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阳光工程心理网

 找回密码
 点击这里加入阳光论坛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1833|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为什么需要心理咨询师——与网络求助者的一段对话实录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06-5-16 00:33:5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A:
我的问题困扰我四五年了,从小(到初中)我自我感觉是一个比较普通还算优秀的人,后来脸形发生了变化(具体的说应该牙齿越长越突了,我也奇怪了),可能小时候比较在意吧(也许我是个追求完美的人吧),自己慢慢的沉默了。不过学习还是比较优秀的,只是个人更加内向自卑了,不愿意和别人说话了。

    真正的质变发生在高三,老师让我当纪律委员,由于自己那时候责任心比较强,同时又非常懦弱,每次那些不学习的人吵闹的时候,自己只是自责,又不敢去管,这时候就比较烦躁,当然行动上也就干扰周围的同学,他们也不了解情况,只是用手挡住不看我,也是不受我影响的一种方法吧。但是这时我内心发生了变化,变得及其敏感。就是老去注意别人的表现。老觉得别人在看我(看不起我),又觉得别人看不起我,到后来旁边的同学玩玩笔什么的一点点动作,我都觉得是在故意影响我。所以一方面及其注意别人,一方面又很自卑。学习上也不能专心了。

    由于别人的吵闹,我越发的敏感了,周围同学的一点响声我都受不了。慢慢的自己变得越来越怪了。

    但是学习还是要继续的,学习还是要继续的,我强令自己集中。后来的心理又发生了变化,变的讨厌周围的人了,后来对周围的人还有了敌意。认为你们越要影响我,我就硬学习(其实别人也许不是这样想的)。后来变的周围的人响声越大,我越学习的起劲。(有种敌对心理)

    后来大学是考上了,不过到了大学才是开始,我都不敢去教室自习,对别人有敌意的同时,学习乱的很。大学刚开始还当了班长(老妈争取的),自己责任心还是有的。工作做的一般,不过学习还是不好,特别是对人际关系。有时候自己只能去没人的教室学习,然后强逼自己多学点。

   基本上状况就是这样。

   我现在真的想改变,请心理老师指点!

雪雁:

这位朋友,庄子有一个故事,说的是“目的颤抖”。意思是,当我们越要关注着某个目的的时候,就越难达到。特别是对注意力来说,越要让自己集中精神不受身边的人的干扰,那你就越会受到他们干扰了。因为你的注意力都集中在干扰上了。

就好比有一个寓言故事,一个魔鬼对一群农夫说,我可以帮你们把村子前的山变成金山,前提是你们每天都得默念“大山变金子”,这样念上九九八十一天。只是这期间不能想猴子。

农夫们就开始努力念,但他们努力了十几年,都没成功。因为他们在努力提醒自己不能想猴子,结果他们就想起来了。

你在学习上强迫自己不受身边的声响的影响,所以以为自己就在集中精神学习,其实是集中精神去忽略声响。你看看这两者之间是否有相似之处?

A:

非常感谢雪雁的回复,情况确实是这样的。

越要集中注意力,其实另一方面也在刻意的注意了别人的声响。

我记得以前自己没注意这些事情的时候好好的,现在陷入这种情况里面了却无法自拔了。

陷入一种恶性的循环了,一方面自己学习学不进去了,自己以前还在意的学习成绩和知识都一团糟,另一方面自己又由于自己的脸形非常的自卑(有时候自己想想也很可笑),对周围的敌意有所增加(说出来不怕你笑话,以前这种敌意一定程度上是竞争,我也不知道自己说的对不对,不过现在不同了。我不想这样下去)我的意思是这种敌意我自认为以前还给我带来一定的成绩,因为就是不愿意输。(也许也不是这样,自己本来就对学习的要求高)现在我觉得不是这样了,人应该有自我的上进,而不是老对别人有敌意,被别人逼着学习。

我现在就是老不自觉的这样想。同时自己对自己脸形的不满成了自己麻痹自己的理由。

你说我该怎么办???

雪雁:

我想你的这些表现,可能与你内心的感到虚弱有关。因为你对自己不自信,因此反而把注意力关注在一些对外人来说不足道的细节上,极力地追求完美。你会觉得,如果脸长好一些就好了,如果环境绝对安静就好了,如果……其实你所关注的这些细节,都是你对一种隐藏着的更大的焦虑的转移。

这种内在焦虑是什么?可能是人际关系压力,可能是竞争压力,可能是家庭给你的学习、前景压力,又或是亲人朋友对你所取得的成绩的评价……在没有具体分析之前,这些都是不为我们所知的。

如果你愿意在此深入探究下去的话,我们可以作一个开始,从你的家庭背景、曾经在成长经历、过去对你影响较大的事情……如果你愿意,可对上述情况作一些补充的详细介绍,我们看看这里面会有什么较重要的影响因素?

B:

--  
分析得很好,能够给些针对性的建议么?

雪雁:

上贴的思想即森田的核心——无为而顺应自然。而怎样顺应自然呢?个人认为,这是一种体验,一种悟。

既然是体验上的感觉了,就很难用文字来表达出来。因为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任何文字所表达的,已经不是最准确的东西了,加上阅读者各自的理解不同,实践的效果就千差百异。因此,我主张森田是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在咨询师的引导下所体悟出来的感觉,而非一种理论。

除此之外,我认为强迫症的根源来自于潜意识的焦虑和冲突。这些焦虑和冲突是什么,这需要用心理分析针对具体的个体来进行探究。因此,适合他的分析,不等于就适合你;而适合你的分析,也不一定适合他。

用回上面的一个通俗的例子说明吧:

精神交互元素的注入:不要想猴子的提示——如果魔鬼不是设了这么一个陷阱,提醒农夫不要想猴子,农夫们的脑子里又怎么会突然冒出与他们毫不相干的猴子呢?

精神交互元素的根源:虽然导火索是猴子提示,但其根源却是农夫心中的执着与贪念。他们心中有放不下的东西,并为此焦虑(如果我想起了猴子,金山就没了!)。如果他们放下心中的执着,放弃贪念,便可成功。但因为本身对成功的追求,因此永远无法达到目的。其实这也与很多强迫症状相似,譬如有人在看书时不得不看衣角,然后强迫自己不要看衣角,觉得会影响学习,结果就更注意要看衣角。这最重要的因素是害怕影响学习,而最核心的是害怕考试失败对自己带来的种种后果。所以看衣角本身,是有着重大的焦虑隐藏在背后的。因此,他的强迫常常出现在有生活事件的焦虑出现后,譬如考试、面试等。当考试过后,强迫就会减缓。

说了这么多,我的意思就是说,网上、书本上的理论知识不能代替心理咨询。希望各位有条件接受心理咨询与治疗的朋友,不要在自学中耽搁太多了。每个人的情况都有自己的独特性,因此一对一的心理咨询与治疗才是更好的解决之道。

B:

您说得很有道理,我们获得强迫观念的背后其实是一种对其他事物的恐惧。

不过我觉得很少有人能获得良好的心理指导,生理医生没有得过的病也可以治疗,但心理问题上似乎就大不相同,需要有类似经历才能体会吧,因此似乎可行的方法只有通过理解网上的经验了。

雪雁:

你吃着一块巧克力,说很难吃,因为你不喜欢吃甜食;我也有吃巧克力的经验,可是巧克力是我的至爱。如果通过我的经验,我的理解会是“你吃巧克力很愉快”。但通过我的心理学感受力,我会感受到你的感受。通过你吃巧克力时的表情、反应、言语以及举动,我体会到不喜欢甜食的你咬着一块很甜的巧克力的痛苦,而且清楚知道这种痛苦是怎样的。

因此,经验是一枚双韧剑。心理咨询师的从业培训并不是单纯一种理论的培训,还需要接受类似上述的一种感受力的训练,达到良好的共情、理解的能力。如果简单地把心理咨询师对来访者的理解解读为“有类似的经历”,那么可能只是“同病相怜”了。如果是这样,心理咨询与患者之间的互相帮助又有何差异呢?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2#
发表于 06-8-22 20:26:54 | 只看该作者
雪雁确实比以前大有进步,值得我好好学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阳光工程 ( 京ICP备10041392号-12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北二街8号1510 邮编:100080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0199号  

GMT+8, 24-10-7 18:20

Powered by Discuz! X3.2 联系我们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