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书危险
倘只看书,便变成了书橱。——鲁迅
读书读得太多,反而会造成一些自以为是的无知之徒。——卢梭
整天泡在书堆里的人并不了解人生。——丘吉尔
这些名言使我想起了“读书的副作用”这一话题。
我曾不止一次地对文学青年说过这样的话:文学之路是危险的。因为在这条路上,把自己的美好年华搭进去而又一事无成、“血本无归”的可能性太大。为什么这样说呢?原因有两个。第一,这个行业的及格分数线太高,不是60分,而是80分。干别的行业,你得不了80分或90分,你的分数还可以是70分和60分,基本上能做到一份耕耘,一份收获。比如,你是一个木匠,你做不了沙发、立柜,起码还能打一个板凳吧,板凳也能卖钱。文学则不是这样,你的作品达不到较高的水准,社会就一点也不需要。这和家具不一样,差一点也能凑合用。也就是说,你打不了80分就是零分,中间没有过渡地带。第二,你打不了80分,不只得零分,你的分数有更大的可能是负数,因为这个行业的负作用很大。一个在文学创作中陷得过深的人,很可能在现实的生存能力方面成为低能者。这和读书有很多相同之处。
我说“读书危险”,并不是在故意危言耸听以制造标题效应,而是说,虽然读书非常重要,但是我们不要忘记读书也有负作用,而且这种负作用有时候会很强。
《红楼梦》是一部好书,但有的姑娘读了,虽然没感染林黛玉的肺结核,却染上了她的多愁善感的病,每天“闻鸡叹气,见月伤心”,“好一个愁字了得”。琼瑶的很多作品也在很多女孩子身上产生了这种“黛玉效应”。歌德的《少年维特之烦恼》曾导致了当时好些青年的自杀。前两年流行的“气功与神秘文化”方面的书也使不少人变得神经兮兮,甚至走火入魔。以上的例子虽然特殊,但其中的规律却值得我们研究。
读书的过程是这样的:我们的眼睛接触到文字,一行行的文字刺激我们的大脑,大脑运用逻辑和想象构成一个新的世界,我们和这个新的世界产生交流,展开对话。仅仅凭着一行行沉寂的方块字,我们就能走进一个个全新的世界,这是读书令人迷醉的地方。但是,如果面对书本的头总是不抬起来看看窗外那可看、可听、可嗅、可触的具体的世界,我们就会逐步地失去对现实事物敏锐的感受能力,对现实生活的种种具体变化的反应能力会逐步地迟钝,处理生活中的具体事物的能力也会降低,在局外人眼里,你会逐步地现出一付“呆相”。很多文凭很高的人在实际工作中的能力反而不及那些经验丰富的低文凭者,原因就在于此。第二,90%的书是由读书人甚至是以读书为生的人写的。读书人的见解来自何处?大部分来源于书。这样书书相因,书的世界就形成了一种半封闭的知识循环。所以有句老话叫“天下文章一大抄”,其结果是那鲜活、具体、复杂的现实被很多书隔绝了,很多书中充斥着陈腐、僵化而不切实际的迂谈,所以在书的世界里好书并不比生活中的好人多。选择书应该小心谨慎,读书更要保持清醒的判断力。
第三,许多伟大的著作是由天才写成的。而天才的特征就是在某些方面才能卓异而在其他方面则一般甚至不如一般人。另外,天才有过剩的精神能量和智力,他们对普通人的“形而下”的要求未必理解。所以,我们在读好书的时候也要结合自己的情况,在清醒地理解自己的前提下独立思考,不要陷入盲目的迷信。例如,有的人读了《老子》,并没有吸取老子丰富玄奥的智慧,却学会了消极;有的人读尼采,没有学会尼采敏锐的思维方式,仅仅学会了狂妄。我们不能说这既是读者的不幸,也是老子和尼采的不幸。
读书并不容易,读书陷入“书呆子”状态并逐步地塑造成书呆子,往往是一个不知不觉的过程,甚至是一个令人陶醉的过程。读书的危险之处也正在于此。
读书应该是读自己。
~~~~~~~~~
by DC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