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阳光工程心理网

 找回密码
 点击这里加入阳光论坛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1535|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抑郁症的昨天、今天和明天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08-8-17 08:36:3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访著名精神医学教授徐声汉

李广智

对“抑郁症”一词,目前人们并不陌生。但究其实,又都未能深入洞悉。可以说,不身临其境、未受其害的人是难以体会其真正痛苦的;甚至患了此病的人,由于缺少精神医学知识,也会茫然失措,患者不感觉是病。“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因此,有一本系统而完善地介绍这一疾病的好科普书,对抑郁症的历史、现状和今后展望详加阐释,实为病家福音,也是医者夙愿。为此,特请当代著名精神医学专家――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和上海市心理咨询中心徐声汉教授谈抑郁症的昨天、今天和明天. 回顾昨天 月有阴晴园缺,人有悲欢离合,喜、怒、哀、乐都属人之常情;情之超常变异,则派生出一些疾病。抑郁是一种情感活动。抑郁症是以情感障碍为原发和基本症状的一种精神疾患,由此可影响到思维和行为方面,使其出现相应的症状。 抑郁之情,人皆有之,不仅现代有,古代也有;积郁成疾,从历史考证,不仅现代人有,古代人亦概莫能外。

“抑郁症”一词,古已有之。《管子•内业》说:“慢易生忧,暴傲生怨,忧郁生疾,疾用乃死。”又主张,“去忧莫若乐”,这里的“乐”指音乐,即以欣赏音乐来净化心灵,去掉忧愁。魏晋阮藉“寂寞使心忧”、“重利使心忧”,道出了孤独的生活及利欲太重容易使人产生忧郁的情绪。唐代著名文人柳宗元写过一则《忧箴》,其大意是,每一个人都会有“忧”的情绪,所谓“忧可无乎?无谁以宁”。他还告诉我们一些对待“忧”的方法。这些论“忧”之谈,对我们如何对待刺激、调适心态、保持心身健康都是有益的。 我国医学元典《黄帝内经》一书,多处提到情感障碍,如“病笑狂妄”、“暴忧之病”、“郁之甚者”、“善悲”、“不得卧(失眠)”等症状。而《灵枢》则集有“痴狂篇”,有相当于现代所称“躁狂抑郁症”的颇为精炼的描述,如“狂始生,先自悲也。”“少卧不饥,自高贤也,自尊贵也,善骂詈,日夜不休……”。

可见那个时候,我国即有那类情感性疾病了。历代医家更有许多医案记载,并发展了《内经》以情胜情、七情相互为治的“活套疗法”。情态之症,更以“郁”最能代表。历代医家对情志抑郁、气机逆乱产生疾病的论述颇多,涉及精神及躯体多方面症状,统称“郁症”与抑郁症关系密切。 国外的发展,也可以上溯至公元前五世纪的古希腊医学,希波克拉底最早划分出并创用了“忧郁症(Melancholia)”这一疾病名。他还治好了哲学家德莫克里特的忧郁症。经历了漫长历史时期的求索,在大量观察研究资料基础上,形成了对抑郁症的现代认识。上个世纪,抑郁症即被称为“西方世纪之病”,对其研究已颇受医学之重视,抑郁症得到整个社会的关注。 而在中国,对抑郁症的科学认识和研究,迟于西方;精神卫生知识普及落后,长久以来,抑郁症不被认识,不被当回事,抑郁症及其引发的病态自杀也不成其为应该关注的社会问题。闭关值国,科学被拒之门外。还是德国作家歌德的一本《少年维特的烦恼》对忧郁症的具体描述,中国《红楼梦》中多愁善感的林黛玉,才把人间竟还有这种抑郁之疾注入了大众的心灵。 现代医学传入中国,不过百年。精神医学的发展,又更年轻些,抑郁症等一些精神医学知识的引进,也相对滞后,在我工作之初,缺乏精神病学书。抑郁症虽列为精神科第二大病,但书中只有简短的叙述,病因未明,治疗无方,医生对病的诊断主要根据典型表现,即:情绪低落、兴趣减少,思维迟滞,言语减少,反应迟钝,动作减少的“三少”症状,称之为“抑郁三联症”。

1970年,抑郁症在上海精神病院住院病人中仅占1%。门诊检出率也很低,为国外相差很大。这一方面有医者对疾病的认识不足,也存在大多数抑郁症患者还不认为是病,并不求治于精神科医生;也可能认为这种心病无药可医,而自己苦撑苦熬。的确,上世纪五十年代,我做医生之初,抑郁症尚无药可医。实际上医生对此病是无能为力,回天乏术。对抑郁症的认识和防治问题,就像笼罩着患者内心的阴霾一样难以消除;病人经受的痛苦,病家的无奈和重负,一些悲惨结局的酿成,都无时无刻地撞击着我们这些从医者的心灵。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2#
 楼主| 发表于 08-8-17 08:37:04 | 只看该作者
正视今天
  
近些年,随着医学科学的进步,精神药物有很大的发展,治疗抑郁症的抗抑郁药物,更是发展迅速,从分子生物学水平上来消除患者的病症。从心理到生理,抑郁症都有症状表现。大量的生物学发现,对其病因和治疗提供了可信资料,抑郁症并非单纯心理疾病。它更需要化学(药物)、物理(电疗、跨颅磁刺激、睡眠剥夺、光照治疗)等物质疗法。心理治疗与之匹配,起相辅相成之效。
抗抑郁物历经半个世纪的发展,已多次更新换代,日新月异,结构更新,不断进步。近年风行的“神经递质高度选择性抗抑郁药”,品种就不少,被医生誉为“五朵金花”的就有氟西汀(百优解、优克、奥麦仑),帕罗西汀(赛乐特、乐友、舒坦罗),氟伏草胺(氟伏沙明),舍曲林(左咯复、氯苯奈胺),西肽普兰(喜普妙);此外,如文拉法辛,对中枢神经递质5-羟色胺(5-HT)和去甲肾上腺素(NE)具有双重再摄取抑制作用。其制剂搏乐欣和缓释制剂怡诺思,对抑郁症有良效,且可治疗焦虑和强迫症状,受到医者和病家欢迎。

为了解决抑郁症的治疗问题,我们在上世纪的70年代,也着重对中医中药进行了研究探索,包括一些能影响精神和对情感有影响的中药,如柴胡、茯神、远志、酸枣红、合欢皮、五味子、香附、甘怡等单方;甘麦大枣汤、加味逍遥散、越鞠丸等成方。也研究了针刺治疗、电针疗法,激光穴位治疗(光针)。但全部中医药疗法对抑郁症的疗效,仍无不能与现代抗抑郁剂和电休克疗法相媲美。许多病家出于对传统中医的信仰,又惧怕西医的“霸道疗法”,往往选择中医药治疗,轻信广告,用些疗效不肯定的中草药,结果无效,更丧失了求治的信心。

抑郁症在发达国家被称为“心灵感冒”,意思是它像伤风感冒一样容易得,是一种常见的普通病。即使得了抑郁症,人们都尽快求医,接受治疗,毫不需掩饰;据知,连得在任总统克林顿也曾服抗抑郁药百优解。在美国,人们对精神病没有偏见,更少歧视,精神卫生知识比较普及。

我国近年来对抑郁症的知识普及宣传开始受到重视,报刊、电视、传媒对抑郁症及相关的自杀所作宣传报道,引人注目。但与现实中存在的问题还有相当距离。中国当前最重要的五种精神疾病中,抑郁症/自杀被列为首位。我国抑郁症的现患人数估计达3600万之巨。尽管千万人深受其害,尽管它给病人、家属带来极大痛苦,经国家、社会经济造成巨大损失,尽管抑郁症那么危险,但还没有引起社会的足够关注。这个病现在有特效药可以治疗。可是病家和有关方面在治病上仍存在许多误区,认为癌症、心脏病是病,对之比较重视,而对抑郁病,认为是“心理病”,是“性格问题”,认为通过教育、劝导、提高认识就能解决,不当成疾病对待。结果应该及早治疗的病耽误了,严重的则发生自杀,或致残、致死,后悔莫及。因而很有必要大声疾呼,并向群众普及这方面的知识。由于对抑郁症的认识存在着较大误区,病家总是视精神病院为畏途,且在接受治疗上颇多疑虑,阻碍了此病的有效治疗,服药怕脑子被吃坏,形成依赖;他们愿意接受心理疏导,拒绝采用物质治疗,服药宁用中医药,而不愿用抗抑郁剂。在门诊要说服病家接受一项有效合理的治疗,还需要较多口舌。其实抑郁症历来就是精神科疾病。现今世界各国及国际疾病分类都把它列为精神疾病的一大类。目前最有效的治疗是以抗抑郁剂为主的化学(药物)及物理疗法。正确的求治途径应该是找精神科医生,以免延误治疗。

在全世界抑郁症的规模性研究,已达百余年。在诊断标准、症状分析、临床预后、治疗规律等方面,都积累了大量资料,足以让临床医生能够帮助患者摆脱困境,即使病因未能解决,治疗需持之以时,但还不能持非观论点、抱虚无主义的态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楼主| 发表于 08-8-17 08:37:36 | 只看该作者
展望明天
  
抑郁症的发病之由尚未完全清楚。但目前的大量研究资料显示:家族遗传因素、体内生物化学改变特别是脑内神经递质的代谢异常和某些心理社会因素,共同作用而致发病。因为有如许多的体内生物学变化,心理社会因素起促发作用,故精神病学病源学上将其归之为“内因性”或“体因性”精神病。相仿还有些人因过大精神刺激(如亲人亡故)或具有抑郁神经质,再碰到精神刺激也可陷入抑郁状态。国外把上述各类抑郁表现都归入广义的抑郁症之内,其范围就更大,患病人数就更多。

人为何产生抑郁情绪,原因甚多,情况复杂。上述的“广义抑郁症”,实际是一类异质性疾病。为探索抑郁症的病因,各国学者针对“抑郁状态”之核心疾病——内源性抑郁症,进行过很多研究。然目前对其“发病之由”问题的回答,还不无遗憾。这类情感性精神障碍的病因,迄今未能阐明。

但多年来积累的研究资料还是有用的。为了加深对病人异常表现的认识,进一步有效地帮助病人,更有效地预防和治疗,有必要对有关此症发病的各种困难继续探索。

据目前积累的资料看,在各种精神病的病因探索中,内源性抑郁症有望得到最先突破。遗传因素在情感性精神病的发病中起着重要作用。近年分子遗传学的发展及重组DNA技术在精神疾病中的应用,为显示情感性精神障碍基因水平的缺陷,揭示遗传因素在这类疾病发病中的作用提供可能。主要通过连锁分析和关联分析的分析方法,寻找疾病的致病主基因。近年DNA技术的发展,使得有可能应用DNA多态性作为遗传标记,这大大推动了遗传研究的进展,使这一疾病的基因定位有了乐观的前景,沿此路线探索下去可获病因的重大突破。基因定位后还有可能使用的药物或生物医学工程改变某些位点基因或染色体的状态,开拓出新的治疗方法,也可为预防疾病发作打开门户。

遗传学中的家系研究、双生子研究、寄养子研究、高发家系研究更可帮助我们认识抑郁症的高风险人群,在这类人中加强防范措施,防止发病。

随着脑生物化学及遗传物质研究的发现,抗抑郁性精神药物也将会获得更大的进步。
以上这些,都是经过努力可以达到的预期成果。尽管抑郁症的现状不能令人满意,其明日前景还是乐观的。
  原载《名医会诊抑郁症》 作者:李广智 时间:2006年8月27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发表于 08-8-17 09:09:41 | 只看该作者
昨天为何让我们抑郁,我们只需明白,不必深究、更不必自责
今天的这种状态,我们不能逃避,更不能抱怨,但要明白这只是生命中的一次炼狱,我们只有勇敢的面对
明天的生活还是要继续的,永远都不是你今天所能判定的,所以只要你以一个积极的心态去面对,而非计划带来担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阳光工程 ( 京ICP备10041392号-12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北二街8号1510 邮编:100080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0199号  

GMT+8, 24-10-1 21:25

Powered by Discuz! X3.2 联系我们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