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疑病症(恐艾症、狂犬病恐惧症及其他)的心理治疗
文:心理咨询师 王宇
一、 疑病症的诊断
疑病障碍,是一种以担心或相信患严重躯体疾病的持久性优势观念为主的神经症,病人因为这种症状反复就医,各种医学检查阴性和医生的解释,均不能打消其疑虑。即使病人有时存在某种躯体障碍,也不能解释所诉症状的性质、程度,或病人的痛苦与优势观念,常伴有焦虑或抑郁。对身体畸形(虽然根据不足)的疑虑或优势观念也属本症。本障碍男女均有,无明显家庭特点(与躯体化障碍不同),常为慢性波动性病程。
【症状标准】
(1)符合神经症的诊断标准;
(2)以疑病症状为主,至少有下列1项:
①对躯体疾病过分担心,其严重程度与实际情况明显不相称;
②对健康状况,如通常出现的生理现象和异常感觉作出疑病性解释,但不是妄想;
③牢固的疑病观念,缺乏根据,但不是妄想;
(3)反复就医或要求医学检查,但检查结果阴性和医生的合理解释,均不能打消其疑虑。
【严重标准】社会功能受损。
【病程标准】符合症状标准至少已3个月。
二、疑病症的治疗
在临床中比较常见的疑病症有恐艾症、狂犬病恐惧症、性病恐惧及其他致命疾病恐惧症等。患者往往相信自己得了某种严重的疾病,无论检查结果及医生的解释都没有问题都无法消除其担忧,这种对疾病的担忧几乎成了生活的重心,患者最希望得到无病的保证,但当得到这种保证后持续时间不长,又会寻求新的保证,所以与此反复疑病观念没有消除反而越来越无法消除自己的担忧。
对于这种情况的治疗,单纯的说理对于严重的疑病症来说效果不大,对于轻度的疑病症来说,通过验证疾病发生的几率和肯能性,及疾病的危害性即可消除这种担忧。
案例举例:一位女性来访者很担心自己会得脑於血,所以不敢运动也不敢上楼,总感觉自己脑部血液流动的很快。原因是前段时间有个同学死于脑淤血,所以她就开始担心起来,害怕自己如果死了父母怎么办等等。在咨询中首先说明,她感到脑部血液流动的快主要是因为对自己的头部过于关注导致的,如果不去关注的话,这种感觉就会淡化。对于死亡的担忧,她谈到她并不怕死,但不知道如果自己死了父母该怎么办,首先可以肯定如果她真的死了,当然她的父母会很伤心,但因为她还有兄弟姐妹,所以她的父母也会从新开始面对生活的,并且她谈到正是因为她喜欢为别人着想才会想这么多的,但活着想也会够了,还要想自己死后如何如何,不是多此一举吗?经过疏导,这位女士很快就摆脱了对脑於血的恐惧。
对于相对严重的疑病症来说,比如狂犬病恐惧症即恐艾症,有时这种单纯的说理很难达到治疗的效果,患者往往只有依靠疾控中心医生的不断劝说才可以暂时的减轻焦虑和对疾病的担忧,但过一段时间又得寻求新的无病的保证,医生即使说:99%都没问题,他依然会担心自己可能属于那百分之一。所以对于这种情况的患者最好的方法不是劝说,也不是给予其保证,而是要停止一切寻求保证的行为,因为这种行为并没有有效的阻止担忧的出现,反而对患病的担忧和信念起到了一定的强化的作用,并且因为患者的生活几乎都沉溺于对疾病的恐惧和寻求保证之中,这样就严重破坏了正常的生活,这样就打破了精神世界的内外平衡,导致精神力量过于内化,这样的结果就是对自己的身体感受及患病信念更加的敏感进而导致恶性循环。
第二:恢复正常的生活,无论患病的担忧是否存在,打破精神交互作用是成功的重点,虽然对疾病的担忧依然存在,我们需要做的是去忍受这种担忧,而不是因为这种担忧的存在而不断的检查,我们越能忍受这种担忧存在,越能够和这种担忧在一起,就越可以让这种担忧从自己关注的焦点移开。就像戒烟一样,虽然想吸烟的欲望依然存在,但我们需要做的是忍受这种欲望,和这种欲望在一起,而不是因为这种欲望的存在而有去吸烟。当可以做到这点的时候,担忧和患病的信念就会慢慢弱化, 虽然对疾病的恐惧依然存在,就像我们每个人都害怕死亡,虽然死亡的恐惧在我们每个人的心中,但这并不是我们生活的重心,我们生活的重心不是害怕死亡,而是如何更好的活着。其实我们寻求保证正是因为心中的不确定感及焦虑,但这种不确定感及深层的焦虑及对死亡的恐惧是我们每个人都有的一部分,是不可以消除的,这种不确定性也是生活的一部分,也是不可以保证的,就像没人会保证明天不会是世界末日一样,谁知道明天会怎么样呢?但我们要带着这种焦虑更好的活着,更好的去实现我们的梦想,而不是因为无法容忍这种焦虑而把生活完全变成为了消除这种焦虑的努力,所以从一开始我们就错了,我们各种寻求保证的行为反而强化了恐惧及焦虑本身,而不是消除,所以接受恐惧和焦虑本身,要带着这种焦虑和不确定性去生活,当我们关注的焦点从疾病转移的时候,虽然我们依然害怕会死亡,但这种死亡的恐惧就不会成为我们生活的障碍了,反而是一种促进,因为这是我们才会深刻的体验到,我们没有永远来完成我们的梦想,所以我们要去做我们所喜欢的事情和我们所爱的人。
说比做容易,但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只要坚持,去坚持生活,坚持不被焦虑及不确定感控制而不断检查相信总有一天您会走出对疾病的恐惧的,也许这一天不会太远。
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作者及出处
作者:心理医生 王宇
首发:南京心理咨询网
[ 本帖最后由 冬至 于 09-4-16 10:19 编辑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