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病因和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 从四大角度探索病因及发病机制 2012 年,科学家们分别从神经影像学、遗传学、神经营养因子及认知功能等角度对BD 的病因和发病机制进行了深入研究。
神经影像学 首发双相躁狂Ⅰ型男性患者左侧额叶白质和海马的N-乙酰天门冬氨酸水平降低,提示白质纤维和海马神经元功能受到损害。由此支持BD 患者前边缘网络失调的假说,也证实了与情感相关的神经环路紊乱是BD 的病理机制。 遗传学 越来越多证据证明5- 羟色胺(5-HT) 转运体基因多态性与BD 和个人情感气质有关, 5-HT 转运体基因多态性与我国女性BD 的患病率有关,同时也一定程度影响着BD 患者的情感气质。 IL-1β-511A/G 基因多态性可能与BD 有关。
神经营养因子 血清BDNF 水平低下与BD 抑郁发作密切相关,可能是BD 抑郁发作的状态指标;血清BDNF 水平升高可能为BD 抑郁发作临床疗效的参考指标之一.BD 与BDNF 水平下调可能相关,这种下降贯穿于躁狂相和抑郁相,而且BDNF 的变化不会因BD 患者心境障碍极性的变化而处于两极状态。 认知功能无论是发作期还是稳定期,BD 患者的注意力、记忆、执行功能等认知功能均存在损害。 认知功能损害不但在急性期和稳定期患者稳定存在,且在其健康一级亲属中也有类似缺陷。此结论更支持认知功能为素质性的设想,或可作为研究遗传内表型指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