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阳光工程心理网

 找回密码
 点击这里加入阳光论坛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176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心病”之害猛于虎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03-8-20 19:42:4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2002-10-15 11:16:26)

卫生部最近的一次调查表明,有心理问题和疾病的人群在急剧增加,心理疾病患者已超过心血管病患者,跃居我国患病率的首位,约占20%。专家预测,二十一世纪初,我国心理疾病所占比例还将增加到25%。10月10日是世界精神卫生日,今年世界精神卫生日的主题是:“精神健康,从了解开始”,这说明了人们越来越迫切需要面对的一个问题是心理健康。




本报记者 白超谦



张勇 摄

本文中所要谈及的“心病”,与我们平时常说的心病不一样,而是指医学上的心理疾病。心理疾病是可能引起人的思维、意识、行为轻度到严重的紊乱的心理状态,包括心理问题、心理障碍、精神病等。如果这些紊乱严重地影响到人的日常工作,干扰正常的生活秩序时,就需要及时求助于专业心理咨询治疗机构。


“心病”患者日益增多

谈起“心病”患者日益增多的现象,仙岳医院副院长、著名心理学专家汪斌是以一些翔实的数据来加以充分说明的。据世界卫生组织近年来的调查,全世界患忧郁症的有2亿多人,每年因心理疾病而自杀死亡的人数在逐年递增。我国的情况同样不容乐观,“心病”患者已大大超过10年前,重性“心病”患者达1400万以上,心理障碍者超过4200万,抑郁症的患病率是5—8%,精神分裂症的患病率是千分之八,精神残疾的数量占了残疾人的三分之一。如果我市以150万人口来计算,则“心病”患者最少也有5万人,但实际上可能还不止这么多,《厦门日报》2002年3月1日有篇报道称“厦门的各类精神障碍患者已达8万之多,而且有上升之势。而还不属于精神障碍的青年心理问题、心理障碍者则占青年人群的30%左右。”如果这些都已是事实,我们不能不为之深感震惊和不安!


另有权威资料显示,“心病”患者日益白领化低龄化,重症精神障碍患病率明显上升。心理障碍的发病年龄不断提前,14岁左右出现心理问题的人在不断增多,约占10.2%—14.5%,学龄前儿童的心理疾患也从20世纪80年代的1.5%上升到去年的6%。据统计,厦门青少年有心理问题和心理疾病的约占在校学生的15%—30%。


这些数据有力地告诉人们,在人类攻克了许多医学难关后,自身的心理疾病成了最大的问题。心理疾病如果不重视不治疗,虽不一定会致死,但却会让人生活在痛苦之中,甚至会影响到社会的治安。有为数不少的精神病人没有进行治疗,终日在大街上游游荡荡,成为了乞丐或“疯子”,110每年送到仙岳医院的此类患者就达一两百人。因此,我们必须看到,心理疾病是很普遍的,只不过存在着程度轻重的区别而已。

“心病”危害不容忽视

世界卫生组织预言:到2010年,全世界将有一亿人口患上主导型抑郁症,每年将有近一千万人口自杀身亡。在我国,抑郁症的自杀比率是30%,自杀成功率是10%,有自杀欲念的是80%,各类精神疾病已占全部疾病和外伤致残丧失劳动力的20%,精神障碍成为所有疾病总负担的首位(直接和间接费用),对整个社会的危害和影响令人触目惊心。


“心病”的危害具体还表现在许多方面。比如,时下有许多青少年都有“网络依赖”,深陷其中不能自拔,有的孩子常在网吧通宵达旦“混战”,有时甚至连续多日不回家,父母遍寻不着,只好报警求助,此类事件屡见于报端。


有许多具体的病例也可以很好地说明“心病”的危害性。汪斌介绍说,除主动上门做心理咨询治疗的病人外,他们还每周都要接待一两个由公检法部门转来的病人,要求作精神医学鉴定。曾有一个病人,患有忧郁症,出现扩大性自杀的现象,她先杀死丈夫,再自杀未遂,被公安部门抓获。还有一个女工程师也是这种症状,她担心自己死后没人照料女儿,就先杀死亲生女儿,然后开煤气自杀。


同记者谈起“心病”的危害性时,振明心理诊所的郑振明医师特别强调了心理问题给青少年带来的严重危害。早恋是学生中大量存在的一个心理问题,甚至在初中生、小学生当中也发现不少早恋的现象,由此引起的辍学、打架、自杀的现象也不在少数,许多家长为此整日忧心忡忡束手无策,有的从而还患上失眠、焦虑等“心病”。

“心病”造成的危害事件屡见不鲜,轻者影响工作、学习和生活,重者影响社会和家庭,甚至危及到自身和他人的生命安全,人们千万不能对之掉以轻心。

“心病”有待正确认识


就目前我国的国情来看,人们对心理疾病及其危害程度的了解是十分不够的,对引起心理疾病的各类原因更是认识不足。为此,不仅断送了许多人的前程乃至生命,许多“心病”患者及其家人的生活也为此长久蒙上一层挥之不去的阴霾。


当一个人患有生理病变的时候,亲朋好友往往都会嘘寒问暖表示关心。而当一个人患有心理疾病时,得到的往往不是同情和接受,而是敌意、歧视、污辱。造成这样的误解除与我们的传统观念有关外,与宣传力度不够也有很大关系。时下,有近三分之二的精神疾病患者因误解或害怕遭受歧视等因素而未曾寻求治疗。


汪院长认为人们目前对“心病”的认识还处在肤浅阶段,有的甚至出现错误。有些人一旦患了“心病”还认为自己可以克服,不需要心理医生的帮助。而老百姓对“心病”普遍存在恐惧的心理,有的甚至将之与性病等同起来,认为患了这种病很不光彩见不得人,患者也因此讳疾忌医,轻易不敢让他人知道自己有病,就算去看病也是偷偷摸摸。汪院长还提到,有些农村的“心病”患者甚至还有“治病三步曲”:先拜鬼神,再到综合医院,最后才会转到专科医院。种种迹象,足以证明大部分人都还不明白“心病”到底是什么。


目前,我国社会对这方面的重视程度较低,极度缺乏合格的心理治疗专业人员,这已成为我国心理治疗水平发展的一大障碍。据香港中文大学心理学系副教授梁耀坚称,保守的估计,中国大概有1.9亿人在一生中需要接受专业的心理咨询或心理治疗。而目前国内从事心理治疗的专业人员还不到3000人,精神卫生专业人力资源极度缺乏。厦门的心理咨询治疗行业同样存在不足,与上海、北京、深圳等大城市相比就有相当大的差距,政府的投入还远远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此类病人非常多,不少患者丧失了劳动力,有能力看病住院的人不多,仙岳医院每年都有好几百万的治疗费用收不回来,医院只能自行承担这些亏空,因此仙岳医院的工作人员的收入同我市其它医院相比差距不小。这些现象似乎不太可能发生,但却是存在的事实,应该引起厦门乃至全国各界人士的真正重视和正确认识了。

“心病”还需专业治疗


在厦门大部分综合医院都没有专门的心理科,我市目前专业的心理治疗机构只有仙岳医院的心理科、市咨询治疗中心、振明心理诊所三家,单纯咨询性质的机构也只有两三家。


汪院长告诉记者,曾经有位抑郁症患者不懂得到专业的咨询治疗机构求医,而是跑到综合大医院去看病,结果内科医生当然检查不出什么病来,只能跟他说没病,病人得不到有效的治疗,终因忍受不了痛苦自杀了。出现这种悲剧其实是很不应该的,抑郁症在心理医院完全能够治好。汪院长说,不少“心病”患者乱投医不仅没法看好病,反而花了很多冤枉病,等到转到专业医院的时候,钱花光了病情也被延误了,实在令人深感同情和无奈。


有一些民间心理咨询机构,并没有经过卫生主管部门的批准,只有工商局的营业执照就开始营业。这些机构没有专业的心理医生,只是聘请一些退休老师来充任医生,他们仅仅懂得一些教育心理学,对心理卫生的知识却很贫乏,有的还因此闹过笑话。有位病人属于精神分裂症,已经出现妄想幻觉的症状,这种病人只有使用药物才能控制病情,单靠咨询根本无法解决,但那家个体咨询机构不懂装懂,认为这病不用吃药,以至那位患者的病情全面爆发。看来,有关部门对个体心理咨询机构的管理还有必要进一步完善。


厦门市心理咨询治疗中心的心理医生刘发荣是心理学研究生,他也认为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是件严肃的事情,不能拿病人当儿戏,他认为大部分“心病”不能单以咨询的手段来解决,还是要以药物联合治疗效果才会显著。向他求诊的“心病”患者中,有不少人有过类似的遭遇,刚开始都不晓得要去哪里看,偶然知道某声讯台有开展心理咨询的服务,就像抓到一根救命的稻草,结果才发现声讯台的咨询从业人员的素质很低,他们只会在电话里和你聊聊天,根本无法从专业的角度解决病人的痛苦。


心理专家一再呼吁,如要心理检查或治疗都应该到正规的心理咨询治疗机构,都应该找专业的心理医生,这才能及时有效地治好你的“心病”。




(海峡生活报)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阳光工程 ( 京ICP备10041392号-12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北二街8号1510 邮编:100080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0199号  

GMT+8, 24-9-21 22:33

Powered by Discuz! X3.2 联系我们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