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阳光工程心理网

 找回密码
 点击这里加入阳光论坛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1199|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讨论] 教育心理学系列2 习得性无助

[复制链接]

我玩的应用: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1-7-13 09:58:3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李远山 于 21-7-13 10:01 编辑

      习得性无助是指人或动物接连不断地受到挫折,在情感认知行为上表现出消极的特殊的心理状态。
  在现实生活中,那些长期经历失败的儿童,久病缠身的患者,无依无靠的老人。他们身上常常会出现 “习得性无助”的特征:当一个人发现无论他如何努力,无论他干什么,都以失败而告终时,他就会觉得自己控制不了整个局面,于是,他的精神支柱就会瓦解。斗志也随之丧失。最终就会放弃所有努力,真的陷入绝望。
  因“习得性无助”而产生的绝望、抑郁和意志消沉,是许多心理和行为问题产生的根源,而且不在少数。

    习得性无助原因:

     1  学业不良状态的长期积淀

  "习得性无助"而产生的绝望、抑郁、意志消沉心灵偏差现象,正是许多心理和行为问题产生的根源。学生在学业不良状态的长期积淀导致了非智力品质的弱化,初中时,一部分学生曾经努力过,也曾经洒过汗水,但无论怎么努力,仍然常常失败,很少甚至没有体验到成功的欢乐。一次次的失败,促使他们对此做出了不正确的归因。认为自己天生愚笨,能力不强,智力低下,不是学习的材料,因而主动地放弃了努力,举起了白旗。也有另一部分学生同样努力过,也曾经取得过自认为可以的成绩,但是往往不如他人,因而很少得到班主任老师的表扬,长期被忽视,便逐渐丧失了自尊心,变得破罐子破摔起来。这便形成了"习得性无助"的学生群体。无助感与失尊感均是"习"得的,不是天生的,是经过无数次的重复、无数次的打击以后慢慢养成的一种消极心理现象。在厌学群体中,此类学生占了很大的比重。

  2  不恰当的评价方式
  绝大多数儿童入学时是积极向上和充满热情的,他们对新奇事物充满兴趣,对一切活动都愿意去尝试。只是有些儿童发现自己或同伴在不能顺利完成学习任务,常常受到老师的批评和嘲笑时,便产生了焦虑情绪,对于探求事物和参加活动产生了恐惧心理。如果有人监督自己便显得焦虑不安和信心不足,完成任务就格外困难。经历了一系列失败后,他们开始相信自身缺少取得成功的能力,不愿意为完成任务而付出认真的努力,而把主要精力放在维持他们在老师和同学们眼中的所谓“自尊”和“身份”上。"习得性无助"是一渐变过程,班主任和任课老师不恰当的评价方式,强化了这一趋势

  3   不正确的归因
  "习得性无助"现象产生的主要根源在于一个人的归因方式。当学生认为造成他学业、心理问题的因素,是内在的、稳定的、不可控制的时候,就容易感到内疚、沮丧和自卑,认为无论尽多大努力,都将难以提高自己的学习成绩,从而降低学习动机,不愿做尝试性努力,得过且过的心灵偏差

      综上所述:改变“习得性无助”之一状态最关键就是:
      1  正确归因,多思考分析,比如某学生某门课学习成绩不好,是因为自己时间不足;还是努力程度不够;还是学习效率低下;或者是学习动力不足,需要客观全面的分析,找到问题的原因,才能更好的解决成绩差。
      2 正确看待和评价自身,比如某学生因为某一门课程成绩不好便认为自己总是学不好,严重一点的认为自己很笨,要正确客观的评价和调整思维模式。 另外有的学生概括运算思维能力强,数学会好一点。有的学生理解表达能力强一点,相应可能语文或者作文成绩会好一点。但是这些能力都是后天努力可以实现的。每个人人格特点也不一样,老师和家长注意引导评价,长善救失,因材施教,树立学生自信心。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2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推荐
发表于 21-7-14 10:00:20 | 只看该作者
好帖!习得性无助对人的危害太大了,而且是不知不觉中形成的,自己很难察觉。学会正确归因,改变消极思维模式,才能慢慢给自己解套。
回复 支持 0 反对 2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阳光工程 ( 京ICP备10041392号-12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北二街8号1510 邮编:100080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0199号  

GMT+8, 24-11-26 07:07

Powered by Discuz! X3.2 联系我们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