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
楼主 |
发表于 06-12-25 22:42:30
|
只看该作者
九七年,当我第一次见到那位走遍全国的尹小星时,我忽然感到一种震撼,一种让我为之深深敬佩的震撼。那天,他摇着手摇车来到了我的学校,然而从车子上“跳”了下来,右手撑着地面,二只脚拖耷着一步步挪到我的身边。这一幕深深地震惊了我,他送给我一本他的诗集《跪拜人生》。是的,他是在跪拜人生,如果按照他走路的方式,但我总觉得他是在笑傲人生,从他那富有生命张扬力的炯炯目光中(要知道一个被重残折磨的人是很少能看到这种目光的),从他那谈笑中。在前几年,我也曾想走出家门,去走遍全国,但最终由于缺乏一种毅力和自信而放弃。现在,看到了他,我忽然感觉到在他身上有我的影子、我的希冀、我那种躁动的热血。
从生命力的张扬和强健上讲,我是个嬴弱者。
现在,网上关于他的传闻很多,他的人品是有问题。这里我仅仅从他生命力的造型来看,我总感到在他身上有一种激情,一种巨大的生命力量在支撑着他, 他内心深处那份不安的躁动迫使他克服了一步步的障碍。
生命力的强健,这个字用在他身上应该不成问题吧。
对于一个身躯有着残缺的人,真的很需要这股力量。
记得去年我们肢协也组织过各市县的肢残人去苏州进行交流,在一家饭店里,我对那里的服务员这样说:别看他们都是残疾人,他们可都是重量级的太湖石。那些服务员楞楞地看着我,听不懂我的话意。
听不懂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那些残疾人的笑声,他们的自信和他们身上所散发出来的那股力量和生命的强健。
之后,我又见过几位浪迹天涯的残疾人。
走出家门,说说简单其实真的不容易,小星在《跪拜人生》里这样写到:第一次走出家门,当晚来到了南京,天下着朦朦细雨,又冷又饿的他想找个安身之处,但身边一文钱也没有,于是他只好挪到人行道上,前面铺上一张纸,写些什么我想大家都能猜得到,无非是说自己来自江西农村,为了传播自强想走遍全国,现在到了南京没有饭吃没有地方睡,望好心人能帮助之类。这些文字如果写在那些官方的报纸上或许能博得一点别人的钦佩,但问题是现在写在地上,而且与乞讨连在一起,那情况就大大不同了,留给别人的不是你自强的精神,而是你行乞的一种手段,甚至可能是你不择的手段。
是的,你传播自强是你的事,你要走遍全国也是你自己的事,关我们什么事。你没饭吃你干吗还要走出来?如果每个残疾人只要在人行道上一坐,也写个什么自强之类的文字就能博得别人的关爱,把大沓大沓的钞票扔给他,那这些街上将会是一种怎样的景姿,而那些写在纸上的诉苦文章也将是千姿缤纷,说不定还可以成为一册精美散文集。
当然没有这么简单,那些行人在匆匆路过小星面前时,意识里连停下来瞥一眼的想法都没有施舍给他,当然更不会扔钱给他。
上帝给了他一个冷面孔,也给了他一个下马威。
如果说,此时的小星因为这种下马威和人们的冷漠而放弃了信心,那么,现在的媒体将会失去一个充满光环的明星,我们也不可能知道有一位手摇轮椅穿越大沙漠的残疾英雄。
还好,有位小女孩被他的精神和创举所感动,把自己的一点零花钱给了他,一位妇女也从家里拿了二十元钱帮助了他,这点可怜的零花钱终于支撑了他走下去的勇气和信心。
这里,我并不宣扬每个残疾人都象他那样去周游全国,而且这样的人一多,又会产生新的社会问题。我只是强调一个残疾人,只有产生了走出家门的想法,才会有更深层次的思想,也就会产生一种信心。
事实上,残疾人走向社会,走向外界,并不仅仅为了游览,它是一种采集生命活力,增强面对生活勇气和培养自信心的手段和方法。一个残疾人如果连走出家门的勇气都没有,那么让他去自强自立只能是一种奢望。
同时,外面所发生的一切也会给自己一种启迪,一种借鉴,一种掌握如何因人而宜的方法,按照流行的说法叫“互相交流,互相借鉴。
我曾对一位家住八字桥仓弄的残疾朋友说:你的门口就是汽车东站,流动人口多,你可以去那边摆个小摊,总比整天躺在床上好,更重要的是可以改变自己的精神面貌。他说正常人都找不到工作,自己这种情况还有什么希望,只好这样靠低保过日子。
是的,现在很多正常人都找不到工作,何况残疾人。但他没有想到,很多普通人认为常规的道理,恰恰成了不常规。那年我说我想搞电脑培训,问会不会有生意,几乎所有人都说肯定搞不起来,不会有生意的,道理一箩筐。现在,当他们看到了我的一切,只能说是奇迹。
是的,是奇迹,但这个奇迹并不仅仅出现在我身上,现在我们来看看那些同样产生奇迹的残疾人:
陈伟强,无臂青年,如果走在街上,并不会引起什么注意,也没有什么不同之处,除了他脸上那付刚毅的线条和空洞的双袖。但如果说他只要在宣纸上画几个字就足以抵得上一个普通工人苦苦奋斗的一年收入,那就不同了,不但不同,简单让人不可思议。
他现在不但是全国有名的书法家,光是他广告公司里一年的收入,足以养活一个小村的村民。
鲁天青,这位坐在轮椅上,称之为建筑大王的截瘫残疾人,每年在他轮椅下矗立起来的高楼大厦又有多少,那一只只全国性“白玉兰”奖杯足以使他傲视江湖。
陈宝堂,一位每年为国家产生一千多万元税收的纺织老板,每当他来我身边的时候,我总觉得他如一座灯塔,伟岸而高大。从他身上,我感觉到一种力量时时在他的生命中蓬勃积聚和炽发。
丁京华,没有一个绍兴人不知道他,当鲁迅故里那些店铺里的书法爱好者在低价推销自己花了大半天时间书写的《兰亭序》扇面时,当那些游人路过这些店铺前连匆匆一瞥都舍不得施舍给他们的时候,鲁迅祖居深处的一间小小“禅墨书屋”门口却排起了长龙,争买丁京华书写的扇子。
全国人大领导、日本友人,凡是到鲁迅故里,都一定要去他那里买把扇子。
今年十月,我在黄山认识了一位叫程剑的截瘫朋友,他的事业,他的精神风采和他那组织全国首次残疾人黄山游的大气令政府官员都自感气虚。
还有……
这些残疾精英不用我讲,人们只要从媒体上稍稍留意一下就能找到一大堆。他们这些人,不也是产生奇迹的代表吗?
残疾人,他们的性格造型和精神面貌总会或多或少带点残缺,这是很自然的,因为他们特殊的条件和环境所致。这些残缺只有在社会中不断接触,在交流中不断沟通,在借鉴中不断提炼,一句话,只有在不断走向社会,不断吸取蓬勃生活中的生命养料,才会逐渐矫正乃至饱满。因此,当我在看到尹小星、孟辉这些走遍全国的残疾精英们时,他们脸上所散发出来的那种健康、朝气和自信令人陶醉也就不足为奇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