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阳光工程心理网

 找回密码
 点击这里加入阳光论坛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3510|回复: 1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半数教师存在心理障碍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03-9-7 14:56:5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国家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组对辽宁省168所城乡中小学的2292名教师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约有五成的教师存在心理障碍。专家认为,这种现象发展下去将对教育环境产生污染,教师的心理疾患须尽快得到诊治。
    这个课题组从去年下半年起,采用国际公认的SCL-90心理健康量表这一工具,由心理学专业人士对教师实行检测,检测结果具有较强的权威性。从心理有问题教师的分布上看,小学多于初中,初中多于高中,城市多于乡村,而小学女教师的心理问题多于小学男教师。据介绍,目前我国正常人群心理障碍发生率在20%左右,而受调查的教师心理障碍发生率高达50%。教师存在的心理问题表现在多方面,如自卑心态严重、嫉妒情绪突出、焦虑水平偏高等。其中较典型的是69%的被检测教师有较强的自卑感,与同期毕业进机关的同学相比,他们觉得社会地位、经济实力相差甚远;与下海成“大款”的昔日同学相比,也觉得“寒酸”。
    对于心理存在障碍的原因,近五成受检测的教师认为是“工作太累”,其中37%教师反映每天工作时间超过8小时。校长们则反映,如今上级的检查太多太滥,教师心力交瘁。
    在受检测者中,被拖欠工资的农村教师达到三成,最多的一个人就被拖欠上万元,教师情绪受到影响。此外,87%的老师担心“医改”对己不利,21%的教师为买不起新房发愁。
    检测后还发现,教师心理健康的水平与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成正比。近年来发生在学生身上的暴力事件增多,也与此有关。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2#
发表于 03-9-8 22:42:16 | 只看该作者
老师,你的心理健康吗?

作者:  陨星雨 - yunxingyu (浏览次数: 452 次)
发表日期:   2001-07-15 01:25

随着社会节奏的加快,社会竞争的日趋激烈,社会人群的心理卫生问题日益突出,“心理健康”也随之成为了一个备受瞩目的研究领域。而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其心理健康状况不仅影响自己的学习、工作和生活,而且对学生人格的形成也具有深远的影响。可以说,教师心理健康是学生心理健康的前提与促进因素。
但是,事实上我们听到有关这方面的负面报道还少吗?
分析其原因,我认为:
首先,小学教师工作的繁重性和复杂性更为突出了。今年以来,尽管国家采取行政手段要求给学生“减负”,与此同时社会家庭和教育行政部门又要求“减负不减质”,以前不少教师习惯于通过加班加点补课来保证学生的统考名次,如今这条被禁止,如何保证不减质?教师内心承受的紧张和焦虑是不可名状的。此所谓学生“减负”,教师“增压”。同时,由于形形色色的社会不良现象和思潮对学校的冲击,教育教学工作变得越来越复杂,工作难度也变得越来越大。辅助调查表明,绝大部分小学教师工作时间超过8小时,绝大部分小学教师感到压力大,近一半小学教师觉得压力大的主要原因是工作负担太重,一半以上小学教师感到最苦恼的事是学生难教。
  其次,社会发展对教师的职业要求日趋提高了。在我国,为了适应事业发展的需要,曾以降低师资质量要求的办法来求得数量的满足,以致教师队伍的总体素质偏低。但在新形势下,教育思想和观念,教学课程和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日益变革,却对教师素质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这样一来,当年社会和历史造成的问题,多多少少要由教师个体来承担,使得不少教师因感到力不从心而出现焦虑、抑郁、恐怖等心理问题。就拿职评来说,有的教师好不容易达到合格学历,又要以发表两篇论文为必要条件,等到论文准备好,又要求具备计算机应用能力等级证书,接着又必须参加普通话等级测试了。调查材料显示,55.25%的小学教师工作心情不愉快,这种消极情绪长期累积造成的心理蓄势,势必影响心理健康。
  第三,学生家长对子女期望值的日益提高,直接或间接地对教师造成更大的心理压力。由于大多数家庭只有一根独苗苗,家长往往把上代人甚至几代人的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往往对孩子也对教师提出过高的要求。不仅如此,由于独生子女政策的全面推行,家长普遍对“小皇帝”、“小公主”们的安全问题忧心忡忡。这种消极的心理状态日积月累,有可能引发各种心理问题,也许这正是恐怖、抑郁、焦虑、敌对、偏执和精神症性等因子班主任与非班主任之间存在显著差异的重要原因。
  第四,日趋激烈的职业竞争使教师产生危机感。由于其他行业职工的大规模下岗,教师地位的相对提高,社会各界普遍看好教师职业,外流的教师纷纷“回流”,在浦江,已经连续三年从非师范类优秀大学毕业生中招收山区小学教师,且待业教师群有可能逐步形成,加上小学的布局调整和学龄儿童的逐年减少,不少小学教师已感受到教师这个“铁饭碗”行将被打破,教师队伍的优胜劣汰势在必行。因此“下岗威胁”已成为16.1%的小学教师心理压力的主要原因。
  第五,举国上下“减负”运动风起云涌之际,继续教育工作比较繁忙,绝大部分小学教师利用双休日参加语文数学学科技能培训,一部分参加普通话和电脑等级测试培训,检出率过高,也许与得不到充分的休息有一定关系。这恰恰从一个侧面证明了工作压力和学习压力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发表于 03-9-8 22:43:06 | 只看该作者
谁来关注教师的心理


广东广州市番禺区钟村职中魏国



  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关键在于教师是否有健康的心态。随着社会对教育的日益重视,教育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些教师心理压力加重,个别教师心态失衡甚至扭曲,做出有违师德的举动。报上也披露了一些教师有违师德的行为:有的教师强迫学生吃苍蝇,有的强迫学生去打违纪同学的耳光,有的强迫学生下跪等等,这些现象的出现,反映出教师中存在着心理问题,这一问题应该引起高度重视。
  长期以来,教师总是被人为地赋予太多的社会意义,几乎已成了某种特定的社会符号。人们关注教师,也只是从精神上把他们抬到一个无法企及的高度,再从物质上给予象征性的满足。说句心里话,教师的物质条件并不象媒体宣传的那样差,但教师的精神生活却远远不是人们想象的那样好。教师也是人,作为普通人的教师,他们生存环境的恶劣是社会上大多数人所无法想象的,有时甚至令人难以忍受。所以现在有的媒体说教师一半以上有心理疾病,引得人们大惊小怪。其实只要你真正在中小学当几年教师,你就会知道心理上不患疾病才叫怪呢。
  说句心里话,哪一个老师真正愿意去体罚自己的学生呢。家长、社会评价一个学校好不好,就看学校的成绩好不好;校长看一个教师的教学水平高不高,也是看这个教师教学成绩好不好。在社会、家长、学校的三层重压之下,教师的压力之大可想而知。更何况一个教师的教学成绩好不好,还要涉及到评职称、升工资、分房等,教师不是神仙,也要食人间烟火,哪一个不紧张呢,所以只好拼命向学生施压。碰上一些逆反心理比较强的学生,教师难免又气又急,有时在忍无可忍之下打一下学生,又被学生上告。久而久之,心情得不到疏导而引起心理疾病。特别是一部分青年教师,初入社会,涉世不深,在班主任工作当中难免性情比较急躁,处理问题的方法比较单一,与学生关系比较紧张,如若得不到及时的疏导,极易引起心情压抑,对前途充满迷惑而引起心理疾病。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的一举一动,都受到学生无数双眼睛的注视,好像林黛玉进贾府,处处得留意,步步要小心。在校时间倒也罢了,放学以后,还要守规守矩,要注意维护教师的形象。特别是班主任,晚上还要到班上去,与学生谈心,了解关心他们的学习、生活。这种生活,与苦行僧何异。教师也是人,同样有七情六欲,同样需要别人的关心,可又有谁来关注过教师的精神生活呢?我们期待着……

(本文发表在2001年 2期第34版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发表于 03-9-8 22:44:05 | 只看该作者
师,请注意你的心理健康

作者:  hai - jybch1519247 (浏览次数: 57 次)
发表日期:   2001-11-14 21:26

老师,请注意你的心理健康

一位学生家长来到学校,就孩子的教育问题和老师谈了几句,没想到家长一走,老师就走进教室,当着全班学生的面大声说,“这是一个混蛋学生的混蛋家长。”类似《中国青年报》刊登的这位北京母亲经历的伤心事,在生活中其实并不鲜见。老师的这种行为失态,既有职业道德、教育技巧等方面的原因,也需要从他们自身的心理健康方面去找根源。
世界卫生组织曾对健康下过这样的定义:健康不仅仅是无病和不虚弱,而要包括身体健康、心理健康、适应环境良好和道德良好。心理健康是健康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健康生活的必要条件。对教师而言,心理健康也是一种职业要求。
孩子成长的过程,也是其心理趋向成熟的过程。学校教育所承担的教书育人任务中,就包含着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这重要的的一项。心理的健康,只能靠健康的心理去培养。很难想象,在一个乖僻、偏执或者浮华、自大的教师身边,学生的心理能保持天真烂漫、自由自在的发展。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还会影响他的社会人际交往,影响教学的质量和效益。
让我们看一些实例。有关部门曾对杭州市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作过一次测查,发现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总检出率为9·5%。与国内外文献记载相比,这一数据并不算高。令人深思的这些孩子心理问题的具体内容。调查显示,学生较易产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依次是学习焦虑、冲动倾向、恐怖倾向、对人焦虑、自责倾向。学习焦虑是怎么形成的?与课业负担过重有关,更与教师、家长的态度有关。调查人员在报告中引用了报纸刊载的一个事例:某小学一个班考试后,班主任老师当场批卷,发现成绩不理想,她就要求20余名成绩在92分以下的学生走上讲台,给她鞠一个90度躬。学生的考试焦虑就在这样的经历中逐渐形成,并至于病态。恐怖倾向、对人焦虑、自责倾向,同样与教师的过分严厉、专制,无端的批评、斥责有关。
教师的种种不良行为,大多是其不良心理的显现。例如,心理健康要求人做到知觉客观,能准确、客观地知觉现实,并实事求是地接受现实。学生学习总有好坏之分,考试成绩总有高下之别,只要在一定的范围内,这本是很正常的事情。要求学生人人考100分,这实在是一种知觉不客观的表现。许多教师正是在这种不客观之下,采取了许多常理之外的教育行为,对学生心理产生了不良影响。再比如,偏执型人格障碍患者总是极度过敏,思想、行动固执死板,习惯于过多、过高地要求他人,从来不信任别人的动机和意愿。上述那位辱骂学生及其家长的教师,很有可能在人格方面存在障碍。
教师心理问题的产生,有着多方面的原因,例如工作重、压力大,人际交往环境不和谐,以及气质性毛病等。据报道,西方一些国家对教师的心理健康相当重视,在选择教师时先要进行心理健康测查。在我们国家,这也已成为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因此,一方面,有关部门应充分认识教师心理健康状况对教育的影响,另一方面,也需要教师注意自身心理的调节,注重师德修养,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在前不久于南京召开的一次会议上,香港中文大学心理辅导专家林孟平教授提出,作为一个成功的教师,必须积极自信地面对人生,不怨天尤人;精力充沛,拥有一定的智能,同时能不断地学习、进修,生活充实、有一定的满意度;相信每一个人都有存在的价值,尊重学生、关心学生,能与学生同喜同辈,心口一致,言行一致;言谈简洁具体,能有效地与学生进行沟通;在适当的时候,能指出学生的缺点,帮助其改正。
老师,你做到了吗?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03-9-8 22:46:17 | 只看该作者
与教师谈心理健康的标准

作者:  shenyefeng - shenyefeng (浏览次数: 130 次)
发表日期:   2001-11-26 10:10

与教师谈心理健康的标准

四川省凉山州教育科学研究所 谌业锋
个人主页http://jksyf.126.com

什么叫心理健康?1946年,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定义为:心理健康,是指在身体、智能以及情感上与他人的心理健康不相矛盾的范围内,将个人心境发展成最佳状态。具体表现为:身体、智力、情绪十分协调;适应环境,人际关系中彼此能谦让;有幸福感;在工作和职业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过有效率的生活。
除此之外,人们还从不同的方面来进行解释。有人认为心理健康是人们对环境能高效而愉快地适应;也有人认为心理健康应是一种积极、丰富而持续的心理状态,在这种状态下适应良好,具有生命活力,能充分发展其身心潜能而绝非仅仅没有心理疾病;还有人认为,心理健康表现为积极性、创造性和人格统一,有行动热情和良好的社会适应力。较为普遍的观点认为心理健康是能够充分发挥个人的最大潜能,以及妥善处理和适应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具体说,包括两层含义:一是与绝大多数人相比,其心理功能是正常的,无心理疾病;二是能积极调节自己的心理状态,顺应环境,能有效地富有建设性地完善个人生活。基于以上观点,我们认为,心理健康是指个体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生理、心理和社会性方面达到协调一致,保持一种良好的心理功能状态。
一、学术界关于心理健康的标准
(一)马斯洛和密特曼关于心理健康的标准
1.有充分的安全感。
2.对自己有充分的了解,并能对自己的能力作出适当的评价。
3.生活理想和目标切合实际。
4.与周围环境保持良好的接触。
5.能保持自身人格的完整和和谐。
6.具有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
7.保持良好人际关系。
8.适度的情绪发展与控制。
9.在集体要求的前提下,较好地发挥自己的个性。
10.在社会规范的前提下,恰当满足个人的基本需要。
(二)斯柯特关于心理健康的标准
1.一般的适应能力
适应性;灵活性;把握环境的能力;适应和对付变化多端的世界的能力;阐明目的,并完成目的的能力;成功的行为;顺利改变行为的能力。
2.自我满足的能力
生殖性欲(获得性感高潮的能力);适度满足个人需要;对日常生活感到乐趣;行为的自然性;放松片刻的感觉。
3.人际间各种角色的扮演
完成个人社会角色;行为与角色一致;社会关系适应;行为受社会的赞同;与他人相处的能力;参与社会活动;利用切合实际的帮助;托付他人;社会责任;稳定的职业;工作和爱的能力。
4.智慧能力
知觉的准确性;心理功能的有效性;认知的适当;机智;合理性;接触现实;解决问题的能力;智力;对人类经验的广泛了解和深刻的理解。
5.对他人的积极态度
利他主义;关心他人;信任;喜欢他人;待人热情;与人亲密的能力;情感移入。
6.创造性
对社会的贡献;主动精神。
7.自主性
情感的独立性;同一性;自力更生;一定的超然。
8.完全成熟
自我实现;个人成长;人生哲学的形成;在相反力量之间得以均衡;成熟的而不是自相矛盾的动机;自我利用;具备把握冲动、能量和冲突的综合能力;保持一致性;完整的复杂层次;成熟。
9.对自己的有利态度
控制感;任务完成的满足;自我接受,自我认可;自尊;面对困难,解决问题充满信心;积极的自我形象;自由和自决感;摆脱了自卑感;幸福感。
10.情绪与动机的控制
对挫折的耐受性;把握焦虑的能力;道德;勇气;自制力;对紧张的抵抗;道义;良心;自我的力量;诚实;清廉正直。
二、心理健康的一般标准
综合各家观点,参照现实社会生活及人们的心理和行为表现,现代人和青少年学生的心理健康标准应以从下七个方面来考虑;
1.智力正常
智力是以思维能力为核心的各种认识能力和操作能力的总和,它是衡量一个人心理健康的最重要的标志之一。正常的智力水平是人们生活、学习、工作的最基本的心理条件。一般地讲,智商在130以上,为超常;智商在90以上,为正常;智商在70—89间,为亚中常;智商在70以下,为智力落后。智力落后的人较难适应社会生活,很难完成学习或工作任务。衡量一个人的智力发展水平要与同龄人的智力水平相比较,及早发现和防止智力的畸形发展。例如,对外界刺激的反应过于敏感或迟滞、知觉出现幻觉、思维出现妄想等,都是智力不正常的表现。
2.情绪适中
情绪适中是指情绪是由适当的原因所引起;情绪的持续时间随着客观情况的变化而变化;情绪活动的主流是愉快的、欢乐的、稳定的。有人认为,快乐表示心理健康如同体温表示身体健康一样的准确。一个人的情绪适中,就会使整个心身处于积极向上的状态,对一切充满信心和希望。
3.意志健全
一个人的意志是否健全主要表现在意志品质上,意志品质是衡量心理健康的主要意志标准,其中行动的自觉性、果断性和顽强性是意志健全的重要标志。行动的自觉性是对自己的行动目的有正确的认识,能主动支配自己的行动,以达到预期的目标;行动的果断性是善于明辨是非,适当而又当机立断地采取决定并执行决定;行动的顽强性是在作出决定、执行决定的过程中,克服困难、排除干扰、坚持不懈的奋斗精神。
反应适度是意志健全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心理健康的外在表现之一。反应适度说明人的行为表现协调有度,主要表现为:意识和行为一致,即言行一致;为人处世合情合理,灵活变通;在相同或相类似情境下,行为反应符合情境,既不过分,也不突然。
4.人格统一
人格是指一个人的整体精神面貌,即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心理特征的总和。人格的各种特征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有机结合成相互联系的整体,对人的行为进行调节和控制。如果各种成分之间的关系协调,人的行为就是正常的;如果失调,就会造成人格分裂,产生不正常的行为。双重人格或多重人格是人格分裂的表现。一个人的人格一经形成,就具有相对稳定的特点,因此,形成一个统一的、协调的人格和形成一个残缺的、失调的人格,其性质对心理发展和精神表现的影响是截然不同的。
5.人际关系和谐
人际关系和谐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准,也是维持心理健康的重要条件之一.人际关系和谐具体表现为:在人际交往中,心理相容,互相接纳、尊重,而不是心理相克,相互排斥、贬低;对人情感真诚、善良,而不是冷漠无情、施虐、害人;以集体利益为重,关心、奉献,而不是私字当头,损人利己,等等。
6.与社会协调一致
心理健康的人,应与社会保持良好的接触,认识社会,了解社会,使自己的思想、信念、目标和行动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与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协调一致。如果与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产生了矛盾和冲突,应及时调节,修正或放弃自己的计划和行动,顺历史潮流而行,而不是逃避现实,悲观失望,或妄自尊大、一意孤行,逆历史潮流而动。
7.心理特点符合年龄特征
人的一生包括不同年龄阶段,每一年龄阶段其心理发展都表现出相应的质的特征,称为心理年龄特征。一个人心理行为的发展,总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发展变化的。如果一个人的认识、情感和言语举止等心理行为表现基本符合他的年龄特征,是心理健康的表现;如果严重偏离相应的年龄特征,发展严重滞后或超前,则是行为异常、心理不健康的表现。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03-9-8 22:46:42 | 只看该作者
老师,您应该成为心灵的呵护者

作者:  hai - jybch1519247 (浏览次数: 417 次)
发表日期:   2001-11-12 21:28

现在的教师,到底应该是一种什么样的职业角色?我认为有一点十分重要,那就是教师也应当是心理工作者。这首先是由我们工作对象的特点决定的。那些未成年的孩子们,身体有待发育,知识有待增长,心理也有待健全。教育者由责任去细心地呵护学生心理的发展。其次,这是时代给教师提出的新课题。在社会转型时期,人们的心理问题日益增多,孩子们也不例外,学校心理教育的任务不断加重,教师责无旁贷。
要成为心理学工作者,教师自己首先要有健全的心理,也就是说,要有乐观、健全、科学的精神生活,永远保持朝气蓬勃的精神风貌。当前,大部分教师承受着比较繁重的工作压力,一天到晚备课、上课、批改作业忙个不息,学生的情况也不再象以前那样单纯划一,职称评定、考核评聘等又彻底吹皱了“一池春水”,加上教师的生活待遇不能完全及时兑现,因此不少教师的心理出现了这样那样的问题。这就提醒我们,为人师者一定要善于自我调节心理状态,要用达观的心态对待生活和工作,要善于放松自己绷紧的神经,要学会“幽它一默”,要在广泛的兴趣爱好中去寻找生活的乐趣。
其次,每一个教师都要努力成为心理辅导老师。作为一个前提和基础,教师要当好学生的朋友和知己,与他们平等相处、坦诚相见,对他们热情关怀、循循善诱,这样,学生才愿意将自己的真心袒露给你,教师与学生的心理之间才能架气一座畅通的桥梁。同时,教师要有比较强烈的心理辅导的意识,要把培养学生的健全心理纳入自己的本职之内,通过各种活动、结合日常教学,进行潜移默化的心理辅导。此外,对于由于种种原因导致了心理问题的学生,教师还要扮演起心理治疗者的角色,在悉心的关爱和科学的指导中,带领孩子走出心理的泥淖。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发表于 03-9-8 22:48:27 | 只看该作者
警惕源自教师行为的心理伤害


——教师心理健康咨询应尽快纳入规划


北京青年报     2002-01-22     汪燕辉

    全市14万名中小学教师中,部分教师的教育行为不当,引发了学生的心理困扰,如厌学、注意力障碍、焦虑等。昨天,北京市教科院披露了《师源性心理伤害的成因及对策》的调查结果。记者采访了主持这项研究的北京市中小学心理健康研究中心的杨忠建。
    杨老师介绍,这项研究选取了全市的几十所中小学,对400多名学生就“我喜欢的/不喜欢的老师的行为”进行了问卷调查,并对数十名教师进行了深度访谈。

    知识面广、有过硬的基本功、上课负责、处理问题公平、勇于承认错误、善于沟通等被列为学生喜欢的行为,而打骂学生、讲课死板、对工作不负责任、偏心等被列为学生不喜欢的行为。正是这些不被学生喜欢的行为会给学生心理造成伤害,即师源性心理伤害。

    研究显示,教师行为对学生造成心理伤害原因有二,一是教师工作的特性,二是社会变革中的压力。

    教师工作是一种应带有创造性、长期的、紧张的精神劳动。教学活动往往是个体劳动,需要高度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因此易形成孤独、乖僻和感情抑郁,往往在自豪中产生自赏、在挫折中产生哀怨,进而会导致一些不恰当的教育行为。

    加之目前教师的生活和工作条件不是很理想:社会转型、竞争激烈、上级要升学率、学生难管、收入不高、负担不轻,导致许多教师的心态经常处于不平衡中。如不能及时进行有效的心理保健,教师的心理健康会受到损伤,对教育质量产生不利影响。

    北京市高教学会心理咨询研究会贺淑曼教授认为,目前对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的教育往往停留在从书本到书本的阶段,对教师形成健康人格的指导意义并不大,也有一些老师根本就没有意识到自己有心理健康保护的必要。

    因此,有关专家呼吁,在教师中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开办面向教师的心理健康咨询应该尽快纳入有关部门的规划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
发表于 03-9-18 20:32:23 | 只看该作者
教师心理健康的自我维护


谌业锋 (2003-07-31 10:17:11)

 
教师心理健康的自我维护
四川省凉山州教育科学研究所 谌业锋
(欢迎访问谌业锋主页http://jksyf.y365.com)

一、教师心理健康概述
教师保持健康的心理不仅有利于教师自身的生理健康,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而且有利于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而当前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却不容乐观。
(一)教师心理健康的重要意义
1.有利于生理健康
心理健康与生理健康关系极为密切。一方面,一个人的生理健康水平会影响心理健康水平。人的躯体性疾病、生理缺陷会给人的心理特点和心理状态带来负面影响,使人产生焦虑、忧愁、烦恼、抑郁等不良情绪,影响人的情感、意志、性格,乃至人际关系的和谐。另一方面,心理健康水平也影响生理健康水平。只有健康的心理才能培养健康的身体。例如,乐观、愉快、自信、平和的心态有助于提高人的免疫能力,使人有效地抵抗疾病的侵袭,从而促进身体健康。而心理上的不健康,如长期的过度焦虑、忧虑、烦恼、抑郁、愤怒,会导致生理上的异常或病变,引发心身疾病。心身疾病是心理因素在疾病起因中占较大成份的疾病,或者说是主要由心理—社会因素引起、与情绪有关而呈现身体症状的躯体疾病。人是一个生理和心理紧密结合的有机整体,精神和躯体在同一生命进程中共同起着作用。那些与情绪联系密切、由植物神经系统支配的器官系统更易患这种疾病。
2.有利于工作效率的提高
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较高会使其在智力、情感、意志等方面机能都得到正常发挥,从而有助于提高工作的效率。心理健康的人能客观地评价、自如地应对客观环境,其心理倾向和行为与社会现实的要求之间的关系基本上协调。个体与环境能取得积极的平衡,就能以正确的态度和方法来对待矛盾和处理问题,也能以平和的心态对待生活中的挫折,一般不会因偶尔的失败而丧失信心,其工作和学习效率必然优于心理不健康的人。
3.有利于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
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还不仅仅是个人的事情,它也影响着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教师是学生心目中的重要人物,是学生认同的楷模,在师生日常接触中,最能发挥潜移默化的作用。而且,心理健康的教师能通过教学历程影响学生,使学生的心理也健康发展。
教师心理不健康就不能正确理解学生的行为,更无法巧妙地处理学生问题,轻则影响师生关系,重则可能伤害学生心灵。因此,为了更好地教育学生,教师自己首先必须是心理健康的人。
(二)教师心理健康状况不良的主要表现
从整体上看,教师群体和其他群体一样,其心理健康状况的不良表现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躯体化。主要反映身体不适,包括心血管、胃肠道、呼吸和其他系统的主诉不适,头痛、背痛、肌肉酸痛以及焦虑的其他躯体表现。
2.抑郁。主要表现为心境苦闷、生活兴趣减退,动力缺乏,活力丧失,失望,悲观等以及与抑郁有关的认知和躯体征象。
3.偏执。主要表现为个体有偏执性思维,如敌对、猜疑、妄想、夸大等。
4.人际敏感。主要指某些个人不自在与自卑感,特别是与他人相比时更为突出。在人际交往中表现出自卑感、心神不宁、明显不自在。以及在人际交往中自我意识过强,消极等待等。
5.敌意。主要从思想、感情及行为三个方面来反映敌对的表现。具体的表现包括时常有厌烦的感觉,摔物,喜欢与人争论直到不可控制的脾气爆发等。
6.强迫症状。主要指那些明知没有必要,但又无法摆脱的无意义的思想、冲动和行为。例如强迫性洗涤、强迫性仪式动作等。
7.焦虑。一般指烦躁、坐立不安、神经过敏、紧张等主观焦虑体验以及由此产生的躯体表征,如气促、出汗、尿频、失眠、发抖、惊恐等。
8.恐怖。恐惧的对象包括人、物、事等方面及社交恐怖。
9.精神病。主要有精神分裂症和情感性精神病,心理和行为有非常明显的异常。
(三)教师心理健康现状的相关调查
正因为教师的心理健康非常重要,关于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和研究也就越来越多。
1. 高峰、袁军(1995)采用SCL-90量表对上海市3055名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现状做了调查研究,结果发现,躯体化、强迫症状、焦虑、恐怖是小学教师群体中最主要的心理健康问题。他们认为,小学教师工作任务十分繁重,长年劳累,体质每况愈下,加上小学教师普遍责任心较强,很注意自己在学生中的形象,为此过分追求人格的完善,过分限制、约束自己,关心各种细节,常有自我责备、谴责的倾向,这都成为躯体化、强迫症状的直接诱因。此外,由于社会期望值偏高,难免产生焦虑、恐怖情绪。
在比较了小学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不同层面后发现,小学教师群体内的心理健康水平存在以下差异:
①地区差异。郊区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明显不如市区的小学教师。
②性别差异。调查数据表明小学女教师除个别因子(这里的因子指上面谈到的不良表现)外,心理健康问题远比男教师严重。
③年龄差异。各年龄组的小学教师都有其不同的心理健康问题。老年教师在躯体化、强迫症状、忧虑和“其他”(饮食、睡眠)比青年教师严重;而青年教师则在人际关系敏感、敌对、偏执和精神病性比老年教师严重,呈现明显差异;中年教师始终居中。
④学科教师差异。担任不同学科的小学教师同样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调查数据显示,除个别因子外,担任语文、算术、外语的教师心理健康问题要比音乐、体育、美术教师严重。其中外语教师心理健康最差,体育教师相对最优。
⑤班主任与非班主任差异。该研究表明班主任与非班主任心理健康问题总体上并无显著差异,仅在躯体化因子上班主任症状显著严重于非班主任。
2. 贾林祥、宋广文(1999)同样采用SCL-90量表对320名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作了调查研究。研究表明:
①中学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相对不如小学教师。
②女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相对比男教师差。除了人际敏感、偏执、精神病性三个因子上女教师比男教师低外,其余因子的得分,女教师均比男教师高。这可能是传统文化意识影响的结果。
③不同学历的教师心理健康水平差异显著。其中,中师学历的教师各因子的得分均比大学、大专学历的教师低,差异很显著;大专学历的教师除了在敌意、恐怖、偏执及精神病性这四个因子上的得分低于大学学历的教师外,其余各因子的得分都比大学学历的教师高。学历反映了一个人的知识层次和能力的高低,知识层次越高的教师,越能站在较高的层次上去看待社会、洞察人生,对事物发展的规律把握得较准,不易产生心理障碍,而且,即使在心理状态不佳时,他们也能相应地采取措施,自觉地加以调整。
④担任过班主任的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相对不如没有担任过班主任的教师。除了在恐怖因子上两者得分无差异外,其余各因子的得分班主任均比非班主任高。
⑤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有随教龄而增高的趋势。
二、教师心理健康的自我维护
教师的心理健康从根本上说还得由教师自己维护。一个优秀的教师应该能够处理好两个方面的关系——既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同时也重视自己的心理健康。优秀的教师在需要的时候能承受巨大的压力,但他绝不应让自己一直处于压力之中以至于身心俱损,影响工作和生活的正常进行。教师如何维护自身的心理健康呢?
(一)端正认知
1.树立正确的自我概念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教师这一职业是如今最“开放”的职业。他的工作得接受许多人直接或间接的检查和监督——学生、校长、教研员、学生家长、教育局等等,以至整个社会。所有的这些人和社会团体都认为自己对教师的工作有评价的权利。对于教师应该怎么做,应该是什么样的人,他们都有自己不同的观念和想法。仅仅是与以上提到的这些人相处就可能让教师产生焦虑,不管是正常的焦虑还是神经过敏性焦虑。并且,教师自己心里也有“一杆秤”,随时随地都在监督着自己的工作,甚至比别人更严格、更苛刻。
因此,教师应该树立正确而且稳定的自我概念。自我概念是个人心目中对自己的印象,包括对自己身体、能力、性格、态度、思想等方面的认识,是一系列态度、信念和价值标准所组成的有组织的认知结构,把一个人的各种习惯、能力、观念、思想和情感组织联结在一起,贯穿于经验和行为的一切方面。个体只有树立正确而稳定的自我概念,才能正确认识自己,客观评价自己,合理要求自己,了解并愉悦地接受自己的优点和缺点,不给自己设定高不可攀的目标。同时,个体因为对自己更加了解,由己及人,也就能够客观地评价别人,接纳并理解别人的错误和缺点,对世事中的不平、不满、不尽善尽美之处能处之泰然。这种心态对保持心理健康是非常有利的。
自我概念是在经验积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正确的自我概念的形成与知识的积累是分不开的,前面的研究结果也表明,教师心理健康水平与受教育的程度有正相关。所以教师应多学习,多接受新知识,以加强自身修养。
教师也可以坚持收集有关他的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情况的资料。这些资料不仅能用来帮助教师提高教学水平,而且能使教师更清楚地知道他是否达到了自己预定的目标。教师对自己教学方法的利弊了解越深,越了解学生是否接受这些方法,就对自己了解越深,自我认识就更客观,自我概念就越坚定,评价工作就做得越全面,他对自己也就更自信。
2.正确认识和对待失败
自我维护心理健康的能力包括很多,如角色调整的能力,从职业中获得满足和乐趣的能力,免于患上神经过敏性焦虑的能力。而教师对失败的看法是自我维护心理健康能力的中心因素。
正因为教师是心理上“开放”的职业,失败和过错发生的机率就特别大。人无完人,每个人都会犯错,每个人都会有失败的经历,关键是看怎么去认识和对待自己的失败。如果能从失败中吸取教训、总结经验,失败就是成功之母。而且能减少压力和焦虑的来源,更有利于自身的心理健康。比如,一个对自己的教学能力充满信心的老教师对学生家长和社会上其他人员对课程提出的不同意见会处之泰然。与教育界之外的人谈论关于课程的时候,他心态平衡,语气坚定,因为他知道自己是一个有能力的教师,他知道自己在说些什么。他清楚地知道,自己对问题的直接接触更多,因而对整个教育形式也就有更客观的把握。他从实际工作中建立起来的安全感不会受到影响。因为学生对他友好而不失尊敬,因为他帮助差生并真的使其成绩上升,因为他客观地知道教学中的失败是不可避免的。事实上,正是因为他能接受这些失败,并从中总结经验,才有如此大的心理能量来勇敢面对失败。
3.换个角度想问题
客观地讲,教师是无法满足别人以及他自己对自己的所有要求的。而且,许多期望,包括教师自己对自己的期望都是非常极端的。比如,一位数学老师或许希望每个学生都能完全掌握某节课所教的数学理论,他也知道有许多他所无法控制的因素使这种希望不能实现。然而,在整年的数学教学中,他都怀有这个希望,而且,他的行为也表现出似乎这个目标是可以达到的。但是,他也许会根据实际情况实事求是地对自己的期望做一些调整。他不再幻想张三和李四能学得一样好,毕竟他们的数学抽象能力相差很多。而且,班上还有几个学生似乎根本就没想学数学。当然,他仍然很关心这些学生并给他们一定的压力,让他们知道,他希望他们努力学习,需要的话他会尽力给予帮助。
那么,期末考试的结果是,班上有60%的学生很好的掌握了数学理论,20%多的学生可视为勉强过关,还有几个根本就没弄懂。他失败了吗?这有赖于他对“失败”的主观看法。有两种可能,他或许对自己非常苛刻,觉得远远没有实现自己的目标;他或许会对自己感到满意:我已经在客观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做得很好了。
采取先前想法就会有挫折感,体验到不安、焦虑等负性情绪,而采取后一种想法却能心安理得地继续工作。这里想说的是,教师应该正确的认识和评价生活中所谓的“失败”。很多时候,这种失败实际上只是教师个人主观上体验到的挫折,不一定是客观的。
教师有时可以改变思维方式,换个角度考虑问题,也可以说是适时当一下阿Q。比如许多教师或许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因为班上某个学生的品行不良而受到了学校的处分。其实,教师不必因此而过分内疚自责,正如教育心理学者张春兴所言,有些学生问题的“病因根植于家庭,病象显现于学校,病情恶化于社会”,并非仅仅是教育失当那么简单的事,而是有多方面的原因的,教师只要尽到了责任,就可以问心无愧。
(二)调适情感
1.情绪控制
情绪控制指个体对自身情绪状态的主动影响。这里主要讲教师在学生面前应控制自己的消极情绪,不把挫折感带进教室,更不要发泄在学生身上。教师觉得在工作中受到了委屈,很自然地容易把气发泄在座在自己教室里的学生身上,因为学生常常就是让他们受委屈的“罪魁祸首”之一。本来,适当地刺激一下捣蛋学生的自尊对矫正学生的问题行为可能是有效的,然而教师在情绪激动的时候很难把握好这一尺度,常常就可能伤害学生,也破坏了自己在学生心中的形象。如果教师是因为自己遇到了挫折而烦躁,并且因此而斥责学生,学生们是能够意识到的。他们不仅不愿再尊重教师,听教师的话,还可能会报复教师。
情绪控制的方法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从认识上分析造成不良情绪的原因,看自己的反应是否合理、是否适度;从情绪本身方面控制可能发生的冲动行为,采用合理或间接手段适当疏导。例如,自己提醒自己在情绪激动时不要批评学生。等待自己能心平气和地冷静处理问题时再批评学生,防止过激言行。在这方面,如果调整得法,可以化消极被动情绪为积极主动的建设性行动,也就是精神分析所说的升华。
2.合理宣泄
如果不良情绪积蓄过多,得不到适当的宣泄,容易造成心身的紧张状态。这种紧张持续时间过长或强度过高,还可能造成心身疾病。因此,教师也应该选择合适的时候、合理的方式宣泄自己的情绪。情绪的宣泄可以从“身”、“心”两个方面着手。“心”方面如在适当的环境下放声大哭或大笑,对亲近和信任的朋友或亲人倾诉衷肠,给自己写信或写日记。“身”方面如剧烈的体力劳动,纵情高歌,逛逛街,买点自己喜欢的东西等等。还可以出门旅游,从大自然中使自己的情操得到陶冶。
3.从其它地方寻求满足感
如果教师觉得在学校中无法获得心理上的成就感和满足感,可以试着在教室以外寻求成就感。培养一项有创造性的爱好,比如集邮、写作等等,是一个好方法。个体能够随这些爱好的深入而体验到满足。
另外,教师应努力营建一个幸福和谐的家庭。美满的家庭,幸福的婚姻,能促进个体健康人格的形成与发展,能在个体遇到困难时给予鼓励和帮助,缓减个体的心理压力。这一点对于中小学教师尤为重要。在工作中遇到困扰、受到压力的教师如果回到家中能感受到家庭的温馨,在工作中本应体验到而没有体验到的满足感就能够在家庭中得到弥补。而没有配偶及家庭的理解和支持的教师很难在工作之外获得情感上的舒缓和心理上的安慰,因而很容易产生孤独、忧郁等消极情绪,不利于心理健康。
(三)改变行为
1.角色学习
角色学习是预防焦虑的途径之一。当多种角色发生冲突时,当教师已分不清自己是谁的时候,焦虑就容易产生。事实上,教师适应职业生涯的主要问题就是学会扮演好合适的角色。在新教师参加工作的头几年里,几乎把时间都花在教师这个新角色的学习上。当教师开始觉得他所扮演的这些角色有效而且合适时,许多问题就会迎刃而解,他的焦虑水平就会减低。因为这时,即使面对在教学工作中不得不面对的各种情况时,教师也知道该做什么,该如何要求自己,如何要求学生。新教师的许多焦虑之所以会产生,大多是因为他们不能预料将发生的事,更不知道如何处理。通过职业角色学习,可以减轻或消除教学情境的这些不确定因素和难预测性。这样,角色学习也就帮助教师消除或降低了教学中可能会产生的焦虑。
当然,角色学习也有它的弊端:一些教师太依恋于现在所扮演的角色,即现在所使用的教学法、所采用的教材、所例行的程序而不愿尝试新的方法,接受新的思想。事实上,他们是害怕如果放弃已经证明可行的方法(虽然这些方法也许效率不高),他们会再一次体验曾体验过的焦虑。如果学校领导强行执行新的教学手法,教师很有可能会产生焦虑、烦躁、无奈、甚至怨恨等消极情绪。
2.个别或集体讨论
与其他众多的教师进行讨论是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的有效途径,也是减轻压力和烦恼的好办法。人们甚至教师自己往往都有这样一个错误的观念,认为一个优秀的教师应该是无所不能的。所以许多教师在遇到困难的时候,情愿压抑自己的情绪,在强烈的心理压力下继续工作,也不愿与其他人讨论问题或是寻求帮助。他们害怕(有时这种害怕也不是全无道理)承认自己在教学中有困难,教学工作有待改进就等于承认自己能力不够或教学失败。
其实,每个人在工作中都会有困难,没有人是样样精通、无所不能的。与同事交流讨论不仅是解决问题、增加工作经验的好方法,而且也是获得所需支持的重要途径。
3.坚持锻炼
前面曾讨论过生理健康与心理健康之间的密切关系,身体健康能促进心理健康,因此,坚持体育锻炼,增强体质,预防生理疾病也是维护心理健康的好方法。不过,教师在体育锻炼时应注意量的问题,不要适得其反,因疲劳而影响了正常的工作和学习。
4.寻求专业帮助
寻求专业帮助在这里主要是指教师在有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时应寻求心理咨询或心理治疗。
心理治疗能提高教师的理解力,使他们和学生、同事一起工作得更好。杰西德(Jersild,1962)等曾对来自小学、中学和大学的111名接受过心理治疗的教师进行了调查,以研究心理治疗对教师的工作和生活的影响。结果表明,95%的教师认为心理治疗使他们能更好地理解学生;89%的教师认为心理治疗使他们有更大心理承受力去接受那些有敌对、愠怒、反叛情绪的学生,并能更好地教育他们;73%的教师认为心理治疗提高了他们走近那些畏缩、难以接近的学生的能力。接受调查的教师还说心理治疗使他们更喜欢自己的同事和伙伴,更喜欢本职工作。
杰西德研究中的许多被试都有这样一种看法:教育的首要目标应是帮助儿童和青少年发展自我认识能力。当然,对自己的情感和行为了解更深的教师对和学生的关系就更敏感。能意识到自己的敌对感、内疚感和焦虑的教师能理解这些冲突在他的学生生活中的重要意义,能更好地给予他们所需要的帮助和指导。杰西德研究中89%的教师指出,心理治疗使他们在帮助学生处理个人问题时能更好地判断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
不仅仅是教师,各行各业的人都正逐步认识到,心理治疗,不管是短期的还是连续的,都能帮助他们更愉快、更有效地工作。以前,一提到心理治疗,人们就会把它与精神病挂钩。但现在,人们越来越认识到,求助于心理治疗的教师是诚实、有勇气、愿意进步和发展的教师。要一个被心理问题所困扰的教师硬撑着低效率地工作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其结果很有可能是教师把他的消极情绪投射到他所教的学生身上,给学生的心理造成不良影响。
5.积极参与继续教育
现代社会飞速发展,新的知识层出不穷,要想靠在学校学习的十几年就学会人类经历了几千年的知识技能尚不可能,更不用说今天呈几何级增长的新知识。而教师是知识的传播者,是人类知识的代言人,因此,教师不断接受继续教育,学习新的知识,就成为必然之举。所谓“活到老,学到老”就是这个道理。教师如果不学习,就跟不上时代的要求,跟不上社会的发展,而青少年的好奇心强,求知欲强,特别喜爱并能接受新事物,这样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代沟会越来越大,越来越深,学生还有可能会因此而不尊重教师。
所以,积极的参加继续教育也是教师维护自身心理健康的一项重要措施。身为教师,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不断学习和掌握新的知识,尽快适应新的教学观念,掌握新的教学方法,达到新的教学要求,才能寻求新的发展,也才能真正拥有心理上的安全感。教师不断地接受新知识,开拓自己的视野,也能使自己站在更高的角度看问题,以更平和的心态对待生活和工作中不尽人意之处,更少地体验到焦虑和挫折,对维护心理健康有重要意义。
6.寻求新的工作体验
一个尽职的教师是非常辛苦的,需要休息和放松。充当“无所不能”的教育者形象的确使人精疲力尽。因此,教师可以试着在假期做一份其他领域的工作。新的工作体验不仅能使教师得到放松,而且可以开阔教师的视野,增加教师的知识面。教师可以把从其他工作体验中获得的经验、积极情绪带到教育工作中来,更好的促进教育工作。
7.调换环境
这当然是在迫不得已的时候才走的最后一步棋。教师如果真的认为自己所在的学校一无是处,给自己的只有困扰,或许最好的方法就只有离开那个是非之地了。恶劣的环境的确使人无法忍受,对个体的心理健康伤害极大。在这种情况下,调到另一个学校、另一个地区或是干脆换一种工作是明智的而不是怯懦的表现。这不仅帮教师解决了问题,对他所教的学生来说,也不失为一件好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
发表于 03-9-20 08:51:56 | 只看该作者
教师常见的变态心理和变态行为及对策
                                    摘自《教师的心理教育》
   人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不仅要对付自身的各种发展、变化过程的新问题,而且还要对付外界环境的种种挑战,因此,生活中各种各样的压力会摆在我们面前,要求人们去认识、思考、行动,去做出最适当的反应。但人的主观心理状态常常不能保证做出最适当的反应,可又无法回避这种活动压力,于是,人的心理就会像天平一样,失去他应有的平衡,出现各种各样的心理变态和变态行为。教师是生活在社会中的一员,也会像其他常人一样,产生不健康的心理和行为,其变态心理及行为主要有以下几种:焦虑,自卑,多疑,抑郁,嫉妒,冷漠,孤独,自我中心。下面我们将分期介绍。焦虑 焦虑是在知觉到危险后产生的无方向的唤醒状态。焦虑作为一种状态,随着自己的神经系统的唤醒表现为对忧虑的紧张的主观激动的情绪体验,它主要是指对未来对象的忧虑不安,担心不能实现其预定的目标而受到外部的讥笑、冷落或内部自身的自我意识的谴责。适度的焦虑是正常的,它有利于人们冷静地分析问题处理问题,激发人的斗志。但如果焦虑的时间持续太久了、过度了,则使人长期处于紧张状态,往往成为不愉快、受压抑,甚至是痛苦的心理活动过程,这就会阻碍人正常的认识活动的进行,影响人的各种能力的发展,产生不安、紧张、呆板、惶惶不可终日及缺乏随机应变能力,同时还会伴随神经系统功能紊乱,如失眠、溃疡等。 焦虑是教师职业中常见的一种心理疾病。教师常常因工作任务繁重,社会期望值太高,自身条件受限所带来的精神压力而产生焦虑;或因社会某些人特别是领导对教师的错误评价产生焦虑,或因升学压力而产生焦虑;或因自己身体状况欠佳、体弱多病。子女的就业与再就业很困难,大龄而未寻到中意的伴侣,人际关系紧张等事而产生焦虑;或因教师的个人兴趣与教师职业的矛盾冲突而产生焦虑;或因人到中年成绩平平而产生的焦虑多。这种焦虑心理,不仅影响教师的正常工作,而且还影响教师正常的日常生活,甚至由于长期内心冲突、焦虑过度而形成焦虑人格,对教育事业产生失望情绪。 对教师的焦虑心理,学校领导要认真对待,详细分析其产生原因,对其有积极性的一面,要积极引导,以起到良好的作用;对消极的焦虑心理要想方设法加以控制、减轻以便消除教师所承受的各种心理压力,从而避免焦虑心理的进一步发展,具体讲可采取这样的措施:

1、改革对教师评价的模式,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从学生的德、智、体、美、劳的情况来全面评价教师的教育效果;
2、培养良好的教师集体,建立同志式的互助友爱轻松和谐的人际关系;
3、关心教师生活,为教师办实事,真正解决教师生活中的实际困难;
4、认真做好教师的思想工作,使教师树立起正确的理想;
5、引导教师调控自己的情感,增强其心理防卫能力;
6、引导教师参加丰富多彩的各种有益活动与体育活动,使教师在活动中消除焦虑心理。


                                     自卑


   从心理学观点看,那种总觉得自己“低人一等”,不如他人的惭愧、羞怯、畏缩等消极情感的心理,就叫自卑心理。自卑是很多人都有的心理,只是各人的表现方式、程度有所不同罢了。自卑的心理状态会导致人对许多刺激物保持反应过敏状态,对别人评价过高,对自己否定过多,对困难估计过大。自卑心理特强的人,总认为自己一无是处,没有能耐,缺乏与他人平等的感觉,不尊重自己,觉得自己是一个社会的失败者,从而意志消沉,无精打采,无所作为;或为一点小事而暴跳如雷,乱发脾气;或有时明知自己不能从事某项工作,却偏偏去干,结果把工作搞得更糟,从而就更加自卑。长期的自卑心理可能形成退缩性人格。
自卑心理的形成既与家庭环境和父母对子女的养育方式有关,如从小处于压抑的环境,遭到父母或兄弟姐妹的歧视;也与当事人的某种心理创伤如在竞争中遭到惨败,在大庭广众下蒙受极大的羞辱有关;同时也与自己不太注意克服性格中的弱点如胆小、怯懦、过分利己、心胸狭窄、优柔寡断有关;还与当事人的身体缺陷有关。我们教师要克服自卑心理,其措施主要有四个:
(1)要扬长避短,干与自己能力相关的工作,就会取得成功,以增强自信心;
(2)不要有太强的荣誉感,不要有永远无法满足的虚荣心,也不要有过高的自尊心,这样心理包袱少了,就不会自寻烦恼;
(3)要以勤补拙,知道自己在某方面有缺陷,不背思想包袱,以最大毅力和决心去克服这些缺陷,如明知自己害怕在大众讲话,就越要寻找机会锻炼自己,表现自己,不怕失败,不怕嘲笑,用顽强的奋斗精神去磨炼自己的意志;
(4)树立自己的信心,不要老是考虑自己身上所具有而实际上或许没有的短处,要尽量寻找自己身上的长处,在社会交往活动中要有强烈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表现的欲望,努力培养自信心。

                                     多疑

   多疑表现为对自己接触的事物常常持过分的怀疑态度。如总怀疑别人设圈套陷害自己,怀疑别人不信任自己,怀疑别人在议论自己,怀疑自己受人不忠贞,怀疑自己得了某种疾病,怀疑自己上课时把教学内容讲错了,怀疑领导对自己有不好的看法等。疑心太重了,常常为无根据的、不必要的执拗情绪纠缠着和烦扰着。长久下去,便对什么都怀疑,有的发展成为疑病性神经官能症。
   多疑心理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是经常可见的,如有一位教师结婚后觉得自己各方面都不如妻子,结婚好长时间还总觉得不是真的,怀疑妻子有什么不可告人的秘密,于是不择手段地试探其妻,甚至自己扮演“第三者”,最后导致了婚姻的悲剧。其实妻子是看上他的敬业精神才和他结婚,并无什么不可告人的秘密。说明,多疑心理既害自己又害他人。
   教师是知识分子,教师的职业特点决定了多疑是教师职业中一种常见的心理问题。教师往往都爱面子,对自己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首先想着的是别人怎样看待,有何评价,做事时往往产生诸如我成功了别人会嫉妒、失败了别人会讥讽嘲笑的想法。做事总是瞻前顾后,犹豫不决,这是产生多疑的一个原因;产生多疑的又一个原因,就是以往经受了精神创伤;再一个原因是消极的心理作怪,往往看到事物的阴暗一面多,光明一面少,从而产生多疑。

   那么,怎样才能消除多疑呢?为了消除多疑应做到:
第一,教师自己要有开朗的性格,做到心底无疑;
第二,教师要多参加集体活动,陶冶情操,学会看事物光明的一面;
第三不要自寻烦恼,死死纠缠于往日的回忆里,否则便会整日感到孤独、痛苦、惆怅、失望;
第四,凡事多作自我剖析,不要对正常事情产生错觉

                                      抑郁

   由于教师的工作阵地是三尺讲台、一群学生、书籍、作业等。这种工作环境造成了教师抑郁的心理状态。抑郁心理表现为情绪低沉、心胸狭隘,把一点小事或得失加以夸大,因此为之烦恼,耿耿于怀,不能自拔;也表现为郁郁寡欢、愁眉不展,对一切事物不感兴趣,食欲不振,不愿与人交往,精神萎靡,倦怠无力。长期发展下去,会导致抑郁性精神病。
   教师产生抑郁心理的原因除心理受到挫伤外,主要有三个原因:
一是生活太过单调,少与人交往,思想闭塞,再加上社会对教师不公正的待遇、评价,使教师情绪受到压抑,不论是忧伤、喜悦、痛苦和欢乐都没有充分发泄;二是工作力不从心,人际关系不协调,意志消沉;三是体弱多病,或家庭遭到巨大的不幸,或因体内生物性因素造成情绪低落。
   为了消除抑郁心理,一是要求学校多关心他们、了解他们的疾苦,对他们多疏导,并积极治病其疾病;二是创造一个良好的愉快的环境,多让他们参加业余活动,丰富他们的心理世界,提高精神修养;三是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正视过去、憧憬未来、把握现在、培养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四是让他们从事一定量的工作,在工作中体验到快乐,从而忘却忧郁,心理舒畅。心情愉快、舒畅,也就自然减少了抑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
发表于 03-9-20 08:52:42 | 只看该作者
四种类型的老师
   如果你有兴趣去问美国孩子,在他们的生活中,什么东西使他们最感到有压力,95%的孩子会告诉你:“学校。”

  怎么会得出这种结论呢?学校嘛,就应该是一个学习的乐园。大多数父母都是这样想的。但事实是,对于美国孩子来说,学校几乎谈不上是个学习的地方。  

  我想,之所以造成这种错误认识,根源来自那些教书的人——老师!因为,很多老师几乎并不在意他们教些什么。教书不过是一种职业,一个赚了钱去养家糊口的职业。

  我并不是说把教书仅仅看成是一种职业有什么大错,对那些把生存当成第一重要的人来说,在美国这种社会里,这是可以理解的。但是这种把教书只当成一种谋生手段的态度,却大大地伤害了学生。  

  让学生感到学有所值,这是在美国成为一个伟大的老师的秘诀。我认为判断一个老师的优劣,除了看他或她怎样(how)教书外,再就是看他或她为什么(why)要当老师。这个why是教书的内在动力——inner motivation,是隐藏在老师教学行为后面的推动力。如果虽有这个推动力,但不是那么强劲,或者动机不是那么合适,不但老师的教学会受到影响,学生的学习也必然受殃及。

  如果把老师排一排队,可以发现大致上有四种不同的类型。我的“四种类型老师”的理论是我自己的感受,来自我对我的老师们的观察。  

  第一种老师,“以谋生为目的”。这种老师视教书为谋生的手段,是一种赚钱的、用以养家糊口的职业。只要能把饭菜放在家庭的饭桌上,什么学生、学校、教书都是次要的。在这个充满竞争的社会里,这种动机可以理解。

  许多人认为:美国是个充满机会,对每个人都很公平的地方。这并不完全对。美国这个国家是建立在竞争的基础上。我与你对着干,你与我对着干,一群人与另一群人对着干,一个公司与另一个公司对着干。这就是竞争,永无休止的竞争。这些人究竟在争什么?争钱!金钱驱动着我们的整个社会。  

  这就直接把我们带到第一种当老师的动力:人们为生存而赚钱,或为赚钱而生存,money to survive。不管你信不信,在美国赚钱并不容易。很多人为能找到一份工作而谢天谢地,于是,他们尽一切努力去保持这份工作。工作成了他们惟一的生存方式。在现实生活中,大多数老师视他们的工作为支持自己和家庭生活的手段。虽然这并没有什么错。但是,我认为,对于一个老师来说,这种工作动力不可能带来什么太好的教学结果。其实,与其他的一些工作压力小、轻松、不很重要的职业相比,老师的收入要少得可怜。一个一般的橄榄球运动员一年所赚的钱相当于20个很成功的老师的工资总和。从这一点上看,要想赚钱养家糊口,当老师不是个很明智的选择。


  第二种老师,“以自傲为动力”。自傲是一些老师工作的原动力。爸爸曾给我讲过一个故事,一个与我曾祖父同时代的学者,当年没有考上北京大学。他发誓说:“我虽然考不上北大,但总有一天我要到北京大学来教书!”后来,为了实现他的誓言,他非常努力学习。他终于成了著名学者,当上了北大教授。是什么支持他成功的?就是自傲!  

  这种老师,往往是知识渊博,功底深厚,只要能满足“自傲”,就很愿意与他人分享他们的知识。他们可能并不在意他们的付出,他们追求的是发现自我、证明自我,从中感到满足。  

  这类老师工作会很努力,可能会很出色。他们自傲的原因是因为害怕失去面子。由于太重结果,他们会很在意丢脸和失意,或者被他人拒绝和反对。问题是学生们往往又最爱挑老师的不是。面对“不听话”的学生,这种老师很容易失去耐心。也就是说,自傲的另一面同样可能会使老师走上不成功之路。


  第三种老师,“以教育为己任”。有的老师以改造人的责任感来教书,或者说把教书看成是自己的社会责任。这种老师在教书的过程中很注意用个人的人格力量去改造人。他们不仅向学生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试图告诉学生怎样做人,他们往往以能影响、改变学生的生活轨道为乐趣。这种老师他干这一行是因为他感到有一种责任——用人格的力量去影响、去感化学生。  

  这种类型的老师很容易辨认。他或她很可能会把正常的课停一停,给你们讲一些世界名人的社会生活之类的东西。如果有一天,你从课堂里走出来的时候,你觉得你刚刚学到了一点东西,在那一刻,你感到它对你的一生将很有价值;或者它总是让你不断地去思考,去寻求结果。祝贺你,你得到了一个好老师。  

  八年级的最后一天,当我从亨利克先生的最后一节课里走出来,我意识到我在这一年中最大的收获就是:愉快地去生活!人活着的每一天不是为了悲伤。

  可以说,这个观念深深地影响了我,铸成了我对生活看法的新版本:无论面对什么样的困难,都要愉快地去生活。  


  第四种老师,“以爱为根本”。“Labor of love”——爱的奴役,是英文中一个常用短语。它是指一个人在重压之下还是不断地去做一件自己爱做的事。他们很努力地工作,一次又一次地遭难,却没有得到任何的利益。你能在现实中找到个例子吗?你做过什么事,没人强迫你做,你也没有必要非去做不可,但是因为什么说不清的原因,你就是要做,不管经受什么样的挫折和磨难,你还是不断地坚持……  

  想一想父母生养孩子吧,除了增加负担,他们还得到什么?为了孩子,他们起早贪黑,孩子饿了在凌晨四点大哭,半夜起床不停地换尿布……婴儿从来就不会感到满意,也从来就不会坐下来对父母说“Good job”或“Thanks”,当然更不会给父母以物质回报。但他们的父母任劳任怨地为孩子干这干那……  

  父母对孩子的爱是原始的,自然的,是写进人类基因里的。以一种养育自己孩子的心态去教育学生的老师,是有着强烈天赋爱心的老师。我曾有过两个这样的老师,在我的一生中,我将永远不会忘记他们。这样的老师就是那一种可以让你像信任父母那样去信赖的人。这种老师应该说是最难能可贵的,但是在现实中你很难得到这样的老师。  

  想一想你所拥有过的老师,他们都是属于哪类?他或她是你的老师?或是你的朋友?他们只是存在于校园里,或是与你的生活同在?很遗憾,真正能在我心里占有一个永远抹不掉的席位的好老师不太多。在我未来的求学生涯中,我甚至不敢对此有更多的奢望。  

  希望在我未来的学习经历中会不断得到第二、第三、第四种类型老师。我在美国生活的11年,也可以说是在美国学校生活的11年,细想起来,那些我喜欢的老师,有的是因为他独特的教学风格,有的是因为他们丰富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方法,有的是因为他们的爱心,有的是因为他们的个性,有的是因为他们的人格魅力……  
                                         选自《中国教育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发表于 03-9-20 08:53:10 | 只看该作者
中小学教师心理压力的自我缓解
现阶段,我国中小学教师面临着许多严峻的挑战,给他们造成了一定的心理压力。教师不仅在学校里扮演着多种角色,发挥着多方面的作用,而且在学校之外也扮演着多重角色,承受着多方面的心理压力。
  在家庭里,教师是父母的子女,是配偶的丈夫(妻子),是子女的父母,既是重要的家庭成员,还常常是一家之长和家庭收入的主要来源。对于家庭他们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既有繁重的家务劳动(农村中小学教师还要承担耕种责任田的劳动),更有脑力方面的各种纷扰,还有与家庭其他成员的情感交流等。和普通父母一样,教师也是望子成龙,必须责无旁贷地承担起家庭教师的角色。
教师作为普通的社会成员也承受着一定的心理压力。社会要求教师是一个高素质的模范公民,教师偶尔的行为闪失会遭到周围舆论的强烈谴责。教师还兼有其他社会角色,如在社会团体或学术团体兼职,社会活动的组织者或指导者等等,他们还需要付出一定的心理能量来履行自己的义务。教师有着强烈的成就动机,但由于多种原因,其成就动机常常受阻,导致出现挫折感并引起一定的心理压力。
(1)培养学生的成就挫折
   学生在学识、品德等方面的进步和发展是教师工作和奋斗的最大目标,但由于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不能代替他们学习。因此,仅凭教师的主观愿望是不能实现这个目标的,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经常会有局部的失败。

(2)学术研究上的成就挫折
   教师的日常工作是教育教学,业余自学钻研业务的时间和精力有限,在职进修的机会又很少,他们的业务水平和业务素质常常只是停留在经验水平,很难上升到理论高度。

(3)晋升职称的成就挫折
  职称作为教师教育教学及科研能力总体水平的标志,不仅可以满足教师丰富强烈的精神需要(如尊重的需要、认知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还能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他们的物质需要,晋升职称对教师具有极大的吸引力。然而,由于晋升职称有一定的条件要求,再加上职称评定过程中的许多不正之风(如论资排辈、滥用职权等)及指标紧缺等,致使教师晋升职称难上加难。此外,在改善经济收入等方面也都存在着挫折感。
  心理学研究表明,适度的心理压力会引起人们情绪上的适度焦虑和紧张感,并引起体内一系列的生理变化,使有机体释放较多的能量进行活动,使人反应速度加快,记忆能力和思维能力增强,从而使智力活动效率提高。可见,适度的心理压力能成为人们活动的动力,对活动起激励作用。研究还发现,过大的心理压力会引起有机体过度的情绪紧张,导致有机体内活动失衡,从而带来一系列动作紊乱现象,注意和知觉范围变得狭窄,正常的思维活动受到干扰和限制,因而活动效率降低,甚至导致活动失败。长期的心理压力过大,会引起人们持续的情绪紧张,并由此而引发一系列的心身疾病。从以上分析可见,教师承受的心理压力是很沉重的。过重的心理压力不仅不利于教师教书育人活动的进行,而且严重地影响了教师的心身健康。

  许多研究发现,中小学教师群体存在着一定比例的心理健康问题,如烦燥不安、记忆力减退、焦虑、恐怖、头痛等,这与心理压力过重有直接关系。因此,教师要学会对自我心理进行调节,缓解和减轻心理压力,维护自身心理健康。教师心理压力的自我缓解可从以下方面着手进行。

1、调整认知,找准压力源
  心理压力并不是凭空产生的,说到底仍然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因此,我们可以找到它的源头。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压力源不外乎以下三个方面。

  职业特点
  教师的工作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还要培养学生优良的品质与个性,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在知识突增、信息爆炸、大众传播媒介迅速发展的今天,教师在很多知识上不再比学生“闻道在先”,威信受到了一定的动摇和影响,由此产生一定的心理压力。他们的教育对象大多是80年代以后出生的独生子女,在个性方面存在着许多缺陷,如自私、任性、依赖、孤僻、缺乏集体意识和劳动观念、意志薄弱等。同时,他们的自我意识觉醒早,又受到多元文化的冲击和影响,思想困惑多,心理冲突多,教师工作中的难题增多了,已有的方法不能解决新的问题,新的理论和方法又没有系统全面地掌握,因此造成教师的心理压力。

  教师本人
   教师本人作为心理压力源有三层含义。一是教师对自身能力、水平认识不足,过高估计自己,自我期望值过高,经常导致活动失败而引发心理压力。二是教师本身的人格缺陷,如名利思想、患得患失、追求完美、意志力差等造成的心理压力;三是教师思考问题的方式和角度不正确而造成心理压力。

   社会环境
   社会环境作为一个重要的心理压力源,包括了一系列的因素。首先,社会成员对教师的要求和期望过高,这种要求和期望最主要地体现在对教师培养人才的质量上。学生、家长、学校及各级领导、社会上的其他人都以升学率的高低来评价教师。他们要求教师恪守职业道德,只求奉献,不讲享受,认为教师就应该安贫乐道,任何事情都比一般人做得好。社会成员对教师在培养学生及遵守行为规范方面的高要求和高期望,使教师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其次,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脑体倒挂导致教师的心理失衡和心理压力。越来越富的大款与教师长期的贫困形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超负荷的劳动负出、劳动创造出来的巨大的潜在价值、对社会发展所起的巨大推动作用与教师微薄的工资收入形成了强烈的反差。再次,社会发展过程中许多不正之风的蔓延及其对学生的影响,使得教师的成就动机难以实现,因而造成教师一定的心理压力。明确了心理压力源,教师就有了努力的方向。面对心理压力,教师不能怨天尤人,而应该用自己的实际行动,积极寻求问题的解决。要加强教育理论学习,加强对职业规律的认识,加强对学生的了解,加强文化科学知识的学习,全面充实和提高自己。要正确认识自己,为自己设置合适的目标,淡泊名利思想,完善人格。要不失时机地向社会宣传正确的人才观、科学的教育观及教师劳动的特点等,争取获得社会的理解和支持。

2、放松情绪,减轻压力感
   心理压力一旦产生,必然伴随着情绪上的焦虑和高度紧张,而高度紧张的情绪又作为一种剌激反馈到人的身上,使人产生更强的压力感,情绪紧张和心理压力就是这样相互影响,逐步升级、逐步增强的。因此,放松情绪对于缓解压力非常有用。情绪的放松可以采用以下方法。

  放松训练
  这是国内外广泛应用的控制紧张情绪的常用方法,主要是通过肌肉、骨骼关节和呼吸的放松以及神经放松等基本动作来降低机体能量的消耗,从而达到控制情绪强度的目的。神经放松,尤其是大脑的放松一般需要进行专门训练,其中颈部的放松动作对于消除紧张情绪十分重要。颈部位于中枢神经系统的中间位置,是联系大脑和脊椎的桥梁,颈部肌肉和骨关节的放松可以导致来自内脏器官的兴奋冲击的降低或中断,从而使得紧张的情绪状态失去激发的物质(神经能量)基础,进而降低情绪的紧张性。

   转移注意
  心理学研究发现,人们在很多情况下产生的紧张情绪是由于他们过分注意那些令人担心的事物或情境所造成的。由于他们的注意力“固定”在这样的事物或情境上,因此注意和紧张就构成了一个互相强化的系统,越注意越紧张,越紧张越注意,恶性循环,使心理压力不断加强。当情绪处于高度紧张时,转移注意不失为消除紧张情绪的一种有效方法。所谓转移注意,就是指人有意识地变换活动方式,使意识离开引起人们紧张情绪的剌激情境,暂时脱离长期关注的事物。当人们变换活动方式时,大脑皮层的优势兴奋中心就从一个区域转移到另一个区域了,人的情绪也就从一种状态转化为另一种情绪状态了。
  转移注意的具体方法很多。如经常进行体育锻炼,适当从事家务劳动、丰富业余生活等。肌肉放松可以调节情绪紧张度,减轻压力感;肌肉紧张(运动)也能减轻情绪紧张,缓解心理压力。肌肉运动不仅可以转移注意,而且可以使体内的紧张情绪得到渲泄和释放,降低情绪紧张度。另外,肌肉运动还能够有效地增强人的信念,发现自身的潜能,履行自己的社会义务,从而使人感受到生活的美好。因此,教师在紧张的学习工作之余,利用学校体育场地、设施的便利条件,经常进行体育运动不仅必要,而且可能。开展丰富多彩的业余活动可以调节教师紧张的生活节奏,使情绪得到松驰,减轻心理上的压力感。同时,又能陶冶性情,使人心胸开朗,增强心理承受能力。

  与人交谈
   教师因为工作方式的相对独立性,容易造成人际交往范围狭小、人际协作有限和自我封闭。因此,当教师出现心理压力和紧张情绪时,他们常常感到孤独、无援、痛苦。与人交谈不仅可以使教师内心的消极情绪得到一定程度的渲泄,把积郁在心里的能量及时释放出来,也可以使教师获得朋友、亲属及社会上其他人的理解和支持,从而帮助教师抵御沉重的心理压力,消除紧张情绪。情绪对比。情绪对比就是使两种对立的情绪发生冲突,使正面的积极情绪战胜消极的反面情绪。具体做法就是当教师感到紧张、压力大时,找来一些极幽默的笑话、相声、漫画、书籍等来听或看,并从内心发出开怀大笑。人在笑时,体内心、肺等内脏器官得到了短暂的运动锻炼,一方面增强了有机体的免疫力,另一方面剌激大脑产生出一种叫做儿茶酚胺的激素,这种激素是人体内的一种天然麻醉剂,它的作用就是帮助人们减轻疼痛和不舒服感,消除厌烦、忧郁和紧张的心理状态。

3、磨炼意志,增强抗压性
  心理压力是人们对外界剌激进行反映时所产生的一种主观体验,它的大小因人而异。同样的事件或剌激情境对不同的人产生的心理压力的大小是不同的。同样的外界刺激到底会给人造成多大的心理压力,实际上是由每个人自身的抗压性(或称抗压能力)所决定的。抗压性较强的人,对于相同的刺激所感受到的心理压力就较小,抗压性较弱的人感到的心理压力就较大。人的抗压性不是天生的,加强意志品质的培养,磨炼人的意志力是增强抗压性的有效方法,也是减轻心理压力的重要心理基础。
  首先,教师要加强意志独立性的培养。为此,教师要明确自己行动的目的性,增强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根据自己的认识和信念独立地采取决定和执行决定,在行动上克服受暗示性,不屈从于周围人们的压力,不为别人的言行所左右。
  其次,教师要加强意志果断性的锻炼。为此教师必须全面而深刻地考虑自己行动的目的和方法,懂得所作决定的重要性,明辨是非,当机立断,克服犹豫不决和优柔寡断(人们在犹豫不决和优柔寡断时,一直处于动机斗争过程中,感受到的心理压力大)。在行动中,敢于承担责任,敢作敢为。当然,也要克服轻举妄动和草率行动。轻举妄动和草率行动由于不考虑主客观条件,不考虑计划实施的可能性和行动后果,常常带来行动的失败,从而造成心理压力。
  再次,要加强意志坚定性的培养。教师要坚信自己决定的合理性,并保持充沛精力,克服各种不符合目的的内外部困难和干扰,不屈不挠地为实现目的而奋斗,做到在困难面前不退缩,在压力面前不屈服,在引诱面前不动摇。
最后,教师要注意培养自己的自制性,学会自觉、灵活地控制自己的情绪,克服懒惰、恐惧、紧张、愤怒和失望等不良情绪的干扰。
                                         
                                 本文摘自《教育评论》1998年第2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
发表于 03-9-21 10:23:22 | 只看该作者
很多问题要辩证来看

严格来说每个人都有心理问题
老师有心理问题未必是一件严重的社会问题
当然长裙和美惠子提供的资料也绝不是危言耸听
需要关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3#
发表于 03-9-22 18:52:35 | 只看该作者
关注教师心理健康
类型:专业文章 作者:转载
  为迎接教师节,关注人类灵魂工程师的心理健康,上海林紫心理咨询中心在教师节期间为本市教师提供了为期一周的免费心理健康测试。本次测试主要使用的是专业心理健康测试量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和“马斯洛安全感与不安全感量表”。全市有两百余名教师主动申请测试。其中,幼儿园和小学教师62位,初中教师85位,高中教师87位,此外也有个别大学教师和退休教师参加了测试。参加测试的教师男女比例为1:4,女教师明显多于男教师。测试结果显示,有近40%以上的教师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5%的人已出现了明显症状。
  我们所使用的量表是一份针对正常人的心理健康量表,包含比较多的测试内容,从感觉、情绪、思维、意识、行为直至生活习惯、人际关系、饮食睡眠等均有所涉及。能全面反应一个人的心理健康情况。测试结果显示,教师的心理问题主要集中反映为情绪低落、精神不振、焦虑、过分担心、不安全感、睡眠障碍、内心冲突、人际关系过于敏感等方面,严重的甚至出现了强迫、抑郁等症状。
  产生问题的原因: 
1、角色冲突,超我过强。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职业的神圣感和实际社会地位间存在较大反差。这样的反差容易造成教师社会角色和自然角色之间的冲突。同时,为了为人师表,教师常常无意识中压抑和否定自我的正常欲求以满足职业需要。如此一来,职业的无形心理压力就相对增大了。长期的心理负重和矛盾冲突,是这一人群出现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
2、追求完美,不允许犯错。许多教师都认为在学生、家长甚至社会上保持一个完美的形象,是职业的必然需要,所以凡事都要求自己做到尽善尽美,很在乎他人的评价。如果出现差错,内心的自我谴责往往强烈而持久。
3、不安全感。来自童年的创伤经历、经济时代的发展和竞争带来的压力,使部分教师内心严重缺乏安全感,情绪波动剧烈。
4、性格因素。70年代后期出生的青年教师,是独生子女的一代,时代环境的特别原因,使这一代人的心理素质较以前的教师存在不同的心理特征,比如依赖、自我中心等,更容易引发心理问题。同时现在的学生都是独生子女,也增加了教师教育的难度,会间接增加心理冲突和挫败感。
总之,从心理问题的发生机制上看,一个人的心理健康是由三个系统支撑起来的,这三个系统是:生理系统、心理系统、社会支持系统。缺乏锻练引发的生理问题,长时间压力引发的心理问题,社会的过高要求、家庭、朋友缺乏理解和有效沟通而导致个人的支持系统不完善,这些现象都是教师这个特殊职业出现心理问题的原因所在。而教师的心理健康又直接关系着青少年的心理成长,所以,给予他们更多关注和理解、支持,是整个社会责无旁贷的任务。


附:(本资料由上海心理咨询网提供)
教师心理健康六项指标
我国心理学工作者提出的教师健康指标如下:
1.正确的角色认知。即能恰当地认识自己,并能愉快地接受教师的角色。
2.具有健康的教育心理环境。即在教育中教师的情绪稳定,心情愉快,反应适度,情绪自控,积极进取。
3.教育的独创性。不人云亦云,能创造性地工作。
4.抗教育焦虑程度高。能忍受困难与挫折的考验。
5.良好的教育人际关系。能正确处理学生、家长、同事与领导的关系。
6.善于接受新事物、新理念,不断适应改革与发展的教育环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
发表于 03-9-30 16:37:53 | 只看该作者

此事需要关注!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塑造者,他们的心理健康程度不该如此低下。
我觉得主要是社会的原因。比如,如果教师工资高、社会地位高,他们心理问题中的主要因素——自卑会不存在。
社会应该更多的关注此类事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
发表于 03-11-11 12:41:39 | 只看该作者
[心灵鸡汤]教师的精神障碍 (1千字)
发信人:girls

国内外的研究结果都表明,教师精神障碍的发生率是比较高的。
  在日本,教师的精神障碍有两个特点:
  ①精神障碍者约有一半患的是精神分裂症,约1/4属于神经症,躁狂抑郁症患者约占1/8;
  ②发病高峰年龄在30岁,而其他职业者的发病高峰在20岁左右。
  我国教师精神疾病的患病情况与日本相似。所不同的是,神经衰弱和抑郁性神经症等神经症的患病率高于精神分裂症。
  教师的精神障碍对自己、对学生的影响都很大。有相当一部分患者精神疾病的教师在疾病的早期没有被发现,直到病情发展,症状明朗后才得以就医。
  引起教师心理障碍和精神疾病的最主要原因是存在于教师内心的各种矛盾和心理冲突。与其他职业相比较,教师更多地出现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和冲突,引起烦恼。正如前面所述,作为一名教师应有的地位和客观现实之间不一致,是教师产生烦恼的主要原因。此外,教师工作上的重压、经济问题等也会产生心理波动和精神障碍。
  预防教师出现精神障碍,增进其精神健康的方法有多种,除前面所述的有关方法外,还应做到如下几点:
  第一,教师工作要专业化,教学工作量要适当。
  第二,具有一些心理卫生的基本知识,学会自我调节情绪。
  第三,建立心理咨询门诊等能够倾吐与解决心理冲突与烦恼的机构。当教师通过自我调节不能解除内心冲突时,可及时提供帮助。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阳光工程 ( 京ICP备10041392号-12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北二街8号1510 邮编:100080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0199号  

GMT+8, 24-12-26 14:16

Powered by Discuz! X3.2 联系我们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