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阳光工程心理网

 找回密码
 点击这里加入阳光论坛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9350|回复: 1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推荐] 孝道文化的现实意义(转自中华慈孝网)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07-3-21 19:37:2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孝道是中国古代社会的基本道德规范。一般指社会要求子女对父母应尽的义务,包括尊敬、关爱、养老送终等等。在中国,孝的观念源远流长,甲骨文中就出现了字,就是说在公元前11世纪以前,华夏先民就已经有了的观念。《诗经》中则有哀哀父母,生我劬(qu)劳哀哀父母,生我劳瘁的咏叹。而关于敬老、养老的专门史料记载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孝道作为中华民族的一种传统文化,随着中国社会文明的发展而不断地丰富和赋予新的内容。
(一)
    在西周王朝,统治者主张敬天、孝祖、敬德、保民,重视尊老敬贤的教化。要求每个社会成员都要恪守君臣、父子、长幼之道:在家孝顺父母,至亲至爱;在社会上尊老敬老,选贤举能;在国家则忠于君王,报效朝廷。周代规定,大夫七十而致仕,大夫一级的封建贵族官员,七十岁就要把执掌的政事交还国君而告老还乡。贵族官员致仕后,朝廷把他们奉养于各级官学。《礼记·王制篇》说:周人养国老于东胶,养庶老于虞庠。又说:凡养老,有虞氏以燕礼,夏后氏以飨礼,殷人以食礼,周人修而兼用之。五十养于乡,六十养于国,七十养于学,达于诸侯。此所谓国老,就是卿大夫一级年老致仕的封建贵族;所谓庶老,就是庶民百姓中德高望重的长者。周代的学校就是官学,把国老庶老们安排在官学养老,让他们兼任学校的老师,传播知识,推广教化,可见当时不但注意到了养老,而且已注意到了发挥老年人的智力资源。用今天的话说,就是老有所养、老有所为。
    周代不仅倡导尊老敬贤的道德风尚,还要定期举行养老礼仪。周代的养老礼仪包括朝廷和地方两个层次。在朝廷,天子一般都要定期视察学校,亲行养老之礼,在太学设宴款待三老、五更及群老,以示恩宠礼遇。在地方,则每年都要定期举行乡饮酒礼。乡是周天子及诸侯都城四郊的基层组织单位,以一万二千五百家为一乡,相传天子有六乡、诸侯有三乡。举行乡饮酒礼时,六十岁以上的老人享有特殊的礼遇,他们不仅受到晚辈的伺候,还依年龄而别,年龄越大,享用的美味佳肴也越丰富。举行乡饮酒礼的目的在于正齿位,序人伦,尊老敬贤,敦睦乡里。 周代朝廷对老年人及其家庭也实行优惠政策。《礼记·王制篇》规定,老人五十岁以后,不再服劳役;六十岁以后免服兵役。朝廷还根据户口册核查老年人的家庭及其财产情况,规定八十者,一子不从政;九十者,其家不从政;废疾非人不养者,一人不从政;父母之丧,三年不从政。这是说,八十岁老人的家庭可有一子免服兵役和徭役,九十岁老人全家可以免服兵役和徭役,以便让其家人安心在家服侍老人,恪尽赡养老人的义务。



    到了春秋战国时代,在尊老敬老方面,已经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思想体系、伦理道德观念和基本的规范。《论语》、《孝经》等书记载了孔子在这方面的大量言论。以致中国人之重孝道,几乎成了区别于其他民族的最大特点。孝作为华夏民族传统的道德观念,经孔孟儒学的发挥,以及历代帝王的提倡,确实是深入民心,难以动摇。佛教传入中国,最后也不得不把无夫无君的教义改变为忠孝的说教;基督教传入中国之初,也不得不改变不能崇拜偶像的诫条,允许信徒祭祖”……



  孔子在《孝经》中说: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人之行,莫大于孝教民亲爱,莫善于孝夫孝,德之本也。孔子认为,为人子女孝顺父母,是天经地义的法则,是人们应该身体力行的。可见孔子对孝道的看重与推崇。记载他仅有数千言的《孝经》,以孝为纲,历陈五等之孝,提出了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庶人各个等级所应遵守的基本规范,成为两千多年来的文化经典之一。


《论语·为政》里也记载了孔子的许多弟子向他问孝的事情。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对子游的发问,孔子说得极有道理。关于如何具体行孝,孔子在这里突出了一个字,很是精僻到位!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孔子明确地提出在伺俸父母时,还要做得和颜悦色。他特别强调这个态度问题,主要是在于为人子女者的孝心是否根于诚笃,要求子女要确实出于敬爱之心,真心实意。

   《孔子家语·六本》篇里还记载着这样一个件事:曾子犯了小过,斩断了他父亲曾皙以吴国觅来的瓜种,曾皙一怒之下用锄柄将曾子打昏了。曾子苏醒后问父亲:刚才我犯了过错,您老教训我,没累着您吧?之后回房弹琴而歌,好让父亲听见,表示他挨打后没有不适,孔子知道后批评说:一点小事,曾皙不该暴怒杖罚,而曾子也不该委身以待杖罚,如果万一为父打死,死得没有道理,人们就会指责曾皙的不义,这是大不孝!这显然是对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的不攻之击。可见, 古时把孝当成子女对父母百依百顺也是对孔孟观点的曲解。



    关于孝孔子还有一句名言:父母唯其之忧。这句话的意思是,为子女者要想想自己生病时,父母那种忧愁、担心的心情。言外之意,不言自明。这句话的深意还在于:为人子女者除了因病使父母担忧外,其他的一切都不要让父母操心,如安全、守法等,作到了这些也是孝。



    孔子的弟子曾子受孔子孝道思想的启示,由事亲之孝,扩展为五伦之孝,认为做人之道,除尊敬父母师长、供养侍奉外,还要洁身自爱,力争进取;上则尽忠报国,下则爱人以德。否则:居处不庄,非孝也;事君不忠,非孝也;朋友不信,非孝也。儒家之孝,由父母之孝,演绎成五伦之孝,推家及国,以孝齐家,以孝治国,极力推广孝道的教化。



    自秦代后,历代朝廷也都注意从正面导向,官修正史上都立有《孝义传》,就是表彰孝子,让他们青史留名。在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前,汉王朝就提倡以孝治天下,选拔官员也把作为一个基本标准。唐朝时,参加医学、算学、律学考试的人不用读五经,但《论语》、《孝经》却不能不读,类似现代大学的公共课;唐玄宗曾亲自为《孝经》作注,《孝经》也是《十三经注疏》中唯一一部由皇帝注释的儒家经典。到了宋代,我国的儒学伦理得到了较大的发展,但其间宣扬的孝道有的偏离了儒家的基本原则,在历史上起到了较大的误导作用。到了清代的康熙、乾隆等也极力提倡孝道,他们经常举行千叟宴,颁诏旌表百岁,昭示其尊老敬贤的教化,推行其以少胜多的统治政策。我国历代的法令都有类似的规定,凡需赡养老人者,官府可以减免其徭役和赋税,有罪者可以减轻其刑罚;同时都把不孝定为十恶大罪之一,不肯抚养甚至辱骂殴打父母或祖父母者,都要被官府严厉处治,甚至处以绞刑和腰斩。

    由于受儒家伦理观念和统治阶级的影响,在我国古代的民间,关于孝道与崇老的文化和习俗,则有更为丰富的文字记载。就是说,在我国的封建社会,孝道作为一个基本的社会问题,完全纳入了社会道规范和法律规范的范畴,做到了家喻户晓,深入人心,已经发展为一种根深蒂固的传统文化。
(二)


    综上所述,从传统文化的角度来说,孔子弘扬华夏先民的优良传统,第一次将孝道文化提高到人文关怀的理论高度,给予了全方位、多角度的阐述,并不遗余力、身体力行地进行倡导。孝道文化的内涵,在伴随着中国文明社会的发展进程中,形成了丰富的内容和特定的外延,渐次积淀和内化为中华民族的心理情感,成为一种永恒的人文精神、普遍的伦理道德,熔铸于儒家伦理道德思想体系及传统文化之中,以致于对后来中国两千多年的中国封建社会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被称为古老的东方文明


    对此,十九世纪的法国思想家孟德斯鸠曾经给予了积极的评价。他在其名著《法的精神》里写到:中国的立法者们认为政府的主要目的是帝国的太平。在他们看来,服从是维持太平最适宜的办法。从这种思想出发,他们认为应该激励人们孝敬父母;他们并且集中一切力量,使人恪守孝道。他们制定了无数的礼节和形式,使人对双亲在他们的生前和死后,都能恪尽人子的孝道。尊敬父亲就必然和尊敬一切可以视同父亲的人物,如老人、师傅、官吏、皇帝等联系着。对父亲的这种尊敬,就要父亲以爱还报其子女。由此推论,老人也要以爱还报青年人;官吏也要以爱还报其治下的老百姓;皇帝要以爱还报其子民。所有这些都构成了礼教,而礼教构成了国家的一种精神。


  当然,传统的孝道在被封建统治者作为工具时,它过于强调服从,过于强调在下的臣子、幼辈对在上的君父尊长尽忠尽孝的责任;在具体的礼节上,其内容也过于繁缛和刻板;至于养老礼制涉及的受养对象,更局限于一部分退休的达官显宦、耆旧老臣,而不能普及到一般的民众,使之打上了官本位的浓厚的烙印。从此意义上说,孟德斯鸠对于传统中国之礼教及其养老制度的评价,多少带有理想化的色彩。但是,无论如何评价我国传统的孝道文化,都不可否认其更多的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华,其养老敬老的基本社会道德,是一份足弥珍贵的文化遗产。在大力弘扬传统文化、积极推进公民道德建设的今天,尤其是在我国已经进入人口老龄化的形势下,研究和弘扬传统的孝道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我们应该以兼容并蓄的态度来审视孝道文化,确实认识到孝道文化的社会价值和现实意义。


    首先,孝道文化的核心是敬老养老。作为中华民族普遍认同的优良传统,它强调幼敬长、下尊上,要求晚辈尊敬老人,子女孝敬父母,爱护、照顾、赡养老人,使老人们颐养天年,享受天伦之乐,这种精神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都具有普遍的社会意义。不少有识之士大声呼吁:孝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不管社会如何进步,社会文明如何发达,这种美德什么时候都不能丢。否则,就无异于大道废弃,纯朴破产,人心堕落,社会倒退。乌鸦尚有反哺(用口衔食喂其母)之孝;羊亦知有跪乳(小羊吃奶时要下跪在地上)之恩,更何况人乎?试想,父母既有养育之恩,更有数十年如一日的教诲,为人子女者,能不义无反顾予以回馈么?尤其当父母处于垂老之年、贫病交迫之际,不尽子女的孝道,能说得过去么?可惜,这些浅而易见的道理,过去是因受倾思想的奚落、当今是因金钱至上而被迫靠边。因此,提倡并弘扬孝道,恢复它的本来面目,应该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基本内容来抓,切实让孝道文化这一传统文化在新的形势下得以发扬光大。


    其次,古人把孝道即敬老、爱老、养老列为学校教育和社会教化的一项重要内容,我们一定要继承发扬这一优良传统。我们略做考证便可得出结论,古代孝道教育的目标就是,使敬老养老观念由家庭推广到社会,并通过社会教化与社会教育的结合,有效地营造了一种尊老敬老的社会风尚,鼓励人们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把孝敬父母、爱护子女的道德情操推己及人,尊敬、爱护和关心天下所有的老人和儿童,以推动家庭和谐与社会进步。当代著名作家冰心就非常关心对孩子孝敬父母的教育。她要求,对儿童的教育不能只讲大道理,首先要教会孩子如何关心父母、爱护父母。显见,只有孝敬父母才能家庭和睦;只有家庭和睦才能社会安定;只有社会安定才能经济繁荣;只有经济繁荣才能国富民强。很多事例证明,孝敬父母绝不是一件小事情!孝敬父母的教育是最基础的道德教育。一个孩子,如果连养育自己的父母都不关心、不照顾、不尊敬、不爱戴,怎么能去爱他人爱集体呢?如果一个孩子对生身父母都没有深厚的情感,怎么能升华出高尚的爱国之情呢?这方面,有不少小学学校开展了以五心教育活动为主题的传统美德教育系列活动(忠心献给祖国,爱心献给社会,关心献给他人,孝心献给父母,信心留给自己),他们通过五心系列教育活动使学生胸怀大志,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具有社会责任感和为社会服务的精神。他们根据不同年龄学生的特点提出不同的德育要求,以年级为单位开展孝心奖章争章活动。这一活动在社会上引起了良好的反响,也是传统孝道文化在新形势下得以弘扬的有力证明。




    其三,弘扬孝道文化,提高全体国民的基本道德素质,是当代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任务。从我国的现实情况看,孝道也是形成现代人际关系和谐的价值渊源,还可以说是保持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之一。事亲行孝,历来是做人的根本,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家庭和睦、社会安定、民族团结的基本要素。孝道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爱国主义情怀的感情基础和道德基础。古代的孔孟儒学提倡的孝道,已不仅仅是一种通过行为表现出的人伦道德,而且还是一种社会性行为,行孝者对社会公德负责,肩负着社会责任。从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需求和面临的现实看,正处在传统走向现代化的转型期,伴随改革开放的步伐,旧的道德规范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相适应的矛盾正日益碰撞、磨合,重塑与重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道德文化体系和体现时代精神的伦理精神,是每一个中国人所面临的道德选择。传统孝道文化中倡导的重根源、主入世的精神,对加强中华各民族的团结、齐心协力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起着溯宗归祖和凝聚性的作用。我们应该认识到这是当代社会公民道德教育的最佳切入点和出发点。尽管在当代社会,人们似乎更加注重社会角色和社会道德,而不甚重视其家庭私德,这有其一定的合理性,但中国古代视孝道为一切道德之基本,是一种更为深刻而渊源的思想观念,是一种不宜移易的理念。现在有些人,父母生前不孝敬,等到老人死后却大办丧事,有权有势者甚至圈地筑坟,车队簇拥,络绎不绝,连日宴席,以显示其能光宗耀祖。这决不是什么孝道,而是借着父母的牌位显示自己的荣耀。这种现象是对传统孝道文化的歪曲和渎亵!而通过对这种孝道的批判,也正显示弘扬孝道文化的重要性和社会意义。



    其四,在我国进入人口老龄化的今天,倡导孝道文化具有深远的社会意义和现实的指导意义。目前,我国的老年人口已逾1.3亿人,约占总人口的11%以上,尤其是,我国的老年人口基数大、来势迅猛,是在未富先老的情况下迎来了人口老龄化。据有关资料预测,到2025年,我国老年人口将达2.8亿,约占总人口的20%80岁以上的老年人数也将达2500万人。到那时,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将相当于美国的总人口,两倍于日本的总人口,其中80岁以上的老年人也将超过澳大利亚的总人口。可见,如何安排和解决好亿万老年人的养老问题,将是我国21世纪的重大战略任务之一。为此,我们略做分析便知在我国倡导和弘扬孝道文化的重大意义。

    中国的养老方式是以家庭养老为主,这是几千年形成的传统模式。中国的老年人口70%以上还生活在农村,大多数老年人的生活保障能力还比较低,他们中的绝大多数还必须依靠家庭成员的扶助而安度晚年。他们不仅需要物质上的帮助,生活上的照料,更需要精神上的慰藉。家庭养老是我国普遍认同的养老模式,它赖依存在的思想基础就是传统的孝道观念。当然,我们也应该清醒地看到,随着改革开放形势的发展,我国家庭养老的功能有日益弱化的趋势,传统的孝道观念也开始淡化,歧老、虐老的事件也不时发生。在这样的情况下,宣扬传统的孝道文化,积极倡导尊老、敬老、助老的传统美德,将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这方面,党和国家已经认识并采取了积极的举措。如1996年我国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以法律的形式对敬老养老的要求进行了具体的规范。20019月中共中央颁布的《公民道德实施纲要》,提出了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把尊老爱幼作为每一个公民的基本道德。最近,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也指出,坚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切实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因此,在新的形势下,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的孝道文化,也是贯彻江总书记提出的以德治国战略思想的具体体现。这对于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有效地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等,都将具有深远的社会意义和现实的指导意义。
主要参考资料:

1.《中国孝文化漫谈》 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北京 1995
2.
《中国敬老养老制度选》 华龄出版社 北京 1997
3.
《中国的养老之路》 中国劳动出版社 北京 1998



来源:国际在线



[ 本帖最后由 美惠子 于 07-8-8 07:55 编辑 ]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2#
 楼主| 发表于 07-3-21 19:38:14 | 只看该作者
孝道对中国人的影响  

中华文化的精髓中,影响中国人数千年的重要精神,就是孝道,所以有人说:中华文化就是孝道文化,它维系家庭的每一成员,进而凝聚为社会、国家,它是中华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资产,对中华文化发展过程中,有其不可泯灭的贡献;现今社会乱源之所在,探其究竟原因,就是不能体认孝的真义,无法实践孝道而造成家庭不完整,从单亲家庭增加之速度,及青少年的问题层出不穷,即可知其端倪;因此当务之急就是如何使大家能再次深刻的体认孝道的重要性,重新恢复孝道精神,在家庭中生根盘延。

    中国人讲孝,有其根深蒂固的思想所在,不仅是中国人,只要是人类,甚至是动物界中,都孝行的表现,因为孝是天性自然的流露,非关知识亦不需学习的一种行为表现,而且是一切善行的开端,所谓「百善孝为先」;从历代圣贤的行谊中可以得知;他们皆以行孝以得天下,扩之而成圣成贤,如《孟子.告子下》所言:「尧舜之道,孝弟而已矣」,《尚书.尧典》称舜为「克谐以孝」。

     进入工商社会,现代夫妻组成小家庭,谋生不易,要工作养家糊口及子女养育教育工作,已忙得不可开交,无闲暇再照顾年老双亲,就把双亲送往养老院,这种现象跟古时候,有所谓的「弃老」观念,不谋而合;古时候在物竞天择、弱肉强食的时代背景里,年老的人无法跟年轻的人抢夺食物,又基于对子女的爱护而出走饿死以协助子女渡过粮食不足的困境,而形成一种「弃老」的行为与习俗,意即人一到六十岁就要被弃置山中,任其死活;但因「孝亲」是人天性自然的表现行为,总有不忍人之心,因此在《杂宝藏经.弃老国缘》里,就记载着有人如何破除此一习俗的故事,值得后世人省思。

     既然「孝道」是人天性自然的流露,又是维系家庭、社会、国家相当重要的因素,因此如何来实践孝道,值得大家深入探讨及实行;依据孝经「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之精神,来陈述孝道的实践。

  一、始于事亲:父母是生我、养我、教我的人,人从出生到成长,这过程中,父母不知要经历多少艰辛,在喜悦、忧虑、烦恼中,看着孩子长大,而且父母付出是无怨无悔地奉献一切(金钱、时间、精神),所以父母之恩如山之高,水之深,诚如孝经说:「欲报之恩,昊天罔极」,也就是说,父母就是现代菩萨,因此为人子女如何来行孝:


1.在物质方面:衣食无缺,是对父母最基本的奉养,由于老人家数十年的累积,形成各人适意的习惯,米面杂粮,酸甜苦辣要着意地加以配合,并注意住的环境力求舒适,尤其安全及疾病的照顾更要用心。


2.在精神方面:俗语说:「在生一粒豆,巧好死后拜猪头」,「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意味着行孝要及时、适时,更要在精神上下功夫,使父母心情,常处于恬适愉悦之境,尤其不要做出令父母伤心的事;


二、中于事君:成年以后,进入社会工作,服务国家,扩大室家之孝为国家之孝,首先要以诚信待人,行为仪止、必须端庄,以显出正人君子的风范,忠于职守,忠于国家,勿做出伤天害理的事,违背做人的原则,触犯法律而使父母蒙羞。


  三、终于立身:孝经:「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从为子女的孝亲、体亲,进而尽国家之孝,能够本忠信、成功业,此刻更应体悟上天之恩,在三期末劫、天道降世之时,使大家有道可求、可修,让我们有此殊荣能代天宣化,替天行道,把真理天道宏扬于世界各角落;立身行道,这是尽父母之孝,也是尽老之最大孝了。

[ 本帖最后由 美惠子 于 07-8-8 07:53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楼主| 发表于 07-3-21 19:38:59 | 只看该作者
孝道为根本


    我们人是天地人三才的集合体。人与宇宙的外环境来看,天给我们的命曰“性”,地给我们的命曰“心”,父母生我们的“身”,我们人是“性、心、身”三者的有机结合。人的性格分灵于天,不同的天气对人的性情有不同的影响。“人法地”而生,人的心智受地域影响,古语讲“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东北人有东北人的心理共性,南方人有南方人的心理特点,中国人和西方人也不相同,这就是不同地域的人有不同的心智特点。从人体的内环境来看,我们的性灵主要遗传于父亲,心灵主要遗传于母亲。性灵藏在人的头部,心灵藏在胸部。先天的性灵是光明无量的,智慧万能万灵的,大公无私的,人一落到后天,性灵有不同程度的染污,染污重的智慧就小,烦恼就多疾病灾难就大,命运多桀。我们要学会保护性灵,开发性灵,改变命运,创造幸福。


     改变命运别无他法只有去习性、化秉性、恢复天性。所谓去习性就是去除不良嗜好,如吃、喝、嫖、赌、吸。化除秉性就是去除心理私欲如贪、嗔、痴、慢、疑等。恢复天性就是去除性格当中的怨、恨、恼、怒、烦转化为五常之德:仁、义、礼、智、信。


     我们知道了人是由“性、心、身”组成的道理,我们受孕怀胎的时候,从外界环境来讲要选择“天清地宁”的时候最佳。天气晴朗,万物和顺,周围环境安静,不要选择狂风暴雨,电闪雷鸣、地震等恶劣气候环境受孕。重要的是内环境,父亲为天,性情要清静,母亲为地,心境平和。男女保持良好性情心态,两情相悦,这是第二代的先天基础。不要纵欲过度,不良的心态、行为自然贻害第二代,到时候悔之晚矣。这是人类最根本的教育,谓之根本教。根本教是胎儿教、婴儿教、幼儿教的基础,基本已经失传。王风仪老先生把他又传播出来,功德无量。这是改造人类再造人根的关键窍妙,希望大家珍惜。一些老师傅讲病的实践(把病讲好)说明小孩的病大部分是由孩子受孕怀胎时,父母不良心态、性情、行为所致,父母亲真诚认识反省忏悔那时的错误,小孩的病就得到了治疗,父子母子心心相连。古时有“曾母唤曾子”的故事,曾子是孔子的高足,以孝著名。故事是这样的“有一天曾子家来了一位客人,恰好曾子在山上砍柴不在家,母亲想叫曾子回家招待客人,母亲急中生智咬了一下自己的中指,远在山上的曾子心有惊悸,心知母亲有事赶紧还家”。这就是母子心心相联的感通。现在日常生活中亲子心心相连的例子也很多。


      父母亲注意不要对小孩发脾气,生气上火。不要用脾气管孩子,你一用脾气管孩子,你的气火就跑到孩子的头上,坏了孩子的性灵,在孩子的头上加了一个紧箍咒,生一次气上一回火,就加一回紧箍咒。日积月累,紧箍咒越来越多,虚的紧箍咒就变成了孩子实实在在的头痛病,做父母的年龄大了就会下肢腿脚痛,既害了孩子又害了自己,孩子性灵被牢牢的禁锢了损坏了,智慧无所从来,越想让他学习好,他的学习会越来越不好,与家长的期望越来越背道而驰。这都是用脾气管孩子的结果。君子反求诸己,要改正自己,改自己的性格,你变孩子就变。“儿孙不用管,全凭德性感”这是有深刻道理的,要改变我们生气发火的脾气秉性。对孩子要采取“率性”的教育办法,率是统帅,把孩子的性往好的方面引导,要经常找孩子的优点肯定孩子闪光的地方,多鼓励孩子。在表扬的同时,劝化引导孩子改正不良的习惯嗜好。帮助孩子打开性灵的宝藏。烦恼脾气是一种阴性病毒,害人又害己。特别是亲人之间,互相非常珍惜对方、在乎对方,用心较重。越是这样烦恼脾气对对方的伤害越重。亲人之间生活在一起,受彼此烦恼脾气的伤害几率非常高,病就是这样慢慢累积,从虚变实,由轻变重。怨伤脾;恨伤心;恼伤肺;怒伤肝;烦伤肾。大家应该警醒,不要看轻日常的小小烦恼脾气。千里之堤,溃于蚁穴。人到中年一般处于亚健康状态大部分原因主要是因为烦恼不健康的性情所致。


     作为孩子一定要注意“孝,无论您的年龄大小。孝与顺又紧密相连,孩子小的时候要多思父母亲工作的艰辛,父母亲生养我们的不容易,十月怀胎艰辛异常,一个生命的成长是父母亲千辛万苦克服万难的结晶,要长思父母的恩德,要顺父母的心,父母亲的烦恼会给他们带来疾病,也会给自己带来头痛的病因,影响我们的聪明才智。
孝有孝身与孝心、孝意、孝志的区别,孝身就是满足老人“身体需求”。如给老人买一点吃穿住行的东西,给老人以经济的保障,这是孝的基础,必须的,但仅有这些是不够的,重要的是孝心。


      要研究老人心里想什么,满足老人心里要求,老人常想听听你们的声音,那就要经常打打电话,把近况向老人汇报一下,老人最担心小弟弟的生活,那就要尽自己所能帮助小弟弟,以使老人心顺。举一反三。注意千万不要使老人心产生烦恼,担惊受怕等,老人因你的心念一动,直接影响你的性灵,古人讲诸事不顺皆因孝,你要使老人因你而牵心,你的头逐渐会有毛病,智慧萎缩,做事情不可能顺利。要想开发智慧第一要素“孝心”,要想改变命运首先检讨自己对父母亲的孝心。过去犯过的错误,反省忏悔,父母在的当面忏悔,父母不在的祈求父母在天之灵原谅。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则改之,善莫大焉。对待老人一定要孝顺,对老人的观点有不同意见要增长自己劝化的能力,如果没有这个能力就要先顺下来,逐渐使老人回心转意。


      孝道的更高一个层次是孝意,孝意的表现就是常使老人高兴、快乐。二十四孝里有一个老莱子70多岁了常穿五彩衣在老人面前让老人开心。有一次给老人到水,不小心跌到为了不使老人担心,故意装做小孩嬉戏的样子,使老人高兴。这就是在孝意方面下工夫。
孝道最高的层次是孝志。继承老人光明的志向,孔子讲“父在观其行,父不在三年不改其志”是为孝。孝天下所有父母,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佛教行者注重“男人皆是我父,女人皆是我母”的观念修证。释迦佛称为大孝释迦尊百劫报亲恩,这里面含有深刻的生命奥义。


      根据一些老师傅讲病的实践,头上的病主要是对老人及上级领导“孝心”方面存在问题,老人的阴气阴火长期储存凝固在你的头部,病逐渐由虚转化为实。病由虚转化为实,也可以由实转化为虚,化无。怎么转化呢?古人讲性命、性命,性连着命,命连着性。性为心生,心生一分脾气就得一分病,得一分病就丢一分命,脾气生得多了病就一分一分的聚集,病就由虚转实,命就受到威胁。生脾气就是聚阴气,阴气聚的多了,阳间就没法住下了,只好到阴间去了。反之就是造命活命之法,心生忏悔,找对面人的好处,找自己的缺点,心生忏悔,给对面人叩头,认错。为什么要叩头呢?命者,人一叩也。心生忏悔,人一叩头就把过去发脾气丢的命给夺回来了,这就是夺命造命之法。至诚之心,诚则明,诚则灵。中国文字是“古人仰观天,俯察地”的结果,通天达地含天地造化之机巧,不可不知不可不学。无论是儒、释、道还是基督教等,都非常重视忏悔之法,实是因为“忏悔”是一种非常奥妙的活命造命之法。尤其对公婆、公爹、岳父岳母更要注意孝心,我们结婚是两种不同的生活习惯的磨合,非常容易产生磨擦,处理不好会给家庭带来很多烦恼,因为我们对家庭用心最多,家庭对我们的伤害也最大,一定要注意协调好家庭关系。要想家庭幸福,别无他法,改自己的性格,找自己的缺点,找他人的好处,赞美他人,久之快乐心生,境随心转,家庭就和乐了。要改变我们自己,找到我们性格当中缺陷的一面,改变之。外面的环境就变化了。


      孝是齐家之本,家有孝子,家道必然和谐,家族必然兴旺,家族寿命必然长久。古代的大家族一般都建有祠堂,缅怀先祖的懿德,继往开来。这里面含有开启家族智慧的奥妙。“孝悌之极,通与神明,光于四海,无所不通”,与我们最密切的神明就是我们的列祖列宗,这个“神明”是我们成就事业的非常重要的保障。我们做事情做决策,一方面是靠我们的智慧,一方面靠我们的运气。运气很重要的一方面就是“神明”的作用。我们大多数人都实践过“感觉决策”,使您的感觉正确的很重要一方面就是“神明”的作用。开启“神明”力量的金钥匙就是“孝道”。


      孝是治企之本。家庭是一个小家,企业是一个中家,国家是一个大家。农业经济时代人们的生存主要依赖家庭,生活基础主要来源于家庭。工业经济时代人们生存基础主要依赖企业,企业有企业的责任。我们每一个企业都希望我们的员工有责任感、忠诚于企业,敬业爱岗,人的这种责任感、忠诚感起源于家庭责任,家庭责任的根本体现就是“孝”,对家庭、父母没有责任的人不可能对企业有长久的责任和爱心。企业培育员工的责任感首先要培育员工的“孝道”。企业的管理者抓住了这一点,以身作则往往能事半功倍。


      孝道是治国之本。“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顺天下,民用和睦上下无怨”,中国历史悠久,统治寿命较长的朝代,无不是提倡孝道的王朝。周、汉、唐、清无一例外,我们现在要实现长治久安、中华民族的复兴能例外吗?
      孝是人之本,爱之本。“孝悌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孝”是我们中华民族绵延五千年而不衰的道德根本。


     


    源自《儒商论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楼主| 发表于 07-3-21 19:40:17 | 只看该作者
为“不孝父母者不能当干部”的规定叫好!

   前段时间《山西晚报》报道,“不孝敬父母、不善待配偶者不能当领导干部,在职的不能提拔重用。这是运城河津市新出台干部提拔条例中的规定。”“不孝不能当干部的规定”报道以后,在新闻舆论届引起了热烈的讨论。从热议的情况来看,有两种声音,一种声音是为不孝不能当干部的规定叫好,认为,一个连自己亲生父母都不孝敬的人,还能巴望他“孝敬”人民、为老百姓多干实事?而另一种声音则主张“官员不求完美,但求尽职”,不能 “以道德代替法律”。

  对这两种声音,笔者显然是倾向于“叫好”的声音,只是感到道理上没说透,不能让人信服,觉得有必要从理儿上说说自己的看法。

  首先,“不孝不能当干部的规定”,是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现实需要。中华文化的精髓中,影响中国人数千年的重要精神,就是孝道,所以有人说:中华文化就是孝道文化。我国是一个有着几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自古就有“百善孝为先”的说法,历朝历代都对孝道推崇之至。无论是君王将相,还是普通百姓,都以孝为荣。孝子贤孙层出不穷。古代有虞舜孝感动天,老菜子舞彩娱亲,包拯辞官事亲。近现代有林则徐性尤孝友,叶剑英尽孝听母教。陈毅为母亲洗尿裤,廖承志事母至孝。毛主席60多岁还牢记他母亲教育他要“夹着尾巴做人”,这许许多多的孝心孝行,为今人和后人做出实践孝道的光辉榜样。当今中国,也不乏大孝之子。

 但是,有一个不争的事实就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对金钱利益的狂热追求正猛烈地冲击着人们原有的道德观,包括“孝道”在内的传统美德正渐渐地被人遗忘,传统的孝道观念开始淡化,歧老、虐老的事件也不时发生。一些人的道德底线丧失殆尽,社会出现了严重的道德危机。再加上我国已经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 据有关资料预测,到2025年,我国老年人口将达2.8亿,约占总人口的20%,80岁以上的老年人数也将达2500万人。到那时,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将相当于美国的总人口,两倍于日本的总人口,其中80岁以上的老年人也将超过澳大利亚的总人口。可见,如何安排和解决好亿万老年人的养老问题,将是我国21世纪的重大战略任务之一,在这种情况下,倡导孝道文化更具有深远的社会意义和现实的指导意义。而倡导孝道文化就必须从干部抓起,从干部做起,要靠干部去倡导。如果干部连自己的父母都不知道尽孝道,他又如何能去倡导社会讲“孝道”呢?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不孝不能当干部的规定”,顺应了国家大力弘扬孝道文化的需要,这有何不好?

 其次,“不孝不能当干部的规定”,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现实需要。所谓孝道,从字形分析,“孝”字是“老”与“子”两个字合一而成。《说文解字》释“孝”为“善事父母者”, “孝”是一个会意字,意思是老人紧紧靠着儿子,其基本含义是子女要善于侍奉和赡养父母的意思。孝是孝敬、孝顺、孝养;道是必然、或必经之道。合言之:孝道,是为人子女,或为人弟子,对于父母师长,必须恭敬顺从,供养侍奉的正道。孝道是一种完全的修身做人、理家治国之道。孝道于国泰民安、良好社会风气和政治风气的建设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而家庭是组成社会的细胞,家庭和谐是社会和谐的主要组成部分,家庭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前提。不可想象,一个对父母、对家庭没有责任心的干部,平时置父母、家庭于不顾,把精力花在花在吃喝玩乐上,花在“包二奶”上,他会为社会尽职尽责。因此,规定不孝不能当干部,把敬老、爱老、养老列为干部道德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通过干部的模范示范作用,在全社会培养“以孝为荣”,以“不孝为耻”的社会氛围。这正是净化社会风气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现实需要,这能说不好?

 再次,“不孝不能当干部的规定”,是人性和良知的需要。孔子曰:“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孔子的话说出了行孝之道是天经地义的事情,是作为一个人应该履行义务的最基本的道德准则。孝与不孝是判断一个人道德品质好与坏的主要标尺,孝敬老人的人大多数是充满爱心,知道感恩,有正义感、责任感和良知的人。反之则多是没有爱心,只会索取不知回报,没有责任感的人。我们可以想象一下,我们每个人从母亲十月怀胎到我们长大成人,无一不饱含着父母倾注的心血和汗水,因此,单从感恩的心态来讲,也应该孝敬老人。试想,一个连对父母都不能付出感恩之心的人,又怎么可能对亲戚、朋友、同事有关爱之心呢?就更谈不上对社会有责任感和对民族、祖国的热爱了。所以,我们每个人、尤其是干部更应该要以孝为荣,因为它是人性的需要、良知的需要。

 第四,“不孝不能当干部的规定”是党的干部政策的最起码的要求。我们党的干部政策是德才兼备、以德为先。这个德,既包括能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之“大德”,也包括“以孝为荣”的公民基本美德。而且,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之“大德”,与“以孝为荣”的传统美德,是联系在一起的,是不能截然分开的,一个干部只有具备了公民必须具备的公民道德,才能谈得上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之“大德”。一个连起码的公民道德都不具备的干部,谁能说这样的干部是德才兼备,谁能想象这样的干部会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之“大德”?正如有的网友所说,一个连自己亲生父母都不孝敬的人,还能巴望他“孝敬”人民、为老百姓多干实事?这当然是扯淡。因此,一个干部只有具备了“孝德”,才能谈得上“大德”,这是最简单的道德逻辑,也是党的德才兼备干部政策的最起码的要求。

 综上所说,“不孝不能当干部的规定”,不仅是党的干部政策的最起码的要求,是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现实需要,而且也是人性和良知的需要。我想,在这些道理面前,所谓“官员不求完美,但求尽职”的说法自然也就不攻自破了,至于说,“以道德代替法律”就更站不住脚了。因为,正常情况下,道德和法律并不相悖,尤其是在干部德才兼备的问题上,没有道德代替法律的问题,相反,道德还能维护法律,这是一般常识。至于有些人担心标准问题、考核问题,那就要另当别论了。

  作者:意犹未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07-3-21 20:07:44 | 只看该作者
阿弥陀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07-3-22 18:16:25 | 只看该作者
阿弥陀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楼主| 发表于 07-8-4 09:05:47 | 只看该作者
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
 楼主| 发表于 07-8-8 07:47:08 | 只看该作者
北京大学调查表明:养女儿防老胜过养儿防老  

http://www.cixiao.cn 2007-8-3 10:13:25 来源:农民日报
在低生育水平下,不少人利用B超等现代技术手段进行非法产前性别鉴定与流产女婴以确保生育男孩,其主要动机之一是养儿防老,即期望养育儿子在老年能比养育女儿得到更多的长远回报。这一观念在农村更为盛行,产前性别鉴定与流产女婴现象在农民中更为严重。然而,农民养育女儿在老年所得的长远回报是否优于儿子?在北京大学的本项研究成果发布之前,尚无其他较大范围跟踪调查与定量研究予以解答。



在政府有关部门大力支持与北京美兰德信息集团公司(原国家统计局信息中心)实施入户访谈的积极配合下,北京大学老龄健康与家庭研究中心/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对全国22省、市随机抽取的一半县(市)分别在1998、2000、2002、2005年进行了合计近6万老年人/次的“中国老年健康长寿影响因素跟踪调查研究”,其中1998与2000年调研只包括80岁及以上高龄老人,而2002与2005年调研则扩大到包括65岁及以上所有老人。我们的一项根据2002-2005年调研数据的研究对“养育女儿在晚年所得长远回报是否比儿子差?”的问题给出了以下几方面的科学答案。



农村与城镇老人(包括高龄与中低龄老人)的成年女儿的孝敬父母观念指数平均比成年儿子分别高出35%与18%。80岁以上高龄老人与65-79岁中低龄老人的成年女儿的孝敬父母观念指数比成年儿子分别高出29%与18%。其中孝敬父母观念指数是根据8省市4364位老人中每人随机抽取一位35岁以上成年子女,共4364位成年子女对9个关于成年子女是否应该及如何对老年父母尽子女孝敬之责陈述的评估得分而构建的综合指数(最高分45分,最低分9分)。



成年女儿与老年父母的情感关系显著优于儿子,女优于儿差异高达30%。



主要照料者为女儿/女婿的高龄与中低龄老年人对日常生活(包括生病时)所获照料的满意度比主要照料者为儿子/儿媳的高龄与中低龄老年人分别高出45%与13%。



只有女儿的老人与只有儿子的老人相比以及只有女儿的老人与既有儿子又有女儿的老人相比,老人自报日常生活难以自理而需要帮助、认知能力差、自评生活满意度差、自评健康差等风险在统计上没有显著差异。



农村与城镇平时与女儿/女婿交谈最多的老人三年后认知能力显著下降的风险分别比农村与城镇平时与儿子/儿媳交谈最多的老人低33%与20%。



农村与城镇只有女儿的老人2002-2005年观测期内死亡风险分别比只有儿子的老人低13%与5%;与只有儿子相比,只有女儿的老年父母死亡率较低的优势在高龄老人中比中低龄老人显著得多,只有女儿的女性老人死亡率较低的优势比男性老人显著得多。只有女儿的老人们2002-2005年观测期内死亡风险比既有儿子又有女儿的老人们略高,但在统计上没有任何显著意义。



以上六方面的调研分析结果都是在控制其他相关因素前提下运用先进的多元统计分析方法与大样本跟踪调查数据得到的。通俗地讲,以上阐述的养育女儿与养育儿子在老年所得回报差异是指在年龄、性别、城乡居住地类型、民族、受教育程度、婚姻状况、现有子女数与子女邻近程度、烟酒与锻炼习惯等人口、社会、经济状况基本相同的老人们之间的比较;成年女儿与儿子孝敬父母观念及其与老年父母的情感差异也是指在年龄、城乡居住地类型、民族、受教育程度、婚姻状况以及其父母社会经济特征等基本相同的成年女儿们与儿子们之间的比较;而且这些养育女儿在老年所得长远回报优于养育儿子的差异大部分在统计学上显著。因此,本文标题“养女儿防老胜过养儿防老”所述是经过多元统计理论与模型检验的科学结果。



全国大样本老年健康长寿影响因素跟踪调查研究成果令人信服地证明,养育女儿在老年(尤其是进入高龄之后)所得长远回报明显优于养育儿子。养育女儿在老年所得长远回报优于养育儿子的现象在农村更为显著。如何解释这一调查研究结果?我们认为,这一结果可以从儿女在父母老年保障方面的不同作用予以解释。



全国老年健康长寿影响因素跟踪调查数据表明,农村与城镇老年父母自报其儿子在过去一年给他们提供的包括现金与实物的经济支持比成年女儿分别多85.1%与多36.2%。扣除老年父母过去一年给成年子女提供的现金与实物之后,农村老年父母自报其儿子在过去一年给他们提供的净经济支持比成年女儿多81.4%,而城镇儿子在过去一年给父母提供的净经济支持比女儿少30.3%。我国老年父母(尤其是农村老人)与成年儿子一起居住的可能性比与女儿同住大,而与父母一起居住的成年子女在供养无(少)收入的老年父母的同时向老人提供现金与实物一般较少。因此,相对女儿来说,上述老年父母自报数据很可能低估了儿子在过去一年给父母提供的实际经济支持。显然,我国农村老年父母过去一年从儿子获得净经济支持的可能性比从女儿获得大很多。但是,老年人从女儿/女婿获得普遍需要的日常生活照料与情感精神慰籍比从儿子/儿媳获得的可能性大。老百姓中流传的”女儿是贴身暖心小袄”说法也是一个定性佐证。而对于解决温饱问题之后的大多数老人们来说,日常生活照料与情感精神慰籍支持的长远作用比经济支持作用更大。另外,老人(尤其是农村老人)与儿媳在日常生活中的矛盾纠葛的可能性相对女儿大,从而导致养育女儿在老年所得日常生活照料、精神慰藉与存活概率增加等长远回报优于养育儿子,而且老年所得长远回报方面女优于儿的现象在农村更为显著。因此,以上跟踪调研分析结果是不难理解的。



毫无疑问,在广大农村流行的期望养育儿子在老年能比养育女儿得到更多的长远回报的愿望与观念是不符合事实的,由此观念引发的非法产前性别鉴定、流产女婴而确保生男孩是与个人长远利益不符、事与愿违的愚蠢行为,于国家利益来说则更是犯罪行为。同时,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广大农民没有基本社会养老保障,而从儿子获得净经济支持的可能性比从女儿获得大很多的客观现实,以及儿子才能传宗接代、儿子才能增强家族势力的封建思想习俗也是导致农民产生儿子优于女儿观念的最根本原因。因此,政府有责任继续进一步推广实行农村只有一个子女或两个女孩的计划生育家庭(包括子女死亡的)夫妇年满60周岁以后的养老保障扶助制度,并积极逐步在农村建立国家与地方财政保底的储备积累式全民养老保障体系。学者们则有责任将“虽然农村老人从儿子获得的净经济支持比从女儿获得的大很多,养育女儿在老年所得日常生活照料、精神慰藉与存活概率增加等长远回报优于儿子”的大样本跟踪调研成果,以及“生儿生女都一样,女儿也能传宗接代,因为女儿与儿子一样,都分别从父母各得一半遗传基因”的科学道理,通俗易懂地向社会公众报告。全社会共同努力构建无论男人女人,同族异姓,一律平等和睦相处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我国出生性别比大幅偏高的危险趋势必能得到有效遏止与扭转。(作者系北京大学老龄健康与家庭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教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
 楼主| 发表于 07-8-8 07:49:02 | 只看该作者
呵呵 ,我妈妈也是到年纪大了才知道养女儿的好处,儿子孝顺媳妇不孝顺也是很难受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
 楼主| 发表于 07-8-8 07:52:04 | 只看该作者
儿子被大学录取 绝症母亲不愿拖累选择自杀

http://www.cixiao.cn 2007-8-7 10:23:12 来源:贵州都市报  
高考前夕,为了不影响儿子考试,她隐瞒了病情;得知儿子被大学录取后,她不愿再拖累家人



听说儿子被录取  妈妈悄悄失踪了



7月31日,20岁的张有波在县城网吧里上网查到,他已经被南京东南大学录取,通知书一周前就已寄出。



走出网吧,张有波喜不自禁,匆匆往家里走去,他要把这个喜讯赶紧告诉爸爸妈妈。



张有波一家原是瓮安县白沙乡人,去年以来就租住在瓮安县城西门河畔的一栋民房里,一里一外只有两间狭窄的小房间。



刚走到门口,张有波就听到屋里的爸爸妈妈在争吵,还是为要给妈妈治病或者送他上大学的事。这之前,他们之间已经有过无数次的争吵。



张有波走进屋,平静地说了自己已经被南京东南大学录取的事,还说通知书可能已经到了学校,明天就去学校领。



爸爸妈妈停止了争吵,张有波在屋子里默默的做晚饭。这时,已经是晚上7时,天色已暗,屋外街头华灯初上。



  10多分钟后,正在做晚饭的张有波和爸爸发现,近来一直卧病在床的妈妈没了踪影,问遍周围的邻居,都说不知道。



  那晚,张有波与父亲找遍了县城的大街小巷,问过所有熟悉的人,但一直没有妈妈的消息。



  一种不祥的预感突然向父子俩袭来。



  河边找到妈妈遗体



  8月1日下午6时许,张有波精疲力竭地回到家中。在外奔跑了一天一夜,他躺在床上却无法入睡,两眼看着天花板发呆。



  大红的大学录取通知书就放在床边的饭桌上,饭桌正对着门口,他希望妈妈一回到家就能看到。



  迷糊中,他忽然听到爸爸在喊,“你妈妈找到了”。他一骨碌爬起,爸爸站在床前告诉他,一个亲戚打电话来说,“妈妈在县城劳保厂后面”。张有波心中一震,随即与爸爸奔出了门。



他一边拼命地跑,一边却泪如泉涌,一阵阵揪心的疼痛让他浑身发抖。他知道,劳保厂后面就是西门河的下游,离家有1公里多的距离。“妈妈是绝不可能自己走到那里去的,那只能是……”



张有波和爸爸跑到劳保厂后面的河边时,已经累得上气不接下气。



预感终于成了现实。河边,妈妈的遗体静静躺在地上,张有波当即痛哭失声。他的爸爸一屁股坐在地上,失去了知觉一般,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前一晚上,我就担心妈妈会走这条路,因为她早就说过不想再活着拖累我们……”张有波说。



  后来他们才知道,当天白天,有人在河中发现了妈妈的尸体,打捞上来一看,正是张有波的妈妈徐国芬。



  寨邻帮忙操办丧事



  8月3日,记者赶到瓮安采访。在白沙乡政府会议室,几十个乡里的工作人员正在为张有波一家捐款。



  柏果树村离乡政府不远,位于一座山的半腰,稀稀拉拉的木房散落在绿树林中。绿树中飘飞着几块经幡,那是寨邻们正在为徐国芬操办丧事。



  这里其实是张有波的叔叔家。张有波家还在后面山上,因为长年无人居住,早已坍塌。



  灵堂就在院坝中,灵棚上挂着一副挽联,是瓮安中学的老师、同学们前一晚连夜送来的。



  几个农妇正把衣襟里的一堆西红柿、辣椒等蔬菜,往灶房里送。村民说,张家没有房屋,土地也没有耕种,丧事中需要的米、菜、棺材等所有的东西,全是大伙凑起来的。



  “想到她好不容易送出一个大学生,又得了那种治不好的病,心里就为她难过。”一个村民抹着泪说,“把她的后事办热闹点,也不枉她为我们乡里送出一个大学生!”



  张有波一脸疲惫,但一直屋里屋外的忙碌着。如今,亲手操办好妈妈的丧事是他最重要的事。大热的天,他头上裹着厚厚的孝布,黝黑瘦削的脸上,神情抑郁。



  “妈妈选择了这样离开这个世界,是为了不再拖累这个家,不再耽搁我上大学。”拿到大学录取通知书,妈妈却永远离开了。



   夫妇异乡辛苦打工

  儿女高考双双中榜



  这是一个贫穷中频频遭受厄运打击的家庭。



  1993年,瓮安县白沙乡高坪村38岁的农民张登书离家南下打工。在广东省惠东县立足后,他在惠东城郊租下一间民房,不久又将妻子和3个子女接了过去。



  张登书只有初中文化,妻子徐国芬目不识丁。由于吃苦耐劳,夫妇俩一个月挣得的工钱,除了供一家人生活,还可以有点盈余。他们的两个儿子和一个女儿,也在当地的学校里入学读书。



  异乡的生活虽然艰苦,但张家夫妇还是觉得日子很幸福。因为三个儿女都喜欢读书,学习成绩都不错。



  那一年,张有波6岁,刚刚上小学一年级。



  6年后,张有波小学毕业与哥哥姐姐回到了家乡,在瓮安县中坪镇上初中。兄妹3人在学校附近租了两间民房,自己洗衣做饭照顾自己的生活。



  后来,张有波的大哥初中毕业,考上了县里最好的高中——瓮安中学。可由于父母打工的收入无法同时供3个孩子读书,大哥被迫辍学离家打工。



  可不久,张有波和二姐也相继考上了瓮安中学。2003年9月,张家姐弟来到了县城,在城郊西门河边一栋民房租下了一个里外小套间住下,每月房租70元。看到一双儿女成绩都不错,张家父母就像看到希望,每月辛苦干活,挣钱虽然不多,但始终按时寄来生活费。



  2006年6月,张家姐弟同时参加高考。



  张有波考了613分的好成绩,以4分之差落选第一志愿同济大学,但被上海电力学院录取。姐姐考得稍差一些,但也同时被广东一所专科学校录取。



  厄运频频降临  妈妈患上绝症



  可那一年,姐弟俩都没有去上大学。因为几个月前,张登书在广东惠东帮一家人拆除旧房子时,不小心从三楼摔下,造成腰部骨折。



“爸爸治病要用钱,妈妈身体也不好,加上我总觉得考得不好,就没有去上海上大学。”张有波说。此后,张有波开始了高三复读。他的姐姐则放弃了读书梦,跟着家乡的姐妹走上了打工的道路。



  此时,另一场灾难又悄悄降临这个本就不堪一击的家庭——张有波的妈妈患上了“怪病”。



  徐国芬今年47岁。在外打工这10多年,她和男人一样干着同样的活。家里能有一点积蓄,就是靠她勤俭持家一分一分积攒起来的。就在张登书从三楼摔下那一个月,徐国芬也突然病倒。



  有一天晚上,徐国芬突然下体大流血,送到医院抢救了几天,命是救回来了。



  3个月后,张登书的腰伤好多了,带着妻子回到了瓮安。经过省内几家大医院的多次诊断,徐国芬患上的是宫颈鳞状细胞癌,已经是晚期。



  妈妈要求隐瞒病情  只为让儿安心备考



  徐国芬被确诊患上癌症的时候,已经是今年5月25日,还有13天,张有波就要参加高考了。



  为了不影响儿子高考,徐国芬要求所有亲友都不要向张有波透露这个消息。



  “在张有波高考前的那段时间里,其实是他妈妈最痛苦的时候。”张有波的大表哥胡刚说,徐国芬每天要吃很多镇痛的药,但还是痛苦不堪,有时直把头往墙上撞。为了不影响儿子复习备考,只要张有波在家里的时候,她就捂着被子,忍着疼痛,尽可能的不让他看出自己的痛苦。



  “我总觉得她的病是可以治好的。”张有波说,他知道妈妈的确切病情,已经是高考过后的10多天。



  那一天,他从网上查询到了自己的高考分数:641分。晚上,爸爸拿出了医院的诊断书。



  看着诊断书上明明白白写着的“癌”字,张有波放声痛哭。那之后,他开始筹划送妈妈到医院治病,但这时,家里已经负债累累。张有波的中学同学们为他凑了2000多元钱送来,但这只是杯水车薪。



  张有波决定不再上大学。



  徐国芬知道儿子的心思后,急了。多次哭着对张有波说:“妈的病是医不好的了,不要再花钱了!”并一再嘱咐他,“要好好去读书,要好好对待家人。”



  那之后,徐国芬在病痛之中,多次说到要自我了断,不愿再拖累这个家。



  “圆梦大学”募集善款  但愿悲剧不再重演



  “这样的悲剧原本是可以避免的!”8月2日,贵州省青少年发展基金会秘书长邓守成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据了解,我省已经实施生源地助学贷款,由大学生家长向家庭所在地金融机构申办的助学贷款,无需抵押,利息与国家助学贷款一样,在大学就读期间的利息100%由财政补贴。今年我省预计安排两亿元财政资金用于落实新的资助体系,保证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只要考得上大学,就读得起大学”。



  记者发稿前获悉,经过贵州省青少年发展基金会联系,来自盘县的好心人肖三万,向张有波捐赠了1万元。与此同时,张家遭遇引起了瓮安县委县政府领导的重视,县民政局为张家送去300斤大米和1500元现金,团县委及白沙乡政府组织乡里的机关干部、老师及企业募捐,为张家送去11855元现金,助其暂渡难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楼主| 发表于 07-8-8 07:52:38 | 只看该作者
可怜天下父母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
 楼主| 发表于 07-8-8 07:56:29 | 只看该作者
中华慈孝网与90后孝子陶星面对面

http://www.cixiao.cn 2007-8-7 10:14:36 来源:中华慈孝网

陶星与中华慈孝网记者在一起

陶星为中华慈孝网题写倡导卡

2007728日,北京夏日一个难得的舒爽日子,中华慈孝网记者在国宏大厦见到了一直钦佩和敬重的好孩子——90后孝子陶星。
出现在记者视野里的陶星阳光而帅气。
“你好,陶星!”我们笑着跟他打招呼。虽是第一次见面,但是在网络上看了不少他的照片和他的事迹报道,加之我们中华慈孝网本就关注孝道、以弘扬孝道为宗旨,因而对他非但不陌生,而且倍感亲切。
陶星浅浅地笑着说“你好”。
我们看到,被媒体报道、被人们称颂、被领导赞誉的陶星依然是一个朴实的孩子。面对我们的提问,还经常带着明显的拘谨甚至羞涩。

一、
陶星,17岁,湖南省岳阳县三中学生,八月份开学就上高三了。14岁时,身患癌症的父亲去世,留下一个患有癫痫、智障的聋哑母亲和两万元的债务。此后的3年里,照顾母亲的重任就压在了他身上,这位坚强、乐观的“90阳光少年开始了带着母亲求学的艰难生涯。
陶星几年如一日精心伺候聋哑、智障且患有癫痫的妈妈,带着妈妈上学的故事,自4月份被媒体报道以来,迅速传遍了祖国大江南北,令无数人感动落泪。
今年418日,共青团湖南省委书记李晖被陶星事迹感动,做出批示: 陶星是全省青少年学习的榜样。号召全省广大青少年学习陶星的孝心和感恩心,坚强乐观、自强不息的精神。61日,湖南省委书记张春贤亦被孝子故事深深打动,立即做了“90后中国孝子陶星事迹很感人,有典型意义的批示,希望有关部门进一步做好宣传报道工作。
近年来,人们常常感叹 “孝道式微”,尤其80年代以后出生的独生子女,他们从小生活在众星捧月般的环境里,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一点不合心意便对父母抱怨多多,不大懂得孝道为何物了。
然而90后孝子陶星的出现却给人们眼前增添了一抹亮色,让人们的心灵如沐甘霖。

     
u 90后孝子陶星事迹感人 湖南省委书记题词赞誉 u 陶星精神:治疗“90后问题”的良药







二、
“是第一次来北京吗?”记者问。
“是。”
“带妈妈来了吗?”
“没有。”
“离开了你,谁来照顾妈妈呀?”
“是刘姨(一个好心的邻居)。我会尽快回去陪她的。”
说这话时陶星带着不易觉察的不安,甚至愧意, 而从这点滴里我们感受到的是一个孝子对母亲无时不在的惦念与牵挂。
当记者夸他作文写得很棒时,当记者问他有没有觉得自己很伟大时,他很谦虚也有些腼腆地低下头说:没有啦,没有什么啦……
是的,对于他来说,悉心照顾妈妈,像照顾一个两岁孩子一样的照顾妈妈,完全出乎一个孝顺孩子的本能,几年来也已经成了一种习惯。虽然那对我们每一个成年人来说都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
母亲聋哑,这还并不可怕,而且智障,智商类似一个两岁的孩子,生活不能自理。母亲的全部生活,吃喝拉撒事无巨细完全依赖儿子陶星,那其中的琐碎与繁杂应该只有没日没夜侍弄过孩子的母亲最知道。但是陶星都做了,他一直把母亲伺候得干干净净。
因为患病,母亲还不时到处给人家制造祸端,几年来,陶星已经习惯了不断地给别人道歉,请求谅解,这也很像是父亲或母亲为着淘气的孩子惹下的麻烦而做的补偿。
母亲同时还患有癫痫症,发病时陶星为了避免母亲把舌头咬坏主动把手塞进母亲嘴里让她咬,虽然她也许并不能领会儿子的努力和付出。母亲还经常在发病时,把陶星身上弄得青一块紫一块的。
问陶星:这么久,这么难,这么累,抱怨过吗?
“没有。”
“没有?”
“嗯”。
停了一会,他说:但是委屈过。
心里掠过一丝疼惜,想抱一下他或者握一握他的手,他只有17岁,比我的侄儿才大两岁而已。而我的侄儿无时无刻不在享受着方方面面的呵护与照顾。
没有抱怨,是因着感恩心与责任心;有过委屈,因为他毕竟还是个孩子,是个渴望温暖和爱抚的孩子。
陶星作文里曾说过:我母亲虽然疯疯癫癫,不能说话,听不到话,她虽然不能像别人的母亲一样给我物质上关心,生活上照顾,精神上鼓励,反过来,还要我一把屎一把尿地照顾她。但她生我养我,疼我爱我!我怎能不感谢她的大恩大德呢?
通常我们说孝顺父母是一种回报和感恩,感谢父母的辛勤养育,感谢父母一针一线、一蔬一饭里的恩情,感谢父母为我们成长付出的无尽的慈爱与心血,等等。但是对于陶星来说,母爱对他来说是陌生的和奢侈的,因为只有婴儿般智力的母亲除了对陶星本能的依恋外几乎不能给予他什么。
但是陶星说:“毕竟是她把我带到了这个世界上”。
仅仅因为“毕竟是她把我带到了这个世界上”这样一份养育恩情也一定要孝敬妈妈。也正是这一点让我们对这个男孩充满了更多的敬佩与疼惜。因为对比起来,这样一种回报更能彰显人性光辉,也更加难能可贵。
这个一边上学一边担负着沉重家庭负担的孩子居然成绩很优秀,居然一直那么阳光、那么乐观,实在让人敬重和欣慰。
谈及媒体报道和领导关注后,生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他说:生活条件得到了一些改善,非常感谢好心的人们!我本意并不想得到别人的捐助,再苦再累我也要扛过去,我要做一个顶天立地的男子汉!
这份坚强、乐观和自尊是多少成年人在逆境中都不容易坚持的。从这个意义上说,他何止是青少年学习的榜样,他是我们所有人、所有为人子女者的榜样!

  
陶星获得的部分荣誉证书

三、


我们常说:寒门出孝子。也许是因为寒门的孩子更多的 体会了父母的艰难,更懂得心疼和感激父母。寒门,比之条件较好的家庭,比之豪门,生活中有太多倍的艰难,因而为了实现愿望、实现让亲人幸福的愿望,哪怕很卑微的,都需要与艰难对抗所付出的艰苦努力,这也就更能触摸到生命中最令人温暖的“奉献”“体恤”“牺牲”“报答”等更贴近生命内核的感人元素,也就更能放大与彰显母慈子孝的动人力量。
而陶星的家庭又不比一般寒门,仅仅是经济条件差而已。对于一个少年来说他的生活里有太多的艰难与单向地付出。那里的“奉献”“体恤”“牺牲”和“报答”有着更加撼人心扉的力量,超出了寻常的“反哺”的意义!
记者问他:现在有很多同龄人,他们衣食无忧,生活幸福,却有很多人稍有不满就离家出走、打骂父母等等,你怎么看他们,你想对他们说些什么?
陶星想了想,说:“‘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孝而亲不在’。希望他们好好珍惜吧,好好孝顺父母。
“了解我们中华慈孝网吗?去年我们举办了中国演艺界十大孝子评选。”
“知道,知道!”陶星露出了喜悦的颜色,“那个活动我知道,很有意义的。”
“谢谢你!对我们中华慈孝网或者我们网友说点什么好吗?”
“嗯……”陶星想了想,很郑重地说:“希望中华慈孝网更好地弘扬孝道,让孝道像一粒种子在大家心里扎下深根,让更多的人好好地行孝和尽孝。”
谈话结束了,看着眼前这个质朴、坚强、懂事的少年,我们的心里充满了祝福,除了祝福还是祝福。祝福陶星的妈妈早日康复,祝福未来的陶星多一些快乐少一些艰辛,祝福陶星明年考上理想的大学,祝福陶星永远做一个顶天立地的男子汉!



  
陶星心语
我母亲虽然疯疯癫癫,不能说话,听不到话,她虽然不能像别人的母亲一样给我物质上关心,生活上照顾,精神上鼓励,反过来,还要我一把屎一把尿地照顾她。但她生我养我,疼我爱我!我怎能不感谢她的大恩大德呢?

—摘自陶星作文《我懂得了“父爱”》
  “百善孝为先”。在我们的身边,无时无处不充满着“孝道”的身影,吃饭时给你母亲盛饭,吃完饭后帮他们收拾碗筷,当父母在外忙了一天时,可以帮他们揉一下背、捶一下腿。这都体现了你对父母的孝心,体现了你对他们养育之恩的感激。
—摘自陶星作文《孝心-做人的基本原则》
一个不爱父母的人,肯定不会爱祖国、爱朋友;一个对自己的父母都不孝顺的人,不能指望他对社会作出多大的贡献。今后,即使我不能做出惊天动地的大事,至少要做一个有爱心,懂义务,乐于奉献的人。妈妈在人世间的一天,就是我为母亲尽孝的一天,只有这样,我才能告慰我父亲的在天之灵,才能对得起生我养我的,苦命的娘亲。


——摘自陶星作文《可怜的娘亲,儿将永远陪伴您!》



记者手记
以前采访过很多名人、学者或者专家,采访一个17岁的年轻人、孝子还是第一次。但是他给记者内心带来的触动却是以往从没有过的。一个本该在父母的羽翼下备受呵护与宠爱的孩子,承担起了成人都难以承担的家庭重担,并且没有抱怨,坚强而乐观地学习和生活。这实在是难能可贵的。也许从陶星身上,我们不仅要学习他的孝道和各种美德,同时我们也要思考:是什么成就了陶星这个好孩子?孝道何以能在他那里得以很好的传承?现如今的大量青少年为什么很少懂得尽孝和感恩?仅仅归结为人的天性不一样恐怕是不行的,这里面是不是也显示了家庭或者学校的教育的某些缺失?
陶星说过,他的父亲生前经常跟他姐弟俩说:“不要嫌弃母亲,要学会感恩,‘儿不嫌母丑,犬不嫌家贫’”。陶星说,就连他现在照顾妈妈的技巧都是从父亲那里学来的。正确的引导和教育,尤其是言传身教、耳濡目染对孩子的一生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对于陶星,我们有很多钦佩,很多祝福;对于孝道,我们有很多思索,需要我们做的事情还很多、很多……

记者:梅子
图:梅子 亚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3#
 楼主| 发表于 07-8-8 08:01:50 | 只看该作者
陶星精神:治疗“90后问题”的良药

http://www.cixiao.cn 2007-6-11 17:17:28 来源:法制周报


    陶星能有今天的举动,绝不是偶然的。他从小生活的环境,他受到的言传身教,他现在所处的生存状态,似乎注定了他会走上这条与其他“90后”完全不同的人生之路。

    专家认为,在物欲和世俗的冲击、家庭的过度呵护下,上世纪90年代后成长起来的青少年出现了很多心理问题:缺少理想和信仰、功利欲望心强、过分自我和追求个性。

    他们这一代人既没有形成正确的现代价值观,又没有把优秀的传统价值很好地继承,很多青少年处于一种精神匮乏的“悬空状态”。然而,从陶星身上,我们却看到了“90后”一代在成长中所迫切需要的孝心、爱心和感恩心,还有坚强、乐观和责任感。

    父亲是他最崇拜的人

    陶星的童年是在幸福和磨练中度过的,尽管家境贫寒,却很温暖,在父亲陶荣初的呵护下茁壮成长。老实厚道的陶荣初是新开镇中学的厨师,负责为学校几百师生做饭菜。陶荣初是孤儿,曾得到很多好心人的帮助。在他的教育下,陶星姐弟俩从小就学会了感恩和关爱他人。

    在陶星印象中,父亲一天到晚都是忙碌的,为了养家和买药给妻子治病,他还利用周末和下班时间在家附近开垦了5亩荒田种水稻,他还在夏天卖西瓜和冰棍以补贴家用。虽然每天辛苦操劳,但父亲坚强地为一家人撑起了一片蓝天。

    陶荣初经常跟陶星姐弟俩说,不要嫌弃母亲,要学会感恩,“儿不嫌母丑,犬不嫌家贫”。“父亲从小给我留下了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他经常跟我说,‘困难并不可怕,怕的是在困难面前倒下了爬不起来,’这句话让我受益终身。”陶星说,就连他现在照顾妈妈的技巧都是从父亲那里学来的。

    一生永远的承诺
    2004年5月,陶荣初被检查出是胃癌晚期,此后病情日渐严重。9月3日晚上,父亲把姐弟俩叫到跟前,浮肿的眼睛里含满了辛酸的泪水,父亲用呆滞的眼神示意他和姐姐陶平,又朝妻子看了看,他颤抖着紧握陶星和陶平的手吃力地说:“孩子,我如果活不下来,你们要坚强地生活下去,特别要照顾好妈妈。子不嫌母丑,她再疯再癫、再聋再哑、再老再丑,毕竟是她把你们带到了这个世界,以后你们千万不能嫌弃!”陶星和姐姐伤心地哭着连连点头。没想到,这竟是父亲的遗言。这一点头,也成了他和姐姐一生永远的承诺。

    想带着母亲上大学

    陶星说,夜深人静时,安顿母亲睡着后,有时他会一个人躲在被子里哭。“想到这么多艰辛和苦难都发生在我一个人的身上,想到自己从来就不知道什么叫母爱,想到以后的生活还无着落,我就忍不住要流泪……但第二天一到学校,我就会全忘了,仍然坚强快乐起来。”陶星的眼睛湿润了,但眼神仍然很坚定,“我并不想得到别人的捐助。再苦再累我也要熬过去,我是一个顶天立地的男子汉。”

    临别时,记者问陶星,将来考上大学,母亲怎么办?陶星的回答很干脆,“我会带着母亲上大学,终生照料她。”陶星说,“我可以申请助学贷款,还可以勤工俭学。我最想读医学专业,将来帮母亲治好病,让她享受天伦之乐!”

    感恩 照料妈妈天经地义

    “妈妈啊,这一辈子,无论在什么地方,无论在什么时候,我们都不会丢下您!”
    2004年5月,陶星读初二时,55岁的父亲陶荣初患癌症去世。

     陶星开始了一边照顾母亲一边读书的生活,一年后以全班第一名的成绩升入岳阳县三中。而比他大四岁的姐姐,高中毕业后来到岳阳市边学电脑边打工。

    读高中后,学校离家里有10多公里,陶星不可能每天都回家,只好委托邻居照看一下母亲,他和姐姐每周末轮流回家照顾。一次邻居告诉他,他妈妈在家里发了病,摔得头破血流。陶星听了心里非常难受。于是,他将妈妈送到了镇上的敬老院,不料几天后妈妈就大吵大闹要回家。

    “一见面,她流着泪将我和姐姐紧紧搂在怀里,久久不肯松手,还一边摇头,一边嘴里含糊不清地说着什么。”回忆起当时的情景,陶星泪流满面,“妈妈啊,这一辈子,无论在什么地方,无论在什么时候,我们都不会丢下您!”

  2006年9月,他在学校附近租了一间地下室,一边照料母亲一边读书。但一个月后,房东因特殊情况急作他用,他们不得不搬出来。新墙镇农技站的刘永红阿姨了解情况后,把母子俩接到家里,不收房租和水电费,他们终于又有了一个“新家”。

  “母亲虽然疯疯癫癫,但她却知道疼我和姐姐。别人给她一个苹果,她会切一半留给我;邻居给她的零食,她都放在衣兜里留给我。”陶星说。他跟母亲能够用几个简单手势的沟通,“我母亲高兴时会用她的下巴靠着我的头‘撒娇’;她还会用手指着我的校徽,又竖起大拇指,意思是说,我是个学生,将来是有出息的!”

  父亲曾告诉陶星,母亲在怀他的时候,一次发病摔倒在马路中央,摔得头破血流不省人事。可是,她刚醒过来,就不停地摸肚子,发现孩子还在,就举起大拇指示意围观的人,意思是孩子还好。“这件事,我一辈子都记得,没有母亲,哪里又会有我呢?所以我照料母亲是天经地义的。”

  陶星说,他最大的愿望就是治好母亲的病。

  责任 最怕妈妈走丢了

  “多想叫声‘妈妈’时她能回应我,即使是一句微弱的回答,我也心满意足了。”

  陶星最怕的事是“妈妈走丢了”。他说,一个月前妈妈曾走丢过一次,他费了好大劲才把妈妈找回来。

  那是今年正月十二的下午,陶星像往常一样下课后小跑回到家。当他推开房门却大吃一惊,妈妈不见了!“妈妈只怕是出事了,快找!快找!” 陶星找遍整个院子,也不见妈妈的踪影。他慌了,急忙找邻居王爷爷借了一辆旧自行车,到外面去找。

  雨不停地打在他的脸上,冰冷冰冷的,陶星毫不在乎。最后,路边一个缝纫店的女老板告诉他,他妈妈朝荣家湾方向走去了。

  一个中年女子被陶星的孝心所感动,塞给他50元钱,让他去坐摩托车找。车在路上颠簸,夜色越来越浓,陶星急得心都要跳出来了。雨越下越大,他全身湿透了,冻得直打哆嗦。他想,妈妈肯定也在风雨中挨冻。这时,他多么希望妈妈就在眼前,“多想叫声‘妈妈’时她能回应我”。陶星心里不停地祈祷“妈妈,千万不要出事”。

  在离县城不到一公里多的311工厂附近,陶星终于找到了倒在地上“哇,哇,哇……”叫喊的母亲。他脱下自己的衣服,用双手拧干水,擦干妈妈身上的雨水和泥泞,把妈妈抱上摩托车。

  回来时已是深夜,陶星泡了一杯红糖水,用勺子慢慢地喂妈妈喝下。随后,他又帮妈妈换洗了所有衣服,轻轻地把妈妈扶到床上躺下,盖上两床被子。晚上11时,陶星才走进厨房给自己做了点饭吃。

    乐观 喜欢唱歌的阳光男孩
  陶星喜欢一边唱歌一边做家务;他喜欢“超级女声” 张靓颖,也喜欢湖南卫视《晚间》栏目幽默风趣的主持人张丹丹。



  尽管生活充满艰辛,但陶星从未向命运低头。他从未以照顾母亲为借口耽误过一节课。他说:“只要妈妈活着,就是我最大的动力,再苦再累也要熬过去,因为我是个顶天立地的男子汉!”

  陶星初三的语文老师孙桂文回忆说,每当她在课堂上讲到孝道和做人时,陶星总是听得最认真,讲到朱自清《背影》、胡适《我的母亲》这些课文时,他甚至热泪盈眶。

  记者发现,陶星喜欢一边哼唱那首《感恩的心》,一边做着家务活。“天地虽宽这条路却难走,看遍这人间坎坷辛苦,我还有多少爱我还有多少泪,要苍天知道我不认输。”可能是他跟歌词里的意境有太多共鸣。

  岳阳县三中团委书记廖娴老师告诉记者,陶星喜欢唱歌、播音,多次被评为优秀青年志愿者、优秀播音员、三好学生、德育标兵。学校青年志愿者组织去镇敬老院打扫卫生,陶星每次都很积极,并没有因为要照顾母亲而推辞。

  陶星学习很刻苦,成绩一直排在班级前十名。陶星也喜欢“超级女声”中嗓音很动听的张靓颖,喜欢湖南卫视《晚间》栏目幽默风趣的主持人张丹丹。

  陶星乐于帮助别人,很有人缘。高一时的同桌尹婉舒说,陶星为向她讲清一个数学题目不惜耗费自己宝贵的休息时间。前不久,学校有位女同学摔成重伤,学校号召捐款,陶星把衣兜里仅有的5元钱捐了出来,这可是他和母亲两天的伙食费。

  节俭 一周生活费不到18元

  1.5升的食油他和妈妈能吃上两个月,40元一袋的米他花了半个多小时讲价才让老板少收一元钱,但当米店老板知道他的情况不要他的钱时,陶星硬是不肯。

  按规定,陶荣初的遗属每年有抚养费4000多元,但陶星的学费就占去绝大部分,母子俩每个月的生活费控制在100元左右。

  前些天,陶星那双破旧的胶鞋进水了,下雨天不能穿。他与地摊老板讲了十几分钟的价,终于砍了两元钱的价,花18元钱买了双蓝布胶鞋。掏钱时,陶星还是很心痛,要知道,18元钱够他和妈妈吃一个星期了。可刚过几天鞋边就坏了个口子,陶星不停地向记者叹气,“这么贵,怎么这么快就坏了!”

  陶星一般是每个月给母亲买一次肉开荤。去镇上的菜市场,他专挑最便宜的买。1.5升的食油他和妈妈能吃上两个月,40元一袋的米他会跟老板讲半个多小时的价,“砍”下一元钱。但是后来米店老板知道他的情况不收他的钱时,陶星却又一定要给钱。

  见陶星伙食不好,学校团委书记廖娴老师特意买了点排骨给陶星,让他炖汤吃。可陶星说,他从来没有吃过排骨,根本就不会做。廖老师帮他做好后,却发现吃饭时他把排骨和肉全让给了妈妈。

  陶星的行动也感动了邻居们,陶星和母亲得到了众多好心人的帮助。今年3月12日下午,王佳良羊角风突然发作,倒在院子大门口,邻居王爷爷和刘永红阿姨急忙将她扶坐在椅子上,又是泡热茶,又是帮她揉背、捶腿、按头……

  学校对面的餐馆老板知道他的情况后,陶星来买饭菜时从不收钱。去年过年时,餐馆老板还把几块腊肉、100元钱送到母子俩手中。
  在陶星住的房子里,墙上挂着一些榨菜,地上也放着一些芹菜、蒜苗等。他说,这都是邻居送来的,“我走到哪里,哪里就有我的家”。
    陶星能有今天的举动,绝不是偶然的。他从小生活的环境,他受到的言传身教,他现在所处的生存状态,似乎注定了他会走上这条与其他“90后”完全不同的人生之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阳光工程 ( 京ICP备10041392号-12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北二街8号1510 邮编:100080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0199号  

GMT+8, 24-9-24 13:23

Powered by Discuz! X3.2 联系我们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