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阳光工程心理网

 找回密码
 点击这里加入阳光论坛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5162|回复: 1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推荐] [国学大讲堂]大学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07-11-17 14:28:2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时间:2007年9月28日
地点:长春文庙
题目:《大学1
主讲人:金海峰


主持人:本期讲的题目是《大学》,在金老师讲课前请孔子学堂的小朋友为大家背诵一段。有请小朋友。

(小朋友背诵)

主持人:谢谢小朋友,下面请金老师讲解这一篇的内容。

金海峰:小朋友再背一下《大学经》。


金海峰:心情有些激动,刚才这几位小朋友背诵《大学》篇,让我仿佛看到当年当汉武大帝进行交际的时候,从汉初立国经过文景之治到了武帝,不仅政治、经济、军事有了相当雄厚的基础,文化也需要有一种在和平时期适合于当时社会发展的文化,也就在这个时候,大儒董仲舒提出了儒家要
杜阅诸子,定于一尊。(音译)那么也就是基于董仲舒他所提倡的儒家叫杜阅诸子而定于一尊。(音译)形成了我们后来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尊儒有一些具体的措施,其中有一件事就是武帝在祭天祭地郊祀的时候,当时组织了一百多名童子,在祭天祭地的时候,那时候是歌唱,按照音乐按照古诗一起歌唱,那个情形有点象我们今天的小朋友,那种稚嫩的童声,感天动地,我觉得我们今天社会发展,要是用历史来读的话有一点像汉初,正是从文景之治向着雄视百代的汉武帝的那个时期发展的。

今天我在这里和大家一起学习,从《大学》到《礼运》篇,上一次课在《大学》讲述中我们把《大学经》给大家做了一个分析。最后我们形成了这么一个图表,大家把刚才小朋友背诵的《大学经》那一段掌握住了、理解透了,整个《大学》的精神实质有大半的就掌握了。所谓大学者是
大人之学也。这个大人年龄上说,当然也有从年龄上的一个趋势。古礼,八岁人生入小学,到十五岁的时候一些优秀的青少年开始如大学。但是我们现在强调的《大学》说是大人之学,是什么呢?是君子切磋琢磨,最后终别于萧小(音译),终别于庸人,终别于小人的学问。因而现在来审视《大学》,《大学》首先是大人之学。另外一个理解,《大学》是大学问。他是一种什么样的学问?它是一个人想要在社会中发愤图强、积极有为的那种人生理想蓝图。它实质上是给我们的人生从做学习出发最后道路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么一个境地的这么一个高度的人生理想。因而是大学问。我还要强调一点,《大学》是什么呢?《大学》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儒家成功学,成功学这个理论实质上是行为中的一个分支,一个人要想成功必须得具备几个因素。哪些因素呢?西方人总结成功有三条铁律,有17条法则,有22条军规,但是你要是看成功学的话你分析来分析去你会发现它有五个要素,这是做任何事情想要获得成功必不可少的五个要素,哪儿五个要素呢?人要是想获得成功必须得给自己的人生建立一个目标。那么目标是第一个要素,我得给我自己树知道自己向着哪个方向去努力,在目标建立的基础上,要调整自己的心态,要有那种心劲,我得有着向目标努力的心劲,所以心劲、这个心态也是成功必不可少的要素之一。那你要想达到这个目标,你还必须得设计出一条道,没有道儿能行吗?说我的目标今年十·一的时候我要到北戴河区旅游。好,目标我建立了,从心劲上想去,心态也有了,但是我就不设计道,咋不知道,不知道就实现不了你的目标,最后就不能成功。你是坐飞机去,你是徒步旅行去,你是走高速去、自驾车去,不管怎么样得有一个方式、得有一个途径、得有一个路。所以道也是想要获得成功的必不可少的要素之一。我们说要建立于一个目标,还要有一种心劲,然后要设计出一条道儿,还缺什么呢?还缺一个起点。起点是什么呢?起点是一种自我认识。你得认识自己,比如说,我们的儿童,说我一生的理想就是到月亮上去,不是刚过了中秋节吗,我们说那里面有嫦娥奔月的故事。好了,小孩子说我的理想是上月亮上去,我们谁听了都觉得是小孩子的梦,这是在开玩笑,为什么呢?因为他所建立的目标没有去参考他自己的这个起点,这样这个目标也不容易实现,但是如果这句话要是我们中国航天局做了一个规划,说我们下一步我们的航天任务就是奔月,那这个目标能不能实现,现在看这个目标肯定会实现,为什么?因为起点在那儿呢,因为它是航天部门,它就是要做这些事,所以你要是想在人生的路上获取成功的话,你要认识自己,知道自己的起点在哪里,根据你的起点,规划你的目标,根据你的起点和目标之间的距离设计出一条道儿,然后要调整你的心态,培养你的心劲,给你的汽车加满油。

    四个要素:起点,目标,道路,心劲。还缺一个,什么?还有一个要素就是做、行,你得去做,不能把目标做在自己的脑子里面,得把它付诸于行动。付诸于行动,不管这个目标多么艰难,终有实现的可能。中学古文里面讲,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两个和尚,一个穷和尚,一个富和尚,两个人准备到南海去一趟,富和尚说完了放下了,穷和尚说完了起身就走了。第二年穷和尚回来了,富和尚还没动呢。要按条件看富和尚肯定比穷和尚的家境好,但是穷和尚敢于去做。历史上的唐僧也是如此,当他告别了太宗李世民,去西天取经的时候,他和皇上谈我三四年时间就回来,可是没想到,一走就是14个春秋,十万八千里的路程,14个春秋,艺术和现实真是有惊人的相似,孔子当年周游列国走了14年,西游记的小说里,唐僧的小部队去西田取经走了14年,但是目标很明确,不管征程中遇到什么妖魔鬼怪,有甚么艰难险阻,只要是信念不改,终究会获得成功。那么《大学》我说它是成功学,就是因为在《大学》里边把关于成功的五个要素都给你分析得非常的明确。大家看黑板,先建立起一个光辉的人生、一个美好的人生、一个健康的人生、一个积极的人生的目标,是什么呢?那就是要明明德,要亲民,要止於至善。止於至善,到哪儿停止,好了,那就是个目标,你知道到哪儿停,那就是你要到哪里,止於至善,这是一个目标。

    为了达到明明德、亲民,止於至善的目标应该怎么做呢?要有六个要素,就要知致而后有定,方向要定,不能南辕北辙,知致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心就静下来了,心静很重要,因为它是你的一个内在的思想的情绪上的调节,其实我们人生的修养一个很关键的要诀就是修心,宁心见性,动心忍性,都是和心有关,心一定要静。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至远。所以要静心,知止而后有静,静是心静。静而后能安,安是什么呢?安是身安,心要静了,身就安了,心不妄动,身体就不至于瞎忙活,今天站在这里,明天在那里,东一趟,西一趟,最后就稳下来了。心静而后身安,安而后能虑,好了我心也静了,身也安了,我就朝着我要努力的方向,怎么样实现呢,我就要经之营之,我就去思虑,我就去琢磨,这种虑,即是思考也是行动。思想也是一种行动,是内在的行动,心在动。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在儒家文化中这个其实就是成功,最后的收获,所以要想达到明德、亲民,止於至善的目标必须具备的就是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大学》这篇文章写得非常好,它给这个问题以足够的重视,它说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也。知道先后,知道顺序,先干什么、后干什么,那你就合乎于道了。止於至善,至善是明明德于天下,能够把我们自己祖先的留给我们这种宝贵的文化遗产,让我们今天的社会人都能有所了解,让我们民族的传统不至于在我们这一代的手中一点一点地丧失。让这种思想不仅进入到我们的脑海,还能落实到我们的行为中去,这就是明明德于天下,这就是一个大的目标。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击这里加入阳光论坛

x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2#
 楼主| 发表于 07-11-17 14:31:13 | 只看该作者
    那么要想达到这个大的目标怎么办?我们一下做不到,我们个人没有那么大的能量、能力,怎么办?好了,往里缩,这个目标太大,一下子实现不了,我做得小一点可不可以,我不能做明明德于天下,那好,欲明明德于天下者,那你就先治其国,国是邦国。我先把一个地方治好,我能治好一方,我就有可能去把天下都治好。说我现在也不是一个省的省长,也不是一个省的省委书记,我治一邦治不了,不要紧,欲治其国着先齐其家,这个能做到吧,我们都有家,大家小家,一定要把这个家治理好。我想齐家,我在家这个大杂院里想让大家都向你学习,那你又不是这家里的老太爷子,怎么向你学习啊,我在这个家排行老三,我说的大家怎么让大家信呢,好了要齐其家者就修其身,从自身修为上去找,要让自己的思想、行为都能做得让人宾服,大家觉得虽然说你在这个家里年龄不是最大的,但是你做事做的最好,大家都向你学习,人身要修的好就能做到家齐,你家要是齐了,再推而广之就能治国,你要是国能治了,下一步就能平天下。想平天下,想明明德于天下得从修身这儿开始,那好我想修身,从明天早上开始我起来就洗头,然后就化妆,然后西服领带穿的很精神,这就是修身了?不是,这是徒有虚表。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得调整你的心态,有一个健康的心态,有一个积极向上的心态。所以修身的关键在正心,那怎么有积极健康的心态呢?你得有这个欲求,你得有这么一份热忱,你得有这个愿望。那就是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诚意才行,有的人今生就对做好人感兴趣,那就是天性纯诚,因为纯诚明白了世间的道理,那就是至诚而明,这就是天性,所以至诚明谓之性,一般人做不到。

    怎么做,我们上了幼儿园去读经典,我们在上小学,再上中学、再上大学,我们通过一点一点地学习明白了人生的道路。知道什么是善、什么是恶,什么是可取的,什么是不可取的,因为明白达到了一种热诚,那就是至明而诚,而至明诚谓之教,教礼,教化的实质精神就是让人至明而诚。真能达到诚的程度,意诚了心才能正,心正了身才能修,身修了家才能齐、国才能治,天下才能平,这是一点一点来的,那么怎么才能够做到至明而诚呢,什么是明呢?明白,对什么事理都懂,怎么样做到明啊?那就是我们今天所涉及的一个关键的环节,那就是格致,首先是要格,格是什么?格物。不仅要格物,还要格礼,格,区分,分析,我们认识事物就是遵循着这么一个由混沌到清晰,由整体到局部,由表面到内部,一点一点分析一点一点深入的过程,其实这个过程其实就是格物的过程,那用《易经》里边的话讲,易有太极,先是一个混沌的太极,是分两翼,分开阴阳两翼,两翼分四象,再分春夏秋冬,男女老少,东西南北,四象分八卦,然后八卦里面,八八六十四卦,在每一卦里又有六爻,象征着世间的事事物物,一点一点地细分,从混沌到具体就是一个格物的过程。格物要格到什么程度呢?要格到知的程度,叫致知。把物格到了能够知的程度,把事理格到能够知的程度就叫致知,如果用现代的话讲其实格物就是一个学习的过程,而致知就是达到学会了、学懂了。所以《大学》里面强调你想要达到平天下,想要明明德于天下者从哪儿开始啊?得从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这么一步一步地走过来,在我们现有的《大学》篇中,对格物致知里边没有专章细论,因而朱熹在整理《大学》的时候就说,关于格物致知,那是因为在编排检测的时候丢失了,丢失了怎么办?那得补上。所以,在朱熹整理的《四书章句集注》里就把《格致章》挪进去。


    关于朱熹补的这个《格致章》我有一个不同的认识,我觉得其实《大学》文章做得非常严谨,《格致章》并没有丢失,因为他对《大学》解的本身就是让你格物,就是让你致知,因为在这里边举过一个例子,举了一个什么例子呢?举了一个《诗经》的例子,他说诗云,《诗经》中有一篇叫淇奥,淇水的边上长着一种竹子,那个竹子很茂盛,很美,《诗经》里边就有这一篇歌颂竹子的这么一首诗,瞻波淇澳,绿竹倚倚。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僴兮,赫兮咺兮,有匪君子,终不可谖兮。什么意思呢?大家知道,《诗经》的创作采用的是一种赋比兴的方式,这里面主要是一种起兴的方式,什么是起兴呢?就是我想他这个事我先说点别的,我要想说君子的时候我先说河边的竹子。说青青河边草,你看这个君,就像那河边的翠竹一样,瞻彼淇澳,绿竹倚倚。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在风中摇摆,有婓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切磋琢磨是什么?就是在不断地格,从格达到了致的这么一个程度,就是格物致知的反复的锤炼。所以《大学》章用了这一首诗,里边讲,说如切如磋者,道学也。就是谈论学习,如琢如磨也,自修也。就是谈修身,切磋琢磨都是在不断的反复地学习、去磨炼。这一段我觉得强调的就是格致,但是《大学》没作为专门的提。告诉你要知道这些之后,你就能达到一个知本的程度,因而这一段有此谓之本。说了一句,怕你不明白、怕你不重要,又强调了一句此谓之本,此谓知之志也。你要真认识到这一点,就真达到了致知志的程度。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击这里加入阳光论坛

x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楼主| 发表于 07-11-17 14:34:16 | 只看该作者
因而学《大学》首先要把知之志这一块弄清楚。我用表格的把它规划一下就是目标的三纲领,成功的六要素,最后实现你这个目标的八个条目。格致诚正修齐治平。《大学》里边讲,古之语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治其知,致知在格物。从远及近,然后物格而后知志,知志而后意成,意成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由近及远,由自身推及到社会,由一点一点地展开,这一段一定要弄清楚,弄清楚之后,就把《大学》中的礼格明白了,你达到了一个知的程度,此谓格物,此谓致知,就真达到了致知了。接着《大学》就开始从诚意开始,所谓诚其义者勿资企业。后边《大学》中全是这样的格局,所谓诚其意者要怎么样,所谓修身、正心者怎么样,所谓齐家在修身者怎么样,所谓治国再齐家者又应该怎么样?所谓平天下又治国者又应该怎么样。都是一环扣一环,往下阐述开来。


从诚意这儿说起,因而我理解,如果把《大学》看作成功学的话,那么《大学》作为成功学,它的起点就要从诚开始,中华文化要想从根上修透必须打造出一个纯诚的心态,意要诚,百姓所谓的诚则礼,不诚无礼,你那种欲求的愿望,那种心态不积极,不能达到一定的高度的时候,你的认识就不能跟着升华。所以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要向能够把它理解,要想能够把它从思想层面落实到行为层面上那么它的起点就是一个诚字。这个就是起点,诚为本。谁对这个问题有一个明确的分析和一个非常深透的认识呢?到了宋代的时候,北宋的五子中周敦颐先生,周敦颐在北宋五子里面年级比较大,德高望重,他有一篇文章,形成了一个著作叫《太极图说》,他在这里说诚是所有事情的本。我们了解周敦颐,我们知道他有一篇文章写得非常好,叫《爱莲说》,说草木之花可爱者甚多,有爱菊的,有爱牡丹的,但是周敦颐非常喜欢的是莲花,为什么喜欢莲花呢?因为莲花是出淤泥而不染,濯青莲而不妖,不蔓不枝,中通外直,香远意清,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非常之好,我觉得周敦颐的认识就本于纯诚,他的认识和后来其他的学术体系中有一些认识能够达到一种暗合。比如说佛教,我们到了佛教寺院里面总能看到荷花,它也特别强调一个莲花,菩萨、佛都坐在莲花座上。佛教中的莲花象征着万物的开始,宇宙的形成就像莲花一样一点一点地开放起来的。所以这里面强调诚是起点,那么它的目标也就是致知,也就是我们平时说的致,致就是目标,这一点,我们经常在国学大讲堂学习的都非常清楚。因为在最早的文献《尚书》里边就有这样的话
若射之有矢要像射箭一样有靶子,这就是它的目标。诚为其见,致为目标,中间的这条线就是道。那么想从起点达到目标就必须得有一个心劲,得有一种动力,得有一种欲求,那就是我们文化中经常强调的气。

     孔子特别认同的是致,孔子经常谈致,经常和他的弟子在一起讨论致,经常询问他弟子关于人生的理想是什么。然后到了孟子这里边,孟子就在志的基础上又补上了一个气,孟子说志者,气之率也,吾善养吾浩然之气。一定要讲气,做什么事如果没有气,你最后做不成。如果气馁,就败了,因而中华文化中致和气往往一起连着用,叫有志气,那就是既有目标,又有心气才行,既要有有一个明确的方向盘又要有充足的动力才行。既要有方向盘又要有发动机这才行。这是志和气。这四个条件聚足之后,剩下的一个条件就叫修。实质上我们中华文化里边如果把《大学》看作是一个成功学的话,这里边强调的就是诚、志、气、道,行,这五个字就是成功学的五个要素,这是一个普遍的规律,大到一个民族的追求,小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你只要是想成功这五个要素缺一不可。早上起来老大娘说我准备去买条鱼。好了目标定下来了,上市场买条鱼,市场在哪儿啊,你得知道啊,从你家出来,到市场,市场在东边,就得往动走,不能往西去,家就是起点,市场就是终点,就是你的目标,你是骑车去啊,抱着小筐去啊,还是坐率车去啊。你想买这条鱼是动力,最后得拿着篮子,揣着钱去,你去了,买了那才能成功。小事只有具备这五个要素才能成功。

    大事也一样,我们今天要基于中华民族现有的这种物质生活的水平,我们发现在今后的社会生活中我们不仅要积极地发展我们的经济,让我们的物质生活更为丰富,还要积极地发展我们的文化,让我们的精神生活也能力越来越富裕。既能喂饱我们的肚子,又能滋养我们的心灵,当只有物质生活得到满足而精神生活得不到满足的时候我们的生活就感觉到茫然,我们就没有精神归宿,我们就没有心灵家园,我们就是一个没有信仰的丧家狗,就是找不到故乡,也正是因为抱着这种情绪我们的诗人、我们的作家常常在他们的作品中反映出来的这种思想其实李白的写的那首小诗为什么能够千古传唱,仅仅是说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就是一个思乡的情节的吗?不完全。其实那里面还暗含着一个要寻找一个心灵的故乡。当心灵的故乡没有找到的时候,我们的内心就不能安定下来。所以在今天这个现实中我们要针对这个起点设计我们的目标,然后去规定出我们所要走的一条道,我们总在强调这个问题,我们要走一条什么样的道呢?我们要走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道路,我们走一个构建和谐社会的和谐之道路。其实都是在说这个道,然后我们每天我们接受媒体的宣传、政府的政策都是给大家打气,给精神上注入动力,每天大家都在做,向着中华民族理想的目标去奋斗。那就是我们的志,小到自己的生活,大到一个民族的发展,其实要想获取成功谁也跑不出,要记住这五个要素。

那好今天我们要强调,我说从《大学》的格物致知,到《礼运》的小康大同,其实,格物致知是我们从学习这个道上往下走,我们要达到的目标就是小康和大同。你要是读《大学》你就会发现,《大学》你要读熟了你就会发现。在诚意之前,《大学》篇中没有专论格物致知,因而朱熹认为格物致知可能丢了,但是你要细往后读你还会发现,《大学》里面也没有论怎么样明明德于天下,怎么才能平天下,它只是论到了治国,你看一看。因而那里边总是强调所谓平天下在治其国,说治国,说到这儿就完了,下边没说。那好,我们要从文章这个角度去分析,《大学》要缺不仅却格物致知这块,还缺了平天下这一块,那今天我们分析如果要是朱熹把格物致知这块补上了的话,我们也把平天下这块也补上,拿什么去补呢?从格物致知到诚意正心、到修身、到齐家、到治国平天下这一块恰恰就在同样一本《礼记》的另一篇文章《礼运》篇里边。我们说《大学》其实也是《礼记》的一篇文章,后人认为,所有的《礼记》的篇章都是孔子门弟子72子所为,我们基本上认定《大学》是曾子所为,而《中庸》是子思所为。那么礼运篇是谁所为不知道,但是是他70门徒中的一位应该没有问题。所以这个思想应该和它这个整体的体系是一致的。我们说把格物致知朱熹补上了,我们就把平天下这块用礼运篇给它补上。礼运篇这儿怎么开始的,怎么讲的,大家有书的把这块翻一下。《礼记》的礼运篇是《礼记》中非常重要的一篇文章,所谓的礼运,运者,难而行之止矣。在儒家的思想认识中,我们这个文明,我们这个民族,要是能想着走到小康和大同社会,只有一种运行方式,那就是要修礼,别的都没用。当然不能说别的什么用处没有,别的也有价值,但是关键的一点在于修礼。如果说只强调物质文明而不强调精神文明、不强调礼的话,那是走不到我们这个古圣先贤所描绘的大同世界,我认为这个问题其实我们的文学艺术,我们的哲学家们都有过论述。张敏民在歌中唱过
洋装虽然穿在身,我心依然是中国心,哪怕生在他乡,也改变不了我是中国人。强调的是什么呢?我不管外着装怎么样,只要心没变,什么就都没变。我们今天的大哲学家吉大高清海(音译)先生就说在人类社会中最关键的变化就是人心的变成,人心变了,人才变,人一变社会就变了,世界就变了。所以要想让一个社会从这么一种形态,到另外一种形态关键在于人心的变成。那么能够改变人心的只有学习,只有文化。要想达到一个大同的社会理想,就要依着礼向前走,按照礼的运行发展才能走到那个社会的层面,因为什么呢?因为礼是文化的集中的体现。在人类的社会发展中,人这个现象有三个层面,第一个层面叫做性,一定得对人性有一个认识。

    人是什么呢?人一半是魔鬼,一半是天使。人是一种动物性和神性的混合。食和色是人性中固有的东西,是人的共性的一面。怎么样去尽可能地破除这种食和色的这种动物性,实质上就是人的修为,其实整个人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地剔除动物性更加趋向于神性的这么一个过程,他是动物性和人性的一个混合体,这就是人,必须得正视这个人性。所以,孟子在《孟子》篇中说过食,色,性也。食和色都是人性中固有的东西,这是性,人性。这是根,必须对这个根有一个正确的认识。那怎么样判断人这个根本的特性呢?孔子说性相近,习相远。下面没说,到了孟子这儿,一语道破人性本善,人性最大的特点就是善,人和动物的区别就是人是善良的,所以孔子虽然没有说人性怎么怎么样,但是孔子特别强调的是人,他说:人者,仁也。这就是人的本性,人就是爱,这就是一种善。这是本性,针于性表现出来的是什么呢?是情,所以叫性情。性这里边有食、有色、有仁爱。到情这块,喜怒哀惧,爱物欲,七情,礼运篇里边专门就讲七情,这些情是人的本性表现出来的一种自然流露。所以流露如果基于你心中的时候,这叫什么?这叫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在你内心藏着,如果你的喜怒哀乐发出来之后都合乎于社会规范,那就是中节了,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合乎节这就谓之和。至中于和,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整个《中庸》里边谈的核心就是中和。所谓中庸者就是用中,用中怎么用?把你藏在内心中的喜怒哀乐等它发挥出来的时候,表现出来的时候都能达到一个和的状态,那就行了。所以这个情发挥出来的时候,藏在内心的时候叫中,发出来的时候是中节,怎么样才能中节呢?那就是要靠礼。所以人生修养提高的三个层面本于性、发于情,止于礼。所以作为儒家文化经典,《诗经》开篇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对这一篇的评价就是发乎情,止乎礼。发乎情,民之幸也,止乎礼,先王之责也。我们这个民族给我们留下的宝贵的财富就是那礼仪三百,威仪三千,那就是非常丰富的人类的文明、文化。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击这里加入阳光论坛

x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楼主| 发表于 07-11-17 14:36:11 | 只看该作者
  从今天这个意义上看,这个礼就是文化的标志,礼做得越好,做得越纯熟,你的文化修养也就越高,文明的程度也就越高,所以关键就在于一个礼字,那么把这个礼运用得好,天下都行礼啊,就能走到大同世界。怎么走?《礼记》礼运篇怎么来?开篇是这么一个序昔者仲尼与于蜡宾。从前夫子一起参加鲁国的一个祭祀,蜡礼,其实就像我们今天祭孔似的,我们的朋友来了,作为这里边的一个宾客,参与了这件事。事毕,蜡礼完事之后,出游于观之上。礼完了之后围着我们文庙里面再转一圈,再参观参观,再游览游览。参观游览之后,喟然而叹,长叹一声,仲尼之叹感叹鲁也。孔子叹什么呢?感叹鲁国的礼已经不全了、已经是有缺失了。我们今天其实正好相反,我们今天的祭祀尽管说也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但是我们也可以喟然而叹,我们叹什么呢?我们自己民族文化的东西终于从我们的理想回到我们的现实了。


    当时孔子处在春秋中晚期,礼坏乐崩,所以他喟然而叹,叹鲁国礼不全了。有了一个叹之后,言偃在侧。言偃者何许人也?孔子的弟子子游,子游就说君子何叹?子游说老师你感叹什么呢?孔子就说大道之行也,于三代之英谓之贼也。当年在理想境界中说的那个尧舜时期,行大道,做正事,天下为公,那个时期我就没赶上,三代之英,夏、商、周,那个好时候我没赶上。但是我心中特别向往,我向往什么呢?据说早期理想的社会是一种什么样的状态呢?是大道之行,天下为公。大家都有一个做人做事的准则,都为了这一个目标去努力,行大道,不搞小的伎俩、不搞小东西。天下为公,这个公,不是说像我们有一段时候宣传的我们要舍掉自己去为别人,不是那样,实质上是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大家都奔这个目标去使劲,奔这个目标使劲的最后结果那就是多赢,国家有利,个人有利,经济有利,文化有利,这才行。大道之行天下未公。那个时候是选贤与能,讲信修睦,任用人才,既要有德,贤者,贤德,是以品格论。能者,能力,是以才华论。所以要选贤与能,就是德才兼备,选择这样的人让他出来做事。讲信修睦,要讲信誉,要和谐。那么能做到选贤与能,讲信修睦,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达到一个什么样的程度呢?


    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这是从一个否定的角度说,不以自己的亲为亲,不光以自己的亲为亲,要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不能子其子,也是从反面的说,不能光把自己的孩子看着像个宝似的,那就是幼无幼以及人之幼。所以要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皆有所养。鳏,鳏夫,男子无妇为之鳏;寡,寡妇,女子无夫谓之寡;孤,孤儿,没有父母谓之孤;独,独生子,没有兄弟姐妹谓之独。废疾者,残废、有病的,实质上从今天看都是属于弱势群体,能够让弱势群体都能够生活上有一个最低保障,这样的社会很好。男有奋,女有归,男有奋者要有自己的事业,要有职务,要有工作。女有归,女子要出嫁,要有家。其实这是中华民族的最好的理想。我们老百姓就说,男怕入错行,女怕嫁错郎。男人最重要的事情就是把一生的事业选择好,女子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要选择一个好丈夫。选择到好丈夫之后很多事情非常省事。有很多需要我们努力的事情可以直接就享受了,你丈夫有能力,结婚之后就有房子、车,结婚后就不会那么辛苦了。青春就不会因为过多的生活压力而过早地消失,这很好。要男有奋,女有归。男人有自己的好事业,女人要有一个好的家庭。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击这里加入阳光论坛

x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07-11-17 14:37:26 | 只看该作者
    下边这一段话是非常有意思的。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看着东西,如果在地上,我觉得就是不能浪费,不能把东西随便地浪费,但是不必拿过来就拿我家去,既讲究要物有所用,又不强调非得是为己所用,这才是天下为公。能做到什么呢?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我做一点事,有一件事,不是因为我做的我就感觉到这事是我做的,积极地想去做,但是不要为自己而做。其实我们今天的人生境界、人生修养也是在向着这方面努力,我们的文庙祭孔,其实我们是群众性祭孔,大家都来,我们的大讲堂好多人早来了,给大家摆桌子、椅子,做一些服务性的事。没有做到的觉得这个事怎么不让我做呢,但是做这个事不是为自己做的,这是一个人生的境界。那么大同世界里面追求的就是这种世界,就是这么一种人生。货恶其弃于地,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用不着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上搞一些阴谋诡计,不要阴谋要阳谋。大家都是一个原则,天下为公,所有的心思都是想把这件事干好,用不着为自己打小算盘,所以是谋闭而不兴。下边这两句,盗窃乱贼而不做,其实我们的至圣先师我们的孔老夫子,给我们描绘的理想蓝图一点也不高,这个社会非常安定,没有强盗,没有小偷,没有做乱的,没有伤害人的,这些事情少一点社会就平稳了、就和平了。外户而不闭,虽然说我们家院子还有一个门,但是我们用不着每天晚上锁得牢牢的,我们的门户仅仅是用来遮蔽风雨而已,而不是防止有其他人的侵害,因为到了那个社会里面没有人做盗窃乱贼来侵害你。这个理想很好,我们现在达不到,因为现在达不到,所以现在防盗门旺销、卖的特别好。啥时候用防盗门没有用,有帘子就行了,那就好了。真是到了这个程度在孔子心中视为大同。这个大同是什么同啊?不是说我长得和你一样,也不是说我穿的衣服得和你一样。你开宝马车,我开QQ就不行,不是那个意思,是那个理想、是那个追求,是整个社会的那个礼,那个道德标准的统一、一致,真能达到这么一个境界,那就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明天。那也就是在《大学》中从治国再往前走一步,明明德于天下,平天下的那个理想境界。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击这里加入阳光论坛

x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楼主| 发表于 07-11-17 14:38:36 | 只看该作者
当然今天我们距离这个境界还有一些远,所以没有办法,我还不能达到大同社会的条件下,我们要追求退而求其次的小康社会,在大同社会理想的描绘之后,退而求其次,孔子又描绘了一个小康社会的情境。关于小康社会是个什么样子,我们在下一次在《大学》讲座中接着讲。今天的讲座就到这里,谢谢大家。

主持人:非常感谢金老师的讲解,明天是星期六,长春文庙的国学大讲堂讲继续讲《孝经》, 9月30日到10月4日,长春文庙继续有国学大讲堂的课程,10月1日至7日黄金周期间长春文庙免费对外开放,开馆的时间是早上8点到下午的15点。现在各位听课的听众可以排队到我们大成殿内领取今天我们祭孔的素太牢。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击这里加入阳光论坛

x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楼主| 发表于 07-11-17 14:40:47 | 只看该作者
时间:2007年9月30日
地点:长春文庙
题目:《大学2》
主讲人:金海峰




主持人:各位朋友大家好,欢迎来到由吉林省孔子学会、吉林省社科联,长春电视台《城市速递》栏目、长春文庙联合承办的国学大讲堂。本期我们邀请到的嘉宾还是金海峰教授,他主讲的课程是继上一讲《大学》,今天还是继续讲解《大学》的内容。有请金海峰教授。

金海峰:今天能来的都是能够让国学在这个时代复兴、繁荣的中流砥柱。上一讲咱们为了将就外地的听众,把头尾介绍了一下。实际我们国学大讲堂一直听课的听众上一讲复习的内容多了一些。今天咱们实实在在地把《大学》章后边没有讲完的内容全部讲完。

《大学》一篇共1500多字,非常精炼。从
大学之道,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一直到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这一段被称之为《大学经》。如果我们的青少年要是想了解《大学》那这一段一定要熟读成诵,能背诵下来。《大学》篇章后边的文字都是为了解这一段。在古本《大学》里边结构和今天我们看到的四书本《大学》的结构不太一样的。朱熹对《礼记》中《大学》的结构经过了一个调整,调整之后有一段文字,就是专门对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的一个注解,都是引证解释。怎么解的呢?大家都有书,看一下。

    先解释明明德。康诰曰:克明德。大甲曰:顾是天之明命。帝典曰:克明峻德。皆自明也。都是强调明德,康诏、太甲、帝典都是《尚书》中的文字。这里边文章中有些句子,有这样的话,一句一句的很简单。但是拿过来作为解释克明德、明明德的例证,这是很好的文献证明。康诏曰:克明德。克者能也。人生要明白光明正大的道理,要了解为人的道理。后边也是顾是天之明命,一定要注意天之明命,天地无言。它是以自然规律呈现在我们面前,人生的准则实质上是依据着自然的准则。在自然界天与地,阴与阳,实质上自然的规律和人生应该遵守的准则是统一而不矛盾的,这也是强调天人合一。我们真的要是说把人生的规律都是从对的一面走向统一一面的话,就会发现实际上人与自然就和谐了。这个规律都是从最初的根源一点一点地拉近,涉及到我们自己的生活层面上来的。太甲曰顾是天之明命。明命也是因天地自然的规律呈现给我们这个时代赋予给我们民族的人生责任。帝典说克明峻德。也还是那个意思,能明峻德。峻德,光明正大的道理。这一段都是强调明德。朱熹讲明德是自己明。理由在于后边这句话皆自明也。要自明,我给大家讲《大学》的时候我认为明明德不仅是自明而且要明布道理于天下。因为在经中就有欲明明德于天下也。这就不仅仅是自明,既要自明又要明人,这是明明德,双向的。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击这里加入阳光论坛

x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
 楼主| 发表于 07-11-17 14:42:37 | 只看该作者
    下边也是,第二段的盘铭。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也是强调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是亲民的注解。汤之盘铭,这个证明材料是从哪儿来的呢?大家知道,我们要想了解中国古代的文化知识,要依据这个传世文献,不仅要依据传世文献,还要依据出土文献。出土文献里边最早的就有青铜器,青铜器上有一些文字,后来又发现了简帛,一百年前又发现了甲骨,在龟甲和兽骨上刻着一些文字,被称为甲骨文。这些从地下出土的文物,因为通过自然科学的测定能够知道它的准确的年代,因而它的可靠性更大一些。那地下、地上传世文献和出土文献互相证明,就能知道我们文明进步一步一步到什么时期、走到什么时候。在青铜器里边有很多中鼎铭文,里面刻了一些文字。其实汤之盘铭就是这样传下来的这么一段文字。在商汤洗澡浴盆的边上刻着一段话,这段话是什么呢?实质上是汤王勉励、鼓励自己的一段文字。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我们常说这段话,什么意思呢?


    商汤在洗澡的时候,在澡盆边刻上这样的话提醒自己,假如做人要能像洗澡那样,每天让自己沐浴一新的话那就天天把自己洗刷一新,能够更进一步的让自己更新一点。洗澡要一天洗三遍澡就麻烦了。但是从思想、从人生的行为上,要是能够今天比昨天更进一步,太阳每天都是新的一样,总有一个向前进的一个劲头。对于一个人来讲,变化就像古人说勤学于春起之苗,不见其增而日有所长。就像春天的小苗一样,你看着它,你也没有看到它长,但它每天都长。当然这一句还有反面的意思。辍学如磨刀之时,不见其损而日有所减。如果不努力,就像磨刀石一样,你也看不到少了什么,一磨就少,最后磨刀石都洼下去了。真的是一个人每天都能够这样的日新又新的积极努力,在人生就是一个积极进步的人生。推而广之,在一个家庭那就是一个非常优秀的家庭,在一个地区就是一个非常活跃的地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就是一个自强不息、积极进取的民族。所以强调的是要日新又新。那这个日新又新用《大学》中的话讲,实质上是讲留在亲民。我觉得这里边有私心用亲民的意思,都是互为表里的。强调这一句之后,然后接着讲说,《大学》的文章做的非常好。如果年轻人要想写作文就把这个文章背熟了。模仿着,拿出一个观点,下边就有几个例证,从议论文的角度来讲,论点、论据、论证,非常地完整,非常地细致。


    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强调的是日新,然后康诏曰作新民。诗中说:周虽旧邦,其命维新。周之所以能够替代殷商,是因为几辈人的不断努力。从古公开始,然后是太王,然后是王季,然后是文王,然后是武王,然后是成王,期间还有周公旦。尽管他是一支古老的民族,但是他不断地努力最后夺取天下。其实周是如此,秦也是如此。秦并六国,秦最早的时候,在周王朝分封天下的时候,他不是皇族,他是属于周天子的一个马夫,这么一个家庭不断地努力,最后一点一点地强大、发展,最后也统一了一个大国。这是努力的结果,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要把好的朝向发展到极致,做到最好,这才行。前边论的是明明德,这段论的是新民。明明德也是既要自明又要明德于天下。那么所有的这些都要做到最好就是止于至善。无所不用其极也是止于至善,达到最好。从汤之盘铭这块我们看,其实古人在人生进步的角度他对自己要求的非常严格,据传古人在强调自我修养的时候叫盘盂有志,杖其有铭。就是手杖、桌子上都刻着一些鼓励自己的话。所以有一些作为人生准则的鼓励自己的话,我们把它称之为座右铭盘盂有志,盘就是盘子,盂盛水的器皿,我们现在还有一种叫痰盂。痰盂上都有这样的字,汤之盘铭恰恰是这样的,实质上都是想借助平时生活中在自己身边的器物上要留一些激励进步的语言,时刻提醒自己,时刻修正自己的行为,让自己一步一步地走向文明,更加文明,修养更有修养。就是这样提升起来的。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击这里加入阳光论坛

x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
 楼主| 发表于 07-11-17 14:45:17 | 只看该作者
    一谈到都要止于至善的时候,《大学》里边就强调“止”的重要。诗云:“邦畿千里,唯民所止。不管你的邦国有多大,民心朝向那才是你的势力范围。在早期更是那样。说我跑马圈地似的,我说我的围邦幅员有千里,百里之外的民心和你都不一样了,就不是你的邦国了。你在那块立上界碑也没有用了。诗云:“邦畿千里,唯民所止。”唯民心所止,那块得有人心朝向你的民众,这才是你的国家。所以“绵蛮黄鸟,止于丘隅。”说你听那个呱呱叫的小鸟都知道要到山坡上小树那块去,飞都知道往哪里飞。孔子也说过“于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鸟乎?”于止,是孔子对止这个问题的理解,他理解的很深刻。他在这儿有一点感受,于止,止啊,前几次课我们说过,止者智也。他在感叹这个智。哦,智啊,这个问太重要了,要知其所止,要知道自己的志向,难道人还不如小鸟吗?一定要把这个问题弄清楚,要知其所止,知道要达到的目标是什么,这个问题很重要。作为小鸟都知道它的目标是什么,作为人你要是不明白你的人生的目标,那你每天的行为那就属于在人生苍茫的大海上没有风向标游船,不管你每天怎么使劲,最后你也不知道要驶向何方,那人生不就是推着走了吗,那不行。所以强调“止”这块非常的重要。

   《大学经》后边对这三句做解的时候,把“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都反复地强调。接着又说,诗云:“穆穆文王,于缉熙敬止。”周文王他做得那么好,有那么大的功劳,后人对他那么敬仰,其实他就做好一个事,止于敬,他敬业,对人谦恭,对事认真,这是敬的内涵的外化。一个要把“敬”字做好,能字好“敬”就能够达到内圣外王的境地。修就修一个“敬”字,从内修而外用。内修修好了就是内圣,外用用好了就是外王,其实就是一个“敬”字的演化而已。中华文化中有一些概念,字没有讲究,内涵非常丰富,有些字你把它的概念理解透了其是可以知道一切。这里边就说,实质上文王就是止于敬,那么伟大的一个王其实就做好了一个“敬”字。在文王的时期很有意思,当时三分天下有其二,当时文王没有造反,他们一直是以一种作为商王朝的臣子、西伯这么一个身份终其一生。后世对他特别的敬仰,所以就有这样赞美他的话,像文王这样的就是一个敬字而已。像文王止于敬,像我们大众应该做到什么程度才好呢?这里边又说“为人君止于仁”,作为君王要有一种仁爱之心,不要凌暴臣民,事事要想着为人民服务。“为人臣止于敬。”对上司要恭敬,这里边的君臣拿到我们今天现代生活里边,我觉得不用机械地把它看作历史上的一个君主,历代封建的王侯将相,我们也可以看作上级和下级的关系,上级对下级要仁,不要因为你得势就把那些人都裁掉了,那就不行。有些朋友终其一身的经验,有的人告诉我说“千万别跟领导说话,不要交谈过多。”为什么?你为领导服务,然后他拿你的服务还不当回事。做领导不仁就达不到至善的境界。其实领导敬,从某种角度上看是对职业敬。上下级的关系,服从领导就是把工作做好,让你的团队有序地发展,要有效率。

     中国古代的君臣不像我们现在想象的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在《论语》中强调君臣的关系,孔子就说,得是什么样的关系呢?可以放但是不能欺,可以顶撞但是不能欺骗,所以常常忠臣是敢于直言敢谏的。这种忠于职守也是敬,为人臣就把心思放在敬上。“为人父止于慈。”这一点用我们今天社会的家庭关系看,慈爱都能做到,但不要过,不要溺爱,真的是从孩子的身心健康的角度出发去爱护他。有的时候敢于鼓励他前行,不要什么事情都要像老母鸡看着小鸡似的。这里边只是一个字面的意思,但是演化到生活中其实每个人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都有一些新得,这就是经典奥妙之所在。说的特别朴实,好像没说那么多,但是涉及的面肯定是即正又广,既涉及到了人君又涉及到了人臣,既涉及到父又涉及到了子。为人父止于慈,为人慈止于孝。孝又是一个大的体系,怎么样才能孝?在《论语》中关于孝的问题不同的场合有不同的论述。总体来讲,从孔子的思想看孝要孝心,孝顺,不能顶撞,不能让老人不高兴,这是孝。就是我有钱了,给老人买了很多东西,用孔子的话叫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孝则以别乎。”我让他心情快乐才是孝。所以在孝的行为上,曾参对他父亲,他的孩子曾对他,这个祖孙三辈关于孝的不同的行为实际上给孝的概念做了一个很好的诠释。曾参对他的父亲怎么孝呢?也有酒肉,吃完之后完,他爹问他还有没有剩余?还有剩余的。说好吃的挺多,你想不想分给别人啊?问他爹,他爹说,邻居的张大爷昨天和我下棋的时候说馋小鸡,正好咱们做小鸡了,你给他端一碗过去。儿子端一碗过去了,这当爹的多高兴。等到他的儿子曾元也是这样去做,每餐必有酒肉,吃完之后说你想不想再送给谁呀?没了。他问他儿子说还有没有剩余的?他儿子说没了。实际上有,想留着下顿吃。都是这么一个形式,但是心情不一样。曾子对他爹的孝是孝心,而曾元对曾子的孝那是抠。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击这里加入阳光论坛

x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
 楼主| 发表于 07-11-17 14:47:18 | 只看该作者
祭孔之前,王主任就问我能不能把课定下来,最初我没敢答应,原因是我父母要到北戴河去一趟,我就答应带他们去,我父母看我这段时间比较忙,就让我弟弟带他们去了,让我在这儿一心讲课了。各个家庭都有不同的情况,怎么做,给做了一个题解,大家可以就这个问题联系实际。他给我们的现实生活有一个解。能够让我们和我们自己的生活联系起来,就是一个典型,所谓典型就是具有普遍意义,本身是一个特殊的事,但是这个特殊的事具有普遍的意义,所以这是典型的作用。

       正面有正面的典型,反面有反面的典型。我们说阿Q是一个典型,阿Q是中国人理智性的一个集中的表现,他有他自己的精神胜利法,打不过别人就自己安慰自己。经典也有典型的意义,它说的这些话都能和我们生活中每个人的现实联系起来。 这里边论止,为人君止仁,为人臣止于艾敬,为人父止于慈,为人子止于孝。与国人交,这个很重要。要止于信,要做到诚信。实质上这是我们传统文化中华民族美德的在今天再一次苏醒。但是关于信这个问题,在今天还有一些细目。说守信,一诺千金,君子一言快马一鞭。驷不及舌,是子贡的话。子贡这句话说的很准确。驷,驷马。我们现在推演开就是“一言既出驷马难追。”但是到孟子这块,他强调“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孔子强调一定要守信,答应了的事就得做。到了孟子这里边,答应的事情不一定就得做。下边的人找我说一个事,我一听挺好就同意了,一做起来这个项目劳民伤财,我不同意了。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看这个事对不对,不对的事也可以不做。一定要答应的事就去做,尽可能地去遵守诺言,实质上对于构建和谐社会是一个很好的要求。这里边都是止,怎么样做才是止?

       说完了人君、人臣、人父、人子、与国人交之后还有一段,这一段就是《诗经》里的淇澳诗的一部分,这个诗非常好。如果说年轻的朋友让我推荐,要是在《诗三百》里边读几首好诗的话,前五首,《关雎》肯定要是读的,开篇就是关关雎鸠,淇澳这首诗也要读。为什么呢?我觉得这首诗给我们完整地刻画出了一个君子的形象,要想从一个平凡的人生走向一个健康的完美的人生,从一个平凡的人走向一个境界更高的君子应该怎么样去做,这首诗说的非常好。因为这里边强调的是人要像青青的翠竹一样“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涧兮,赫兮喧兮,有斐君子,终不可煊兮。”“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大家都懂了切磋琢磨,不断地修,不断地锤炼。如切如磋者,道学也;如琢如磨者,自修也。“瑟兮涧兮”什么意思呢?“瑟兮涧兮”用这里边的话讲是寻觅,是对事情要敬不要随便,要有一颗诚敬的心。“赫兮喧兮”指威仪。因为有威仪,那么会使人更加敬畏。强调的是一种修身体现出来的那种气质。实质上就是怎么样做一个君子的过程,切磋琢磨,也都是为了让明明德,亲民,止於至善的这么一条路。也还强调止。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击这里加入阳光论坛

x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楼主| 发表于 07-11-17 14:48:29 | 只看该作者
然后下一段,是我上一次没讲的。诗曰诗云:“于戏!前王不忘。”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此以没世不忘也。这句话有点难解,前边是说明德,亲民,止於至善,怎么能止於至善?要切磋琢磨。在这儿突然冒出这么一段“前王不忘”,什么意思呢?这段是行文到这里边作者的一个感叹,真的能做到明明德,亲民,止於至善的话后边的效果特别好。能达到什么程度呢?哎呀,文王已经过世这么多年了,但是我们都不能忘记。前王不忘说的就是文王。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君子,后世君子能够把文王的那个贤德当成自己学习的榜样,觉得我们历史上有这么一个人物感觉欣慰,要向他学习,这是君子,这是大人。那平凡的人,小人呢?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一般的平民还能从文王的所创造的功绩中能够得到生活中的实惠,能够享受着一个快乐的人生。真是做到明明德,亲民,止於至善,那对后世其实是功莫大焉。我们今天这样的榜样也就在我们身边,我们的邓小平同志提出两个思想,一个改革开放的思想,一个一国两制的思想,我们现在经济生活就是这样,真就是能够影响到可以“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都能够有所获得,真好。此以没世不忘也,哪怕他已经走了,我们现在还是不忘,因为我们还在享受着这种改革开放的成绩。这一段话说文王,又仿佛说现在,我们现实生活中就是这样。所以这一段的论述是非常的严整,对前面提出的三纲领都有一个细致的论述。然后有一句是为了往下边说的一个过程。这一段其实也是拿过来插在这儿的,我们读的时候也觉得上下有点不靠。而且在朱熹整理之前,在古本《大学》中也不是在这块,但从文艺上看还是很丰满的。 子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无情者不得尽其辞,大畏民志,此谓知本。


     孔子说过:“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什么意思呢?孔子曾经做过**官,鲁国的**官。**官是要断案的,两个人打官司,其实在他审理案子的时候,他说我和别人也没有什么两样,我和其他的同仁也一样,我也是依据着法律,不一样在哪里呢?听讼,吾犹人也,不一样的是“必也使无讼乎”,说我努力目标是不想让这种诉讼再起。打官司,一旦进入打官司的层面就各找各的理,我拿这不是也当理由。只要是你抓不到我的证据,我拿这个证据就能打到你,最后是证据来说话。孔子在断案的时候,是必也使无讼乎!无情者不得尽其辞。你想说假话,我能够审到你说假话的时候你自己不好意思,我能做到这一点就是息讼了。不是靠着礼、靠着法、靠着刑,让你输了他赢,而是让你自己心中就输了,你要真是理亏,最后你就打到没劲了。要做到这种程度这是和其他的法官不一样。因而,《大学》就强调此谓之本,这是做到人心。你要是能做到知,要能知道这个本的时候,就真正抓到了问题的关键。然后问题就从这儿推广开来,此谓之本,此谓知之至也。知道人内心的情感,把真实的东西抓住,这就是知的极致。所以我觉得《大学》中论到这的时候真是到位了,那么下边的话,其实就是对上一次课我们说的八个条目的一个一个细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
 楼主| 发表于 07-11-17 14:51:13 | 只看该作者
    下面大家看,此谓之本,此谓知之至也。所谓诚其意者。直接就从诚意着开始说了,朱熹读到这儿的时候,朱熹就说,八条目是格致诚正修齐治平,格物哪儿去了?他认为丢了,丢了之后他补了一段。我认为没丢了,我认为要明白了前面的话就是在格物,把那句话弄通了就是致知。为了强调,那好从诚意这开始,所以我觉得没丢,当然朱熹认为丢了之后他补上了一段,补的也非常好。我也跟他较劲,我认为如果你要是补上了格物致知的话,那你后边光谈治国没谈平天下,那咱们就得把平天下这一段补上了,平天下的文字上哪里找了,格物致知是朱熹自己补上的,那平天下我就到了礼运大同小康哪里去找,把这块纳入进来,实质上对《大学》确实是一个很好的补充。从文章学角度来讲既有格物致知,又有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后边就要有一个平天下,而《大学》原有的篇章中恰恰是前边去了那两头,后边落了这两个尾。当然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依据原本《大学》是没丢的,就是把没丢的部分做一个解释。

    那什么是诚意?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首先是个诚,自己不要欺骗自己,不要说假话,别那不是当理。首先是不自欺,想一想,这个事真实情况是什么样,用良知去判断一样,用王阳明的话讲是致良知。要能做到问心无愧,这是诚的开始。首先是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就像讨厌那个特别臭的味道一样。如恶恶臭,如好**,此之谓自谦。首先要达到自己的心安,自我心中的满足。如恶恶臭。我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这样的体验,我最近有了一点这样的体验。到宁波去讲课,宁波洞天湖负责招待,去的时候是晚上到,第二天讲,晚饭问我们喜欢吃什么,我说你们这儿臭豆腐挺好吃,因为在杭州吃了一次、在绍兴吃了一次,我觉得绍兴的不怎么好吃,湖南长沙的臭豆腐很好吃。就给我要了一个,可能因为我喜欢吃臭豆腐就觉得我喜欢吃这一口,说没有臭豆腐了,给来了一盘臭东瓜,特别臭。如恶恶臭,我的感觉特别的深,想刻意地吃,实在是不行。还有一次在北京,大家知道北京的小吃里边有一个很有名的豆汁,如果让我形容豆汁的话是泔水在太阳底下晒了三天,那个味道实在是受不了。得意这口别人不让你吃,你也得吃,不得意这口硬挺着吃多遭罪啊。这就是诚的所在,如恶恶臭,你自己喜欢就是喜欢,不喜欢就是不喜欢。那个东西没有人能改变得了。毋自欺也。问自己的内心对不对,是不是这么回事,能达到自惬的程度,惬,快慰、满足,自己心安就行了。怎么样才能做到一点呢?故君子必慎其独也。慎独到修身这一点是我们现代牺牲自己修养的最好的下手的地方,只有慎独功夫做好了,自己才能做到内外双修。我不知道别人怎么样,我自己的慎独功夫做得不好,有的时候在大讲堂讲课的时候,礼到了境界还得升上,结果境界升上去了,我一回想我自己的行为没跟上,后边就流汗,慎独功夫不好。孔子修养高,就在这方面做得好。子之燕居,申申如也,夭夭如也。孔子闲着没事的时候很和乐的样子,也不是什么西服戈履的很板,很舒服,但是就是在这种非常自然的状态下按照文明标准去生活。我在家里边看电视,腿要是累了,就把腿放在桌子上,我儿子看到我的时候,觉得和我平时的教育不一致了。慎独的优点在哪里?就是能让我们养成习惯,如果我们都在沙漠里生活,用不着西服领带。对不对?但是如果说我平时不喜欢西服领带,我到了非常注重的场合需要西服领带的时候,我平时这方面没做好,我一穿西服领带特别不自在、不舒服,那就是平时习惯养成了。

    孔子在另外一个文本中说过,“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慎独就是说人要有好习惯,而习惯的养成恰恰是人的修养极高的必不可少的要素。有人说,人是做出来的,做人。这段故事是在《国语国策》里边记载的,当时有一个义士,有人评价这个人做作,后来有人就有不同的一见了,说不对,这不是做作,人的修为有的时候就需要这么做。做人做人,做知不耻乃成君子,做知不变乃成习惯。我们有的时候在家庭里边,媳妇经常说这个男人说这样的话“他对我的好都是假的。”我们有的时候开玩笑,他对你的好是假,如果要是假一辈子呢,那不就是真的了。需要这样做,需要有一个在自然的状态下,在独处的状态下有一个修为的意识。在这种情况下慎独,这个慎独强调的是自修。所以诚意章强调的就是慎独。前边提出了这么一个观点,后边又举例子了。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诚意做得不好,小人是什么样?闲居为不善。没事的时候不讲究慎独,而且做事没有标准,坏事也是去做,无所不至。因为慎独工夫做的不好,言行表里不一。最后是什么程度呢?见君子而后厌燃。见到好人就得装,不装怎么办,不装得不到好人的认可。但是怎么装呢?要掩其不善而著其善。把自己不好的地方掩盖起来了,努力让自己变得怎么怎么好,越这么做越不自然。这么做了之后呢。人之视己,如见其肝肺燃。让人一看,看得明明白白的,你这都是装的,不是发自于内心、不是顺乎于自然的、不是一一贯之的、不是养成的。那就出事了。人之视己,如见其肝肺燃。看的特别清楚,我把你的心思都看透了。这就是诚于中形于外,真是内心里边有一个五体投地的认可,诚于中,表现出来才是发乎自然的东西,诚于中是本,形于外。诚于中是格致诚正,形于外是修行。诚于中是通过学习转变观念,观念的转变形成为自己的一种理念。形于外是你这种观念思想理念的体现,你的眼神、举止、言谈、为人处世,都在这里。诚于中形于外。强调君子必慎其独也,实质上诚意章也是慎独章。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击这里加入阳光论坛

x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3#
 楼主| 发表于 07-11-17 14:53:11 | 只看该作者
结合以前我强调的儒家成功学我就认为,我觉得在儒家文化里诚是一个前提,是一个根本。诚是做任何事情的一个前提。而在周敦颐里边诚者圣人之本,之所以能称之为圣人那就是他致诚通天,然后一一贯之,最后成仙成神。孔子就说:圣与贤者则吾岂敢。我不敢说我是圣是贤,我不过是做到了学不厌、教不倦。但是子贡听了之后说这就是圣贤的内在的步骤,你这么做能做到一一贯之,你能做到了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这个是很重要的,一定要从诚字开始。诚意这块是不断地论诚,反复地把个问题说透。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一定要做到诚,一定要慎独,要不然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多少人看着你,多少手指头指着你呢,那是太严厉了。


关于这个问题我觉得我有一点发言权,我这一段时间的感受就在这块特别难受,通过国学大讲堂,这和我以前教学一样,不同的是我们国学大讲堂有媒体,有媒体参与,这个形象长春市民知道了,到哪儿去有人认识。就是十目所视,十手所指了。我常常说一句话,大家以为我开玩笑。我说这一年来讲国学大讲堂,我最大的感受就是不太敢做坏事了。那真是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太严厉了。有外边的约束再加上自己的一点感受需要有修为,但是在这里边,因为老同志比较多,都是我的长辈。我也说一点心里话,真难做到,不容易做。而且我为不容易做还找出一些借口,有的时候我就特别信奉《周易》,《周易》里边说
一阴一阳之谓道。有时候做一点好事回去就得做点事,好像就平衡了,要不然自己觉得自己不行了。这个问题是我一点感受,还得向老辈人请教。怎么样摆脱这样,要不然总是这块做点好事,那块做点坏事,两边一拉平了,那不行。

在诚意这章里边后边还给了一个你诚意做得好,外在的体现最后是什么状态呢?富润屋,德润身。真要是有钱了,就去装修,把自己的家弄得好一点。真的修为很好了,自己的身心健康,因为思想上要是达到了一个内外统一的境界,对自己的身体绝对是一个健康的门径。其实现在单纯从健康的角度也有这么个要求,现在的健康要做到多少个字?要戒烟、戒酒,适量运动,心理平衡。怎么样做到心里平衡?真是通过学习也好,通过社会经历也好,最后达到人生生活的方式都有一个自我的原则,达到一个圆融的状态,这种追求正好和社会合拍,和自然不冲突,叫天人合一,所以社会和谐,人与自己的内心和谐,要达到这种程度。要做到这一点就是心宽体胖,心胸开阔,就有这样的状态。做到这一点实质上就是达到
故君子必诚其意。君子和小人,我有一点感受,最初他的本意是职位,君子是指大人,君是掌权者那个阶层的,小人是指贫民,最初的本意是这样的,后来就不从职位上分,是从道德上分,什么样的人做得好叫君子,做得不好叫小人,我们现在基本都用这层概念,但是我觉得君子和小人不是生来就是的,也不是一个人一生终以贯之的名称。这个人就是小人,他一辈子都是小人,那个人就是君子,他天生就是君子,不是。我觉得君子和小人往往还是一个人他自己这种思想的不同阶段的一种外显,既可以做君子也可以做小人,善念一生就是君,恶念一动就是小人。君子小人都是成于心,就是看你朝哪个方向努力而已。君子要诚其意,大家要奔着慎独诚意这块去努力,就是修养的、其乐融融的君子感受。对君子小人我觉得要从这三方解更好。一个人一生中既可是君子又可是小人。追求修养,就是君子,放任修养就是小人。这是慎独章的诚意。

诚意之后叫修身章。这块有一点话,我们读《大学》到这儿就不读了,诚意之后就是修身章。都是从下边后一个环节往前扣。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修身章谈的是正心。其实应该是所谓诚其意在格致知,但是前边没动,直接就是所谓诚其意者。然后到这儿,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然后提的是正心。这段文字大家一定要清楚。这段文字清楚之后,后边就好解。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惕则不得其正。大家记住把身圈一下,写成心,这个问题就很清楚了,把它理解成心,就是心有所忿惕则不得其正,正心嘛。有怒气的时候心态就不公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偏好,也不能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由于这些情绪干扰着心就不容易正。其实我们原来知道,从宗教这个意义上,佛教强调修心,道家也强调修心,其实儒家也强调修心,在这儿之前我说,儒家学说,有人就推,把这个问题推到心着,心就是太极,这都是一个本体。从这个角度看《大学》,你说诚意是本,还是正心是本,还是修身为本,都是本,你从哪儿下手都能转这么一圈,回根本,我要想找一个本,就找得特别头疼。因为前面说了,此谓之本,此谓知之至也。好了诚意是本。又说了自天子之至于庶人,壹是也以修身为本。好了,是修身为本。这里边,一有情绪心就不得其正,又回到正心这儿,思想很关键,哪儿是本?用概念不行。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惕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不认真、不诚敬就更不得其正。不认真心不在焉。我在这边讲国学,然后坐在那儿想别的事。心不在焉,那就是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因而修身在正其心,想要身修先心正,由内修而外用。内在的诚意正心做得好,体现出来的就是修身往外放是齐家治国平天下。《大学》虽然短但是内容非常丰富,我在这里边给大家做了一次梳理。

那么强调了正心的重要,下一步强调的修身。下一章实际是齐家这儿,但是齐家谈的是修身。所谓齐其家在修其身者。你想要齐家吗,好了,修身。所谓齐其家在修其身者,为什么?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之其所贱恶而辟焉,之其所敬畏而辟焉,之其所哀矜而辟焉,之其所敖惰而辟焉。五种情况,亲爱,因为我有所爱、有所恨,那我的心就有所偏,不公正,有偏颇。亲爱不行,贱恶不行,敬畏不行,哀矜不行,敖惰不行。一旦你想要心正身修的时候,那就要考虑到我是不是情绪不好。比如哀矜,我们经常看到的事情,有的时候我们在现实生活中有一些乞讨,我们善良的人都会帮助他们。我在东北师大的时候,我和我爱人散步,有一个小伙子,20多岁,往桥上一坐,头一低,旁边放着一个皮夹克,然后旁边写着没前上大学了,交不起学费,这个皮夹克50块钱就卖,谁要是帮我,谁就买走,我把兜里的二三十块钱都给他了,谁忍心拿他的夹克啊。半年之后又一次来到东北师大,还在那儿呢。你有哀矜,你有这样的心就容易做出错误的判断。高尔基的小说《在人间》里边有一个情节,在流浪的时候看到一个男人再打一个妇人,义愤填膺,上去就把那个男的一顿揍,他一打那个男人,那个女人马上从一个被害者变成了这个男人的同盟者,回来就打他,那是夫妻打架。有的人说,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不是不对,也不是没有一定的道理。情绪化的东西容易引发有失于公平的态度,能够在心正身修这个过程中注意要把情绪这个因素排出就好了。真的能够做到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我喜欢他知道他的缺点,我讨厌还是知道他的优点,能做到这一点太不容易了。所以故谚有之曰:
人莫之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农耕社会中老百姓的经验太好了。儿子都是自己的好,人莫之其子之恶,我孩子怎么看都没有缺点。古人不这么看,儿子都是自己的好,庄稼都是别人家的好,某知其苗之硕。因而说身不修不可齐其家,要想齐家一定要修身。老朋友都知道,我对修身这块有一个看法,和新来的朋友说一说。我觉得修身是一道门,门开之后往内一看是他的内心世界,他是不是意诚,是不是心正,他的格致诚正都是里面的东西看不到,门里的东西看不到。往外一推是一个人的行为、言语、容色、表情。修身这块很有意思,往里边是一个人的内心世界,往外是一个人的言行举止,这很关键,是个基础。古人说要格致诚正修齐治平,从修身这块说,那么是继往开来、承前启后,说完内就说外。我们今天的话讲,格致是学习,诚正是心态,学习改变观念,观念促成行为,行为形成习惯,习惯铸就性格,性格决定命运。其实这段话要是把它翻译成古文的话就是格物、致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这块我觉得修身是个门。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击这里加入阳光论坛

x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
 楼主| 发表于 07-11-17 14:54:39 | 只看该作者
下面就是治国,所谓治国必须先齐其家,这就很有意思了。古代有一个故事。这个人有大志,但是自己家里非常乱,你一室不扫何以扫天下啊。他说大丈夫志在四方,何必区居于一室,你家都不能齐怎么能治国,家要不齐想去治国起码不通,想要治国必先齐其家。所谓治国必齐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家都没处理好还处理别的事。说我在街道上是一个婚姻调解员,结果我家里总打假,然后去给别人调解。没人信啊。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国。这是既有个人发展下手处,又说出了整个人生社会的大道理。大舜就是这样的情况。本身是一个农民,但是在那样的家庭环境中能恪守着做人厚道的准则,父亲是瞎子,后妈,同父异母的弟弟,弟弟很顽劣,父亲还有点糊涂,分不清是非。动不动大家讨厌他就想把他害了,挖井的时候把他埋井里,上房顶上把房子都点着了。大家觉得这个事很过分,但是大舜还是那么孝。把他埋井那件事后果多大啊。挖井的时候就挖了另外一条道,结果从另一条道跑了。他弟弟和他爹把他害完了之后回家庆贺去了,他弟弟还抢功劳,把他的家产都想霸占了,结果就跑到大舜的房间正享受着胜利的果实呢,这时候大舜回来了。他看到舜回来了感觉很扭捏,说了一句话:吾思尔正欲啕(音译),用心里的话讲就是想你想的挺郁闷。大舜就说,对,你一直就这样。因为他非常孝顺,也没怪他的家人,他的父亲、后母、弟弟非常感激,动感天地。尧就知道这个事了,最后就考核这个人,最后把整个国家交给他。你说他要不是在家庭中这样,怎么能治国呢。我想把这个事和现代的事联在一起,我想他们家里的事谁说出来的呢,后人怎么知道的呢,如果是大舜自己说的就有问题,他作为一个农家子弟,又不像古代的天子左史记言,右史记事。谁说出来的呢?我就猜测最后有可能是他的孝心感动了他的父母和兄弟,是他的父母和兄弟说的,这是最有可能的。如果是他的父母兄弟说的,说明他那种孝让其他人感动。我觉得这是合乎道理的。要不然有些事从历史流传上就不可信。比如说《左传》,《左传》是信史,《史记》是信史,但是《左传》和《史记》里边都记载了一件事,晋文公在国外流浪19年,回到国家即将极为的时候,临回国之间跟着他的大臣们,在一起闲聊,临要回国了,他就把一些破东西扔到江里了,全都不要了,回去有新的。大臣们看着不高兴,就说旧东西扔了,旧臣也该扔了。他听了说,不是,衣不如新,人不如旧。回去之后就分封大臣,有一个人没封,哪个人呢?介之推,因为他自己有一个追求,他看这个事来气。晋文公流浪了19年,40多岁出行,60多岁才回来,是人家熬到这个时候了,一些旧臣一看人家回去要掌权了,赶紧巴结,很怕疏远了。他说我不屑与你们为伍。晋文公一回去之后事也多,就把他真的忘了。忘了之后,等后来一回想,不对呀,还有介之推呢,得让他出来做官,他说,我既然躲,我就要躲避地清清静静的。在家里不出来,和他母亲说,我不屑于那些人为伍,我就想这样轻轻松松地过下去,但是我又舍不得母亲,我怕母亲跟着我遭罪。他母亲说,儿子都有这样的境界,我怕什么呀,咱们一样,我支持你。然后就找他来做官了,他就躲,背着他母亲就跑,结果跑到山里躲了起来。晋文公说他不出来,就放火烧山,结果他们没出来。晋文公这个后悔呀,历史上从哪儿之后留下来了在那一天不能起火了。这个故事说的是有血有肉,可歌可泣。细一想,介之推他母亲说的这段话《史记》怎么知道的?旁边有人看见了?不是,这是想象出来的。


要想治国必先齐其家,其家不教,而能教人者无之。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国。既是下手出,也是必须做到的一点。孝者,所以事君也。真是对父孝做好了,就能够做到对君忠,内外一个道理。悌者,所以事长也。兄弟之间弟弟对哥要敬,要实长。我记得刚在大讲堂讲课的时候,涉及到这个问题的时候我就检讨,我这个问题就没做好。我在家里边是老大,哥四个,还没有女孩,当哥的对弟弟用拳头来说话,因为上边没有兄所以没有感受到弟道,所以到了工作单位,抗上,我抗上在长春大学是很有名的。现在深深地忏悔,现在有些领导在这方面特别地爱护我,要不然就容易出问题。我一数跟三届领导打假,最后一次把整个一个班子都给推翻了。悌者所以事长也。在家要是不悌出外就容易不义。慈者,所以使众也。父对子应该是慈爱的,走到社会把这种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利而利人,己欲达而达人,推己及人。实质上,治国也好,齐家也好,把心别往外放,往回拉。拉到什么程度呢?康诏曰:
如保赤字。就像爱护小孩一样,就像对待孩子一样,有这份心什么都能做到。同时还有另外一个含义,不管你人生的路多么复杂,还要有一个自然的心,要有一颗童心,心要纯净。心诚求之,真的往这条道上追求。虽不中不远矣。既使不能做得十分的到位,但是差不离了。所以说这里边强调想要治国就必须得齐家,家不齐国就不能治。未有学养子而后嫁者也。我还没嫁人,先养个小孩,那也太厉害了,先把媳妇做好。我们现在没嫁人生小孩的事也挺多。但是中国人强调,这是一个自然规律,依循这个规律做才好。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一人贪戾,一国作乱,其机如此。其机,根基就在这儿,关键就在这儿。此谓一言贲事,一人定国。尧舜率天下以仁,而民从之;桀纣率天下以暴,而民从之。其所令,反其所好,而民不从。是故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其实这话就是己欲利而利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击这里加入阳光论坛

x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
 楼主| 发表于 07-11-17 14:56:44 | 只看该作者
     所藏乎身不恕,而能喻诸人者,未之有也。恕,恕者如其心。恕特别的重要。所藏乎身不恕,而能喻诸人者,未之有也。不是按照自己真实的愿望出发,你说假话然后让别人信。孔子的思想其实有一个核心,自己评价就是这个恕。子贡问他“有一言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孔子说“其恕乎。”然后什么意思?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将心比心。所藏乎身不恕,而能喻诸人者,未之有也。所以治国在齐其家,想要治好国就齐家。诗曰:“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这是桃夭的一篇。说你看那桃花盛开的多么美丽,桃树的叶子青青葱葱的,桃树要是结了果之后,桃花、桃子都非常美。“之子于归,宜其家人。”女孩出嫁之后形成一个家庭,对这个家庭好了,相夫教子,使家兴盛。就像春天到来,桃花盛开一样。宜其家人而后可以教国人。真是把家治好了,以后才能治国。诗云:“宜兄宜弟。”诗中还讲要对兄对弟好。宜兄宜弟,而后可以教国人。天下国家本同,实质上在我们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就是家天下,所谓的国家,那是有国有家,有家有国。实质上要是顺着中国历史往上考核,我们历朝历代都是家天下,那些君王治国就是四海为家。我们要是真能够把家治好了,也就可以走向社会服务于众生。

    所谓平天下在治其国者。真是把国治好了也行,要想平天下就得治国。上老老而民兴孝。作为君王要以老为老,尊重老人,真是按照老人的心思去怎么样处理敬老的事业,把这些事情做好。上老老而民兴孝,上长长而民兴悌。尊敬长辈。上恤孤而民不倍,是以君子有挈矩之道也。这就是一个规律,我们说社会上人伦的规律就是本乎于自然的规律。老人比你先出生,你对他就要尊重,这是自然的规律,自然的规律转化到社会,那就是孝道。对长要敬,对下要有,这是社会的规律,符合于自然。这些规律都能达到统一就是和谐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我们把这些观念认同之后,那就是行为和我们内心愿望的和谐。和谐社会三个层面:内在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天人合一人与自然的和谐。那么怎么做,下面给出具体的答案?所恶于上,毋以使下;所恶于下,毋以事上;所恶于前,毋以先后;所恶于后,毋以从前;所恶于右,毋以交于左;所恶于左,毋以交于右,此之谓挈矩之道。什么叫挈矩之道?你讨厌你的领导气指颐使,别对你的下属气指颐使。你讨厌你的下属做事磨洋工,领导安排的工作马上就去做,别去磨洋工。我觉得这么做不地道,你就别那样做。讨厌别人的事情自己先别做,这个事情要处理好真不容易,特别是上下左右。后边也是这样,诗云:“乐只君子,民之父母。”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此之谓民之父母。诗云:“节彼南山,维石岩岩,赫赫师尹,民具尔瞻。”有国者不可以不慎,辟则为天下戮矣。你这样的事情做不好,你就不可能能够善始善终,始终如一,做不好,那就被踢出历史舞台。孔子说“君子之过如日月焉,日月之时人皆养之。”改变了之后人家也能看到。后边都是说的治国的话。这里边有一段特别的重要。我觉得在企业要用《大学》这段话就特有感受。我们现在说企业文化,那企业文化到底是什么呢?企业文化是这个团体所依赖的精神家园。是故君子先慎乎德,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用。我想今天的社会生活中这段话极有作用,有德行才能得民众,有人此有土,这个土可以理解为市场,有人才有市场。有土此有财,有市场才能有收入,有财此有用。德者本也,财者末也。外本内末,争民施夺。这里边我们也不用有一些像古人把它推到一个极端的理解。从这段话一看,德是本,财是末,我们就得重本轻末,其实是说一个前后顺序?本不是说哪轻哪重。本是什么?是树根,末是树梢。根是重要的,根就是木头桩子。是说一个顺序的问题,先做什么后做什么,先养德,德者得也。有人就有市场,有市场才能有财富,有财富才能顺治于天下。做不好,是故财聚则民散,财散则民聚。是故言悖而出者,亦悖而入;货悖而入者,亦悖而出。后边强调的也都是这么一个问题。都是强调怎么样去治国。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击这里加入阳光论坛

x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阳光工程 ( 京ICP备10041392号-12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北二街8号1510 邮编:100080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0199号  

GMT+8, 24-11-17 03:53

Powered by Discuz! X3.2 联系我们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