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阳光工程心理网

 找回密码
 点击这里加入阳光论坛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151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构建生活(第二部分续)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04-7-27 20:33:0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这些想法和情绪明摆着是不合理的,可为什么麦克尔就
是摆脱不掉呢?而且,麦克尔还为自己的恐惧情绪感到内疚,
为之烦恼,并有日益加重的趋势。现在,麦克尔终于坐在我
的诊室中,叙述自己的情况。我发现,她神情极其疲惫,讲
话时双手颤抖,目光无神,且伴着一声声抽泣。她的身架,看
起来一点都不协调,就像是拼凑起来似的。她竭尽心力,也
想不出什么好办法,来克服这搞得她焦头烂额的恐惧情绪。
听她讲述完后,我告诉她,害怕癌症并不是她的问题所在。因
为人人都害怕癌症。正是对于癌症的惧怕,才使我们到医院
检查、注意饮食,并设法除去水和空气中的致癌物;也正是
由于惧怕癌症,才有那么多医学家进行各种研究,试图挽救
人们的生命。癌症确实是很可怕的,那有什么理由不害怕呢?
   是的,麦克尔的问题并不在于她对癌症的恐惧。她的问
题在于,她让自己的恐惧情绪干扰了自己的日常生活,影响
自己该干的事情。因此,我告诉她,从此以后,她不必白浪
费时间,去和那恐惧情绪斗争,因为这种情绪是与生俱来的。
正确的做法是,定时干自己平时干的事,按时做饭等。这样,
也许会有一天,她甚至会为自己有此情绪而感激万分。
   这事倒也真怪。当麦克尔专心致志,认为自己不应该得
癌症,不应该害怕癌症,不应该为这个离奇想法过分烦恼,不
应该像现在这样时,她却越来越不能进行自己的日常生活、
工作。相反,她越是把注意力集中于目前的工作和娱乐上,她
越是感到,自己的恐惧情绪有所缓解。近来,麦克尔业余时
间做些义务劳动,这样便可以使自己生活得充实、忙碌起来。
她的义务劳动是协助一个组织调查核废弃物对人类健康的
危害。现在,麦克尔仍然害怕癌症,但相信她会好起来!
   卡罗斯最近升了官,在公司里主管一个分部,而他对此
却显得惶惶不可终日。其实。他多年来兢筋业业,苦心经营,
为的就是能谋到这一职位。现在,他如愿以偿了,可他却开
始怀疑,怀疑自己到底能否胜任这一工作。当然,这一苦衷
他连家里人也没告诉。
   那么,卡罗斯到底害怕什么?原来,是这么回事。卡罗
斯一当上分部主任,就要参加一个有其他各分部主任参加的
会,可他一和那些人在一起,就变得浑身不舒服。而且,一
升了官,他就得负责录用职工,负责处罚那些工作出差错的
职工。除此之外,他还得保证,自己在任时的工作定额比前
一任要高,因为前任就是因为没完成定额而被辞退的。
   为了达到目的,卡罗斯便延长工作时间,对此,妻子是
老大不乐意。而且,他的同事对他也渐渐冷淡起来,有时还
故意和他过不去。看,所有压力都压了下来。他真害怕自己
应付不了这一切。
   卡罗斯这样的事并不少见。如果我告诉你,不仅被罢免
的人想自杀,被提升的人也会想自杀,你也许会瞪大眼睛。岂
不知,不仅失败可产生压力,成功同样也会产生压力。
   卡罗斯的第一个问题,已在本书中一遍又一遍重复过。
他认为,他不该有现在这样的情绪。因此,他想方设法想把
这种情绪消灭掉。令我颇为费解的是,有许多人对自己的情
绪没有把握,总希望有个权威人士来评价自己的情绪,希望
权威给以肯定。于是,我说,卡罗斯先生,你现在感到紧张,
怀疑自己的工作能力,为自己新添的担子而苦恼,就让它这
样吧,这样挺好!要知道,无论是谁,一旦变动工作,都会
有这种情绪,这很自然。尽管,它令你难受,但它在一定意
义上是有益的。因为,紧张能使我们在新的环境中保持机敏,
使我们小心从事,并努力减少这种紧张。殊不知,当我们紧
张、害怕时,也正是我们的全身心为了某一目的而亢奋之时;
也就是说,此时我们是在全神贯注地采取行动。
   但是,如果紧张、压力持续时间太长,就可能有损于我
们的身心健康。消化道溃疡、高血压、脾气急躁、睡眠障碍、
全身抵抗力降低等,都有可能发生。其实,细究起来,这些
不良后果并非只是由于环境因素,也不仅是由于环境引起的
情绪。真正的原因在于,你作出种种努力,想改变现状,却
屡遭失败。可是,如果一个人面对风云变幻,却不作一点努
力,犹如坐在高压锅里,且底下炉火正旺,却不知该干什么
一样。这种不能适时采取对策,改变处境的态度,自然会引
起灾难。除非,善良的命运女神飘然而至,将炉火熄灭,为
你解围,但这样的好事太少了。
   卡罗斯没有消极等待奇迹。他主动找和他同级的几个主
任交谈,询问他们当初的感觉。结果自己很是满意。原来,那
几个人一开始时也和他一样,感到信心不足,手足无措。接
着,他开始学习商业心理学和管理艺术。他努力去熟悉每一
个下属,并努力让自己的下属认识他,让大家知道他既是上
级又是个普通人。他找来各种报表进行核算,结果发现,就
目前人员编制和技术条件,足可以完成定额。
   当然,纵使卡罗斯采纳建议,把自己的不良情绪接受下
来,并专心去做自己的事,生活也不会一下子变得阳光灿烂。
不过,照此下去,研究、倾听自己的苦恼,核算各种统计报
表,和以前的合作者再进行联系,他便会逐渐忘掉自己的信
心不足。不过,这种情绪仍会偶尔出现一两次,这也无关紧
要。比如,卡罗斯有时会想,要是换另一个人,会不会少费
些劲就能把局面收拾好,这也许有可能。不过,卡罗斯已决
定,他就先这么蹒跚前行,直至胸有成竹为止。这样,自我
怀疑和羞怯就注定会被克服,顺利地冲出这个误区。


悲    哀
   悲哀并非总在亲人故去时才有。对于许许多多种丧失,
人们都会产生悲哀。大火毁了房子,青春一去不复返,失业,
肢体残缺,离别,夫妻分居,视力下降,错过良机……所有
这些,都会招敌情绪哀伤。更有甚者,有时,有人在事情发
生之前,就会出现悲哀的情绪。比如,某家有一危重病人,病
人尚未故去,可全家都笼罩在悲哀的气氛中;而且,连病人
本人也提前为自己的将要离世而伤悲。这是因为,对于家人
来说,他们不久将失去亲人,失去和亲人息息相关的那一部
分生活内容。
   人们为什么悲哀?什么时候悲哀?悲哀能持续多久?人
们用何种方式来表达悲哀?这些情况常因人、因时、因地及
因文化环境不同而各有不同。不过,我们都知道,我们从周
围人那里学来的表达悲哀的方式,并没有多少益处,它对于
一个处于悲伤、无助、愤懑、失落、被遗弃感、衰竭等情绪
煎熬中的人,几乎无能为力。
   无论是谁,试图否认、忽视自己的悲哀情绪,都会引来
麻烦。我曾进行过一项研究,是关于人们对于自然灾害(洪
水、龙卷风、地震等)的情绪反应。结果发现,在灾害发生
后半年到一年之间,到精神科就诊的人大有人在。就诊者说.
他们在灾害发生当时,并没有什么问题,而且,看起来比别
人还好。这些人常常是家庭、邻里中的中坚人物。灾害发生
后,由他们清理废墟,料理杂事,再四处奔波、重建家园。当
然,他们也许曾一度受到震惊,感觉麻木,甚至觉得精疲力
竭。但他们说,那时从未感到绝望,从未哭过,从未向别人
诉苦求援。从某种意义上说,他们这是在压抑自己的情感。莫
非这就是他们后来不得不进行心理咨询的原因?
   他们说,现在最奇怪的事竟然发生了。是的,目前一切
都已过去,生活重又归于正常。可他们却发现,自己正面临
着许多问题,令自己苦恼;而且,他们害怕自己会失去理智。
邮局的汇单未能按时到达,他们便会辗转反例,难以入睡,甚
至大叫起来;甚至,他们会在一家人围坐餐桌、共享天伦之
乐时,无故雷霍大发。他们常痛苦地说:这实在不像是我能
干出来的。我这是不是要疯了?!
   实际上,这些人完全是咎由自取,他们给自己的情绪施
加压力,企图去控制那原本不能控制的情绪。正确的做法是,
早在灾害发生当时,他们就应和自己的情绪进行“接触”,对
它们加以认识,这样,就有可能减少、减轻后来的情绪困扰。
总之,无论这种情绪发生在当时,还是发生在以后,我们都
应先接受它们的存在。
   另一方面,你可能知道,还有一些人的做法和上一种人
正好相反。对于那些无法控制的情绪,任其泛滥,不采取任
何积极的措施。这样,半年过去了,一年过去了,可他们只
要一进咨询室,仍然是泪水洗面,仍然像样林嫂那样重复那
千遍万遍听腻了的故事,仍然希望别人对自己什么都照顾周
到,仍然沉湎于往昔的丧失体验之中。
   显然,上述的过度压抑和过度泛滥是两个极端。那么,怎
样才能做到不偏不倚?首要的是,在对待丧失、绝望这类情
绪时,应和对待其它各种情绪一样,先进行认识并加以接受。
我们没有理由控制自己的悲哀。事实上,即便是作出此努
力,也只能使事情更糟。要知道,失去的人(物)对我们来
说很重要,我们理应产生悲痛的情绪。失去的人(物)值得
我们为之哀伤。只有情感深沉的人,才是有人性的人。
   和其它情绪一样,哀伤也会随时间流逝而逐渐淡化。当
然,如果这种情绪不断被某些行动或事件再度引起,那是另
一回事。记得我父亲故去时,我母亲一下子陷入深深的悲痛
之中。但不久,撕心裂肺般的悲痛渐渐减轻了……后来,母
亲开始清洗父亲生前用过的马桶和食品柜,后来,是圣诞节,
后来,是父亲的生日;后来、是他们的结婚纪念日。就在这
一天,母亲忽然从抽屉深处发现一本旧影集。照片上的情景,
勾起了母亲的怀旧心理,引起痛苦的记忆。当然,这种影响
时间不会太长,它还会慢慢消失。
   真正明智的人,在灾害发生后会立即投身于生活,应付
各种各样的社会责任。对自己的情绪,从不矫揉造作,好就
是好,不好就是不好。他们也不想把自己悲伤情绪造成的影
响从日常生活中抹杀掉。不过,他们发现,积极地活动起来,
较之于终日卧床或蜷坐于椅中,更能转移自己的注意力,使
之不再停留于自身的悲痛上。还应指出的是,对那些终日忙
碌不堪的人,我们应引起怀疑;对那些不顾一切,硬要帮助
别人的人,我们应考察其行为的真正目的,很可能,这样做
只是在掩饰、否认自己的悲痛情绪。当然,独自躲进—隅,远
离尘世,也不会使情绪发生任何改善。
   即便我们遭受的丧失极其惨重,那也必须明确,我们面
对的一切,是可以改变的,它需要我们采取深思熟虑的行动。
着眼于目前的现实,理智地采取行动,接受自己的悲哀情绪,
这才是度过因境的正确方法。许许多多的人都试用此法获得
成功。我们也有能力这样做。度过困境,我们就会重新获得
自信。到那时,我们面对前面的路,便能胸有成竹了。
   概而言之,我们都能够从苦难中锻炼性格。许多民族的
文化都强调,受苦受难能使人成熟。当然,悲痛自身并不能
自然而然地产生力量,使人深沉,造就出一个善察人情的人。
使我们成长的,是我们对于悲痛的反应。从某种意义上说,我
们每经过一次丧失(灾害),我们就向真正成熟的人生迈出了
关键的一步。这样,就逐步使我们能自如地面对人生道路上
的每一次丧失,直至生命的终结。
   那么,悲痛时我们到底需要怎么办?最好的办法,也许
莫过于从好友那里寻求慰藉。有许多人总是犹犹豫豫,不愿
请求别人帮助。那么,请你想想,要是你的朋友遇难,需要
帮助,你肯定会欣然地助其一臂之力。要是你目前正需要帮
助,那就给朋友们一个机会吧。这样一来,本来也许是灭顶
之灾,但由于危难之际,同心协力,互相依靠,就可能会产
生令人振奋的结果。而且,可借互相帮助这一机会,加深你
们之间的联系。

慢性病痛
   卡尔今天吃了—大堆准柿子。可是,他的肾功能不好。他
每周必须到一家医院去接受一次血液透析,以维持正常生
活。卡尔也知道,柿子里含有大量的钾,大大超过了自己肾
脏的承受能力。可是,他仍然狂嚼猛咽。终于,一辆救护车
把他送进医院的急诊室。
   那么,卡尔为什么要这样不顾后果?卡尔自己也说不清。
卡尔正当中年,家庭和睦,自己又是个工匠,虽然肾脏有病,
但一直享受优良的医疗保健。总之,他有许许多多值得为之
活着的东西。也许,他对自己体力虚弱、对自己前臂上用于
透析的短路血管时时疼痛已感到厌倦,也许,他受不了一天
到晚要注意饮食,要锻炼身体,要保护前臂血管这些烦人的
事;也许,他那天就是馋柿子。总之,事实是,他吃了那么
多柿子,而且,差点儿为此送了命。
   我认识的另一个病人叫劳拉。她患有慢性腰痛病,曾有
一段时间,她因病卧床达数周之久。她用过牵引法、卧床休
息法、腰部支架法,还吃药、打针,甚至试过催眠疗法。但
那可恶的腰疼病不仅不见好转,反而日渐加重。有时,劳拉
情绪极其低沉,甚至想结束这一切。现在,她已年过四旬,却
还和父母住在一起。她对结婚连想都不敢想。她想,有谁会
愿意娶我这样病病歪歪的人做妻子?这不明摆着是找个负担
吗?
   随着绝大多数传染病和寄生虫病被征服,人们便把越来
越多的时间和金钱用在对付各种慢性病上。对于这些慢性疾
病来说,原本意义上的“痊愈”是不可能的。这样,处理这
类疾病就成了我们的目标。随着人们的寿命增加,日益损害
人类健康的慢性病,也总有一日会得到解决。但是,如果我
们只是一味追求长寿,纵使使出浑身解数,那也会有精疲力
竭的时候。
   和神经症一样,慢性病痛也只是痛苦的一种。为了能忍
受这种痛苦,你必须在开始时就把它原原本本地接受下来。
我这样说,并不是让你就此为止,不再寻找各种有效的疗法,
也不是让你别去寻找一种切实有效的方式,而带着病痛生
活。我让你接受目前的状况,意思是让你停止一切无谓的努
力。例如,期待它会自行消失,或强打精神,装作自己不受
它的困扰,或在设想,要是没有这病,情况会是怎样,或责
备命运之神为什么用它来惩罚自己,或者,把自己的注意力
随意分散,使自己难以集中精力,面对目前的现实。
   你不会喜欢慢性病痛,而且,你深受痛苦。是的,这都
没错。不过,你现在应该干什么?安塞姆•斯特劳斯写了一
本名为《慢性病与生活质量》的书,很引人入胜。书中介绍
了各种切实可行的方法,教人们怎样对付各种慢性疾病。许
多慢性病患者的日常生活需要重新规划,并采取新的行为方
式。如我们应该重新选择一条到商场购物的路线,以使自己
的轮椅不用爬坡就能顺利到达;早作安排,以防止出事故;对
家人进行宣传,使家人能更好地帮助自己;合理调整饮食;学
会一些自我观察的能力;把家中的东西重新归置一下,为急
救处理提供方便;把浴室进行改建,放低床的高度,改变锻
炼习惯,和那些患有类似病痛者进行交流等等等等。
   疾病给生活带来许多困难,也给我们提供了新的机会。
只要我们能敏锐地发现此时此刻生活背后隐藏的规律,并抓
住机会,作出积极的反应,全身心地投入实际行动之中,我
们就能生活得平和、宁静。相反,对自己的病痛只是没完没
了地抱怨、终日沉缅于悲悲切切的境地之中,反复地自我审
视,一门心思只想着自己的病痛,只能使痛苦加重。从客观
上说,后一种人和前一种人相比,所受的痛苦也更多。
   不管是什么事,只要能解决痛苦,它就能把我们的注意
力拉回此时此地,它会让我们从目前的存在中找出真实含
义。被轧坏的大拇指会问:现在出了什么事?我的腿为什么
会疼?我刚才到底干了些什么事,使得胃这样翻腾?一旦事
情进展顺利,生活就会过得很快。而来势凶猛的痛苦也大多
转瞬即逝。只有那些历时长久的痛苦,才会迫使我们去深究,
从中找出真实意义。
   每一种宗教或哲学理论,在解释生活时都有一定价值。
当然,它们也能解释痛苦。例如,基督教就能使其信徒们相
信:他们的每一个举动都值得膜拜,每一句话都是—句祷词:
无论是在教堂里唱圣诗,还是在停车场里放车,或到医院里
探视垂危的病人,甚至是小便,所有这些,都可以采取基督
教所要求的形式去干。所有这些,都可归功于上帝,都可以
成为令人膜拜的行动。因此,即便是痛苦,也可作为对上帝
旨意的屈服而加以接受。另外,痛苦还能锤炼人的能力,使
人能真切体验基督的苦难及人世中别人的苦难。按照基督教
的观点,疾病和健康都不过是上帝对这世界的一种安排。
   弗洛伊德学说也只是一种信仰系统。它对时时变化的生
活进行解释。因为,每一种想法,每一种措施,每一个行为,
都烙上了和我们自身有关的印记。即便是小小的口误或者笔
误,都为我们提供了自我了解的材料。而自我了解及领悟正
是弗氏精神分析理论的核心。
   那么,森田理论又有什么新义?我的理解是,森田认为,
每一种情境,每一个时刻,都是一个机会,我们可以利用它
们获得自我发展。现实存在的一切,都给我们提供了各种机
会。我们可以把这种现象比喻成不断涌向海滩的波浪,我们
应该抓住机会去和它合拍,以便适应它,在浪峰波谷中遨游。
如果我们只是呆立在海边,等着海水冲到我们脚下;如果我
们误了潜水时机或选错入水方位,或者干脆见到海浪掉头便
跑,那自然会失败。相反,只要我们能够义无返顾地潜下去,
自然就会遇到接连而来的波浪。这时,无论我们是否胆怯,都
应迎头潜下;无论是否已劳累,都应迎头潜下;无论是否受
到伤害,也应迎头潜下。有时,难免会有巨浪、险浪,这也
不可怕,因为我们的感觉已逐渐敏锐,我们的技巧已日臻成
熟。即便是大海忽然退潮,我们也毫无惧色,
   我偶然发现,人即便是死,也是可以做到“善终”的。我
曾颇费时日,对行将就木的人进行研究,并和那些护理慢性
病人的工作人员进行交谈。我对那些潦死者及终年为濒死者
服务的工作人员进行访谈,我发现,有些病人能够很熟练地
走完人生的最后旅程。这是一种高超的能力。因为,很少有
人能有机会去演习演死的体验。但尽管如此,总有人不知怎
么就学会了这种技巧,学会“善始善终”,走完一生。
   其实,这些人早已学会如何接受目前的现实,并尽其所
能,争取最好的结果。这些濒死者,常劝慰自己的家人和亲
友,让他们不要为自己的故去过分伤悲。那么,这些人是否
都照本书中描述的那样,把目前的客观现实先原原本本地接
受下来,再采取有目的的行动呢?他们是否只把濒死体验作
为生活中的一件常事呢?医院的病床、床头卡、送药打针的
护士、来来往往的医务人员及亲属、花花绿绿的药片,所有
这些,都在提示我们:应该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那些能在
病房这一水域自由游泳的人,也如那些能在学校、家庭中,面
对各种各样的问题,应付自如一样。尽管情境各有不同,但
处理的技巧却如出一傲。
   能积极采取行动是生活不可或缺的一个方面。这一点我
们已有认识。因此,行为科学家强调,我们不能仅考虑延长
病人生命,而牺牲其生活的质量。现在,医学已不再视延长
一个人的生命为畏途。在一定程度上,现在的医务人员不仅
可影响患者的内环境(如解决疼涌、饥饿、口渴等),而且可
改变患者的周围环境。不过,即便是周围环境十分理想(实
际上,常因各种原因而不能如愿),对于那些并无心理准备的
人,也无法满意地接受死亡的到来。说到底,你现在所干的
事,你5分钟后干的事,你明天及下礼拜所干的事,其实都
是在为自己走向天堂时的环境作铺垫。因此,我只希望,为
了能顺利走完人生旅程,你应该坚持不懈地锻炼自己,而且,
从现在就应开始。
   我们都惧伯死亡,都积极地与之抗拒。正是因为人类具
有与生俱来的求生本能,才使得我们的种族得以延续。请你
试着憋住不呼吸,去体会自己的不适感,不要2分钟、你就
会强烈地需要呼吸。实际上,无论你是否愿意,你的身体每
时每刻都在和死神作斗争。
   森田认为,人们对死亡的深刻恐惧,是和人们对失败、丧
失等的恐惧相一致的。而且,和上述恐惧情绪相对的一面,则
是去争取成功,争取见多识广,争取发展自身潜能的驱动力。
如果没有这种对死亡的恐惧,没有生存本能,我们便无心去
争取一个美满的生活。森田把这种从生存直到自我实现这一
方面称为“对生活的渴望”。渴望生活得好一些的要求是否根
源于生存本能,我无法确定。不过,不可否认的是,上述二
者都是人性的基本内涵。
   那么,我们具有这一自我发展的基本需要,其结果是什
么呢?我们渴望成功,那我们何时才能按照自己对客观世界
的认识,取得成功呢?要知道,这些客观现实(包括自身残
疾),通常会引起恼火、心绪不宁、自悲、精神紧张。但是,
如果我们被上述这些不良情绪分散精力,如果我们只一门心
思关注自己,我们就会离自己所定的目标越来越远。这样,我
们便会更加不满,更加自我中心,更加神经质。正如我们前
面看到的那祥,“建构生活”的目的,就是先接受我们心中对
美好生活的渴望,接受生活带给我们的现实,然后,再去干
那些我们能够干的事情,包括那些可能会带来转机的事情。


精力不足
   你是否老是感到疲惫?你是不是常感到没有热情?那么,
造成这一结果的最明显原因,可能是你躯体有疾病。因此,应
先到内科医生处就诊,以排除躯体疾病。如果经过详细的检
查,并没有发现贫血、感染及其它可以查出的毛病。而且,你
觉睡得也不错(甚至可能算是贪睡了),饮食每顿都经过细心
调配。但你就是提不起精神,不想干事。或许,你会有轻度
头疼、胃部不适、腰背疼痛等等。有时,你还会觉得头昏脑
胀、四肢酸痛;有时,你会莫名其妙地觉得这儿或那儿刺痛、
发麻;还有,你可能耳鸣、食欲不振、眼皮发沉、浑身发僵。
这些不舒服的感觉,无论你怎样休息,都不消失,终日感到
精力不足。
   如果有上述现象的这类人找我咨询,我让他干的第一件
事就是体育锻炼。只要身体上没有禁忌症,就可以积极参加
体育锻炼,散步、路远等都可以。你肯定会想,我这样疲乏,
又怎样才能去锻炼呢?我说,你应该先不管自己累,先走起
来再说。不久,你就会惊奇地发现,我们这样锻炼,似乎并
不耗费能量,倒像是产生出能量似的。因为,几天锻炼下来,
你就会食欲大增,睡眠改善。
   下一步要做的是,将白天的休息时间缩短。但由于各人
白天的情况各不相同,有些人需要的睡眠应略有增加。不过,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在上、下午各作一短暂休息就可以了。如
有可能,可在中午小憩半小时左右,不需响铃,自行醒来,这
样可使自己神情气爽、精力充沛。对于一般人来说,其作息
方式也各有特点。不过,我所见过的大多数人,都把睡眠和
休息作为一种自我逃避的手段,以此让自己躲避那些令人厌
倦的琐事,或躲开某一处境,以免弄得自己心烦意乱。这些
人,就应该学一学如何“建构生活”,学会经常变换手中所忙
的事情,使自己身心总能振奋起来。而且,适时地变换工作,
不仅可使我们兴味盎然,也可以使我们多注意行动,少注意
自己,从而省却许多烦恼。
   我再重复一温,凡是那些无明显原因者是感到精力不济
的人,都是自我关注型的人。上述种种躯体不适,皆由于他
们对自身太关注了。把注意力一个劲儿引向自身,无形中就
把一些本属鸡毛蒜皮的功能失调夸大了。例如,只要我们凝
神谛听,我们每个人都有一定程度的耳鸣;只要我们细细品
味,每个人身上都会有些疼痛,或某处觉得发僵发硬,不听
使唤。可是,我们绝大多数人对此并无感觉,这主要是由于
我们太忙,无暇细察这些。
   要进行建构生活训练,我们可以先进行体育锻炼。只要
有躯体运动,就会有某种东西,把我们的注意力拉到手头所
干的事情上。每当我感到恼火的时候,我就发现,到花园里
挖地,比躺下读书要容易;每当我睡意朦胧,我发现,去打
几下乒乓球要比坐着看电视容易得多;每当我情绪紧张,我
就会出去散一会儿步,这比坐在桌前写文章要舒服。确实,人
类是富有计谋的动物,他们可以利用上述原理,去回避那些
需要直面的现实,以求得解决。老实说。生活中确有许多烦
人的事,可以通过一走了事来解决。
   不过,对于那些终日精力不足的人来说,体育锻炼本身
就够了。对自己的轻微身心不适过分关注,只能使自己陷入
恶性循环,只能使情绪更加低落,使身心不适加重。相反,出
去散散步,跳一跳,打打球,都可以使自己走出自我关注的
小圈子,投身到外面的世界中。
   如果,你已采纳我的建议,进行体育锻炼,那么,我再
提一条建议:那就是,努力工作!无论你是在办公室里、在
装配线上、在学校里,还是在家中,哪怕是一些最繁杂的日
常琐事,都要尽力去做,努力取得完美结果。无论我们是在
抄写文件,在做一份凉拌莱,干一件预定的事,进行一次谈
话,还是进行休息,为别人服务……我们都应该全心全意地
去干。当然,我们有时会把行之有效的生活方式忘掉,我们
常常没头没脑地延用旧的生活方式。因此,要想努力工作并
有成效,靠一朗一夕是不行的,必须经年累月地集中精力才
能做到。
   再下一步,我建议你,把你新近的精力用于为别人服务
上。你会奇怪地发现,越是那些给别人以真诚帮助的人,其
精力就是越充沛、且一如喷泉一般用之不竭。我曾认识一个
乡村教师,她直到结婚50年纪念日才退休。其实,她早就超
过正常退休年龄了。那么,她是如何保持生命活力的呢?又
是什么力量使得那些抢险救灾的人能连续几天废寝忘食呢?
当然,险情一过,他们仍需要休息,恢复精力。但从危急时
刻看,只因其注意力高度集中,所以,他们似乎都有用不完
的力量。
   看来,对于我描述的精神疲惫来说,我建议思者进行锻
炼、努力工作、为他人服务等,似乎不合乎自然规律。不过,
我的意思是,不要对自己太姑息、纵容。要让自己活跃起来,
忙碌起来。要让自己想办法为别人做些事情,而不要躲进小
楼,顾影自怜。要记住,如果你还没伸出援助之手,就想着
这样做给自己带来的种种好处,那你就不会把手伸出去。千
万要记住,我们不能就地呆坐,不作任何尝试,就想使自己
情绪好起来。要记住,你的身体是仆人,而不是主人,因此,
无论自己是否感到有把握,是否精力充沛,无论你感到疼痛
还是麻木,都应该命令自己干下去。


婚恋障碍

   爱情和其它情绪一样,我们不能通过意愿去直接控制
它。不过,我们也没必要被它弄得团团转。有时,爱情来得
很顺利;有时,爱情又会成为一种负担。
   爱情是令人心驰神往的,对于各种年龄的人(尤其是对
于青年人),它似乎总带着梦幻般、罗曼谛克的色彩。爱情可
以发生,也可以消失。如果不给以新的刺激,它也会随时间
的推移而淡化。在那些王子和公主倾心相爱的童话故事中,
无论把他们的生活描绘得多么幸福,但那终归不是现实。仅
有浪漫的爱,是不会持久,不会稳固的。
   我把本应是绚丽多彩的爱情写得如此冷冰冰,似乎太残
酷。其实,我并不冷酷。我这样说完全是实事求是。如果你
不能用自己坚强的理智去控制自己的行为,那么,浪漫的爱
情就会给你带来麻烦,并且,转瞬即逝,给你空留下回忆及
懊悔。另一方面,采取理智的行为,也可以将头脑发昏的情
势转化成深沉持久的爱情。培植爱情,犹如种庄稼,人们在
培植的过程中,也培育了自己。下面,我把我的观点详细叙
述一下。
   玛贝尔和拉尔夫结婚已10年,他们的婚姻可谓门当户
对。开始时,也算得上琴瑟和谐。但近来他们却几乎每天都
要大动干戈。她威胁说要离家出走,但他们又都想,要是他
们的矛盾能得到解决,他们的婚姻关系还是可以挽救的。那
么,他们的问题是什么?乍一看,他们的问题有一大串。妻
子说,丈夫常衣衫不整,言而无信;丈夫则埋怨妻子太苛刻,
且性的要求太强。他们俩人都要上班,那由谁来做饭?由谁
来付这样那样的帐单?她抱怨说他常邋邋遢遢,过早就发起
福来;他则说她常常无精打采,一点幽默感都没有。如此等
等,不一而足。
   让家庭成员在一起,去解决他们之间的矛盾,这固然不
错。但我还是喜欢这样干,那就是,在处理家庭矛盾时,将
分开单独指导和同时指导结合起来。这样做的原因是,我不
想全用集体进行的方式去排挤单独指导的方式,因为分开单
独指导,也可以收到显著的效果。因为,即便是自己的配偶,
也会发生意想不到的变化,如很可能在一夜间故去,第二天
就要分别、生病等等。这时,如果只着眼于夫妻关系及家庭
上,那么,一旦这种关系解体或又重新组合的话,那又怎么
办?
   第一次来咨询时,玛贝尔和拉尔夫是一同来的。此后,我
便分别约他们来单独咨询。从一开始,我便亮明观点:我对
他们之间的矛盾,没有偏颇,我不说谁对谁错,不表扬谁,也
不责备谁。可是,我要想解决他们的问题,又必须要有他们
的配合。因此,我对夫妻中任何一方的要求都一样:要他们
认为自己就是造成夫妻不和的原因。那好,我们从拉尔夫开
始吧。
   拉尔夫和别的那些陷于家庭矛盾难以自拔的人一样,一
开始就试图把我当成同盟者,要我和他一致对付玛贝尔。当
然,玛贝尔也不例外。我告诉拉尔夫说,我可以从另一个意
义上做他的同盟者,因为我可以帮助他变成值得玛贝尔爱的
人;我可以帮助他更真诚地赞美妻子玛贝尔,更深地爱她。这
些,才是我要做的。
   开始时,我要求拉尔夫出乎意料地给妻子送些礼物,而
且,偷偷地为妻子做些事。我要拉尔夫为玛贝尔买件东西,自
己包扎好,自己送到妻子手里。我和拉尔夫达成协议,这事
得花一周时间去做。而且,拉尔夫必须时时想着自己买的东
西是准备送给妻子的。把东西买来,包好,给她当面送上,这
就足够了。除此之外,拉尔夫还接受我的建议,悄悄地为妻
子做些事,而且,拉尔夫不能从为妻子所干的事中直接获益。
我们统一观点,每周花一刻钟到半小时为妻子干事。我还告
诉拉尔夫,如在妻子生气时干这些事,效果会更好。再下一
步,我要求拉尔夫回忆白天的事情,要求他列出妻子为自己
做的事,列出自己给妻子带来的麻烦;并且,我要求他不能
列数自己为妻子干了多少好事,也不能列数妻子给自己带来
的烦恼。
   此后,我每周都要检查拉尔夫给妻子买了什么礼品,为
妻子干了些什么事,每天反省列出清单。我这样做的目的,在
于要使拉尔夫在为妻子买礼物时,能多动些脑筋,多为妻子
干些事,少想一些妻子对自己的坏处。当然,拉尔夫从内心
里也想忘掉妻子的坏处,结束他们的争吵,挽救快要破裂的
婚姻。每次就诊时,我刚听他讲述一会儿,就向他表明,对
于那些令他苦恼不堪的问题,我非常关注。我要求他和我合
作,共同解决问题。这样,我们又回到礼物、干好事、清单
这些事情上。
   不知你是否能理解,这些行为上的改变是如何引起拉尔
夫态度转变的。当然,在拉尔夫接受指导的那几周里,玛贝
尔也接受同样方式的指导,而且,她也为丈夫干了不少好事。
   上述这些,大概就是我关于如何保持婚姻美满的具体建
议。简单说来,就是配偶中的一方,要为对方作出一部分牺
牲。这样,你为对方做了好事,自然便会得到对方的赞赏。在
一向琴瑟和谐的婚姻关系中,一旦出现裂隙,则夫妻双方都
应做到互谦互让,互敬互爱,积极交流,尽快将裂隙修复。我
现在能为你做些什么?你对这事有什么看法?你是否知道你
对我有多么重要?自然,我们有时会感到疲惫、对什么都没
兴趣,只想一个人独处。但即便是这时候,也千万别忘了向
对方献献殷勤,表示一下关心,为对方做一些事。行动就是
行动,无论我们当时的心情如何,用行动去表示爱恋。总归
是没有错的。这样一来,爱恋的柔情也会由于采取了有目的
行动而随之到来。
   现在,假设您的婚姻关系中已出现较大裂痕,无法修补,
那么,你要作什么样的准备,才能调整好情绪,顺利度过离
婚难关呢?实际上,在离异之前,我们就应和对方自然疏远,
为将来的离婚作准备。你应该干的事情是,关心、照顾将留
在你身边的子女。你一定要头脑清楚。要接受由此而派生的
各种不良情绪,如丧失感、被抛弃感、自我怀疑以及对未来
生活感到忐忑不安的心情。而且,无论情绪如何,你都要坚
持干需要你干的事。也许,有朝一日,你会重新寻找到属于
自己的爱。
   那种通过双方理智、耐心、努力而成长起来的爱情,会
为相爱的人提供机会,让他们用积极的方式放弃自我。只有
这样的爱情,才值得我们去播种、灌溉,才值得我们为之返
风蔽雨,为之修剪枝条。总之,我们所做的一切值了。

建构生活散论
   这一部分有若干篇短文,分别论述一些和积极生存法有
关的问题。开头的一篇,是关于如何评价一个人是否掌握了
这一方法。第二篇,是关于这一方法的实际局限性,以及我
们如何利用其局限性而有所作为。在第三篇短文中我说的
是,在英语中,要想在行动和情绪之间插入一种状态,是很
困难的。第四篇,我们讨论一下条件化法(或称行为矫正技
术)的局限性。为了能更有效地生活,我们不能不重视周围
环境的易变性,因为,环境对于行为是必不可少的。
   第五篇短文讲的是恒常性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我
们无视现实时时刻刻都在变化这一事实,只在其表面贴上一
些一成不变的标签或抽象概念,那势必会影响现实生活。接
下来,在第六篇短文中,我们来讨论一下死亡问题;我们不
是从字面上谈,而是从体验方面谈。在第七篇短文中,我们
讨论的是,在集中精力创作的同时,对于作品的归属、构思
以及是谁付出了努力等问题要有一个更广泛的理解。
   再向下的几篇文章,分别读到了:心理治疗和文化的相
容问题;象棋残局和生活的策赂;放弃自我,行为何以能决
定生活。把上述几篇短文放在一起阅读,可拓宽我们对于
“建构生活”理论的认识广度。

掌握原理
   我曾遇到一位妇女,她自称,她已在五六周内掌握了
“建构生活”的原理。可是,我发现,如果我不带路,她根本
无法按原路走出楼外。而实际上,她不知走过那条路多少次
了,而且,那条路也不复杂,只需拐两个弯,上两节楼梯。连
这点事都没记住,可见,她根本没上心。
   和这位妇女相似的是,有位年轻的心理治疗师,在谈到
“建构生活”原则时说,这一方法很有意思,但对他是否实用,
他不敢肯定。后来发觉,他当初用来交学习费用的支票连字
也没签。实际上,是他把签字这事给忘了。可见他根本无心
于学。
   有位聪明的年轻妇女约我共进午餐。席间,她侃侃而谈,
她谈到森田疗法、禅宗和基督教的关系时,提了许多尖锐又
深刻的理论问题。冷不防,我问了她一句:“你觉得吃的这盘
沙拉味道怎样7”就这一问,竟使她一下子加深了对森田理论
的认识。没错,我们应该从理论上理解森田疗法;但是,我
们大可不必光顾谈这些空泛的理论,忘了品尝盘中的美味!

局限性在哪里
   本书中描述的种种策略,能使我们有效地面对不愉快的
处境,去做那些需要做的事。简单说来,本书总的思想是,我
们先要把自己的情绪原原本本地接受下来,然后,理智地处
理目前的处境。当然,要真正学会这些能力,需要时间和精
力,而且,常需要有人指导。这样,就自然限制了这一方法
的广泛采用。
   例如,我们遇到了困境,而我们实际上又无法去做该做
的事。那么,这也是局限性的一个方面。请注意,我着重强
调了“实际上”这个字眼。这是因为,找我咨询的人,总是
一遍又一遍地跟我说,他们明知自己需要做哪些事,但就是
无法让自己去做。“我就是不敢主动约他。”“我要是没把信封
上的地址、邮票检查六七遍,我总不敢投进邮箱。”“当我受
到误解,被指责在工作中犯错误时,我就是不敢辩解。”……
这些人,总能找出某种理由,说明那些事对他们来说是不可
能做到的。那么,我们现在来看看,在英语中,“不能”的用
法。
   我不能从办公室的窗子里跳出去,飞到街心那棵树上;
我不能让自己长成七英尺高;我不能用金钱去垄断市场。请
注意,上述三个句子的意思,在实际情况下,我们确实无法
完成上述任务。而我的大部分咨询者,在用到相同的字眼时,
表达的却是完全不同的含义。例如,他们说“我不能上飞机。”
“我不能争取自己的权利。”“我不能中断和他的关系。”请注
意,在这几个句子中,“不能”实际上指的是不愿意,或没有
心理准备。其中“我不能”可换成“我不愿”、“我不想”、
“我不”等,而意思不变。因此,我不允许我的咨询者们在谈
话中用后一种意义上的“不能”。我要求他们一定要弄清楚,
有些事尽管难办,但有可能办成,而有些事,本身确实是不
可能的。对于前一类事情,我们应付出艰巨的努力,争取办
成。(这儿的分析很有些像孟子对于“不能”、“不为”两
种情况的区分。——译者注)
   有时,我们会遇到这样的问题,即其中并不涉及可以直
接控制的行为。那些需要做的事情,用患者的话说,本身确
实是不可能的。这类问题包括肢体颤抖、失眠、口吃及阳萎
等。这些问题本身就是行为问题,但它们本身并不受意愿的
直接控制。在这种意义上说,它们倒更像是情绪。这类问题
也会使本书介绍的“建构生活”原理暴露出一些局限性。
   当然,尽管这类问题无法直接控制,但我们总不能弃之
不管。处理这类问题有很多方法,最易想到的,是把对付情
绪的策略用来处理这类问题。也就是,停止那些毫无成效的
努力,先把它们接受下来。一般说来,我们越是想让自己早
点睡着,入睡需要的时间越长。口吃者也常有这样的体验,即
自己越是使出九牛二虎之力去克服口吃,越是口如含卵、气
息不畅,甚至说不出话来。同理,肢体颤抖、阳萎等本身也
许并没什么,但只因为自己对此过分重视,似有不克服它们
不罢休的架势,这样反倒使事情更糟。
   要想克服这些问题,首要的步骤就是,心平气和地把这
些先接受下来。如果你有口吃,你就口吃好了。这是客观现
实,这就是此时此刻实实在在的你。要知道,还有许多和口
吃一样重要的问题呢,要有点远见。
   下一步,是要去干自己能干的事。如果你有阳萎,那么,
你就应该想方设法取悦妻子,让她高兴起来。其实,即便是
阳萎的丈夫,也照样会用其它种种方法来表达自己的万般恋
情,使妻子满意。有时,我们忘却自我,一心一意去愉悦对
方,自己的性能力却神不知鬼不觉地复活了。在这里,对于
阴冷和阳痿的病因,我不想做过多理论分析,不过,我想说,
这种人常常只关心自己,而对取悦对方的事毫无兴趣。
   对于失眠者来说,如能做到如下几点,定可改善睡眠:①
定时上床;②调整居室环境,以利于睡眠;③做一些平时睡
前惯做的事。只要你体内固有的化学平衡没有因乱服药、抑
郁症或其它精神疾息而破坏,那么,你的身体自会尽力保证
足够的睡眠。另外,实际上有许多自称失眠的人,其“失
眠”只是主观感受。他们常说自己一连几小时几小时地睁眼
躺在床上,难以成眠。而实际情况是,他们不仅夜间睡了许
多小觉,连白天也常常打瞌睡。要是我们从客观上测量睡眠
时间,大多数口口声声失眠的人(甚至包括那些自认为整夜
没合眼的人),其睡眠时间常常并不少。
   50多年以前,森田就曾向一个病人证明,虽然他声称自
己一点儿也没唾,可实际上他是睡着的。森田还让另一个病
人,在夜里定时叫那个自称失眠的人,结果,每次叫都没有
反应。显然,那位“失眠者”正睡得香甜呢。
   有些人的睡眠障碍表现为早醒。他们中有的人干脆翻身
起床,写封信,看几页书,吃点零食,再上床躺下;或者、干
脆等午饭后再小睡一会儿。另一些人发现,与其晚上花几个
小时干瞪着眼睛躺在床上睡不着,还不如先干事情,等12点
以后再就寝。你也可以研究一下自己的生活节律,让它和你
的睡眠习惯合起拍来。你可以逐步调整,这种方案不行,那
另一种方案就可能行。应该强调的是,一旦你调整出一套行
之有效的作息时间表,就应尽可能保持稳定,不要老是变来
变去。因为我见到的那些顽固失眠者,常常喜欢变来变去,弄
得生活杂乱无章。其实,他们真正需要的是稳定,这样才能
克服自己的缺点,不致于轻易被情绪所驱使。
   肢体颤抖、书写痉挛、口吃等障碍,常影响人们进行必
要的社会交往。一位家庭主妇,老是胆战心惊,生怕别人的
咖啡被自己碰翻;一位商人、一当着别人的面签字,手便颤
抖不已,因此,他只想一个人签支票和合同;一位口吃者,老
是怕自己在公开场合出洋相。上述这些人,有一个共同的特
点:他们的生活圈子因为有那些问题而大大缩小。他们像麻
风病人一样自我封闭。而要克服这些问题,只有先原原本本
地把这些问题接受下来,尽可能让自己生活得好起来,这才
是正道。
   除上述几种局限性以外,在应用“建构生活”原则时,还
有两大障碍难以逾越。第一个障碍是理解力低下。例如,我
无法把“建构生活”的原理教给一个孩子、一个极其愚钝的
人,或者教给那些正经受情绪困扰、难于接触的人,因为他
们根本不把我的话往心里去。对于那些难于接触、情绪极差
的人,我们可以用一些抗精神病及抗抑郁药物,这样可稳定
病情,使他们对于别人讲的东西学得进去。不过,药物本身
并不能解决一些现实问题;我们每个人仍需继续努力,接受
自己的情绪,调整自己的行为,以期使问题得到解决。
   第二个障碍是不想改变现状。你也许不相信,有那么多
人深受痛苦,却又并不想改变自己的生活。例如,那些违法
犯罪、嗜酒成瘾、滥用药物及动辄使用暴力的人,讲起自己
的生活时,常极其痛苦。可是,他们自己又不做出努力,去
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以减轻自己的痛苦。他们还常常振振
有辞地说,他们的问题不在于自己,而在于社会太黑暗、太
苛刻,在于父母对自己关心太少,惩罚过多,在于朋友引导
不好;或在于自己运气不佳。这些人便不适合作森田疗法。他
们首先需要的,是一些关于爱和宗教或日本内观疗法的一些
体验。他们需要重新考虑这些根本问题;自己是谁?自己的
生活目标是什么?他们不应回避死亡的问题。回顾自己走过
的路(以及谁曾经帮助过我们),展望未来(想想我们如何报
答那些帮助过自己的人),这是一项重要的任务。要想完成
好,需要一些方法,本书无法详述。


是感恩之“行”,不是感恩之“情”

   有一次,一位咨询者在讲自己的历程,他历数了自己为
别人所做的好事,历数了别人给予自己的东西以及自己给别
人引起的麻烦。他说:“我现在算是明白了,我理应更感激我
的父母(妻子、丈夫、女朋友、男朋友)。”此时,我会问:
“那么,当他们为你做事时,你心里有什么感觉?”
   要注意,下述两种情况是有区别的:一种是从心底里觉
得别人理应受到我们的感激,另一种是我们心里确实已经有
了这种感激情绪。要想缩小二者之间的距离,还需通过实际
的行动才行。感谢对方,为对方做事,优先考虑对方利益、设
身处地为对方考虑,把该感激的事记下来,买一些礼物,把
自己对对方的感激之情表露出来,用言语表达自己的谢
意……所有这些,都不仅仅能把你的感激之情表达出来,更
重要的是,当你的感激之情不太强烈时,这些行动还可激发
感激之情。因此,要产生出某种良性情绪,我们必须有意地
采取某些行动;而且,必须克服自己的惰性,强迫自己按
“建构生活”的原理去办事。这样,感恩之情就会从感激的行
为中产生出来。
   有位叫费斯亭格的心理学家,提出一个称为认知失调的
理论。他认为从根本上说,我们用某种方式去行动,我们的
态度就会发生改变,以适应自己的行为方式。例如,有个在
政治上原本很保守的学生,如果指定他在全班面前做一次内
容激进的讲演,强烈反对核战争,那么,我们就会发现,他
那原先很保守的态度,会一下子变成那位在讲台上慷慨激昂
陈辞者的态度。而且,外界对他的做法干扰越少,他的态度
变化越大。
   现在,我们来看看,我们怎样利用上述失调理论,来影
响自己的情绪。森田疗法认法,是行为左右着情绪。我们先
得有行动,才会有某种情绪。因此,英语还需要用更明确的
方式去区分开爱恋的行为与爱恋的情感。我们通常这样说:
“她干的是她喜爱干的事。”“她充满喜爱之情去干。”其实际
含义是,她体会到一种喜爱之情,然后才采取行动。因此,我
建议用这样的表达方式:“去爱”、“耐心些”、“振作起来”、
“果敢一些”,因为在这样说时,实际上是指,无论行动者处
于何种情绪状态,我们的行动本身便是充满爱意的(耐心的、
振奋的、果敢的)。因此,情绪是随着行动而来的。

条件化法

   进行条件化训练的人,在进行某种行为时,要么受到惩
戒,要么得到奖赏。例如,用来威肥的厌恶条件化法就是:一
旦患者闻到、见到或用手去碰那些高热量食品,就给患者一
次痛苦的电击。到后来,患者就会将高热量食品和难受的电
击联系起来,避免再去碰它、吃它。
   用“建构生活”的观点去看条件化法,其缺点在于,由
于现实环境是时时刻刻都在变化的,因而,这一方法缺少机
动性,它不能让患者见机行事。例如,那位正在进行减肥的
患者,很有可能突然患了一种慢性疾病,需要维持原体重,
甚至需要增加一些体重。但是,由于条件反射业已形成,患
者一见到高热量食物就会想起疼痛,这样,患者就会陷入自
我矛盾之中。一方面,他知道自己必须吃这些食品,另一方
面,只要一想到这些食品,就会感到不舒服。
   说实在的,条件化法卓有成效。用一种机械的方法,就
能奇迹般地让人喜欢某些东西,或让人抛弃某些东西,这实
在是了不起。事实上,条件化法是把人作为机器人模型看待
的。因此,那些采用此法的人以及接受此法训练的人,本身
并没有错。只不过,在试图改变某一特定的行为时,采用的
方法过于局限,过于刻板。我想,要是能换用一种自我控制
的方法,是不是效果会好一些?因为这样一来,患者就可因
时、因地制宜,调整自己的行为。该多吃时就多吃,该少吃
时就少吃。在这儿可以小饮数杯,在那儿就做到滴酒不沾。根
据情况的不同,不断提醒自己:你应该小心,你应该果敢些,
你需要体育锻炼,你需要休息。这种灵活多变的策略不是条
件化法的内容,而是需要我们从不断克服自身问题的过程中学
习。

乱贴标签
   有个叫阿诺德的年轻人来找我咨询。他生怕自己会变成
一个同性恋者,且害怕自己和男性的关系过于亲密。我告诉
他,说他并没有同性恋,并且,他和男性的关系也并不“过
于亲密”。他听了,很是吃惊。我说这个故事,有什么意义呢?
   正如许多人并没有神经症,而只是偶有神经症表现一
样,许多人也只是偶有同性恋倾向,这没什么奇怪的。我们
给某人贴上“同性恋者”这一标签,指的是这个人有同性恋
者的稳定的特征,也就是说,在其一举一动中,都带有同性
恋者的倾向。不过,我们并不能时时明确地觉察到这种倾向,
因为,我们可以是司机,可以是到商场买东西的顾客,可以
是网球裁判,还可以是恋人。显然,时间不同,身份便不同。
而变化,却正是我们的特征。
   事实上,阿诺德和男性并无“过于亲密”的交往。“和男
性有过密交往”这一说法很抽象,它不过是把一些瞬间存在
的事情过于简单化罢了。实际上,两点多钟时,阿诺德曾和
爱德华握过手;4点半时,他和比尔挥手告别;5点40分时.
他和一年轻小伙子一起穿过停车场。不过现在,阿诺德不可
能和男性“过密交往”。因为,所有的关系都是不固定的。阿
诺德需要处理的是此时此刻的一切。这也正是我们每个人所
应面对的。
   若干年前,那时我还在搞人类学。有一天,有个人对我
说,人根本就不是社会所造就的。他说,社会根本不能让我
们去干任何一件事情。所谓社会,就像人患的神经症一样,只
是一个抽象概念。这一概念只对两种人有用:一类是专门研
究社会学的人,一类是企图为自己开脱责任的人。因为,事
实上的情况是:阿姨教我们识别好坏;父母给我们指引生活
的目标;老师、伙伴、同事有意无意地教给我们如何成为社
会中合格的一员。显然,正是上述一个个人,而不是什么抽
象的社会,使我们完成了社会化的过程。不过,影响每个人
成长的人群结构各有不同,即便是同班同学,接触的人群也
各不一样。关键的问题在于.我们所受的影响来自于每个具
体的环境和每个实实在在的人,而不是来自于抽象的“社
会”。
   不过,生活中总有一些空泛、抽象的东西,用某种奇怪
的方式来影响我们的情况。这些抽象概念如“神经质”、“同
性恋”、“坏脾气”、“问题儿童”、“疑病症”、“坏姑娘”、“懒
鬼”、“虔诚”等。一旦我们把这些标签贴到自己身上,并且
心悦诚服,那么,我们就会真的觉得自己变成这些样子。而
且,一旦贴上这些标签,我们就再也无法灵活地认识世界,无
法随机应变地处理眼前的一切了。
   因此,我反对像阿诺德那样,简单地把自己归入同性恋
或异性恋的行列。他远不是如此简单。我要求他无论是和人
家一起上街买东西,一起观光,还是一块儿就寝,都应该好
好去做,全心全意去做。因为,这些问题远比个人的性取向
更为重要,因为前者涉及的是一个人的人生目标指向。由阿
诺镕这一例子可以看出,应把性的取向纳入更为重大的问题
之内去考虑。
   另外,在上述例子中,“建构生活”的原理又一次得到验
证。那就是,在阿诺德深陷于同性恋之中时,他越是情绪激
烈地试图去抗拒它,这种行为就会越顽强地固留在他的意识
当中。要记住,尽管自己的兴趣、想法偏离常轨,尽管自己
的内心风暴乍起,我们都应先接受下来,因为我们都还必须
生存下去。
   这个例子还能给我们一点启示。阿诺德告诉我,在以前
的治疗小组中,他遇到一个男人,并拥抱了他。他说,在拥
抱那个男人时,他觉得自己似乎又回复到童年,仿佛自己正
在拥抱父亲。当时,他自己的情绪很复杂,自己觉得被对方
吸引,又感到对方可敬可畏,而且,还油然产生出一种孝心,
很可能,阿诺德把此事作为一种象征,象征自己对父亲的依
恋(以及和父亲的冲突)。他考虑了半天才说,很可能由于自
己和父亲之间的关系没能随年龄增大而得到解决,导致了自
己后来的同性恋倾向。
   我说,他拥抱过的那个人并不是他的父亲,而他自己也
已不再是孩子。要弄清这一点,并不费力。但这话对阿诺德
却有启发性。“我”只能是此时此地的“我”,过去的那些精
神包袱,完全可以用意志力把它们全都抛弃。这些启示很令
他惊异。我向他建议,要是他觉得他和父亲的关系还需强化,
那就直截了当地去做该做的事好了。要是父亲业已故去,或
现在遥远的他乡,那么,此时所应该干的,除了把过去留下
的缺憾接受下来,继续进行建设性的生活,又能干什么呢?

生活到最后一刻

   无论是在书刊上,还是在言谈中,人们总常谈到“死
亡”。死亡在这儿只是一个空泛、抽象的概念。我弄不明白,
死亡到底是个什么样?人死之后是不是进入另一个世界?一
位佛教大师说:“有生有死,此乃佛之生。”在一本名为《否
认死亡》的书中,作者恩内斯特•贝克对精神分析理论给予
新的解释,他的解释是基于这样的观点:人是无力防止死亡
的。我也和别人合写过关于死亡的书。不过,这些都不过是
空口白话而已。
   在我们脑子中,总有一些和死亡有关的情景:病床、尸
体、葬礼、坟墓、丧服等等。不过,将死未死(濒死)可不
是件抽象的事。这是将会降临到我们每个人头上的现实,是
需要我们去真切体验的现实。请注意,这既不是空口白话,又
不是抽象概念,而是一种实实在在的体验。而且,这种体验
和其它体验一样,有着前因后果。比如,我的濒死过程,就
可能是:我正在一辆燃烧的汽车上,眼看着它快要爆炸;也
可能是;我正在慢慢地消失,无法感觉到任何东西;还可能
是:我胸口剧烈疼痛,无法呼吸。
   我们的“建构生活”原则,除了教会我们能积极有效地
处理日常生活之外,它还教会我们,如何处理濒死这一人生
最后时刻。因为,即使我们正处在濒死体验之中,我们也仍
然在生存。也就是说,我们仍需把精力放在生存上,而不要
一门心思只想着如何打发这段时光,我们应集中精力,注意
生存必不可少的一切,而不要浪费时光。另外,濒死也给我
们创造一种情境,让我们专心致志地探索自己的体验,至少,
对于弥留之际的意识是这样。那么,我们究竟要做什么样的
准备,才能够顺利地对付濒死过程呢?
   生活,犹如驾车行路。途中有的地方需要转弯,有的地
方需要紧急刹车,有的地方可以加速行驶,因此,需要一个
专心致志的司机,集中精力去驾驶。“建构生活”的主旨,就
是让我们注意来往车辆,注意手把方向盘,随机应变,不能
消极等待,而应该灵敏地做出反应。要随时根据街上来往车
辆的情况作出判断,目的要明确,然后,专心致志地把车开
到某个小胡同内。濒死过程与此相似,我们只需向下坡方向
开,向下拐弯,灵活地驾驶,使自己平稳地前行,而不影响
其它的来往车辆。因此,“建构生活”就是要培养一种生存技
巧,让人即使身陷困境,也能应付自如。
   濒死过程本身无所谓好坏,它只不过是生之旅途上的一
部分,是目的明确,和目的地相连结的—部分。在濒死体验
时,还可以留心到许多景象。森田教授在弥留之际,就要
求他的学生们注意观察对他的种种医疗处理。森田谆谆教
诲学生们,如何做个有人道之心的医生,直至生命最后一
息,这给学生留下极深的印象。不过,对于森田教授本人
来说,这种教导顺理成章,也是他在弥留之际惟一需要做的
事情。

关于写作
   有个找我咨询的人,是个年轻的专业作家。他有理想、有
抱负,且热爱自己的文学创作事业。可近来,他却深深地陷
入苦恼。他原本构思出一部绝妙的小说,他非常高兴,便通
宵达旦地坐在打字机前,把故事梗概打出来。接下来的几天
里,为了验证一下自己这部小说构思的质量,他几乎是见到
朋友便要讲一遍,他想看看别人听了是不是也和他一样高
兴。不料,他的一个朋友在听完故事梗概之后,提了一条建
议。这个朋友建议调整一下故事顺序,把中间部分调到开头,
这样能一开始就产生悬念,抓住读者的注意力。这个建议可
真是太妙了!这位作家左思有想,不得不承认,只有这样改
了,小说才会大获成功,可几乎与此同时,他脑子又闪过这
样的念头:“这样一改,这部小说还算是我吗?”因此,他陷
于苦恼之中。由于不能自拔,只好把写作计划推迟。读者诸
君,你们说,这部小说到底算不算这位作家的?
   其实,作家的那位朋友只是想帮帮他,这位朋友也从未
因此指责过他。可这位作家却自己和自己过不去,不停地和
自己的良心作斗争。于是,我和这位作家进行了交谈。我们
讨论了怎样才能决定某样东西的归属。我说,我的想法从何
处产生,我并不知道。可是,这些想法总不知从那里冒出,显
现在我大脑的荧光屏上,被我感知,但它们不久就会消失掉,
或者被别的想法替代掉。有时,我能觉察到,我的某些思想
己被别人说过、写过,这我得感激他们。但即便如此,我们
也不能说某些想法是某人的。无论是结构的顺序,篇章的安
排,还是一些抒情性片断,都只能认为是来自冥冥之中的神
奇的礼物。
   因此我认为,只有一字一句,把想法变成作品,才使得
这作品“非我莫属”。我为写作此书花了大量时间,费了许多
功夫,所以,作品的版权、署名权合理合法地属于我。当然,
因采用别人的想法,给以适当的感谢是应该的。
   基于此,我认为这部小说仍然归属于这位作家。而且,他
花在加工这部作品上的时间越多,作品中凝聚他的劳动越
多,就越能决定这部作品是非他莫属。不过,应注意的是,书
中的想法、观点并非全是他自己的,很可能,它们分别来自
周围的人、书本、电影,来自于周围的一切,甚至于来自冥
冥之中。
   无疑,这位青年作家欠他那位朋友的情,因为他采用了
人家的建议。他理应表示这种感激之情。例如,他可邀他这
位朋友一同进餐,写封信表示感激,或赠送薄礼。但无论如
何,他都应该赶快把这部作品写完。如果他再被这一问题弄
得六神无主,那他就会产生更严重的自我谴责。要知道,这
部作品是属于他自己的。小说中的想法、构思统统来自于虚
无(上帝、命运等),因此,他决不应迟迟不动笔而让这部作
品流产。

        时代不同了
   弗洛伊德由于成功地治疗了一种称为癔病的神经症,而
创立了精神分析理论(这一说法显然太片面。不错,弗氏的精
神分析理论开始时是来源于对癔病患者的治疗,但精神分析
中的其它内容,则是在对强迫症、恐怖症等问题的研究中逐
渐发展完善的。——译者注),所谓癔病,并不是一般人所理解的大
叫大嚷失去控制的“歇斯底里”。癔病是一种独持的疾病,它
常常影响患者的心理社会功能。许多癔病患者,虽然双眼炯
炯有神,并无半点疾病,却可以对许多事视而不见;虽然四
肢没受任何损害,他们却会觉得麻痹,或干脆瘫痪。
   那么,我们来看看,癔病患者(无论是从前的还是现在
的)到底是怎么回事。表面看来,他们似乎有些情绪,记忆
太使自己苦恼,使得他们干脆“忘了”,或者采用否认、回避
的方法。但是,这些潜藏的想法、情绪,总会找到发泄渠道,
破坏一般身体功能。我并不知道,被压抑的愤怒、恐惧何以
能使一个人无法举步或把手伸向有危险的地方。而且,谁也
弄不清这种状态的神经生理机制。不过,事实终归是事实。而
且,弗洛伊德发现,一旦把这些潜藏的思想、情绪重新引入
注意范围,让其进入意识领域,通常就会神奇般地使症状消
失。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有些士兵由于过分受到惊吓或遭
遇危险,产生各种形式的战场疲劳,他们的脑子一下子就停
止对眼前现实的识记,结果,就产生了因病性瘫痪、丧失视
力或对上级的命令充耳不闻。精神分析学家利用催眠术、药
物以及心理分析技术,把那些潜抑的记忆和情绪重新唤醒,
这样,那些士兵就又能自如地指挥自己的身体。此种方法当
时确实有效。
   但是,当弗老先生把心理分析技术用来治疗别的神经症
时,就不那么灵验了。弗氏和他的追随者们,曾用此法治疗
过恐怖症、强迫症,用来治疗更广义的心身疾患(如失眠、溃
疡、神经性疲劳)。精神分析学家还试图用精神分析法去治疗
那些和现实脱离联系的罪犯和精神病人,以及那些感到生活
没有意思的普通人。有人甚至认为我们的社会本身也有病,
也需要进行精神分析。
   其实,这样过于吹棒精神分析方法的能力,是不对的。不
错,在治疗癔病方面,精神分析方法中的领悟、回忆及认识
等方法的确收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可是,用同样的方法去
治疗那些强迫反复洗手者、羞怯的成年人,治疗长期难以摆
脱恶习的“瘾君子”,却常常并无显效。确实,有许多人越来
越多地了解到自己情绪焦虑的可能原因,他们对弗氏理论也
了解得越来越多,可是,自己的症状并无明显减轻,对自己
的生活不能自控。他们也有领梧,有自知之明,可是,他们
的情绪依旧,行动上也无积极进取的成分。
   既然如此,我们为什么还要滥用精神分析方法呢?我们
仅用几块夹板去治疗肺炎,肯定不会有效;那么,我们又为
什么偏要用只对癔病有效的方法去治疗其它所有的心理问
题呢?实际上,其它心理问题并不需要精神分析,而且,即
便用了也没什么效果。
   在弗洛伊德时代,癔病患者很多;而现在,癔病却明显
减少了。造成这种差别的原因之一,是我们现代人更多地了
解了自己,有更多的自知之明。比如说,某一晚上,我们随
手打开电视,看一阵,说不定就会见到精神分析学家或者家
庭咨询医师接受采访的场面,或者看到用小喜剧、电视小品
的方法去讲述大众心理学知识;即便是那些吟唱抒情诗的歌
手,也教会人们要协调身心。也就是说,我们对许多问题已
有了浅显的认识。比如,我们都知道对待情绪应该疏导,不
应该压抑。也就是说.有什么情绪应该表达出来。因此,自
弗洛伊德以后,时代己发生了改变。旧时的癔病、现在已过
时了。
   我们已经知道,封闭、压抑、忽视自己的情绪,是很危
险的。但这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从另一面看,过分放纵自
己的情绪,跟着情绪走,任其渲泄,也并无好处。而且,过
分表达情绪,还会带来种种麻烦。让我们来看个例子。有个
咨询者,他喜欢睡懒觉,但每天早晨,妻子在厨房里弄出的
各种声音又常使他感到恼火。于是,他便向妻子发火,觉得
这样做理所应当;因为,他知道不应该把情绪憋在心理。可
他没想到,自己的妻子也感到愤愤不平。她在想:我这毕竟
是在为他做饭呀!因此,她不甘示弱,与丈夫大吵起来。结
果是,他只好穿衣起床,几乎整个早上,都在和妻子吵来吵
去。这样一来,他们是连着几天都不得安生。不错,他们倒
真是把压抑的情绪给表达出来了。但是,这样做合适吗?为
什么吵后不但不解决问题,反而使双方长时间觉得很窝火
呢?
   其实要我说,做丈夫的,要想把自己的不满情绪表达出
来,完全可以采取更为和缓的方式。例如,他可以心平气和
地与妻子讨论一下,晓之以理,让她在厨房里别再弄出那么
大的噪音。您也许会问,这样做能解决他每天早上的不满情
绪吗?我想是可以的。首先,做丈夫的,应将自己的不满情
绪作为现实的一部分先接受下来。然后,他必须动动脑筋,想
想如何才能减少噪音。不管三七二十一,就对妻子一通乱吼,
不仅会让她不服气,还会让她生出一肚子不满。相反,和妻
子开诚布公,请求她配合,这样不仅合情合理,而且效果很
好。当然,不问青红皂白,就把自己的内心不满向旁观者一
个劲儿倾泄,也不利于健康。生气也好,高兴也好,反正我
们还得对自己的所作所为负责。
   和弗洛伊德不同的是,森田教授所创立的关于神经症的
理论,不是关于癔病的,而是关于强迫症的。森田指出,任
何一种神经症性问题,都将患者的注意力牢牢抓住。无论患
者是惧怕飞行、是害怕患心脏病、是无法学习、是持续疲劳,
还是反复检查煤气开关,所有这些,本质上都是对于某一问
题的强迫,都是注意力的强烈内化,都是自我中心的体现。
   虽然时过70年,但现在神经症患者症状中的强迫性质,
仍和森田时期一样,因为强迫性质是所有神经症中必备的因
素。因此,弗洛伊德认为,情绪受压抑才产生神经症,看来
这一观点只适用一部分人。
   正如森田教授指出的那样,自我强迫、痛苦的反面,是
将自我向外投射到环境中去,将自我融于积极的行动之中,
根据实际情况,采取恰当行为。这在很大程度上只是个注意
的界限问题。你大部分时间把注意力放在哪儿?对于涌到眼
前的客观现实,你是将注意力引向自身,还是投向外界?
   我相信,我们现在已能够做到,用心理治疗的方法促使
思考把郁积的情绪表达出来,而又不让患者推脱自己的责
任。我们不能让患者采用于事无补的种种方法。心理治疗是
和时代相吻合的。只有在富足的情况下,那些收费昂贵,强
调情绪表达的疗法才能出现。例如,精神分析治疗收费虽然
昂贵,却在许多年内长盛不衰。但是,随着财力渐新衰落,我
们又不得不再次面对现实,不能再随心所欲地花钱。况且,由
于我们多少年来只关注自身,对外界的一切摸不关心,只强
调自我表现,忽视了责任、贡献、耐心等问题,这使得我们
的自然资源及环境中的基本生存条件日渐减少。
   我想,很少有人希望有某个权威给自己下指令。如果生
活在独裁统治之下,或要遵守的清规戒律太多,我想几乎人
人都会心情郁闷,但如果我们生活于那种“跟着感觉走”的
社会,无任何管束,那也会带来许多麻烦。而“建构生活”法
能让每个人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因为我们理应对自己的所作
所为负责。同时,“建构生活”法还给每个人以一定的自由,
我们可以自由地去感觉、认识甚或是珍视各种各样的情绪。
不过,这种自由,又要求我们别忘记自己的责任,以便适时
采取恰当的行动。当越来越多的人采用此法生活,那么,我
们就无需外界某个权威给我们上“紧箍咒”了。此时,我们
追求幸福生活的热望就不再满是孩子气,而是被成熟的情
感、行为替代了。此时,我们便完成了需要我们去做的一切。



象棋残局和生活

   我喜欢下象棋,尤其喜欢琢磨象棋残局、终局等问题。我
总在想,象棋大师之所以乐于此道,可能是一种追求真理的
欲望在驱使。一般说来,只要一场残局设计很好,那么,基
本上只有一种正确走法,即通向真理的路只有一条。这时,无
论棋手是男是女;是充满自信还是举棋不定;是充满气愤还
是泰然自若;是行家里手还是初通棋道,都没什么两样。也
就是说,取胜的方法只有一个,其它方法都没用。
   当然,开始走时,可能有多种走法,且表面看来合情合
理,切合实际。但是,将死对方的走法只有一种。因此,要
想获胜,必须谨慎从事,走对路数。这样。说容易也容易,说
难也很难。只有将棋走起来,才能体会到。另外,在下棋时,
有许多因素会影响我们集中精力,如我当时的观点,我儿时
的记忆,我是否吃了饭,我是否正享受到爱的欢乐等。
   生活也是这样。虽然,生活的结局并不像象棋残局那样
明朗。其实,生活更像一场完整的棋赛,而不大像一盘残局。
我们每走一步棋,都受到命运或现实或上帝的驱使。因此,我
们必须牢记目标,同时注意观察敏锐,做到见机行事。

行之有效的“再背一里”
   在森田疗法训练小组中,我曾经向一些人提出过几条奇
怪又不招人喜欢的建议。譬如有个小伙子,抱怨自己的继父
对自己过于严厉,且关心太少。我就建议他,每周为继父晒
两次靴子。一位中年妇女,几年前曾借给自己的弟弟8000块
钱。可现在,弟弟有了钱,又想不起来还,她老为怎样把钱
要回来伤脑筋。我建议她,再借给弟弟50块钱,同时,写一
封信给他,委婉地要他把借去的钱归还回来。
   你说这事有多怪。我的建议几乎无人采纳。不错,我们
这个时代主张办事果断,强调个人权利。但是,《新约全书》
上所说的“再背一里”的原理,今日读来仍有意义(见《新
约全书》中《马太福音》第五章,原文为:“只是我告诉你
们,不要和恶人作对,有人打你的右脸,连左脸也转过来由
他打;有人想要告你,要你的里衣,连外衣也由他拿去;有
人强逼你走一里路,你就同他走二里……”)。在《新
约全书》那个时代,那些罗马士兵,有权要求被征服的犹太
公民,替军人背行李。每个犹太人按照要求把行李扛一里路。
沿着大路向前,结果每走一里路,就又能找到一个犹太人,再
接替前一个把行李背下去。这样,接连不断。后来,耶稣就
劝告其信徒们,背行李不要只按要求背一里路,而应该自觉
自愿地再背一里路。这到底是为什么?
   充当奴役,被人征服,这和我给咨询者的建议之间,可
谓风马牛不相及。而且,主动为对方做事,自我牺牲和甘愿
被奴役之间也相距甚远。不过,如果我们心甘情愿,再把行
李背远一里,就很有可能让行李的主人回心转意。而这种结
果是我们所期望的。与此同时,我们背行李时也要改变自己
的态度,只有自己改变了,才会产生出可靠的结果。只有这
样,我们才能自己掌握控制权,才能获得更广泛的自由。
   那么,计愿受奴役,以求自由,你能理解吗?有人在倒
霉后,仍大量投资,结果大发其财,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文化因素

   有人认为,森田是日本人,因此,他创建的疗法也只能
适用于那些日本人。它对于具有西方文化传统的人来说,不
可能有什么效果。我认为,这种观点应予批评,因为它对于
森田学说中关于生存的基本观点避开不谈。请问,神经症是
什么?治疗又是什么?治疗者和患者共同追求,并能达到的
合理目标又是什么?
   事实上,尽管存在着文化差异,但有一些本属东方的疗
法,已获得西方人的承认。这些东方疗法有瑜砌、禅宗、超
觉静坐等。既然它们行,那为什么“建构生活”法不行呢?当
然,“建构生活”法对于西方人的实际价值怎样,还有待于实
际应用的检验。这决不是几句争论就能解决问题的。不过,到
目前为止,我们用这一方法去处理西方人的心理问题,结果
还是令人鼓舞的。当然,有许许多多种疗法,只在刚开始出
现时有效。但是,“建构生活”法却并不如此,它在日本已存
在60多年了,而且,现在日益兴盛。而在美国,目前才正在
广泛开展此项治疗。我们发现,它在西方的潜力很大很大。
   然而,确有些美国人,性格独特,难于接受“建构生
活”的原理,但并非每个美国人都具备此性格持点。再说,有
的日本人也和那些美国人一样,难于接受“建构生活”原理。
因此,无论是谁,无论他来自何种文化,只要他具备这种性
格,就会排斥森田理论。
   在美国,我们已在身不由已地开展这一疗法,而不管自
己的实际技巧是否熟练。当然,首先掌握这一疗法是很重要
的,这样我们才能在实践中增进技巧。不过,我们美国人多
急功近利,都想使事情很快出现变化。可能正由于此,才有
许多作者和评论者花大部分时间去写那些连他们自己都是
一知半解的东西。
   我们美国人缺乏耐心。我们需要立刻解决问题。因此,那
些拖延数月数年的行动,即便有效,也无法接受。我们都巴
不得立刻学会柔道,立刻过一个愉快的周末,到东方来个10
日游,念一个速成班,来顿快餐,看短电视片,读缩写书等
等。这种态度,从一方面说是一种进步,从另一方面来说,则
易产生拔苗助长的恶果。例如,闪电式的离婚,疯狂驾车,强
迫差等生早点进步,人为地做一些不耐用商品以谋利,过度
用药……这些例子,都潜藏着一定的危险,都是我们急于求
成的心理在作怪。
   除此之外,我们美国人还缺乏勇气。弗里兹•帕尔斯写
道,美国人都惧怕痛苦。我们浪费了大量的精力,去服用各
种化学品镇静自己,去寻欢作乐,去花钱乱买东西,去拼命
地缎炼,以及把精力花在各种流行的自我拯救方法上。我们
试图以此对抗痛苦,以寻求短暂的解脱。
   还有,我们美国人也比较懒惰。有时,有某件事该某人
去做,某人却迟迟不动手。我试图用一个好听一点的词来形
容自己,但选来选去,最恰当的还是“懒惰”二字。其实,懒
惰现象在官僚机构中、在工厂里、在校园中都可见到。懒惰
的目的,就是不干活、少于活却要挣大钱,就是希望不费吹
灰之力就能取得进步。懒人总是希望眨眼间一举成功;一夜
醒来,就成了大明星。
   我说,我们还是老老实实的吧。不错,“建构生活”原理
确能让我们生活得既有价值又有尊严。不过,要想掌握这种
方法,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我们必须先付出努力,经
受痛苦。要想达到这一目的,我们需要集中精力。耐心从事;
而且,必须诚实做人,有些自我管束。按照这一方法的要求,
我们应该做到:无论情绪是好是坏,都要敢于面对;无论目
标是大是小,都要先考查一下。一旦失败,我建议你不要气
馁,而应该一而再、再而三地去努力尝试。我们只有在追求
完美的过程中经受痛苦,才能使痛苦本身消化掉,才能建立
一种成功的生活方式。

行为:井然相连的圆环

   在我们心中,蕴藏着种种无法控制的情绪,也蕴藏着可
以控制的想法。在我们自身以外,是一个客观世界。客观世
界本身无法控制,而且,其规律并不存在于事物的表面。这
样一来,我们能够控制的东西只有一个,那就是行为,是我
们训练有素的行为。无论情绪如何波动,无论世界如何变化,
但行为总是可靠的。
   无论如何,我们应当尽心竭力,把客观世界要求我们做
的事情做好,只有这一点,才是稳定不变的。当然,有时情
绪的变化也是有规律可以预测的,正如客观世界也有规律可
以认识一样。可是,对于此时此地的我来说,仅仅知道有规
律可循,并不能保证自己可以控制自己的内心情绪,也不能
保证自己可以控制外界现实。也就是说,我很可能对自我强
迫的缘由有些了解,但我并不能单凭这点了解就能根除这种
自我强迫。同样,我可能对于油箱内的温度、压力等物理规
律颇有了解,但仍然难免车会在半道上抛锚。
   我们从别人身上发现的规律性,严格说来,是以他们自
身的行为为基础的。我们无需格得到的抽象概念作为其性格
特点,去解释他们的行为。我认为,无论行动者采取行动时
的情绪如何,只要他当时干了坏事,那他当时就是坏人;只
要他当时表现勇敢,那他当时就是勇敢者。由此看来,稳定、
真实的个人性格,只存在于行动之中。这种“真实”是以独
特的方式表现的,这种表现方法需要将内心情绪和外界联系
起来,这种表现方法需要一次次行动的抉择相互连结才能完
成。
   另外,需要强调的是,我们行为的结果和内心情绪一样,
是与我们负不负责无关的。比如,我有些朋友,工作孜孜不
倦,用心钻研,且在学术上做出很好的成绩。他们讲学、做
研究、出书,可谓成绩斐然。可是,由于政治、经济等因素,
他们虽然苦干多年,连副教授也没评上。他们中有的人越是
想这些事,越感到难受。其中有一个就对我说:“我尽职尽责,
把该干的都干了。可最后,我不被承认,这真不公平。”不错,
这个朋友的话是对的。因为,诚心诚意地付出劳动而没有回
报,这确实不公平。可是,要记住,客观世界却经常对我们
不公平。
   “建构生活”原则所强调的,是行动本身。教学、科研、
写作等,这些事本身就已经给了我们酬报,因此,我们大可
不必再去看它们的最后结果了。我们常常过分关注某一行动
的目的,其实,这目的就存在于追求目的的过程之中,而并
非目的本身。要知道,只有追求的过程是有价值的、可以控
制的。我们应时时记住,在追求过程中,无论是成功还是失
败,客观现实都提示我们下一步该做些什么。客观现实会给
我们提供一个特定的环境,让我们能借此加强自我利用、自
我开发。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阳光工程 ( 京ICP备10041392号-12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北二街8号1510 邮编:100080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0199号  

GMT+8, 25-1-1 10:33

Powered by Discuz! X3.2 联系我们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