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玩的应用:
|
--第三卷 第一章
赞许、顺从与折磨赞许
本章将从关于赞同的问题落笔,这样做的原因在于,对被赞同、被认可、被需要、被欣赏、被尊敬、被重视的渴求,往往是许多抑郁病患者人际冲突的核心问题。当我们讨论诸如羞耻、愤怒、失望以及完美主义等问题的时候,我们会发现,希望获得别人的赞许,是这些问题最引人注意的特性,至少是这些问题的共同背景。
很多人对抑郁具有易感性,是因为他们对赞许有着过分的追求,有时这些人几乎可以被称为有“赞许癖”。他们会认为赞许是好的、必要的,而不被赞许则是一场大灾难。有些人需要给他人留下深刻印象,需要被他人认为很特别;另一些人认为被批评是令人沮丧的;还有一些人认为,如果不能经常得到赞赏就意味着自己不可爱、遭人厌烦。缺乏赞赏之所以会影响我们的心情,是因为我们将他人的话当成真理。如果他人认为我们不可爱、没用或可笑,我们会感觉这是真的(尽管他们的判断很极端,忽略了我们身上的积极品质)。或者我们会过分概括化地认为,如果某人认为我们很糟,别人也会这么认为。
赞赏、羞耻和接纳
一些人对赞赏的过分需求,是因为他们试图通过他人的赞赏,弥补自身的无能感与羞耻感。例如,有些人有这样的观点:“如果他人赞赏我,就说明我不是那么糟糕。”在讨论如何减小对赞赏的敏感性之前,我们有必要认识到,追求赞赏是人类本性的一部分。设想一下,如果没有人关心他人对自己的看法,没有人在意是否能得到他人的赞赏,那么世界将会是什么样子。
许多竞争行为是与追求赞赏有关的——无论是通过考试,还是在体育比赛或选美竞赛中获胜,抑或是让朋友恭维自己的厨艺,我们做这些事情经常是为求得他人的赞赏,证实自己的价值。我们希望他人将自己看作是有能力的人,以抬高自己的社会地位。同样,我们还需要归属于某些群体、与他人建立某种关系。以避免被视为弱者或者被排斥的人。事实上,人们为了获得他人的赞赏(朋友、父母甚至是上帝),可能做出各种疯狂的事情。如果时尚行业不关心同行的看法、不跟从最新流行趋势的话,日子将很准过。通过获得赞赏,我们提高了自己的地位,感到自己在团体成人际关系中被接纳。
退伍兵凯斯曾告诉我,豪饮大醉常被他看作是获得池人赞赏的万式。如果被看作是懦弱的,将导致羞耻和不被接纳,为此他宁愿受酩酊大醉之苦,也不愿意冒可能被视为“不是男子汉”的危险。
戴贝出身于富裕家庭,在家人眼里,与某些人往来或持有左派观点是令人羞耻的事情。治疗中,经过努力,她终于找到了自己的价值观,形成了让自己满意而不再是单纯取悦于父母或社会群体的生活方式。
她以前经常陷入“我应当做”与“我想做”的冲突中。父母的赞赏对她很重要,她面临的艰巨任务是,如何才能摆脱对来自家庭的指责的恐惧,建立自己的价值观。很多人一想到与不同阶层的人结婚可能遭致亲人的反对,就会感到痛苦不堪。因此,遵照家庭传统、接受群体的价值观,在我们追求赞赏的行为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几乎所有的人对不赞同都有一种本能的恐惧,我们尤其害怕那些有地位、可信赖的人反对我们。如果我们不看重某人,他赞同与否无足轻重,除非他是我们的上司——例如是老板。
不要因发现自己是个追求赞赏的人而自责——坦白地说,人人都是如此。如果你过分追求赞赏,为失去赞赏而难过、自责,就会出问题。你需要平衡对赞赏的需求,不要用全或无的眼光看问题(例如,我必须被赞赏,或我一点也不在乎)。
赞许和自我评价
不幸的是,如果我们过分追求别人的赞许,便可能误入陷阱。在这种情形下,我们的麻烦并非是担心自己被他人拒绝,或者害怕身体不适,而是我们对自己的整体感觉发生了变化。我们将别人的赞许或否定当作对整个自我的评价。如果事情得不到别人的认可,或是受到了他人的批评,我们就会非常自责。成长于良好环境中的人,也许会更容易应付别人的反对,因为在这样的环境里,你容易形成良好的自我感觉。然而,即便你所处的背景不是很好,仿;电应当学会面对别人的不满,减少对赞赏的过度追求。
你应当认识到,过分信奉别人的评价对你毫无益处。这不是说任何具体的评论都不正确,但他人给你的标识(如笨、蠢)或类似的评价,往往在说他们自己而并非在说你。即使我们最亲近的人有时也不赞同我们,或者忽视我们需要他们特别关注的事。如果我们没有因此而谴责自己或我们所爱的人,那么,我们仅会产生—点点失望,而不会出现严重问题。
例如,丽兹做了个新发型,她赶回家让卡尔看,而他喜欢她原先的发型,对新发型不置可否。丽兹感到很泄气,并想:“我本想他一定会喜欢的,没想到他会这样。也许我犯了个错误,其实,可能其他人也不喜欢这种发型,可我为什么总是做错事?”丽兹感到不满,并开始生卡尔的气。下列是丽兹的观念:
.“全”或“无”思维方式:“他不喜欢它”,而不是“他拿不准”或“他有点喜欢”或“他习惯了也许就会喜欢”。
.过分概括化:“其他人不会喜欢它”,而不是“我喜欢它,店员也说看起来不错,卡尔一个人拿不准,并不说明其他人不会喜欢它”。
.自责和自贬:“为什么我老做错事?”而非“发型是发型,与我做事情对和错无关”。
丽兹曾幻想新发型会打动卡尔,所以卡尔的无动于衷使她非常失望。如果同样的事情发生在你的身上,请参考一下第十二章和第十五章,有关应付羞耻感与挫折感的方法。
有些人如果不能经常从他人处获得赞许,就会感到内部空虚。一旦他人不同意自己的看法,他们的需要、愿望以及一向看好的想法似乎一下子都消失了。如果同样的情况也发生在你的身上,设想一下,你是否能通过挖掘自己的偏好,找到真正的自我?你应向内寻求而非向外寻求。
请回顾一下本书第九章关于空虚自我的论述,反问自己:如果不依赖他人的赞同,我会在乎哪些事?即使他人不赞同,我也不能用“全”或“无”的方式思考(比如他们正确而我的想法是错的)。
主观猜测
抑郁的时候,我们对他人的反对意见愈加敏感(他们或许在欺骗我),我们会出现主观猜测现象。这种情况下,我们会将任何有关不赞同的线索,都看作是厌弃和羞辱的证据。某人从街上匆匆而过,似乎不想与你讲话,如果你正处于抑郁状态,你或许会猜测“我的朋友并不真的喜欢我,他正试图躲避我”,而不是“他今天看起来很匆忙”。如果你不满意某人对你的态度(因为他们苛责你或忽视你),那么你应该对事实进行反思,反问你自己:
.苛责的话或表情真的代表蔑视吗?
.如果我现在不抑郁,我会怎么看这个问题?
.我是否在主观猜测?我是否把他人对自己的看法看得很消极,而事实并非如此?
.我是否将任何小的争论都看作是关系破裂的标志呢?
.我是否正在用“全”或“无”或过分概括化的方式思维? 例如,我是否认为“如果一个人在乎我,他必须永不苛责或忽略我”?
.一周或一个月以后我合:如何看待这件事——我还会记得它吗?
.我是否认为他人永远没有悲伤、难过、爱发脾气的时候?顺从的自我顺从赞同的陷阱
当你自我价值感降低,并且认为获得他人的赞许,会使自己感觉好些的时候,你便掉入了顺从赞同的陷阱。你给自己制定的生活目标就是:获取他人的赞同。表面上看起来,这是个好主意,但在寻求赞许的道路上,你会遇到各种的不愉快。
例如,你会试图成为别人希望你成为的样式、你会避免面对自己的需要、你会掩饰自己的愤怒,你会过分包容以期获得他人的认可。遗憾的是,他人很可能习惯了你的曲意逢迎,如果你有一点不满的表示,他们都会迫使你重新开始讨好他们。最后你感到自己像个擦鞋垫,毫无价值。然而,你认为自己知道如何应付这种无价值感(即赢得别人的赞许)。于是恶性循环登场了:
感到无价值,像擦鞋垫般被对待, 他人的赞许令我们感觉好些,于是: 努力讨好他人 ,成为他人喜欢的样子 ,不发怒 ,避免满足自己的要求 。
想摆脱恶性循环,首先你应该意识到,你正处于恶性循环之 中,并且从某种程度上说,是你让自己深陷其中。其次,要挑战 你的无价值感。请记住:无价值感是你的自我标识,由你的内部 折磨者掌权造成的。或许你可以翻到前几章,回忆一下如何挑战 你的内部折磨者,提醒自己“无价值感是自我标识,毫无益处。
尽量避免忽视生活中的积极方面,将注意力集中在你能做而非不能做的事上。你要经常想像,你的朋友将对你说什么,提醒自己 经常寻求赞许可能会出现的弊端,以及学会接纳别人的反对意见叮能会有的好处。
赞许虽然会令人感觉良好.但却不能成为建立自尊的基石。 尝试更多地表扬自己,并且在表扬自己时避免不真实感。像对待 朋友那样对待自己,提醒你自己不必成为任何人的奴隶,要对自己的需要有自信(参见第十四章)。
过分追求他人的赞许会导致的重要问题是:它会使我们产生 一种顺服感,好像不得到他人的赞同,我们就无法凭主见做什么 事情。我们感到必须确信自己所做的都能得到别人的认可。这种顺从感提高了我们对抑郁的易感性。
木偶
众所周知,木偶是靠操纵者通过线绳控制的玩具。上下扭动线绳,木偶就会跳舞,放松线绳,木偶头会瘫倒。有时,如果我们过分依赖他人的赞许,就会使自己成为木偶人:如果他人赞同,我们就感觉良好;如果他人反对,我们就会瘫倒。
当然,赞许在找工作或处理某些关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然而,如果我们因为未得到赞许,而对自我产生消极的判断,那么我们会面临严重的问题。如果你怀疑自己有成为木偶的倾向,你可以回想一下最近一次发生的,因他人不赞同或责备而感到沮丧的情况。写下你的观念,查看一下不赞同是否引发了你的消极观念。如果的确如此,设想你的理性/同情性思维将如何对你说。
举例说明:你认为你给面临困难的人提供了—‘个很好的建议,但他们却无动于衷,并认为你的想法很糟糕。那么你可能产生如下的消极思维:
.噢!不!他们一定会认为我不够聪明。
.真可怕,我破坏了自己的声誉。
.我再深思熟虑些就好了。
.我真愚蠢,使自己面对这些责备。
.我为什么总要插上一脚呢?
你应当按如下方式挑战你的消极观念:
.我的观点未被采纳真令人失望,但我的声誉不会因这种小 事而受损。或许我会沮丧,毕竟我的骄傲受到了伤害,不 过我能应付。
.别人也会受到批评,不仅仅是我。
.不冒险就不会有收益。
.如果我能学会应付这种批评,不再责备自己愚蠢,那么我 以后会应付得更好,更加有信心。
.我的自尊不需要依靠他人的想法来支持,除非我告诉自己 我需要这样。
.即使我失败了,也不会使我成为一个愚蠢的人。在任何情 况下,失败都不是全或无的。我有的想法还是好的——只 是还需要进一步加工。
.我让失望的面具掩盖了我的观点中的积极方面。
讨好他人
有时,你可以考虑一下,你是否经常刻意地讨好他人,以赢得他人的赞同。如果是这样,你最终将成为一个丧失自我认同感的顺从者(参见下文)。如果你过分依赖他人的赞同,你就会做那些事实上并不想做的事,这会使你的愤怒逐渐积累。学会避免因缺乏赞许而产生的不良情绪,会使我们变得更加独立。这样做,并不代表我们自私、不关心他人,赞许会令我们高兴,但缺乏赞许也不会使我们崩溃。
研究表明,在轻度抑郁状态下,人们变得更加容易讨好别人,但随着抑郁状况的恶化,人们便放弃了讨好他人的努力。个中原因目前尚无人知道,可能是愤怒积累的结果,也可能是他们不再相信讨好能得到令自己满意的结果,还可能是他们为此感到精疲力竭。
自我认同感的丧失
与需要赞许相类似的是需要被欣赏、不受欺压或不受他人恩赐。这些需要包括,努力使他人觉得自己是有价值的个体,而不是——个附庸——我们需要被当作一位拥有自己的权利、地位以及自控范围的个体来尊重。受人尊重和赞赏,有助于这种自我认同感的形成。在某种情况下,当我们感到不得不取悦于他人、变得过分顺从时,问题就出现了。我们觉得自己不再是自己,而是成/别人的仆人。最极端的例子是各种形式的虐待(尤其是性虐待)。受虐者感到他们没有自己真正的个性,现有的特性是施虐者给于的。
—旦我们认识到自己成了别人的附庸,别人正以我们不喜欢的方式对待我们,我们就会产生某些变化。柏丝和马丁性生活很和谐,马丁的欲望总是很强烈。起初,柏丝认为马丁的表现说明他的确为自己着迷,所以她一直对他“开绿灯”,这使她感觉很好。然而她逐渐认识到,马丁在其他方面并不像对性那么热心,于是她想:“我对他而言只是一个身体。”柏丝的这种想法对她的生活产生丁深刻的影响。她丧失了性欲,对马丁开始反感,总想躲避他,最后她认为:是马丁夺去了她原有的自我。男人有时也会有相似的情绪,但通常表现在赚钱的方面——例如,男人习惯于认为:“我妻子之所以没有离开我,是因为我能满足她对金钱的欲望。”无论这种受人剥削、成为他人仆人的想法的源头是什么,总之它们会导致个体产生敌意和自我丧失感。
然而,随着抑郁症状的加重,柏丝的想法越来越偏激。后来她逐渐改变了自己的观念:
.马丁还是迷恋我的,我不应该忽视我们关系中的积极方面。
.我应该与马丁谈谈,告诉他我对他在其他方面的表现不满意。
.我能够增加对婚姻的控制感。我感到自己被利用,或许是因为我对自己的需要缺乏自信。
.马丁不是一个缺乏热情的人,但有时他的确粗心大意,我应当帮助他学会细心。
.或许是我的敌意和压抑的愤怒造成了这些麻烦。
柏丝关于自己被人利用、不被欣赏的观念引发了她的消极惰绪。但当时她没有反思这些观念,也没有向它的极端性提出质疑,更没有提高自己对婚姻的控制感。而当她真的这样做时,她发现:她的婚姻的确存在某些问题,这些问题不是她一个人就能解决的。她认为自己对马丁的粗心大意容忍得太久了,而且,除了性以外,她和马丁还应当从事一些共同感兴趣的活动。
是为自己活,还是为他人活?这一问题造成的矛盾冲突,也会使我们丧失自我认同感。我们常常用全或无的观念看待这种冲突,没有将其视为需要权衡双方的需要加以解决的困难。
尼尔为了孩子和丈夫放弃了自己的工作,但她发现自己对生活越来越感到不满:意。许多年来,两人达成了这样的默契:为了艾里克的事业,两丸都要做可能的牺牲。起初,这听起来似乎很明智,但当艾里克有了一个好的提升机会而必须搬家的时候,尼尔陷入了抑郁状态。
尼尔感到她丧失了自我认同感,找不到真正的自我,她想逃离 目前的状况。她不想搬到另一座城市,但她认为这样做太自私,拖 了艾里克的后腿。尽管许多年来,她一直自愿屈从于丈夫的事业,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她越来越感到自己像一颗行星围绕丈夫旋转, 永远只能按照丈夫的计划行事。渐渐地,她不再愿意顺服。然而, 她感到强调自己的需要是错误的。她不敢坚持自己的想法或行 为,因为她害怕会遭致艾里克的反对。尼尔的父母也认为,尼尔应 该全力支持艾里克的事业,这又使她担心父母会对她有看法。随着 她对家庭生活满意感的下降,她越来越发现自己很难改变现状。她 认为自己的想法很自私,她本应做一名负责的主妇,如果自己阻碍 了丈夫事业的发展,她就会变得不再可爱。但搬家离开原来的朋友 又使她难以接受。至于艾里克,他为尼尔的抑郁感到吃惊,他一直 简单地认为她会跟随他、支持他。他从未想过尼尔会有这种反应。
为帮助自己,尼尔必须做的第一件事,是识别自己所体验的复杂情感和强烈冲突。我建议她看电影《舍丽•瓦伦丁》。该剧描述了一位家庭主妇离开丈夫与女友到希腊度假,最后决定留在那里的故事。我指导她:要把抑郁看作是反抗的表示,而不能当作是自己的软弱或失败(正如她开始所做的那样)。抑郁的目的在于迫使她停下来弄清楚自己是谁,将走向何方。它要求她给自己定位,这虽然痛苦,却是产生转变的驱动力。后来,尼尔不再责备自己,她告诉自己,不想搬家并不说明她自私。她的抑郁因此而得到了有效的缓解。
有时,人们感到自己不得不顺从,因为他们对生活的某些方面丧失了信心,尼尔就是这样。因此,接下来要做的是找到失去自信的地方。尼尔想重新工作,但她感到自己力不从心。其实,这种信心缺乏的背后隐藏的是她的自我攻击——例如:“我的能力不够强”
“我无法应付工作”
“我会做错事使自己丢人”
“任何人都比我更有能力”
尼尔甚至开始嫉妒她丈夫的独立与成功,然而,她无法忍受自己的这种想法,认为嫉妒说明自己很自私。
自信心是与经验密切相关的。以开车为例,你车开得越久,自信心就越强。如果你很少开车,就根本不可能有这方面的信心。社交也是一样。为照顾孩子而放弃工作的妇女,一想到要重新工作就感到恐惧,这也是由于缺乏经验造成的。如果你也存在同样的问题,请思考一下,你没有信心是否由于缺乏经验。不要责备自己,要逐步树立信心,在没有证据之前,不要假设自己没有能力应付。如果你太早放弃,只能说明你是在自我攻击。
尼尔还被一些抑郁时经常出现的问题所困扰,其中包括为自己活还是为他人活的心理冲突。她从周围环境中获得了这样的信息:如果她走自己的路就会被别人看作是自私。如果你也有类似的冲突,要尽量避免全或无的思维方式——例如“我或者完全按他人的需要做,或者完全按自己的方式行”。在两者之间寻求平衡的确有一定难度,但综合考虑自己的需要和他人的需要,是大有益处的。尼尔对搬家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后,她的自信心大增,因为她感到自己的意见受到了重视。
有些冲突在习惯于顺从的人身上很常见。有时,讨好他人赢得赞许以及对被欣赏、被重视的需要,使人们沿着顺从、自我牺牲的道路越走越远。逐渐地,他们认为自己除了满足他人需要之外,什么都不是。这种被人利用,不被欣赏的感觉常常在抑郁者身上大发淫威。
关于如何生活的心理冲突
你可以花一些时间,学习更好地控制自己的生活。如果你习惯于缺乏赞许的生活,你将能在生活中找到更适合你的位置,而不会陷入抑郁,因为他人的不赞同将不再使你感到恐惧。
有时,人们感到无法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这是因为他们顾及别人的想法,害怕被别人看作是自私、不可爱或无能的人。凯思嫁给了一个富有的商人,来我这儿咨询以前,她一直在服抗抑郁药物,先前的医生告诉她,她的抑郁是生理性的。她不明白自己为什么会抑郁——她比别人更有钱,丈夫也不粗暴,从不打她。她认为自己应该快乐,但她却感到自己软弱、抑郁。
经过几次治疗,凯恩开始诉说:她感觉自己像一个玩偶,不得不与丈夫出入于重要场合,并且“惺惺作态”。她丈夫经常出差在外,回家后精疲力竭,她感到丈夫用她来使自己放松。她说出了自己的想法(她想上大学,想穿牛仔裤),但她认为,她这些想法对于处于她这种地位的女人来讲是愚蠢的。她觉得,丈夫提供给她各种物质满足,她却想过另一种生活,这是忘思负义、自私自利的表现。她说,“许多人如果是我都会很快乐”,她对自己想—L大学的念头抱有许多自责、自我怀疑的观念。例如:“我年纪太大了”
“我不适合读书”
“别人会觉得我怪里怪气”
“我不够聪明”
“我会考试不及格”。
当然,以上这些观念她并没有找任何证据支持,却将抑郁看作是自己无法应付的明证。
后来凯思学会了帮助自己摆脱抑郁:
.学会认真看待自己的愿望
.“忘恩负义”、“有罪”等自我标识应更换为“我需要成长”
.避免忽视目前生活中积极的方面(例如,“没有人真正对我感兴趣” )
“我只不过是丈夫的一个玩偶”
.把抑郁看作是生活需要改变的标志,而非软弱的标志。
.要明白:她的想法只能使其更加抑郁,而不可能帮助自己摆脱抑郁。
.坦诚地与丈夫交流
.弄清楚她是否能应付大学生活
.避免自我攻击(尤其在社会情境中)
一些习惯顺从的人感到自卑,认为自己无力改变现状。然而一旦他们改变对自己的看法,转变的大门就向他们敞开了。
顺从于某种生活习惯
在某种程度上,凯恩感到自己顺从于他人的生活方式。有时,人们的问题还出现在挣钱或某种生活习惯方面。一个家庭可能过度注重金钱,夫妻的全部生活都围绕赚钱而展开,以至于二人的感情逐渐冷淡,夫妻双方都感到被迫这样生活。但是事实表明:超出一定限度,钱不能给人带来快乐。如果夫妻关系顺从于对钱的追求,那么两人的感情和双方的幸福感都会降低。
目前,社会对这方面的问题越来越重视。对失业的恐惧使人们的工作时间越来越长,在这种情况下,帮助自己摆脱束缚感是非常重要的。你可以与朋友谈论你的困境,设法找到使自己摆脱束缚的方法。是否有一些积极的活动可以帮助你?你们的关系是否变成“家里的”和“外面的”?最重要的,你们面临的困境,是否是由于一方失去了自信造成的?是否将自己的正常需求,看作是自私的或是不可能的?
遗憾的是,有时人们往往认为,自己所处的环境几乎没给自己留下个人发展的空间,他们感到无可奈何。他们可能过着贫困的生活,感到自己不得不照顾孩子,勉强度日。这些人的生活中缺乏积极有益的活动,这是首先需要改变的地方。然而,最重要的仍然是:不要把抑郁看作是个人的软弱,要将其视为体内可被引发的状态。
赞同与人际关系
我们有各种各样的人际关系,如夫妻关系,朋友关系以及同事关系。当我们过度顺从时,我们就会认为,我们需要那些比自己更有能力的人的赞同。然而,或许我们没有想过,我们也应主动向他人表示欣赏和赞同。例如,老板懂得赞扬自己的下属,但下属却很少懂得赞扬自己的老板(他们更多的是抱怨)。令人不解的是,为什么多数人认为赞扬只能是从上至下的,而不能是自下而上的呢?
或许我们认为上级不需要我们的赞同——他们有权有势,根本不在乎我们赞许。我们常忙于得到他们的赞同,努力讨好他们,而忘记了对他们的作为表示欣赏。例如,兰妮对赞同有着过高的需求,当我问她如何表达对丈夫的重视时,她说:“帮他做事,理好家务。”我说:“赞许使你感到高兴,但你是如何表达对他的赞许的呢?”她一时语塞,然后说:“罗伯不需要我赞扬,他身心健康,活得轻松快乐,抑郁的人是我。”
当我把他们召在一起时,他们相互指责对方:
兰妮:你很少有时间陪我。
罗伯:那是因为你总是很疲惫。
兰妮:对,你总是责备我。
罗伯:这是事实,你总是不快乐。
他们一次又一次这样争吵,从来没有相互赞扬。相反,他们经常关注生活中消极的东西,共同语言很少。他们很少对对方说,“你今天看起来真美”,或“你那样真帮了我一个大忙”,或“我认为你处理得很好”,或“你真好”。兰妮努力获取赞扬,自己却从不赞扬他人。兰妮后来痛苦地发现,她把自己放在了顺从他人赞同的角色上,认为别人应当赞同自己(她认为自己必须为此付出努力),而自己不需要赞同他人,她把别人都看作是比自己强、不在乎自己看法的人。
抑郁常使我们变得以自我为中心。有时,抑郁的人对自己的配偶充满敌意,根本不想表达自己对他/她的欣赏和赞同。然而,认识到我们应当表达对周围人的赞同是非常有益的。我们不能只是埋头为他们做事,还要表达对他们的兴趣,这样你就会发现,任何入都需要被他人欣赏,而不是被视为理所当然,亲子关系也是如此,即使到了成年,我们仍在寻求父母的赞同。却从未对父母表示过兴趣。兰妮想获得母亲的认同,却很少赞扬自己的母亲。
人际关系像花朵一样,需要不断地浇灌才能开放。同样,培养人际关系,也需要双方相互赞赏。有时,养家糊口使夫妻关系变得理所当然,两人只有在精疲力竭的时候才能呆在一起。因此,夫妻应当制定一些共同活动的计划,从事些积极有益的活动,在活动中彼此欣赏。要把关系建立在积极的情感上,不能用消极的言语彼此诋毁。
非语言交流
我曾说过,人类有对赞同的基本需求,这一需求起源于生命伊始。例如,婴儿对父母的表情很敏感,如果婴儿愉快地向父母微笑,父母也回应以笑容,那么亲子间的积极情感就会得到培养;相反,如果父母面无表情或充满愤怒,婴儿会情绪沮丧。如果母婴感情一致,互相应和,则我们说他们“同一步调”或说出现“镜像反映”。儿童时期,父母传达给我们的信息可以帮助我们形成被爱、被需要的感觉,这种感觉往往成为日后人际关系建立的基石。赞同无一例外会令人感到舒适(除非我们以某种方式折损它)。它使我们感到被接纳、被需要,我们的努力得到了认可(见第三章)。
有些抑郁者的非语言交流非常不友好,多数时候他们看上去沉郁、厌倦,很少去想他们这种表情是否会影响他人。当他人远离自己的时候,他们的感觉愈发糟糕。除非抑郁状况非常严重,一般来说努力传达友好的非语言信息(如微笑、体贴)是大有好处的。你或许会反对:“你这是在建改我掩饰自己的真实感受,让我戴上面具生活!”回答既是“是”也是“不是”。说“是”是因为,从某种程度上讲,你应当意识到,抑郁的表情不利于发展人际关系,它起了排斥他人的作用。并且,你的微笑和友好同样能激发你自己的积极情绪。说“不是”是因为,如果你有些事情需要澄清的话,应当澄清它,不要掩饰自己的感受。但郁郁寡欢,不做任何友好的努力,并不能帮你澄清感受,它只能导致你与他人之间的敌意。
受折磨
被批评并学会应付是一回事,而成为被折磨的对象又是另一回事。许多证据表明,成为被不断批评或贬低的对象是与不健康心理密切相关的。这些批评,贬低可能是言语上的、非言语上的,还可能是身体攻击。事实上,对于成年人而言,赞同不仅通过人们的言语来表达,还可以通过微笑、面部表情以及点头来表示。有时,我们发现自己生活在一个缺少赞同却不乏指责的环境中。
如前所述,对赞同的需要起源于生命的早期。亲子之间通过面部表情来传达彼此的赞同。即使到了成年,这种被赞同或被苛责的感觉仍可以通过非言语交流来传达。一个微笑或皱一下眉头都蕴含深意。一个抑郁的人或许会说:“我丈夫/妻子不用说话,我就可以通过他/她的表情看出他/她不欣赏我。”这种现象并非异常,无论是动物还是人类,这种非言语交流都是强有力的。如果你正尝试成为一名演员,那么你的天分不仅表现在你是否能记住台词,而更表现在你如何表达台词以及你的面部表情及身体语言如何。
许多抑郁的人对非语言交流过度敏感,他们不断地寻求鼓励,对缺少鼓励异常敏感,他们很容易因他人传达的非语言信息而感到沮丧。抑郁使我们过分关注他人的评价,而非言语信息被我们看作是识别他人评价的重要线索。我们常常夸大人际互动中的危险信息,并因此感到自己遭人贬低、被人折磨。
诚然,抑郁的人经常夸大被苛责的程度,但有时,他们的感觉是真实的。现在的问题是:我们如何改变这种情况?我们是否有必要摆脱能给我们带来折磨的人际关系?
折磨与亲密关系
事实上,当我们因为人的“眼神”而感到不快时,他人已经控制了我们。因此,意识到自己对非言语信息的敏感性,并努力改变它是非常重要的。如果你与一位抑郁患者生活在一起,你就会发现你的非言语信息是非常重要的。请记住,我们传达信息不仅通过我们说什么,而且通过我们怎么说,让我们通过极端事例对此进行分析。
马可很少对吉尔进行积极的评价,从表面看起来,他似乎对吉尔很失望。在治疗中,他很少看她,而是环顾四周,好像对正在进行的事毫无兴趣。即便是对吉尔进行积极评价,他的口气也充满敌意,使你很容易理解为什么吉尔不相信他。他们的问题不仅仅是吉尔的抑郁,马可不懂得如何表达温情也是一个问题。他与她的交流充满冷淡和敌视,他把抑郁看作是一种软弱,他因吉尔丧失性兴趣而感到愤怒。吉尔开始害怕马可的消极情绪以及他看她的眼神。
吉尔与马可陷入这种充满敌意的生活方式中。她认为他是个令人无法容忍的,有支配欲的男人。她生活的全部就是激发他对自己的赞同,以获取温情。当她失败后,她开始责备自己,变得更加抑郁,并产生强烈的欲望想逃离这种境地——这又使她感到内疚和恐惧。她抱定这样的观念:不惜一切代价维持二人的关系,以自己不是逃兵而感到骄傲。可遗憾的是,只有当她顺服于马可的—切欲望后,她才能获得他的赞许。而且,她越来越相信:男人都是一样的。
他们这种情况需要婚姻治疗。但如果你为这种状况感到羞耻、自责,你将无法寻求帮助。如果你感到害怕,不知道什么时候又会受到贬损(来自家人或工作中),这表明你正处于折磨性的人际关系中,你害怕的程度可以作为线索。我曾遇到过很多夫妇,他们吵得很凶,彼此敌对,但他们并不恐惧对方,因为恐惧是问题的关键。
首先,你必须诚实面对自己,思考一下,反省你的婚姻所面临的难处是否会有益处。有时,常常是折磨一方会为此感到羞耻。他们不愿意谈论彼此的感情以及爱的表达方式。以马可为例,他出生于一个冷淡、缺乏爱的家庭,对亲密关系感到不舒服,他对吉尔的行为方式正是他父亲对待他和他母亲的方式。当吉尔意识到这一点后,她不再自责,尽管她的抑郁并没有因此好转,但她终于迈出了一步。她认识到试图从一个不可能给予赞许的人那里寻求赞许是徒劳的。最后,他们的关系结束了。
我们从上例中得到的教训是:不要为他人的冷漠苛责自己,否则的话,你会为此浪费太多的精力。研究表明,与折磨人的丈夫生活在一起的妇女常因丈夫的折磨而自责。而一旦她离开丈夫,就会发现,这根本不是她自己的错。你可以通过“责任圈”(图5)找出造成目前状况的可能原因,查验一下,他人的冷淡态度是否是原因之一。
你可以做的第一个步骤是,与你的配偶开诚布公地谈谈。如果你们目前的关系非常糟糕,以至于你们无法彼此尊重,那么,找个特殊的时间,做一次深入的交谈,共同回顾一下你们二人的关系,看是否能找到症结所在。你们一定要彼此真诚,诚实地说出彼此的不愉快感受,但要以和解为指导思想。要记住,你们此次谈论的宗旨,是要恢复你们的亲密关系,而不是找回你自己。同时检查你自己是否有全或无的内疚想法:“我必须维持这种关系,无论发生什么。”
最后,有必要认识到:如果你受折磨,很难摆脱抑郁症状,除非你脱离目前的关系。
工作中的折磨
到目前为止,我们主要的观点是:尽管我们对他人的观点非常敏感,但我们必须小心,不能全盘接受他人对我们的评价。如今社会越来越关注出现在家庭、社会以及工作中的折磨现象。成为被折磨的对象是非常令人难过的事。就社会而言,我们需要学会接纳别人,温和待人。就个体而言,我们也要学会保护自己以免成为被折磨的对象。
有时,你可以旁观一名折磨者,因为不可能只有你一个人遭遇不幸,有时旁观者的看法会对你有益——证明这一切对你不公平。例如,以吉尔与马可为例,他们的许多朋友认为马可是一个“难以相处的人”,朋友的评价对吉尔放弃自我责备起了很大的帮助。
科林自从他苛责的上司来到后就陷入了抑郁。上司不断攻击、批评他的工作,渐渐地科林对自己的能力丧失了自信,后来,他逐渐改变了自己的想法:
.他人说我不好并不一定是事实。
.我过去的工作一向很出色,我的同事也认为如此
.上司用全或无的方式思考,忽视了我工作中的积极方面
.其他人也遇到了与我一样的待遇
.或许是我过分地追求他的赞许,并因得不到赞许而愤怒
而科林过去的观念却曾使他抑郁得更加厉害:“我应当设法应 付,这一切都是我所造成的,如果我是‘千真正的男人,我就要 摆平他,我不应当让他继续这样,我真是软弱无能。”他把自己的 无法应付看作是缺乏男子气或软弱无能。
有时,我们用他人的批评、指责来判断我们自己。——旦科林 不再将问题看作是对自己是否有男子气的考验后,便找到了解决 问题的办法。他接受了自己能力有限的事实,调到了其他部门工 作。我同意科林的看法,他认为,在一个理想的世界中,任何折 磨人的人都应当受到惩罚,但科林太过费心地对付他的老板,他既没有这样的能力,也得不到他人的支持。科林对老板犹有余恨,这也是可以理解的,但当他不再认为自己是弱者后,他的抑郁症状消失了。有时,对折磨者最佳的反应是三十六计走为上策(如果这是可能的话),千万不要将其视为对自己的考验。
同样,在性生活方面,有些人也会被折磨,而其他人或许从未经历过类似的折磨。如果这些事发生在你身上,你应当获取他人的帮助,尽可能保持自信。你要公开、坦白地面对这些问题,千万别让“只有我才遭遇这种不幸”的想法挡住你的路。
第三卷 第二章
羞耻感,是最能阻碍我们寻求他人帮助的一种情绪反应。它具有强烈的破坏力,能使我们丧失对自己的同情心。事实上,人们会因自己的抑郁状态感到羞耻,在人前竭力掩饰自己。但是,如果你能够认识自己的羞耻感,并努力克服它,将会对你大有好处。
“羞耻”一词来源于印欧语系skam一词,是“隐藏”的意思。亚当和夏娃吃智慧树上的果子后,便有了自我意识,发现自己全身赤裸,那时,他们便有了羞耻感,用无花果树的叶子遮盖自己(圣经中这样记载)。他们之所以感到羞耻,部分原因是,他们害怕因违背上帝的旨意而受惩罚。一般而言,羞耻同尴尬、骄傲、声望、地位一样,与我们如何认识他人对我们的看法与评价有密切的关系。潜在的羞耻感是普遍存在的,但有时,我们会完全丧失对羞耻感的控制。
羞耻感
羞耻感的成份非常复杂,包含:自卑感、敏感的自我意识、愤怒、被压抑感以及恐惧感。强烈的羞耻体验往往包含两种感觉,其一是异常感,其二是自卑、自我缺陷感。我们常感到:“如果别人发现了我们的缺点,他们会讥笑我们,对我们感到愤怒并排斥我们。”从这一点上说,羞耻感是丧失认同感的极端表现。
有时,我们会感到自己完全被羞耻感击垮了。我们能真实地感到,自己成了别人品评、判断的对象。羞耻不仅会使我们感到自卑,软弱、糟糕透顶,而且还会让我们体验到某种威胁感。如,我们感到某些对我们很重要的人将离弃我们(如果羞耻被他人发现,人们将不会再帮助我们,不再做我们的朋友,更不会爱我们、尊敬我们)。典型的羞耻观念是:“如果你了解我,你就不会再喜欢我。”羞耻感另一个主要成份是孤独感。我们会感到自己很孤独,从心理上远离他人,像个局外人一样被他人孤立。
羞耻的对象
根据心理学家吉尔•考夫曼的看法,至少有三种羞耻感会给我们带来痛苦,即所谓的躯体羞耻感,能力羞耻感以及人际羞耻感。此外,还有一种抑郁状态下经常出现的羞耻感,即为自己的情绪体验感到羞耻。下面让我们逐一进行讨论。
躯体羞耻感
一些人出于羞耻不去看医生,他们将很多疾病都看作是可耻的,如:痔疮(出血性)、性无能、肠炎、泌屎系统疾病、食欲过剩等。羞耻感比其他情绪更能阻碍我们诚实面对自己、寻求他人帮助。目前,社会普遍认为,医生应更加敏感地对待这些病人。此外,一些身体有缺陷的人也会为自己感到羞耻,尤其是当他人嘲笑他们、拒绝他们或厌恶他们相貌的时候。
受性虐待的人通常有较强的躯体羞耻感。他们会感到自己的身体肮脏、有污点。在极端情况下,他们会憎恶自己的躯体,甚至对躯体的谈论也能引起他们强烈的羞耻感。因此,这些人避免谈及他们的感受。但是,若想治疗这种羞耻感,我们必须重新看待自己的躯体,把躯体看作是自己的一个部分。
人们追求时尚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我们注重自己的外表。那些为自己的躯体感到羞耻、不安的人,会尽可能采取一切措施避免产生这种感觉。男人会花费心思去锻炼肌肉,女人则拼命节食以使自己更加苗条。目前,很多人还通过化妆或外科手术来避免产生躯体羞耻感。
躯体羞耻感,不仅仅是对自己的躯体感到不满这么简单,它包含强烈的自责与焦虑。瓦莱尔几乎不敢照镜子。每次照镜子,她都会对自己说:“你多么难看,你为何长得如此丑陋?”躯体羞耻感的背后往往潜藏着这样的观念:我因相貌丑陋而不可爱。瓦莱尔甚至不相信丈夫任何积极的评价(例如“他这么说只是为了让我好受些”)。
能力羞耻感
梅兰妮本来可能会喜欢上打网球,但她的手眼协调能力太差。上学的时候,她一想到打网球就会感到恐惧,因为每次她将球打出界(她经常打出界),都会体验到强烈的羞耻感。这类羞耻感的产生,依赖于你如何看待他人对你的评价。
每当彼得不能完成工作的时候,都会向自己大发脾气。当生活出现问题时,他会责备自己没有能力、缺乏男子气。他的车坏了,他会想:如果自己是一个男子汉,就应当懂得机械常识,把车修好。他不愿自己把车送到修车厂,以避免向修理工人显示自己的无能,因此,他经常让妻子替他送。
以我个人为例,较差的英文水平常成为我羞耻的根源。有阅读障碍的儿童也经常体验到羞耻感、自卑感和缺陷感。
值得注意的是,当我们的努力失败时,常会为此感到羞耻。如果我们以此来评价自己,并进行自我攻击的话,情况会变得更加糟糕。理论上,如果我们不进行自我攻击,轻度的羞耻感是可以克服的。因此,当你为自己的失败感到局促不安时,你应查看自己是否在进行自我攻击,同时调动你的理性/同情性思维,使其发挥作用。
人际羞耻感
一个具有人际羞耻感的人,会对他人的批评以及自己与他人的冲突过度敏感。具有人际羞耻感的人易于生气、恼怒,也容易屈服。他们愿意掌握人际交往中的控制权,不喜欢批评。他们常无法坦白承认自己的弱点,因为他们害怕,如果他人意识到他们的弱点,就会轻视他们,认为他们软弱无能。
目前,一种现象越来越引起社会的关注:一些人(尤其是男人)羞于表达自己的情感。面对他人的温柔、抚摸或拥抱,他们会感到尴尬和不安。他们周围好像有一道无形的墙。在亲密场合,他们身体僵硬,或干脆败下阵来。男人往往通过“成熟的男人不会那样做”或“温柔是缺乏男子气的标志”等观点掩饰自己的羞耻感,这导致他们在扮演亲密的朋友、情人、父亲等角色时遇到困难。例如,孩子常喜欢寻求身体爱抚,如果当他们试图接近父亲时,却被父亲推开,这无疑会给他们造成很大的伤害。
情绪体验羞耻感
有时,我们会掩饰自己的真实感受,因为我们害怕自己的感受被他人知晓。我们会为自己的焦虑、害怕或抑郁情绪感到羞耻。同样,我们也会因自己的愤怒情绪感到羞耻,好像拥有这些情绪会令我们不完善、不可爱一样。
许多年来,爱里克一直受严重的焦虑情绪所困扰,他不敢参加聚会,害怕别人会发现他的焦虑情绪,他为此深感羞耻,甚至不愿向妻子提及。最后他崩溃了,陷入抑郁状态无法工作。直到此时,人们才发现他有着长期的患病史。很小的时候,他父亲就告诉他,真正的男人从不焦虑,他们是坚强无畏的。当爱里克为上学而感到焦虑时,他父亲根本不考虑他的感受,逼迫他上学,还嘲笑他。因此,当十几岁的时候,他就学会了不谈及亦不显露自己的焦虑。
苏珊已经结婚了,她遇到了一位非常吸引她的男人,她和他调情,幻想能与之发生性关系,但同时,她为自己的这些想法深感羞耻,认为自己不是一个好女人。后来,她逐渐认识到,她的这种欲望是自然的。通过进一步探究是什么如此吸引她,她发现自己只是渴望温情,而她无法从丈夫那里得到这种温情,即美好的性关系。
珍妮的妈妈总告诉她性是肮脏的,是男人的一种享乐。因为男人比女人更原始、更肤浅。当珍妮有了性关系后,她有时会抛弃这种想法,但事后,她常有不洁之感,认为自己背叛了母亲的价值观。通过监控自己的思维,她注意到,每当产生性欲时,她总有这样的观念:这是些肮脏的念头,一个好女人不应有这些想法,因此我是肮脏的。如果我妈妈知道了我的想法,她会为此感到恶心,对我感到失望。于是珍妮将注意力转开,驱除了性欲念。然而,当珍妮清楚地认识了自己的观念后,她对自己说:性生活是属于我个人的,不需要我妈妈来控制。如 果我有性欲望,说明我需要它,这与肮脏无关。性欲带 给我能量,激发我生活的热情。我无需在自己的生活中满足我母亲的愿望。
安德鲁对自己的同性恋倾向感到羞耻。他生长在宗教色彩浓郁的家庭.他认为同性恋是有罪的,并因之而认定自己一文不值、糟糕透顶。他费了很大力气才改变了对自己的看法——不再为同性恋感到羞耻。
盖瑞为自己发怒感到羞耻。每当生气的时候,他便感到自己变得可怕,不讨人喜欢。他说他想做得像个体面人,他感觉牛气使自己变得令人恐惧:事实上他的内部折磨者经常告诉他:你是——个可怕、忘恩负义、自私自利、自我中心的人。结果,他无法识别对他造成伤害的事物,更无法弄清引发他愤怒的真正原因。
帕翠珊感到有时自己非常想哭,但她不允许自己流泪,因为她会为此感到羞耻。利未为自己的酒量感到羞耻。卓尔因羞耻而不愿谈及她被丈夫性虐待的事情。阿曼达不敢出远门,因为她经常要上厕所,如果找不到厕所,她就会尿裤子……。我们可以看到:羞耻感会出现在我们生活的许多方面,它是我们自我接纳、健康痊愈的巨大的绊脚石:我们为自己所面临的痛苦与困难感到羞耻,于是我们设法掩饰它们。
强烈的羞耻体验是终生难忘的,它会深入我们的骨髓,随时袭击我们。而当我们感到羞耻时,我们往往会沉湎于其中一遍又一遍地思索。
羞耻感的起源
羞耻感既然如此威猛,它究竟从何而来呢?一种答案是,每个人都有潜在的感受羞耻的能力,即是说,羞耻是心理进化的结果。事实卜,羞耻感使我们对有害情境产生警觉,例如被贬低、被降服,被拒绝以及被驱逐等。这些情境对人和动物郡具有强烈的威胁性。百万年来,人类逐渐在大脑中进化㈩警觉能力。以便采取相应的防御行为。羞耻感的指导原则也是“安全胜于后悔”(见第三章)。换句话说.大脑的决策是:“掩饰或改变(自身的某些方面)胜于冒被厌弃之险。”
关于羞耻感的起源还有其他学说。‘—种观点认为,进化使儿童具备—/进入社会的能力,产生对他人的需要。作为一‘名社会成员.我们进入社会的标志是,我们需要与他人建立联系。与他人交流;需要被爱、被认同。照料者对我们的态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我们是充满信心(成长过程中不断经历积极体验的结果)还是产生羞耻感、不完美感及无价值感。研究表明:照料者与婴儿之间的互动关系,对婴儿的神经系统,情绪系统以及自我意识都有深远的影响。
认为不够优秀、强迫顺服,以及直接贬低或攻击,是一些父母(或其他照料者)对待处于生命初期的孩子的态度。羞耻感正是他们对这些态度的反应。
不被他人认可
想像如下场景:3岁的翠茜安静地坐在那儿画画,她突然跳起来,奔向妈妈,骄傲地举起手中的画。她妈妈蹲下来说:“哇,真棒,是你画的吗?”翠茜骄傲地点了点头。“你真是一个聪明的孩子。”在以上的一幕中,翠茜不仅体验了她妈妈为她产生的骄傲,而且也拥有了对自己的看法,即感觉自己很棒。翠茜受到了重视。现在,让我们重新设想:当翠茜拿着她的画跑向妈妈时,妈妈说:“噢,上帝,你不要再画了。你瞧,我现在有多忙,你不能走开,自己玩一会儿吗?”
显然,这一次翠茜对妈妈的感受、母女之间的互动,以及翠茜对自己的看法与前面完全不同。翠茜不可能有良好的感觉,她可能会感到失望或者羞耻。她会低着头,悄悄地溜走。当我们向他人展示自己的时候,如果得不到认可,反而被打发掉,我们就会感到羞耻。即使是最幸福的家庭也会出现上面一幕,儿童可以适应,但如果上述情景经常出现,整个家庭缺乏温暖感与安全感,久而久之将出现破坏性结果。
当我母亲读到这一段时,她回忆起她儿时的情景:她经常被关在自己的屋子里玩,大人让她“不要碍手碍脚”。她一生都未体验过被强烈需要的感觉,她总觉得自己是个多余的人,碍手碍脚。
当人们无法获得他人的赞许或表扬时,也会感到羞耻。还记得安妮把饭菜烧糊的例子吗?她的体验就是羞耻感——对自身强烈的愤怒,并试图掩饰它。
唐纳的父母成就动机很强,他们希望她尽一切努力做到最好。如果她在班上考第二或第三名,他们就会问第一名是谁,并指出,第二、第三也可以,但不是最好,如果再努点力,她一定会成为最好。唐纳逐渐形成一种观念:除非考第一名,否则她无法获得父母的赞许。而她是多么渴望这种赞许I你可以想像其结果会怎么样,她会形成一种潜在的观念:除非她一切都做得完美无缺,否则她就会令自己、令他人失望。失败会给她带来深深的羞耻感。唐纳很少去想自己取得了什么样的成功,她只考虑自己还欠缺什么。
认同的压力
我们每个人都有一种与他人认同、被他人接纳的强烈愿望。我们需要归属感。我们追求时尚,表现出与他人相同的价值观,以表明自己是团体中的一员。我们还尽力争取他人的重视。例如,男人努力认同于社会对于男人的刻板印象:坚强、竞争、强壮、独立、有涵养;女人则会为达不到别人为自己设定的标准而感到羞耻。社会期望她们不要性欲过剩、充满攻击性,相反,社会要求她们顺从、体贴、美丽、敏感、可爱。如果我们不想产生羞耻感,就必须认同于社会为我们设定的价值标准。
有时,为了避免羞耻感,我们不得不与他人相处,向他人表明自己与其同类,尽管有时,我们内心深处感到自己的行为是不道德的。退伍兵凯思告诉我,人们参战与其说是愿意或喜欢,不如说是为了避免产生羞耻感。然而,没有人愿意承认这一点。与社会价值标准认同,避免产生羞耻感,是一种强有力的社会约束。冒羞耻之险意味着冒不被接纳、没有归属感的危险。
当面攻击
当然,我们都知道,儿童与成人都会因他人说我们愚蠢,糟糕、不合宜、不令人喜欢等口头攻击,或直接的身体攻击而感到羞耻。事实上,许多人故意利用人类这种天生的厌恶羞耻的心理来控制他人。因此,羞耻不仅来源于自己的表现未得到认可,直接的言语或身体攻击同样也能造成羞耻感。
羞耻圈
在抑郁状态下,我们会陷入消极思维和消极行为的怪圈。同样,羞耻感也会导致不同类型的恶性循环,尤其是青少年。同伴的赞同、容易害羞的天性,会对他们产生重要的影响。许多孩子容易被人戏弄,但不幸的是,一些孩子远比另一些孩子更容易受人欺负。有时这会导致我所称谓的怪圈。
学会习惯于被他人戏弄,对于青少年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因为,这会使他们想尽一切办法确保自己不被人排斥。他们可以尝试的一种方法是:寻找其他伙伴,或者学会对戏弄满不在乎。西蒙曾对我说,他不得不从附近商店里偷东西送给“朋友’,以便能得到某种地位或声望。可悲的是,他绝大多数时候都感到,他不得不给他人“筹码”以求得接纳。
因此,自卑不一定必然导致社会退缩,但却可能导致社会退缩,尤其是当人们给自我贴标识,或者进行自我攻击的时候。一旦这些观念造成了社会退缩,这些个体就更容易被人排斥,因为他首先向他人表明了自己的自卑感。不幸的是,青少年,当然也包括成人,并不喜欢行为退缩的人。因此这些人希望避免的事情(被视为劣等或被排斥)往往真的发生了。然而,如果你停止自我苛责,学会适应他人的批评,你便不会产生退缩行为,这样,你被忽视、被排斥的可能也会减小,一个人无法避免被批评,但他可以学会不被批评绊倒。
避免羞耻
既然羞耻感的影响力如此之大,那么人们当如何应付它?方法之一就是要避免被他人看成是卑微、软弱的人。但这种方法仅有短期效果,如果长期使用,就会面临问题。
补偿
所谓补偿,就是尽一切努力证明自己是出色的,能干的,并 不惜代价避免被他人轻视。有时,我们与他人竞争,只是为了向 自己或他人证明自己的价值。有时,我们好像在拼命弥补或证明 一些事情,其实,我们只是在努力证明自己并不那么糟糕、无能, 以便能够被他人接纳。
掩饰
人们往往试图掩饰或避免可能带来羞耻感的事件。我们会采取 各种形式来掩饰躯体羞耻感(包括对疾病的羞耻感)。当感到羞耻 时,我们会掩饰自己的真实感受,我们将他人看作潜在的羞耻源, 不允许他们在身体或思想上与我们过度接近。当我们如此应付羞耻 时,我们就会将我们大部分的生活隐藏起来,甚至想自己隐藏。我 们会压抑自己的记忆,以免回忆会给我们带来痛苦和羞耻。
有时,我们用大笑来掩饰羞耻感。当我们感到羞耻时,我们利用玩笑分散他人的注意。玩笑可以防止我们对事过分认真,从这个角度而言,它是非常有用的,但用于掩饰羞耻感的大笑常常显得空洞乏味。
有时,隐藏会引起另一种形式的羞耻圈。例如,每当治疗小组成员所讲述的话题能引发珍妮的羞耻感时,她总是采取防御机制,变得易怒,这导致小组的其他成员也变得易激动。他们感到她不能诚实面对自己的问题,这无疑使珍妮越发感到羞耻,从而更女口掩饰自己。她的掩饰行为实际上造成了使其更加羞耻的局面。
暴力/攻击
“如果你羞辱我,我就揍你。”这是一种报复性羞耻。暴力,尤 其是男人之间的暴力,经常是一种避免羞耻感的策略,是保全面 子的一种形式。
雷因在校行窃被抓获,当父亲知道后,狠狠地揍了他一顿。他 父亲采取这种行为,是因为他为儿子的行为感到羞耻,认为他儿 子的行为使他及他的家人蒙羞。他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羞耻感, 因此他只简单地将愤怒发泄在儿子身上,无疑这引发了雷的羞耻 和愤怒。如果雷的父亲不为雷感到羞耻,而是关心如何帮助他,那 么他或许会坐下来弄清楚雷为何偷东西。
娜塔莉和乔在公开场合发生了口角,娜塔莉顶撞了乔。回到 家后,乔威胁娜塔莉说:“以后别在公开场合丢我的脸!”
通常而言,羞辱和对抗羞辱反应不会升级为暴力,但却可能很强烈。每个人都努力避免被认为很糟糕。让我们回忆一下上一章兰妮与她丈夫罗伯之间的谈话:
兰妮:你很少花时间陪我。
罗伯:那是因为你总是很疲惫。
兰妮:对,你总是责备我。
罗伯:这是事实,你总是不快乐。
这种羞耻和对抗羞耻是“传递羞耻感”的一种方式,好像其中一个不得不承认他/她错了。要想打破羞耻圈,我们必须采取积极的解决办法。例如,兰妮可以说:“我很喜欢与你呆在一起,我们要更好地安排时间,使我们有更多的机会在一起。”罗伯应当说:“我理解你现在有多么沮丧。”他们应当避免“全或无”的责备方式,而应看到生活中的积极方面,努力解决问题。
投射
投射有两种方式,第一种是简单地将你的想法投射到他人身 上,因此,当你认为自己做得不够好、感到失败时,你相信别人 也这么想;当你认定自己不可爱时,你想他人也会这样认为;你 认为哭代表懦弱,你认为其他人也抱有同样的想法。
防御性投射,是你害怕自己的某些方面不令人满意,或这些 方面已经不令人满意了,但你却对自己隐藏,反而从他人身上看 到了这些不令人满意的地方。因此,你把他人看作是懦弱、可耻 的。比如,对同性恋的谴责,或许就是一种避免意识到自己怀有 同样欲望的方式。我们在他人身上发现的就可以去攻击。
有时,内 部折磨者憎恶自身的软弱,因此,他们从其他人身上发现了这种 弱点并进行攻击。如果他们能够认识到自身的软弱,他们也会给 自己加上同样的标识。这些人将从自己身上发现的弱点,投射到 他人身上。种族或性别歧视就根源于此。
如果某人批评或攻击你,很可能是他们在你身上,发现了他们不喜欢的属于他们自身的东西。例如,桑德拉经常因孤独而哭泣,她丈夫吉尔对此非常恼火。桑德拉认为这是对她哭泣的批评。后来她发现,吉尔小时候常因哭泣被父母批评,他不仅将桑德拉的哭泣看作是对自己的批评(他认为这意味着她与他在一起不幸福),而且,他厌恶导致他自己哭泣的软弱。桑德拉的哭,唤醒了.其内心羞耻的东西。
因此,如果有人因某事贬损你,或羞辱你(例如,因哭泣、失败或需要爱)。你可以问自己:他们自己会如何应付这些情绪?他们如何应付哭泣或失败?如果你反思这些事情并且发现:他们不允许自己哭泣;他们会因失败而愤怒;或者他们正面临感情问题,那么你就应该告诉自己:他们之所以批评你,是因为他们自己也无法应付这些问题。无论你做什么,都不要认为别人正确而你是错误的。
羞耻、屈辱与报复
羞耻与屈辱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两者都包含痛苦的感受: 如被贬低,受伤害或被排斥,我们感到他人(例如父母、同伴,老板)认为我们能力不足,或某方面很糟糕等。产生羞耻感时,我们认为自己的确不好;然而受屈辱时,我们却不这么认为。举一个极端的例子,酷刑使人受折磨,但却不会使人感到羞耻,因为他们不会认为自己不好。
因此,问题的关键是,我们是责备自己,还是责备他人。当然,这不是一个界限分明的问题。因为我们可能既责备自己又责备他人。我们会认为是他人对我们不仁,所以我们才变得不义。例如,那些受虐者会感到屈辱(及恐惧),并责备施虐者。但同时他们也感到,受虐损害了他们,使他们变成了弱者。
屈辱感使我们感到所受的批评或伤害是不公平的,因此,会 引起我们强烈的报复动机。屈辱感的大小,取决于你对不公正程 度的评价,以及你的报复动机的强度。对于一些人而言,报复的 幻想是隐藏的,因此,他们必须首先认识到自己的愤怒;另一些 人的报复愿望是明显的,他们应当想办法释放这种屈辱感。
弄清楚屈辱感是现实伤害所造成的,还是你对他人的批评过 度敏感所致是很重要的,一般来说,这需要心理医生帮助解决。我 前面曾提到过:自我帮助手册并不能代替心理医生的帮助,尽管 这些书能够启示你,给你带来勇气。所谓生活的智慧,就是弄清 我们能为自己做什么,我需要哪些帮助。
既往的经历可能会使你产生对屈辱的敏感性。然而,心存报 复却对你没有什么好处。这并不是否认事情对你的伤害,而是说, 如果你不放弃这些想法,将导致你对他人缺乏信任,使你远离众 人,最后陷入一种可怕的孤独状态。所以,要想改变现状,首先,你必须认清自己的痛苦以及所受的伤害,然后寻求帮助。你可以为既往的损失与伤害感到悲痛。
如果说对一个我们不在意的人心存报复尚可原谅的话,那么如果你对你的亲人怀有同样的念头会怎么样呢?泰德的父亲打了泰德,然而他认为自己仍然爱他,并想与之亲近。在治疗中,泰德经历了很大困难,才认识到自己对父亲的行为怀有屈辱感,并存有报复心理。当他认识到这一点后,他才真正开始原谅自己、原谅他父亲。
羞耻与内疚
弄清楚羞耻与内疚的区别也是非常必要的。正如前面所说,羞耻包含了被认为低人一等、没有价值或在某方面很糟糕,羞耻直接危及到人的自我感觉。内疚则关注于他人,我们认为自己伤害了他人,希望有机会弥补。羞耻使我们隐藏某些东西,而内疚使我们想去弥补某些东西。
有时,羞耻与内疚是交织在一起的。例如,贝蒂打了自己的孩子,她为此深感内疚。然而,她无法主动修补与孩子之间的关系,因为她为自己的行为感到羞耻。她没有认真考虑自己打孩子的原因,只是觉得自己不是一个好母亲,甚至不是一个好人。羞耻感阻碍了她认真地看待自己的行为,使她无法在今后做得更好。
当我们表现很差的时候(我们时不时会那样),我们应当反思自己的行为。使用理性/同情性思维设想这件事是否能避免,并结合当时的场景进行思考。如果我们自我攻击,认为自己内心罪恶,我们将丧失解决这些问题的能力,也无法成长,改变、适应以及更好地处理问题。
羞耻感与责任心
如果你认为自己对某些负性事件的发生负有责任,并感到羞耻的话,你应当参看“责任圈”图(第八章),找到当时导致该事件发生的其他可能因素。即便是最令人不快的事件,诸如儿时被虐待过,你都会发现它根本不是你的过错。例如,可能是施虐者年龄比你大,自控力比你差,或者威胁了你,而你没有人可以求助或倾诉;或者你只是很迷惑,想尽力获取他人的爱。
如果你伤害了他人,要诚实面对,不要自责。或许你是无意 的;或许你当时的压力太大;或许你先受到了伤害;或许你正面 临某种困难;或许你很迷惑、不知道该做什么,或没有意识到自 己行为的伤害性;或许你是因为过去的创伤想去报复……
有时,我们不得不承担自己的责任,学会原谅自己、宽恕他 人,并且立下不再伤害任何人的心志。在理想的世界中,我们或 许会彼此永远相爱,但很遗憾,我们没有生活在理想的世界中。你 越是诚实地面对自己对他人的伤害,诚实地寻找原因,你就会越 习惯于这种状况并努力去改变它。
治疗羞耻感 :
自我意识
自我意识是羞耻带给我"1的重要问题之一,它对我们具有很大的伤害性。它能使我们敏锐地意识到自我,意识到我们如何为他人而生存。自我意识使我们把注意力集中在自己身上。事实上,羞耻使我们好像成了自身的旁观者,我们注意到自己的脸红了,声音正在发颤,谈吐无聊。羞耻感使我们监视自己的外表和行为,并对应做出消极的评价。我们会认为:“噢,我没有做好,别人会认为我很愚昧,我在自欺欺人,我真蠢。”
鲁丝厌恶开车,这并非因为她车技差,而是她总是警觉其他司机。她担心别的司机会认为她违规、开得不够快或者看上去缺乏信心。她经常监控自己开车,同时从反光镜观看其他车辆。
有躯体羞耻感的人,经常会敏感地意识到自己的身体状态,认为自己的身体完全暴露在他人面前。过分强烈的自我意识使我们无法显示自己,使我们缺乏创新意识,无法与他人建立亲密的关系。他们只能等待他人的倡导,征得他人的同意。例如,你发起倡导作某事,比如出去找女孩子,你会不时察看他人的反应,以确保他们喜欢这一建议,不会认为这是一个坏主意。由于你过分关注这些事情,你就无法享受活动本身带来的乐趣。 这种对自己外表行为的监控,以及接下来的消极判断极具破坏性。要克服这一点,首先要弄清楚,你是如何监控自己的。一旦发现自己正在这样做,就马上停下来。注意查看自己传达贬损信息的频率,你应学会识别并挑战你的内部折磨者。
挑战你的内部折磨者
羞耻感对人的压制常常是通过内部折磨者进行的。它会向你传递诸如无能、无用、糟糕、软弱等情绪和观念。内部折磨者生存于抑郁状态下,靠抑郁提供能量。这好比科幻电影中讲述的一样:魔鬼或狮子以恐惧为食,男女主人公意识到,如果他们不恐惧,这些邪恶的东西就不会生存。
让我们看一些折磨性的羞耻性信息以及我们如何挑战它们:
内部折磨者
理性/同情性思维
你的失败表明你一个没用的人
失败令人失望,但是, 我不应该使用全或无是的思维方式。一次失败, 并不能代表你作为 一个人的整体性失败。
你的问题是:你经常自我苛责,而且总是这样过分片面、重复。
如果你如此渴望成功,为何使我情绪沮丧,以 致我不再有能量作进一步努力? 帮助处于困境的人,最好的方法是鼓励他们。
据我看,你只是在羞辱和责备你自己,那是 毫无益处的。 我要面对自己的短处及令我羞耻的地方,如 果我听命于你, 我只会跑开, 我将无法学习 新经验,无法成长、成熟。
内部折磨者
理性/同情性思维
你的失败表明你一个没用的人
失败令人失望,但是, 我不应该使用全或无是的思维方式。一次失败, 并不能代表你作为 一个人的整体性失败。
你的问题是:你经常自我苛责,而且总是这样过分片面、重复。
如果你如此渴望成功,为何使我情绪沮丧,以 致我不再有能量作进一步努力? 帮助处于困境的人,最好的方法是鼓励他们。
据我看,你只是在羞辱和责备你自己,那是 毫无益处的。 我要面对自己的短处及令我羞耻的地方,如 果我听命于你, 我只会跑开, 我将无法学习 新经验,无法成长、成熟。
内部折磨者
理性/同情性思维
哭是软弱的象征
我是失败了,很惨痛。但生活中谁没有失败 过?我也为此感到失望、沮丧。但失败了重 新站起来是心理健康的标志,我不能为失败 而不断地、片面地打击自己。
哭是对痛苦或伤痛的表示,并不是软弱的象 征,是人都具有哭的能力。
当我们丧失了哭的能力的时候,我们可能同时 会丧失感受自我、帮助自我的能力。 尽管有些人认为哭是软弱的标志,但这并不是事实,或许他为自己的哭泣感到羞耻。 如果我们不应当哭泣,那为何我们具有哭的 能力?
哭泣常常表明悲伤或孤独的感觉,这是一些非常重要的信息。我越明白自己为何哭,我就会越了解自己的真实情感。
直接参与
若想克服羞耻感,你必须学会接受它、面对它,然后摆平它。 许多案例表明:如果人们对自己的羞耻感做认真的探究,很可能 会摆脱它。面对羞耻,治愈羞耻(而非回避它、补偿它)是个人成长的源泉。
治疗羞耻的第一步是要放弃“全或无”的标识,诸如“弱者” 或“无能”。其次,我们需要挖掘那些令我们不快的东西,然后努 力克服、改变。如果我们坚持使用消极标识,我们将会退缩以隐藏自己,无法使自己康复。
与他人交往
想克服羞耻感,我们就必须从躲藏之处走出来,学会与他人交往。你或许想求助于专业治疗,但关键你耍弄清楚:你对你的帮助者感受如何?他或她是否能理解并帮助你克服羞耻感?其实,如果你愿意,你身边的亲人也会对你有帮助。有时,我们阻碍自己与他人交往,因为我们不愿揭示出令我们羞耻的东西,但是,你认为不好的东西别人未必这么认为。
羞耻常与被伤害有关系,我们可以告诉他人是什么伤害了我们,并向他们解释自己的感受。当然,问题的关键是,我们不能抱定“他们将无法理解”的观念,轻视他们的帮助。你可以这样想:“或许他们无法理解,但我有什么证据表明这一点?”当然,如果你有证据表明他人正在苛责、排斥你,说明他不是一个可信赖的人,但在你了解之前,不要轻易这样假设。
如果某人愿意帮助你,你应尊重他的努力,不要轻视他的帮助。你要避免使用全或无的方式思维——例如:必须完全理解我,或者是他的帮助毫无用处。或许一点的理解就会大有帮助,因为任何过程都是循序渐进的。如果某人并不像你希望的那样理解你,千万不要攻击他,这只会导致他产生防御反应。
走出羞耻是一个缓慢自我开放的过程。我们要逐渐学会与他人接触,对自己、对他人增加同情心。一旦你下决心从藏身处走出来,各种可能都会向你敞开。
[ 本帖最后由 宛小童的十二月 于 07-3-29 16:28 编辑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