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希望打破社会对精神科医生、对精神类疾病的不公正看法。同时,随着治疗理念的进一步转变,我们要求所有精神科医师在诊治过程中,不但要治好患者的病,更要帮助患者回归社会。而这些,除了医患双方的努力之外,还离不开患者家人及社会的支持。
我曾经治好一例抑郁症患者,接受治疗后他已经和正常人没什么两样,但他的妻子嫌弃他得过‘精神病’,跟他闹离婚,他受到刺激后,再次犯病,病情比第一次来找我时更严重。这件事情说明:要想彻底治好精神类疾病,家人和社会的支持必不可少,精神病患者的家属也要勇于承担起相应的责任。
最近一期的中国疾控中心精神卫生中心数据显示,在我国疾病总负担(包含精神、生活、经济上的承担)排名中,精神疾病已经超过了心脑血管、呼吸系统、恶性肿瘤等疾患排在榜首。而与此相对应的是,我国公众对精神疾病的知晓率不足五成,就诊率则更低。
不仅社会歧视精神类疾病患者,就连患者自身也自卑,一个患者曾跟我抱怨说:‘感觉得癌症都比得抑郁症光荣,得上抑郁症太丢人了,感觉抬不起头。’这话让我又好气又好笑,都是疾病,只不过是生病的部位不一样,至于如此自卑吗?
还有些患者的家属,片面地存在“吃药会对患者的智力造成影响”、“住进精神病医院就会受到欺负”等误解,甚至觉得家里有个精神病患者说出去很丢人,一旦有亲人被诊断为精神病后,一家人都觉得没脸做人,从而想方设法把患者藏着掖着,反而耽误了患者的病情。
确实,一个家庭因精神病人而不幸,但人之所以为人,家之所以为家,全有赖于亲情伦理维系。对一个精神病人来说,从情感上被家庭嫌弃,比患病本身更为不幸。他们倘不被家人所容,邻里、乡人也就更加另眼相看,他们生活的小环境,充斥着加重病情的暗示,只会助推他们坠入绝望的境地。因此无论如何,家庭都应挑起悉心监护他们的义务,从日常生活到情感呵护,做到不离不弃。全社会也不能以歧视的眼光看待精神病人。
如果家属和患者能做到不回避、不自卑,及早到专业机构就诊,经过系统治疗就能早日康复,回归社会,因为经治疗后,多数精神疾病患者都能康复,完全不影响正常的工作和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