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者拉玛那·玛哈希(Ramana Maharshi)教言:我是谁 一切众生皆愿长久喜乐,远离诸苦;一切众生皆能得见自性的至爱。由于唯有喜乐才是至爱的因由,为了获得这人心本有的喜乐,这在深睡无念之中所觉受的喜乐,人应当知道自己的自性。带领人知道自性的首要法门即是智慧之路,即是以“我是谁?”为形式的参问。 分管色、声、香、味、触的眼、耳、鼻、舌、身,不是“自性”; 分管语言、动作、抓攫、排泄与享乐生殖的五种意欲感官,不是“自性”; 甚至起动心念的心智,也不是我;而只带有残存心念的茫昧无觉,其中既无对象,也无作用,也不是我。 在否定了上述所有都不是我之后,所留下的觉性,就是自性。 当所观的世界消失,就会有自性——也就是对“观者”——的了悟。 当世界仍然“存在”(被视为真实),会有自性的了悟吗? “观者”与“所观”,有如“草绳”与“毒蛇”。“毒蛇”的幻象不消除,“草绳”的真相就不会出现。同样的,除非将“视世界为真的信念”去除,否则无法了悟底层(深处)的自性。 当造成所有认知与行动的“心智”静默了,世界将会消失。 所谓“心智”,乃是一种居住于“自性”中的奇妙力量,它导致所有的心念产生。 一离心念,再没有一个叫做“世界”的存在。在深睡之中,没有心念,也没有对世界的认识。在清醒与梦境中,既有心念,也有世界。 正如蜘蛛吐放丝网,而又收回于自身。心智也从自身投射出“世界”,而又将它还原于自身。当心智从自性中开展,世界便彰显而出。所以世界显现,自性不现;自性显现,世界不现。 如果有人坚持探询心智的本质,它终将消亡,独留自性。 心智永远只能依附某种“粗质身”而存在,而无法独自存活。被称为“精微身”或“个我感”(JIVA)的便是这个心智。 如果有人探问肉身中“我”的念头最初从何而生,他将发现它生自于心。这就是心智的来源。 所有从心智生起的念头之中,“我”的念头最抢先出现。在第一人称代词出现之后,才有第二、第三人称的出现;没有第一人称代名词,将不会有第二和第三。 “我是谁?”之一念将会消灭其他诸念,而且好象是在撩拨火中薪柴的木枝,它在最终也将烧灭。 当其他念头生起,不必追赶,此时应当参问:“念头对谁而生?” 念头生起多少,都不要紧。但念头生起的时候,应该勤问:“这念头对谁而生?” 所以只要参问“我是谁?”心智将会回到它的源头,而杂念会将沉淀。 以此方法反复修习,心智会发展出停留在自身源头的技巧。 当精微的心智由大脑与感官放散,粗质的形式与名称就显现了,当心智停留于心之中,形式与名称就消失了,而本来的自性便会照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