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服药要在医生的指导之下,切切!!)
发展中国家的失眠患者约占普通人群的30-35%,中国在2003年部分城市的失眠调查资料为45%左右。失眠会对白天的功能造成影响,并且与许多躯体和精神疾病关系密切,需要早期治疗以预防失眠变为慢性和避免并发症的产生。当然,药物治疗的策略必须兼顾到药物的镇静与不良反应之间的平衡。过去30余年苯二氮卓类曾作为失眠治疗的首选药物,但近年来随着新型非苯二氮卓类药(如唑吡坦等)的临床广泛应用,失眠的药物治疗出现了新理念——“按需治疗”,即病人在医生指导下根据自己的具体失眠情况或需要服用新型非苯二氮卓类药。因为与苯二氮卓类药比较,新型非苯二氮卓类药(如唑吡坦等)只有镇静安眠作用,且半衰期短(约2.4hrs),只选择性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CNS)omega-1受体(镇静作用),对omega-2受体没有影响(即没有认知和记忆功能的不良反应)。而苯二氮卓类药非选择性作用于omega-1 和 omega-2受体,其中omega-1 受体与药物的镇静作用有关,而omega-2受体与药物对记忆和认知功能的影响有关;并且长期使用还有药物依赖和成瘾的危险。
根据药代动力学可以将苯二氮卓类药分为短半衰期(<3hrs)、中半衰期(8-24hrs)和长半衰期(>24hrs),而新型非苯二氮卓类药因为其半衰期短,治疗失眠很少有药物的残留效应,很少对白天的功能造成负性影响。许多临床对照研究显示,使用唑吡坦等新型非苯二氮卓类药的病人其神经心理测验和记忆能力均较使用苯二氮卓类药病人的评分为好,即使在服药后的1h内可能会出现一过性精神运动和记忆等损害,但7-8hrs后(即次日晨)便与正常无异。如Allain等随机双盲对照比较了唑吡坦(5mg)、唑吡克隆(3.75mg)、罗拉(1mg)和安慰剂使用5hrs后对健康老人(>65岁)的认知功能与神经心理的影响,结果发现最安全的药物为唑吡坦,对学习与记忆等功能没有影响(与安慰剂比较无显著差异)。Berthelon等在健康志愿者中比较了唑吡坦(10mg)、唑吡克隆(7.5mg)和氟西泮(1mg)对次日清晨驾驶反应能力的影响,结果发现唑吡坦和唑吡克隆没有残留效应,只有氟西泮因为其半衰期长有注意力集中困难。
Hesse等复习了近年来非苯二氮卓类药与其他临床药物的相互作用文献,发现唑吡坦、唑吡克隆和扎来普隆是通过细胞色素P450(CYP)多途径分解代谢的,并非象苯二氮卓类药主要是通过CYP3A4代谢的。因此,与许多内科药物合用不会产生过度镇静等药物相互作用。Hajak等检索1966-2002年的MEDLINE发表文献,唑吡坦依赖为36例,唑吡克隆依赖为22例,但根据欧美2001年的处方药量计算,唑吡坦(13.39亿片)是唑吡克隆(6.65亿片)的2倍,因此药物依赖的危险性两者仍相仿,但明显低于苯二氮卓类药的依赖危险性,是属于相当安全的镇静安眠药。对于有呼吸功能障碍的病人,临床上一般禁用苯二氮卓类药物应用于失代偿的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高碳酸血症以及其他有限制性失代偿的肺病患者,但目前使用唑吡坦和唑吡克隆治疗病情稳定的轻到中度COPD的失眠患者未发现有呼吸功能不良反应的报道。另外,唑吡坦和唑吡克隆治疗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的失眠患者不会引起明显损害,但扎来普隆治疗伴有呼吸系统疾病的失眠患者的疗效尚未肯定。
近年来已连续召开2次“国际睡眠障碍论坛”专家会议,就失眠的诊治展开研讨,提出了理想催眠药物的主要特征需具备:快速诱导睡眠,维持时间适当,特殊的药理作用机制,可产生主观睡眠感,对精神运动无影响,无记忆损害,无失眠反弹,无耐受性,无躯体依赖,无精神依赖,无呼吸抑制作用,提高生命质量,可大量长期使用(>6个月),适合老年患者,适合伴有精神疾病的患者,适合高危人群(有成瘾史的患者),耐受性好等。可以预计,失眠的理想药物治疗随着新型非苯二氮卓类药的进一步研究与推广应用将会变成现实。
(注:服药要在医生的指导之下,切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