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阳光工程心理网

 找回密码
 点击这里加入阳光论坛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1693|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荣格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07-3-12 17:28:4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荣格自传》  
瑞士心理学家、精神病学家、精神分析学界泰斗之一的卡尔·古斯塔夫·荣格的传记,霍尔称本书,是一本“举世无双的著作”。本书虽非一本严格意义上的传记,但书中对荣格对其各种各样的梦和幻觉的生动详细的记录与分析,有各种奇闻怪事,有种种旅行见闻,有他针对不同症状采取灵活治疗方法的行医记录,有他的生活与著述记录,有他对死后的生活的率直之见等。所以具有很大的可读性,而其灵活多样的施治方法对医疗工作者也不无参考价值。
  

--------------------------------------------------------------------------------
作者简介:  

    荣格(1875-1961),出生于瑞士康斯坦斯湖区的小镇基思威勒的传统基督教家庭。其父亲为路德会牧师。 荣格从小便受到父亲对信仰真确性挣扎影响。经过他对基督教信仰的研究探索,他发现在当时的基督徒,包含其父亲在内,所信仰是基督教神学教义,并非对上帝的经验响应。因此荣格认为研究基督教的信仰重点在于上帝知识起源的探究,而不是在上帝存不存在的辩证。从荣格晚年接受英国国家广播公司(BBC)记者采访对答中,可以看到他对这个问题的态度与立场。当他被记者问及有关相不相信上帝存不存在的问题时,他的回答虽然简短,但是很有力而且清础表答出他的立场。他回答说:我不相信。因为我知道,所以我不相信。荣格因为将研究基督教信仰重点放在对[上帝]知识起源的了解,所以做如此的回答。不过这个问题也真促使荣格投入一生,致力于解开人类人灵深处所隐藏的心理性问题。荣格常重复提到,我深信,心灵的探讨必定会成为未来一门重要的科学....这是一门我们最迫切需要的科学。因为世界发展的趋势显示,人类最大的敌人不在于饥荒、地震、病菌或癌症,而是在于人类本身,因为,就目前而言,我们仍然没有任何适当的方法,来防止远比自然灾害更危险的人类心灵疾病的蔓延。
   
     虽然,荣格求学是在瑞士巴色(Basel)和苏黎世(Zurich)二所大学主修医学,但是他也研读许多哲学与神学方面的课程及书籍。 在十六岁到二十五岁之间,他所涉猎研读的范围含盖广泛,从柏拉图到康德、黑格尔和尼采等人思想,他都极为热衷研究,也因为他的努力,打下往后在学术研究深厚基础。
   
     荣格大学毕业时,虽然在正当精神治疗尚未兴盛受重视的时期,他毅然选择进入苏黎世大学精神治疗中心,担任布罗拉(Eugen Bleuler)教授的助理。很快便因表现杰出升任资深精神科医师,1902年他前往巴黎随Janet研究精神病(Psychopathology)一学期,在同一年荣格提出一篇题为[论神秘现象心理学与病理学]的论文获得博士学位。论文中心议题,每个人都具追求心灵完整的自然性向。荣格也将研究重点往这方面发展,在这段时期他所发展的理论是有关如何超越精神病症,进而找出病症背后所隐藏的故事。他认为谈治疗必须要先研究及完整了解病患病症背后所隐藏的故事后,医生才能对症治疗。
   
     在提出这个理论后,荣格进一步着手有关字联想的研究。他使用相关联试验法,找出对[情结](complex))的定义,并将此方法,也运用到后来所从事无意识的研究上。1905年荣格受聘担任苏黎世大学讲师。1907年出版[精神分裂心学](Psychology of Dementia Praecox),荣格在书中主张,应将人幻觉或妄想的心理源头,做有系统整理。他试图以心理分析来处理这些相关病症。佛洛依德读完此书后,便邀请荣格前往维也纳会谈。从会谈之后,荣格展开与精神医学运动七年密切合作关系。不过好景不长,在荣格发表[潜意识的心理学]一书后,佛洛依德与荣格之间便产生不同观念主张的争论,这个论争也成为两人分裂的导火线。
   
     荣格在书中主张儿子与母亲近亲发生性行为的欲望,是来自人心灵根源,而非佛洛依德主张是来自婴儿性欲期。对于心理学与宗教关系,佛洛依德认为精神医学是属科学性研究方法,处理有关宗教心理问题并不像荣格积极。因此,到了1913年荣格正式与精神医学学派分裂,在这同时荣格辞去其大学教职及退出国际精神医学协会,以便专心发展其心理分析的理论。  
     
     虽然荣格是在瑞士苏黎世湖滨定居及开业,但是他的足迹遍及法、义、美等国家,一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他的旅行才终止。 他也曾经多次与不同地区原住民接触,1920年,他到过非洲的突尼斯及阿尔及利亚,1924-1925年间,到过新墨西哥州及阿利桑纳州的印地安人区,找寻人类神话失落一环,1925-1926年间,他到过非洲肯亚的爱尔根山区与当地居民同住,后来也到过埃及。在他的旅行过程中,主要目的是要尝试找出现代西方人与远始居民之间,其潜意识心灵内函异同所在。 除此外他也对佛教徒消除本质对立的能力有深刻印象,相同地老子、孔子、禅学、易经等东方思想也深深地令荣格着迷。基本上荣格认为凡是可以提供他了解人类心灵的密秘,他都愿意学习。在他认为冶金术及其哲学是与人类心灵发展过程最有直接关系的科学。
   
     荣格一生努力研究成果的贡献,包含提出对人格型态的定义及发展过程,集体无意识,原型,自我,梦的本质,字的联贯,神话的价值,个体化,和驱向整体性的精神等理论观念研究。佛洛依德可说为现代人打开了通往心灵研究及心理治疗的门径。荣格却带领我们进一步向心灵作更深一层的探讨。荣格虽然是以心理学为主要研究发展方向,不过事实上,他对宗教与现代人道德失落问题也非常感兴趣,这可从其著作中看见这个事实
   
  

--------------------------------------------------------------------------------
目录:  

    译序
   绪论
   一 童年
   二 中学时代
   三 大学时代
   四 精神病治疗活动
   五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
   六 正视潜意识
   七 著述
   八 塔楼
   九 旅行
   十 幻想
   十一 论死后的生活
   十二 后期思想
   回顾
   附录I 通信
   附录II 术语诠释
   附录III C.G.荣格著作目录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2#
 楼主| 发表于 07-3-12 17:29:18 | 只看该作者
荣格心理学与中国文化  
转自:心理学报199804
作者:高岚 申荷永 华南师范大学心理系,广州,510631 高岚 申荷永


美国著名心理学史家布雷德和墨菲等人,都曾表示过他们的一种共识:认为心理学的第一个故乡在中国。实际上,许多西方著名的心理学家,在其理论和体系形成的过程中,确实受到了中国文化的深刻影响。卡尔?荣格和其分析心理学便是一个例证。
1 维尔海姆的影响
国际分析心理学会主席托马斯?科茨(Thomas Kirsch)博士, 在1994年8月访问中国的一次演讲中提出, 就荣格心理学思想的形成而言,理查德?维尔海姆(Richard Wilhelm)的影响, 远远超过了弗洛伊德或其他任何人。实际上,荣格自己也承认这一点,他曾经明确的表示,“维尔海姆给了我无限的启迪,我所受他的影响,远远超过了其他任何人。”[1]而维尔海姆所给予荣格的启迪, 也就是中国文化对于荣格的启迪;维尔海姆对于荣格的影响,也就是中国文化对于荣格的影响。
荣格在20年代初期便结识了维尔海姆,那正是荣格自己在其心理学的研究中最为关键,同时也是最为艰难的时期。与弗洛伊德正统精神分析的分裂,使得荣格面临许多压力。他希望自己能够有一种理论的根基,来帮助他整理自己的研究,使他能够有足够的力量和勇气,来抗衡他所面临的压力。1923年,荣格曾专门邀请维尔海姆来到苏黎士,在其主持的“心理俱乐部”中,介绍与评论中国的《易经》,介绍与讲解中国文化。荣格与维尔海姆广泛地讨论了中国文化的意义,讨论了西方的心理学和精神分析理论的发展。使荣格感到惊讶的是,在维尔海姆看来,西方无意识研究的发现,早就存在于中国古老的文化之中了。维尔海姆认为,荣格以及弗洛伊德所致力与探求的无意识心理学,正是中国文化思想或中国文化心理学中所固有或所包含的东西。
荣格自己曾有过这样的表示:“维尔海姆一生所从事的工作,对我来说是如此的重要和具有价值,是因为他为我解释与证实了我过去一直在追求、在思考、在向往、以及在从事和研究的东西。”[2]荣格说,“维尔海姆的工作,给我们带来了中国文化的基因,给我们带来了一种足以从根本上改变我们世界观的中国文化基因。”[3] 荣格深深敬佩于维尔海姆的“汉学”,以及他对于中国哲学,对于中国文化的深刻理解。荣格曾经说过,我甚至不能用“影响”一词,来描述中国文化和中国思想与维尔海姆的关系,因为实际上,维尔海姆完全是被中国文化所征服了,被同化了。面对这样一位汉学家,面对这样一位汉学家所代表的深远的中国文化,荣格将其作为自己终生的良师益友,也作为自己心理学的深远背景。
2 荣格心理学的秘密
在我们的理解中,中国文化是一种充满了心理学意义的文化;这种心理学的意义,具体而生动,表现着一种实在的生活的价值。荣格和维尔海姆把他们合著的《金花的秘密》一书,称之为“中国生命与生活之书”,也便代表了他们对中国文化之理解的一个侧面。
而这里的“生命与生活”, 实际上也就是一种“心理学”。 CaryF.Baynes在《金花的秘密》一书英译本的前言中写道,“心灵必须依赖于科学,将其作为现实世界中的向导;而科学也必须转向心灵,来寻求生活的意义。这就是《金花的秘密》所展现的观点。通过维尔海姆和荣格的共同努力,我们第一次有机会来理解和欣赏,能够在许多方面满足我们的需要的东方的智慧。在《金花的秘密》中,这种东方的智慧脱离了形而上学的描述,而置之于心理学的体验之中”[1]。
《金花的秘密》本身,对于荣格自己心理学的研究和发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而在《金花的秘密》中,也包含着荣格与中国文化的秘密。1938年,当《金花的秘密》德文第二版出版的时候,荣格在其序言中写到:“我的已经去世的朋友,本书的合作者理查德?维尔海姆将本书的原稿送给我的时候,正是我自己的研究和工作处于最为关键的时刻,它对于我的研究尤为重要,正可谓雪中送炭……维尔海姆送给我的这本书稿,帮助我从困境中走出……这样,这本手稿,至少是在这一阶段,为我提供了来发表我的一些关键性研究结果的好机会”[2]。 借助于对维尔海姆翻译的评论,在《金花的秘密》中,荣格全面展现了自己对于中国文化的理解与吸收。实际上,他的评论,几乎占据了全书一半的内容,是《金花的秘密》最具特色的部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楼主| 发表于 07-3-12 17:29:43 | 只看该作者
在荣格的理解中,“金花”是对道家练功时,通过坐禅和沉思,在体内出现的一种神秘光感,它会导致一种精神的顿悟,一种智慧的升华。而在荣格的理解中,金花的秘密也就是人的心灵的秘密,是人的真正内在生命的秘密。在其独特的评论中,荣格所提出的第一个问题,是“一个欧洲人试图理解东方时的困难”。荣格提出,尽管西方有科学和逻辑,但是东方却教给了我们另一种更为广泛,更为深刻,以及更高层次的理解,那就是通过生命和生活,或者说是透过生命和生活的理解。因此,荣格提出了他所阐述的第二个问题――“当代心理学为理解东方,提供了可能”。以其分析心理学为基础,荣格着重分析与评价了“道”和“太极”的概念,以及“道”的现象和思想。在其评论的结语中,荣格说:“我的评论的目的,是要建立一种在东方和西方之间进行心理学理解的桥梁”[1]。
在《金花的秘密》中,荣格和维尔海姆都是用一种心理学的眼光来看待中国文化的。这里所给人的启示是,从心理学的角度,以心理学为背景,能够更好的理解中国文化。因为我们中国文化本身,内涵着丰富而深刻的心理学的意义和价值。
3 《易经》的启迪
荣格在接触维尔海姆之前,便已经接触了《易经》。但是,当他得到维尔海姆的译本时,他认为自己才算是真正的开始理解《易经》。荣格认为,在《易经》中,包融着中国文化的精神和心灵。尽管《易经》经历了几千年的历史,但是它从未变得陈旧,而是历久弥新。
荣格是重体验和重实践的,他认为自己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对于《易经》的理解,也是通过其切身的体验。从1920年开始,荣格便自己动手,对《易经》做心理学的实验观察和分析。1923年,当荣格邀请维尔海姆在其主持的苏黎士心理俱乐部讲演的时候,荣格曾请求维尔海姆当场演示《易经》中的预测方法,以及《易经》中对人格的分析与描述。实际上,荣格以“内倾”和“外倾”,分别配合以“思维、情感、感觉和直觉”四种心理要素,组建与完善其八种性格类型的时候,我们也就不难看出其与《易经》中太极阴阳和四象八卦的内在联系。
荣格曾经这样来评价《易经》,他说:“《易经》中包含着中国文化的精神和心灵;几千年中国伟大智者的共同倾注,历久而弥新,仍然对理解它的人,展现着无穷的意义和无限的启迪。”[1] 这是荣格对于《易经》的理解,以及其对于《易经》之情感的表达。通过《易经》的帮助和启发,荣格提出了他的“共时性原则”(synchronicity), 并将这种“共时性原则”,作为其分析心理学发展的一种内在基石。荣格说,我自己在对无意识心理学的研究中,发现因果原则在解释一些无意识心理活动和过程时是不充分的,这就促使我寻求另外一种解释的原则。在英国学者保罗?戴维斯的名作《上帝与新物理学》一书的第六章:“精神与灵魂”中,作者将荣格的一段话作为该章的“导引”;“我就是相信,人类自我或曰人类灵魂的某一部分,不受制于时间和空间的法则”[3]。荣格深信,心理现象, 必将遵循着一种有别于物理法则的法则。“共时性原则”是荣格对中国“天人合一”以及“天人感应”观念的理解,是荣格分析心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4 “道”的体验
荣格在其自传《回忆?梦?思考》结束时,写了这么一段话:“当老子说,‘众人皆明,唯吾独懵’的时候,他所表达的就是我此时所感觉到的。老子是有着与众不同的洞察力的一个代表性人物,他看到了并体验到了价值与无价值的本质,而且在其生命行将结束之际,希望复归其本来的存在,复归到永恒的意义中去”[4]。荣格读《老子》, 是在体验老子;荣格之与“道”,也是其切身的体验和感受。而“道”,这个中国文化中最为神奇的概念,也是荣格分析心理学的一种内在的基础。
荣格曾一度隐居于苏黎士波林根他自己设计与建筑的塔楼,身着“道袍”,身体力行于中国道家的“生活”。他认为维尔海姆被中国文化所同化了,而他自己实际上也有了这种认同和实践。事实上,唯有这种认同,唯有这种同化,也才能够获得一种真正的理解。荣格说,“道”的状态就是世界之初,事物还无所谓始。这种状态正是大智大慧者所努力取得的状态。阴和阳两极对立统一的原则,正是一种原型意象。这样,中国的“道”,与荣格无意识心理学的研究,就有了内在的联系,就有了自然的切合。荣格的《心理类型》(1921)是其最主要的代表作之一,他自己曾这样来叙说他撰写此书的原因和动机:“这本书始自我需要界定我自己的观点不同于弗洛伊德和阿德勒的观点的各个方面……于是它便把我直接引导到中国的‘道’的观念上了……只是在我的思想和我的研究达到了关键之处时,就是说接触到了自性的时候,我才找到了重返这个世界的归路”[5]。
荣格曾于1935年在伦敦做关于分析心理学的公开演讲,当时与听众们进行讨论的时候,荣格讲述了这样一番话:古代人是极富智慧的人民,心理学可以向古代文明,尤其是印度和中国学到很多东西。荣格认为,即使是在中国的古代,也有着一种“科学”,而这种科学的逻辑,与流行于西方的因果逻辑是不同的,而这也正是西方人不能够理解东方思想的一个关键。在荣格看来,能够表达中国这种独特原则的,就是“道”。
5 荣格之后的发展
中国文化对于荣格和荣格心理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起到了深远的影响和作用。荣格本人,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吸取了丰富的营养,充实与完善了自己的心理学理论;同时,他也对中国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尤其是在西方心理学界的传播,起到了积极而重要的作用。
在荣格之后,分析心理学仍然在发展,而且仍然表现着对于中国文化的热情。1995年8月,我们曾受邀前往瑞士苏黎士, 参加在那里举行的第13届国际分析心理学会议。与会者超过500人,来自世界各地, 表现了目前国际间分析心理学或荣格学者的强大阵容。尽管这些分析心理学家遍布世界各地,其各自所使用的语言和研究兴趣都有着很大的差异,但是,他们却有一种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对中国文化的仰慕和追求。大部分荣格心理学家,都是把对中国文化的学习和理解,作为自己心理学发展的一个基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发表于 07-3-12 17:38:27 | 只看该作者
支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阳光工程 ( 京ICP备10041392号-12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北二街8号1510 邮编:100080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0199号  

GMT+8, 25-1-15 17:20

Powered by Discuz! X3.2 联系我们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