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阳光工程心理网

 找回密码
 点击这里加入阳光论坛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142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贴] 张成岗(菌心说·柔性辟谷) 转帖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16-9-3 20:30:5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中国军事医学科学院研究员    张成岗(菌心说·柔性辟谷,2016年8月30日)



基于"菌心说"学说升华对于人体结构和功能再认识的哲学思辩




张成岗(菌心说·柔性辟谷,2016年8月30日)




秋天,注定是思考的季节;在所有的思考中,惟有哲学需要消耗最多的脑细胞,然而哲学思考也因而必然称为各类思考的王者。今天的日子,且让我们再来一场"烧脑"之旅,看看我们是否能够通过哲学的思考,悟出一些新的人生真谛,而不只是一些基本的健康道理。

自从人类出现以来,我们通过眼睛、耳朵、鼻子、舌头、体表感觉等神经系统的渠道,观察到了这个世界的方方面面,构成了日常生活中的吃喝拉撒睡的基本生理过程与需求,在满足与被满足的方面则形成了喜怒哀乐悲的基本情感需求。至于后来由于人类活动范围扩大、饮食无度而逐渐失控,尤其是慢病高发,很多智者开始重新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进而产生出了对于人体的不同理解,其中生物学和医学主要从还原论的角度去理解人体的结构和工作原理,而传统医学即中医则主要从天人合一等系统思维的模式去看待人体的健康与慢病,而人文社科则从生命的意义和价值角度去分析和探测人的心理和精神需求,从而形成了当前林林总总的关于人体以及人类学等方面的学科体系。同时,有趣的是,在生物医学和人文社科方面由于研究方法的不同,通常是很难进行交叉对话的,虽然研究的对象都是人,但是人和人体还是不一样的,一方面,人可以被理解为一种高级动物,然而,另一方面,人却又有自己独特的思想和复杂的内心世界(大家可以想一下"居心叵测"这个成语),很难仅仅通过解剖学研究得清楚。试想一下,即便一个手艺十分高超的解剖学大师能够取出爱因斯坦的鲜活的大脑,但是,他同样难以知晓这个大脑里边的思考,更遑论爱因斯坦的内心独白。在这种情况下,医生的任务主要是在忙碌于治病救人、当然主要是救人的肉体,而哲学家则在忙着拯救人的内心和灵魂。在今天的帖子里,我试图将两者进行一个综合、统一和协调,希望能够为"身心灵"的统一带来新的启发和思考。

纵观几千年来的人类文明发展史,之所以出现生物医学与人文社科虽然长期并行、然而却难以交融的情况,其实反映的是人类对于自身认识发展过程中的一种局限,而这样的改观目前正在进行之中。具体地说,自从人类诞生之后,我们的肉眼所见、亲耳所听、亲身感受等事件,基本上都是外在的世界在人体的写照,人体通过大脑和神经系统收集所有信息,在大脑中形成对于外界的影像,并根据自己的经验和人生的理解进行反馈,在此过程中,实现与自然界的互动,这是没有问题的,也是很容易理解的。然而,问题也恰好出在这里,因为能够很容易被人体所理解的,往往却并不一定是真实的,反而是真正的东西一定得需要哲学的思辨和内心的理解,并通过言行举止表现为内在的接受和具体的行动,即所谓的"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状态。殊不知,我们目前的很多问题,包括个人的慢病问题、以及社会的发展问题,恰好被困结在了这个关于"内"和"外"、"心"与"行"等方面了,这也是本文即将讨论的重点问题。

刚才说到,肉眼所见、亲身经历是我们每个人出生之后睁开眼就看世界、张开耳朵听声音、认识自然界的第一步,然而,在这个过程中,恰恰有一个庞大的体系和世界被我们所忽略了,那就是与我们相互共生、更比人类在地球上早出现数亿年的微生物菌群!我们可以看到动物和植物、可以在家里饲养宠物、培养绿植,然而自然界里边大量存在的微生物,最初却只有通过一些现象间接地去观察、去分析、去思考,例如通过感染性疾病发现病原微生物,通过发酵食品发现重要的食品工业微生物等。直到现代社会,在医学领域通常是对微生物例如细菌和病毒感觉到比较恐惧,因为很多疾病尤其传染性疾病的确是病原微生物所导致的;而在食品领域,则对于很多微生物是非常欢迎的,例如酸奶里边的益生菌、酿酒以及醋和酱油酿造过程中的微生物等,构成了现代食品尤其是发酵食品的重要技术支撑。近十年来国际学术界在微生物领域也有了长足的发展,发现以前认为主要是由于人体基因和蛋白质异常所导致的很多慢性病例如肥胖、糖尿病、肿瘤等,现在看起来都与肠道菌群的紊乱和异常密切相关,甚至于焦虑、抑郁、自闭、暴力倾向、勇敢、胆怯等问题,与肠道菌群的结构和功能状态也高度相关,例如近年来国际上有研究将抑郁症患者或者焦虑动物的肠道菌群移植给无菌小鼠,无菌小鼠就会表现出抑郁或焦虑的症状,而此前也基本上已经明确发现把肥胖人群的肠道菌群移植给无菌小鼠之后,在正常饲养情况下,无菌小鼠很快会变得肥胖起来。这些研究提示人体的很多复杂表型,看起来很有可能是通过肠道菌群来"记忆"、通过人体来"表现"出来的一种现象,与先前的复杂性疾病源于人体基因和蛋白异常的认识不仅大相径庭、而且颇为颠覆。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们甚至于不妨可以认为,人体是肠道菌群的一个载体和表现体。我们根据国际上以及我们实验室的研究提出了"菌心说"学说,提出"饥饿源于菌群、欲望源于菌群、心理源于菌群"等观点,证明喂饱菌群之后即可减少或消除人体的饥饿感,正常人可以进入到连续7-14天不饿不食、正常工作休息的状态,不仅体重能够得到生理性下降、而且心理上也得到显著提升,就是把握住了肠道菌群是人体健康的核心这个要点,而且我们认为,人类大脑的存在,很重要的一点就是通过智慧和科学来弄清楚这些重要问题的。

由此可见,我们的研究以及国际上的相关研究,从人菌平衡角度正在重新理解人体的结构、慢病的起源、健康的关键以及人类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在此框架下,我们提出人体是"身·心·灵、三位一体"的统一体,即:我们人类通过大脑的认知、思维、判断、逻辑、分析、决策乃至灵性、灵感与顿悟来认识自己和这个世界,我们的肉体则是人体生理系统的载体,而我们的菌群则有可能是我们人类心理系统的物质基础,这样一来的话,我们就有可能需要重新注解目前的一些重要说法了,例如:

主观vs客观:主观感受是我们人体对外界的感受,体现在"眼耳鼻舌身意"等方面,可以被不同的人体以及同一个体的不同状态所放大或者缩小的变化趋势;而客观感受则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变化和转移的客观事实,符合同一标准,例如肠道菌群对于食物的客观感受、尤其是菌群对于食物的天然的分解消化作用,可以使用生物化学原理和数学公式进行量化描述的。

外观vs内观:外观可以理解为我们人体对于外在世界的感觉和知觉,人体基于这些方面来观察和理解自身的存在,主要是观察周围而不论是近距离(例如皮肤)还是远距离(例如宇宙天体);而内观则主要是观察我们自己的内心想法、内在感受,尤其是往往需要闭上双眼、闭上双耳、没有外界其他刺激等因素和干扰情况下的感觉模式,通常是通过内心感悟和觉察而意识和领会到自己的存在,尤其是内心的存在、而不仅仅是肉体(躯体)的存在。对于一个人来说,内观的重要性远远比外观的重要性重要好多倍,因为只有通过内观才能把自己的内心的真实存在弄清楚,而这一点往往也是最难的。事实上,根据我们关于"菌心说"学说的研究,从人菌平衡的角度来看,内观的重点在于"观察"和"品味"我们自己体内由肠道菌群组成的"菌心"这一内心,这是关键所在。就一个人而言,"眼耳鼻舌身"都属于人体的感觉通道,"意"则属于思考和认知的层面,而"心"则是人体感觉的归宿,即"内观"的目的在于弄清楚"菌心"之所在,而且只能通过"意"对于"眼耳鼻舌身"的各种信息的整合、分析、处理,才能够真正到达"菌心"之"内观"的层面。

观身vs观心:这一点相对比较简单,结合上面的"外观vs内观"来看,观身主要是观察、分析肉体的变化,而观心则是观察、分析内心的变化,即前者以"眼耳鼻舌身"为主,后者则以"(菌)心"为主,这个"vs"过程则通过"意"来实现,即"意会言传(身教)"。在这个框架下,我们就可以很容易理解正念冥想、参禅悟道等的逻辑,显然是为了通过观身以观心、通过观心反观肉体凡胎从而了解人生的目的。

身内vs身外:很有意思的是,人的肉体来自于一个细胞即受精卵的有序的复制、分裂、繁殖,最终形成完整的人体结构,构成我们的肉体,然后人们往往以肉体为界限,讨论身外之物等说法,其实这是在分析人体的结构与组成。通常意义上所说的身内主要指的是我们的肉体,即所谓的"身内(之物)",而其他所有的"生不带来、死不带去"的物质则被称为"身外之物",尤其是金银财宝、绫罗绸缎等。不过有意思的是,有一个重要的东西的确是"生不带来、死不带去"的,那就是人体共生微生物菌群,当人体出生以后才来到胃肠道里边,伴随人的一生,从此不再离去,当人体死亡的时候,这些肠道菌群就会从肠道里边腐蚀人体,与环境中的微生物一起将人的肉体分解回归土壤(并将被新的肉体所利用)。那么,这些菌群是身外之物吗?也是;是身内之物吗?也是。既是,也不是,在这个分析思考辩证的过程中,不论是还是不是,我们就都能够对于人体以及人生的层次有了一个新的领悟和提升,即人体是一个人菌互动的过程,其最终目标是从身外的"眼耳鼻舍身"通过"意"到达身内之"心"的层次和境界,是一种真正的灵性的跨越。

人观vs菌观:话题说到这一点,很显然,到了一个关键的地方了,即这个世界究竟是谁的世界?换言之,到底谁是这个世界的主人?谁是客人?以人为坐标,在人的面前,人是世界的主人,这属于"人观";反过来,如果以菌为坐标,在菌群的面前,菌群则是世界的主人,这属于"菌观"。结合前面我们所说的"菌心说"学说的重要观点,既然人体是菌群的载体、而菌群构成人的内心、人类通过人脑来认识世界,那么,这样的话,我们的自然逻辑、科学逻辑、思维逻辑以及哲学逻辑不就可以完美地被统一在一起了吗?即菌群通过人体这个肉体为载体、并利用人脑的观察分析思考实现菌心对于自然界的客观理解与主观表达。一旦我们想明白了这个问题,我们的人生就不会过于纠结,我们的科学研究尤其是生命科学、生物医学、慢病防控与健康管理、医疗改革等事业就不会陷入迷茫,反而会驶上快车道,加速促进我们每个人乃至整个人类的智慧与明光!

以上内容,就是我在2016年9月1号即将到来之前,基于"菌心说"学说,对于人体进行重新理解和认识的新的升华,旨在于加速人类的思维和意识的进步,其现实意义是促进医疗改革的临界点的不断逼近,其未来价值则在于协助自然科学与人文社科的联合前进,并期待在以后的岁月中,我们每一个人都能够不断地获得新的顿悟和感悟,不仅能够让我们回望和明白来时的道路,而且还能够让我们展望未来千万年的新新人类的人生的美丽憧憬!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阳光工程 ( 京ICP备10041392号-12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北二街8号1510 邮编:100080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0199号  

GMT+8, 24-11-26 17:10

Powered by Discuz! X3.2 联系我们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