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阳光工程心理网

 找回密码
 点击这里加入阳光论坛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1383|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道德经》中的养生观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06-5-18 11:04:1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道德经》是一部包罗万象的经书,不仅包含了丰富的哲学思想、丰富的政治思想和军事思想,同样也包含了丰富的修身养性的养生理论,这些理论被后来的道家发扬光大,被称为道家养生论的鼻祖。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文化思想最自由和繁荣的时期,在当时的思想家看来,治国平天下是人生的大事,修身养性同样是大事,而且是治国平天下的根本所在,“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大学》)。
  实际上古代的先哲们所说的道本身常常是指修身养性之道,《素问》云:“昔在黄帝,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登天,乃问于天师曰: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者,时世异耶?人将失之耶?岐伯对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这一段话说的是黄帝等得道的人,他们懂得修身养性,所以能做到形神不离,能长寿到一百岁。老子在历史上被认为是与黄帝一样,懂得修身养性之道博大的真人。其《道德经》中也充满了养生的观点,历史上有些关于《道德经》的注家就是从养生的角度来对《道德经》进行注释的,例如汉朝的河上公、晋朝的葛洪等。那么《道德经》中关于养生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与许多医家和杂家的养生观点不同的是,《道德经》中的一个主要养生观点就是自然无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说明养生也应首先取法于自然。“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夫唯不居,是以不去”,“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这些论述也说明了自然无为是养生的基础。在现代社会中,生活工作的节奏越来越快,所接触的事物越来越多,社会环境也鼓励人们不断地追求更好的生活,这也是社会进步的动力,但是就个人而言,如果欲望难平,人心不足,就会导致纷争不断,从而产生无限的烦恼和灾祸,“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就无法达到一种自然无为的精神状态,也无法达到养生的目的,与提高生活质量的最终目的也相去甚远,所以保持自然无为的心态不仅是养生的根本,也是在现代社会环境中生活和工作的制胜法宝。
  然而怎么才能做到自然无为呢?在老子的《道德经》中也给予了很好的回答,老子认为做到自然无为的第一个方法就是为人谦下,人由于私心太重,常常是想得到而不想失去。但实际上自然的规律是过分地想得到却是无法得到,不去过分追求却反能有所收获,“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所以只有象自然一样作到不辞、不有、不恃、不居功,才能进入“长生久视之道”。水是最能体现自然这种品质的,“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只有象水一样的谦下,象水一样能够“处众人之所恶”,才能达到自然无为的境界。人们只有在生活中做到了这些,才能真正做到心胸豁达,不斤斤计较,不患得患失,不宠辱若惊,所以才能“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素问·上古天真论》)。如果人的生活目标中只有自己,那么就会有不可为而“妄为”,难于做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还会引起纷争,心境难以平静,心境不平静是养生最大的忌讳。
  《道德经》中还以“张弓”来说明谦下的好处,“天之道,其犹张弓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馀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是损有余而补不足,看不起他人,自以为了不起,不谦虚为人,就是一种有余,有余者,与道相违,天将损之,不可长久。不谦虚的人就像小坑,有一点水就会漫出来,这就是有余;而谦虚的人就像大海,总是表现为不足。“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老子河上公注》。
  《道德经》还为养生的古代真人有过描述,“古之善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客,涣兮若冰之将释,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浑兮其若浊。孰能浊以止?静之徐清,孰能安以久?动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不新成”。这段话的意思是:古代善于为道的人,微玄深通,深刻得难以认识。正因为难以认识,所以这里只能勉强为它描述如下:迟疑慎重,好象在冬天涉过江河,警觉的样子,好象惧怕四周的邻居?庄重的样子,好象在做客,流散的样子,好象冰将要消融?敦厚的样子,好象木桩一样,宽大的样子,好象巨大的山谷,浑浑然好象浊水一样。谁能将浑浊变澄清?只有安定才能慢慢清澈;谁能安定而久长?静中有动才能慢慢生发起来。保此道的人不想要过满,仅因为不满,才能从破败中新生。谦下可以长久,谦下也可以从逆境中新生。总之谦下是自然无为的一个最重要特性,也是养生的关键。
  在《道德经》中,老子说明了做到自然无为的第二个方法是复归,“至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是谓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这说明天下万物都要复归于它的本源,这是自然的一个基本规律。归根就能清净,清净了就又能获得新生。了解了这个基本规律才能顺势应变。不了解这个规律,逆时而动,就会有凶险和灾祸。养生的人们只有在精神上做到象自然一样的复归,才能够长生不老。那么如何才能做到精神复归呢?《道德经》中也已经告诉了我们许多的方法,“至虚极,守静笃”,这是说,让精神远离纷扰,保持一种极端平和的状态。“道之为物,唯?唯忽”,当人的精神处于一种恍惚的状态,就可以回到本源了。“我独泊兮其未兆,如婴儿之未孩,乘乘兮若无所归,众人皆有余,而我独若遗”,“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专气致柔,能婴儿?”抛弃所有杂念,使自己的心灵空旷虚灵,守住那种生命的源头,进入恍恍惚惚的境界,就能达到一种复归,复归于那种一切都没有开始的混沌状态,复归于婴儿的天真无邪,柔弱无骨,这样体内的真气就能自然而然地产生了,毫无阻碍地流动,循环往复,永不停止。
  复归就是归一,“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这里“得一”是指得道,人得一就能长生,所以复归是养生的又一关键所在,复归于朴实,复归于婴儿的状态,复归于无极,复归于虚无。
  老子的《道德经》博大精深,上面所述只是从养生的角度对《道德经》的一些内容所作的一点探讨,望能抛砖引玉,引起广大对《道德经》有研究的人们或者有意于养生的人们的研究兴趣,共同深入讨论《道德经》这一文化瑰宝的深刻含义,探讨这一历史著作不仅对人们的养生实践有指导意义,还对现代社会的经济和科技发展有现实意义。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2#
 楼主| 发表于 06-5-18 11:05:15 | 只看该作者
社交恐惧.强迫.焦虑.抑郁用<<道德经>>治愈探讨(以下是系列治疗文章连载,10月版,仅供参考,每月发贴一期,请大家每月过来此贴子来参考.)









[转贴]






用<<道德经>>治愈强迫症之一(下)






青霄问:






请教黑溪版主



我看了您对强迫症本质的论述,很是精彩,相信没有强迫经历的人是不会有这样的感悟的。而且您的文章对我的病情好转也起到了很大的帮助。我对您所说的“无为而治”,和放弃对病症的一切执着,都能够理解,但是还有一些不甚明白之处。我要对自己不战而胜,不去理这些强迫的观念,那么我就不用去改变自己的性格了吗?比如说我是一个怯懦的人,对来自外界的羞辱总是感到气愤和焦虑不安,我总是想改变这样的性格,而且和前几年比也有了一些的进步,可是现在我不知道改好还是不改的好,如果我再执着于性格的改变是不是又会陷入强迫的怪圈了?希望黑溪版主在百忙中能够帮我解答一下。在此先谢过了。









黑溪:






谢谢你的认同,






"如果我再执着于性格的改变是不是又会陷入强迫的怪圈了?"  确是如此.






"我是一个怯懦的人".






--问题在于这句话本身.






只有实践本身最重要,不必为"怯懦"本身而去一味的执着.






此为不战而胜的一个含义.









不要战争,要投降.






强迫症人应当学会尊重与屈服的意义.









强迫确是自己亲自发起的一场对自己的战争!






这场战争注定是永无止境的.






不战而胜,通过屈服从而征服,通过投降从而胜利,通过卑微从而伟大,






---这就是东方古人的哲学智慧.









用<<道德经>>治愈强迫症之一(上)









道经第一篇,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解释:






如果有文字道出具体的治疗方法,那肯定不是真理,如果有人说出了具体的治疗手段,那他这名气肯定是虚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解释:






因为,强迫症根本都是空,"无"是强迫症的本质,  心中"有",是各种强迫症的罪魁祸首.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解释:






故常常放下一切,就可以真正领会灵魂的神妙,常常心中执着,就只能自缚于片面.






`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解释:






可"有"可"无",同一始点,一个走向天堂,一个走向地狱,健康与强迫的玄机之所在,不可思议啊,此两者就是通往人类一切烦恼与欢乐的大门.









道经第2篇, (待续)






社交恐惧之一









      我的10余年的社交恐惧症的彻底根治的经验:









第一条:---自卑的认知改造和自信的认知.生活行为实践改造---[全盘接受自我]-东方



疗法则称为,无为.本然.森田...等---------是为治本法.



第二条:-----行为主义.暴露,脱敏法.或NLP.实践中的大量锻炼行动等是真正的迅速治



标法.



两者结合,标本兼治法是为根治法!






第一条做好了,可去根.



第二条做好了,可去标.






如果只有第一条,有些人也可彻愈.-----虽然理论上所有的人只须第一条就全部可以痊



愈.------但我的比较大量的实践却呈现出:第二条可以异常迅速的缩短好多倍疗程.而



且有很多的人被证明此治标法是非常重要的!






而如果第二条做好了,可以迅速好转或基本的治愈.






但是,如果少了第一条,就如一颗树,砍掉了枝干,表面上没了,但因为没有彻底的挖根,



那么,主观感觉上会说:我已无症状了,但是总感觉到好象还有一些残余.这残余就是根!



所以,遇到温暖的天气它又长出来了或枯树桩又长出了绿叶[即复发]的!------






-这就是东方式疗法中医去根与西方式疗法西医对症摘除的各自的优缺点.   









黑溪现在将其近十年的这么一点点的研究心血,和大量实践经验后得出的这么一点纯



经验的结晶,凝缩成尽量通俗易懂且较精炼的文字,无偿的向全天下的朋友们,






奉献出来,仅供大家参考,愿能自救的尽量的自救,--.如果我的治疗方案能对大家最终



彻底解决社恐有一点点的帮助或启发的话,那黑溪十年的理想就算有了一个较满意的开



头了吧.






另,我期望专业的心理医生和学者能较谨慎的对待这套方案.-----无它,只是因为这套






方法确确实实是黑溪通过反复实践验证,可以说是久经考验的,绝非空洞的书本上的理






论而已.----------请恕黑溪的狂妄.---然,如果能借此从而能够对广大社恐朋友有一






些更大的帮助的话,则我心已足矣.






现提出仅供参考,欢迎众多的先行者,与远超于我的专家或学者朋友们批评指正,但愿










对全天下的社恐朋友们能有一些帮助.






                                     方案如下:






1.系统的逐级脱敏加[无为,本然,顺其自然],怕见什么就去做什么--外表可适度控制,



争取每次都






尽量能有一个良好的成功体验..---此为指导思想..






2.集体的暴露法脱敏[当众练习演讲.表演.唱歌.讲笑话等一直持续三个月直到彻底脱






敏!]黑溪认为--这应是当前最为有效的最快的消退症状的方法!---------从卡耐基社






交训练班受启发,经反复实践并发展而来.--此为治标 ----






3."不正常感."羞怯感."目光对视恐惧感等等的认知改造和系统脱敏加无为,本






然,顺其自然-------此为治本------






4.自卑的认知改造和自信的行为上与认知上的最终重塑,并借用东方的无为,本然,顺其



自然,即:






最终达到了彻底全盘的接纳了你自己的一切.---------黑溪以为此应为不复发的保



证...






-----------注:集体治疗应与个体咨询相结合.---一般两者皆不应有所偏废.






-------------应结合每人的具体的不同情况做一些相对应的具体的个别心理治疗.---



这一点亦相当的关键.






注意分类,即使集体治疗也建议分类,对不同类别的集体治疗也应采取相对有所不同的






相对应的灵活方法---------按中医的说法,类似于--辩证论治.















黑溪论强迫症之二    (10月版)(每月一期)









1:重理论,轻实践,是强迫症的通病。






离开了真实的生活,靠分析,靠理论,靠所谓的“心理治疗”无异于缘木求鱼,这是忠告!









2:生活确是最好的药,空虚,封闭永远没有希望。






3:强迫本质为“空”自寻烦恼,确是想出来的“病”。






4:强迫症患者都很被动,很僵化,目光呆滞,反应迟钝,一般没有一些强力的冲击手段,则是很难重获活力的。






5:强迫症可以大体类比于一种精神功能的退化与衰弱,就好比退化萎缩的肌肉,没有实践的充分锻炼,只会越发的肌肉萎缩。






6:强迫症也不必悲观,也并非致命的疾病。






此文章版权转载出处--黑溪网页: www.heixi.com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楼主| 发表于 06-5-18 11:07:4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发表于 06-5-19 00:08:37 | 只看该作者
好帖子
谢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阳光工程 ( 京ICP备10041392号-12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北二街8号1510 邮编:100080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0199号  

GMT+8, 25-1-11 23:49

Powered by Discuz! X3.2 联系我们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