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阳光工程心理网

 找回密码
 点击这里加入阳光论坛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2115|回复: 6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张炜的《域外作家小记》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03-10-10 20:10:1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color=olive:ac972cc368]这篇似乎放在这里不合适,但我太想把它推荐给喜欢读书的朋友,我希望有兴趣的朋友能够静下心来读完它,但电子版的没有书给人的感觉好,这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如果有人喜欢,也可以买张炜的这本书。
如果版主觉得放在这里不合适,也可以过段时间把他换个位置。   :wink:
[/size:ac972cc368]

茨威格:
    他的作品太吸引人,太漂亮也太巧妙,好得让人嫉妒。他的小说都可以被读者牢牢记住,都有极为用心的设计,但绝不是市面上的读物。“雅俗共赏”的评价对于他是真正适用的。
    他描写一个恋爱中的女人、一个赌徒的手,都是绝妙的。那种独到的观察和天才的表达,达到了使人怦然心动的地步。
    我们觉得他有大师的力量,但没有那样的色调和特质。比如说他还不够苍浑和博大,比如说他没有一生专注地表达某种思想,没有形成自己的哲学。但我们可以走近他、喜欢他、学习他,在很多方面奉他为楷模。
    他能把引人入胜的故事写得很典雅。他并不想让自己的作品在气质上接近平民,但大众读者却非常喜欢它们。
马尔克斯:
    在短时间内风靡了中国。他的确是迷人的,新时期十年中的影响超过了所有外国作家。他经营那个世界的独特性令人梦牵魂绕。他最让人着迷的作品除了一些中短篇,就是《百年孤独》和《霍乱时期的爱情》。后一部书是获得诺贝尔奖之后的创作,这就让人感到奇怪:他在那个大奖之后仍然能够沉下心来写出一部真正的杰作。这种现象几乎是罕见的。
    一个作家的所有好作品、真正有魔力的作品往往都是在刻苦奋斗中、在压抑的气氛中写出来的。一旦缺少了这种环境,一个人就失去了力量。而在马尔克斯那儿,这个神话被打破了。这是他特别令人钦佩的方面之一。
    他的作品太迷人,太有趣。他感动人的,并非是某种人格的力量,不是他的心灵。他是伟大的匠人,但不是伟大的诗人。始终站在他前方那座山巅上的,大概是托尔斯泰一族。
    他是一个非常非常奇怪的生命。这种人在一个民族里是绝不会出现太多的。他古怪的程度完全比得上美国的贝娄,虽然他们之间差异甚大。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2#
 楼主| 发表于 03-10-10 20:11:26 | 只看该作者
萨特:
    他一直主张介入和干预,贴近现实,所以一度很对中国作家的口味。不过比起一般作家来,他还是一个哲学家,活得更真实,有一副称得上天才的不凡的头脑。大概一个作家有了这样的本钱,然后再力主干预生活,就显得更可信更有价值,会焕发出新的光彩。
    他的戏剧比小说更为成功,我想这是因为他作为一个外向的艺术家和社会活动家,戏剧这种形式更合适一些,更容易直接面对广大民众。他们是他特别需要的。
    他有极高的艺术才能吗?这往往令人怀疑。他是一个综合体:艺术的,哲学的,社会学的,诸方面的综合。他最突出的方面或许不是才华,而是敏感与聪慧,是介入社会生活的巨大勇气和激情,是一份真实有力的人生。
    这就构成了他的艺术品格,使其提升到一个新的层面上。
    萨特比任何作家哲学家都更具有“当代性”。理解他离不开那个时代,他是与时代紧紧结合和互助的思想艺术巨人。我们也许难以独立考察他的学术和艺术成就,因为这种独立剖析会弄伤了他的思想和艺术肌体。他是那个季节里茂长的一棵枝叶浓密的大树,旁边还长有差不多的另一株树:波伏瓦,即被他称为“河狸”的非凡女人。
博尔赫斯:
    这是教导小说家的人,而不能用来指导诗人。他是一本大书,但不是一个足踏大地的行吟者。他热衷于迷宫,在穿行中获得了极大的乐趣。他是依靠读书、修养和知识获得成功的一个范例。他总是出色地操作,并在其间掩藏了小小的激动。
    他常常使一些匠人望而生畏。他关心人的状况,也关心人的灵魂,但比起他的操作和实验来说,那种兴趣毕竟小多了。
    他的作品让人想起庄重的深棕色,甚至是稍有恐怖感的黑色。一种檀香木的气味从中散发出来,使人在迷茫中滋生奇特的尊重,小心翼翼地走入其间。
    读他的作品很磨性子,很累。娱悦只在长长的苦涩之后,像饮一种老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楼主| 发表于 03-10-10 20:12:27 | 只看该作者
厄普代克:
    他的作品译过来的主要有《兔子》系列,有《成双成对》等。与这些作品相类似的主题在欧美作家中并不罕见。他的凸出当然只能靠自己对美国一个局部的独特把握,靠一己的才华。他写出了具体,因而也绝不重复。
    将他与索尔·贝娄做一比较最合适不过。他们所表现的历史时期不尽相同,但也相差不远。主人公的属性也差不太多。而且,他与贝娄的艺术趣味相去并不遥远,比如说不如海明威和福克纳、伍尔夫与曼斯菲尔德离那么远。比较中我们会发现,厄普代克写得太松了,阅读中给人的艺术刺激没有贝娄频繁和深刻。包含的东西少了一些,似乎不够紧密。
    还有,它们经不住重复阅读,这也是他与贝娄的区别。
海明威:
    他最让我羡慕的作品有一部长篇《丧钟为谁而鸣》、一部中篇《老人与海》,再就是十几个短篇。西方有不少评论者将《永别了,武器》做为他的长篇代表作。
    在那部写西班牙战争中一次炸桥行动的长篇中,他一切过人的技能都得到了尽情发挥,给人炉火纯青的感觉。整部书写得一点也不吃力,作者始终掌握着艺术上的主动权,自信而又坚定。这部书有强大的张力,像作家其他的成功作品一样,很收敛,却有着巨大的内力从中生出。
    《老人与海》何等单纯。这是一个壮心不已的艺术家在创作生命接近终点时的最后一次突围。它大概凝聚了作家一生中的全部经验──艺术和人生方面的经验。它像一首长诗,一曲长歌,在读者心头引起了深深的共鸣。
    他的短篇不像其他作家写那么即兴和轻松,所以每一篇都很沉,包含了无尽的内容。
    所有人都说他的语言是简约的,是电报式。他经营出很多的“艺术空白”,这是显而易见的,但我同时又觉得他写了很多自己过分感兴趣、一般读者却不一定感兴趣的场景和意思──这时的海明威很饶舌。我们之所以可以忍受,是因为他的强烈的“海明威式的热情”感染了我们。他常常是自我感觉非常良好的──在生活中、在写作中。这也显得单纯可爱。
    他所处的那个时代,古典主义的影响还是颇大的,所以他仍然借用了一种强大的余韵。这也是海明威在现代主义实验中多得一分的缘故。他远比后来的某些现代派作家庄重和大气。他富于冒险,可是也非常精明,无论在日常生活中还是在艺术创作中。
    他身上有很多油彩,这也帮助了他声名远扬。比起他的实际成就,他的名声也许显得太大了些。
普鲁斯特:
    在现代艺术的代表性作家中,难得使用“伟大”这个词汇,是说不清的禁忌阻止了我们,使我们从不轻易地说他们当中谁是“伟大的”。但我们可以经常地说他们是绝妙的、天才的,等等。可是面对着普鲁斯特,我们却常常要表现出某种慷慨。
    普鲁斯特的《追忆逝水年华》,大概可以说成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书。几乎看不到借鉴,也看不到模仿──所有的模仿都不会成功。再也找不到比他更为自信从容、旁若无人的精神巨人了。他只在自己的世界中遨游,这差不多就是一个生命的全部意义。在中外古今的作家中,谁具有如此的极端色彩?
    这不仅是一种实验,不,这完全不是实验──他将自己仅有一次的生命如数地押在了一部长长的著作上、一场无声无响的劳作上。他没有渴望与这种劳作精神相去甚远的酬谢和犒赏,无论它来自哪个方向,他都全无兴趣。
    就是这种罕见之至的纯粹性,才使一部长卷具有了某种无从想像的洁净和丰富华丽感。
    作为一个生命,他那种独特的、细致入微的感知是任何人都无法重复、都要叹为观止的。我们常常在普鲁斯特惊人的发现和描叙面前感叹:人哪,像他这样敏感多情,才不妄为一个人!
    我们不知何时失去了这些──一个人至为宝贵的东西,它们永远地失去了…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楼主| 发表于 03-10-10 20:13:36 | 只看该作者
兰波:
    他让人想到一种奇迹。天才和艺术的成熟,它的展现,总需要起码的时间和过程,而兰波似乎把这一切都省略掉了。读他十几岁的诗作,人人都会对天才产生一种深刻的神秘感。遥遥感知着那个奇特的、也许几百年才会出现一个的灵魂,想像着人生的全部奥秘和美好──人的无穷无尽的创造能力──无法不陷于深深的激动。
    他的作品很少,译过来的又是一部分。我们怎样领略这个早熟的诗人?魏尔仑曾经这样描绘这个了不起的少年:“这个人是高大魁梧的,几乎是运动员般的敏捷矫健,脸像被放逐的天使那样,完全是椭圆形的,一头乱蓬蓬的栗色头发,眼睛则属于那种令人不安的浅蓝色。”
    像很多真正的天才人物一样,难以言喻的强大生命力使其狂躁不安,在大地上来复奔走,毫不怜惜地折腾着自己。他做过好多种职业,经商、当兵,最后又早早夭折。我特别搞不明白一个诗人是怎样经商的,因为我恐惧今天的商人。
托尔斯泰:
    我始终相信,他是赢得作家的尊敬最多的一个作家。没有一个人敢于用轻簿的口吻谈论他,没有一个当代艺术家不去仰视他。他的天才、难以企及的技巧,比较起他的伟大人格,似乎都是可以略而不谈的因素了。没有人敢于断言自己比他更爱人、爱劳动者,比他更为仇恨贫困和苦痛、愚昧。
    他的作品多得不可胜数,又由于都是从那颗扑扑跳动的伟大心灵中滋生出来的,所以一旦让我们从中加以比较和签别时,就不由得使人分外胆怯、涌起阵阵袭来的羞愧。它们都由生命之丝紧紧相联,不可分割,不可剥离,真正成为一个博大的整体。于是他的一部长篇巨制和一篇短文同样伟大。
    我们在现代作家的机智和领悟面前发出惊叹时,最好忘掉托尔斯泰。因为一想到他,现代作家的那些光华就要受到不可思议的损失。在他面前,聪明和睿智都显得不太必要,也似乎有些多余了。
    他是伟大的代名词。
    他多么偏激,可是他多么真诚。在这种大写的人的真实面前,我们第一次想到了伟大的作家原来都是超越了自己的艺术的。而那些创造了现代艺术的辉煌的作家们,总是被自己的艺术所淹没,这同样是一种不幸。
聂鲁达:
    他始终是热情灼人的一位歌手,越到后来,他越是懂得把热情倾泄到民众中。民众和政治都支持了他,但民众并不等于政治。这期间或多或少的虚荣在损害他,因为他过分地相信了诗与民众的关系。那种关系可以写成诗,但它并不结实。他着重地谈到西班牙战士为印他的广场集,在战地上自制纸浆,原料包括带血的戎装和敌人的旗帜……虽然这是一种“真实”,但也太具体了。
    马尔克斯把他比喻成一个点石成金的神,我当然同意。尽管这样,点石而成的金,与直接开采出来的金还是有所不同。我更喜欢后者。比如《二十首情诗和一首绝望的歌》,是他名声大振的第一首长诗,也是一生的杰作。它是开采的金子,是不朽的。多少人反复诵读而热泪盈眶,它激动了不同肤色不同时代的人。它的魔力甚至经过了东方人的翻译也不会失掉。后来的聂鲁达有了魔法,他常常把石块点成金子,所以有时不免疲惫,落下一些半金半石的东西。
    我相信他投入政治和民众的热情同样是巨大的生命力化成的。但是这种热情有时化为诗,有时没有。
    他那么豪放──诗人式的豪放。多少人只学到了他的豪放,而没有学到他的天才。这有点像海明威,多少人学到了他的狂放粗鲁豪饮爱欲,却没有学到他的诚恳和献身精神。原来伟大人物从来都不可能被复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03-10-10 20:14:33 | 只看该作者
陀斯妥耶夫斯基:
    像托尔斯泰一样,他是文学世界中难以超越的高峰。一个真正的巨人最好能像他一样,那以真挚、纯洁、深邃,又是那么充满了矛盾、犹疑和晦涩。他太不幸了,一生中度过了不少拮据和病疼期。可是这些都没能阻止他成为一位大师,而且还援助了他。这真是奇迹。与托尔斯泰和屠格涅夫、普希金一起,他成为对中国影响最大的四位俄罗斯作家之一。这个倍受煎熬的灵魂影响了那么多的心灵,他的博大和慈爱与偏执和冷酷一样显著触目。
    小市民不会喜欢他。他的作品不是为一些肤浅而无聊的人写的。他有时也并非不想写消遣的作品,只是他的一颗心太沉了,从这颗心中产生出的一切终于无法消遣。
    与托尔斯泰一样,他在《卡拉马佐夫兄弟》等作品中有那么多直接的诉说和辩解,直接面对着灵魂问题,剖示使人战栗。在这种真正的人的激动面前,我们不由得要一再地感到自己的渺小、平庸和微不足道。
叶芝:
    我想像着他的内心世界、特别是他的情感生活,还有他作为一个艺术家的日常状态。文字的栅栏不断地阻碍我走近,我只能透过那些缝隙去注视他衰老的身影。我看到的是一个永远不会忘记的生动面庞,他的开阔的微凸的额头。
    他反对抽像的说教,而主张从感性生活的深处汲取艺术形象。他超人的想像力、真挚动人的渴求,都一再地打动我。他做为一个诗人的全部生活,那么真实而内在。他曾在长达十五年的时间里追求爱慕着一个女人,她就是一位毕生献身于民族自治运动的爱尔兰女活动家毛特·岗。叶芝的这些诗句令人热泪潸潸:“为那无望的热爱宽恕我吧/我虽已年近四十九岁/却无儿无女,两手空空,仅有书一本……”
    仅仅是这几句简单的吟唱,就可以打开我们全部的想像,让我们去翘首遥望。
哈代:
    今天看,他那些长篇小说所描叙的故事都不太新鲜了。可以想像在当时也不见得会是什么传奇。可是它们却有一股神秘的力量不能消失,即便经过了遥远的传递也还是存在。的确,极少有一个作家会像哈代一样常读常新,经得起一代又一代人的咀嚼。那些看似陈旧的、被多次讲述过的故事,竟能在刚刚成长起来的一茬读者中找到知音;它可以不断变幻,闪耀出新的光彩。
    有一种作品会随时间的延续而生长,这一类作品总是极少的。一般而言,时过境迁,作家当年的感动会变得老旧,至多是有一些古董气让人留恋。它们不可能继续向外生长,长出新的东西。它甚至不具有弹性,在外力的作用下也不会增加长度和宽度。
    而哈代以《苔丝》为代表的长篇小说既有迷人的古典气,又会随着时光而新生。我想像它的奥秘──可能仅仅因为他是一个感悟力特别、并且又十分强大的人,他能让笔下的一丝一绺都根植土地,从中一点一点长出,而且让其永远都不离开那块不大的原土。这样风雨飘摇之后,一个个季节度过,新的一茬收获还会重新来临。我想他在当时绝不追求时新,而是自主性特别强的一个作家,坚持从脚踏的土地上发现永恒的诗意。大地的斑斓被他重现了,这种色彩浓烈充盈,永远不会被岁月冲淡。面对这样的巨幅画卷,我不由得想起密茨凯维支的诗句:“好一片田野,/五谷为之着色!……”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03-10-12 07:09:25 | 只看该作者
to 希望78
你的帖子我终于看完了,知道读完的感觉么?很想把他描写的那几部作品,一个个搬来细细的读,读书的环境么,我也想好了;

--窗外下着倾盆大雨,刚刚淋成个落汤鸡,钻到被窝里,慢慢看,这是最舒服的. :wink:
--万里飞雪,偎在火炉旁,翻着心爱的书,这是有点雅致也有点孤独的. 8)
--桂花树下,一边品茶一边浏览,大概是比较惬意的.  
--闹市街头,全神贯注,如痴如醉,好多人围着你好像看猩猩似的,这个么,呵呵 :twisted: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楼主| 发表于 03-10-12 09:25:31 | 只看该作者

..

哈哈哈.............
待着自己的心境,在这任何一个环境下读书,都是太棒了,可见你还是个很浪漫的人呢,贴子上写的可能只是这本书的1/3,如果你真的喜欢,可以找来看《域外作家小记》不一定作为张炜的单独一本书,我知道的版本很多,也可能是其他书的一部分,初读这本书时,这本书中提到的很多书我从未听说过,可是看他写的这么精彩,我也真是跃跃欲试,有些书不读简直太可惜了,我觉得这比任何什么“十大必读书”“对xx人影响最大的书”给人的感觉和印象好多了,更加直观、深刻,我觉得每个人的喜好不同,可以根据张炜的叙述,找到适合自己的。
  找到一本好书,就同找到一个知己。 :wink:
  别人说我的微笑比大笑好看,所以给你一个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阳光工程 ( 京ICP备10041392号-12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北二街8号1510 邮编:100080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0199号  

GMT+8, 24-12-27 03:11

Powered by Discuz! X3.2 联系我们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