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阳光工程心理网

 找回密码
 点击这里加入阳光论坛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2642|回复: 1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马克·吐温自传刚刚出版,已达最畅销书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10-12-5 01:41:3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马克·吐温自传出版将可揭开世纪之谜
遵照本人遗嘱,他的自传要在他死后一百年才出版。现在出版的仅是他的自撰稿的一部分。据工作人员介绍,对他的手稿的整理工作人员已从1967年开始,已经工作了将近四十年。还有相当一部分未能付印,一共约为三部。



本报记者 刘亚东

马克·吐温

马克·吐温在美国密苏里州汉尼伯镇的故居。
  2010年4月21日,这是忧伤的一天。地球这边,中国为青海玉树地震遇难同胞举行全国哀悼活动;而地球那边,美国路易斯安那州近海处一石油钻探平台发生爆炸,除造成10多人死亡和失踪外,又迅速引发了巨大的生态和环境灾难。这两件大事似乎让悲痛和惊愕中的人们,忘掉了此时本该记起的一个人——马克·吐温离开我们的世界整整100年。而随着这一天的到来,那个尘封了一个世纪的谜题也终于可以揭晓了。

  1839年深秋,又一户人家搬进了只有450人的汉尼伯小镇。在密苏里州东北部这个普通镇子上,当时谁都没有想到,新来住家里那个4岁大的皮小子,日后会让乡亲们的音容笑貌以及镇上的林林总总,原汁原味地占居了美国文学史上最重要的篇章。这男孩就是童年时期的大文豪马克·吐温。

  著名作家欧内斯特·海明威这样说过:“美国的现代文学都源自一本书,它的名字就是《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马克·吐温这部代表作和他的另一部名著《汤姆·索亚历险记》,全都取材于汉尼伯的生活。书中人物几乎都能在镇里找到原形,而汤姆·索亚身上就有马克·吐温本人的影子。

  12年前,我曾披着明媚的春光,来到密西西比河畔的汉尼伯。一条大道一贯到底,让你一眼就能看到镇子的全貌。旅游业是这里唯一的支柱产业,人们像是“吃”定了马克·吐温,因而把一切都打上了他的印记——马克·吐温博物馆、马克·吐温大桥、汤姆·索亚铜像、哈克贝利·费恩商场……

  大道两旁的作坊一个挨着一个。铁匠铺里的打铁声、摊贩的吆喝声以及乡村音乐等交织在一起,人们穿着马克·吐温时代的服装,使用那个时代的工具制作着各种食品和工艺品,让你觉得这仿佛是一个19世纪中叶的美国小镇。

  马克·吐温故居是一幢白色的两层小木楼,不显眼地坐落在镇上一隅。从4岁到17岁,他在这里度过了少年时光。虽然小镇的人口现已增加到一万多人,但故居一带的房子和街道还完全保留着原来的模样。

  来到这幢小楼前,你最先记起的可能不是叼着大烟斗、留着大胡子的马克·吐温,而是他笔下那群顽皮男孩。有人在指指点点:“看,汤姆半夜就是从这扇窗户爬出去玩的……”

  其实,这里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景致。人们之所以欢天喜地来到汉尼伯,除了那种一睹实物为快的文学感动外,也许还因为此地能够唤醒童年的回忆。其中,最使游客意兴盎然的是位于小镇南面不远处的马克·吐温洞穴,《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和《汤姆·索亚历险记》都多次描述了各自的主人公在这个洞穴里的探险历程。

  马克·吐温洞穴1820年被发现,洞内曲径通幽,深不可测,犹如迷宫,到处都是岔路口。当导游认真地讲解洞内分别与两部小说对应的各个景点时,你不禁感慨马克·吐温作为19世纪美国现实主义文学大师,其创作精神的忠实和严谨。

  密西西比河静静地流淌,河面在阳光照耀下波光粼粼。它与马克·吐温故居只相隔两个街区,对岸就是伊利诺伊州。正在垂钓的那位老兄告诉我,这条河过去比现在还要宽阔得多。当然,他也只是听说而没见过。我登上了那艘木质甲板的马克·吐温号蒸汽轮船。轮船在阵阵汽笛声中缓缓前行,大河两岸如诗如画的风光尽收眼底,让人心旷神怡,别来情愫。

  马克·吐温原名叫塞缪尔·朗赫恩·克莱门斯。他家境贫寒,12岁丧父,因而不得不辍学。起初在印刷厂里做工,尔后又到密西西比河上谋生,当过水手和领航员。南北战争期间的1863年,他首次以马克·吐温这个笔名在报纸上发表文章。“马克吐温”是他在密西西比河上当水手时的行话,原意是两浔,即12英尺,表示水深12英尺,轮船可以安全通过。

  密西西比河养育了两岸儿女,也滋润了马克·吐温的心智。他对这条大河那种真挚的情和深沉的爱,都尽露无遗地反映在其众多作品中。马克·吐温在写给弟弟的信中说:“有时候,水面似乎变成一本优美动人的书。它毫无保留地对我述说着自己的心灵,吐露出隐藏在最深处的秘密,而且是用那么清晰而流畅的语音。”

  读马克·吐温的作品,你会感到在美丽的自然风光与丑陋的人文万象之间,以及在快乐的少年与苦闷的成人之间,有着极其鲜明的对比。这种对比恰恰表达了作者对黑暗现实的忿恨和对光明未来的憧憬。

  将悲天悯人的情怀形诸于讽刺与幽默的笔端,如果说马克·吐温这种写作风格上的卓尔不群得益于他的睿智和机敏,那么他刻画人性入木三分、剖析社会力透纸背的洞察功力,则无疑是其青少年时期颠沛流离的生活磨难使然。《竞选州长》《百万英镑》《败坏了哈德莱堡的人》《田纳西的新闻界》……他的作品像一颗颗璀璨的明珠,折射出那个时代美国公共生活的千姿百态。

  值得一提的是,马克·吐温虽然一生没有到过中国,但出于人道主义以及对中国文化的向往,他给予了海外华人以极大的同情和帮助。1863年,马克·吐温发表了第一篇反对迫害华人的随笔《该诅咒的儿童》。其后,他又大量地撰写各种体裁的作品,竭力为华人伸张正义。

  马克·吐温还在1872年出版的《艰苦岁月》一书中,真实地描述了华人的悲惨境遇:“白人偷窃,华人赔偿;白人抢劫,华人坐牢;白人杀了人,华人去替死。任何一个白人都可以在法庭上,用宣誓的方式剥夺一个华人的生命,但法庭却不允许华人作证,以使白人入狱。”马克·吐温这些声音显然不是当时社会舆论的主流,因而在那个海外华人饱受凌辱的年代就更显难能可贵。

  1835年11月30日晚上,当哈雷彗星的光芒划破密西西比河上的夜空时,马克·吐温降生在密苏里州的弗罗里达镇。1909年,74岁的马克·吐温在给友人的信中写道:“1835年,我随哈雷彗星来到人间。明年它又要来了,我希望能随它一起离开这个世界。否则,那将是我一生中最大的失望。”1910年4月19日,哈雷彗星真的来了。两天以后,马克·吐温逝世于他在康涅狄格州哈特福德市自建的斯托姆菲尔德山庄。

  于是有人说,马克·吐温是这颗神秘彗星带来的灵魂。马克·吐温走了,但他是随周而复始运动的哈雷彗星走的。而且,他的故事、他的书和他留给人类的巨大精神财富,都将永远驻留在我们的星球。

  自传是关于马克·吐温的又一传奇。据说他生前曾明确交待,他在生命中最后几年写成的自传,必须等自己去世100年后才见天日,因为他要有一说一,不受约束。现在,这些传闻终于得到证实。据英国《独立报》网站2010年5月23日报道,加州伯克利大学在一间地下室里保存着这些手稿,将于今年11月推出马克·吐温自传第一卷。自传分三卷,共约50万字。

  这部巨著的编辑罗伯特·赫斯特说,马克·吐温“确实知道如何驱使读者去买书”。“市面上有许多版本的马克·吐温传,但那些只使用了马克·吐温手稿中的一部分,而即将出版的马克·吐温自传才是最完整的”。对于2010年马克·吐温自传的出版发行,《泰晤士报》早在1899年就发出预言,那“将是文学史上最为轰动的事件”。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2#
 楼主| 发表于 10-12-5 01:47:08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晔阳 于 10-12-5 02:08 编辑

Mark Twain's autobiography is big hit for the holidays
Share
By Gina Kim


Read more: http://www.sacbee.com/2010/12/04 ... .html#ixzz17ANN9aF2



By Gina Kim
gkim@sacbee.com
Published: Saturday, Dec. 4, 2010 - 12:00 am | Page 1A

Death may be the impartial friend – who treats the soiled and pure, rich and poor, loved and unloved equally – but Mark Twain transcends the grave with his autobiography, which has become the sought-after holiday gift of the year.

Published the stipulated 100 years after his no-longer-an-exaggeration of a death, the "Autobiography of Mark Twain" debuted at No. 2 on the New York Times best-sellers list last month and has remained in the top 10 since, landing at No. 5 this week.

Surprised retailers haven't been able to keep the dictionary-size tome on their shelves or in warehouses, relegating many would-be purchasers to waiting lists – or inflated prices reaching $750 on Amazon.com.
• Virginia City, Nev. – Writes for the Territorial Enterprise.

• San Francisco – Writes for various publications including the Morning Call.

• Angels Camp, Calaveras County – Gets the inspiration for "Jim Smiley and His Jumping Frog."

• Sacramento – Works for the now-defunct Union newspaper as a correspondent in Hawaii.

"We've got 10 orders waiting to be filled," said Stan Forbes, co-owner of the Avid Reader in Sacramento, which expects its supply to be replenished at midmonth. "It's a phenomenon ... like the interest in opening a time capsule."

Douglas Mitten grew up along the Mississippi River, making "The Adventures of Huckleberry Finn" poignant when he read it in grade school and every time since.

"I love the rascal in the characters – nobody was completely bad or completely good," said Mitten, 62, of Sacramento. "And it's just a fun adventure."

Mitten is one of those who continues to wait for his copy of the $35, 744-page hardcover to arrive so he can "lock myself in my den and start reading."

The autobiography has fast become the most successful book to be published by th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with a first run of 50,000 books that sailed out the door, said Robert Hirst, general editor of the Mark Twain Project in the Bancroft Library at th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

The book is now in its seventh run for a total of 350,000 copies, with more possible.

"I never realized it would be on the best-seller list until it was on the best-seller list," Hirst said.

But Hirst now recognizes the foresight of Twain, who hit the lecture circuit like a modern-day book junket and was one of the first fiction authors to successfully use door-to-door salesmen.

"Can you spell marketing plan? The man knew what this would do," Hirst said. "He knew 100 years was a magic number that would have some kind of publicity value."

Twain – Samuel Langhorne Clemens – spent more than 30 years paddle-wheeling around the idea of an autobiography before deciding to dictate his memories as he thought of them to a stenographer.

"You feel like you're sitting in the room with him," said Linda Morris, professor emeritus of English at th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Davis. "You get a very, very strong sense of his voice and a strong sense of his thought association."

Versions of the information have been released over the years by editors who snipped and jiggered, carved and fuddled. This is the first time it has been left in the order Twain dictated and with the honesty requiring the century-long embargo.

"What he decided was an autobiography as a chronology is a nonstop lie," said Gregg Camfield, a Twain scholar and literature professor at th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Merced. "A real life is all the digressions; it's all the side trips. What he wanted to do was show a mind at work."

After a 200-page discussion of how editors at the Mark Twain Project rediscovered Twain's intent, the true autobiography meanders through his thoughts on politics and religion, success and failure, friends and enemies.

"One thing to learn is we're not as different from 100 years ago as we think," Camfield said. "He was as confused as all of us, and I think there's a sense of connection to him in that he grappled with what we continue to grapple with."

Thousands of the books were presold at the Barnes & Noble website, and the hundreds in stock this week continued to sell briskly, said director of book merchandizing Bryan Oettel.

"They're going out almost as quickly as they're coming in," he said.

Although downloadable for about $10 onto various e-readers, the book in its physical form seems to be one of the year's go-to gifts, Oettel said.

Mike Schrenk, 50, of Las Vegas was hoping to buy a copy for his 24-year-old son. He hasn't been able to find one online and passed on an edition that cost 70 pounds in the United Kingdom.

"Somebody might get a Snuggie for Christmas or one of those LED booklamps" instead, Schrenk said.

© Copyright The Sacramento Bee. All rights reserved.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楼主| 发表于 10-12-5 01:56:15 | 只看该作者
 等着瞧 马克·吐温自传来了 , 谭薇

  这位美国老愤青“骂人”一向讲求艺术技巧,有根有据,鞭辟入里,是个一剑封喉的高手

  “凡是健康、理智的声音和意见都得从(自传)第一到四版中剔除。”1906年,马克·吐温气定神闲地对家人与编辑说道,“再过一百年,大概才会有市场接受这样的商品。慢慢来,等着瞧吧。”

  时隔一百年,加利福尼亚大学出版社如期推出完整版《马克·吐温自传》第一卷。这位“最能代表美国的美国作家”,也终于兑现其“从坟墓里爬起来说话”的诺言。

  马克·吐温新肖像:美国老愤青

  天马行空、脾气古怪、幽默机趣,便是大多数人眼中的马克·吐温。然而一个世纪后“千呼万唤始出来”的完整版自传,却勾画了一幅截然不同的大师肖像:一个试图开风气之先的预言者、一位直言无忌的政治批评家。通俗点说,马克·吐温其实是个比我们想象中更毒舌的美国老愤青。

  马克·吐温对早期帝国主义及华尔街大亨的激烈批判与冷嘲热讽早已不是什么新闻,然而在自传第一卷中,其观点之尖锐、言语之毒辣、时代意识之强还是令读者大吃一惊。其中一些反对美国军事干预古巴和菲律宾的激烈言辞,若置换到今日伊拉克战争的语境下,恐怕会令右翼人士对这位“最能代表美国的美国作家”群起而攻之。

  重见天日的自传段落包括:马克·吐温对“不公正的古巴和西班牙战争”、“个人记录恶臭不堪”的伦纳德·伍德将军的严词痛斥。在提及美军对某菲律宾部落的袭击时,他甚至将美国士兵称为“身着制服的杀手”,在这场针对“六百名手无寸铁、孤立无助的野蛮人”的血腥杀戮中,他们像是参加了“一场旷日持久的欢乐野餐,除了舒舒服服地坐在那儿,一边按照他们信奉的金科玉律将子弹射进人体,一边想着如何向那些令人尊敬的大家族汇报战果,好往自己的脸上贴金之外,几乎无事可做”。

  就连美国总统也逃不过马克·吐温的毒蛇点评:“西奥多·罗斯福是当今所有人中最冲动的一个……他从一件事情扑向另一件,发出令人匪夷所思的派遣命令——然后一个跟头翻回上礼拜的老地方。接下来他会翻更多的跟头,没人能预见他会在哪里着陆。他的每个行动、每项言论都会与之前的行动或言论相矛盾。这就是他担任总统期间所发生的一切。”

  对于同时代的华尔街财阀与名流,马克·吐温亦照骂不误:“杰伊·古尔德——这个国家的商业道德因其短暂的生命而腐烂,在其死后继续发臭——的千万门徒使我们的民族从一个相当崇高、令人尊敬的理想彻底转向其对立面,如今我们民族已没有值得一提的理想;我们一直引以为傲的基督教现在只不过是一个外壳、一个骗局、一个虚伪的存在。”

  “促使马克·吐温行动的一个重要因素是他的愤怒和不满。”《克莱门斯和马克·吐温:一本传记》的作者贾斯汀·卡普兰(Justin Kaplan)指出,“在(自传的)许多段落中,他扬言要报复,与自己轻蔑的人决一雌雄。他喜欢谩骂。”

  只不过,这位美国老愤青“骂人”一向讲求艺术技巧,有根有据,鞭辟入里,是个一剑封喉的高手。譬如,指责华尔街富人的贪婪自私时,他将矛头对准了美国首富:“世人皆知,老洛克菲勒身家10亿美元。他可是按250万美元的财产价值纳的税。”

  因此,大师的手稿成了一干小编的“烫手山芋”也不足为奇了。只要任何有关政治、性等激进言论都会被删减得干干净净,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也是为考虑作者的名声。马克·吐温自然明白识时务者为俊杰的道理,才有这个漫长的“百年之约”。

  马克·吐温八了谁的卦?

  当然,“百年之约”的背后还有一个相当重要的私人原因,马克·吐温在自传中以极为刻薄的语气评价了若干熟人和朋友,当事人若在世,恐怕会被气得七窍生烟。据说,他还披露了不少关于个人私生活的八卦,其中包括他与情人兼秘书伊莎贝尔之间的恩怨情仇,其精彩程度不亚于央视家族大戏。

  不过,等着看猛料的读者或许略感失望。从自传第一卷来看,马克·吐温仅以朴实的笔调回顾了他在叔父农场度过的童年时光。他承认这段经历是其后来创作《哈克贝里·芬历险记》的灵感来源,主角原型即其中某位名为汤姆·克莱门斯的少年黑奴。幼年的马克·吐温虽然意识到“肤色与境况”在自己与黑人伙伴间 “划了一道微妙的线”,但他“从未对奴隶制反感过”,或“认为那是一种错误的东西”。

  遭遇大师毒舌点评的,亦不过是一些早已消失在历史尘埃中的陌生名字:律师、店主、出版商……就连他用坏了一台排版机之后,也不忘挖苦发明者几句。不幸“中彩”的是一位在意大利佛罗伦萨坐拥别墅的伯爵夫人,马克·吐温在她身上几乎用尽所有恶毒的词汇:“容易兴奋的、充满恶意的、报复心强的、无情自私的、吝啬贪婪的、粗鄙庸俗的、猥琐淫荡的,外表看似易怒饶舌,实则内心怯懦。”——骂得酣畅淋漓、坦坦荡荡,颇有“宁为真小人、不为伪君子”的风范。

  自传系列的主编哈里特·E.史密斯(Harriet E. Smith)透露,卷一其实是以往各版本中最完整的,删减比例大概只有百分之五;卷二、卷三的删减比例要高得多,完整版将比以往增加1200多页。换言之,好戏还在后头。

  提及同时代的文人,马克·吐温的锋芒却有所收敛。他不喜欢布雷哈特,称其“永远明亮,但从未辉煌”;他将斯托夫人描绘为意志不坚的老女人,只有在说起好友威廉·豪威尔斯时才不吝溢美之辞。对于自己并不感冒的小说家如亨利·詹姆斯、乔治·艾略特等,马克·吐温似乎无意浪费笔墨,仅在书信中偶尔提到这些名字。

  批评家可没这么好运。“我相信,评论家这一行当是文学、音乐、戏剧等所有职业中最低下的,而且它根本没有真正的价值,”马克·吐温写道,“不过,随它去吧,这是上帝的旨意。我们不得不容忍批评者、传教士、国会议员及滑稽演员存在,这是我们必须背负的包袱。”

  尽管通篇都是牢骚,这位美国老愤青始终没有失去幽默感。马克·吐温回忆到,某次他受邀参加白宫的官方晚宴,留在家中的妻子奥利维亚警告其不得穿上那双胶鞋。为此,马克·吐温专程找到第一夫人弗朗西丝·克利夫兰(Frances Cleveland),请她在一张卡片上签字,上面写着:“他没穿。”

  研究马克·吐温的学者罗伯特·赫斯特表示,即使是第一百万次读这份手稿,他仍会不由自主地发笑。这是一个嬉笑怒骂皆成文章的家伙,自传是马克·吐温的创作高潮,也是其灵感的巅峰。

  《第一财经日报》全年订阅价360元, 全国邮发代号3-21,邮局订阅热线11185,本报发行热线400-610-1010。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发表于 10-12-5 08:50:55 | 只看该作者
谢谢晔兄,才知道马克·吐温的自传居然要百年后出版的。。。,喜欢他,记得《竞选州长》里,一大伙五颜六色的小孩冲上演讲台抱住他喊爸爸的段子。。。;经典。。。;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10-12-5 08:52:41 | 只看该作者
时间好快啊,一晃百年就过去了。。。;可能马上有时间写我的自传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10-12-5 09:53:25 | 只看该作者
汤姆索亚历险记,少女时代的记忆,呵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发表于 10-12-5 13:30:04 | 只看该作者
马克吐温的爱情最让人感动,他好像是跟去一个朋友家玩,然后就爱上了朋友的妹妹,后来就成了他妻子,妻子有病,在轮椅上过了几十年,他一直不离不弃的照顾,好男人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
 楼主| 发表于 10-12-5 13:41:09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晔阳 于 10-12-5 13:57 编辑

谢谢夏秋,向往和小欣来看望马克。最欣赏他的是这幅名言,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击这里加入阳光论坛

x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
发表于 10-12-5 17:41:32 | 只看该作者
生活中成功的秘密是吃你喜欢的食物并让食物在里面完全消化??

——还是在说思想食物、精神食粮?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
 楼主| 发表于 10-12-6 01:18:32 | 只看该作者
指的应该是真正的食物,吃什么是这是当今西方社会的时髦话题,老马的话会让人高兴但有点过时啊,


生活中成功的秘密是吃你喜欢的食物并让食物在里面完全消化??

——还是在说思想食物、精神食粮?
夏秋 发表于 10-12-5 17:4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发表于 11-5-5 09:43:27 | 只看该作者
老马得过抑郁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阳光工程 ( 京ICP备10041392号-12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北二街8号1510 邮编:100080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0199号  

GMT+8, 24-11-23 18:38

Powered by Discuz! X3.2 联系我们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