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向往 于 11-6-29 17:33 编辑
看《吴清源》之前,因朋友说不好看,太沉闷,所以根本没有抱什么希望。可是才一开头,就深深被吸引了,这是一位大师(田壮壮)对另一位大师的解读,有些电影不是以情节取胜,而是妙在意境和氛围。
吴清源是祖籍福建的围棋大师,本名吴泉,7岁学棋,11岁成为段祺瑞门下棋客,时称围棋神童。14岁东渡日本,创立了独树一帜的“调和”理论,是将中日民族完全不同的围棋理念融会贯通的第一人。1933年民意调查中显示,吴清源在日本的知名度仅次于天皇。1936年4月,吴清源加入日本国籍。1939年10月,吴清源与木谷实的“镰仓十番棋”开始。从此,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吴清源十番棋时代开始。这16年,是他建立辉煌业绩的全盛时代,因此被称为「昭和之棋圣」。1949年2月,吴清源取得“中华民国”的国籍。1979年,吴清源再次加入日本籍。1987年,日本「围棋俱乐部」征求六位超一流棋手加藤正夫、武宫正树、林海峰、赵治勋、小林光一、大竹英雄的意见:谁是围棋史上最强者?赵、林、武宫、加藤异口同声地回答说是吴清源。小林和大竹则认为,历代的高手们处在不同的年代,要作比较是很困难的。如果非要问谁最强,大致可以列举三位:道策、秀策、吴清源。
田壮壮在面对庞大素材和有限篇幅所展示出來的那份透視力,精确独到。影片的节奏舒缓却不拖沓,从头到尾没有一秒的失态,实在是难得,只有经历了大宠大辱的人方能达到,田壮壮完全是在展现自己的生之境界。
为了走入吴清源的内心世界,表现十番棋的意境和精神,影片刻意采取一种“去戏剧化”的低调风格来处理激烈的情节。化绚烂于平淡是中国画的意境,用笔洁简但意境繁邃。全片像是水墨画,留白很多,每一个画面都有淡淡的韵味,追求的是那种整体的写意般的和谐自然。
印象最深的首先来自摄影,每个画面都可以直接凝固成意境图案,翻滚的海浪,江中的竹排,袅袅的香烟,绵绵的细雪,变化的光线,手中的折扇,黑白错落的棋盘。。。。。。每一样都可以独说,冷色,静谧。那种沉静绵长的气韵,犹如孤山晓寺,独吊寒江的唐诗景象。尤其是吴清源从日本回国的海船上,从舷窗往出去的镜头,巨大的青色浪潮,令人震撼,难以忘却。我不会下围棋,可我相信,那就是围棋的境界,安静、优雅,有时也暗流涌动。
廖庆松作为该片的剪辑助理,其 “云块剪接法”为影片增色不少:剪张力,剪画面与画面之间的情绪,暗流绵密,贯穿到完。影片截取了吴清源生平事迹的几个片断,将人物置于两难选择和冲突之中(与棋、宗教、国籍、疾病),展现吴清源的精神层面,形散神不散。当我们还沉浸在这个事件中时,影片又干净利落地把我们带入了下一个事件。在平缓的表像下,是情节的紧凑,情绪的紧张。
耐人寻味的主题,也是影片的魅力所在。吴清源的外表孱弱,川端康成曾经如此描述:“身穿藏青底白碎花纹的筒袖和服,手指修长,脖颈白皙,使人感到他具有高贵少女的睿智和哀愁。”但孱弱、静默的外表并不反映吴清源的精神。“他的棋风更能反映他真实的内心世界——华丽奔放,而又迅捷顽强。”
吴清源说:““胜负与信仰是我一生修业,如同水火,缺一不可……”“一生寻求的真理已无法获得,所幸,一直怀着信仰的心在棋的世界,即使在最动荡的岁月,也保持了不败。” 吴清源一生追求精神生活和心灵平静,无论是摆脫狭隘的民族界限,还是在棋盘的世界里找寻澄明的天地,无论是在宗教信仰中左冲右突,还是晚年提出“中的精神”,我们看到的是一个苦苦求索,寻求超越的灵魂,以及对理念近乎偏执的追求。与一般人物传记不同,本片用渺小展现伟大、用迷茫展现坚贞、用平静展现激荡、用婉约展现激昂。
吴清源活在他的围棋世界和他的信仰里,“向死而生”,他旁若无人,他安然入“定”,他用一生在寻找那个彼世界,你我呢?是否也拥有这样的一个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