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阳光工程心理网

 找回密码
 点击这里加入阳光论坛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1221|回复: 1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如何学会爱?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12-1-15 11:36:4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帅得惊动党中央 于 12-1-15 11:49 编辑

总结自身经历,我觉得缺乏爱、排斥爱、不会爱和不能自爱是抑郁和自卑情绪的关键,中国社会缺少爱的教育。

大家来建议一下,如何学会爱和被爱,还请提供这方面的途径和资料。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2#
发表于 12-1-15 11:51:04 | 只看该作者
同求指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发表于 12-1-15 11:57:54 | 只看该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楼主| 发表于 12-1-15 12:10:25 | 只看该作者
找到一本书的目录,是研究爱的

《爱的能力》艾伦_佛罗姆  
      第一章 爱的本质

  第二章 爱的起源
  第三章 多维的爱
  第四章 性与爱
  第五章 性表达出的爱
  第六章 基本的爱:自爱
  第七章 爱与地位
  第八章 缺乏爱的能力
  第九章 神经质的爱:源泉
  第十章 神经质的爱:它的日常表现
  第十一章 爱与孤独
  第十二章 爱与友谊
  第十三章 浪漫的爱
  第十四章 爱与婚姻:矛盾
  第十五章 爱与婚姻:满足
  第十六章 父母之爱
  第十七章 爱的自由
  第十八章 成熟的爱
  第十九章 爱的能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12-1-15 12:13:41 | 只看该作者
推销员读物羊皮卷的节选。推销员要学习爱,我们普通人是不是也要学习爱?

羊皮卷之二   我要用全身心的爱来迎接今天
我要用全身心的爱来迎接今天。
因为,这是一切成功的最大秘密。强力能够劈开一块盾牌,甚至毁灭生命,但是只有爱才具有无与伦比的力量,使人们敞开心扉。在掌握了爱的艺术之前,我只算商场上的无名小卒。我要让爱成为我最大的武器,没有人能抵挡它的威力。
我的理论,他们也许反对;我的言谈,他们也许怀疑;我的穿着,他们也许不赞成;我的长相,他们也许不喜欢;甚至我廉价出售的商品都可能使他们将信将疑,然而我的爱心一定能温暖他们,就像太阳的光芒能溶化冰冷的冻土。
我要用全身心的爱来迎接今天。
我该怎样做呢?从今往后,我对一切都要满怀爱心,这样才能获得新生。我爱太阳,它温暖我的身体;我爱雨水,它洗净我的灵魂;我爱光明,它为我指引道路;我也爱黑夜,它让我看到星辰;我迎接快乐,它让我心胸开阔;我忍受悲伤,它升华我的灵魂;我接受报酬,因为我为此付出汗水;我不怕困难,因为它们给我挑战。
我要用全身心的爱来迎接今天。
我该怎样说呢?我赞美敌人,敌人于是成为朋友;我鼓励朋友,朋友于是成为手足。我要常想理由赞美别人,绝不搬弄是非,道人长短。想要批评人时,咬住舌头,想要赞美人时,高声表达。
飞鸟、清风、海浪,自然界的万物不都在用美妙动听的歌声赞美造物主吗?我也要用同样的歌声赞美它的儿女。众今往后,我要记住这个秘密。它将改变我的生活。
我要用全身心的爱来迎接今天。
我该怎样行动呢?我要爱每个人的言谈举止,因为人人都有值得钦佩的性格,虽然有时不易察觉。我要用爱摧毁困住人们心灵的高墙、那充满怀疑与仇恨的围墙。我要铺一座通向人们心灵的桥梁。
我爱雄心勃勃的人,他们给我灵感。我爱失败的人,他们给我教训。我爱王侯将相,因为他们也是凡人。我爱谦恭之人,因为他们非凡。我爱富人,因为他们孤独。我爱穷人,因为穷人太多了。我爱少年,因为他们真诚。我爱长者,因为他们有智慧。我爱美丽的人,因为他们眼中流露着凄迷。我爱丑陋的人,因为他们有颗宁静的心。
我要用全身心的爱来迎接今天。
我该怎样回应他人的行为呢?用爱心。爱是我打开人们心扉的钥匙,也是我抵挡仇恨之箭与愤怒之矛的盾牌。爱使挫折变得如春雨般温和,它是我商场上的护身符:孤独时,给我支持;绝望时,使我振作;狂喜时,让我平静。这种爱心会一天天加强,越发具有保护力,直到有一天,我可以自然地面对芸芸众生,处之泰然。
我要用全身心的爱来迎接今天。
我该怎样面对遇到的每一个人呢?只有一种办法,我要在心里默默地为他祝福。这无言的爱会闪现在我的眼神里,流露在我的眉宇间,让我嘴角挂上微笑,在我的声音里响起共鸣。在这无声的爱意里,他的心扉向我敞开了。他不再拒绝我推销的货物。
我要用全身心的爱来迎接今天。
最主要的,我要爱自己。只有这样,我才会认真检查进入我的身体、思想、精神、头脑、灵魂、心怀的一切东西。我绝不放纵肉体的需求,我要用清洁与节制来珍惜我的身体。我绝不让头脑受到邪恶与绝望的引诱,我要用智慧和知识使之升华。我绝不让灵魂陷入自满的状态,我要用沉思和祈祷来滋润它,我绝不让心怀狭窄,我要与人分享,使它成长,温暖整个世界。
我要用全身心的爱来迎接今天。
从今往后,我要爱所有的人。仇恨将从我的血管中流走。我没有时间去恨,只有时间去爱。现在,我迈出成为一个优秀的人的第一步。有了爱,我将成为伟大的推销员,即使才疏智短,也能以爱心获得成功;相反地,如果没有爱,即使博学多识,也终将失败。
我要用全身心的爱来迎接今天。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12-1-15 12:41:37 | 只看该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楼主| 发表于 12-1-15 13:47:05 | 只看该作者
爱默生(美国)《人生十论》第六章 论爱
灵魂的每一项承诺,都有无数的履行手段,它的每一种欢乐都成长为一种新的需求。无法抑制的、随意流动的、永远向前看的天星,在最初的善意里已经表现出在普遍的光照中必将失去特殊关注的仁慈。

这种幸福,存在于人与人的隐秘而温柔的关系中。这种关系正是人生的魅力所在:它像一种神圣的狂热,在某个时期突然把人抓住,在其身心掀起一场革命;把他和他的同类聚结在一起,使他维护家庭和社会,满怀的新的同情心,使他靠近自然,增强体魄,开拓想象,给他的性格增添英勇、神圣的品质,缔结婚姻,使人类社会绵延不绝。

缝蜷的柔情与旺盛的欲火的自然结合,似乎提出了这样的要求:只有一个不太老的人,才能绚丽地描绘出这种结合,忠实于每个少男少女心目中荡气回肠的经历。青春的美妙遐想容不得半点老气横秋的哲学,因为它用苍老和迂腐冻结他们嫣红的鲜花。因此,我深知自己会招来非议,“爱的法庭和议会”里的成员会说我过于冷酷、淡漠,不必多此一举。但是,我要避开这些令人生畏的吹毛求疵的人,向那些比我年老的尊长求助。应该说,我们所论述的这种激情,始于少年,但并不止子老年,或者说,这种激情绝不会让忠于他的仆人老态龙钟,而是让老年人也来分享妙龄少女的情怀,只不过方式有所不同,境界也更加高远。因为它是一种火,刚刚点燃埋藏在一个胸怀中的余烬,又被另一个心坎迸发的游离火星烧着,子是烈焰熊熊,愈烧愈旺,而后它用自己的火焰温暖、照亮了干干万万男女,温暖、照亮了全人类的心灵,也因此照亮了全世界和整个大自然。所以,无论我们描述的是20岁、30岁、抑或80岁的激情,都无关紧要。只说初期会落下后期,只说晚期会错过早期的特色。因此,我的惟一希望就是,通过耐心和缪斯的帮助,我们可以洞悉规律,集中描绘一种青春常在、韶华永驻的真理,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能一目了然。

首要的条件是,我们不能过分拘泥子事实,必须研究希望出现的而非历史中的感情。因为每个人看见自己的生活都是面目全非,形容破败,而人生在每个人的想象中并非如此。人们在自己的经历中看见了某种瑕疵,而别人的瑕疵也显得美丽绝伦。融洽的关系使人生变得更美好,给人最诚挚的启迪。现在如果让人重温那样的关系,他一定会退缩、哀叹。唉!我也不知道为什么,反正进人不惑之年后,对人生无限的侮恨栽害了青春快乐的回忆,湮没了每一个可爱的名字。如果从理智的角度看,如果被当作真理,每一种事物都是美丽的;如果只看作经历,则都是苦涩。细节总是郁郁寡欢,计划则是壮丽宏伟的。在现实世界——时间和地点交织的痛苦王国里,忧患重重,满目疮庚,恐惧无穷。对子理想,则有永恒的欢乐,如海的狂喜,所有的缪斯都围着他欢唱。然而,悲痛总是恋恋不舍于一个个名字,一个个人,以及今天和昨天的局部利益。

私人关系,在社交话题中占有相当比例,天性的强烈爱好由此可见一斑。名人的情史总是引人注目的,图书馆里流通最快的也是爱情小说。如果故事里闪烁着真情和天性的火花,这样的小说总是最讨好读者。在日常生活里,有什么比两情绪蜷的场景更加弓!人人胜呢?也许我们和他们素昧平生,也许将来也无缘再见。然而当我们看见他们互送秋波,深情款款,他们就不再是我们的陌路。我们理解恋爱中的人们,也对他们恋情的发展倾注了最大的热情。世人皆爱有情人。人性中最迷人的画面莫过于最初显现的踌躇满志和仁慈宽厚。即使粗鄙之辈此时也能显现文明的曙光。乡野小子总在学校门口调笑女生,但今天他跑进了校门,看见一个可爱的女孩子正在整理书包;他便拾起她的书本,帮她整理书包,于是乎他顿觉与她有咫尺天涯之感,仿佛她就是一方净土。他尽可以在那群女生中横冲直撞,却唯独不敢靠近她。这两个刚刚还是亲密无间的小邻居,现在却学会了相互尊重。女生们走进那些乡村小店,买一根丝线或者一张纸,却同那个圆圆脸、好脾气的店员聊了半天,她们那种天真而又狡黯的神情,谁不想多看两眼?在这个村子里,他们是完全平等的,这正是爱所喜欢的。无需搔首弄姿,女人欢乐、多情的天性就在这些不经意的闲聊中显现出来。这些女孩也许并不漂亮,但显而易见的是,她们和那个小伙子的关系是惬意的、推心置腹的,她们半是认真半是玩笑地谈到阿德加、乔纳斯、阿尔迈拉,谈到谁参加那个聚会了,谁在那个舞蹈学校跳舞了,谈到唱歌了,学校的开学了,还有其他类似的窃窃私语。过不了多久,那个小伙儿就想找个妻子,他一定知道怎么找一个忠贞可爱的人生伴侣,而不用像米尔顿悲叹的学者和伟人似的,总是要冒着这样那样的风险。

有人告诉我,由于我在一些公开演讲中崇尚理智,所以对私入关系也表现了不应有的冷漠。现在我一回想起那种妄论,就会感到一阵畏缩。因为人类就是爱的世界,年轻的灵魂独自飘荡干自然世界中,后来投入爱的怀抱,即使最冷静的哲学家来描述这种恩惠,也会收回一些违背社会本能的话,因为那是拂逆天性的。虽然那种从天而降的狂喜往往只降落于青春年华,虽然那不容分析、无从比较、使我们神魂颠倒的花容月貌难得为中年人遇见,然后,对这些美妙情景的回忆,要比任何其他回忆都要长久,它是一顶戴在白发苍苍的脑袋上的花冠。然而,奇怪的是:经历各种变迁的人们,回顾一生的轨迹,最美好的一页莫过于那段甜蜜的回忆。爱情赋予一些偶然的、琐碎的事情一种魔力,竟至于超过了爱情本身所具有的深沉的吸引力。回首往昔,他们发现,恋爱中的几件平凡小事,竟然比把这些事情铭刻在心的爱情更真切可感。然而,无论我们经历了什么,谁也不会忘记那种力量对心灵的冲击。正是这种力量更新万象,它是一个人身上的音乐、诗歌和艺术曙光;这种力量使大自然更富生机,使昼夜魅力无穷。此时,一点点声音的响动就会令人怀然心动,与一个身影有关的最琐碎的小事也会紧紧裹进记忆的唬拍;此时,一个人一露面,他就日不转晴,一个人一离去,他就念念不忘;此时,那少年对着一扇窗户终日凝望,一只手套、一幅面纱、一条丝带、一个马车轮子也会让他心驰神往。对他而言,没有一个地方太偏僻,没有一个所在太沉默,因为他的思想里已经充满新的情意,更加甜蜜的对话,那是任何老朋友所不能给予的,尽管他们都是最好、最纯洁的人。对他而言,这个钟情的对象的一粼一笑、一举一动,不是任何其他用水写下的形象,而像普卢塔克所言,是“用火烧了瓷釉”的形象,是夜夜摩擎琢磨的对象。

“你虽已远去,但并未离开;不论你在何方,你那凝望的双眸、多情的心跳,仍在他心上。”

人到中年或晚年,回想往昔必然心动不已,因为那时候的幸福还不够幸福,而是被痛苦和恐惧的滋味麻醉了;此人所言,尽得精髓:

“其他的一切欢乐都比不上它的痛苦”。

那时候白昼显得太短,黑夜也必须消磨在痛苦的回忆之中;那时候,因为脑中决定采取的慷慨行动而辗转反侧;那时候月光是愉快的狂热,星星是文字,鲜花是密码,微风谱成了歌;那时候一切事务都那么唐突,街道上奔波的红男绿女不过过眼烟云。

青年用激情重建世界。激情使万物生长,生机盎然,自然产生了意识。现在,树枝上每只鸣鸟都是对着他的心灵歌唱,音符几乎明白如话;他仰头望天,云彩也长出一张张面孔;林中的树木,摇曳的野草,仰望的花朵,都充满了灵性,他害怕泄漏它们似乎在求问的秘密。然而,大自然总是富于同情心,善于抚慰他柔软的心灵。在这个幽静的绿色天地,他找到了一个比人群更可爱的家。

“冷清的源泉,无径的树林,

淡淡的激情欢喜的佳境,

月光下的幽径,所有的飞禽都已人巢,

只剩下蝙蝠和猫头鹰夜半的钟鸣。

转瞬即逝的呻吟——这些才是我们向往的声音。”

请看看林中那位可爱的狂人吧!他是一座充满了甜美声音和华丽景象的宫殿;他在扩大;他有两个人的头;他叉着双手走路;他自言自语;他与草木喃喃说话;他感到自己的血管里奔流着紫罗兰、三叶草、百合花的血液;他与浸润双脚的溪流絮絮而谈。

那种激情,不仅使他深深体味自然之美,也促使他融人音乐和诗歌。人们屡屡在激情的驱使下写出了最好的诗篇,而在别的情况下却不可能。

同样的力量还是他的天性为激情所控制。它膨胀感情;它使粗人文雅,给儒夫勇气。只要有了爱人的支持,最可怜、最卑贱的人也拥有脾皖世界的勇气和雄心。尽管它把他交给了另外一个人,但更把他交给了他自己。他从内到外焕然一新,新的知觉,新的更加急切的意向,以及宗教般庄严的性格和目标。他不再隶属于家庭和社会,他有了一定的分量;他是一个人;他是一个灵魂。

可见,对那个青年而言,这种影响非常巨大。请允许我进一步探讨这种影响的性质。我们正在赞叹美对人的启示。普照大地的太阳广受欢迎,美也一样,它让每个人都对它满意,也对自己满意,而美也似乎因此自得其乐了。那位恋爱的青年不能随心所欲地把自己的姑娘想象得楚楚可怜。正像一棵枝繁叶茂的大树,社会也替自己提供了众多含苞欲放、温柔可爱的信息。因为有了爱,他的眼睛在描绘美的时候,也没有忘记“爱”和“雅”。她的存在使世界丰富多彩。尽管她会把一切卑下的、不值得的人驱逐出他的视线,她也因此补偿了他,通过把自己的存在转化为某种非人格的、巨大的、尘世的东西;如此一来,在他的眼中,这位姑娘也成为尘世间一切美好事物和德性的化身。正因为如此,这位小伙子无法看出他的恋人和她的亲属或者其他人有什么相像之处,而他的朋友则会轻易地发现她象她的妈妈、她的姊妹,或者其他人。这位沉浸在爱情中的小伙子,只会发现他的爱人像夏日的黄昏和璀璨的黎明,像雨后的彩虹和欢歌的飞鸟。

古人云,美就是“德性开花”。那从某个面庞或体态上闪现的不可名状的魅力,是谁能分析的呢?我们柔情缝蜷、情意绵绵,可曾知道这种微妙的感情、飘忽闪光从何而来?如果仅仅归结于生理结构的原因,等于是毁了想象。在我看来,它指的不是任何社会意义下描述的任何友谊或爱情关系,而是某个不可知的领域,指向超群的微妙和甜蜜的关系,指向玫瑰和紫罗兰所预示的事物。我们无法靠近美。它就像白鸽颈项上的光泽,流转不定,转瞬即逝。它和那些最美妙的事物类似,都像彩虹一样,无法占有,无法利用。让?保罗?里希特尔对音乐说,“去吧!去吧!你对我说了一些我穷极一生还没找到,而且永远也找不到的事情。”难道他还另有所指么?同样的流畅,可以从每一件造型艺术作品中看到。一座雕像,刚开始不被人理解,逐渐无人批评,超出标准轨距的限制,只求纵横驰骋的想象与之同行并进,并用行为本身说明它是什么,只有此时,这座雕像才成为“美”。雕刻家的神总在表现从可诉之感官到不可诉之感观的过渡。只有到那个时候,那雕像才不再是一块石头。这种说法也适合绘画。它的成功不在于让人平静和满足,而在于使我们惊讶并激发我们重新努力去追求那不可得的事物。对此,兰多问道,“它是不是涉及到某种更纯粹的感觉和存在的状态呢?"同样只有在下述情况下,人体的美才会魅力无穷,真正成为美那时候,它使我们对任何目标都不满;那时候,它暗示着光辉和满足,而非尘世的满足;那时候,它使观望者体会到自身的渺小;那时候,旁观者会觉得无法占有它,哪怕他是凯撒,就像他无权占有天空和落日的光辉。

因此,我们会说,“如果我爱你,对你而言这是什么?”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我们感觉的自己的所爱不在意志之中,而是超乎意志的。它不是你,而是你的光辉。它在你的身上,但你不知道,而且永远也不会知道。

这就和古代作家津津乐道的那种高级美学不谋而合。他们说,人的灵魂,尽管呈现于人间,却在上下求索着自己的来世,因为它是从那里来到人世的。但是不久它就被太阳照潜了,无法看到今生之外的任何事物,其实它们只不过是事物的影子罢了。因此.神把青春的光辉送到灵魂跟前,这样它就可以把美丽的肉体当作回忆前世美好事物的依托;于是,男人向能看见那个灵魂的女人奔来,在观照她的身体、动作和智慧的时候体会到了最大的快乐,因为它向他揭示了真正的美的所在,以及美的起源。

然而,如果灵魂和物质交流过多,灵魂也会变得粗俗,错误地把满足寄托在肉体之上,那它只能获得悲哀,因为肉体无法履行美的承诺。但如果接受这些景象的暗示以及美对心灵的提示,灵魂就会穿过肉体,降落在对性格的欣赏之上,而恋人们就是在言谈和行动中彼此观照,由此进人真正的美的殿堂,美和爱的火焰越燃越旺,熄灭了卑劣的感情,就像照耀着火炉的太阳熄灭了炉火一样,他们也因此变得纯洁、神圣了。通过与那些优越的、高尚的、谦逊的、正义的事情交流,恋爱中的人就更容易理解高贵的事物,也更加容易理解爱和美。于是,他从爱一个人身上的这些品格,推广到爱一切人身上的这些品格;而那个美丽的灵魂也仅仅是供他穿行的一道门,带他进人那由所有纯真的灵魂所构成的世界。在他的爱人所在的那个世界里,他会更清楚地看到任何斑点和污迹,因为这都是她的美从这个世界沾染而来的,他也能指出任何一个斑污。让他们都感到高兴的是,他们都能指出彼此的缺点和妨碍,并且能在克服的过程中互相帮助,彼此安慰。由于在众多灵魂中看见了神圣的美,由于在每个灵魂中把美与从世界沾染来的污迹分开,那恋爱中的人便踩着清洁过的灵魂的梯子,攀上至高无上的美,攀上对神性的爱和理解。

各个时代的智者所讲的爱大致相同,这个理论既不老也不新。柏拉图、普鲁塔克、阿普列乌斯讲过,皮特拉克、米开朗琪罗和米尔顿也讲过。一种地下的谨慎用控制世界的语言主持婚礼,另一只眼睛却在地窖里搜寻,导致最严肃的讲话也带有一种火腿和碾槽的气味儿。那种关于爱的理论.真实地流露了对这种地下谨慎行动的反对和指责。那种享乐主义影响了对青年妇女的教育,枯萎了人性的希望和感情,宣扬什么婚姻的意义不外乎家庭主妇的节俭,除此之外女人的生活没有别的目标。到了这种时候,情况不堪设想。

但是这种爱的梦想,尽管美丽,只不过是人生戏剧中的一幕而已。在自内而外的过程中,灵魂不断扩大自己的领地,就像将石块投进水池,光芒发自天上的星星一样。灵魂的光辉首先照耀最近的东西,照到每一个用具和玩具上,照耀着保姆和佣人,照耀着房子、院落和过往的行人,照耀着家庭周围的社交圈,照耀着政治、地理和历史。然而事物不断地按照更高级、更内在的规律组合自己。邻里、大小、树木、习惯,人,渐渐失去左右我们的力量。因果关系,真正的相象,对灵魂和环境的和谐的渴望,进步的、理想化的本能,逐渐占据上风,不会再从高处向低处倒退。如此一来,甚至是被人们奉若神明的爱,也必须一天天地非人格化。最初这是不露痕迹的,一对青年男女通过相邻的窗户暗送秋波,眼中充满了理解,充满了对今后的期待,但他们想得很少。草木生长,首先是从茎皮和叶芽的萌动开始的。那对男女从暗送秋波开始,接着就会互献殷勤,然后浓情似火,海誓山盟,最后结为夫妻。激情和它的对象浑然一体.灵魂体现为肉体,肉体被赋予了灵魂。

“她的纯洁的、雄辩的血气用她的双颊说话,而且动作显得如此显豁,人们简直要说是她的肉体在思考。”

罗密欧如果死了,就应该化作一颗星星去装点天空。人生有了这样一对典范,除了追求朱丽叶——或者追求罗密欧,就再也没有别的目标了。黑夜,白昼,学问,才华,王国,宗教,都包容在这个充满了灵魂的形体中,包含在这个随物赋形的灵魂里。恋人们喜欢耳鬓厮磨,喜欢海誓山盟,喜欢比较他们的体贴。独自一人时,他们就追忆对方的身影,聊以自慰。他或她是不是看见了正让我销魂的同一颗闪烁的星星、同一朵正在消逝的云彩,读着我喜欢的同一本书,感受着同一种感情?

他们掂量着自己的爱情,估算着利益、友谊、机会、财产,发现他们乐意用一切来赎回那种美,那可爱的人,只要她毫发无伤。然而人类的命运正降临在这些孩子的身上。危险、悲哀、痛苦向他们袭来,就像向所有人袭去一样。爱在祈求。它为了亲爱的伴侣而向“永恒的力量”立约,姻缘由此缔结。它为自然界的点点滴滴都增加了一种新价值,因为它把整个关系网中的每条线都染上金辉.把灵魂沉浸于一种更新更甜美的环境中,但是这种结合仍然是一种暂时状态。鲜花、诗歌、珍珠、誓言,甚至另一颗心里的家,并不能总是满足那停留在肉体里的神圣的灵魂。在每个入灵魂中的灵魂,由于渴望完美,会在别人的行为中发现醒凝、缺陷和失调,惊讶、痛苦和抗议由此而生。然而,把他们吸引到一起的,正是美好的征兆、德性的征兆;而这些德性就在那儿,不管他们多么暗淡无光。它们层出不穷,吸引力继续存在;但是体贴改变了,不再有征兆,而是依附于实体。这就补救了被伤害的感情。与此同时,生命慢慢延续,它实际上是一场把各种可能变换组合的游戏,利用了每个入所有的智慧,让每个人都认识到别入的强和弱。因为在彼此的心目中,他们应该代表人类,而这正是这种关系的目的和性质所在。世界上存在的一切,已经知道或者应该知道的一切,都被巧妙地编织到男人和女人的机体里。

“爱配给我们的那个人身,像甘露一样滋味甜美。”

天旋地转,世界时刻在变。住在肉体这座庙字里的天使和妖魔邪恶一起出现。所有的德性把它们联为一体。如果有了德性,邪恶也就被人所知,他们现身后便逃之天天。恋入们一度如火如荼的体贴被时间冷静在各自的胸怀里,激烈减弱,但范围增加,它变成了一种彻底真诚的理解。他们毫无怨言,心甘情愿地担任那些男入和女人份内的职贵,并用那种最初的不能忘怀的激情,快乐而自由地推动彼此的计划,不管它是否存在。最后他们发现,那些魔力的神奇表演——都是暂时的,就像建房的脚手架一样,都有一个预设的目标;而那年复一年净化心智的就是真正的婚姻,这是从一开始就准备好了的,只是他们意识不到。一男一女两个人,天赋不同而又各自相关,把这些目标关在一座房子里,在婚姻中度过四五十个春秋。看到这些目标,我就一点也不奇怪为什么从小就如此强调这一时刻,我也毫不奇怪洞房装饰得那么美,原来天性、智力和艺术以及礼物,要和新婚贺词、婚礼乐曲互相竞赛呢。

我们被培训得能够胜任一种爱,一种不分性别,不论人格,不厚此薄彼的爱,它只是到处寻求德性和智慧,目的是增加美德和智慧。我们是天生的观察家,因而也是学习者。这就是我们亘久不变的生活。然而,身不由己地,我们感觉到自己的爱情不过是夜晚留宿的帐篷。尽管缓慢而痛苦,爱情的对象还是会变化,就像思想的对象在变化一样。有时候爱情统治、吸引着人,并使他的幸福依赖一个人或一些人。但是人们很快又看见生机盎然的心灵——万盏长明灯火照亮了它的弯苍,而像乌云一样掠过我们心头的热烈爱情和恐俱最终会失去它的明确指向,和上帝融为一体,以最终取得自身的完满。我们不必害怕因为灵魂的进步而失去,灵魂永远值得信赖。像爱这样美丽、诱人的东西,只会被更加美丽的东西所接替,所取代,如此这般,直到永远。


http://www.360doc.com/content/12/0111/06/200521_178657367.shtml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
 楼主| 发表于 12-1-15 13:51:41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
发表于 12-1-15 19:22:04 | 只看该作者
好着眼点的帖子,中间的太长了,收藏起来慢慢看,我也研究过爱,与大家分享下,爱自己,就是永远支持自己,善待自己,永远站在自己这边,无论疾病,挫折,贫穷,失败,发生了任何事情自己都是自己的朋友,不要苛责自己,批评自己,埋怨自己,要永远鼓励自己,赞美自己---是呀!我们不够爱自己,对自己不好才生病的,也和原生家庭的思维模式有关,不过一切都还来得及,我们可以对自己好起来,从而学会爱自己,接纳自己。
    爱别人,是只有在爱自己的基础上才能真正的爱别人,爱别人就是象很会爱自己那样对待别人,能站在别人立场上想问题,说话,做事。
    亲爱的们我们一起加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
 楼主| 发表于 12-1-16 18:08:22 | 只看该作者
懂得自爱最得人爱
摘自出版书《女人厚黑学》

  自爱是万爱之源,学会爱自己,方能成就世界上最伟大的爱。若想成为一个受欢迎的魅力女人,请从爱自己开始吧!唯有了解自己并珍爱自己,才能有一颗清澈的心去爱人,并享受被爱!
  法国版《 ELLE 》曾经对女性做过一项调查:“假如能使受访者诚实答复,你最希望我们能从你的恋人或丈夫口中,打探哪些真心话?”大多数受访者的答案,就是想知道另一半是否还爱着自己。
  “他还爱我吗?”或许也是你午夜梦回时看着枕边人的背影,想问却问不出口的话,然而,在此之前你是否忽略了另一个问题:“你还爱自己吗?”你最贴心知己的伙伴,不外乎就是自己。因此,身为女人、恋人或是妻子,如果连你都不曾珍爱自己,那有什么理由期待你的男人还爱着你?
  每个人都值得被爱,但你若是懂得疼惜自己、善待自己,你身边的人会更能感受你的魅力,赞扬你优雅可爱之处,让你加倍自信,展露生命的光彩,良性循环。
  有时候,女人会很轻易地爱上一个男人,并为他不爱自己而心碎;但是,却不知道怎么爱自己。爱自己的技巧并不难,回想任何一段恋情初始时,你的他对你是何等细心?他会为你的生日准备礼物,宽恕你迟到的小毛病,关怀你生活起居的细节,专注聆听你的喜怒哀乐;这让你感到温暖的一切,并不是只有男人可以给予,同样的,你也可以自己做到。
  ■ 做自己的圣诞老人
  你有独立的经济能力,就不该凡事伸手等待别人施舍。你可以选择大胆争取,也可以更上一层楼,直接成为自己的圣诞老人;订出你的努力目标和奖赏,然后慢慢去实践。一份小礼物,是鼓舞自己前进的动力,实质上的肯定会带来自信心,帮助你迎向那些更庞大的计划,或更困难的挑战。
  ■ 多一些宽容,少几分自责
  印度奥修禅师曾说:“学习原谅自己,不要太无情,不要反对自己。你会像一朵花,绽放的过程中,将吸引更多花朵。石头吸引石头,花朵吸引花朵。如此一来,会有一种优雅的、美妙的、充满祝福的关系存在。如果你能寻得这样的关系,将之升华为虔诚的祈祷、极致的喜乐,这样的爱,将使你领悟到神性。”试想,如果你凡事都加诸怨恨,对自己都没有足够的宽容,又怎能要求你真正懂得何谓爱人呢?
  ■ 适时把自己摆在第一顺位
  没有人可以十全十美,有时你自认尽善尽美,对别人来说,却总有挑不完的毛病,挫折使人疲惫,只会让你陷入消极的恶性循环。在工作、生活种种压力之下,你每天为自己留了多少专属时间呢?试问:你是否常常感受自己的心情?偶尔自私是无伤大雅的事,适时将自己摆在第一顺位,学习拒绝不合理或违背自己原则的要求,你也可以活得更轻松自在一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楼主| 发表于 12-1-16 18:14:49 | 只看该作者
在由瑞典小镇NYBRO驶往斯德哥尔摩的火车上,同行几人热烈地聊着女人之间的话题。中途,我要求和邻座交换座位。“为什么?”对方不解。 “因为我们聊天时,一直都在往一个方向扭脖子呵,左右换下,以免时间长了脖子酸痛。”

  “对啊!怎么没想到!”在座异口同声,纷纷感叹真是做健康杂志的,这样的细节都能想到。

  其实,这样的经历怕谁都有过的吧?我也是有过类似教训才学乖的。那一次在飞行中巧遇多年不见的朋友,两人把座位换到一起一路从上海聊到北京,下飞机时发现脖子都僵到一边了,只能继续保持飞机上的左右关系,否则视线都不及彼此。  
  
  那之后就会举一反三。比如朋友在MSN上发牢骚自己的老颈椎问题,曾问“除了扭脖子操、定时休息、少对电脑这些人尽皆知、但没人能做到的老三样说辞外,你们还有没有实际地能改善电脑和颈椎关系的方法?”我说有啊,你可以不时换下电脑屏幕的位置啊,隔两天就把电脑从桌子左边换到右边,脖子就不至于一个方向劳损了嘛。

  其实是很简单的事情,简单到都不会往那个方向去想问题。就像我们的很多生活智慧,其实都非常简单,简单到我们常常会疏忽了那还是一种智慧。

  每次乘坐飞机,都会听到那个关于氧气面罩的安全须知。听了千百次的要先自己戴好再帮身边的小孩子云云,都没有特别留意,也没有去问为什么,直到在专辑《我爱我》中看到这段话,才恍然大悟,助人先要自助,就像爱人先要爱自己。可是我们往往会忽略了这至关重要的一节。

  就像“我爱我”这个话题,乍一听恐怕也会惊诧:这难道还用说吗?在这个自恋到自私的时代,难道有谁不是爱自己的?

  对,没有谁不爱自己,但真正是不是、会不会爱自己,却是一个问题。比如说,你每天为自己真正预留了多少ME TIME?恐怕都忙于应付各种需要了:为家人,为工作,为朋友……即使在一人独处不需要应酬谁时,我们是不是也常会忘记要应酬自己?而依然在行为上或者脑子里惯性地应酬着这个或那个,或者自觉在鞭策自己,去充电,恶补情商或者管理经?

  不是的,不是这样,不是这些。爱自己,不是以物质贿赂自己——一掷千金并不见得是犒赏了自己;不是拿成就激励自己——成功也不见得能喂饱你;当然更不是以男人之眼苛求自己——他的爱情小说未必是你最喜欢的角色;不是为别人的期待而要求自己——别人都满意了你是不是真的就满意?

  所以,那些都不是爱自己的真义。因为那些都不能真正地滋养自己。ME TIME就是专属自己的时光,没有动机,没有功利,没有交换,只是让自己充分自在地舒展开来,感受着自己,感知到自己,然后才知道,如何才是真正爱自己。

  “爱自己是万爱之源,学会爱自己,因为这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
 楼主| 发表于 12-1-16 19:16:32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帅得惊动党中央 于 12-1-16 19:24 编辑

《自爱的艺术》 出处 http://bbs.0538.com.cn/thread-597426-1-1.html


1. 什么叫自爱?
这个时代,一个人干什么工作。做出什么样的成绩,以及他拥有什么样的地位和财富,要比他是个什么样的人,他拥有什么样的品质和心灵更为重要。在这样一个时代里,自爱迄今为止还不是我们这个社会的话题,更谈不上作为教育我们子女的目标。结果是,很少有人去爱-既不爱自己也不爱别人。其影响我们可以在世界范围内观察到。

大多数人还没有意识到自爱的可能性和重要性。更重要的是,只有爱自己才能爱别人。耶稣基督在近两千年前就阐明了这一道理;“像爱自己一样爱你周围的人。”


由于几乎所有的人类问题都可归结到爱的缺乏上,所以重要的是,应该让更多的人知道。什么叫爱自己(和别人),需要哪些内心的发展步骤来到达爱的彼岸。


我们理解爱的最重要的一点是,爱意味着认识。这不仅指的是用眼去认识,还指的是用各种知觉在不同的方面去认识-用身体,用感觉,用思想。为此必须尽可能地敞开自己。因为你对自己敞开多少,认识自己多少,也就爱自己多少。同时你需要在内心树立起一种观念;你永远-在任何情况下-是值得爱的。


为了学会自爱, 你需要树立起爱自己的目标。


自爱就是:


我从内心深处知道(我不仅是这么想的),我


是值得爱的,


不管我觉得自己怎样,


不管我想什么,


不管我举止如何,


不管我外表如何,


不管我身体好还是不好,


不管我生于哪种家庭,


不管我做什么工作,


不管我做出什么样的成绩,


不管我拥有什么,


不管我一生中到现在为止做了些什么,


不管我是什么或干什么……

我知道,我不一定要有什么表现,做出什么成绩或干出什么名堂,才值得爱。


我不需要为此干点什么
我知道,没有人能否定这种评价-我是值得爱的-即使有人不接纳我,无情地对待我,甚至歧视我。


我不能丢掉这种价值观

我知道,我还是值得爱的,即使有人不爱我,不愿爱我或者声称不能爱我,因为我这样或那样。在这种情况下,我知道,这种人还不在或不想在或不能保持在爱的状态下,因为他对别人还不是一切-例如某些性格或举止-都能接受并(或)容纳。

我知道,我还是值得爱的,即使有人批评我或对我说三道四。


我不需要干出什么名堂
自爱就是:


向自己敞开,使自己能感受周围和自身的一切,也就是说,


可以让自己去认识,从中受到触动。

同时并不对自己的“好形象”感兴趣,而是坦白地承认自己当时的立场,自己的感觉、想法,自己的身体要对自己说些什么以及自己对现状和人们作出的反应。

自爱就是:


愿意接受自己和自己所做的一切,不加任何评论或批判。

自爱就是:


给自己以足够的重视与关注,以便自己能常自爱就是:


与自己要意见一致,这就是说,身体内部所有的主管器官都是清醒的,都在听我说,由我的意识所控制着。

自爱就是:


与自己有着一种休戚与共、心心相印的关系。

自爱就是:


做自己生活以及所经历、所领悟和所发现的事物的主人,并对其承担责任。

自爱就是:


我怎么样对自己很重要,但这是按照自己的而不是别人的价值观来评判的。

自爱就是:


不要脱离世界其他部分去观察自己、体验自己,而要把自己作为整个世界的一部分来理解。

自爱就是:


给生活一个方向-这个方向是从自己心灵深处有意识地制定出来的-并一直沿着这个方向前进。例如“我要变得清醒”,或者“我要使自己成为一个有爱心的人。”

自爱就是:



绝对赞同自己并保持下去-不管发生了什么。


自爱是以内心有意识的学习为基础,其目标是,一个人要超越自我,不断地充实自己。


自爱对于我们来说并不是与生俱来的,但是我们自身有能力在一个较长的学习过程中在自己身上培养这种自爱。


早在童年时代,我们的父母亲就该引导我们朝着这一发展方向前进,但是那时他们自己也没有学会。因而不能完成这项任务。


所以我们大多在成年时才不得不领悟到,有人需要我们的关注和爱,这人就是我们自己。


当你把上面的话读完时,你会有好多种可能来对你刚刚所听到的自爱做出反应;


-会欺骗自己说,你已经做到了自爱。


-会为自己辩护,声称什么是自爱你知道得更多。


-会贬低自己说,你在这方面还没做到自爱。




-你会气馁地说,你永远也不能做到这一点。




-你会高兴地说,你终于明白了什么是自爱。


-当然你也会老老实实地指出,你内心已培养了这种自爱。


-你要对自己诚实-如果你想要达到目标的话。

-你不要让自己气馁,这一点无论如何都是至关重要的。



这儿我描绘了一个过程的结果,为了使你看清目标,力争达到目标,具体的步骤我还会详细地描述。


没有人要求你要达到目标或必须达到目标-除了你自己之外。

整个世界是一条路,要一步一步地走,每走完一步你会感到轻松些,满足些-为你的努力加油吧。


不管在什么时候,

由于“生活”使你痛苦,

你从小就封闭自己,

现在你必须明白,

如果你一直封闭自己,

“生活”就会使你痛苦。
2. 自爱的重要性
    如果你要过一种清醒的生活或想变得幸福,做到自爱是不可或缺的。
    因为自爱就是面对自己,与自己进行沟通,就是你对自己来说很重要。只有从这点出发你才能发现,什么阻碍了你的幸福之路,什么能真正使你幸福,你需要什么来使生活得到满足。
    只有这样你才能得到幸福。否则的话,你总会觉得少了点什么-其实少的就是你自己。而没了你自己你就不能再发展,因为为了使自己得到发展,首先你必须知道;你在哪里?什么构成了你的全部?你的过去对你有何影响?你需要哪种发展来找到生活的使命?
    因此不断地与自己接触是很重要的, 从而你能感受到你身上发生的一切。你受到的感动、感触以及你身体里不对劲的地方。
    你身上发生的事情,要比你周围发生的更为重要。你会看到,当你听从内心时,你也就会更好地应付外界生活。
你的内心、你的内在真实是你每天能有所作为的源泉。重要的是,要把自己与之联系起来,以其为出发点生活。如果你不和自己的内在真实相联系,你就会失去更多,永远漫无目的地走完你的人生。
    你身上有好多不同的主管器官,每个器官都需要你的关注。你要倾听你的心声,这很重要,它会告诉你,何处何人对你最适合。当你真正地感觉到你的身体时,它会告诉你,它确实需要什么营养和治疗,或者它迫切需要什么来康复。你只有注意了你的感觉,你才能看到, 人和事物是如何使你受到触动的。你只有注意了你的思想,你才会发现,你想要什么,你害怕什么,你如何督促自己等等。你只有和你的直觉相联系,才能对自己了解得更广泛。
    你只有遵循自己的创造力,你才会知道,哪些颜色和形式,哪种声调和动作,也就是说哪种表达方式你可以运用自如等等。
    人们通过倾听自己,感受自己,追踪自己,放弃对自己的控制,从而表达自己,表现自己,有助于自己更好地了解自己,更多地认识自己。只有这样你才能真正领会你内在的重要性。
你是否自爱,取决于你的感觉如何,你想些什么,你如何看待生活和人们,你是否热爱生活,以及你如何了解人们的相互关系。

当你爱自己的时候
当你爱自己的时候,你身上就有一种明显的基本感情。你自身会感到安全和保险,你对自己来说一切都好, 因而你得以自由地在各方面该是什么就是什么,该怎么样就怎么样,而其他人也可以在各方面认识你。你从这一牢固的基础出发来对待生活,你就很自信。任何事情都不能如此轻易地使你惊惶失措,尽管你受到了感触和感动,尽管你对人们和现状作出了反应,表明了自己的态度。你并不把生活当作是一种威胁,你知道,你能够驾驭自己的生活。你有了自信心。人们对你也没有什么危险,你把他们当作自己的队友和战友。你可以毫不怀疑自己与他们有摩擦。当你爱自己时,你才会知道,在自己的生活中,你是多么重要,而且
不久你也会愿意把别人看得比自己更重要。
你不孤立自己,你寻找着与别人的共处,你知道你需要通过他们来认识自己以经历人生。

当你不爱自己的时候
    相反,当你不爱自己的时候,你就缺少了一切事物的基础。你就像一艘没有船长的轮船,因而你抓住一切合适的东西。你大多数时候感到没把握,很容易紧张。生活、人们以及未来使你感到害怕,因而你从外部寻找庇护。你必须取悦于别人,当有人不喜欢你时,你就怀疑自己。你必须不断地努力来适应各种各样的要求。你必须掩饰自己,压制自己生活中不为人所喜欢或不符合别人对你的要求的那部分。你必须小心谨慎,当心自己,约束自己。每件小事你都觉得受到伤害。别人每句响亮的话或一个批评马上使你不知所措。你很快就有了负罪感,马上想到自己做错了什么。
    你宁可不相信别人,特别是他们要你做点什么时。你不能真正接受别人的称赞,因为你不能相信他们确实说的是你,因为你一点也不认为自己这么好。当你和别人在一起时感到不舒服,你就把责任推给别人,并且越来越孤立自己。你感到自己软弱而又不讨人喜欢。
    当你热爱自己时,
    你就是强者。
    当你不爱自己时,
    你倒不如说是个弱者。
    坚强地对待生活的人,与某些软弱无力、没有信心地走向人生的人相比,当然有着不同的体验。
   两种截然不同的行为,其结果在每个人身上都可以清楚地看到:
    一个自爱的人,愿意从生活及其困难中学到点东西,并视之为一种挑战。他会一直善待自己或者想要学会做到这一点,他会看重自己,关心自己。
一个不自爱的人,会在危机和困难的时候,宁可对生活产生怀疑,因为他把自己视为生活的牺牲品,很少相信自己。他情愿毫无兴趣地对待自己,既不看重自己也不真正关心自己,甚至常常无情地对待自己。

一个自私自利的人认为,
这个世界只有他一个人。

3. 自爱与自私的区别
    由于常常把自爱跟自私混淆起来-自私的人认为他是自爱的-把自爱与自私等同起来,所以自爱被认为是不道德的,在这里,我想详细地描绘一下自私自利的人,以便澄清这两者之间的区别。我的愿望便是每个人能分清自私与自爱的区别,不再一味地自私自利下去。因为自私是自爱的最大障碍。
    分清自爱与自私的区别,对于那些担心关心自己和看重自己就是自私自利的人来说,是极为重要的。
    自私的人和自爱的人,其中心观是一致的;即每个人把自己放在自己生活的中心。然而, 其核心是完全不同的;
    自私的人围着自己转,把目光往外看,看看可以“获取”些什么。他相信,“拥有”能带来幸福。他甚至一点也不关心自己的存在,自己怎么样对他来说也不重要。
自爱的人把目光对准自己,涉及各个方向-他做事为了自己,也为了别人,就因为他愿意付出。他对自己的存在感兴趣,自己怎么样对于他来说很重要。

人怎么会变得自私的?
在我们这个时代,大多数人或多或少地被教育成自私自利的大家。作为“未来”的自私主义者,我们在童年时就学会首先关心自己的利益,差不多只围着自己转一并不真正地去认识自己。因为我们没有学会把目光对准自己,也不对准别人,而只是对准在外面能够得到的东西,使自己吃饱、满足或幸福,或者至少为自己解解闷。别人的愿望和需求很少放在我们眼里。
就是在与家人的共同生活中我们也没有学会为了我们的家庭、我们生活的共同体,力所能及地做点事(许多孩子对每周日的洗濯就真叫太多了!)。我们学到的则是先要为自己,有时甚至不考虑别人。
    此外,我们还学到,首先要重视自己的成绩,这一点在幼儿园和学校里不断地得到加深。因此我们学到了相互竞争,而不是重视我们所在集体的整体成绩和利益,以及培养对此的兴趣。
    越来越多地,我们只注意自己个人的利益,不关心世界的其他部分。大部分的环境灾害可归结于这种行为。
    另一部分人被引导或多或少地否定自己-一切为别人而做, 很少甚至一点也不为自己去做-这只是同一基本模式的相反一面。这类人也没有学会认识自己和满足自己真正的需求。例如,一个护士认识不到她需要给人治疗-不管是哪种形式-她只看到外表的疾病,并想从外表消除这一疾病。她对自己表示认可,可也期待着外界的认可,当有人拒绝的帮助时,她几乎不能忍受。
    这类人为了得到爱或承认,做得很多。虽然很少是无私的付出,但他们比起纯粹的自私自利者,为别人还是做得更多。即便是一位看上去是多么无私、为家庭做出了一切的母亲, 也是被她要求得到外界认可的强烈愿望所操纵着。她通过把自己和家庭尽量地等同起来,来扩展她的自我,“我要好成绩”,“我要成功”等等。这是她为了自己所需要的,她也经不起批评。
在我们这个社会里的每一个人为我们作出了生活榜样-即使表现形式不同-我们越来越加深了这一观念;只为自己谋福利。每个人都是这样,我们为什么要不一样呢?“这会很傻的”, 我们心里会这么想。就这样, 一个自私自利的人诞生了。

自私自利者的哲学
    自私自利者的人生哲学是什么呢?自私自利的人把注意力主要集中在自己身上,变本加厉地把别人排除在自己生活之外,除了别人在某种形式上对他有用的时候外。他几乎不向外敞开自己,只把自己包裹起来。随着时间的推移,他还是只围着自己转,宁可把自己封闭起来,他的目光只是朝着外面。他重视的东西主要是:
    不吃亏;
    尽量多地获取;
    不需要太多地付出;
    保持权利;
    自己不想听到或看到的事,不扯到自己身上;
    只想一个人取得成功;
    增加自己各方面的价值,如名望、财富、产业等;
过得不比别人差;
没人得到的比他多, 没人比他更有所作为等等。
    一个自私自利的人看不起别人。他关心自己的优点,对物质要求有明显的优先权。自己怎么样对他来说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自己有什么或会有什么。他的注意力放在外面;别人对他的看法如何,他在别人那儿是否重要 因为他为了自己的目的需要他们。他个人的道德品行有时候因之而丧失殆尽。
    只是由于需要,由于对别人或社会有益,在没有好处或没有获利的情况下,他也会偶尔去做某些事情。他必须直接从中有所得到,他的利益对他来说一直很重要。“这给我带来什么?”是一个自私自利的人最常提的一个问题。
    因此,人们可以通过许诺给予金钱、名望或权力来诱使一个自私自利的人做某些甚至伤害到别人的事。自私的人内心退缩不前,自己怎么样对他来说无足轻重,他也察觉不到这一点,因为他几乎得不到可以使他意识到自己处境的反响。他从自己的行为出发认识不到需要改变,因为他宁可把自己看成是静止不变的。正因为这样,他还想让时间去适应他而不是相反。
    缺少什么-例如他找不到伙伴-并没有成为学习的动机,反而加深了他的自私自利。他从不想到要学点什么-正是借助于此,这一体系才得以维持。
    即使随着时间的推移,由于对别人的态度,自私自利者的处境越来越不好过,他也不会将此归结于他身上有什么不对的地方。相反,他得出了这么一个结论;迄今为止他也许还不够关心自己,于是他决定当即开始只想着自己,只做自己想要的事等等,这进一步加深了自我的封闭。
    由于如此密切地与自我相连,自私主义者强烈地认同这一观点;如果这种模式受到外界的威胁,他认为不得不死去。因为他从没学会把目光对准自己,从而发现自己怎么样;他也不知道,他真正需要什么,什么对于他的幸福很重要。他只是相信,他关心自己,可是一点也看不到自己真正的需求。因此自私主义者大多是永远也吃不饱的,给予别人的很少。他们更相信,人们应当给予他们什么。此外他们不能允许周围的人认识自己,与自己发生摩擦。
    在与同伴的关系中,自私主义者不想看到或听到,自己带来了什么,自己的举止起了什么影响,需要他做些什么,他很少对别人表示关心,一切都要尽可能地围着他转,他却保持不变。结果是同伴之间不可能或很难进行真正的交流,以互相了解, 互相学习。当两个自私主义者碰在一起的时候,结果当然就更为明显了。这样,一种交往常常变成一个战场或一条艰苦之路。
当一个自私主义者的交往失败后-因为一种没有学习的交往迟早注定要失败-他自以为是地说,与这些人打交道就是不行, 因为……(他为此可以找到一百个理由)没有同伴更好些, 他不需要交往,因为……无论如何这和他没有任何关系。这样,他会更加从这些人当中退缩出来,越来越多地按照这种方式生活-他不再需要任何关系,以致于他的生活变得越来越不跟人来往了。结果他成为一个固执的独身者或独行者。
    由于绝大多数人接受这种自私主义模式,同时并不知道同伴关系对于拓展自己的存在非常重要、必不可少,所以越来越少的人赞成交往,结果是整个社会变得越来越没有交往了。反过来,这又导致了越来越少的人能够在同伴关系中学到爱。
自私自利并不卑鄙也不糟糕,因为它是一种经过训练的模式。但这种模式毕竟阻碍我们内心的发展,阻碍卓有成效的人际共处,阻碍我们去充实生活。我们只有认清这一点,才能摒弃自私自利。自私自利是人类发展的最大障碍之一,同时也是我们这个时代的弊病。自爱能够治愈我们的这种弊病。

缺乏自爱的原因
1. 导致缺乏自爱的原因
    缺乏自爱的原因很多。很少只是由一种原因造成的,大多是同时由几种原因引起的。
    两种主要原因几乎可在每一个人身上找到;一个小时候得不到爱的人,就不可能有透过爱的眼睛被人们所认识、接受的体验。结果是,这类人由于有了得不到爱、不为人所认识和接受的体验,从而也没有学会认识自己和接受自己。

最基本的体验:非爱
爱是一种意识形态,要求有一个持久的意会过程。可是许多父母亲在他们的发展过程中还没走得这么远,去追求这种形态,因而还不能去爱他们的孩子。同样,只有少数父母给予自己的小孩绝对的支持。极少数的人小时候有爱的体验,有的只在很短的时间或瞬间,父母双亲或者只有母亲或父亲给自己的孩子以绝对的支持。
一个孩子要学会自爱,就需要被爱的体验,因为如果没有这种体验,那么他就既不知道自己是值得爱的,也不知道自己可以在各个方面顺其自然地发展。同样,一个孩子需要被人认识、被人接受的体验,从而学会认识自己,接受自己。
    一个孩子如果没有被爱的感受,没有每时每刻都值得爱的把握,他就会看轻自己。他就不再敢经历以及表达家长认为“坏”的东西,使自己更加适应家长的愿望和想法。

父母的谎言
    除了上述这种最基本的体验外,孩子还不允许察觉也不允许揭露父母有关爱自己孩子的谎言。这一点对于大多数父母来说是忌讳的。孩子在惩罚-不管是何种方式-的威胁下,再也不提到这一点。
    由于大多数小孩遵守这一禁令,把非爱从自己的视野中渐渐抹去-即使他们受到虐待-他们不但没看到非爱,还视之为爱,因而他们背离了自己内在的真实,从而也背离了自己。后果他们丧失了自己的一部分,因而往往迷失在错误的事情或方向中-物质主义、极端主义等等-或者成为信奉某种意识形态的一个派别的成员等等。
    由于这种抹去,使得我们寻找充满爱的、健康的交往的主管器官失灵了,使得我们小时候或年轻时,以及成年后对非爱视而不见。这让我们一再得到很多令人失望的体验。

自我闭锁
    缺乏自爱的另一个原因是,一个人在小时候、年轻时或长大后闭锁自己,因为他:
    不愿感受因缺少家长的爱而引起的痛苦;
    认为无法忍受别的痛苦,无法忍受软弱无力的感觉;
    不想感受一种体验,例如受虐待-不管是肉体上还是心理上;
    想避开事物或人们;
    不想看到自己的问题、无能或弱点及其阴暗面的某个部分;
    不愿学会某些心理调节能力, 比如释放情绪-尤其在生离死别的时候。
这种行为大多在成年后得到巩固,僵化成一种不愿去认识的行为,尤其是涉及到自身的事情。作为“平衡”,他建立起一种牢固的自我形象,这种形象没人可以“侵犯”和怀疑。其结果是,他越来越少去认识自己,从而也不能爱自己。

品行不端
    缺乏自爱的又一个原因要从这方面去找:我们在小时候就不得不从学习中知道,并非我们身上的一切都没有问题,或者说我们在某些地方品行不端。
    如果我们做了某一件事,感受到某一件事或者按照自己内心的真实待人接物,使我们周围的人根据他们的价值观觉得不喜欢,或者使他们有麻烦时,不是我们的表达就是我们整个人被称为“坏”或品行不端。为了避免别人品头论足,我们开始自我评价或自我批判,使自己适应大方向,不再让人产生品行不端的感觉。

自身的阴暗面
    一个小孩为了成为人们所确定的那样,即在别人眼里看来是不错的小孩,就会不可避免地把一切没有被评价为“好”的东西抛掉。他开始否定自己,压制自己;他否认自己的感情、思想、看法和行为方式,抑制或渐渐地抹去自己的内心状况,或不愿感受自己的内心状况。
    这样黑点就一个个地发展起来了,随着时间的推移扩大而成阴暗面。在这个阴暗面里隐藏着一切人们不愿向自己和别人表露的东西。这部分东西,这些人自己也不喜欢。
    可是人们只能把自己作为一个整体来爱,爱不能割裂或分割开来,这个阴暗面极大地阻碍了自爱。
    同时,一个不表露自己或不敢表露自己的人,往往不重视自己。

不容纳自己
不容纳自己的后果:就是一个人学会了在许多方面不接受自己。这一点通过他对自己的评价(这个评价是他从别人那儿乖乖学来的)得到了加深;这一评价在他身上引起了如此糟糕的感觉,以至于他无论如何都不能正视自己。这会导致他使自己不断地变坏或者在许多方面自暴自弃。
    当然,不容纳自己也可能是一种诡计,用来防止别人对自己作出反应。它也可能是为自己不“能”正视自己或不爱自己的一种辩护,或者是不需学习的一种借口。

不想学习
不想学习也是缺乏自爱的一个常见的原因。因为如果一个人不从生活中学点什么或者常常抗拒学习的话, 那么他总会对自己有点失望,觉得百无聊赖,毫无目标,因此也不会真正容纳自己。这样又导致了同一后果;他不自爱。

自私自利
    一个自私自利的人并不想要正确地认识自己。因此他宁可把自己视为一个十全十美的人。为了使自己在自己及别人面前过得不错,他当然得压制、隐藏以及抹去许多东西。此外他很容易得到自爱的假象, 因为他往往围着自己转。
由于自私自利阻碍了一个人的发展, 他就不能迈向自爱,

不愿意认识自已
    人们为什么不自爱的最重要原因之一,是他们在构成自己的所有方面不认识自己,或者更确切地说,不愿意认识自己。这是由于我们小时候没有为爱的眼睛所认识,因而没有学会把目光对准自己,把自己或别人在自己身上看到的一切视为好的,值得爱的。因为只有充满爱心的父母才会认识孩子的一切,对孩子作出反应,而不用“好”和“坏”来对孩子加以评价,也不贬低孩子,认为他们品行不端。同时父母保持着对孩子的关爱,即使是在生气或伤心的时候。在这种气氛下孩子才能学会认识自己,热爱自己。
    没有爱心的父母只看到孩子身上什么他们喜欢,什么不喜欢。当孩子正好是父母不希望的那样,比如吵闹、调皮捣蛋或任性时,父母就用这种教育方式来处理;认为自己的孩子品行不端,不值得爱。同时他们往往也不再给孩子以关爱。
    孩子身上因此就不会培养起最基本的感觉-不管这个孩子实际怎么样-品行端正,可爱。相反,孩子相信只有符合别人的期望他才是个好孩子;其他的一切都不允许表露出来,有时甚至连在心里有这种感觉都不行,比如当他妒忌的时候,当他认为自己对的时候。这样的话, 他就不能学会经历人生的一切,认识自己的一切。同时,他培养了自己的一个符合周围人的价值观的形象(本我),并依此行事。为了做到这一点,他开始自我控制,只表露符合这一形象的东西。这个形象久而久之固定下来,从而使已成年的他很难接受其他认识自己的方式。
当一个人由于受到的教育,缺乏在每种情况下认为自己对或可爱的土壤时,他难以在自己的各个方面认识自己。因而他宁可不正视自己,相反却封闭自己,拒绝比如在自己身上出现“不符合期望”的东西,或者对应该看到的东西加以否认、否定,甚至排斥。这样,他越来越少地认识自己,最终失去了自爱的基础。
你可以
在自己的人生中
扮演主角
或一个配角-
完全随你所愿。

2. 阻碍自爱的一切因素
    一切阻碍自爱的因素归根到底就是阻碍一个人去认识自己,或者在某种方式下限制或削减他的表达,或者迫使他从外部或自身对自己加以掩饰、伪装,或压制自己想要说的话-不管是由哪种行为规范或行为方式所决定的。另外,角色和规范也导致人们不去正视自己。此外,人们对待自己的方式也是阻碍人们自爱的一个因素。
既然如此,人们怎么会去爱自己看不到或几乎看不到的东西呢?人们怎么会看到不允许表露的东西呢?这就是说,人们只能从自己身上看到自己允许感受和表露的东西,或者至少知道其存在-也就是人们正在感觉、想像或在自己身上感受到的东西。因此,自爱与一个人的活力紧密相连。一个人越恬跃-我指的不是玩得积极-他就越有可能做到自爱。

行为方式
    每种旨在不去认识自己-也就是说,不了解自己或不让自己了解事物的行为,诸如:
抵制;
否认;
掩饰;
假装。
    所有阻止别人认识我们的诡计和一切走向封闭的行为方式;
冷酷无情;
不愿去感受;
不愿表现自己;
一贯正确;
争斗;
只想到自己;
唯利是图;
自私自利。
都会导致越来越远离自爱。

角    色
    每种不负责任的角色同样也阻碍了自爱。对自己行为不负责任导致自己不能真正地认识自己。
    为了维持这种内心的自我欺骗,他必须使自己变得局部失明,从而使他在自己和别人面前封闭起一部分。这自然是以其内心的明了和自己的活力为代价的。因为如果他在扮演的角色中真正地认识自己,使自己意识到前因后果或自己的责任心,他就不能在自己面前对所扮演的角色承担责任,或者他通过认识达到另一种行为态度。
    有形形色色不负责任的角色, 例如以下的受害者角色:
失败者;
吃亏者;
受害者;
受歧视者;
小孩;
病人;
弱者;
笨蛋。
    这类受害者的角色,其特点是自己从不在所经历的事情中去寻找关系,而一直从自己以外寻找原因;他找不到伙伴,其原因并不从自己身上找,而是“因为再也没有好的伙伴了”或者没有人要他。他这样或那样,“责任”总是在外部。
    他最好的借口是:“我不能……”
    他很容易追究别人:“你没有足够地重视我,所以我这么好攻击”等等。
    要是他有责任心的话,就会们心自问:我身上有什么东西使我无吸引力甚至得罪伙伴?这样的话,他很快就能发现自己的真实,因此而有进步。
    举个例子:我们假定有个人进入了“病人”这一受害者的角色-说是个角色,是因为他尽管有“病”,可是既不去搞清楚自己身上有什么东西使他不舒服,这种疾病与他有什么关系,也不真正去关心自己的身体,使之痊愈。他唯一做的事情是:受苦并抱怨自己的“命运”。
    这类受害者角色的反面是强权角色;
暴君;
勒索者;
拒绝者;
自私自利者(可能属于这类-但不一定是)。
    这些“滥用权力者”掩盖自己内心的问题;他们外强中干,只有通过采取强权的方式-不管是以拒绝的形式(说不),还是用肉体或心理上的暴力,抑或依靠金钱、工作和宠爱的手段-才能艰难地实现自己的目标。
    他们对自己的冷酷无情以及所做事情的后果不承担任何责任。给别人带来什么,对于他们来说是无所谓的。
    比方说,要是一个暴君看到只有通过暴力才能实现他的目标,同时也看到这会伤害到自己和别人的话,他当然就不能在自己面前再为自己的所作所为进行辩护。如果他不想放弃这一角色的话,他就必须什么都视而不见。
    其他的角色还有:
    什么都不想要;
    无所谓。
其实质也是无责任心。因而必须有人来帮助他,使他说出自己的意愿甚至代替他说出意愿。“无所谓”就是类似这样;并不存在一切都无所谓的人,因为他也要干活,也要挽救人际关系等等。
    什么都不想要或无所谓的人,不需要去冒险,因而也不需要承担做错事或受到不佳反应的责任。
    许多不愿意承担责任而扮演了一个适合自己的角色的人,大多把责任视为压力和负担。他们害怕面对自己还不能做的事情或自己(和别人)本身不喜欢的东西。
    这类角色被用来避开“不舒服”的东西。其后果是:这类人不由自主地成了内心学习和自爱的障碍。

规    范
    所有制约性的社会规范,其目的在于我们必须以某种方式、方法待人接物;或者我们不允许怎样行事处世,这限制了人们的生活,因为一个人的情绪经常不同于他应该或必须的那样。
    例如:
    必须一直有礼貌;
    必须一直友好;
    必须一直(高雅)可亲;
    必须一直富有感情;
    必须一直热情。
    或者;
    不许冷酷无情;
    不许富有挑斗性;
    不许言而无信。
    当一个人愿意屈从这类社会规范时,表明他缺乏自爱。一个自爱的人决不愿意这样。
    许多人之所以不放弃这种规范,并进一步地退缩,是因为他们不想被拒绝或得罪别人。
    很早-在小时候-就有人教会他们,他们身上的某些部分,如感受、想法和举止是“不好”的,甚至如果他们表露出自己的这些部分,他们就是“不好”的。可是因为没人愿意觉得自己不好,所以他就放弃一切可能会显得是这样的东西。
    有些特别倾向使自己变成适应的人,如此长久地禁止自己这种“不适当”的、不想要的、不愿承认的感觉(如愤怒、好斗)或自己的其他部分,直到自己再也感觉不到、再也感受不到为止。这样,这类人收缩了自己,对自己有一部分视而不见 从而失去了与内心真实的联系。

对待自己的方式
    你在对待自己时所做的一切:
    为了不让自己感受到自己;
    不让自己尽情地享受;
    为了不表露自己;
    为了使自己没有一个健康的身体,你恣意吃喝;
    为了不让自己有个清醒的内心,你不给自己足够的重视;
    同时拒绝学习或不想关心自己;
    当你同情自己的时候,却不给自己大力的帮助。
    这一切,都会使你越来越远离自爱。
那么,如果你想做到自爱的话,就必须反其道而行之,也就是努力去做一切能带动你向前发展,使你更健康、更富有活力的事情。
这还要求你放弃某些特别的行为模式, 比如:
    把自己与别人相比较;
    不认可自己;
    老是把自己说得一塌糊涂;
    不相信自己的感觉;
    使自己的自我价值取决于别人;
    觉得自己比别人更好或更坏;
    只在你付出了什么的时候, 才认为自己有价值。
    不过,在你做到这一点之前,你必须先在自己身上找到这些模式,并且领悟到这是一种对待自己的无情方式。
你把这些至今为止阻碍你自爱的障碍看得越清楚,你就会越早地做到自爱。无论如何这是非常必要的,否则的话,谁来关心你呢?

没有受到爱,
并不丢脸。

不自爱的后果
1. 当一个人不自爱的时候,对他有什么害处?
每当
你感到活得很累;
你不能享受生活;
你艰难而又费力地走过人生;
你主要是在行使职责;
你特别无力地生活着;
你的生活中没有什么乐趣;
你疲惫不堪、无精打采而又没有活力地生活
你少有成就;
你看轻自己;
你在每件小事上批评自己或责骂自己;
你常常不重视自己;
你认为自己不重要;
你不原谅自己的错误;
你残酷无情、严厉而没有退路地对待自己
你很少重视自己的内心;
你充满恐惧;
你不表现自己;也不允许别人来认识你的一切;
你不想从自己的错误中吸取教训;
你怀着不信任的态度与人们打交道;
你和人们无法沟通;
你找不到朋友;
你害怕别人的接近;
你在自己的生活中看不到进步;
你的生活中没有幸福……
    那么,极有可能你至今为止既没有在生活中体验到爱或很少体验到爱,也没有做到自爱。这就是说;你现在正为这种情况的后果而“痛苦”。
    对你来说,知道缺乏家长的爱对你会有怎样的影响,这是非常重要的。因为了解了这些影响,将会使你不再责备自己,而是当作动力,来到达爱的彼岸。
    从根本上来说,当一个人没有受到或只是短暂地受到家长的爱,他的心里就会产生心灵创伤和缺乏症状。这样,他整个的人和全部的精力就会受到削弱。
    后果是当这个人不爱自己时,这种情况大大地加强了。因为如果这个孩子或青年(或许是成年人)能够尽可能快地被一个或几个有爱心的人引导到自爱之路上去,那么他才能减轻心灵创伤的影响,然后在这些人和自爱的帮助下,一点一点地得到治愈。这样,他本人和他全部的精力在这一过程中就会得到加强。尽管有这些内心伤害,长时间来他还是能好好地生活和工作,并且在极难得的情况下坦诚地对待大多数人,因此,只有在更为密切的沟通中,这些非爱的伤害才看得见,才感觉得到。往往要到不能正常运作时,他或他周围的人才能认识到,这个人有严重的心理障碍需要治疗。
    非爱的害处比绝大多数人想像的还要大。最为严重的后果在于一个人对待自己所采取的态度导致了以下情况;
    自我评价能力很弱或不存在;
    自尊心很弱或不存在;
    缺乏自信心;
    自我信任感很弱或缺乏;
    自我表达能力受到控制;
    缺乏自我责任心;
    自我意识很弱或缺乏。
    自我评价,自尊,自信,自我信任感,自由表达自己的愿望,自我责任心以及自我意识等内在行为是构成每个人个性的支柱。它们是有助于加强一个人的自我,支持一个人内在发展的力量。这种力量使人能掌握人生,生活在内在的自由之中。
    如果缺乏这些行为,或这些行为被严重削弱,一个人就会感到软弱无力,不知所措。他很难做到驾驭自己的人生;他难以保持富有成效的快乐关系,享受生活,过得幸福;这使得他无节制地饮食、酗酒、服药丸或吸毒;躲进受害者或病人的角色中,进入永久性的软弱状态之中,发疯,甚至自杀,来试图逃避现实。
    缺乏这种基本力量的后果是,出现了各种各样、情况严重的问题, 如:
    意志薄弱;
    自我闭锁;
    过度的害怕/恐惧症;
    内心狭隘;
    适应性差;
    没有活力;
    依赖于各方面;
    对自己(或别人)的毁坏;
    沟通能力弱或缺乏;
    搞不好关系;
    拒绝内心学习;
    拒绝认识自己等等。
    人与人之间不断增长的好斗和暴力现象的绝大部分,如虐待妇女和儿童,滥杀动物以及破坏大自然等,都在于从事这些行为的人从来没有体验过爱,也从来没有在自己身上容纳过爱,因为一个人只有做到爱,他才能和万物连结在一起,关心自己及其周围的一切。
    非爱的行为也是一种力量,不过它对人类以及整个自然界(包括动植物)的影响是破坏性的。
    只有越来越多的人在自己身上容纳爱的力量,只有他们把爱当作原始自然力来对它开放, 从而能重新爱自己,爱别人,爱整个自然,我们才能阻止这种在全世界活动着的破坏力量。
    由于好多人既不知道自己由于父母亲的非爱而遭受到伤害,也不知道作为后果他们不爱自己和别人,因此某些人往往一生都带有这种伤害的痕迹,而且还常常为了自己的本来面目而斥责自己。只有洞察了前因后果,人们才能迈向全新的道路,也就是通向爱的道路。
    自我评价,自尊,自信,自我信任感,自我表现,自我责任心,以及自我意识,是一个人个性的支柱。这些支柱的承受能力取决于一个人能否完全生活在赋予他身上的自由之中, 他是否还被束缚于所受教育和其他外部影响之中。
    此外,自我意识还是自我认识的一种工具,它有助于人们塑造一种符合自己心灵最深处的天性、愿望和需求的人生。
    如果一个人不自爱的话,那么至少其中的一种个性支柱-从而导致整个人-被削弱了。这种状况就像一所基础不稳的房子,在沉重的负担下随时有倒塌的危险。
这些个性支柱同时也是一种交往方式,是人们建立起与自己富有成效的关系所需要的。

你给自己的评价怎样,
你就有怎样的价值

自我评价能力很弱或不存在
    如果一个人拥有健康稳定的自我评价能力,那就意味着,他一直认为自己是好的,值得人爱的。当他自己或别人在某些情况下对他这个人感到厌烦时,当他犯了错误或在自己眼里没有做好一件应该做的事时,他也很少对自己的价值产生疑问,更不会常常对它加以否定。他对自己的评价也不依赖于自己的成绩、外表或别人的承认上。
    这就是说:一个有着健康的自我评价能力的人,已经学会把作为一个整体的自己及其举止行为同他的表达方式区分开来。他知道,他不只是他所表达的那部分。
    然而,我们的举止行为和我们的表达方式应该服从于我们对自己的内心评价,以便我们能够朝着某个方向发展。为此,每个人都必须树立自己的价值观,并要按照这一价值观生活。比如,当我决定要做一个有爱心的人时,对于我来说,知道何时我会深情而何时我会无情地行事,这是很重要的。这不是为了禁止自己的无情行为或将其视为不好,而是为了使自己意识到离自己的目标有多远。
我们人类是万物之灵, 因此我们永远是有价值的,是值得爱的。我们是有价值的,就因为我们是人,是造物主之杰作。没有人可以否认我们的这一价值,就连我们自己也不能。这一与生俱来的价值,每一个人都必须在生命进程中的任何时候,不是通过家长就是通过自己来获得,并在万不得已时对它加以保护。它一定要成为对待自己的一种内在行为:

我是有价值的
    可是这种内在行为只有在小时候父母亲用同样的方式对待孩子时才能树立起来。可惜的是,在儿童教育中一直充斥着另一种行为。
    当我们不是按照家长希望的那样表现或表达自己,当我们做了某件使他们陷入麻烦或他们不能接受的事时,我们的价值就遭到了危险,我们中的大多数人就是这样长大的。不是我们的举止行为在父母眼里不好,而是我们整个人,当然是因为他们自己也是被这样对待的。
    因此我们很早就相信,必须由别人-首先是我们所爱的人-对于我们的价值作出确定,使自己依赖于他们的评价上。这样我们就开始寻找赞扬和认可,因为这对于我们来说,意味着我们“很好”。我们想方设法避免责备,因为这对于我们来说,意味着我们“不好”,也就是不值得爱。这样的话,我们学会了相信自己的价值并非始终不变,随时有可能变小或完全消失。这真是一个灾难性的信念!
    当你使自己依赖于别人的评价时,你就把控制你的权力交给了他。这样的话你就严重地受人操纵。别人可以充分利用这一权力,你只有做他要你做的,成为他希望的那样,或者你没给他带来什么问题时,他才认可你。这样的话你可能不再过着自己的生活。因为我们中只有少数人能够有这种体验;即使他们有些性格或举止方式遭到了拒绝或反感,引起了伤心或失望,他们还是既品行端正又很有价值,所以只有少数人散发着天生的自信,表明他们拥有稳定的自我价值观。
    于是,那些没有学到自己永远是好的、有价值的观念的人,在危急的关头决定采取某种对待自己和别人的基本态度。
    交互行为分析总结出三种基本态度;
    我好,你不好;
    我不好,你好;
    我不好,你也不好。
    每种行为隐藏着不同的困难;
    第一种态度大概是最容易的,可是由于它本身不能承认别人,所以这类人在与别人交往时会陷入困难,久而久之极有可能把自己与别人孤立开来。
    第二种态度可能便于与别人的交往,然而对于这类人来说,和别人在一起真正感到舒服是很困难的,因为由于他们不容纳自己,因而也就得不到他们心里盼望的别人的认可。
    第三种态度包含着对自己和别人的不信任。这往往导致许多毁坏性的状况和人际关系-如果有这种状况和关系出现时。一个愿意学会自爱的人,会越来越看清自己的价值。
那么,一个人能够实现的态度则是:

我好, 你也好
当我们学到,我们是万物之灵,因而在每个情况下都是有价值的,值得爱的,我们就会把它传授给别人,尤其是给我们的孩子,这有助于避免地球上的许多痛苦。

自尊心很弱或不存在
    一个人拥有多少自尊心总是和他小时候从家长那儿得到多少尊重分不开。换句话说;这一行为是自己或者借助于别人的帮助获得的。
    如果你小时候得到了这种尊重,那么你就愿意在各个方面重视自己。例如,你身体保持健康或更加健康,你不做损害自己的事情,你看重自己的感情和思想,你探寻内心的目标,你解决自己的问题,你追求头脑的清醒和自己的幸福,你重视身体和心灵的需求及自己的愿望,你致力于自己的发展和成长,你说出一切对你重要的事情。
    同时,这也意味着作为一个人你尊重自己,不管你个人怎样,就因为你是一个人,是万物之灵。
    归根到底,你总是非常重视自己,使自己能尽心尽力,不把别人看得比自己更重要。
另外,你还努力使别人也重视你。这不是要他们爱惜你,遵守你硬塞进来的-常常是狭窄的-界限或者不停地赞扬你,而是要他们把你当作一个人来重视,尊重你所表达的事情、态度与感情,不贬低你。
  如果你愿意尊重自己,
别人也会尊重你
一个不爱自己的人,很少给自己这种尊重,因为他没有学会看重自己身上的一切。由于自尊心不存在, 他变得自私自利,并且相信只要实现了一切外在的愿望,他就会变得幸福。自我尊重是自我认识过程中一个重要的因素。因为当你重视自己、尊重自己时,你就可以安静地观察自己是谁。同时你可以平静地主张无论是谁,都要尊重你的人格。你不应被你的同伴所左右或打倒,只因为他把“自己”挣来的钱心甘情愿地与你分享;或者允许你的上司挪揄你,只因为你“可以”在他那儿工作。你不要长久地处在一种使你一直筋疲力尽或心烦意乱的场合,例如你要拒绝一份使你受到伤害或你必须否定自己人格的工作。

自信心缺乏
    自信心是一个人对待自己所采取的一种内在行为,如果他从小就允许表达自己的一切,而不被人贬低,不失去父母的认同。
    自信心与自我信任感是紧密相连的,这就是说,当你对自己没有把握时,你往往也就很少有或没有自我信任感。
当你缺乏自信心时,你就不能确定构成你的一切,你看世界的方式,你想在这个世界上要表达的东西,你能接近的东西,对你很重要的东西以及你视为正确、重要的东西-这一切是否对,你是否可以表达出来,并且如何表达出来。这样你就使自己依赖于别人的看法和认可;你的举止言谈是他们所喜欢的,那你就没事了,变得有把握了;如果不是这样,你就会越来越丧失信心。
信心只有在
  自己身上找到。
    这样的话,你就成了周围环境的傀儡。你周围的人能很容易地操纵你;他们奉承你,赞扬你,认可你或给你表面上的承认,以此轻而易举地把他们的愿望、想法和目标“强加”给你, 而你却相信,这是你自己的愿望、想法和目标。
    要掌握、控制一个不自信的人是相当容易的。只要有人态度足够明确,做出好像更为重要、更为聪明、更有知识、更有把握的样子,或者行使足够的或轻或重的权力,他马上就会把强者的角色让位于这个人, 因为他太没信心与这个人进行对抗。
    另一种对待自信心缺乏的形式是用一种信念-认为自己是最伟大的、最棒的、最有实力的(无论如何比别人更好),并孜孜以求-来掩盖(作为一种保护)自信心的缺乏。这里有一些职业角色特别适合;领导、医生、教师等等。这些人通过他们所扮演的角色得以控制自己没有信心的感觉,假装非常自信,同时索取更多,获得更大的成绩,可是他们必须不断地证实自己,决不放弃他们的控制。他们的自信心建立在不牢固的基础上,有朝一日当他们受到批评、攻击,或遭到挫折、失败时,人们就会看到,他们假装的“自信心”是如何一下子崩溃的。
    因此,一个没有健康的自信心的人很少能够容纳批评,很少允许甚至不允许错误或缺点。
也有的人生活在两重性中;缺点和假优点。他们暂时获得了保护伞,使自己比别人更好,并力图加以证明。
你相信自己
  能做到的事,
  你就能做到。

自我信任感很弱或缺乏
    自我信任感是自信心的姐妹。这种内心行为也是从小学会并用以对待自己的,如果父母充满信任地对待他,相信他有所作为的话。
    一个从小到大就拥有自我信任感的人,认为自己非常重要,相信自己能够学会对待人生,与人交往。他和自己进行沟通,感受自己的感情、思想和感官体验,并相信他本人的这些判断。他已经在好多方面尝试过。凭着他对待自己的经验他了解自己的长处和短处,允许生活在自己的长处和短处之中。他相信自己能够学会想要学会的东西。他有着自己的想法,并知道如何维护这些想法。他相信自己在必要的时候能够显示出所容忍的限度加以保护自己。他相信自己能够处理自己的问题,接受与别人的冲突,并与别人一起加以解决。他相信自己能够驾驭困难的情况,忍受可能出现的痛苦。他相信自己能够与人们保持联系,为他们所喜爱。
    相反,一个人由于父母的对待方式和自己对待自己的方式很少或没有获得自我信任感,往往认为自己无足轻重,不甚重要。而对所有其他人,他则认为比自己更重要,更好,更可相信。他不仅怀疑自己的能力,还怀疑自己的感觉、看法,不相信它们。因此他经常感到没有信心,很容易被别人弄得失去信心。
    后果是他越来越背离自己内心的方向,倾向于生活在别人的印象、愿望、想法和目标之中。由于这些大多是外在的因素,因而他往往纠缠于表面现象,如派头、外表、着装、别人的认可等。因为实现这些目标在大多数情况下要花许多时间和金钱,通常留给自己用来发现并实现理想、梦想及幻想的精力和时间就很少了。更不用说由于大量的工作他忽视了自己的内心和身体,几乎不能关心自己的需求。
    一个人由于缺乏自我信任感,特别害怕犯错误,害怕失败,害怕失误时不被认可,宁可走向被动。他很少尝试新的事物,回避生活的挑战,尤其是回避他还没有能力做的事情。这样既不能使他和自己的能力相联系,也不能使他和自己的长处以及学习能力相联系。这反过来又导致了他越来越不相信自己。
    一个采取这种方式的人不相信自己有能力控制某个知识领域或工作领域,学会使他真正愉快的东西。他在小时候-以后长大了还是如此-就满足于拥有贫乏的知识和平庸的能力,长大后只愿意做对他要求不高(即使这些工作很危险)或对他没有益处的工作,例如使用某种化学品或类似物品的工作,这类工作他不需要特别的学习和成绩,对他来说显然是相当舒服的。这样的话,他的资质特别是能力和天赋退化了,因为这些资质由于缺乏学习和挑战,不能得到发现。
    不太相信自己的人,也不会在任何方向上有什么抱负,因为反正他不相信能达到什么目标或引起什么结果。
他也很容易沉溺于安逸之中。所以他情愿“生活”在电视机前,而不为自己寻找任务,创造并领悟人生的契机。
在与别人的交往中自我信任感的缺乏有着极强的影响:一个很少有或没有自我信任感的人,不敢表达可能招致批评或拒绝的感情和思想,因为对于他来说这意味着他不好、不对。如果有人拒绝他的话,他的世界就会崩渍。因此他总是考虑到把事情办得合大家的意或者只做、只表达别人希望他做的,以免引起任何人的反感或不为他人所认可。他用这种方式来回避许多问题和冲突,但是他也因此不能生活在开诚布公、生动活泼的关系之中。
    比起相信自己来,他更为相信别人,因此他很容易依赖别人,或者他很少相信甚至完全不相信他们-就像对待自己一样,以至于他很难对别人倾诉心声。
    当一个小孩没有得到父母的爱,没有学到重要和正确的观念,结果是不爱自己时,一个悲伤的故事便由此开始了。
    一个小孩要树立自我信任感,他需要有这种体验:他对人生的观点是重要的,为人所倾听的。他需要有被接纳的感觉,不管他怎样表达;他需要有允许尝试的自由空间,可以犯错误,可以失败。孩子需要父母相信,他能学会一切,从中得到乐趣;他需要父母相信,学有所值。父母必须教会孩子,有些事情容易学会,有些较难学会;他投入的精力时多时少。他们必须教会孩子如何对待工作,使他不会每次让恐惧所吓倒。他必须知道,他要面对恐惧,做点困难和陌生的事,或者说出可能会遭到批评和拒绝的意见,这样才能增加自己的勇气。为此,孩子一直需要父母的支持。有些父母自己在各种恐惧面前停止不前,常常为孩子担忧或防止孩子面对每个引起恐惧的情况,这些父母自然是提供不了这种支持的。
    本能而又自由地表达自己,不依赖于别人的意见,一个孩子学到的这些东西越多,他身上培养起的健康的自我信任感也就越强。
    重要的是要教会孩子使自己而不是别人喜欢自己。
    如果一个小孩得到这些帮助,他长大后就会拥有并洋溢着健康的自我信任感。可是,哪些父母能够给孩子这种交往、这种支持呢?通常,父母显得比孩子好得多,狡猾得多,他们对孩子的意见和感觉看得并不特别认真和重要。同时,一个孩子往往很少学会以自己的内心为方向,寻找与自己的沟通。另外,大多数孩子很少被允许尝试。因为这要么会使父母感到害怕,或是认为不值一提,会使他们陷入麻烦之中;要么他们不相信孩子能够做对于自己来说是正确的事情。此外,许多父母不允许孩子超越自己。
    也有父母亲要求孩子过高的成绩或十全十美,这对孩子过于苛求。这样的话,孩子越来越不相信自己,碰到极小的困难就失去了信心。如果父母一直对孩子吹毛求疵或在极小的错误上责骂孩子,也会发生同样的情况。
    就这样,从孩子长大成人,他以同样的方式对待自己,如同父母对待他一样,他自己可能还没察觉到这一点。
    对自我信任感视而不见的方式有许多种,然而只有认识到其危害性,承认自己的不足,才能加以克服。
自我意识越强,一个人就越相信自己,他会不断地培养好奇心和兴趣,使他愈加感到只要他愿意,他就能很好地生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阳光工程 ( 京ICP备10041392号-12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北二街8号1510 邮编:100080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0199号  

GMT+8, 24-11-24 08:56

Powered by Discuz! X3.2 联系我们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