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要做好心理准备,待会儿报纸、电视台可要轮番‘轰炸’你哩!”杭高的几位老师嘴里这样说着,心里乐开了花。今年全省高考文科第一名由高三(8)班的申屠李融摘得,她的高考总分为654分(语文131 数学135 英语145 综合243),比她自己的估分高出了14分之多!
昨天中午,李融也是刚刚得知成绩和名次,急匆匆就赶到了学校,一到会议室就被等在那里的清华、北大招生办老师给围住了。“学校通知我后,我立刻给她打手机,当时她手机开振动了,一直没人接听,我心里一慌,怎么办,先发条短信告诉她吧。”一旁的班主任黄永红说,“后来她打回来,我说‘你是今年的状元了’,小姑娘沉默了一会,然后说‘老师,你让我挂一分钟电话,我想大笑一下。’”
班主任说:
李融会走得很远
“其实她挺单纯的,而且也很低调谦和,高考前我们笑说第一名她可以去冲一冲,但是这事是可遇不可求的,谁知道她真带回一个惊喜。”黄老师在班上教语文,李融是学习委员。老师觉得有时候成绩好的同学难免寂寞,因为高处不胜寒,但李融不是,她人缘特别好,而且大气。比如换座位,同学们都想往前坐,因为视力都不太好,但李融会主动提出往后坐,这些她从来不抢。
老师说,李融非常理性,这从她的作文和课堂发言中就能看出来。她的作文不华丽,材料也不算多,但是就是非常严谨。另外数学也是这个文科小女生的强项,“这孩子真的很全面,看起来平和其实爆发力十足。高二辩论赛时,李融是最佳辩手,参加的三场比赛,场场精彩。”
高考结束后,黄老师让李融估分,但她就是不肯估。“后来,同学们告诉我,每次月考她也不估分的,这就是她的风格。但是,她的整个学习过程又很认真,每节课下课最有问题的就是她,问题都很细小。有时,我反而劝她,‘你可能想多了,高考试卷是很严谨的’。”
申屠李融,老师给她的评语是:她的自信是在骨子里的,今后的路她会走得很远。
没想到原来仰视的大学现在这么近
李融是建德新安江人,中考时就是建德市的中考第一名,然后考到了杭高。问她现在想报什么大学,她说一点都没想过,还要开家庭会议才能决定。她说,原来北大、清华都是她得仰视的大学,现在就在她面前了反而显得无措起来。
李融说自己很喜欢看《广岛之恋》之类的书,很有嚼头,但是看不懂;喜欢打羽毛球,但技术又不算好,说着自己都笑了。就快要离开杭高了,李融有很多回忆。高二时话剧社自编自演,她演那个跑龙套的服务生,还有小报童都还挺出彩的。遗憾的是,杭高文学社一直无缘参加。
对于学习,李融反而觉得自己的实在没什么好说,大体就是回归课本,然后认真对待纠错本。“文科生要辛苦一点,写得、记得会比较多。”
轻松地学 独立地学
理科第一名和普通孩子没什么两样
陈琨,1989年9月17日出生于宁波市鄞州区,2008年毕业于宁波镇海中学,在刚刚结束的本年度高考中,他以703分的成绩(满分750分)获得浙江省理科第一名。
状元淡看“状元”
“状元”这一称谓,在我国科举考试时代,就意味光耀门庭。尽管获此殊荣,电话那端的小陈并没有想象中的“喜出望外”,他的语气很淡定:“考不好很正常,考好了也只能说明我这次发挥正常,运气也不错,我以后的路还很长。”因为平时他就是抱着这样的轻松心态备考的。在高中三年,他养成了独立的学习方式。在高中最后一年,陈琨的学习状态一直稳居年级前十名,在平时大大小小的模拟考试中,他就考出过712、704这种“不可思议”的高分。
年初,小陈报名参加了北京大学的自主招生考试,并且获得了非常不错的成绩。现在,因为成了“状元”,小陈进北大的希望大增,尽管还没想好报哪个专业,“但愿进光华管理学院吧,我会成为那个精英聚集地的一员。”
“我有两个愿望,第一希望改善家人的生活,第二能为社会多做贡献,尽力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
老师和家长眼中的“状元”
镇海中学高三(1)班王静是陈琨的班主任,一说起她的“状元弟子”,她倍感自豪,“陈琨不偏科,各科成绩都很优秀,很少有起伏。性格平和、内敛,心态好是他的特征,他是一个非常优秀的学生,老师和同学们都很喜欢。”
对于儿子取得的优秀成绩,陈琨的母亲感到十分高兴,她很朴实,“儿子很孝顺,作为大人,我们没有足够的文化去指导他学习,但我们会教会他如何做人,尽我们的全力。”
小本子是状元的学习秘笈
“状元”有个很普通的法宝,那就是劳逸结合。“挑灯夜战”这个词不在陈琨的词典里。高中三年,他的作息很规律,晚上九点多就休息了。
说起学习秘笈,他还真有一个,只不过这个缺乏神秘感。“我随身携带的一个小本子,遇到不懂的问题,我就记下来等有空的时候请教老师和同学。”
“状元”的爱好很多
考取”状元“后,陈琨很忙碌,整个下午,他都在学校回答全省各家媒体的提问,他很沉稳,尽管累但也是每问必答。他喜欢打篮球,喜欢NBA,喜欢麦克格雷迪,喜欢看《名侦探柯南》,喜欢好听的歌曲,但却没有固定崇拜的歌星,“只要歌好听,我就会喜欢”。
临近尾声,他哼起了SHE的《痛快》:“痛快去爱,痛快去痛,痛快去悲伤,痛快去感动,生命给了什么我就享受什么,每颗人间烟火全都不要错过。”
或许,这就是状元淡看“状元”的原因吧。
来源:每日商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