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缘木求愚 于 10-12-11 01:04 编辑
这个世界上控制别人极为便利的一种方式就是比较。我们大多数人也从小都习惯了各种各样的比较,我们亲身体验到的比较结果可能绝大多数都是为了“鼓励”、“鞭策”、“帮助”我们进步,邻居家的儿子,同龄的兄弟姊妹,同班的同学永远是我们心里无法超越的障碍,像一座大山一样压抑在我们肩上。我们大部分时间都生活在别人的阴影里面,得不到属于自己的那一份阳光。
在对子女的教育上,其实比较是一种非常有害的且十分功利化的教育方式,表面上父母似乎为孩子树立了一个标准或者一个奋斗的目标,但是从现实的事件来看多半都包含着对孩子的一种指责,这种指责给孩子以极大的压力。而且当某人被树立为一个参照的标准的时候,他的形象便会被无限光辉放大,而忽略了参照对象本身的综合特点以及缺陷。而且最大的害处在于比较的过程让我们的孩子感受到,父母需要的不是我,而是一个像参照对象那样的孩子。孩子的性格特点、兴趣爱好、感情与经历统统被简化掉了,这通常让孩子感觉到自己不是被接纳和爱,而是被需要。我们的孩子从小没有得到足够的关注,就得学会关注父母;没有满足自己的需要,就得学会满足父母的需要;虽然他们的心灵贫瘠而一无所有,却不得不开始学会付出。这就是海宁格所说的“爱的逆向流动”,所以我们很多的孩子没有童年,被早熟,被懂事,被听话,被压抑,小心翼翼,不敢犯错。一切都是为了符合某一个标准,为了自己在父母、师长、别人的眼里看起来更完美,更有价值。以至于有一天即使我们真的长大了,脱离了儿时生活的环境,但是这些标准依然活在我们心中,自觉的担负起审查自我的义务,这就是完美主义。
有很多词语可以给“完美主义”加冕,比如:高尚、神圣、伟大、独一无二、宁缺毋滥等等,可是为了这些词语或者某种理想的形象,当事人却备受折磨。因为一个最基本的假设是人的天性是一样的,人都需要吃喝玩乐,人都喜欢爱与被爱,人有冒险与破坏规则的冲动,但是这些事情他们一件也是不能做的,否则便破坏了自己多年苦心经营的自我意象。其实,总的来说完美主义是一种需要,也是一种借口。说完美主义是一种需要,那是因为许多有这样经历的孩子过早的就明白了爱的本质,过早的就看穿了人情世故的虚与委蛇,过早的就体验到了事态炎凉。他曾被这样对待,于是害怕所有人都是这样对他,这些再多也无法满足他的需要,他需要的是无条件的接纳,100%分的认同,最完整的爱和绝对的安全感,只有这些才能弥补他的创伤,在能满足他的需要。其次说完美主义是一种借口,那是因为我们曾经被压抑,现在自我压抑,别人拥有的工作、朋友、爱情、物质条件,我们似乎都没有,从一种自我保护的角度出发,我们认为我们不需要这样的工作、朋友、爱情和物质条件,因为他们是不纯粹的,不完美的,不圣洁的。所以我们有一些当事人是如此的纠结,苦苦的追寻着爱情又不断拒绝爱情,艰难的寻找工作又不断的辞职,渴望友谊却又拒人于千里之外。所以我们应当反思并且认识自己内心的标准,这些标准都对你干了些什么,我们为什么不能像普通人一样世俗而快乐的生活,世俗而快乐其实并不犯错。
当然,比较并不是全部都不好,聪敏的父母会在与别人的比较中发现孩子的优点与特长,帮助孩子建立和适应自己的天性。当然完美主义也绝对不是都是坏事,如果你把它当做生活的终点,而不是起点的话。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