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所追求的风格,只不过是泄露我们自身痕迹的一个瑕疵。”——《我的名字叫红》
细密画家的无风格引发了谋杀,也孕育了爱情;帕慕克的风格迎来诺贝尔。风格又给我们带来什么?
写作的风格如何?处事的风格又怎样?虽有各种评价,我却不清楚,我的风格是什么?
看过去写的东西,最明显的,就是那些没有停顿的超长句子,一口气读下来,必须要先深吸一口气。这算是风格吗?
并没看过《尤利西斯》,似乎也没有哪位对我有影响的作家,有这样的嗜好。并非特意模仿和刻意追求,想来,只是出于习惯,出于那快得让人插不进嘴的语速,出于那迫不及待要表达的欲望。
感谢那位老者,在接受我的连珠炮一顿狂轰滥炸之后,善意地提醒:“小姑娘,你讲得很好,如果慢一点,就更好了”。一句话点醒梦中人,那一刻,我才意识到,我说话的语速确实过快。若非如此,小时候那个“机关枪”的外号又从何而来?
容不得你反驳,不给你思考的空闲,用最快的速度把要说的话统统塞进你的耳朵,你只有无条件接受,因为我根本没想过要给你辩驳的机会。
我说什么,你只管听;我写什么,你只管看。我的思想、我的观念,你应该绝对接纳和认同。我只需要我的连贯,哪里需要什么停顿?又怎会需要用来停顿的标点符号?
做编辑,最喜欢记事本的“替换”功能,标点符号,一次性转换。受不了不合规矩的标点,是工作严谨还是强迫行为?见不得不守规矩的人,是观念差异还是完美主义?
QQ聊天,有人输着中文汉字,却配的英文标点。写的人不觉得怪异,或许还认为是一种风格,看的我却是浑身不得劲。
有人干脆不用,一句一回车,疑问、惊叹、省略,全都可以用QQ表情代替。或者,用标点代替表情,冒号加括号,可以哭也可以笑;三个句号=省略号,这个公式,在网络上通用畅行。
还有字体的选择,黑体字、加粗、红色、大号字体——代表什么情绪?压根就不选择字体,是不拘小节,还是粗心大意?
我还不能把这些现象从心理学角度来做解释,也不能凭着风格判断人的个性。只是,觉得有趣。
标点符号,很有趣的发明。“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中国人的文字游戏,在几个标点符号的作用下发生变化。
频繁使用一种标点,是否像每个人的口头禅一样,意味着什么,显示了风格?
叹号,有的人高频使用,我,几乎不用。只在鼓励的语句似乎还不够有力时,用它来加油添劲。为什么要使用那么多叹号?是想引起重视?是太缺乏关注?是在用放大镜看问题?是小题大作?是过于敏感?是情感脆弱?是什么原因?
我又为什么不敢用、不愿用?是害怕引起歧义?是觉得没什么大不了?是担心被人担心?是什么原因?
是因为我向外宁静平淡吗?是因为我不喜欢愤怒、懊恼吗?是因为我不喜欢强烈的情绪波动吗?
那么,哪个标点又是我的高频符号?毫无疑问,是问号。
为什么我这么喜欢用问号?代表了什么?预示着什么?说明了什么?隐藏了什么?
不喜欢叹号,努力将一个个叹号用其他替代。那么多的问号,又要到何时才能用其他逐一替换?
问号后面,是个叹号,还是个省略号?是个逗号,还是个句号?或许,生活对我之有趣,就在于有那么多问号需要解开。
“终有一天谜底将会解开”,这是我抛给别人问号之后的一个解释,而自己抛给自己的问号,自己留给自己的谜语,又将在何时开启?
一本书翻看开头即知结局,一部电影刚播放便知结局,将是多么糟糕的事。若可预测未来,一切在既定中运行,自己无法主宰,甚至连臆想的快乐都被剥夺,又将是多么悲哀。正因为明天未来,才让人抱有希望;不可预知的生活,多么有趣。
我已经长大,看电影不需要再拉着大人的衣角反复追问:“这个人是好人还是坏人?”,不需要再泪眼婆娑拖着谁的手反复追问:“你到底爱不爱我?”,我已经长大,不需要告诉我结局是什么,我的明天由我自己安排。
在一串串的问号中,我不再害怕不可预知的世界,慢慢长大。在一串串问号中,走过2007,进入2008。在一串串问号中,我带着我的风格,告别昨天,迎接未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