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阳光工程心理网

 找回密码
 点击这里加入阳光论坛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2718|回复: 4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讨论] 记录知识专用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2-9-8 11:26:13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颜文伟文章:
1、  抑郁症有没有幻觉或妄想?
回答:
(1)抑郁症一般没有幻觉。除非是在极为严重、即将自杀的时候,才可能有很简短的幻听,例如“你去死,死,死!”。如果出现长篇大论的幻听,或者是内容与抑郁情绪根本无关的幻听,那就肯定是精神分裂症,不是抑郁症。
(2)抑郁症可以有妄想,但只是‘自责自罪’,都是责怪自己不好;也可能有‘虚无妄想’,认为自己的躯体已经消失,内脏已经腐烂空虚。但是,患者都把这些怪为‘自己有罪’,是自己不好,不会责怪别人。如果有责怪别人的被害妄想,肯定是精神分裂症。具有上述妄想或幻觉的抑郁症,都是极为严重的病例,极为少见。我从医60年,只见过2例。
(3)如今有的医生正在跟着洋人乱“爬”,乱诊断什么“伴精神病性症状的抑郁症”,实际上都是典型的精神分裂症病例。甚至有一位病人在北京某院先后住院2次,均因幻听妄想诊断为精神分裂症,用利培酮治疗后,症状消失,证明当初的诊断十分正确。随后出现了药源性抑郁。接着门诊的某教授,竟然将前面2次住院病史“割掉”,把诊断改为“抑郁症”!让患者全部停掉抗精神病药,改用抗抑郁药,结果,精神分裂症病情严重复发!如今,乱扩大“情感性精神障碍”的范围、把精神分裂症误诊为抑郁症或躁狂抑郁症的例子,实在太多,结果是害了病家,走了弯路,误了得到正确治疗的时机。

2、  抗抑郁药那么多,究竟应该怎么选择?怎样应用?
回答:
与抑郁症有关的神经递质有两类:5羟色胺(5HT)和去甲肾上腺素(NE)。5HT与情绪抑郁或焦虑、及强迫有关;NE与情绪抑郁或焦虑、及自我控制能力(注意集中能力)有关。抑郁症是否也有两类?症状表现有什么不同?迄今仍然没有搞清楚。既能够增加5HT、又能够增加NE的抗抑郁药,是否效果更好?迄今也没有得到事实证明。

所以,在临床上,一般都先用选择性5羟色胺回收抑制剂(SSRI),例如氟西汀等。它们的药理作用是抑制神经细胞回收突触间隙里的5HT,从而增加其浓度,让它们继续从事信息传递的工作,于是信息的传递通畅了,情绪就好转了。

有的药物是选择性去甲肾上腺素回收抑制剂(SNRI),例如托莫西汀(择思达)和瑞波西汀,其药理作用是抑制神经细胞回收突触间隙里的NE,从而增加其浓度。实践证明它们治疗抑郁症的效果、没有SSRI好。所以这类药物已被转型为用以治疗多动症和人格障碍,增加患者的自我控制能力了。

至于既顾5HT和NE两方面的度洛西汀和文拉法辛,看来也不见得比SSRI效果更好。

SSRI有6种,药理作用实际上完全相同,所不同的只是它们的副作用;其治疗剂量当然也不一样。
(1)最老牌的是氟西汀。每片20毫克。80%病例的治疗剂量是每天20毫克,20%病例需要每天40毫克或更多。它的半衰期长达1周以上。所以每天只需吃一次。因为少数病例在晚上吃药后会影响睡眠,所以一般都放在上午服用。
(2)帕罗西汀是第一个仿品,每片也是20毫克。剂量和疗效,均与氟西汀相似。少数病例在服药后有些嗜睡,于是药厂就此宣传,帕罗西汀可以治疗焦虑。其实焦虑与抑郁,是抑郁症症状的不可分割的两部分,在增加了5HT后,都会好转。氟西汀和帕罗西汀,在消除焦虑症状方面,并没有什么明显区别。此外,这两种药都会影响某些药物的代谢,从而增加它们的血浓度,因此在与其它药物合用时必须加以注意。
(3)舍曲林是又一产品,它的特点是较少影响其它药物的代谢。但是它每片只有50毫克,实际上只相当于氟西汀或帕罗西汀的半片。所以,80%病例的舍曲林治疗剂量是每天100毫克,20%病例需要每天200毫克或更多。
(4)西酞普兰是另一产品。也比较不会影响其它药物的代谢。每片20毫克,与氟西汀20毫克基本上相当,或稍差一些。
(5)艾司西酞普兰,是西酞普兰的妹妹,每片10毫克,与西酞普兰20毫克实际上没有什么差别,药价就贵多了。以上5种,半衰期都在1天以上,所以每天只需服药1次。
(6)氟伏沙明,是第6种,每片50毫克,半衰期只有6到8小时,所以必须每天服药2到3次。它的副反应是6种SSRI中,最多的;它影响其它药物代谢的作用也是最大的。氟伏沙明治疗抑郁症的剂量为每天2到3片。

一般说,用SSRI治疗抑郁症,疗效不是立刻出现的,至少1到3周,才会显现。见效后,应该以该剂量继续服用至少半年。

如果疗效不够理想,可以并用选择性去甲肾上腺素回收抑制剂托莫西汀或瑞波西汀。也可加用马普替林这种选择性比较偏向于NE的抗抑郁药。它的治疗剂量为150毫克。由于它的代谢会被氟西汀、帕罗西汀、或氟伏沙明所抑制,因此在合用时只能用其半量,小心发生意外。如果马普替林与舍曲林或西酞普兰合用的话,就没有这个问题。此外,马普替林,与阿米替林等三环类一样,超量服用的话,就有中毒致死可能,所以必须妥善保管好药物,不能让患者自己随意服用。或可以换用或并用既顾两方面的度洛西汀和文拉法辛。

如果疗效再不够理想。可以加用米氮平。米氮平的药理机制与上述药物不同。它是阻断给神经细胞反馈信息的受体,于是神经细胞就误以为神经递质不够、从而多加生产。由此看来,可以与以上抗抑郁药的作用协同互补。它有明显的嗜睡副反应,或许有利于晚上睡眠,以补SSRI之不足。但是它的副反应比较多,往往有些轻度浮肿。也有可能诱发或加重强迫表现。

3、在治疗抑郁症时。怎样具体地选用抗抑郁药?
回答:在选用抗抑郁药时,每位医生都会有自己的经验和爱好。我的经验和习惯是首先选用氟西汀。
(1)因为它是当年划时代的产品,是新一代抗抑郁药的元老。全世界已经有7千万人服用过此药。经过那么多年、那么多病例的应用,证明它是副反应极少、疗效十分可靠的抗抑郁药。除了少数患者在刚开始服药时,可能有些胃部不舒服之外,几乎什么副反应都没有。有的患者看到说明书上写了那么多副反应,感到疑惑。实际上,在国外,时行诉讼,如果一旦发现服药后出现了说明书上没有写的副反应,就要诉讼,要求赔款;所以药厂就把千万例中、极为偶尔见过的个别例子,也写在上面。所以实际上没有什么问题。
(2)特别是它的半衰期很长,即使漏服1天,也没有影响。况且,从性价比来看,氟西汀是最实惠的;因为治疗抑郁症,至少服药半年以上,所以药价也是一个必须考虑的重要因素。至于有人提出它‘见效较慢’的看法;其实只是药厂之间进行竞争宣传而编出来的‘故事’而已,并没有可靠依据。实际上,凡是见效慢的病例,随便换用哪种药物,都见效慢;凡是见效快的病例,随便应用哪种药物,见效都快。
(3)当然,氟西汀并不能够解决所有抑郁症病例,在患者同时有睡眠不佳的时候,我往往让他在晚上加服马普替林50毫克;既可有助于睡眠,又补充了NE,或许更有助于抑郁的康复。也可以并用米氮平。首次试用每晚15毫克。如果没有明显副反应,才加到30毫克。一般比较难治的抑郁症,在合用40毫克氟西汀及30毫克米氮平后,往往都能够很快见效。

4、怎么维持应用抗抑郁药?
回答:我在文章里早已写过:首次发病的抑郁症,至少服药半年;第二次发病的话,至少服药1年;第三次发病,就应该考虑终身服药预防复发。药量最好是原来的治疗量。如果是合用几种药物才得缓解的话,可以在病情完全缓解一二月后,先减少(乃至停用)米氮平等并用的药物,保留氟西汀,直到半或1年。如果是第三次发病,又较难考虑终身服药的话,可以在家里常备氟西汀;在一旦发生比较严重的应激时(例如严重意外,或亲人病故等),就可以及早预先服药,以防疾病复发。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2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2#
 楼主| 发表于 22-9-8 11:27:42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谈谈我对精神病学当前一些问题的看法:一、有关情感性精神障碍的问题 全网发布:2011-06-23 21:22 发表者:颜文伟 (访问人次:9318) 我想在这里谈谈我对精神病学当前一些问题的看法。  今天先谈谈第一个,有关情感性精神障碍的问题:  一、有那么多‘双相’情感障碍吗? 最近,有位资深的精神科老院长告诉我,有一位年轻的教授在全国会议上说:“情感性精神障碍在住院病人诊断中的比例应该至少占到40%,否则这家精神病院的业务就不够水平”。他实在不敢苟同,问我有什么看法。他就此提到了夏老在世时的一件事情,所以,我就从这件事情说起。 记得那还是夏老在世的时候,当时他是浙江省的精神卫生顾问。有一家精神病院的院长来找他,说是他们医院的某主任听了我院某医生留学英国回来做的访英报告说“英国精神病院的住院病人、80%的诊断是情感性精神障碍”。于是,他发誓要赶超英国;在他负责的病区里,情感性精神障碍的诊断已经达到90%。其他病区也在跟进。全院的情感性精神障碍诊断已经达到70%。院长心里没有底,到上海来请夏老把关。夏老很谦虚,说谈不上把关,找几位教授一起去看看,学习学习。于是,他带了徐韬园和我三人前去,花了三天。第一天让每个病房各拿出5个病例,在上、下午,一个个地详细检查讨论。第二天拿出一些历年来有争议的病例,由争议双方先阐述各自的看法,然后大家进行讨论,最后由夏老总结。第三天召开全院住院医生座谈会。病例讨论的方法是:先由病房医生报告病史,第一例由徐韜园教授提问检查,然后由我先发言,再是徐教授发言,最后由夏老总结;第二例由我提问检查,然后由徐教授先发言,再是我发言,最后由夏老总结。结果,所有病例讨论,我们三人的结论几乎完完全全一致。在第三天的座谈会上,住院医生们说:“我们那位主任,从前是:随便哪个病例都诊断为精神分裂症。听了某医生的报告后,就全都诊断为情感性精神障碍。现在是这样情况:凡是兴奋的、或发脾气、冲动的,都说是躁狂症(双相);凡是不开心的、消极的,都是抑郁症;中间状态的,就诊断精神分裂症。我们大家认为:诊断什么,是主任的事,我们不管。反正随便他做什么诊断,我们都‘扫机关枪’:氯氮平(注:当时还没有利培酮或奥氮平)或氯丙嗪、碳酸锂、阿米替林,全都用上;睡觉不好,加氯硝西泮;当然还有苯海索。反正都会好一点,出院以后怎么用药,我们就不管了。” 最后,夏老做了结论:“你们医院扩大了情感性精神障碍的诊断。某医生在他的访英报告里所说的是英国的情况,他们那里的精神分裂症病人都住在专门收住精神分裂症的医院里了,所以住在那些开放式病房里的病人,当然绝大多数是情感性精神障碍了。按我们国内目前情况,在住院病例中,情感性的比例大概是10%左右。大家应该加强基本功学习,应该重视诊断:什么诊断用什么药,没有万能的处方。那种‘扫机关枪’的用药方法,是对病人不负责的行为,不可继续。”后来,那位主任就此退休了,这股歪风邪气被纠正了。夏老的话,我始终没有忘掉,成了我的座右铭:“什么诊断用什么药,没有万能的处方”! 令人惊讶的是,历史竟然又会重复!如今,有不少医生一听到‘不开心’,就诊断抑郁症,如果伴有幻听,就说是“有精神病性症状”的抑郁症;一听到‘兴奋、冲动’,就诊断躁狂症,如果伴有幻听,就说是“有精神病性症状”的躁狂抑郁症。他们用的是‘万能药’:利培酮、奥氮平、喹硫平、齐拉西酮、或阿立哌唑。还说是FDA批准的。有的医生,不管什么疾病,只要病人发脾气、冲动,就加用碳酸锂或‘德巴金’,说是情感调整剂,可以调整情感。活像夏老当年去的那家医院住院医生说的‘扫机关枪’!  二、那么,到底怎么样的病人才是躁狂抑郁症(双相)? 1)实际上,随便哪一本精神病学教科书都有典型的描述。首先,要说明的是,当初不知是哪一位前辈翻译‘mania’时,错用了‘躁狂’两字,以致今日使人误解成了‘发疯’‘吵闹’‘冲动打人’。其实,‘躁狂’期的症状表现主要是情绪高涨,应该是‘高兴愉快’,甚至可能达到‘欣喜若狂’的程度。这种高兴愉快的情绪,应该是能够感染他人的,使检查者也会感到欢乐;不像精神分裂症的兴奋,让别人觉得莫名其妙、或使人感到愚蠢幼稚。躁狂患者在情绪高涨的同时,思维奔逸,言语增多。他们往往感到‘思想在和舌头赛跑’,‘来不及讲(pressure of speech)’。由于被动注意亢进,会出现‘随境转移’的现象,也就是‘看到什么,话题就转到什么’。有时会有‘音连’、‘意连’的现象,也就是:或者由于语词谐音而联想到其他事物,或者由于语词之间的意义有关系,就跳跃到另一话题。但是,这些与精神分裂症的联想散漫、思维破裂的本质和表现都不一样。患者的思维和言语内容,与高涨的情绪完全相符。他们的动作可以较多,但都有目的性,不是没有目的意义的乱动、或刻板反复动作。因为被动注意亢进,做事情可能有始无终,还没有做完一件事情,又开始去做另一件。患者这些症状表现的程度,可以从轻度的‘轻躁狂’到极度的‘躁狂’。但是,不论哪个程度,患者都很‘识相’,不会盲目冲动,不会乱打乱闹;他们不会让自己吃亏。他们往往会躲在幕后、从事策划唆使,而不会冲在前面,更不会无故殴打家人。他们往往会夸大,往往会吹牛,虽然可以看出破绽,但还比较合情合理,不会让人明显地感到愚蠢荒谬。他们常常今天吹了牛,明天就忘了。但也可能达到坚信不疑的‘妄想’程度,那就可以称为夸大妄想。很少、很少、极为个别的,可能认为自己是伟大人物,所以觉得有人会加害于己,或可称之为被害妄想。说实话,我从来没有见过有这种妄想的躁狂抑郁症病人。我问过我的老师夏老,他说,“理论上可以,但我没有见过”。至于幻觉,也极少见于躁狂抑郁症患者;只有极为兴奋、极为夸大的病例,可能出现“你真伟大”这类很简短的与高涨情绪有关的幻听,但绝不会出现长篇大论的与高涨情感无关的幻听。说实话,夏老和我,都没有见过有幻听的躁狂抑郁症病人,只是书上这么说过。 2)以上这些只是一次躁狂发作的症状表现。更重要的是:躁狂抑郁症是一种周期发作性疾病。一般说,单次发作者很少见。较多的是反复多次发作;但在发作之间,疾病必然充分缓解。在以前没有抗精神病药的时代,这是很简单的,不必另加说明;患者往往在一次发作后,能够完全正常地生活几周、几月、甚至几年,才会再次发作。如今,必须加上“不应用抗精神病药维持”,否则,就难以与精神分裂症作区分。 3)除了在疾病发作的极期,躁狂抑郁症患者都有相当程度的自知力。特别是在发作之间的缓解期,自知力很完全、很充分。躁狂发作时,患者往往自己知道‘有些过分了’、‘过于兴奋了’,只是无法自制。在极度躁狂的时候,可能没有自知,但是只要兴奋程度减轻些,就会恢复一点自知,甚至会要求医生帮助。这是与精神分裂症很不相同的地方。 所以,如果是第二次、或第三次发作,符合下列三点的,那才是真正的躁狂抑郁症:(1)每次发作以情绪高涨为主要表现,没有明显的幻觉、妄想,(2)上次发作后,没有服用抗精神病药,却能维持完全正常的生活几月或几年,(3)缓解期,患者对疾病的发作具有充分自知。如果是第一次发作,因为心境稳定剂(碳酸锂、丙戊酸钠等)的作用要在用药2周以后才会慢慢呈现,医生往往只能先用抗精神病药控制病情。那么,就应该在病情缓解后,逐渐撤除抗精神病药;如果此时病情不见恶化,那才是真正的躁狂抑郁症。 与之相反,精神分裂症是一种持续性的疾病。在整个病程中,病情可能自行波动,但如果不给予有效的治疗,就没有缓解的可能。在应用抗精神病药治疗后,即使能够缓解,也不一定很彻底。即使缓解得很理想,除非长期服用抗精神病药维持,否则必然复发。这一点与躁狂抑郁症明显不同。  三、 什么是情感调整剂?情感调整剂(心境稳定剂)能不能调整各种情感? 当年我在主编全国第一本《临床精神药理学》时,把碳酸锂、丙戊酸钠、卡马西平等药归在‘抗躁狂药’一类。后来,国际上认为这些药物不但能够治疗躁狂抑郁症的躁狂状态,对于躁狂抑郁症的抑郁期、也有一定效果,所以提出改名为‘情感调整剂’。记得,有一次在上海精神医学的编委会上,徐韬园教授提出改名的建议,于是我们《上海精神医学》首先采用了这个名称。这就传到了全国。谁知道,好心做了坏事。从此以后,不少医生就‘望文生义’地把这些药物用来调整各种情感:遇到吵闹的,就用丙戊酸钠,就用碳酸锂;遇到发脾气的,也用;遇到冲动打人的,也用;简直成了万能药。有的时候,实际上正好是‘时间到了’、抗精神病药的作用展示显现了,但是他们却‘贪天之功以为己功’地把功劳归在情感调整剂身上,误认为它们‘真的能够有效地调整情感’,于是屡屡应用不已。他们用的都只是每天丙戊酸钠1片或碳酸锂0.25克;这个剂量是根本不会产生疗效的。其实,他们把‘偶然巧合’误当成‘真理’了。希望这些医生知道这个名称的‘来历’,把问题搞搞清楚,千万不要再‘望文生义’地滥用药物了!
回复 支持 0 反对 2

使用道具 举报

3#
 楼主| 发表于 22-9-8 11:28:45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阳光星星 于 22-9-8 11:29 编辑

颜文伟简介:精神科主任医师,教授,多次获得科技进步奖,获得国务院特殊津贴。擅长疾病精神分裂症、抑郁症、强迫症等疑难杂症诊治

颜文伟资料* 所在医院: 上海精神卫生中心 * 科室:精神科 * 医院所在地区: 上海徐汇区 * 职称: 主任医师
颜文伟大夫个人网站  http://wenweiyan.haodf.com/看他的文章,有很多
回复 支持 0 反对 2

使用道具 举报

4#
 楼主| 发表于 22-9-8 11:52:08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颜文伟文章:
   患了精神疾病,必需吃药,才能缓解。病情好转后,究竟还要不要吃药?要吃多久?

     如果是精神分裂症:必需长期服用维持量药物,一般是治疗量的1/3到1/4。氯氮平是75-100mg/日,奥氮平是2.5-5mg/日,利培酮是1-1.5mg/日,喹硫平是100-200mg/日,五氟利多是15mg/周(分3次服)。千万别相信有些医生说的“吃2年就可以停药”;一直要吃到国际上有新的突破发明---找到精神分裂症的有关病理基因,发明了有关的基因疗法。

      如果是抑郁症:因为它是自限性疾病,有的病人即使不吃药也能“抗”过去。有人已经统计:30%轻的抑郁症会自行缓解;30%拖成慢性;另30%走上绝路。在所有抑郁症病例中,有50%这辈子只发一回,所以我们希望,如果是第一次发病的话,能够治疗得彻底一些,一般主张至少服药6月(也即超过其‘自然病程’--6月至1年)。如是第2次发作,至少服药1年。第3次发作的话,建议终身服药预防复发。至于剂量,一般主张用原来的有效治疗量。国外学者做过研究,一组用半量维持,另一组用全量,随访3年后,全量组复发的明显较少。当然,这些都是一般的看法,也有例外;我单位有一位护士长,年轻时,有过3次抑郁症发作,40岁以后就再无发病,如今已60有余。

      如果是躁狂抑郁症(即双相情感障碍):必需长期服用维持量药物。如用碳酸锂,至少每日2-3片,最好按血锂水平调节。如用丙戊酸钠,每天至少3粒(即600mg)。国外有学者统计:停药者,90%复发。换句话说,患了躁狂抑郁症,也一直要服用维持量药物,直到有新的突破发明---找到躁狂抑郁症的有关病理基因,发明了有关的基因疗法。



回复 支持 0 反对 2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2-9-8 15:26:58 | 只看该作者
扫盲运动开始了啊
回复 支持 0 反对 2

使用道具 举报

6#
 楼主| 发表于 22-9-8 15:31:56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Charlie Z. Song 发表于 22-9-8 15:26
扫盲运动开始了啊

其实多年前偶然机会在一个抑郁qq群里阅读了本站“曲奇”的帖子,有人把她帖子专门做成了文本格式,在里面知道了颜老和本站,那时候就已经扫盲扫的差不多了,只是好了伤疤忘了疼,复发了才知道珍惜~~
回复 支持 0 反对 2

使用道具 举报

7#
发表于 22-9-8 15:33:26 | 只看该作者
阳光星星 发表于 22-9-8 15:31
其实多年前偶然机会在一个抑郁qq群里阅读了本站“曲奇”的帖子,有人把她帖子专门做成了文本格式,在里面 ...

回复 支持 0 反对 2

使用道具 举报

8#
发表于 22-9-9 13:14:49 | 只看该作者
非常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
发表于 22-9-9 19:06:12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阳光星星 发表于 22-9-8 15:31
其实多年前偶然机会在一个抑郁qq群里阅读了本站“曲奇”的帖子,有人把她帖子专门做成了文本格式,在里面 ...

谈复发色变,

谁都怕。

所以要信医生医药医院,此外,没有什么小便宜可占。“以为自己很聪明?很例外?”

复发伤人伤己,血汗钱 如 水推沙。
回复 支持 0 反对 2

使用道具 举报

10#
 楼主| 发表于 22-9-16 21:07:27 | 只看该作者
一,我总结的知识:
1,如果是抑郁症,就应该用抗抑郁药物进行治疗,千万不要应用所谓“增效剂(各种精神分裂症药物)”因为抗精神病药物都有引发药源性抑郁的可能,根本不会有增效作用,相反只会坏事。
2,抑郁症在经过治疗,情绪恢复正常过后,必须用原来剂量(不要减量)治疗至少半年到一年,希望争取就此断根。如果已是多次发病,则需要长期乃至终生服用小剂量防止复发。
3,无论是哪种疾病,药量大小因人而异,主要以机体代谢有关,如果肝肾功能好,把药物都排泄出去了,必然需要药量就大,与病情好坏没有关联,不必误会
4,抑郁症愈后良好,50%都可能断根
5,药物不是仙丹,不可能立竿见影,用药原则:用针对自己是足够的且最小的有效剂量治疗。每用一次新药需要观察是否有效,药量是否足够 2-4周~若药量不够增加后观察2-4周~一直增加到足够量。若增加到药品最大量还是无效只能换药重新计时验证药物的有效性
6,抗抑郁药分类
a,选择性5-HT再摄取抑制剂(SSRI):氟西汀、帕罗西汀、舍曲林、氟伏沙明、西酞普兰、艾司西酞普兰
b,5-HT及NE再摄取抑制剂 (SNRI):文拉法辛、度洛西汀
c,NE及DA再摄取抑制剂(NDRI):安非他酮
d,5-HT2A受体拮抗剂及5-HT再摄取抑制剂(SARI):曲唑酮,奈法唑酮
e,选择性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抑制剂(NRI):瑞波西汀
f,NE及特异性5-HT能抗抑郁药(NaSSA):米氮平
g,单胺氧化酶抑制剂(MAOI):吗氯贝胺
h,三环类、四环类(按结构分类):阿米替林、氯米帕明、米安色
7,更换药物:半衰期短的药物,比如一天,当天可以直接更换另一种抗抑郁药。但是氟西汀半衰期长,会影响其他药物的代谢,更换其他药物时应逐渐增加剂量的方式来实行
8,关于选药:其实都差不多,按照用药原则找到适合自己的,对自己副作用小的,坚持服用即可


二,以下是根据“曲奇”帖子和自己总结的,曲奇帖子经验非常丰富非常有用,搬过来了,谢谢曲奇
1,关于如何判断自己或家人得了抑郁症。
    如果超过二十天每天大部分时间都是情绪低落,高兴不起来,度日如年,思维迟缓,有早醒症状,过于担忧一些事情,比如对一件事情过分看中导致不停的思考,过分的对某个人或者某件事不能释怀,生气,叹气,头脑里空空的或者昏昏沉沉的,喉咙异物感,想哭,焦虑,坐立不安等等都是抑郁症的早期症状。当怀疑自己得了抑郁症,超过二十天就可以就医了。早期发作期就药物干预的话,早治早好。这和他具体了解抑郁症知识是分不开的。
早轻晚重是抑郁症的明显表现。

2,关于医院和医生还有药
    曲奇推荐:最好是专科医院。药的品种多,医生的经验丰富。我推荐好大夫在线网站。百度好大夫在线,进入抑郁症专区,从你就近的地区专科医院看,挑选医生,挑选医院。我们第一次去上海精神卫生中心医院看病,那时候还不知道好大夫在线。是知道这个医生名字搜索的。知道她更擅长戒毒方面的治疗。其实可以通过这个网站找离你最近的最专业的医生。建立一对一的医患关系很重要。医生换来换去,医院换来换去,你自己如果再不懂的话,病情就耽误了。好大夫在线也提供网络咨询,在线充值咨询20元一次,电话咨询等等服务。我觉得特别适合那种家不在地级市的病友。像我们去两趟上海,三趟南京,付出与得到其实不等值,花好几千,时间精力就不提了。有的病友还不合作。这时候家属就要费心了。需要你观察,准备无误地把病人的情况反馈给医生,从而得到专业的建议。
我的推荐:挑选一家资质相对较优的医院,精神病医院最好,找一个经验丰富态度好的医生(我们这种病不太一样,我感觉医生态度比经验更重要),然后坚持治疗即可,有条件的可以找心里医生辅助治疗,没有条件多和家人朋友沟通,但是治疗还是药物为主,切记一定要相信药物,相信自己,最重要的是相信这个病只是暂时的,生病时候的所有症状都只是暂时的,病好了就都好了,而且病一定能够好(我以21年多次的病历来见证的,虽然容易复发,但是只要好转了就绝不会有那种难受感了)。

3,关于服药初期。
    经历来看,吃药也没能阻挡病从开始的轻到后来严重的发病的过程。从一开始还有清醒意识到后来控制不了自己,比如说严重地自罪自责,自卑,小事情想不开,钻牛角尖,绝望情绪,想自杀之类的想法,还有坐立不安,无法平静,实在熬不下去就一定要加服安定的(氯硝西泮)0.5mg的,关键时刻还得靠他救命呢。网上有人把这个药说得很可怕。但老公吃过四个半月,戒断不是想像中那么难。焦虑很严重还是要吃的。有自杀想法也怪不得病人,家属不要害怕,痛哭,这是一种病,他也不想这样的,你需要做的就是看好他。别让他做傻事。这种念头随着病情缓解自然就消退了。

4,关于抑郁症的从发病到完全好需要多长时间
     记得我们去南京看病问医生好得快的人需要多长时间,他说两三个月,那么服药两三个月没有效果的人岂不是很纠结,我怎么还不好啊?是不是治不好呢?那时候我们急死了。我推荐看日本的一部电影《丈夫得了抑郁症》,宫崎葵主演的。算是一部普及抑郁症知识的很治愈系的电影吧。那里面的医生说短则半年,长则两年。我就是把这两个时间告诉老公的,老公一想半年还没到呢,就不急了。反而对病恢复有好处了。

5,关于病中的一些症状,反复等。
     此病开始有个急性发作期。就是突然什么事都不能干了。老公一开始是焦虑得不得了,无法平静,无法休息,后来服药后又有相当长的一段时间的嗜睡期。就是晚上一直睡,白天还一直睡,只有傍晚到夜里睡觉那段时间能起来。怎么形容那段时间呢?就是每天早上看到大街上鲜活的人们,很老的老人都在干劲十足地起早卖菜,可是你就不得不容忍一个年纪轻轻的大老爷们一直躺在床上。而且一躺就是几个月。有时候晚上会好一点,可是早上又不行了。很容易就很绝望。以为会永远这样,其实不会。最好还是会慢慢好起来的。只是需要时间。头痛,背痛,无力,脚心发凉,怕冷,怕光,大白天拉着窗帘,电话关机半年,接一个电话就会受刺激发作,掉发,头重脚轻,喘气粗急促,说说不出来。。。这些躯体症状也会很多。都是病中的症状。要不怎么说这是一种病呢。脑中的错觉。

6,关于选药
      我推荐看颜文伟医生的文章,搜这个名字就可以了哦。文章列表中有专门写抑郁症的文章。不拖泥带水,简明的风格,我和老公看了觉得有救了。正是看了他的文章,认识到药物治疗的重要性。国产的和进口的也没有区别。可以自由选择。有的人觉得药贵,宁可不吃或少吃,其实你完全可以换国产的更便宜的药,但一定要足量。有的人需要一粒,有的人需要两粒。我老公吃国产的吃到六粒,相当于进口药的三粒。当然你要在医生许可下加量。最好是维持在对你有效的最低剂量。关于足疗程。病刚好就停药,是大忌,好多人就是吃了这个亏复发了。别人用血泪换来的滴血教训不好不听。此病要经历一个发作期,起效期,缓解期,稳定期,巩固期,有个说法是从这粒药入口到完全停药控制在两年之内左右。复发的人还要吃得更久。想要停药的人,你想想是命重要,还是别的东西重要。


   附: 刚刚想起来有条宝贵的经验要和大家一起分享:
    老公生病初期,求治的欲望很强。他买了两本书:一本是伯恩斯新情绪疗法。一本是木碗的走出抑郁的泥潭。

    我为什么会思路这么明确,对药物这么了解。就是在陪伴他的那段时间里,不知不觉把那两本书翻烂了。毕竟,病得那么严重哪还有空开电脑上网啊。没事做的时候,我就看那两本书,特别是伯恩斯的新情绪疗法,书里有药物治疗部分,详细归纳了所有抗抑郁药物的特性,副作用,适合什么类型等等,应注意的问题。当然可能和国内的医生有一些小小分歧,比如说关于药量,但总的来说,对于了解抑郁症药物治疗是非常好的一本书。
    而关于情绪治疗方面,虽然我们不见得样样能学着做,但老公躺在床上的时候,我会一页一页地读给他听。听着听着他就迷迷糊糊睡着了。。。不是我说的,而且人家医生说的,这些都是病的症状,这样更让他信服一点吧。关于安定,治标不治本,也是书中的观点。所以老公在缓解一点后坚持停掉了。国内的医生也良莠不齐的。保不准你遇上一个拿回扣给你乱开一在堆药的黑心医生。不懂一点怎么能保护自己呢,对吧
    而木碗写的书很温柔耐心,可以说是以一个病友,曾经的过来人来陪伴我们一起度过这段最痛苦的时期吧。就是从这本书上知道阳光论坛的。让我更有耐心,更理解他吧。
    有缘看到此帖的病友家庭,这两本书是必备哦。多了解一点这个病,就多一份理解,多一份耐心,多一份科学地对待抑郁症的心态。据我所知,治疗地顺利地话,几个月就能好了。千万少走弯路啊。与其抱怨,痛哭,自暴自弃,不如行动起来。不是不治之症,而是情绪感冒。一定能治好
回复 支持 0 反对 2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楼主| 发表于 22-9-16 21:08:18 | 只看该作者
知乎上看到的文章,我搬过来供大家参考学习!!

《如果你抑郁或者长期心境恶劣,请戳进来看看》
No.1 抑郁的黑屋
也许你现在感到自己正处在一个黑屋子里,看不到亮光,看不到希望。你拼尽全力想走出去,可是转遍了每个角落,却找不到门在哪里。于是你很绝望,很无助,这种精神窒息的感觉慢慢吞噬着你,让你很想解脱、很想离开现在这个黑洞洞的世界,去另一个世界看看......
也许有时候你极度烦躁,脑子里有千万个想法像火山喷发似的往外涌,感觉头快爆炸了。这些短促、毫无逻辑、令人焦虑的意念就像越烧越旺的烈焰无情地炙烤着你的脑子,让你坐立不安,觉得一分钟就像一万年那么长,恨不能给自己的脑袋喂一颗子弹......
也许有时候你出奇的安静,大脑像是冰封了,呆呆地看着不知道是什么地方的地方,浑身无力,抽离出整个世界,然而心里一刻不停地萦绕着一股绵绵的哀愁,挥之不去,仿佛被施了定身咒,只能等着那哀愁之绳缓缓地将自己勒死......
亲爱的小伙伴,如果你或者你周围的亲人朋友在一段较长的时间里(半个月、一个月等等)有以上感受,那么很可能是患上了抑郁症(有条件的话要到正规医院接受检查确诊)。不过,不要担心和害怕,作为一个过来人,我将在这篇文章里跟你们分享一下怎么渡过这段难熬的岁月。

No.2 我想帮助你
我自己有过长达近十年的恶劣心境,这期间抑郁症三次光顾了我,所以那些烦躁、焦虑、彷徨、绝望等等的恶劣状态可以说是我的“老朋友”了。这期间,我尝试过多种办法,做过好几次心理咨询,吃过一些抗焦虑和抗抑郁药物,也尝试过“放任不管”的“不治之治”,看不不少心理学自助书籍,尝试过所谓“认知行为”疗法、“森田疗法”等心理学方法,也尝试过按摩、针灸等的中医疗法,甚至在极度痛苦时试图在宗教中寻求慰藉,要知道在正常状态下,我是一个批判性思维强烈到让人厌烦的人,所以信仰宗教于我来说实属没有办法的办法(可惜后来到底也没有皈依宗教,世界观不同)。
经过这一系列的折腾,我终于是走出来了。回顾那段岁月,有些方法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积极作用,而有些方法却起了反作用——给我造成了更多的混乱。
所以,我想写下这篇文章,想把自己的经验分享给那些需要的小伙伴。我非常理解处在抑郁中的你们的痛苦,我要坚定地告诉你们:不论现在你的状况多糟糕,不论你多么绝望,请相信我,只要你不放弃自己的生命,你一定会走出那个小黑屋,等待你的将是你现在无法想象的美好!

No.3 数据和案例
这一部分用一些数据和案例带大家了解一下抑郁症。
抑郁症看似遥远,但其实离我们很近,它真真切切地发生在我们身边。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世界抑郁症患者达3.5亿人,也就是每20个人里就有一个抑郁症患者。预计到2020年,抑郁症可能成为仅次于心脑血管病的人类第二大疾病。
相关的流行病学调查数据显示:每年有80万人因自杀死亡,大约每40秒就有一人选择轻生,但全球只有不足一半的患者(在许多国家中仅有不到10%的患者)接受有效治疗。
在中国,抑郁症的防治形势也是不容乐观。北大六院黄悦勤教授2016年在中国(温州)康宁精神医学国际论坛上做过一场题为「中国抑郁症流行病学和疾病负担」的报告,在这项覆盖全国31个省份、超过30000人的调查中就发现,在中国抑郁症的终生患病率已超过3%,抑郁症患者中接近一半(47%)会致残,抑郁症会使人损失超过6个健康寿命年,在各类精神障碍排列首位。

下面看几个真实的案例(名字是化名):(大部分是心理学书籍上摘录的,有些结合了自己的经历)
案例一:
坐在回家的公交车上,我一直闭着眼睛,长期的余光恐怖让我的眼神变得十分恶心,我不想让任何人看到,同时我也不想再看到别人鄙视的目光。就这样,我能感到车窗外阳光的味道,但是我已经无法再享受了,车子里有说话声好。但我还是害怕上课,所有的强迫都向我袭来,我的心一次又一次地被掏空。我更恨坐在我后面的人,我恨他们,因为他们让我的强迫到了近乎疯狂的地步,我有时甚至想他们全都死光了,我就不会余恐了。我的一切难道要全部毁在社恐上吗?为什么……
(注:余光恐惧是社交恐惧的一种,患者总是强迫性地用余光看人而觉得自责,觉得别人鄙视自己 )
案例二:
十年前,我在读中学的时候,看了不少黄色书刊。由于那时的无知,无端地为书中人物所迷惑,把自己想象成为书中的美女,希望成为书中描写的那样:走在路上要有百分之百的回头率,要有女人的嫉妒。为了达到这个目标,我开始把眼睛睁大,把嘴抿小,心想这就会达到美女的要求。走在路上时,我故意不看别人,眼睛直视着前方,每个陌生人从我身边走过,我就想他一定在想我长得漂亮,她一定嫉妒我长得比她好看。后来参加工作,这种心态仍然未改,且不断往下陷。忽然有一天,我发觉自己的目光变得色迷迷的,是一种勾引人的眼神。我好害怕,于是想回到健康时的样子,可是我已无法调节自己的心态了。不仅如此,假如我发现哪个女的漂亮,我就嫉妒,从六七十岁的老太太到未满周岁的婴儿,更不用说与我年龄相当的人。每当此时,我就觉得自己非常丑,丑极了,谁都不如。我知道我这样想是不对的,可当我想回到正常的心态,进行自我调整,已做不到了。现在我犹如行尸走肉,脑子里没有亲情、友情和爱情,只有漂亮和嫉妒,我已失去自尊心,假如现在谁骂我几句,我都不会生气。我连起码的同情心都没有了,比如我奶奶前不久去世,我居然不感到难过,并不是我奶奶待我不好,而是我想难过也难过不起来。我再也不想这样活下去了,活着不能和正常人交往,得不到人们的尊重,多痛苦啊!
案例三:
白妮是化学系一年级学生,她是以全县第一名的成绩考进这所闻名中外的学府的。由于个子不太高,加上太多的青春痘,她总是习惯地坐在教室的最前排靠墙的座位上,因为上课时怕老师有意无意地盯着她,故而总是低着头听课。
同宿舍的几位女同学,入学不到三个月就已经熟悉了整个校园环境,课外活动总是积极参加。也许是出于形象上的自卑感,每当周末活动时,白妮总是一个人守在宿舍里,用琼瑶小说来慰藉少女的寂寞。
随着女伴们的活跃,她越来越感到压抑和孤独。渐渐地,她失去了笑声,唯一的寄托就是一天不忘地写日记,自己对自己说心里话。记得在高中时,也曾有男生对她射来倾慕的目光,她心里明白这是由于她优秀的成绩,但毕竟也是一种安慰,她心中萌生了一种爱的憧憬,这憧憬随即化成了奋斗的动力。可如今不然了,成绩已经不是至上的目标,人们也不再仰视她,而是更为喜欢全面的女孩形象。对比起任何一个女同学,她都自愧不如,相形见绌。尤其当她见到校园中那一对对靓丽的佳偶和听到同学入睡前的一番“爱情沙龙”,她更加感到性的压抑,她需要爱,但她得不到爱,哪怕是某个男生投来的一笑一瞥……
这天,一位年轻的化学老师,首次出现在讲台上,看样子他不过二十七八,矮矮的个子,却有着宏亮的声音,双目炯炯有神,不住地四处盯着,连白妮这样的姑娘也要扫上几眼。每当此时,白妮都情不自禁地脸红,心跳加速,视线不知往何处落,似乎要找一块地躲进去。越是有这种感觉,就越是想和那老师对视,而每当她鼓起很大的勇气去看时,都恰好遇到老师直视她的目光。刹那间不知怎的,她竟把视线的焦点突然凝集到老师的下身处。她羞死了,但她的目光回收不了,头脑里迅速涌现出老师走下讲台,径直向她扑来的情景,她闭紧双眼,等待那一幕的到来……直到憋出一身冷汗才从一阵快感中惊醒。不知为什么她无法遏制这奇异的性幻想。只要那老师一上课,她就必然会产生这种反射性的白日梦。最后,即使眼中没有老师的形象,她也会在脑海中勾画出来,并发展成被他强奸的场面……
她变得消瘦多了,寝食不思,动辄旷课,躺在宿舍里做她的白日性梦,终于经大学医院诊断为神经衰弱而被迫休学。从此她得下了专视男人下身的“色目恐怖症”(怕见任何男人,只要见到男人就要凝视其下身)。
案例四:
我的一大困扰就是表情恐怖,这大概是九年前一次事件的阴影。那是一次同事结婚,我去参加的时候,给新人红包的时候,可能是太想压抑自己的紧张,太想给别人留下好印象的缘故了吧,当时我的面部肌肉就像抽风了一样,面部痉挛,嘴角抖个不停。没想到以后这种情形就定格下来,一到社交场合,一紧张就会像放电影一样重现当时的情形。在下面的文字里我要引用一些心理学文章中的话,因为它们反映了我的真实心理活动。视恐有两方面的原因:一个就是性妄想的压抑造成的社恐,我恐惧的不是别人,而是害怕别人透过我的目光洞悉到我的性妄想,这种倒错首先从视线中表露出来,我恐惧的就是被别人洞悉到自己的想法;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我对自己的意像评价是十分丑陋的,我对家里人特别是我的父母评价也很低,我在心底还是对他们很怨恨的,我对家人以及周围的一些人,怀着一些敌意,而正是这种敌意,正是这种对他人不能谅解与宽恕同时也不能原谅自己的态度,便是我产生并加重不敢见人的心理障碍的重要原因之一。我的社恐已经很深很深了,有过敏性牵连和被洞悉感。我对害怕的场面或人,会发生“草木皆兵”的心理泛化,对外部事物产生异常过敏的反应。别人在看我,甚至他人的一举一动,都暗示着对我的讨厌、排斥、无奈等,从而加强我回避的理由:由于我不好,所以人家讨厌我,与其让人厌恶,不如主动离开人群,何必自找没趣呢?从而以这种投射心理使自己取得病态中的平衡。
案例五:
我从小就害羞,怕见人,人家叫我“假丫头”。据说我父亲小时候也有“假丫头”的绰号,一辈子说不上一篓子话。现在我比他还厉害。20多岁了,也想找个老婆,可是我不敢抬头说话。一天到晚没完没了地抽烟,因为烟可以可以缓和我的紧张。在相亲时,我不仅满身大汗,且身体像麻绳一样扭着,既怕人家看前面,又怕人家看后面,手脚不知放在哪里好,头也点个不停,在场的人以为我犯“羊痫风”了,那女孩吓得叫喊着跑了出去……
案例六:
我的性格比较孤僻,而且越大越怕接触人,原因是我从小肠胃不好,总是放屁,人们叫我“屁精”。等到我长大后,这毛病虽然没有了,但我的臭味也离不开身了,一个人呆着闻不出来,和同学在一起,臭味就特别大,因为我从别人的眼光以及捂鼻子或是突然从我身边离开的动作中可以察觉到,所以我想与其人家讨厌我,不如我知趣点,每当遇到熟人走来,我便远远地躲开。
案例七:
我20岁,十分孤僻,不爱说话,和别人交往有低人一等的感觉,几乎每天都在自卑中生活,有时想到轻生。出来打工的目的就是想在社会中锻炼一下自己,可是经过一年的时间一直不能适应,不敢和人说话,见人就害羞、紧张。我特别怕和人一块吃饭,那样我张不开口,连吞咽都感到嗓子噎得慌,我担心我会疯。
案例八:
小张毕业于一所私立大学理工学部,参加工作后担任事务员工作,本来是技术出身的小张,不满足于这份工作,一年后重返母校攻读研究生课题,顺利获硕士学位后,就职于一家汽车制造工厂。一开始,他特别希望从事自幼就向往的新汽车开发工作,入厂3年后,他实现了自已的愿望,调到新车开发部工作。小张很优秀,加上心细、责任感强、完美主义性格,对工作不惜全身心地投入,取得了许多成果,上司和同事对的工作能力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当时小张经常加班到很晚,生活相当不规律,曾几次出现胃溃疡,但生活仍无任何改变,依旧是埋头工作。在新车开发部工作5年后,小张换了新上司,新上司对工作还不熟,小张除了自已原来的工作外,还兼任了原来上司的工作,工作量增加一倍,具有完美主义性格的小张,为了想让新上司承认自已的能力,决定承担下来2个人的工作。因为他不善于根据工作的量来改变工作方式,工作时间无限制地延长,每天加班到深夜,渐渐地疲劳被累积了下来,工作效率逐渐下降,不知不觉与同事说会儿话的时候都很少了,精力也好渐渐都没有了,体力过度透支,大约半年后,他终于因为胃溃疡吐血住进了医院,2周后出院,重新上班后,他总觉着周围环境与过去不一样了。新任上司与原来的上司不同,不是把工作放手让部下去干,而是每次都要求部下报告工作状况,从而掌握工作进度,小张对此感到精神压力较大。上司照顾他大病初愈,让他干较单纯的局部部件的设计工作,他原来的工作已经分给其他几个同事了,从这时起,他感到自已不象以前那样被重视了,因此渐渐失去了对工作的兴趣,一个曾经那样忘我工作的小张,摇身一变就连上班都感到是很痛苦的事了。
晚上从睡眠中几次醒来,由于对工作的不安及烦恼,使心身都得不到休息,早晨好不容易挣扎着起了床,却感到头重脚轻,恍恍惚惚,注意力不能集中,很简单的工作也总出错,“自已不应该是这样的”,小张很着急,又没有办法,在这种情况下,他感到上司的脸色越来越难看了。一天工作结束,回到家多少轻快了点,不过一想起明天的工作,就连吃饭的心情都没有了。这样的日子持续了数月,终于有一天,小张怎么也无法去上班了,于是他来到精神科门诊,他被诊断为抑郁症。
案例九:
町田的轻抑郁状态持续近十年。少年时代,他学习成绩很好,又很擅长体育,性格偏于内向,神经质性格,具有完美主义、理想主义倾向,大学毕业后他就职于地方银行,在单位担当营业业务工作,他工作很努力,上司对他印象很好,35岁以前一直是一帆风顺。
38岁时,他所在银行与其他银行合并,从别的银行调来一个新领导,这个上司很精明能干,对部下要求很严,这期间町田与贷款的客户发生点矛盾,虽然责任不在町田,但处置不很得当,被新上司狠狠批评了一顿。町田本来就不擅长为自已辨解,所以这件事就当作纠份处理了。问题处理告一段落后,开始町田出现头痛、倦怠感、失眠、疲劳感等身体不适症状。为此他深感烦恼,到附近心疗内科就诊,被诊断为“隐匿性抑郁”,服用抗抑郁药后,失眠、头痛某种程度上有所改善,但是容易疲劳,对工作没有兴趣,整日都处在有气无力的状态,对工作和单位都厌烦了,因此决定辞掉工作,此后,多少感到轻松了点。不久,经熟人介绍,就到一家印刷厂工作,这个印刷厂工作很累,工资又低,这对曾以银行职员为自豪的町田来说,当然是不满意的了。
为了找到条件待遇更好的单位,他找了好多地方,也没有找到理想的工作,这时正值泡沫经济(这是一个日本的案例)开始崩溃之时,将近40岁的人想重新就职并非易事。有一段时间曾想过放弃目前工作,着手学习,准备参加一项资格考试,以求自已独立创业,可是学习刚刚开始,就由于不安而中断了。他想:“即使取得了资格,也未能一切如愿”。
时间在不知不觉中流逝,渐渐地他开始否定自已,“自已不应该走到如此境地,找不到理想的工作,自已太没出息了”,他时常这么想,对生活失去了兴趣,就这样长年的在这种自我不满的状态中机械地工作,每天回家也是情绪忧郁,对家庭漠不关心。
案例十:
这是最后一个案例,摘自北师大教授赵向阳的分享——《写给一亿抑郁症朋友的信》,这个案例没有化名,想看完整版的小伙伴可以搜索“北师大教授赵向阳、抑郁”等关键词。
赵向阳教授在20岁和43岁时患了两次抑郁症,第二次患病时他写道:
最初是极度的恐慌。一开始我根本难以接受我会再次被抑郁症这个魔爪抓住这个现实。特别是因为有二十年前痛苦的记忆,所以,我根本不相信这次有可能能走得出来,因为我深知其中的煎熬和挣扎,尤其是走出来的不确定性和小概率,我觉得希望极其渺茫。
患病后的状态:
得病之初,有一天我不得不给孩子做晚饭。面对已经准备好的食材,我无法下手,心跳得厉害,思维混乱,如同热锅上的蚂蚁一样,拿起一个东西又放下,然后又拿起来另外一个,但是不知道想干什么。总之,行为完全错乱,陷入一种无法遏制的惊恐状态,最后我不得不回到卧室,关起门来,在黑暗中躺下,痛苦地呼喊老天爷的名字。
患病后的感受:
抑郁症最大的麻烦就是它直接打击的是人的意志,剥夺了人的快乐感,导致关于生活意义感的彻底丧失。
抑郁症首先导致情绪极度低落,看待任何事情都是从负面的、消极的角度来看。任何东西,包括美食、性、旅行、阅读、金钱等都无法引起我的兴趣。人根本笑不出来。即使出于社交的需要,面部肌肉勉强伪装出笑的表情,心底里涌起的仍然是无限的悲哀。以前家里充满了欢声笑语,现在的气氛变得乏味和沉闷。
最可怕的是意志力的丧失。因为没有任何事情能引起我的兴趣,因为觉得自己做任何事情都注定会失败,所以,我也没有任何动力去做任何事情。我变得不敢一个人出门。真的太可笑了,太难以想象了,像我这样一个资深的自助旅行者,以前随时可以背起背包去全世界各地旅行的人,竟然变得不敢出门,不敢坐出租车了,不敢坐地铁和火车。
抑郁症对思维的影响:
记忆力急剧下降,思维水平大打折扣,甚至连一个五六岁幼儿的水平都达不到。在我还没有真正陷入抑郁症以前,也就是10月6日晚上和同事一起吃饭的时候,我竟然想不起一位在座的、再熟不过的同事的名字。
思维如同粘稠的泥浆一样,越流越慢,最后干脆停止在那里,日复一日,最后发臭了。更不要说以前如同自来水一样源源不断的创造力,彻底枯竭了。半年时间里,我没有产生过任何活泼的新想法,只是反反复复地围绕着很少几个老问题在原地打转,而且没有丝毫进展。
抑郁患者会时常想到自杀:
我曾经通过互联网研究过各种各样的自杀方式。
曾经有很长时间,每次当我不得不出门求医问药的时候,只要一见到高楼,我就不由自主地数这个楼有多少层?我就在想从哪个楼层跳下来可以最快速地、最少痛苦地结束自己的生命?以至于后来每次经过高楼的时候,我不得不强迫自己低下头走过去。

No.4 “老司机”的经验
之所以用大段的篇幅引用这么多案例,一来是希望处在痛苦中的小伙伴们能够通过了解其他病患获得一些内心的安宁;二来也是对自己的疾病有一个更加全面和深刻的认识——你所表现出来的一切症状:极度敏感、自卑、自责、反应变慢、烦躁等等,都是很正常的,就像是感冒了会流鼻涕和打喷嚏;再者,大家从案例中也可以看到,抑郁症是各个年龄阶段、各个社会阶层的人都有可能罹患的,以前大家有个观念是抑郁症容易造访那些思虑过多的脑力劳动者,这有一定的道理,但不全是,抑郁症的发病原因复杂,除了环境因素,个人的体质(性格、思维习惯等等)起着更重要的作用,而十几岁到二十几岁的青少年和四五十岁的中年人患病的概率会更大一些。
为什么抑郁症青睐青少年和中年人?他们患病的原因是不一样的。
对于青少年来说,性、社交和爱情往往是触发抑郁症最常见的因素。
在上面所引用的案例中,前七个都是社交恐怖症诱发的抑郁状态,其中不乏和性以及异性交往有关的社交恐怖,比如“色目恐怖”(指因为觉得自己的眼神容易看异性的敏感部位而羞愧)和“聚餐恐怖”(指在和一群人聚餐时感受到强烈的不适和不安)。
其实,所谓“色目”,是一件再正常不过的事情,处在青春期的女孩幻想性爱(包括幻想自己被强奸),这是大部分正常女孩子都有过的经历,偶尔偷偷地瞄一眼男性的裆部也再自然不过,我想很多女孩或多或少都当过“盯裆猫”,这是性的自然觉醒,无伤大雅,这是正常和健康的标志。而处在青春期的男孩幻想性爱(幻想自己的同学、朋友甚至老师、长辈)、几个哥们谈论性爱、偷瞄女生的胸部、屁股、私处等等,也都再正常不过,所以男孩们也不必因为自己是“瞄人缝”而自惭形秽,这正是生命活力的展现!
而很多青少年却因为不能正确地看待这些问题,没有接受到关于性和异性交往正确的观念,导致要么过分拘谨(比如上面的案例三),要么过分放纵(比如很多青少年的性犯罪,李天一就是个典型案例),这和中国八九十年代出生的青少年接受的学校和家庭教育以及社会影响有很大的关系。当然也不能把责任完全抛给父母、学校和社会:我们的父母也是很懵懂的,学校在大环境下只注重升学和成绩,而社会处在剧烈变革中,主要目标是追求经济和财富。我很欣慰地看到,00后孩子的父母已经进步很多,学校也越来越重视这方面的教育,社会观念也在进步。
说到这,有必要补充几句。你看到了正确的观念是这个样子,也许会给自己提个要求:既然我理解了正确的观念,那我就在以后的交往中做到不卑不亢,就完全好了。其实,你知道了这些观念,却不一定能行的出来,这就像是我告诉你这个世界上没有鬼,而你在夜晚独自一人走过一片坟地是依然会脊背发凉。从知道观念到把观念内化为自己的一部分,自然地表现出来,是需要时间和训练的。
所以,我想告诉各位亲爱的小伙伴一个我用痛苦经历换来的重要经验——要耐心、要循序渐进、要准许自己为人。
耐心是你要了解和接纳自己的状态,你会烦躁,你很敏感,你很自卑,你见人抬不起头,你感受到别人都在鄙视你、议论你,你感受到别人的眼神都透着嘲弄,你会无缘无故发脾气......所有这些你都要接受,你要告诉自己:这就是现在的我,这是规律,如果我感冒了憋着不咳嗽、不打喷嚏,且不说能不能做到,即使做到了,想必会很难受吧。所以你要接受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任何状态,你已经很痛苦了,不要因为这种痛苦再加一层痛苦。耐心是还要有长期战斗的准备,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抑郁的恢复需要一段较长的时间,几个月,甚至半年或更长,不要觉得我耽误不起这么长时间,慢就是快,快就是慢,这是我深有体会的。
循序渐进,在接受自我的状态下,我们要慢慢恢复对自己的掌控,这需要抑郁稍微好转,内心有些力量和动力(处在重度抑郁中的小伙伴,请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去正规医院看医生,药物结合咨询,是最好的办法)。千万不可操之过急。因为你在抑郁中,心里能量比较弱,意志力也比较低,如果你下这样的决心——从明天起,我要脱胎换骨,锻炼身体,积极学习,多做家务等等,那么很可能第二天你会因为自己做不到而更加自责。因此,一定要一步一步来,比如,我决定今天晚饭后出去散步一会儿,就只做这一件事,做到了,我就是英雄——事实上,如果你能在抑郁的情况下托着疲惫的身体去散散步,你真的是个英雄!如果能做到散步一晚上,那么给自己定个一周计划——我要连续七天晚饭后出去散步,如果做到了,那么恭喜你,你是个超级英雄,接下去向一个月迈进,坚持一个月的时候,你已经养成了一个好的习惯。这不仅对改善身体有好处,而且对改善心理有莫大的帮助,因为在这个过程中,你渐渐恢复了控制感,你会越来越想要养成更多的好习惯,渐渐地心情也会变得好起来。然而千万要注意,不要贪多,从最容易的事情下手。
准许自己为人,这是一句金玉良言,尤其是对那些有完美主义倾向的小伙伴。是人,就有着人的种种性情:嫉妒、骄傲、自私、小心眼等等;是人,就有着人的种种状态:拉屎、放屁、打嗝、脸红、出汗等等。释迦摩尼在悟道前也会嫉妒、也会自私——自觉才能觉他;释迦摩尼在悟道后也会拉屎、也会放屁——他依然是个人。所以亲爱的小伙伴们,不要因为自己种种的脾气秉性而懊恼,要悦纳自己,要理解自己,在此基础上,慢慢地在能变的方面改变自己,不能变的方面就和谐地与它相处,该藏的时候藏,这并不会影响我们成为一个幸福的人。圣经中的使徒保罗一生都带着一根刺,然而这并没有影响他成为最伟大的使徒之一,他把:)的教义传遍了地中海沿岸。
对于中年人来说,患病的原因大都是家庭、事业、金钱、人际关系等等。
人到中年可能会压力很大,上有老、下有小,责任重大。如果婚姻不幸、事业不兴很可能对中年人造成慢性伤害。另外一些有雄心壮志的中年人可能觉得自己的成就不能让自己满意,而自叹年岁无多,或者上升无门,就对人生产生了沮丧甚至绝望之情,思虑过多,慢慢就抑郁了。
毕竟我年龄尚轻,阅历尚浅,中年人的心态无法完全体会,但是我觉得圣经上有一句话说得很好,摘录在下面,希望对中年的朋友能有所启示:
凡事都有定期,
天下万物都有定时。
生有时,死有时,
栽种有时,拔出所栽种的也有时。
杀戮有时,医治有时,
拆毁有时,建造有时。
哭有时,笑有时。
哀恸有时,跳舞有时。
抛掷石头有时,堆聚石头有时。
怀抱有时,不怀抱有时。
寻找有时,失落有时。
保守有时,舍弃有时。
撕裂有时,缝补有时。
静默有时,言语有时。
喜爱有时,恨恶有时。
争战有时,和好有时。
——《传道书》3:1-8
《传道书》是以色列最有智慧的所罗门王的人生感悟,我想不仅对于中年人,对于年轻人也很有裨益:很多年轻人的焦虑在于在特定的时间没有达成特定的目标,譬如30岁前要找到男(女)朋友并结婚,35岁前要买房,40岁前要周游世界等等,然而对具体的个人而言,没有什么是“特定的时候”,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自己的人生节奏,才是正途。虽然在社会上打拼,受来自各方面的影响,这不容易做到,但是有这么个观念,朝着这个方向努力,对缓解焦虑和抑郁也很有帮助。

No.5 亲友怎么帮?
这一部分谈谈身边有患抑郁症的亲友,作为家人,我们该怎么帮助他们。
我在电视、网络上看到过很多家长因为不理解孩子的抑郁症,处置不当,从而导致孩子病情更加严重甚至走向自杀的案例,是在让人痛心。
首先,家人要知道的一点是,对于抑郁症患者来说,信任感和被理解感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家人要重视患者,要常常陪伴,常常做好倾听的准备,但不要过分干涉患者,譬如要求患者多运动、多外出,或者在言语上给出过多的建议:你要如何如何,不能这样那样。对于家人来说,做到陪伴和倾听两样就足够了。另外有条件的家庭最好是能让患者去医院接受治疗,因为心理医生受过专业培训,有良好的沟通技巧,有较强的共情能力,可以在短时间内跟患者建立起信任,从而让患者倾诉,这种心理咨询配合药物治疗可以让患者少受痛苦,病程也会相对缩短。当然,选择医院和医生或咨询师时,需要家人多留心,多咨询,尽量选择口碑好、正规的医院或咨询机构。而条件不允许的家庭,则多花一些时间和耐心,要知道,时间也是一剂良药,在患病期间尽量给患者更多的温暖和陪伴,慢慢患者也会自愈,但时间会可能会长一些。
其次,家人要尽量多看一些抑郁症相关书籍,多了解一些关于抑郁症的知识。这不仅仅是让自己更加清楚怎么帮助患者,也是给患者一个温暖的信号:家人很爱我,为了我愿意学习、愿意付出,这将给患者莫大的心理安慰。
在北师大教授赵向阳患病期间,他的妻子和女儿的陪伴是他走出抑郁的重要力量:
如果没有我的妻子和女儿,我一个人无法穿越抑郁症的荒野,活着回来讲述我的故事。如果说,这么多人中我只能感谢一个人,我爱人当之无愧。我们是难得一见的灵魂伴侣,虽然她也是花了三四个月的时间才意识到抑郁症有多么可怕。在这场战斗中,她义无反顾地站在我的身边,同仇敌忾。
对于重度抑郁症患者来说,心灵已经完全关闭,任何新的信息都无法进入,我们无法改变他们的认知结构。患者最怕听到他人说,“只要你想走出来,你就一定能走出来”或者“你一定要振作起来”。这种话只能给患者极大的压力,迅速地把他们推向自杀的深渊。我爱人从来没有这么说过。她默默地忍受着一切,向我的母亲和女儿隐瞒着我的病情。
她知道我爱看电影,唯一可以让我稍微分散注意力的方式就是看电影,所以不断给我买电影DVD,晚上或者周末陪我沉默地看电影。她容忍我每天睡至少十五个小时以上,只要我选择不放弃就行。
每天凌晨一点钟左右,当我看完电影离开客厅,穿过黑暗的走廊回到原本属于女儿的卧室的时候,我总能看到一盏月牙型的壁灯泛着温暖的灯光。就是这盏灯和她的爱,在漫漫长夜中,如同灯塔一样,使得我没有迷失方向,没有放弃最后的一点希望。
如果说,我爱人是我战胜抑郁症的公开武器,那么,我的女儿则是我战胜抑郁症的秘密武器。在整整半年里,我们向她隐瞒了我的病情,每天极其辛苦地戴着面具演着戏。4月21日,也就是我走出来抑郁症的第二天,我才告诉她,“爸爸病了,你知道吗?”她说“不知道呀,你得的是什么病?快告诉我”。“爸爸得的是傻瓜病”。她感到很诧异,“你给我辅导数学时,猜数字游戏时,不是算得又快又准吗?”
我开怀大笑,笑着笑着,眼泪流了出来。好女儿呀,爸爸受尽煎熬,忍辱偷生地活下来,只是为了听见你每天放学后,推门而入时欢快地叫声“爸爸~”,只是为了不让你失望,只是为了不让你的同伴嘲笑你。
在我患病期间,我的父母也付出了巨大的努力,看书、学习、想各种办法、陪伴,这些他们都做到了,所以我在这里也非常感谢他们。

No.6 那些没有杀死我的,使我变得更坚强!
最后,我要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和一个坏消息。
先说坏消息:抑郁症比较容易复发。
再说好消息:抑郁症比较容易复发。
这不是同一个消息吗?且让我解释给你听:
抑郁症为什么容易复发?因为患过一次抑郁,就在大脑里形成了一种神经通路,我就叫它“抑郁通路”吧,这是一种思维、情绪倾向和习惯,当遇到下一个触发性刺激的时候,这个“抑郁通路”容易被激活,会陷入到旧有的思维模式中,情绪低落,再次抑郁。还有一个原因是抑郁症患者恢复后,往往会觉得非常幸福,这也很好理解,就像你丢了一万块钱,忽然找到时,失而复得的兴奋会让你非常幸福。而这时候人常常会过分消耗自己的生命力,不注意保护自己,觉得自己无所不能,一次性做很多事情或做出很多承诺,而幸福感渐渐趋于平稳时,发现自己没有那么大的能量,又容易变得沮丧,如果这时候受到打击或者刺激,容易再次陷入抑郁。作为患过三次抑郁症的“老司机”,我深有体会。
那么这为什么是个好消息呢?因为经历过了,你就知道保护自己了,你就知道为了不让抑郁再次光临自己,你要积极面对生活,追求幸福,你会变得审慎,变得更加珍惜和热爱生活,而这个过程会让你发现更多生命的意义,变得更幸福。这就像是糖尿病患者为了不让自己发病,必须得注意饮食起居,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而良好的生活习惯反而让糖尿病患者的身心更加健康,比那些未患此病而不注意保养的人更加健康,这难道不是因祸得福吗?
最后的最后,请允许我用一句尼采的名言结束本文:
那些没有杀死我的,使我变得更坚强!
回复 支持 0 反对 2

使用道具 举报

12#
 楼主| 发表于 22-9-16 21:08:53 | 只看该作者
我认为运动、心里疗法等都是辅助治疗抑郁症附带症状的,治疗抑郁症本身还是得吃药!

就像本论坛“thwmk”所说,摘录以供学习:
8年老病号,看了N多心理学书籍,心理咨询也尝试过,感觉心理疗法也就认知疗法管点用。让家人知道抑郁症是生理疾病也很重要,得到他们的理解。吃药得话要科学用药,足量足疗程,不能随便减药停药,并且要有耐心做好长期服药的心理准备。了解5-HT、DA、NE知识,知道自己的症状是缺乏什么引起的,因为毕竟医生无法感同身受,可能只给你开5-HT了。
很多人,包括抑郁症患者自己,都非常容易陷入“抑郁症是心理问题,能不吃药就不吃药”的误区,很耽误病情的。大脑缺乏神经递质是因,抑郁症状(悲观绝望等等)是果,引发抑郁症的事件算是诱因或者导火索。如果只作用于抑郁症状,强迫自己乐观啊开心啊往好处想啊,那也只是表演罢了,实际上脑子里的递质还是缺乏的。
个人认为,心理疗法针对抑郁情绪或者抑郁症的预防来说还是很有效的。但是一旦达到抑郁症的标准,就不单单是心理疗法就能解决的了。
回复 支持 0 反对 2

使用道具 举报

13#
 楼主| 发表于 22-9-16 21:09:23 | 只看该作者
最简单的抑郁症自测方法
抑郁症的测试方法很多,现在我根据国家精神病手册。更通俗地说一下,最简单的抑郁症自测方法。方法仅供参考,如果以下9项,你超过了4项(包括4项),那么你必须去看精神科医生了。
1.兴趣丧失、无愉快感;(度日如年,生不如死。对什么都不感兴趣,没有让自己感到快乐的事情)
2.精力减退或疲乏感; (感觉浑身无力,精力不足)
3.精神运动性迟滞或激越;(特别懒散,邋遢。不想出门,怕见人或者特别冲动亢奋)
4.自我评价过低、自责,或有内疚感;(觉得自己一无是处)
5.联想困难或自觉思考能力下降;(感觉脑子变笨变呆了,不转圈了。工作,学习,生活难以胜任,甚至生活不能自理。)
6.反复出现想死的念头或有自杀、自伤行为;(自杀或者自虐倾向非常明显)
7.睡眠障碍,如失眠、早醒,或睡眠过多;(辗转反侧睡不着,醒得特别早,醒了以后又睡不着了。或者整天躺在床上,睡得太多,嗜睡症状明显)
8.食欲降低或体重明显减轻;(消化系统症状明显,比如没有食欲,胃痛,腹胀,便秘等等)
9.性欲减退。(对异性不感兴趣或者手淫频繁,自我宣泄)
回复 支持 0 反对 2

使用道具 举报

14#
 楼主| 发表于 22-9-16 21:09:48 | 只看该作者
关于精分药物和抑郁药物:
抗抑郁药与抗精神病药是两类作用不同的精神类药,当给患者使用其中某种药物后,从疗效上也可观察和反思出诊断是否有误。抑郁症患者使用抗精神病药物治疗是无效的,他们及其家属的普遍反映是药物的副作用和病情的恶化。对这些患者进行生理和心理检查后,也证明了这一点。
抗抑郁药治疗抑郁症的效果是显而易见的,因为抑郁症的病理机理目前已很清楚,抗抑郁药的药理作用有明确的针对性。近几年,抗抑郁药经过更新换代,疗效明显提高,副作用也降至微乎其微,如SSRI类抗抑郁药(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患者服药1~2周后就感觉起效,治疗3个月,轻症患者基本治愈,中、重度患者一般治疗6个月至1年,期间再辅以心理治疗,能康复。
回复 支持 0 反对 2

使用道具 举报

15#
 楼主| 发表于 22-9-16 21:10:11 | 只看该作者
QQ看到的,不知道真假,有点吓人,各位可有住院的友友给核对一下:
如果住院,家长和患者应该注意什么?
这位病友住了8次院,受尽了非人的折磨。家长和病友:如果住院,你们准备好了吗?
1、 如果病情严重必须住院,请一定到省级以上的精神卫生中心住院。
2、 如果你自我意识清晰,医生建议住院的。你可以向家人求助,尽量住开放性病房并由   家人陪护。
3、 大部分抑郁症病友不需要住院。只要愿意接受药物治疗,可以在家调养,定期或者经常找医生交流。药物4到6周没有效果,应及时向你的医生反应。看是不是应该换药了,因为西方临床精神医学已经给出答案:一种抗抑郁药只对70%的病人有效。
4、 如果患者出现打人,毁物,骂人等暴力倾向,那是他(她)太痛苦。不是什么不孝或者六亲不认。正常人理解不了患者,患者的反抗而已。特别是第二次住院的,已经经历了住院的痛苦,可能更不愿意住院。当他对医生说:我没有病!这时候只是他可能不愿意住院。但越说自己没有病,医生就越说认为他有病,甚至诊断成精神分裂症。请知悉!
5、 如果你已经住院了,请积极“配合”治疗。即使可能药不对症,你痛不欲生。千万不要因为痛苦攻击医生或者护士,护工。结果你知道的:要么打一针,要么强制电疗。
6、 你住院了,如果生不如死。请假装和正常人一样,吃饭,作息,放风请积极配合。经常给医生说:我好了。医生问你什么情况,你可以说情绪好了,不懒了,脑子转圈了。出院以后再做详细的诊断,找一线城市的专家开药在家治疗即可。

                                       抑郁症公益援助网原创
回复 支持 0 反对 2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阳光工程 ( 京ICP备10041392号-12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北二街8号1510 邮编:100080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0199号  

GMT+8, 24-11-5 15:57

Powered by Discuz! X3.2 联系我们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