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绪障碍、心理疾病,并非不治之症,彻底康复的成功案例很多,为什么别人好了,你却还不见好转,迟迟没有康复呢?
很多病友谈到自己的治疗经过,会说从哪年哪月开始吃什么药,吃了多久,然后又增加剂量或者换药,又吃了多久;在哪个医院看的什么医生,吃过药、住过院、做过心理咨询、做过电疗、也吃了中药……看起来,真的是为了这个病没少花时间精力、更没少花钱,尽了一切努力在进行治疗。不停地寻找好医院、好医生、好药物,不停地寻找适合的治疗方式,说吃药就吃药,说住院就住院,积极配合,一心想治愈,这还不好吗?
但是,我想问一句:“你上哪儿去了?”
这里面我只看到医院、医生、药物、仪器……我没有看到你。你是否康复,完全依赖于药物和医生,完全取决于其他的因素,你所做的只是不断寻找治疗途径,你一直是处于一个被动的角色,我没有看到你的主观能动性。
先说药物治疗,药物治疗需要足剂量、足疗程,这些前面重复过多次。没有按医嘱服药,影响治疗效果的,这里不再赘诉。有的病友足剂量、足疗程服用了,却还没有彻底治愈,遇到一点问题就复发,觉得自己不吃药就不行,很担心药物是否有成瘾性,是否会形成药物依赖。
抗抑郁药物不会上瘾,不会产生赖药性,如果医生说要终身服药,是根据你的病情来决定的,就像我妈妈有高血压,天天都要吃降压药一样。治疗心理疾病的药物不是毒品,形成赖药性的,不是药物本身,而是你自己。并不是因为药物中的某些成分让你上瘾,不吃就发作,不吃就难受;而是你只寻求这一种治疗方式,将治疗的责任全部交给那些药片,发作的时候吃,药物起效就算好了,不从根本上去解决心理问题,只靠药物缓解症状。
我们知道心理问题与心理有关,情绪障碍与情绪有关,精神疾病与精神有关,我们要治疗的不是解决失眠、头疼,不是你的躯体症状,而是让不健康的心理恢复到健康水平、从消极负面的弥漫性情绪状态中解脱出来,达到一个健康正常的精神状态。如果你仅仅依靠药物来缓解症状,不从自身着手进行改变,那是你自己让你自己对药物形成依赖。不是药物让你上瘾,而是你自己依赖药物,逃避和放弃了治疗的主导部分——你自己的力量,使得病情总也难以有个实质性的进展,总是需要靠药物维持缓解症状,而不能从根本上治愈,彻底康复。
我们知道心理疾病、情绪障碍需要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同时进行,接下来就说说心理治疗的问题。
有很多人说看了心理医生、做了心理咨询,没用。这里不否认可能是心理医生水平的问题,但心理疾病的治疗与其他疾病的一个显著区别就在于:患者是治疗的主体,医生是辅体。
“心理咨询师是运用心理学以及相关知识,遵循心理学原则,通过心理咨询的技术与方法,帮助求助者解除心理问题的专业人员。”(《心理咨询师国家职业标准》中,对心理咨询师的职业给出的定义)——咨询关系是“求”和“帮”的关系,你有心理问题无法解决,求助于专业人员,心理咨询师运用专业知识,帮助你解决内心冲突,纠正错误认知。心理咨询不是我们想象中的“教”和“学”的关系,不是像老师那样教你1+1=2,你就知道了1+1=2,老师教你怎么做,你就按照正确答案去做。更不是我们认为的“给”与“受”的关系,你想吃桔子没有,为此痛苦,就给你个桔子,来缓解你的痛苦。
心理咨询的成效30%取决于咨询师,70%取决于求询者。如果你只寄希望于寻找灵丹妙药来消除病痛,只寄希望于寻找名医来治好自己的疾病,你把治疗的责任都交给别人,把康复的希望寄托在外界,那你当然感觉对于疾病无能为力。
心理治疗并不局限于找心理医生做心理咨询,心理医生能做的,是帮助你分析问题的根源,启发你的思维,引导你朝向正确的目标前进。自我心理调节,也是心理治疗的一部分,把从医生那里听到的、把从书上看到的,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运用到自己的生活中,行动本身比理论知识对你更具有治疗意义。
自救者得天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