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阳光工程心理网

 找回密码
 点击这里加入阳光论坛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2712|回复: 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贴] 转颜教授的贴《提请大家重视迟发性运动障碍(TD)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10-1-28 23:54:5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有一位病人在服用齐拉西酮后,出现手指不自主扭动的现象,去问当地一位精神科主任,他居然回答说,“不是TD;TD的表现是嘴唇的扭动” 。有一次,我问一位年轻医生,“锥体细胞是什么?”他回答不出。所以我想,应该在这里重新讲一讲这些基本问题。
锥体细胞是位于大脑皮层运动区的、负责发动骨骼肌运动的神经细胞,个儿比较大,连细胞、带上它众多的树状突(dendrites),样子就像“雪松”,顶端小、底盘大,呈锥体状,故名。它们的轴索(axon),就组合成运动神经,交叉到对侧,作为脊髓的主要部分(锥体束)支配全身骨骼肌肉;称为“锥体系统”。我们如果想要弯曲自己的右手肘关节,就要由左侧大脑皮层运动区的锥体细胞发出命令,指示右上臂的肱二头肌收缩。但是,与此同时,必须有锥体外系统的配合。所谓“锥体外系统”、位在大脑较深处的“黒质-纹状体”。由它发出命令,让肱三头肌放松;否则肘关节便无法活动,手臂就显得僵硬。在锥体外系统的神经细胞之间,信息是靠多巴胺神经递质(与乙酰胆碱神经递质协调配合)传递的。在服用抗精神病药后,多巴胺受体被阻断,信息难以下传,精神症状就此好转;但锥体外系统的信息也难下传,就出现了锥体外系不良反应。
抗精神病药引起的锥体外系不良反应(extrapyramidal symptoms,EPS),一般有以下三种表现。
1.急性肌张力障碍(acute dystonia) 患者在服用抗精神病药后不久,突然出现全身肌肉的肌张力障碍,表现为扭转痉挛(全身向一侧扭转)、角弓反张(全身向后反仰)、动眼危象(两眼向上翻)和斜颈等等。常见于肌注抗精神病药(如氟哌啶醇或齐拉西酮)后。患者感到十分痛苦,家属十分紧张,只要肌注东莨菪碱,便能立即好转。[但是,为什么肌注东莨菪碱就能好转?至今还原理不明,可以说,还是一个谜。同样是肌张力障碍,迟发的TD,肌注东莨菪碱就没有任何效果,为什么?不知道。]
2.静坐不能(akathasia)  患者在服用抗精神病药后,有的会出现心烦意乱、心神不定、坐立不安等情况。有时,患者会诉述,似乎有‘蚂蚁’在身体里‘爬’那样难受;有的说是,心脏或骨头‘发痒’。有些医生还会把它们误认为是躯体幻觉。在发生静坐不能时,应用苯海索或普萘洛尔,就可以立即好转。
3.类帕金森症(parkinsonian syndrome)  患者在服用抗精神病药后,有可能出现像帕金森症那样的症状表现,或可称为药源性帕金森症。主要表现有三:
(1)       运动不能(akinesia)  患者在服用抗精神病药后,出现“想动、却动不了”的情况,往往因此呆坐一旁,出现‘什么事情也不做’的局面;脸面毫无表情,似乎戴了个面具一样。一般都被家属误认为“懒”、“抑郁”。有些医生护士也会把它们当作“阴性症状”,为此增加药量,结果反而更加严重。这种情况在服用利培酮时很常见,但往往都被忽视。
(2)       肌张力增加(hypertonia) 在给患者检查关节活动时,检查者会感到阻力,可称为“肌强直”;有时,关节活动会表现为咬合得不好的齿轮那样,被称为‘齿轮样强直’。
(3)       静止性震颤(static tremor) 在这里,先对震颤稍作一些说明。震颤(tremor),一般可以分为三类:① 姿势性震颤 让肢体维持一定姿势时,出现细小、快速的震颤。检查者可让患者手臂向前平伸,手指分开,就会出现以中指为轴心的震颤动作。如果在他的手上平铺一张纸,可以比较清楚地看到纸边出现‘放大’了的震颤。常见于甲亢或服用碳酸锂之后。 ② 意向性震颤 在用手或手指进行有目的的动作时,会出现细小的震颤,往往每秒8 ~ 12次。常见于老年人,俗称为‘哆哆嗦嗦’。 ③ 静止性震颤:在不做自主动作或自己不注意时,肢体或其他部位出现频率较慢(每秒4 ~ 8次)、振幅较大的震颤;一旦加以注意,便见减轻或消失。抗精神病药引起的类帕金森症的震颤,就是这种情况。
此外类帕金森症还有前冲样的步态,吞咽困难等等。
实际上,还有第4种锥体外系不良反应,就是迟发性运动障碍[tardive dyskinesia,TD,包括迟发性肌张力障碍(tardive dystonia,TDt)]。如今,往往把它另提出来、与锥体外系不良反应并列,因为它们的表现与EPS不同、病因不同、治疗也不相同。
所谓“迟发性”,就是说,并非发生于刚刚开始应用抗精神病药的时候,而是发生在用药较久以后。从症状表现看,迟发性运动障碍和震颤,都是“不自主运动”。
不自主运动(involuntary movements),亦称“不随意运动”,是指病人意识清楚时却不能自行控制的骨骼肌动作。临床常见属于锥体系统的,如:肌束颤动、肌纤维颤搐、痉挛、抽搐、肌阵挛等;属于锥体外系统的,如:震颤、舞蹈样动作、手足徐动、扭转痉挛、投掷运动等。属于锥体系统的,通常见于神经病变或癫痫,不在我们今天讨论的范围。
所有属于锥体外系统的不自主运动的特点是:①“不随意”,也就是不受意志支配;②在受到注意或在进行自主动作时,会减轻或消失;③睡眠时消失。前面提到的静止性震颤就是如此,在不注意时会表现得比较严重。我常常提醒护士,在精神病人吃饭时,不要和他们讲什么问题,否则他们会不注意自己端着的饭碗,就有可能发生静止性震颤,以至泼翻了饭菜。
震颤是反复的、有规则的、节律性的不自主运动。震颤不是迟发性运动障碍的表现。可以这么说,除了震颤之外的不自主运动,都可能是迟发性运动障碍的症状表现。按种类分,有:① 扭转痉挛 是指颈、躯干或肢体近端大关节的缓慢的、扭转性的不自主动作。② 角弓反张 指躯干呈现背屈性(向后)痉挛。③ 斜颈 指头颈不规则地、不自主地向一侧扭转。④ 手足徐动(指划样动作) 指肢体远端小关节的、缓慢的、不规则的蠕动。⑤舞蹈样运动 指肢体近端大关节的,快速、不规则、无目的的不自主运动,有点像舞蹈那样。⑥ 投掷运动 比舞蹈样运动的幅度更大,像投掷手榴弹那样。从表现的部位看,可能涉及肢体、头、面、舌等肌肉,往往是综合了以上各种运动性质而表现出来。
实际上,运动障碍(dyskinesia)本来是神经系统病理变化的症状表现,应该属于神经科的范畴;由于抗精神病药的应用,才与我们精神科挂了钩。说个趣事。夏老还在世时,有一次我看到他的嘴像在嚼什么东西,心想“夏老也挺时髦,还吃口香糖呢”。不一会儿,他讲话了,并没有口香糖么!实际上,这是相当多老年人具有的“自发性运动障碍”:咀嚼样动作、舌头舔牙齿、噘嘴。据说有人统计、多达19%!至于迟发性运动障碍,那是抗精神病药引起的,其早期表现就与之类似,称为“口-唇-舌三联征”。有的人,在这方面并不明显,却表现为手指扭动(手足徐动)或手臂挥动(舞蹈样动作)。有个女青年,应用利培酮的维持量,每天1mg。3年后,有一天,在考试时,右手正在写字,左手指却向上升起、扭动。老师还以为她在举手、有什么问题。她这才发现自己出现了TD。就这样,虽然停了利培酮,换用氯氮平,迟发性运动障碍还持续到现在已经十几年,仍然没有好转。有的人,综合了“扭动”和“舞蹈”,表现为脸面的“怪动作”;以前不了解,有人就在书上把它描述为精神分裂症的症状:“装相(mannerism)”。记得那是20世纪70年代,我们医院里有一个慢性精神分裂症病人,病情缓解得还好,可以在医院内自由活动,但是头颈严重后仰,走路时必须自己用手把头往前弯,否则看不到前面。我们还以为这是慢性病人的表现。现在回想起来,这是我们给他长期服用抗精神病药的后果——TD。另一个女病人,脸面和手指都有不规则的扭动,上级医生还示教说,“这是慢性精神分裂症的表现”。这个慢性病人早已不吃抗精神病药了,所以大家都没有考虑把她的表现与药物挂钩。实际上她也正是TD患者,停了药也好不了!
大概是1985年,美国国立精神卫生研究所(NIMH)与我们合作调查我院住院病人的TD患病率,由我与另一位医生负责。美国来的那位高(Gao)医生是毕业刚4年、一直在实验室工作、没有多少临床经验的医生。他把典型的静止性震颤都看作TD,我与他有了争论;结果只得请夏老一个个病例进行复核。我们调查的结果是9% ~ 10%的患病率。当时,我们没有给患者停药,患病率可能低了一些,因为抗精神病药有可能会掩盖TD症状。据说,后来北京某医院分期分批给病人停药2周以上,然后调查TD,发现患病率竟高达50%!夏老就此告诉我们一件往事:刚有氯丙嗪的时候,把氯丙嗪等可以治疗精神分裂症的药品称为major tranquilizer,就是夏老定的中文名称“强镇定剂”;把现在称为抗焦虑药的苯二氮卓类药等称为minor tranquilizer“弱镇定剂”。这种叫法,有很大问题。两种药,似乎只是镇定作用强弱之分,实际上它们的药理作用完全不一样;完全不应该把小剂量的“强镇定剂”当作“弱镇定剂”或安眠药来应用。氯丙嗪等“强镇定剂”有可能引起TD,所以美国精神病学会(APA)建议废除“镇定剂”这个名称,并曾经给全美国内外各科医生发了几百万封信(当时还没有email),提请注意“不要给那些不是精神分裂症的患者应用氯丙嗪等抗精神病药,以免引起TD”。TD的发生,与抗精神病药的剂量无关,与它用药时间的长短有关。给精神分裂症患者应用抗精神病药,出现了TD,那是偶然意外,如能及早停药,或许可以好转;如果实在不能好转,也没有办法。但是,如果给那些不是精神分裂症的患者应用抗精神病药,出现了TD,那就是罪过!当年受过夏老教诲的我们这一代精神科医生,对于这一点都很重视,都不随便乱用抗精神病药,从来不把它们当作安眠药来应用。
但是,近年来,我发现某些精神科医生不知道或不重视这个问题。有一个药,叫“黛力新”,如今在内外科、神经科,用得很普遍,据说可以治疗神经症、抑郁症。这是把一种与氯丙嗪同样年龄的老抗精神病药三氟噻吨、加上一种三环抗抑郁药四甲蒽丙胺的“混合品”。美国食品与药品管理局(FDA)认为它是不合理处方,至今不同意上市;特别是,认为它的应用违反了前述“不要给那些不是精神分裂症的患者应用氯丙嗪等抗精神病药,以免引起TD”的原则。事实证明,国内已经有了3例“黛力新”引发的TD。我看到的1例是在某医学院心理科用“黛力新”治疗焦虑症3年之久,出现了斜颈和角弓反张,还不认识,说要再加大剂量。她到我院门诊,请我院一位中医副院长诊治,才转到我处。那时候已经到了全身扭动、无法独自行走的地步。看来,这个老问题必须提请大家重视了。
再重复一遍:除了精神分裂症之外,提请大家不要随便把抗精神病药(不论第一代还是第二代)当作镇静剂或安眠药,应用于那些不是精神分裂症的病人(包括抑郁症或焦虑症病人),以免产生迟发性运动障碍(TD)。因为从目前的医学水平看来,迟发性运动障碍没有很好的治疗方法,往往延续终身。用夏老的话来说:“那是罪过”!
【本文即将刊登于《上海精神医学》杂志,主要提请内外各科医生不要随便乱用抗精神病药;现在提前在这里发表,请内外各科医生看一看,也可以给病家增加一些认识】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2#
 楼主| 发表于 10-1-29 00:01:43 | 只看该作者
看得我发冷。我的孩子吃了2年的黛力新和思瑞康。从最开始全天上学,到上半天,到现在完全不能上学。好像越治越重了。不知是否是这药确实加重了抑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楼主| 发表于 10-1-29 00:07:13 | 只看该作者
当初问医生为什么给孩子吃精分的药,医生说,为了改善认知。现在看来,是在帮助睡眠,并且当做治抑郁的增强剂。如果真如颜大夫所讲的,那这药岂不害了孩子的一生?锥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发表于 10-1-29 19:45:17 | 只看该作者
垃圾医生,改善睡眠有很多抗抑郁的药,而且副作用还小。不需要抗精分的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10-2-26 21:51:53 | 只看该作者
看了这个帖子,终于知道姐姐的担心了。很可惜没能及时看到姐姐的留言,不过我看得那个大夫也未必知道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阳光工程 ( 京ICP备10041392号-12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北二街8号1510 邮编:100080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0199号  

GMT+8, 24-12-26 15:14

Powered by Discuz! X3.2 联系我们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