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阳光工程心理网

 找回密码
 点击这里加入阳光论坛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1687|回复: 6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可恨又可怜的一个人的悲剧---转邱兴华杀人动机心理分析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06-9-13 10:51:5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偶然看到,感慨万分,不仅仅是因为触目惊心的惨案,更是对邱兴华的人生心路历程的分析,甚至似乎感觉到了一点自己的影子。

发来给大家看看,也许有些启示。如果版主觉得这样的内容不宜,请尽管删除。因为我也不知道是否会对战友们有不好的影响。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1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2#
 楼主| 发表于 06-9-13 10:52:49 | 只看该作者

邱兴华杀人动机心理分析

邱兴华杀人动机心理分析
 [选稿]潘春颖 [来源]21CN 2006-09-12 14:17:04




  因为怀疑妻子被一名男子摸了一下,于是杀了那名男子,因为担心其他人会妨碍自己逃跑,于是将其他9名无辜者一一杀害。这是陕西省男子邱兴华对他在一家道观制造特大杀人案所给出的理由。

  惨案发生在7月16日深夜,47岁的邱兴华乘其他人睡熟之机,用弯刀和斧头一连杀害10名道士和香客,年纪最大的是一名63岁的老婆婆,最小的是一名12岁的男孩。被他怀疑骚扰过妻子的道观住持熊万成,更是双眼被剜,心肺被掏出并被切成丝吃。

  之后,邱兴华在山林中藏匿了一个多月,躲过了数百名公安人员组成的搜捕网,直到8月19日,他试图潜回家时,才被在他家中蹲点的警察逮个正着。

  被捕后,邱兴华袒露,他的杀人计划还没有结束,他还想杀掉妻子、妻兄以及其他几个与他“有仇”的人。

  这是一种完全出于情绪的杀戮,没有成败得失、利益等理性方面的考虑。

  但是,他的情绪到底来自哪里呢?

  那一定不是我的错,一定是别人的错

  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但可恨之人也必有可怜之处。

  邱兴华正是如此。他的哥哥邱兴富说,他9岁的时候父亲去世,而且母亲是一名精神病患者,自他记事起,“她经常会无缘无故地发脾气,自说自话地说上两三个小时,几乎天天如此。”

  各媒体没有透露邱氏兄弟的具体年龄差,但可以料想,父亲去世这一点对邱兴华的打击更大一些,因为当时他的年龄更小。

  并且,妈妈是一个精神病患者,这一点对孩子造成的心灵挫伤,也不比父亲早早去世少。

  因为,孩子幼小的时候,天然是自恋的。最弱小的婴儿会认为,世界是围绕着他们来转的。

  这看起来像是真的。饿了,会有人喂他;渴了,会有人给水喝;冷了,会有人把他抱在怀里或披上衣服……这一切,仿佛都是自动完成的,总有人能在第一时间觉察到婴儿的需要,并及时地满足他。对婴儿来讲,这是他们自恋的最合理证据了,世界真的是按照他们的意愿而运转的。

  如果这时候的自恋需要得到了满足,他们就会比较平稳地度过婴儿期,并有了最基本的自爱与自信。

  只有一个敏感的、充满爱心的妈妈,才最可能做到这一点。因为有充沛的爱心,她愿意围绕着孩子转,并因此而快乐;因为够敏感,她总能在第一时间觉察到婴儿的心理需要,并及时地给予满足。

  但一个患有严重精神疾病的妈妈,难以做到这一点。因为,这样的妈妈,她主要沉浸在自己的幻想世界里,对孩子的各种需要缺乏足够的敏感,她可能会按照自己的节奏去照顾孩子,却难以做到以孩子的节奏去照顾孩子。此外,如果这个妈妈有明显的攻击倾向,对孩子乱发脾气,或者莫名其妙地攻击孩子,那么这个婴儿的自恋需要就会得到沉重的打击。

  但是,这个婴孩,不会接受“世界不是围绕着我来转”这个事实。相反,他会做一些努力,让自己仍然相信“我是世界的中心”,因为自恋需要是婴儿不能摆脱的第一需要。

  最常见的结果就是,婴儿形成了这样的逻辑:我得不到照顾,我的需要不能被满足,那一定不是我的错,一定是别人的错。

  在婴儿期,这是对的,因为柔弱的婴儿自己什么都做不了,他只能等待妈妈和其他成年人的照顾。

  但是,如果这种逻辑延伸到成年,那就会产生严重的问题。其结果就是,无论发生了什么事情,他都只会从别人身上找原因,而不是从自己身上找原因。

  因为不知道邱兴华更具体的童年经历,我无法做更清晰的分析,但可以清楚地看到,这是他最基本的人格特征之一。
回复 支持 0 反对 1

使用道具 举报

3#
 楼主| 发表于 06-9-13 10:54:22 | 只看该作者
他自己把自己的路全堵死了

  据中央电视台的《东方时空》报道,邱兴华聪明,不满足于做一个农民,他还在读中学时就跟别人学习修理柴油机,渐渐地还很精通,此外他还学会了雕刻印章,这些手艺都能挣些钱。

  就是说,他做事的能力是有的,但他在为人上却有明显的问题。那就是,爱耍小聪明,譬如在修理柴油机的时候,他故意留点小问题不修,目的是为了等出了新问题后别人会再找上门来,这样就可以多做几次生意。

  此外,他还有借钱不还的习惯。结果,尽管他向来很主动地交际,认了不少干亲戚,但这些恶习只让他越来越臭名昭著。警方在调查当地居民时发现,当地30岁以上的人都知道邱兴华,但对他的印象是“四处骗,混吃混喝,哪儿都有他,成天这样,山里面都转(遍)了”。

  但是,没有迹象表明,他深刻反省过自己做人的风格。相反,他只是脾气越来越暴躁。所谓的脾气暴躁,其实就是喜欢迁怒于人,其中的含义就是“责任不在我身上,一切都是你们的错”。

  这是婴孩期形成的那个逻辑“我得不到照顾,我的需要不能被满足,那一定不是我的错,一定是别人的错”的扩展。

  不管在别人看来,邱兴华的错误是多么明显,但邱兴华自己轻易绝不会这样看。因为他一直固着在婴孩期的那个自恋需要上,他要不顾一切地捍卫自己受伤的自尊和自恋。对一个婴孩来说,世界不是按照他的需要来运转的,那就是,饿了渴了没人管、冷了热了没人理……这无疑意味着巨大的痛苦,甚至是死亡。

  幼年丧父,再加上母亲是精神病患者,这很可能会给邱兴华留下一个伤痕累累的心,让他再也不想重复这种滋味,所以他强烈地固着在那种自恋需要上,从不会反省自己,从自己身上找原因,而总是在别人身上找原因。

  这样一来,他在人际关系上的恶性循环就永远不会终止,一次又一次的小聪明加在一起,最终的结果正如《东方时空》所说,“他自己把自己的路全堵死了”。

  缺失母爱,所以拼命谈恋爱

  不过,邱兴华不是一个束手待毙的人。相反,他一直非常努力,渴望能改变自己本来悲惨的命运。

  他不想一辈子做农民,他学了修柴油机和雕刻,他还做过捕鱼、建筑、养蚕、修补等十几种生意,自己做过包工头。

  最漂亮的一次努力是娶老婆。虽然家境贫困,而且还有一个患了精神病的妈妈,但因为头脑灵活,能说会道,邱兴华一直很受同村和邻村女孩的欢迎。邱兴华自己声称,他曾谈过11次恋爱,而他的妻子何冉凤则说,他曾吸引不少同村女子主动去他家里玩。这是上世纪80年代初的事情,又是在偏僻的农村,能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

  最后一次恋爱是邱兴华看上了同村的何冉凤。何冉凤也喜欢邱兴华,但遭到了父母的强烈反对。于是,两人选择了逃婚,但被何家的四个男人找到,邱兴华被痛打一顿,而何冉凤则被关在家里不许出门。结果,邱兴华把何家父母告上法庭,指控他们“干涉婚姻自由”。在乡里的法庭和司法所的干涉下,何冉凤9天后被释放出来,最终与邱兴华结婚。

  这是邱兴华最得意的事情之一,即便在被捕后,当有媒体的记者对他提及这件事时,“他的眼睛一下亮了起来,滔滔不绝地说个没完,仿佛是平生莫大的成就”。

  有些人,很早的时候就认了命,而甘于苦难,不再进取。但邱兴华显然不是这样的人,他要努力改变自己苦难的命运。

  以前,他缺乏母爱,这种缺乏感泛化一下,其实就是缺乏女性的爱,这是宿命,因为妈妈是一个精神病患者,这一点他没有丝毫的选择权,只能接受。

  但长大后,他要和很多女孩谈恋爱并从中选择他喜欢的,最后赢得她的爱。这是对命运的一次挑战,而且,他赢了。

  这件事,对他可能有非同一般的意义。如果说,有一个患精神疾病的妈妈有多苦,那么,赢得何冉凤的爱并与她结婚这件事就有多甜。并且,这两件事的重要程度是一致的。而他对妻子的在乎,也是导致他制造特大杀人案的直接原因,虽然这个原因在别人看来是那样不可思议。

  不断受挫,让他开始屈服于命运他的人生仿佛就赢了这一次,这让他有了一个健全的家。但后来养家糊口的挑战,他大败亏输,尽管他非常努力。

  这不是工作技能上的问题,邱兴华掌握的技术要远远多于一般的农民。他的问题主要出在人际关系上。

  在这方面,他其实也很努力,他曾认下多门干亲戚,但他对记者说,“没有一个是真心的”。他不信任别人,相应的,别人也不信任他。

  1998年是一个关键的转折点。当时,为了逃避计划生育的罚款,也为了逃避糟糕的邻里关系,他搬了家,包括这一次,他在以后几年内共搬了6次家。但家是越搬越穷,从此以后孩子上学的学费几乎从未按时交齐过。

  到了去年下半年,他承包的一处土方工程,因出了事故赔偿一名受伤工人4000元钱,导致这一年几乎没有收入。到了年底,邱兴富去看弟弟时,发现弟弟家里已经揭不开锅了。

  也就是在去年下半年,何冉凤发现,丈夫有了一些古怪,他经常心神不定坐立不安,还经常无缘无故地发火,抱怨妻子看不起他,经常莫名其妙地吃醋,有时甚至和妻子打架,但妻子一还手他就会跑。

  以前,邱兴华不是这个样子,他的大女儿对记者说:“爸爸变了。”

  这个变,可能意味着,邱兴华经过40多年的努力,他开始认命了。

  他很努力,但总是受挫;他很在乎这个家,但却不能养家糊口;他一次次跌倒又一次次爬起,但爬起后又一次次跌倒……这些挫折,最终消磨了邱兴华改变命运的渴望。

  这种时候,他开始对他最珍惜的东西——家,也产生了巨大的怀疑。

  这是他的那种逻辑“我遇挫了,那一定是别人的错”在作祟。以前,碰到一般的挫折时,他把这种逻辑用在一般的关系上。但现在,他对整个人生都失去了信心,于是开始把这个逻辑用在他最珍惜的关系上。

  其表现就是,他莫名其妙地吃妻子的醋,怀疑两个女儿不是他亲生的,因为她们走路的姿势和他不像。

  可以说,这是他童年病态关系的重演,妻子、女儿都是女性,他怀疑妻子和女儿,很可能是对患有精神病妈妈的怀疑的转移。
回复 支持 0 反对 1

使用道具 举报

4#
 楼主| 发表于 06-9-13 10:56:42 | 只看该作者
我早就知道,她迟早会离开我
  这是整个惨剧的高潮前期。

  因为怀疑女儿不是亲生的,邱兴华要求妻子和他一起去铁瓦殿道观,目的是让很“神”的道观住持熊万成做一次检测。何冉凤说,丈夫对她说,这是没有钱的无奈之举,如果有钱,他就会带女儿去大医院做亲子鉴定。

  童年,他得不到女性的爱。

  后来,他通过努力,赢得了女性的爱。

  现在,他对整个人生产生了绝望,也开始怀疑,自己根本就得不到女性的爱。

  也就是说,童年的苦难,可能让他形成了一个消极的预言:重要的女性,是不会爱我的。

  当他相信自己,仍然有信心想去改变命运时,他就不会执著于这个消极的预言。但是,一旦他对自己没了信心,开始屈服于命运,这个消极的预言就会控制住他,让他无端地猜疑妻子,猜疑女儿。

  这是一种自我实现的预言,即,如果得不到验证,那么当事人就会做一些努力,以实现这个预言。并且,他的注意力有了很强的选择性,假设事情有100件,其中99件不符合他的预言,但其中1件有些相符。那么,他会对那99件视而不见,而只在乎那1件符合的,并因此下断言说,他猜测的事情是成立的。

  我们普通人也有很多这样的自我实现的预言。但具有偏执型人格或偏执型精神分裂症的人,会更加明显。即便100件事情都不符合他的猜测,他也会妄想出一些事情,以验证他的猜测。

  邱兴华正是如此。

  他对警方说,之所以杀熊万成,是因为熊万成摸了他媳妇一下。但他又承认,对这一点,他没有证据,但他深信不疑。其实,这是他的妄想,目的是验证自己的消极预言。

  很多无端猜疑配偶的人,都是同样的道理。他们不相信自己配得上幸福的生活,能享有配偶的爱,所以,他们猜疑或妄想配偶有越轨的举动,因为这就验证了他们消极的内心世界“我是得不到异性的爱的,我早就知道,他(她)迟早会离开我”。

  这其实也是一种病态的自恋,源自于我们的狂妄自大,我们以为,我们无比聪明,知道这世界是怎么运转的。所以,习惯了幸福的人会说,他知道世界一定是按照幸福的模式来运转的,而习惯了不幸的人会说,他知道这世界一定是按照不幸的模式来运转的。幸福的人或许会对不幸视而不见,缺乏理解,而不幸的人则会对眼前的幸福不敢相信,他们不仅会猜疑,甚至会主动做一些事情,以让自己重新回到不幸的轨道上去。

  这是一个孤独的过程,与别人无关

  在铁瓦殿上,邱兴华一直在做这样的事情。

  6月18日,他和妻子第一次去铁瓦殿求签。这一次没见到熊万成,其他道士对他们说,他们不能做那种亲子鉴定,并劝他们好好相处。

  6月25日,他们第二次去铁瓦殿求签。但熊万成6天后才回来。于是,邱兴华和何冉凤等了6天。

  熊万成上山后,何冉凤和其他香客先看了一次慕名已久的“熊师”,邱兴华回来知道后非常生气,训斥了妻子一通。

  当天夜里,邱兴华让妻子去喊一下“熊师”,提醒他明天给孩子看签。因熊万成已休息,何冉凤拒绝了。邱兴华一连提了3次同样的要求,最后,住在一起的63岁的老婆婆说,她明天一早会帮他喊。

  后来,邱兴华让妻子和这个老婆婆住一间房,他自己住一间房。半夜里,他忽然又来敲妻子的门,问:“外面是不是有什么东西在叫?”何冉凤不想理丈夫于是没吭声,老婆婆帮她应了一声:没啥东西。

  何冉凤说,她现在很后悔,如果当时她吭一声,后来的惨案也许就不会发生了,她猜丈夫其实是想查一下她在不在,而她没吭声,丈夫便因此认为,她是跑到了熊万成的房间。

  何冉凤的猜测应该是准确的,丈夫是在探查她。不仅半夜的质问,那三次让她去找“熊师”,其实也是他的探查。

  但这种探查,并不是理性的,而是病态的。其实,是邱兴华的内心深处认定,妻子一定会背叛他,而不是妻子真做了什么让他有怀疑。他让妻子去嘱咐熊万成,其实是在创造“摸”的机会,同时他也会探查。他让妻子和老婆婆睡一间房,其实是想让老婆婆监督妻子。

  但他并不真信任老婆婆,于是半夜里又自己来探查,但妻子没应声而老婆婆应声了,这让他立即认定,他的那个消极的预言真的实现了!

  一些迹象可以推定这一点。第二天,他在下山的路上骂妻子“不要脸”,并折磨妻子,到了家之后,他就对妻子等人说,他要杀人了。

  好像是,他迫不及待地要验证那个预言:妻子一定会背叛他。于是,仅仅有了一点可以猜测的理由时,他却立即把这个猜测断定为事实了,并因此而制定了可怕的杀人计划。他这么仓促地把这个认定为事实,其实是他伤痕累累的内心中期待着这个事实:重要的女性,迟早会离开他的。

  7月13日,邱兴华牵着一条狗第三次上铁瓦殿,7月16日凌晨两点,他用弯刀和斧头制造了震惊全国的特大杀人案。
回复 支持 0 反对 1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06-9-13 10:57:06 | 只看该作者
这是一个孤独的过程,是邱兴华一个人的心理过程,是他自己在寻求“女性一定会离开我”这样的一个预言,它一旦启动,就不会因为妻子和其他当事人做了什么事情而发生改变。

  诊断:邱兴华有精神分裂症的迹象

  邱兴华的心理障碍,起码有两种可能的诊断,一种是偏执型人格障碍,一种是偏执型精神分裂症。

  偏执型人格障碍的主要表现如下:

  1)对配偶的忠贞反复地表示猜疑,尽管没有证据;

  2)不公正地怀疑朋友、同事对他的忠诚和信任;

  3)对别人的侮辱、伤害一直耿耿于怀,不予宽容;

  4)在人格、名誉受到打击时会立即做出愤怒反应或还击;

  偏执型精神分裂症也有类似的表现,两者之间最重要的区别是,偏执型精神分裂症患者伴随有明显的幻觉。那些对太太忠诚的很过分的猜疑,一般称为妄想,而不是幻觉。幻觉是指幻视,即看到了不存在的东西,或幻听,即听到了不存在的声音,还有幻感,譬如觉得皮肤上爬满了虫子,但实际上没有。

  目前有专家称邱兴华更可能是偏执型人格障碍,但有迹象显示,他可能离偏执型精神分裂症并不远。

  首先,他尽管有不信任一般人的迹象,但他对家人一直不错,只是到去年年底才明显改变。

  其次,他已经产生了明显的幻觉。据《南方周末》报道,7月9日,有村民看到邱兴华在脸盆里放了两块石头,于是问他:“你放石头做啥?”他回答说:“不是石头,是螃蟹。”

  如果他不是开玩笑而是认真说的,那这只能是幻觉。
回复 支持 0 反对 1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06-9-13 16:00:54 | 只看该作者
成长过程中得到的关爱过少,很小的时候没有得到很好的照顾,在生命里面会留下太多的愤怒,对这个世界和他人的愤怒。当然也就会有一系列认知的偏差。
              另外,他的内心深处,对自我的评价是很低的,有深深的自卑。
              他的成长经历,容易导致自卑,敏感,多疑的个性。
              上面的文章主要是运用科胡特的自恋理论来分析解释他的人格特点,事实上,他的人格特征远比这要复杂,光这种理论并不够。
                具有这种性格倾向并不可怕,关键在于个体是否有反思的能力,正确反思的能力,接受他人的引导,或者是外界新的信息,重新整合自己成长过程中的一切。
回复 支持 0 反对 1

使用道具 举报

7#
发表于 06-9-14 14:54:20 | 只看该作者
伊人说的对,童年的经历对认知的影响至关重要,成人以后再对认知进行改变就要付出更多的代价。
回复 支持 0 反对 1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阳光工程 ( 京ICP备10041392号-12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北二街8号1510 邮编:100080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0199号  

GMT+8, 24-11-26 08:14

Powered by Discuz! X3.2 联系我们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