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阳光工程心理网

 找回密码
 点击这里加入阳光论坛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1766|回复: 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专家解析中国式抑郁症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06-12-10 12:01:5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研究中西方思维差异的心理学家彭凯平博士曾经出示过一张图片:一个篮球队员站在一群人的前面,面带笑容,而后面那些人的表情则是不愉快的。让中西方人判断这个运动员的心情,结果是:西方人更倾向于认为他是快乐的,而中国人则更倾向于他是不快乐的。     

  这说明,西方人认为个人的情绪表达是独立于别人的;而中国人则会觉得,个人情绪表现是会随着环境而产生适应性的变化。所以看到后面那些人的不愉快表情,会认为篮球队员虽然表面在笑,其实骨子里是不高兴的。     

  所以,我们中国人更倾向于根据不同环境、“面子”来表现,真正情绪在外表看不出来;我们习惯启动否定的机制,抑郁感受一产生就压抑下去,强撑着自己什么事儿也没有;我们崇尚和谐与中庸,所以在矛盾出现的时候,我们往往以为息事宁人更好。在这样的文化传统,也许正是“中国式抑郁”的温床。     

  所以,看看专家怎样来为“中国式抑郁”做出自己的注解。     

  王登峰:向内求善的文化焦虑     

  (王登峰简介:北京大学心理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北大党委副书记。王登峰博士主要从事人格、临床心理学方面研究,专著《解读中国人的人格》刚刚出版。)     

  文化是人性的外衣,中西方文化对人性的理解是对立的。中国文化以性善论为核心,崇尚人的道德修养,强调改变人内在的品质,向内求善;而西方文化是以性恶论为核心,认为人性本恶,人们只有靠着增长知识,信仰上帝,来向外求善,强调外在表现。     

  在中国的人性本善的文化中,善是人性修养的终极目标,如果表现得不善,那就不是人了,所以要时时堤防暴露恶,掩饰内心深处的东西,这使得中国人更倾向于做表面文章,生活在非常沉重的枷锁中。     

  正因为中国人所求的“善”比较高,一般人都不容易达到,所以中国人内心会体验出更多的压力以及不良的情绪,抑郁也是中国人最容易体会到的情绪。当个人价值、抱负等没办法达到“圣人”的标准时,自身在个人价值、爱情婚姻、待人处事等方方面面便均受到压抑,以致体验到更多的无助感、丧失感、失落感,这些抑郁的情绪会不知不觉掩盖住积极的情绪体验。而西方人认为人本来就无知,表现出一些恶才是人,对暴露真实本性的恐惧要小于中国人,在后来的增长理性与知识的过程中,他们渐渐会体会到更多的积极正向情绪。     

   中国人的情绪是受到他人评价和环境影响的。譬如人们说不能“忘乎所以”,意思就是不要太喜形于色,这样会给别人造成压力。所以中国人的快乐和骄傲都不好表达,只是尽      
      
力掩饰。很多中国人都有一种发自内心的不轻松。     

  另外,中国人生存也有太多的责任和压力。中国人的孝道非常极致,而父母的标准愿望也有不合理的,所以孝很多时候成了扭曲人性的东西。这种以外在标准评价个人价值的文化,使中国人受到压抑,难以感受到人生的价值和意义。无意义感长期沉郁,抑郁就浮上水面。     

  文化限制了中国人感受快乐的能力。常常看到很多老外,他们能享受生命中点点滴滴的小快乐,能够直接面对内心丰富的,自然的情感,但中国人却以所谓“光宗耀祖”的大快乐为乐。中国人拼命工作,极端完美主义,这其实是很危险的。久而久之,内心缺少真实快乐的体验,抑郁就会越来越严重。     

  要战胜这种抑郁,首先,得有多元化的生活选择,学着去理解西方文化中的轻松一面,放开一点,能够努力展示自己内心美好的,自然的东西,学习感受生命中的小快乐;其次,就是克服刻板而受拘束的习惯,敢于体验新鲜感和激情,能允许自己有更多层面地丰富的东西,在生活、社交等多方面提升自己丰富的层次。     

  杨中芳:中国人“真有的”和“应有的”情感     

  (杨中芳简介:著名心理学家,先后任教于西雅图华盛顿大学、洛杉矶南加州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台湾中正大学等,杨教授多年来从事社会心理学研究工作,特别是致力于研究中国人的自我及人际关系。)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击这里加入阳光论坛

x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2#
 楼主| 发表于 06-12-10 12:03:45 | 只看该作者
中国人的抑郁情绪是一种埋藏在内心深处的深刻体验,不容易发诸于外。因为中国人认为,以真性情来处世,经常破坏了人际和谐,而人际和谐是人们与外界共处的一项最高原则。但长期隐藏在内心得不到发泄的抑郁情绪,更容易产生不良的心理情向,导致身心疾病。      

  中国人习惯依“礼”表达情感。“礼”是根据人在一个场合“应有的”情感,以及如何抒发而制定下来的。尽管我们现在已经和过去的传统社会不同,但这种方式还是在我们身上潜移默化地发挥着影响。     

  就这样,大多数中国人都在“应有的”和“真有的”情之间左右徘徊。尽管抑郁人皆有之,但是,随意抒发则不可取。这些都让我们不能面对自己内心的真实情感,总是为了环境而活,活得很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楼主| 发表于 06-12-10 12:04:14 | 只看该作者
中国古诗词抑郁别解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李白:《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李白此时已52岁,心情由意气风发转为惨淡。)     

      
      
  解读:抑郁情绪导致酒精依赖     

  酒精依赖成瘾,现实感减弱。只有在酒中夸张的个人体验中,他感受到虚幻的成就感。但酒精并不能真正使他忘记现实和自己的苦闷,所以抑郁反而更加深重。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杜甫:《春望》。当时杜甫作为安史叛军的俘虏,被困长安城中。)     

  解读:抑郁焦虑相伴产生早衰的躯体症状     

  焦虑和抑郁往往相伴而生。这首诗反映出诗人忧国忧民,存在着极高的焦虑,焦虑到一定程度,并产生躯体症状。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苏轼:《江城子》。苏轼仕途不顺,心绪不佳,更加怀念亡妻。)     

  解读:通过梦境,启动否定性防御机制     

  亲人去世的创伤是抑郁的一个常见原因。在梦中,诗人启动了否认的防御机制,看到妻子正在梳妆的娇媚模样,使自己得到短暂的安慰。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李清照:《声声慢》。李清照已到暮年,丈夫病死,流寓南方,这些创伤仍未平复。)     

  解读:创伤难平,身心不适     

  词人饱受心理创伤和打击,暮年时候深度抑郁与落寞的心境,外界任何一点点的小动静都让她的精神动荡,感觉身心不适。     

  “瘦影正临春水照,卿需怜我我怜卿”     

  (冯小青: 《焚余草》。冯小青家道中落,被纳为妾,因不堪忍受大夫人嫉妒,抑郁而死。)     

  解读:抑郁导致自怨自怜,以至放弃生命     

  小青是个极端自恋的完美主义者,当她发现身世如此坎坷,感觉到完美理想的不能实现时,她的思维越发沉浸在自我之中,益发孤芳自赏,沉醉在自我之中,越陷越深。     

  “青灯照壁人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温……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     

  (林黛玉:《葬花词》。母亲早逝,寄人篱下,体弱多病,爱情受阻,让她自伤不已。)     

  解读:偏狭性格,躯体病患,失眠哮喘     

  “忧伤肺”,她身体异常孱弱,性格变得偏狭,疑心重,没有安全感。爱情的波折令她的抑郁升级,肺病和失眠交替困扰,使得她思维更加悲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发表于 06-12-15 20:58:51 | 只看该作者
常常就是太在乎周围人的感受了 而弄的自己十分的不自在 其实没必要这样 虽然还是要顾及团体的和谐  可是自己总是不开心 心情怎么会好 又如何用自己的情绪去感染他人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06-12-20 20:22:00 | 只看该作者
  放下执着,关爱别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阳光工程 ( 京ICP备10041392号-12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北二街8号1510 邮编:100080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0199号  

GMT+8, 25-1-14 04:04

Powered by Discuz! X3.2 联系我们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