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阳光工程心理网

 找回密码
 点击这里加入阳光论坛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2307|回复: 1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华为员工自缢续:母亲不明儿为何自杀

[复制链接]

我玩的应用: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07-7-25 12:51:0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死者张锐为青山人 毕业于武汉大学 华为只愿付1万元“安抚费”

毕业于武汉大学、年仅26岁的华为员工张锐(武汉青山区人),7月18日在深圳华为某小区内疑因工作压力过大自缢身亡。

昨日,张锐的父母再次与华为公司交涉,该公司表示愿付1万元“安抚费”。

 工作经历

在华为工作60多天没请过假


7月18日下午3时许,华为员工张锐在深圳梅林某小区的楼道内自缢身亡。张锐来华为工作才60多天,此前他没有请过一天假。

张锐,家住武汉市青山区,今年26岁,2000年考上武汉大学电子科学与技术系,2004年毕业。在武汉一家工厂工作的父亲早已下岗,每月只有几百元的下岗费,母亲没有工作。

“4年大学下来,家中债务达5万多元。”张锐的母亲告诉记者,儿子是全家的希望,大学毕业后就在武汉一家企业工作,一年后到了深圳,先后在两家公司工作。

今年4月,张锐投简历应聘华为并被录取,随后回到武汉家中。5月9日,张锐到深圳华为报到,并和公司签订了为期一年的劳动合同,从事电子产品的检测工作。

一个月后,张锐打电话给家里,“我在这边工作很好,每月底薪有6000多元,加其他补助有8000元,请你们放心。”张锐的母亲回忆说,儿子在电话中笑得很开心。

又过了一段时间,张锐打电话给父母,称工作压力比较大,“不想呆在华为,想辞职到其他地方工作。”张锐的父亲看儿子情绪不好,就买了张站票坐火车到深圳,劝儿子好好工作,“找份工作也不容易,何况现在工作也不错,要好好干。”父亲劝说后,张锐逐渐恢复平静,同意继续工作。

但几天之后,张锐再次打电话回家表示准备辞职,老父只好第二次来到了深圳。

最后的时光

和父亲一别再也没回去


虽然身上背着上大学期间欠下的5万多元债务,但月薪8000元的待遇,令张锐兴奋异常,工作起来格外卖力。“等我赚钱了就在深圳买房子,把你们从武汉接过来”,刚开始,张锐进入华为工作很高兴。

工作一段之后,张锐情绪明显低落,晚上经常失眠。张锐告诉表弟,表现不好就会被主管批评,还要经常加班。 

7月17日,进入公司60多天后,张锐首次向主管请了一天假。晚上,他与父亲一起到小区附近散步。7月18日,张锐又请了一天假。下午2时,他告诉父亲要出去,从此再也没有回去。

18日晚上11时左右,武汉家中的张锐母亲突然听到敲门声,当地民警告诉她,下午深圳警方在梅林地区某小区的楼道内发现了一个自缢身亡的人,其身份证显示是她的儿子张锐。母亲一时无法相信这个事实,因为孩子父亲还在深圳。而此时张锐的父亲也正在深圳四处搜寻儿子。他去网吧找了几次没找到,手机也关了。随后他打电话回家,才得知孩子出事了。

对于父母,张锐没有留下一句遗言。当父亲赶到小区时,尸体已经被运走。事后他得知,这里是儿子刚来深圳时,与同学们一起住过的地方,距离他在华为坂田基地旁边的出租屋约有4公里路程。

深圳警方赶至现场,发现张锐躺在过道上,身旁是一条绳子,后判断为自缢身亡。

亲人的伤痛

父母终日以泪洗面


得知儿子张锐不幸身亡的消息后,其母亲连夜从武汉赶到深圳,想见儿子最后一面。目前,张锐的父母住在深圳一家宾馆内。

张锐自缢身亡后,张锐的父母终日以泪洗面,情绪波动比较大,父亲病倒在床。此外,张锐的同事也纷纷前来看望其父母。

电话里,张锐的母亲声音嘶哑,她表示自己现在心情很差,自从独子去了以后,这几天一直寝食难安。她说,她也不明白儿子为何选择自杀。

  华为回应

只愿付1万“安抚费”


华为人事部副部长张志刚表示,根据公司规定只能给予1万元的安抚费。他说,张锐是自杀而且发生在公司外,其死亡并不在公司的员工伤亡补贴制度之内,这1万元也是公司对家属的慰问。 

对于家属认为的压力过大问题,张志刚承认华为公司的员工的确都有压力,但对于张锐来说,压力实际上远没到把他击垮的程度。他说,张锐进入华为只有60多天,没有转正,也不能独立承担项目。

 专家说话

要学会心理调适和角色转换


对于张锐因工作压力过大自缢身亡,昨日记者采访了武汉大学社会学教授周运清。周教授认为,人要学会心理调适和角色转换,特别是刚从学校毕业进入工作岗位,所面临的外部环境不同,面对各种矛盾和压力时,要学会派遣和释放压力。

此外,周教授认为,人也要对自己负责,不能草率行事,要珍惜生命,对自己、父母和社会都要负责。张锐选择了这条路,其实也给父母留下了痛苦。

  ※张锐印象※

·母亲 

儿子从小学习成绩就好,是理科尖子生,平时爱好画画。“但他性格内向,不主动和人交往,平时说话也很少。”“我也不知道他为什么会这样。”

·导师

张锐对人挺好,和同事关系处理融洽,工作起来很认真。

·同事

张锐到华为后工作忙,还没有谈女朋友,和3个同事租住在一个小区里,“他每天生活都很忙碌,经常一天都见不到人,和同事之间的话也不多。”

 -链接

华为25岁工程师胡新宇过劳死

去年5月28日晚,胡新宇在广州中山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病逝,年仅25岁。他因工作任务紧迫持续加班近1个月,导致过度劳累,全身多个器官衰竭。 

去年4月初,他所在部门封闭研发新项目。项目启动后,他几乎天天在公司过夜,长期蹲点实验室打地铺。不管加班到多晚,早上依旧按时上班。

-小资料

深圳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华为是全球领先的下一代电信网络解决方案供应商,在印度、美国、瑞典、俄罗斯以及中国的北京、上海、南京等地设立了研究所,44000名员工中的48%从事研发工作。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2#
发表于 07-7-25 13:16:32 | 只看该作者
他当初要辞了职就好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发表于 07-7-25 15:43:22 | 只看该作者
真的好恐怖,一条年轻的生命就这样没有了,一句遗言都没有
可能他没有和任何人交流,极度悲观的情况下作出了这样的举动,自我调节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发表于 07-7-25 19:31:08 | 只看该作者
什么华为,什么天道酬勤!
强烈鄙视像华这种没有人性的单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07-7-25 20:06:40 | 只看该作者

哎呀!!

哎!!!!真的很辛苦!这种病简直就是要人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07-7-25 20:25:26 | 只看该作者

他可能有抑郁症吧

他可能有抑郁症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发表于 07-7-25 20:36:23 | 只看该作者
值得关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
发表于 07-7-26 07:47:45 | 只看该作者
 北卡罗来那州杜克大学医学院针对一百五十六名五十岁以上患有严重精神抑郁症的男子分为三组进行试验,一组每周运动三次,每次半小时;第二组只靠治抑郁症的药Zoloft治疗(主要成份为Sertraline),第三组吃药运动兼行。过了十六周,三组病人的病情都有显著的改善,表示光作运动效果和光吃药或吃药运动并行一样好。再过六个月,运动组成绩最好--抑郁症再发的比例最低,只有百分之八。药物组病情再现率高达百分之三十八,吃药兼运动组也有百分之三十一。
  
  研究小组领导人布鲁门索说,此一研究的重要结论是,运动的效果更持久,能贯彻「经常运动」守则的病人复发率较低。小组成员起初假设运动兼吃药组应该会有相加相乘效果,结果并不然,大概因为运动组的病人较主动去改善病情。布鲁门索说,服药是被动的疗法,而作运动的病人也许对病情较有「自我掌握」感,随着病情改善,也有较大的成就感。
  
  他指出,一旦作运动的病人感觉病情有进步,他们会更喜欢运动,越运动他们又感觉越好,产生治疗的「良性循环」。不过,研究小组提醒大家不要把运动当作提振情绪、驱赶抑郁沮丧的万灵丹,因为实验对象并不包括精神病严重到有自杀倾向或近乎发疯的病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
发表于 07-7-26 08:49:47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8 vani2007 的帖子

英雄所见略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
发表于 07-7-26 11:48:04 | 只看该作者
遗憾!!

大家要警惕抑郁恶魔也可能会给我们带来这种危害!引以为戒!!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发表于 07-7-26 16:55:33 | 只看该作者
又是个忧郁症得受害者,要是早点治修养一段就好了,可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
发表于 07-7-26 17:07:30 | 只看该作者
他对于压力,缺乏良好的自我调节能力。
      而且内向的个性,不怎么与人交往,使得内心的消极情绪也无法通过与他人的沟通交流而缓解。
      对于人生,对于未来,他原来可能有比较多美好的设想,可现实的某些方面,击碎了他的梦想,让他对于自己,对于人生的心态变得消极负面起来。
      报上说他一直成绩不错,那么他可能是个自视比较高的人,也就是通常说的自尊心比较强。受到领导的批评,尤其是多次的批评,内心也许就承受不了
      这是一个不应该发生的悲剧
      它提醒我们,需要不断地完善自己的个性,改变我们的心态
      目前的社会,我们面临的压力,需要处理的信息都远远多去过去。
      所以,如何通过改变我们内在很多的想法来更好地化解压力,适应社会,适应环境,是大多数人都需要重新学习的人生课题。否则,我们可能会付出生命的代价,身体健康的代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阳光工程 ( 京ICP备10041392号-12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北二街8号1510 邮编:100080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0199号  

GMT+8, 25-1-16 19:10

Powered by Discuz! X3.2 联系我们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