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阳光工程心理网

 找回密码
 点击这里加入阳光论坛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1109|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帖] 改变从消除悲观主义开始

[复制链接]

我玩的应用: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2-1-20 10:46:3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其实,狗也会得抑郁症。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心理学家塞利格曼做了这样一个实验:
他把两群狗赶到A和B两个笼子里,并给笼子通电。A笼和B笼有一根铁杆接通,所以两个笼子都经受着相同压力的点击。唯一不同的是,A笼有切断电源的杠杆,B笼没有。
两群狗在两个笼子里被点击得都非常痛苦,它们嗷嗷地叫着,并跑来跑去想办法。这时,A笼里的狗很快就找到了如何切断电源的方法,B笼的狗却什么也做不了,只能眼巴巴等着A笼的狗子救自己。
接着,塞利格曼把这两群狗都放到了C笼里,C笼子里没有围栏,只要狗轻轻一跃,就能跳出笼子。原来在A笼里的狗很快就从C笼跳出,然后原来B笼里的狗却失去了跳跃的勇气,一直趴在那一动不动。
实验表明,当狗经受长期的痛苦折磨后,即使给它们更换了正常的生活环境,它们也无法在短时间内恢复原来的状态。因为这个时候,这些狗的想法是:即使我再怎么挣扎,都是没用的。
这个实验也成为了塞利格曼成就的又一经典心理概念——“习得性无助”。
连狗都会习得性无助,更何况是人。也就是说,当人在长期重压下生活的时候,就会变得习得性无助,最后会觉得即使自己再努力也无法跟上别人的脚步,干脆就得多且过,破罐子破摔了。

01
什么是“悲观主义”
有这样一个案例:

小A毕业后进入一家公司上班,后来因为看不惯领导为人处世,和他在公众场合吵了一架。最后可想而知,小A第二天就被老板炒了。
辞职回到家后的小A很沮丧,他心里想:我明明没有错,是那个领导有问题。回家后,他把自己的遭遇和妈妈说了一遍,结果又受到了妈:)一顿责骂:你怎么那么沉不住气,才进公司就和领导吵起来了。赶紧回去给领导道个歉,看能不能再回去上班。
小A原本受伤的心又再一次被亲近的人伤了一次,他心想:妈妈不了解我,以后我还是不要和她说了吧。
慢慢的,他开始“不想再去找工作”;“不想再和父母沟通”;“不想在家待着”。
小A的防御范围随着这件事没有得到完美的解决,逐渐变得越来越大。他对在工作上受到的伤害这个挫折越是绝对化,他的思考方式就会越绝对化,这也就是“悲观主义”的本质。
“悲观主义”主要从三个方向对挫折做绝对化加工:永久化、普遍化和人格化。
永久化的意思是,他会觉得一旦在某方面遭受了伤害,那么这种伤害就会没完没了。
比如说,有些人在感情上屡屡遭受失败,他就会惧怕谈恋爱,没办法全身心投入到恋情中去。因为他害怕再一次受伤,他会觉得这段恋情最终也会以失败收场。
永久化除了用在对事情的判断上,还会体现在对自己或者他人的形容,以及对他人的判断上。
经过一段时间的加班,身体很疲倦,脑海里就会弹出“我累了”、“我废了”、“我完了”这样对自己的形容;
一对夫妻吵架,妻子抱怨丈夫的时候会说:“你总是不理孩子”、“你总是那么晚不回来”、“你总是这样”。丈夫不服,觉得妻子这番话否定了自己的付出,跳起来和她对骂。沟通一旦走向绝对化,基本不可能会有良性沟通这个说法了。
第二个是普遍化,它的意思是,它会使你对很多事物的认知变得以偏概全。这个老板不好相处,你会觉得全天下的老板都不好相处;遇到了一个渣男,你会认为全世界的男人都是渣男。
第三种叫人格化,它的意思是,当一件事情失败的时候,它会让你觉得自己很没用,自己这个人本身就有问题。
事实上,我们在现实生活中肯定会遭遇到诸多不顺。它可能是自己的求职不顺、恋情不顺还有可能是学习不顺、交友不顺。这一切的不顺一旦归咎到“你”的身上时,对自己身份的压力就会随之增加,人又怎么可能能乐观起来呢?

02
我们为何会要从改变“悲观主义”开始
我们常常会陷入这样的困局:
我没办法改变,因为我就是这样的人;
我已经这个岁数了,我还能够怎么改变;
我改变不了了,根本就不是没人支持我
发现没有,当我们对自我评价是绝对化的时候,往往是悲观色彩的。改变变成了难以逾越的鸿沟,仿佛自己已经成为了定局。但在心理咨询中,咨询的过程往往就是自我觉察和自我改变的过程。
就像心理剧《女心理师》中说的“你改变不了任何人,你能改变的只有你自己。”你不是没有选择,而是你并没有把改变和不改变纳入备选的范畴。


第一,改变需要打破“僵化的固性思维”
40岁的来访者找到我,他说自己现在太累了,工作累、养家累,但又不敢不去工作,怕不开工孩子会饿死。
我问他“你有想过自己理想的生活方式吗?”“如果不考虑未来半年孩子的生活问题,你有能力改变如今的状态吗?”“设想一下,你真的去追求自己的生活时,孩子最坏的生活是怎样的。”
大哥没有回答我的问题,而是马上否认“我不行的”、“我都这个岁数了”。
在来访者看来,他没有改变这个选择。其实他的真实表达是:我虽然很讨厌现在的生活方式,但我更害怕更换新的生活方式。
在他还没开始选择改变之前,他就已经觉得自己不行、自己如果改变了就会错。这种判断是主观的,也是来访者长期生活经验下来积累的,更是悲观的。
当我们觉得现状让我们感到不舒服的时候,必须要做出改变的时候,不要强调“我做不到”,而是应该问自己“有没有用”。

第二,改变需要有直面自我的勇气
为何改变一度会变得困难?很大程度上是自己不够了解自己,或是说自己不敢去揭开自己的伤疤。
心理剧《女心理师》女主角贺顿是一名有过童年创伤的人,甚至到了她已经从事多年心理工作,有丰富的心理知识储备后,她依然没有办法解开自己的心结,甚至患有严重的“创伤后应激障碍”。
为什么那么多年了,这块心病依旧没办法得到改变?按照心理学家阿德勒所说的:“她缺少的是直面自我的勇气。”事实上,直面自我,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我很讨厌我自己,我不想自己成为这样的人,可是我改变不了。
这就是一句很典型的“悲观主义者”所说的话,那如何去改变呢?首要就是学会自省,我为什么会讨厌?其实我也有优点的对吗?我该如何正视自己?该如何学会与自己共处?
这才是我们该思考的问题。

文章的最后,你可以问问自己——“我是一个悲观的人吗?”“我为何会感到悲观?”“我能通过怎样的方式去改变自己?”





作者:梁东西聊心理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2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推荐
发表于 22-1-27 15:14:44 | 只看该作者
要强化对自我感受的觉察,而不是湮没在想法中。
回复 支持 0 反对 2

使用道具 举报

推荐
发表于 22-1-27 09:28:30 | 只看该作者
怎样改变自己是一个大课题,首先了解自己,帮助自己;其次下决心拿出勇气,壮士断腕,痛到极点才可能改变。
回复 支持 0 反对 2

使用道具 举报

推荐
发表于 22-1-21 14:07:10 | 只看该作者
陪伴当下的体验
回复 支持 0 反对 2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阳光工程 ( 京ICP备10041392号-12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北二街8号1510 邮编:100080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0199号  

GMT+8, 24-11-23 05:09

Powered by Discuz! X3.2 联系我们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