铭感五内。最后一次见到她,是我上了大学,当时她已经罹患乳腺癌,但仍然坚持给学生补课,仍然鼓励我,这么和蔼的一个老师,真的是一个好人,愿她在天堂安好。

    初中年代,正是记忆力最好的时候,在语文老师的引导下,对中国的传统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先后把《三字经》、《弟子规》、《百家姓》、《增广贤文》、《论语》、《大学》、《道德经》、《唐诗三百首》都背下来,只可惜。多年不读,现在大多数已经忘记。去年,重读《三字经》,往日的一幕幕犹如一面明镜,历历在目。而且,现在学国学,有很多好的音频视频,看了会有更深刻的感悟。

    初中读的书,同样很有时代色彩,那时,武侠和言情小说盛行。自然,我也不能脱俗,费尽周折,把金庸、梁羽生、古龙、卧龙生。琼瑶、秦凯伦的书,能找到的版本都概读一遍。读言情小说时充满了幻想,读武侠小说又充满了侠气。特别想成为郭靖那样的人物——侠之大者,为国为民。那时,我经常自己乘车去辽宁省图书馆。虽然我在那儿,通常读的是期刊。就是喜欢阅览室那宽大的、深色的实木桌子,散发着淡淡的木香,总是幻想着,有一天有属于自己的书房,只可惜,因为经济原因,我的这个愿望到现在也没有实现。现在,家里也没有地方放众多的图书,现在,我的书,有5大箱子,被密封着,散落在储藏间的角落里。

    初中开始读鲁迅、张爱玲、老舍、钱钟书、巴金、毕淑敏、书上春树、席慕容、三毛等大家的书,也读了不少的世界名著,是做文学梦最强烈的一个阶段,写了很多朦胧诗,在一个大本子上,还用水彩笔画画配图。只可惜,有一次上数学课,我还津津有味的画啊画,被怒气冲冲的数学老师把我的杰作毁之一旦。初中毕业,有两个同学在留言册子上给我留言,一个说我是文学上的天才,一个说,要是我不出书,以后就别见她。现在想想,真辜负了这两个同学。用进废退,现在不仅提笔忘字,也会打字忘词。文学这高雅的艺术,离我渐行渐远。

    高一因为一场大病,开始的时候医生误诊,差点就“灰飞烟灭”了,发誓要称为一名悬壶济世的医生,救治那些危重的病人,文理分科时,毅然选择了理科。从此,“两耳不闻窗外事 一心只读圣贤书”,再没有去读一本“闲书”。因为良好的阅读功底,我的文科成绩,在理科班中名列前茅。高考作文,更是满分。只不过数理化皆差,最后没能考上理想中的医学院。所以,做自己擅长的事情更重要,我如果学文科,就不仅仅是能考上个二本,或许能考上个一本或者是名牌大学。只是生活中没有“如果”,为了学医而学理科,我不后悔。

     上了大学,因为学的是纯工科,对文学作品再也提不起来兴趣,记得读的唯一一本课外书,是韩寒的《三重门》,从此再没有读过一本文学作品。

     工作了,对于我这种典型工科女,充斥在脑子中的,是“变量”、“循环”这样的字眼,文学和阅读似乎离我渐行渐远。学习如同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我这个昔日的“天才”,也变成了蠢材。这两年尤喜翻译,读到某个英文单词时,往往不知道怎么用中文表达才合适,更恨不得在面前放一本《现代汉语字典》,来弥补我匮乏的词汇。对中文,完全没有了驾驭的能力,写起来的文章,也没有什么文采,让人看起来如同嚼蜡。

    2010年,因为一些事情,我处于抑郁状态,出于自救的目的,我自学了心理学,也读了将近100本心灵成长类的书籍,从此,我放弃了16年的阅读兴趣,又重新被点燃。感谢图书,让我走出人生的低谷。感谢抑郁,让我重新思考人生。

    如今,我差不多每周读一本书籍,在书籍中成长,在书籍中获得,在书籍中成熟,在书籍中生活,在书籍中学习。这样的生活使我如鱼得水,使我日益提高,铸练了我的性格。慢慢认识了真实的自我,慢慢体会到了生活的平实,在社会的大潮中,体现自己的价值。阅读已经称为我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感谢图书,感谢阅读,给予了我很多。前途漫漫,生活也许会有所改变,但有一点我不会改变,以后的我,会一直深深热爱着读书,一直读着书。

    我鼓励现在的孩子上喜欢的兴趣班,现在的社会,更讲究的是“情商”,一个人的兴趣爱好就是他情商的一部分。兴趣,可以伴随着一生的成长。在某些时刻,可能是自救的一个法宝。人的一生,不可能永远一帆风顺,在逆境时,有一个兴趣陪伴是很重要的。如果在工作岗位上,能够做自己感兴趣的东西,那就太幸福了,无论顺利或者困难,都有足够的动力去面对和解决。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2#
发表于 13-6-28 23:26:30 | 只看该作者
现在的孩子,条件真是比我们小时候好太多了。想学什么都很方便,学校开了各种兴趣班(竟然连茶道都有),社会上的各种教育培训机构更是遍地开花。我上小学那阵,学校还没有兴趣班。直到82年电影《少林寺》上映后引发武术狂潮,甚至导致好多男孩离家出走去少林寺习武,学校才开办了一个短期的武术兴趣班。严格说来,这个兴趣班只是改头换面的体育课,仍是以班级为单位的集体活动,有没有兴趣都得参加。真正自主选择、自由参加的兴趣班,是上初中时报的美术班。不过,去了几次就没去了,我始终是不习惯和许多人一起学画。但那时候开始懂得什么是“家境”,没有再像小时候那样要父母请个美术老师单独授课。

    对于我的兴趣爱好,我们家算是比较重视和支持的,只是力不从心,更多的家长则是连这个心也没有。当时的中国正处于从政治斗争到经济建设的转轨阶段,国家需要的是掌握生产技术、为实现(工业、农业、科技和国防)四个现代化添砖加瓦的技术型人才。在“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教育口号下,在家长看来,看书、画画、唱歌、跳舞、拉琴、游泳等课余爱好,基本等同于跳皮筋、踢毽子、跳房子、打弹珠等课间游戏,只要1、安全,2、不耽误作业,那就“自己玩儿去吧”,不像现在的家长会留意孩子的兴趣,并以此作为教育投入的一个方向和目标,对孩子喜欢或擅长的方面加以引导和培养。

    不过,由于投入的增加,家长作为“投资者”不知不觉“参与管理”,对过程加以控制和干预,以期有所“回报”——如果是花几块钱买了一盒蜡笔,画了几天就不画了,那也就算了,但既然花这么些钱给你报了兴趣班,你就得好好学,就要像上学那样按照课程表在固定的时间学习和练习绘画,怎么能想去就去、不想去就不去呢?不能任由着你的性子来——不能任由这些钱打了水漂。甚至,在家长自身的生存焦虑的作用下,一件原本是与快乐有关与成功无关的事,也变成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不“输”给其他人的砝码,使得孩子在竞争中感受到压力,体会不到其中的乐趣,丧失了原发的兴趣。相比之下,以前的家长较少出于攀比心理和功利目的,给孩子报一堆兴趣班,逼着孩子掌握一堆“会而不爱”的技巧。那时候的孩子拥有更多的自主权和自由发挥的余地。对于把独立自由看得比什么都要紧的我来说,这就是幸福。

    前几天和学美术专业的侄子聊到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风格,他忽然冒出来一句“现在的中国最需要文艺复兴”。我不知道中国何时会开始一场经历几个世纪之久的文化运动,但当今的中国,确实需要文学和艺术的振兴。
   
    现在的人们,越来越浮躁,越来越不愿思考,没有耐心阅读严肃的文学作品,集体退化到“看图识字”的初级思维阶段,任由自己被碎片化、图像化的信息淹没,无力辨别真伪,把经不起检验的断言当做“科学知识”,以畅销榜单作为阅读指南,随波逐流,丧失了独立判断的意识和能力,在虚拟世界和感官刺激中寄放那颗麻木的心灵,丧失了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和感受美好的欣赏力,津津乐道于八卦、恶搞和低俗趣味,用调侃的姿态将一切娱乐化,看似轻松快乐,反映的却是价值观和审美意识的扭曲,掩藏不住的是内心的焦虑和空虚。

    不管是越来越普遍的抑郁症、焦虑症,还是盗车杀婴案、大学校园杀人案,日益突显的心理健康问题,从社会背景的角度而言,与信仰的崩塌、精神的失落不无关系。当一个人的情感无处寄托,心灵无处安放,对什么都不感兴趣,心中无所痴迷、热爱的深情对象,感受不到生活的乐趣和美好,体会不到作为一个人的“感觉”,接下来会发生什么,都不会是我们愿意去想象的。

    我还是觉得,一个人总得爱点什么吧。无论是爱祖国爱人民,还是爱家人爱朋友,不管是爱工作爱学习,还是爱看书爱绘画,这个世界上有个心之所向的去往,就不容易迷失方向。

    记得有次与一位美术专业的女生谈起前几年观看西蒙基金会画展的体验,那来自心灵深处的颤栗,那不敢呼吸的敬畏,那想跪拜的冲动……恨不得她是心理系学生,一句“马斯洛所说的‘高峰体验’”就能概括这难以言喻的复杂感受。只听耳畔淡淡然飘过一句“我只会想要是这些画都是我的该多好,能卖多少钱啊!”

    我希望我的侄子,无论到什么时候,都能保持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心,对美好事物的感受力,对大自然和生命的敬畏,对生活的热情。当我指着画报上一幅作品说我喜欢这种风格时,他凑过来仍然是因为他对艺术本身感兴趣,他谈论的仍然是这幅画的笔触、用色、构图、意境、表现手法,而不是“哦,这幅画在佳士得拍卖时卖了几百万呢!”或者“哎,画的再好有什么用,活着的时候穷困潦倒,死了才出名,最后都便宜了别人。”

    我希望我们的孩子,能够找到自己真正感兴趣和热爱的事物,在这个物质至上娱乐至死的年代,拥有一座美丽的玫瑰园,在这个纷乱恼人又可敬可爱的世界里,诗意的栖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阳光工程 ( 京ICP备10041392号-12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北二街8号1510 邮编:100080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0199号  

GMT+8, 24-11-24 01:37

Powered by Discuz! X3.2 联系我们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