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年前——1971年农历6月,是我永远忘不了的日子,那是我流金的岁月,人生大好时光的年代。我也记不清己经熬了多少个年头,只记得,文华大革命刚结束,大哥准备带我到省城医院,对我的情况能有所了解。在也是我第二次坐车,第一次,也是唯独的一次向生产队长请假。第一次走出大山,走进省城,走入五彩缤纷的世界!
同路的还有一位年轻人,他的爱人是下放知青,他的岳父岳母是华医附院工友,他去的目的,是为了我们有住宿的地方。他准备去和他岳父岳母商量,让我们住在他家里。农历6月,也是我生日的那一月,带着希望,我们出发了。这次去,准备找一位华医附院老教授,是大哥同事推荐的。附带用记账的方式,把沿途的山山水水,所见所闻,写在我的记忆里。
这次坐车,还是108国道,只是和走进大凉山背道而行。这次提前就买了晕车药,吃了还是一样晕,但好的一点,只吐一些清水,没吐黄胆和血。上车大概坐了70多华里,开始翻越一座海拨3000多米的大山。山高路陡,公路婉转盘旋,中国的花椒之乡,古代被称为贡椒的产地,就座落在这里。这里也留下红军的故事,留下了英雄的足迹。须然它的名字不起眼,在中国大山名山中,也排不上行,但中国古代有许多历史故事,都和它密切相联。不知历尽了多少风雨,沧桑,它依然昂首挺立在天地间。它见证了中国千年历史文化,见证了革命的成功,见证了新中国诞生。它的名字,伴随着伟大的二万五千里长征,被载入史册。
这座山是两个县县界,也是著名的气侯分水岭。一边是阴雨绵绵,天色阴暗,湿度很大。班车在行驶中,能看见山岩上有水滴。而我们县半边,天高云淡,阳光灿烂,气侯比较干燥。到了冬天,山上是冰天雪地,银装素裹,到这里来看雪景,是非常漂亮壮观的。由于冰冻、路滑,汽车过山时,必须带上链条,否则,是非常危险的。
到了夏天,这里是避薯的最佳场所,满山都是绿郁葱葱,风景醉人,空气清新,凉爽舒适。沿途还有流动的养蜂人,他们就在路边搭一个简易的帐蓬,守着他们的希望。好像一年四季都有花开放,只是不同的花,采出来的蜂蜜,味道有些不同,作用也有些不同。
农历六月的天气,算大热天了,只是山上下着毛毛细雨,降低了气温,微风轻轻吹过,捎带一丝寒意。班车行驶在大山上,因为冷,乘客们都把车窗全关上了,只有我旁边这个不能关,因为我随时都要把头伸出去吐。还有车窗打开,空气也好得多。因为窗外有风,加上班车在行驶中,自然也要带些风。所以,微风一吹,小雨就飘进了车箱。我也感觉到冷,但也无奈,只有受点委屈。但是连累了我旁边的乘客,他们也很理解,没有说什么。
那时,我梳着长长的辫子,因为难受,我只有把头靠在车窗上。因为路不太好,班车在行驶中,有些颠簸,所以,头一直在车窗上撞。不管它了,因为我也没有精力管那么多了。在昏昏沉沉中,不知什么时侯,班车到达了雨城,进了站,下车住进了旅馆。什么东西也不想吃了,头也撞昏了,头发也梳不伸了,不管它,倒头就睡。睡在床上,好像有点坐在车上的感觉,床好像在动,摇摇晃晃的,一直不能平静。
雨城,真是名付其实的雨城。夜晚的雨城,只听小雨沙沙地下,房檐上的水滴落在地上,嘀哒、嘀哒,不大不小下个不停,下得心烦、下得讨厌。当天夜里,旅馆里一直乱糟糟,闹哄哄的,没有休息好。第二天起来,头昏昏沉沉,联想到还要坐车,不免有些恐惧。
也很凑巧,在雨城又遇到大哥一位女同事,也和我们同路。吃过早饭,大哥找车去了,我留在旅馆。那时班车也很少,他准备去找一个熟人,就在本地一个车队,不过没有班车全是货车。货车也可以,当天就和那个年轻人一起,坐大货车走了,把我托抚给那位女同事。我又在旅馆多住了一天一夜。
那一天的日子,不知有多难。雨,不知疲倦,有节奏、悠悠雅雅,没完没了,重复着它的旋律。也不管受不受欢迎,把我们敝在那,有限空间的旅馆里,走来走去。要不,就无奈的倦缩在床上,艰难的等待着那一天的过去。在雨城呆了一天两夜,没踏出过旅馆大门,也不知道雨城是什么模样。
第三天起来,我也不敢吃东西,那位女同事买好了车票,我们上车了。车座还是靠近窗口,她坐在我旁边,一直照顾着我。因为这一天,开始是丘陵地带,路也比较平坦,而都是柏油路,车没有那么颠簸,摇晃,所以,就没有那么晕得厉害。过完了丘陵,全是一片广阔的平原,班车行驶在大平原的路上,就好得多。走到中途,车进站停了下来,这时,乘客们要吃饭。我也不想吃,就没下车。等到把饭吃完,她给我买了西爪,晕车吃西爪挺舒服,这也是我第一次尝到西瓜是什么味道。等乘客们吃完了饭,班车又上路了。一直开到目的地,进站停下来,大哥在车站接我。我们休息一下,开始朝目的地走去。
两位老人对我们很友好,一日三餐,想得挺周到。那时,我们还没见过电梯,他带着我们,尝试坐了一下。也是第一次在医院里,见到那么漂亮的厕所,在今天看来,也不是什么新鲜事。两位老人思想也很开通,她们的女儿下放在农村,两位老人也曾经去看望过。在途中,那婉转盘旋的山间公路,也足以让两位老人,心都有些凉了。但他们仍然没有消极的话语,在和女儿的通信中,全是鼓励的话。直到现在,他们女儿仍然没有回城,永远扎根在农村。
等到我晕车恢复得差不多了,我们就去了门诊大楼。刚踏进医院大门,看见好多外地来就医的,排了好长的队,还带着被子,显然,他们是在这里过夜。一进门诊大厅,见到一位维护秩序的女同志,她那洪亮的,带点男同志粗圹的噪音,把整个卦号队维护得有秩有序。在我的记忆中,那时卦号,好像是解放军优先,还有谁,也记不清楚了。我们也排队卦了号,就直接去找那位女老教授。检查哪些部位我也忘了,只知道检查完了,她告诉我,没有什么毛病,一切正常。当时很是失望,坐了这么远的车,得到的竟然是这样的结果,有啥办法,无奈。我们把要办的都办好了,大哥带我去游了很多地方。
须然是第一次进城,但也没有对大城市,产生新鲜和好奇感。也没有什么所见所闻能触动我,只是当完成任务一样。必竟,那么远的地方来,不去游一下,也说不过去。走马观花看了一遍,记帐一样写在心里。在那里住了半个月,收拾行李,带着失望回家了。
出门时坐的是汽车,回去时,大哥带我从另一个方向去坐火车。那时的火车烧的是煤,一路冒着长长的黑烟。这条铁路,当时是一条刚通的新火车道,基本是铁道兵修的。因为我有一个弟弟,也在铁道兵行列中,他一直担任炊事员,所以,没参加过修路。那时的铁道兵,挺坚苦的,因为没有今天现代化设备。弟弟所属的那个部队,一共修了两段。这条铁路算是遂道最多的,因为它基本都在大山中穿梭。直到铁路修好,火车上了铁轨,弟弟才退伍回家。
还 好的是,坐火车我不晕,沿途可以收寻窗外景色。从火车站出发,全是一片广阔的大平原,密密稀稀的住着庄户人家。到处是一片茂郁葱葱,充满了生机。大平原的太阳是从地下升起,太阳刚出来,接触地面的时侯,能看见广阔的地平线。现在就看不见了,到处是高楼。而大山里的太阳,是从山下升起,最后还是落入山下。但大平原给我的感觉是,天不是很高,也不是很兰。地不是很清爽,很明净。到处飘飘扰扰着一层微微的雾,使大地变得有些灰朦朦。
平原慢馒过度到一段,不是很大的丘陵地带,顺着大哥手指的方向看出去,能看见不是很清楚的旅游圣地——峨嵋山。火车过完了平原,丘陵,基本全是大山。火车开始在山谷的遂道中穿梭,也是因为遂道的空间有限,火车在遂道中发出的声音有些刺耳。只听见、轰、隆、轰、隆,忽儿又穿出遂道,忽几又穿进遂道。就在这火车进出遂道的空隙之间里,也有乘客上下车的小站。
在火车进出空隙的空间里,我们侧头往外看,看见离河面不远的地方,有一些我觉得奇怪的房子,大哥告诉我,那是兵工厂。顺着铁路这面的山,我们看不见,只能看到对面的山。在一些地势缓和的地方,或多或少住着一些庄户人家,可想而知,他们一定很坚苦。由于火车多数时间在遂道中穿梭,所以,还是有很多地方我们看不见。
也不知穿了多少个遂道,终于到我们下车终点站,我们下车了,这个站属于我们县管辖之内。因为到家还比较远,有点迟了,己经没有班车了,只好在这里过夜。当天晚上,我们就在车站旁旅店住下了。因为离天黑还比较早,也出去到处走走。也亲自去穿一下遂道,还带上打火机。走了一段,就黑得伸手不见五指,把打火机点燃,火机的光在漆黑的遂道里,就如一只小小的萤火虫,没有一点光感,我们出来了。
这里是大渡河大峡谷,也有着它天然独特的唯美风格。两边是峻峭的山峰,山峰与山峰之间,跨度也不是很宽,谷深大概2000米左右。大渡河水浪滔天,英雄的大渡河水,从远古走来,一路见证了岁月的沧桑。诉说着它被载入史册的,光辉灿烂,伟大的历史故事。在这里拐了一个大湾,然后一路咆哮,奔腾在峡谷中。直到走出峡谷,走进平原,这只脱僵的野马才平静下来,缓缓的汇入了大江。
铁路沿着河边,从无数个遂道中穿过。火车的长呜声,在峡谷中回响,惊醒了沉睡的大山,也打破了峡谷古老的梦。两岸的山岩上,有许多野花开放。蜜蜂采蜜,蝴蝶飞舞,鸟儿歌唱。阵阵河风吹过,峡谷的夏天,也格外凉爽。
车站周围住的,有很多彝民,这里是两个县分界。以大渡河为界,河那边是另一个县,属凉山州管辖之内,河这边属于我们县。我们从横跨大渡河,铁索桥上走过去,到了凉山州境内。也和他们聊天,因为接近汉民,很多己经汉化了,所以,就答得上腔。在那里和他们逗留一下,夜,渐渐来临了,我们朝旅店走去。
车站的夜晚,没有静悄悄,大渡河水,从车站旁流过,一路呼啸。所以,车站的夜晚,我们也大饱了耳福。大渡河水,在耳边回响,时儿,是火车进站出站长呜声,时儿,是乘客上车下车喧嚷声。就在这,不眠的没有夜的站台,寂静而欢腾的峡谷夜晚,终于迎来了天明。
在不平凡的峡谷中,度过了一个不平凡的夜晚。第二天早上坐上班车,朝着家的向,一路奔驰。因为那时还没有现在这条,又平又截的公路。那时的公路,要翻越一座大山,和现在相比起来,远得太多了。班车从山底开始慢慢盘旋,这座山和出发时翻的那座大山,是同一个山脉。它是一个山脉群,山与山之间连在一起。这座山不荒凉,一直都有人烟,而且环境还比较适宜,山青水秀。不知拐过了多少个之字拐,才爬上了山顶。顶部有一个象门一样的垭口,翻过垭口,班车又开始慢慢盘旋着下山。就在车刚过垭口时,我突然发现前面很远的地方,有一座堆满积雪的大山,大哥告诉我,那是终年积雪的大雪山。
班车开始下山了,山这面看起来,各方面都比山那边强得多。开到中途,有一个小站,乘客们下车吃饭。这里住的人家就多了,像一个山凹的形状,环境也很美。休息了一会,车绁续往前开。在一个又一个的之字拐中,终于到了山底。山底有一条小河,车沿着这条小河,拐进去又拐出来。公路两旁,聚集着很多人家。这里须说是山区,但物产丰富,渠水绕山,青山绿水的好环境。大城市的知青,他们的女儿,就永远扎根在这里。
车沿着小河开了一段,前面还有一座小山。这座山就不用翻了,直接顺着半山腰绕过去,就看见两条河汇集的地方。四面青山,怀抱着一个小小的、富绕的、冬暖夏凉的绿洲平原——我的家乡!这里曾经是农业学大寨时,榜上有名的先进典范。
我又回家了,带着失望,又开始了我的机器人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