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行无常 发表于 11-4-18 09:18:45

本帖最后由 诸行无常 于 13-12-13 09:15 编辑

【关于社恐、焦虑】

  以下摘自与两位病友的对话,我把它们合并在一起了,有改动。现在再看,感到回复多是从理上说明,缺少怎样施行的办法,而社恐却是重在行动,可能帮助不大。摘录这几段内容,主要是想说明我的一个观点:某些所谓的自卑、好面子的根源,不是出于所谓的贪心、胆小之类,而是因为迷失了原则,没有主心骨,整个人没有立根之处,总以为自己什么都不对、什么都不是,不能肯定自己,因而为外境所转,唯他人马首是瞻;要是看得清情况,守得住原则,整个人有了安身立命之处,树立起了自信心,某些所谓的自卑、胆小、好面子就从根本上铲除了病灶,由此形成的问题会在生活中慢慢愈合的。

  ●大家好像每个人都已经形成了自己的交际圈,我好像“插足”不进去,好像很难改变我在大家心目中的印象和那个形象....我不知道该怎么办,我想改变......我想改变我在周围人心目中的形象....可是我却不知道该怎么办?怎么打破每个人心中的那种“习惯”.....

  【回】我想,实际上因为你在意,你不自然,所以对方也就不自然。因为你把别人圈在外面,所以别人也把你圈在外面。但如果对方是个心理成熟的人,是不会在意、不会不自然的,他不会被你反映出来的情景牵着走,而是可以从容地包容这一切。在这样的人面前你即使有不自然,也会受他的感染而可以自己包容自己的一切问题、一切的不自然,于是你也变得自然了。所以如果有人因你不自然而回避、看不上,实际上说明他自己心里也有同样不成熟的地方,他感到不自然的、回避的不是因为你,而是他心里的某种不自然的、在回避的东西,他无法包容他自己。这个认识应该树立起来。并且很多时候别人未必都像你想的那样,要把你圈在外面,而是因为看到你的样子,不知道怎么和你打交道,而且他也有他的面子、他的顾忌,可能他也知道他自己有顾忌,并不是有意要把你排除在外,而且可能有些时候并没有把你排除在外,是你自己想多了。

  怎样改进呢?在认识上,这个事需要纠正错误认知:一是原来你的意象中,别人在圈内,你被排除在外,你和他们是分开的、对立的、不同的。但是通过上面的思维去认识这个事情,可以了解你和他们没什么不同,都是同样的人,都由自己的心理活动支配着,过着自己的生活。你和他们是同一种情况的整体,这样去思维,生起一点平等心,便可包容一切,心理的隔阂、自卑会得以化解。二是如果有人在意这种事,乃至看不起你什么的,说明他幼稚,无自知之明,这是个原则性的问题,这份起码的肯定自我的信心应该有,这样看清楚以后,心里会变得明朗和生起正义之气。有了这样正确的认识和信心,社恐已经开始有回转的余地了,然后才是学习实践的问题。

  在行动上,相信在小时候刚开始你的见识、能力不会不如你的同龄人,可能在同龄人当中还是优秀的,但是担忧恐惧,害怕未知,缺少自信,且好面子,担心出错让人笑话,遇到不懂的不问、不尝试,乃至变得不敢与人交流,失去了很多机会,时间长了,见识、能力都不如别人了。现在要把自己当成小学生那样,怀着单纯的心情去学习、去尝试,不去攀缘计较,重新开始。改变社恐重在行动,为了自己不会将来一生都因此而受累,为了自己老来心里不会因此愧疚,为自己负责,必须行动起来。

  ●有太多太多的难以接受,太多太多的“不好意思”,太多太多的“难言之隐”......周围的一切好像形成了一个既定的细水长流的模式和习惯,改变了,大家反而不习惯,好比我现在如果变得非常活泼和大方,大家还会大吃一惊,会被“吓”了一大跳,这也许就是习惯的力量吧!

  【回】发现反复说的只有这件事,有没有其他社恐表现,比如不敢出门办事,不敢在大众面前讲话之类?如果没有别的表现,只是融入不了别人的圈子,可能情况不严重,也未必是社恐,只是人际交往有障碍。

  拿我自己举例。我说过以前别人闲聊时,我仔细倾听他们发出的每一个句子,却不知道他们在交流些什么。现在我听,仍然经常不知道他们聊什么,不知道他们上一个句子和下一个句子怎么衔接起来的。这有时候是因为不了解那些话题,而有时候即使很了解也说不到一起去,在我想来三言两语就讲完了,根本不是一个可以“聊”的东西。这样对于人际关系的确会有问题,但也可以说不算大问题,自己心安就行了。我好像没有想过什么圈子的问题,没想过别人在圈内我在圈外之类,别人好像也没要把我圈在外面的样子。重要的是要明白自己想要什么,其它生活的“附加意义”不重要。而且那些东西很大程度是庸俗的、无聊的、基于恐怖心理发展出来的神经质的东西,如果有人喜欢攀缘比较那些东西,说明这个人素质不怎么样,并且他自己就是糊里糊涂的。若真自信自己是个老实的人、聪明的人、向往返朴归真的人,是不屑于跟着混的。

  我想,也许正因为关注一个外在形象,关注一个面子工程,所以才有太多太多的“不好意思”,太多太多的“难言之隐”。也许需要的不是急于改变别人眼中的形象,而是了解自己真正想要什么、该做什么,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以此而生活。(也许别人看我们是小孩的形象,正因为我们慒懂,不明世理,没有主心骨,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该做什么。)别人的圈子不是天,他们也只是学生、只是小孩,若以佛教观点来看,都是业障深重的轮回众生。那什么“形象”是别人眼里的,我们改变不了,也不用在意,我们不是为别人而活。也许当我们做好自己时,我们给别人的印象也就改变了。

  从你的描述来看,估计经常遇到这种情况,所以迫切要改变。我想要达到心中设想的那种“完美”的状况是不可能的,但是倘若降低欲望,降低要求,降低对未来的期待,减少那些未必符合事实的想像,不在意别人的评价,心理负担便会卸下和减轻。与广大没上过大学,甚至都没读过什么书的、在城市底层打工的民工相比,我们的条件已经不错了。其它东西,不用跟着世人追逐。在放宽要求的心态下,从一些细节的事情开始,尝试和人在一起的正常交流。

  别人其实也是和你一样地过活,他们不焦虑,不是因为他们对生活有更多把握,能把事情做得更好,而是少思虑。并且估计少不了得过且过的心态,也就是过一天算一天。把精力放在完成当前的事情上,随着时间一天一天地推移,自然会到达某个未来,现在空为将来的一个结果焦虑是无用的。

  并且,现在觉得重要的事、放不下的东西,几年十几年以后再看,也许根本无足轻重。回头再看,当初的忧虑根本是多余的。倘若没有那些多余的思虑,可以活得更洒脱。就好像儿时的某些事情,我们当时遇到时会很焦躁不安,但现在想想,当时完全是慒懂,可能让人莞尔。我们现在遇到的过不去的问题,如什么“圈子”、“形象”之类,如果很在意,一时转不过来,就把它当成自己慒懂,这样可以有一层包容,多一层希望和安慰,也多一点忍耐。多年以后再看,会是另一番情景。

  ●心理承受能力太差,总是有一些不必要的担心,如与别人关系稍稍不好,就会担心别人的打击报复,担心让自己受到伤害。整天神经紧绷,焦虑,敏感,恨不得一下子甩掉这些现象为快,不然,这些心理搅得自己会很烦,从而会让自己睡眠也差,最终陷入痛苦的境地与深渊。还有一遇到挫折就会让自己痛苦,如,别人欺负我,如果我不能有效的去应对的话,我就会有一种生活无望,前途渺茫的感觉,心情就会低落,烦闷。

  【回】如果承认自己心理承受能力差,然后积极面对,那是正视了自己的缺点,将会建立自信;如果只说自己心理承受能力差,却不采取措施解决问题,那么心理承受能力差将会成为一个借口,让人逃避现实。

  >>>>“还有一遇到挫折就会让自己痛苦,如,别人欺负我,如果我不能有效的去应对的话,我就会有一种生活无望,前途渺茫的感觉,心情就会低落,烦闷。”

  估计小时候别人不还钱的焦虑也是这样。

  别人欺负你,首先说明对方有心理问题,因为他感到被这个世界欺负了,憋闷得慌,他也有生活无望、前途渺茫的感觉,所以需要把他的内在冲突的神经症排泄出去,这点不难认识到。对方不还钱,不守信用,说明他素质很差,在这点上他比你差远了,而不是你比他差远了(好像他对世界有主见,对自我能把握,他占据中心位置,你要向他学似的),这份起码的肯定自我的信心应该要有。这样看清楚以后,心里的混乱会变得明朗和有股正气。这是个原则性的问题,要搞清楚。所以从这点便可蔑视它,会生起厌离和悲悯的心情。有了这样正确的认识和信心,社恐已经开始有回转的余地了,然后才是你需要怎样学习应对这类问题。你需要努力去学习和适应,你学得好学不好,有你的别业的原因,也有社会共业的原因,你本人同样是值得厌离和悲悯的。

  有了厌离心,就不会太在意那种在红尘浊世中摸爬滚打学来的“本事”,不会太在意哪种“形象”。有了悲悯心,便会对自己和别人有足够的宽容和耐心,不会变得焦燥不安。

  我们都是有病的,我们的病是社会病的反映。我们想跟上这个有病的社会,但跟不上,所以出毛病了。

  其实即使有“本事”,这个世界也是无望的。起初对这个世界、世俗社会多是正常的回避/厌离,后来开始有了病态的回避,再后来病态的回避渐多,以至差不多都是病态的回避,而忘了、不敢肯定自己当初的人生态度,不敢肯定自己正确的厌离。然而内心深处仍然知道,自己某些东西、当初的某些人生态度是对的。假如现在通过一些方法让自己情况改善了时,心里反而不是自在,而是又有了极大的担心,因为人们的某些世俗生活、价值观是不对的、没有意义的,不是你想要的,那样的做法等于否定了自己当初内心的东西,实际上仍然是在逃避自己。但是你搅不清楚(所以有些“难言之隐”,这是一部分原因),稀里糊涂,不能肯定自己,于是继续听之任之,继续病态的回避,不知怎样改善其中存在的问题;也因为没有勇气,放不开手脚,且放不面子,对这样的状况生不起惭愧改过的心,等等(这些都属于“难言之隐”),于是心里始终矛盾冲突,很多年都没有长进、不愿改进。

  你说〖改变了,大家反而不习惯,好比我现在如果变得非常活泼和大方,大家还会大吃一惊,会被“吓”了一大跳〗,以及〖通过一些方法让自己症状改善了时,心里反而不是自在,而是又有了极大的担心〗,也许因为这是一种刚强的心态,强行的表面的改变,不是你真正想要的,也不是你适合的。但说不定还有上述方面原因,因为无论怎样,你都会感到某种低落、失落、烦闷,于是用自己折磨的症状的痛苦来代替面对这个世界时无望的痛苦,或者通过自己的病态来宣告社会的病态,表达对社会、对自己、对生活的失望和怨恨,等等。如果是一名具有宗教情感的人,这种痛苦心情也许会引生出皈依的心情。

  就我本人的情况来说,我觉得正是因为有一点厌离心,或说无所谓的心态,所以不太在意什么“本事”,可以放下一些“形象”;有一点明确的探究未知的心,把未知只视为未知,不因未知而变畏惧;有一点求道的追求,或说是内心深处明确的肯定自我的认识,知道自己是对的,信心坚定,所以不太过在意别人的看法。正因为如此,才没有在社恐上陷得太深。

  这是我的想法。是否存在这种情况,需要各人自己省察。

  拉杂地说了一些,并不太清楚,算不上建议,只是随便聊聊。

诸行无常 发表于 11-4-18 09:19:41

本帖最后由 诸行无常 于 13-12-13 09:35 编辑

【几点感想】

●“事实唯真”的一点思考

  (见13楼)

●为什么我对一般的咨询没感觉

  (见25楼)

●就事论事,就病论病?

  按照我的一种对神经症本质的理解,这种理解不是把眼光局限于患者本身的原因,而是试图以一种开阔的、全局的视角,把社会因素都考虑进去,把所谓正常人都考虑进去,把事情的整体放到一个“统一场”中理解,这样那个所谓神经症便融化、稀释、消解了。——如果要说“接纳”,接纳的感觉也便是这样:开始是一种坚固的感觉,然后是融化、稀释以至消解的感觉。

  如果只是就事论事,就病论病,把眼光局限于患者本身的原因(如胆小、怕事、好面子之类),也许不能算错,但是片面的。它容易产生的问题:

  一是不能概括所有情况,或者没有“根”。当我们说是因为胆小、怕事、好面子等的时候,我们到底在说什么呢?是什么原因造成这样看上去胆小、怕事、好面子的表现?单凭这样的说法是没有根的。这是我十几二十年前看心理书的感觉,现在往往也还是这样的感觉。追究下去,会发现那种看上去的表现,和某种普遍的生存焦虑有关,和某种终极归宿性的问题有关,因为在某些根本性的问题上迷失了,所以心理状态缺乏自信,生活状态普遍焦虑。(也许还与一种宿世习气不相应的说法有关。)也许其他很多人感觉不到这种根本性方面的问题,未必真的就没有。在我而言是显然的,具体请看我写的《“事实唯真”的一点思考》、《为什么我对一般的咨询没感觉》。

  二是古板说教,不具体化。这方面自命信佛的人更容易犯。胆小、怕事、好面子之类的毛病不是不能清除,但神经症不是要等清除了才能康复。话说那些健康人是不是就没有那些毛病了,是不是就比患者要好了?未必。他们有他们的心理支撑系统,有他们的心理运转模式,即使有问题,也可以正常运转。一个劲提一些概念化的词语,借用一位病友的话说:“的确太过狭窄和粗糙说教了。”

  当我们单提胆小、怕事、好面子,或自私自利、自我中心之类的标签的时候,恰恰是把那个神经症单独剔出来,没有了因缘的考察,失去了背景参照,作为一种另类,好像成了一个单独的坚固的有实质的东西,与稀释、融化、消解的方向正好相反。

  比如对于“胆小”这个东西,引我自己的一段话:

  〖讨论胆小是什么原因造成的,不是无聊,是很有意义的。
  精神分析是心理学的一大流派,据说精神分析不是对所有人都适用,但精神分析适用于那些适合通过精神分析来解决问题的人,这个是学界公认的。但不适于精神分析的人不能因此就说精神分析对别人也没用。
  有人说精神分析是缘起观的一种形式,这个说法有道理。我还想,为什么有人精神分析会没用,可能部分原因是没把精神分析和缘起观配合起来,或者说精神分析并没有到位吧。分析的是那个“感受”,可你在分析原因时,没能发现那个“感受”是缘起的,这样是分析是分析,感受是感受,当然没用。好比不净观,据说有人观不净是不净,观美女还是可爱,可能因为不了解,观不净时没把那种觉得可爱悦意的感受转过来。由于我没修习过,这是我的猜想。另外,也和习气深重,见识、能力短缺有关,对于社恐尤其如此。
  我体会,所谓“胆小”不是一个有实质的东西,是种种因缘聚合演化生出的现象,比如按照一种三个自我理论框架,因为真实我与理想我的冲突,真实我无法达到理想我的模式,理想我对真实我的打压,造成害羞内向胆小的性格等等。如果问所谓理想我真实我现实我是什么,那么便要从家庭环境、学校教育、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因缘加以阐述。而且我的经验,很多时候“胆小”只是别人说的,是别人用他的价值观加给你的一个观念,因为所有人都这么说,这种东西灌输久了,与你的想法不同,就造成一种冲突,你也有些以为自己真的胆小,或者你也便不得不装作胆小以应对外界以避免冲突。但其实冲突还在只是被隐藏起来了,是与不是,需得问问真实的自己。
  现在通过找出原因(实际不只精神分析),你可以厘清自己头脑中混乱的思绪,明白自己所处的位置,就有一种心安感,从哪来的,要到哪去,包括“胆小”这一方面的困扰在你的心灵和人生中所处的位置,这个“胆小”便得以接纳,大而化之,消失于无形了。
  为什么会装着胆大?如果不了解自己,只是厌恶胆小,因而刻意改变自己的性格,仍然是以理想我打压真实我,是一种教条式的自我教育,时间久了,可能对自己的“装”更加产生厌恶,然后退回去了。但装并不是不对,心理影响行为,行为也影响心理,如果他通过分析明了“胆小”产生的原因,不去刻板模仿别人,而是了解真实我的感受,善于和真实我沟通,该装的时候装一装,不想装的时候就不要装,通过行为的熏习和内心的对话,慢慢就会改变自己。〗

  这个是重点:〖现在通过找出原因(实际不只精神分析),你可以厘清自己头脑中混乱的思绪,明白自己所处的位置,就有一种心安感,从哪来的,要到哪去,包括“胆小”这一方面的困扰在你的心灵和人生中所处的位置,这个“胆小”便得以接纳,大而化之,消失于无形了。〗是通过分析找出原因,从因缘来看问题,从而大而化之,那个“胆小”的坚固感觉得以融化、稀释、消解。而不是单独剔出来,没有了因缘的考察,失去了背景参照,作为一种另类,好像成了一个单独的坚固的有实质的东西,然后在那“忏悔”、“忏悔”,那是无用的,与稀释、融化、消解的方向正好相反。

  稀释的终极大概是这样的:
  佛教里的传记:观万法皆谎言,说谎者获大成就。有好说谎者想修持佛法,要改掉说谎的恶习,上师告诉他如下的教授:“我们所知道的现象诸法从本始以来就是谎言非真。你所见到、听到的一切外境,由于六尘和六根所感觉知道的一切都是谎言非真。你观修一切都是谎言。……”于是他依照大师所教,将所知内外境观修成谎言。在七年中禅修,他了悟了万象诸法都是非真实显现,了悟了诸法都是谎言,生起了清净见,舍离贪爱执著。上师再次来临告诉他:“了悟万法是谎言非真仍未能证悟,要能观修无生无灭,诸法都是自心本性即空性。”他也证悟了上师所教授的,使妄念进入道上,得到了证悟。传记见于《八十四大成就者传·咕噜达卡那巴传》。类似的还有:赌徒输光观空性,即身证悟大手印。见于《八十四大成就者传·咕噜当底巴传》。
  中国古书里记载的故事:某人找师父教他幻术,师父告诉他:这个世界本来就是虚幻的,何劳作幻?(记不清了,大致是这个意思)于是这个人回去思维这句话三个月,三个月后明白了幻术的奥秘,能让天上飞的在地上走,能让地上走的在天上飞。
  我也来个故事:某人患神经症,去找治疗师诊治。治疗师告诉他,这个世界原本就是神经症的,你没有什么特别的。于是他便豁然痊愈了。

  如果有人以为这样的因缘考察,是把原因和责任推卸给外界,是一种契合贪心的思维模式,对此我想,事情本来就是如此,是一个整体,既考察“我”,也考察整个社会。既然众生与我同体,却又把“我”单独剔出来,单单看“我”的问题,把众生排除在外,是片面的、错误的。看起来似乎老实、厚道、崇高,实则很不地道(在行),或许正是一种契合嗔心慢心的思维模式。

  三是会助长某些“年轻”和垃圾的玩意。很多人,正因为不懂,把神经症单独剔出来,以为自己可以排除在外,可以随意曲解、嘲笑、“发心”,却不知正是他本人神经症的反映。

  想起有人说到,有些病友认识错误,把人划分成这个那个,把自己划分成意志不坚定、性格软弱的人,这是有些苟屁书籍惹的祸,这正是那些不负责任的书籍的阴险所在,他们在帮你走向灭亡,因为他们在助长你去划分,却不教你如何去接受自己,如果你仍然认为这个那个是对的,那么强迫症还要走很长一段时间。
  对此我的想法是,分别是为了分辨,不是为了分别而分别。分辨是个手段,让人面对现实,看清事实,从而更好地了解自己、接受自己、改进自己。如果事实都看不清,不肯面对现实,才会神经质地念叨,不可能真的改变什么。分辨的出发点、趋向、归宿,都是慈悲与包容。若非如此,为了分别而分别,则为无知、阴险、有病,一名合格的咨询师应该不会这样。后一种情况在有些外行小儿混混之辈当中很常见,从心理角度看,恰是他本人有病的反映,他们需要通过这种途径给自己找一点存在感。可其实同样的,分别也没什么分别。

  患者需要怎样发心、观修?是把问题放到一个业网当中去看,所有人都在这个业网里,彼此制造神经症,彼此冲突,身不由己。如果有人看到我写的某些东西只是觉得爽快,或者认为我是因为在意和反感某些东西才有这样的观点,而不知道其中透露出的对神经症的理解和化解方法,而体会到悲悯和出离的心情,说明他不懂得神经症,他脑子里也只有在意不在意、反感不反感这类东西,按照我对神经症的理解,其本身尚在神经症之中。不知道怎样很好地对待别人、对待他自己,不能理解到这个社会的某种弊病、某种本质,当然也不会明白我的想法。

●最缺少什么(最需要什么)

  许多人认为患者要改掉自我中心的毛病,多关心别人,这样就会好。一般人们以及患者都会这么认为。我觉得,如果这是指患者要多关注他人与工作,是对的;认为强迫症这样就会好,则不大对。

  引我自己的话:〖心理学家的观点,讲道理的人容易受人影响,这是共情的能力,这样的人社会感很少受到歪曲,相反那些渴望高人一等、支配他人的人(也就是自卑的、心里恐惧空虚的人)很难受到影响。这个情况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强迫症患者很多是讲道理的,懂得体会他人的感受,照说不应该不自信,更容易发展出慈心悲心、与人为善的心,然而导致强迫症却是混杂了一种根深蒂固的恐慌和不自信。心理学的一种观点,比如因为童年或更早期爱的缺失而导致的。我的一种理解,因为以前(不止童年,也许前世)有错不肯面对、不愿承认,所以现在没有错也不敢面对(自卑自贱)、不能确认。我认为这个理解对很大一部分人、在很多时候是适用的,不过也不能生搬硬套,只有自己检点才最清楚。〗
  〖做好人行好事自然是应当的,但想以简单的与人为乐、为别人着想之类来对治心理问题,差不多只是一种很天真的、完全不懂、无可奈何又自作聪明的提法。在我看来它和有的不信佛的人对信佛人的“世间是苦”的观点所做的一种“咨询”,说什么世界是美好的你不要发神经之类的状况差不多,有的时候不是没道理,但这种建议论调基本上是很天真的、是错误的。〗

  谁都有自私。如果沉溺于自己的感受而忽略了旁人的感受,没有尽到应尽的责任,则是自私的。但,如同对于一个失去手脚的人,要他和常人一样从事日常工作,是不当的,同样对于一个没有正常思维感知的人,要他和常人一样从事日常工作,很多时候也是不当的。没关心到别人,没有尽到应尽的责任,更多是强迫导致的结果,而不是强迫形成的原因。
  若是把注意力内向,关注在自身感受上,担心自己表现不好,也当成自私的表现,并不太贴切。
  说自私,不如说自卑,缺少自信、自爱。

  又有认为心理承受能力差,的确如此,在其所担忧计较的事情上这么说没错,而某些时候或某种层面上,则是因为敏感、压力大,未必就比普通人差。

  经常看到有人会有些想当然的观念,如果一定要加到别人身上(乃至借人多势众的暴力打压),恰表明他自己很自私、心胸狭窄、自以为是;唯其如此,故而不会自我检点,内心感不到矛盾,又有大批同样盲目的群体支持,有心理后盾,于是以为他自己心理承受能力“强”。

  举个例子,比如众多自以为学佛发心的人,在那发泄无知,别人不同意就咬定别人心理承受能力差,听不得批评,如此种种的垃圾。并且此种发泄含有一种显摆和炫耀,认为他自己能够“接受”他自己的这种发泄的无知小痞式的处事“风格”,试图以此来证明他的心理承受能力强,值得别人向他学习。他需要通过这种方式对自己说:“我就是这副鸟样!你能把我怎么样!……”可笑亦可悲。其实,光是这样高慢、轻浮、霸道、显摆、宣泄、不知检点的态度,就已经表明他们心理承受能力差,才需要这样来排解心理问题。
  倘若他们真的如他们自己所认为的那样内心强大,如他们所标榜的那样要自我批评,心里果真是公正平和的、发心为人的,那么应该很容易接受我的批评,因为我指出的问题很明显。如果他们自认为他们承受力强,可以接受他们对别人的高慢、轻浮、霸道、幼稚的显摆、无知的发泄是可以成立为“发心”、当作一种“玩笑”的,那么我对他们的批评应该更好接受,因为我这里的那种成份和他们的集体行为相比完全是小巫见大巫。
  然而事实是,当我指出他们的错误认识、错误行径,没有人显出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强在何处:没有人能够正视自己的缺点和不足,没有人放得下面子、放得下他的“小自尊”,有勇气承认自己的无知与幼稚(且不说愚痴和下作了),没有显出一丁点的虚心学习与反省,相反继续以无视自身问题、继续无知妄臆、霸道(/心虚)地攻击、强加给别人的方式来掩饰和维护自己。
  这是本人亲身验证的实例。

  自私、心胸狭窄、心理承受能力差、自以为是,和强迫症没有必然联系。自私、心胸狭窄、心理承受能力差、自以为是的人,可能日子过得好好的。强迫症的人,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自私、心胸狭窄、心理承受力差,但可能比很多没强迫症的人品德好得多、坚强得多。

  “神入”、关心他人,这个东西,不是必然的药方。比如演员,很能神入,很能体会不同的感情,但演员照样会有抑郁症、强迫症,照样带着抑郁症、强迫症演戏,演完了仍然回到他的抑郁强迫之中。比如木讷的人,也许有时候很替别人着想,但心思不灵活,不大能体会别人的感情,但他也许一生平淡过日子。比如狭隘与刚愎自负的人,是以自我为中心的,不会跳出自己的圈子,从别人的角度考虑问题;比如痴呆的人、麻木的人,不能体会别人的感受;比如自私自利的人,不知道为别人着想;最显见的是一些自命学佛发心的人自己,一开口就是毛病,完全显出他内心的无知、幼稚、傲慢与自我中心,和他所对着“发心”的强迫者一样糟糕,或者更糟;还有些连基本的人格、起码的道德素质都不具备,也不少见,他们也不会就造成“神经症”之类(当然如果不狭隘定义“神经症”,从本质考察,这种情况完全就是神经症),可能还过得貌似很惬意。这种现实例子随处可见。而且正如有人说的,了解他人是怎么想的并合理交流和为他们着想根本不是一回事。又而且,就算能体会他人的心情、能为别人着想,但得不到“回应”,那么仍然是心理问题。

  又有说缺少胆量,认为强迫症就是胆小造成的。“胆量”问题病友们有讨论过的,我看到其他地方也有几位病友说到这个问题,举自身情况来说明,认为是没什么关系的两回事。我认为用“胆大”来对治强迫社恐之类,比用“大公无私为别人着想”之类来对治要靠谱得多,但还不如“无所谓”、“不在乎”的提法适用性更广,并且光提一个“胆大”在实际操作上是没什么用的。

  举个例子,比如贝克汉姆、成龙也有过强迫症,他是否胆小懦弱的?强迫症患者里事业有成的有不少(或者反过来事业有成者里有强迫症的有不少),事业大成的也不乏其人,还有精神疾病、精神障碍者,其中有的为人类做出了突出贡献,自然可以称优秀,起码比那些喜欢瞎喊的网人优秀得相差天远,不会因为精神疾病而抹杀其它方面。其实强迫症是由某种不安全感、某种担心、某种怕、某种冲突、某种焦虑导致的,在那件让他感到担心和怕的事情上,可以说患者太在意、太粘着、放不下、“胆小”了,但不是就此说明这个人就是胆小懦弱的。
  举贴近的例子,比如在一篇“他心通·大肥猪”的文章里,那个给上师按摩的人,对自己升起了某个念头感到惊慌,要说这是“怕”、“胆小”也行,但不确切,实际上是这个人对佛教(也可以说是对自己)的认识有问题,对这个问题需要纠正错误认知(严重的话可能需要这样处理,不严重的话可能按照森田的不理它做自己该做的就行了),却不是对他说要胆大就能有用的。而若由此判断这个人就胆小懦弱的,更无根据。这种例子在强迫症患者里很多。
  再比如本文“神经症致病的精神因素”一节里的那个年轻人的神经症的例子,荣格已经指出那个年轻人的问题,稍微想想就知道了,跟“胆子”毫无关系。但我估计,“学佛人”可能只会看到其中的道德问题(这方面心理学家、咨询师、不信佛的病友们并不是没有强调过,不是只有信佛人才知道讲道德的;但的确很多患者咨询师会忽略掉而扯出一堆偏颇的歪论,所以这方面着重指出是对的),却不会想到自己原来所想的什么胆大胆小是错误的。
  (补充一点:那个年轻人需要做的是惭愧反省忏悔改过,不是什么胆大。一定要说的话,相比胆量的提法,无所谓、不在乎的提法更有普适性。而应该无所谓的,不是对他的道德问题无所谓、不在乎,而是对他的神经症状、对他神经症状的表面所担扰的东西无所谓、不在乎,从而冷静客观地看待内心的焦虑,正视他自己的问题,从而真诚反省忏悔改过。可以说,正因为那个年轻人还有点惭耻心,不能在他的道德错误上无所谓、不在乎,才会导致神经症,并且还有点真诚探求事情真相的愿望,才会使得事情有了转机,遇见了荣格给他剖析了问题的真正原因;而如果他真的在他的道德错误上无所谓、不在乎,虽然也许眼下不会患神经症,未来果报却更糟。参见“三、强迫症/神经症的成因”一节中《饿鬼报应经》那段解释。)

  有的小孩,拼命喊什么强迫症就是“怕”、就是“胆小”。曾有咨询师针对这类小孩见解说过:“每个人的内心资源不同,每个人的人生理解不同,另外也不像某些人所说的单单一个怕字那么简单。”强迫症的成因比较复杂,我再打个比方:一般说来,爱情以性为基础,但人们爱情的需要远不是性那么简单,而且没有性的爱情未必不成立;强迫症总以不安全感为基础,但远不是怕那么简单,而且有些强迫并不是因为人们通常理解的那种“怕”而引起。

  其实强迫者是怎样的性格,行家已经总结过了,不需要谁来瞎喊。但是从我自身走过的经历知道,如果我这里不说,某些“行家”尤其是自以为学佛的人,是不会稍微想一想的。单一的提法和大喊的姿态,也许对某些人有某些方面的意义,但不会适合所有人,并且本身就是神经质的——这叫越无知越“胆大”,越是小孩越要显示自己大。

  对于强迫症患者的特点,刚开始我认为他们之间有很多相同之处,与无强迫者区分是比较明显的,后来则觉得界线有些模糊。说好的的确好,说差的则是非不分、善恶颠倒、人品低劣、素质低下、毫无自知,与一般人并无不同。一名强迫者如果他不说,通常在人群中也认不出来(除非有明显的外在动作,或者还混有其它神经症状)。个体之间无论是性情、道德、智识、事业上,都可能有大的差异,似乎无强迫者的任何模式都可以在强迫者中找到对应。现在我觉得能肯定的是,强迫症患者至少某一方面的不安全感/不踏实感比一般人强烈,至少某一方面的自卑/自大/自恋感比一般人强烈,至少某一方面的完美主义/理想主义情结比一般人强烈,这几点是普遍的,其它没有一定。这个某一方面,可以是某种具体的事情,也可以是一种普遍的生存焦虑,也可以是一种形而上的终极归宿性的问题,当然更可能是各个方面都有一点。

  单一的提法也许会有某种的道理,也许对部分人是有效的,但不能片面地绝对化。如果对部分人能解决问题,那对这些人也够了,可以到此为止了。如果解决不了,则对别人是无用的,除了能满足一下他的自我以外。如果强行用一个提法去套用别人的情况,那么当考察的情况越多时,只要考察者没有“年轻”过头,就会发现这种强行提法的含义产生了更多外延。这样继续下去,仍然需要从家庭环境、学校教育、社会文化乃至前生后世等多方面去考察,考察的结论仍然是诸多心理学家和咨询师们早已提出的有系统的观点,并且在你在那陶醉自恋显摆发泄的时候,他们的方法正在帮助且已经解决了众多人们的心理问题。然后才会了解到,以前你硬性要求某种单一提法,这类理解也许会有某种的道理,但显然是片面的,然后才能真正理解到诸多心理学家和咨询师们的观点。

  我认为强迫症患者,最缺少/最需要的是安全感、踏实感。因为缺少别人的爱(这是一部分原因),因而缺少对自己的爱(自卑,不自信),也很难真正去爱别人。我们说发心,生起忏悔心,生起厌离心,生起慈悲心,在这个忏悔心、厌离心、慈悲心的背后,是一种内心肯定的倾向。只有当你能肯定你的忏悔、厌离、慈悲心的生起是恰当的,你的忏悔、厌离、慈悲的发心才是有意义的。所以仍然是以安稳感、自我肯定为基础和导向的。

  目前我的看法是,这其中根本的在于某种信心(安稳感,内心肯定的倾向)的成立,哪怕“信心”是建立在颠倒妄想执着、昏沉麻木无知之上,也有暂时(一辈子也是暂时)的效应。其它药方对患者未必不重要,但不那么根本。

●何为顺其自然、接纳的心态

  真正的心态是这样的:

  接纳心态之一:老实
  先做个老实厚道人,放下那些杂乱浮躁的心思,以惭愧感恩的心,做好身边的本份事。什么样的人可以算是单纯朴实、老实厚道的人?也许像有佛友说的,感到烦恼痛苦,或者慌乱自卑,或者焦虑恐惧,或者兴奋荣耀,对这些虚妄境界都不执着,始终去做好每一件该做的事情,内心不贪执也不厌恶,不急躁也不压抑。无论是外界的苦难也好欺诈也好,还是内心的软弱也好自欺也好,我们都只能以最单纯的、最朴实的一面去面对。这个老实厚道的人生态度,就是一种“平等舍”,同时也包含了慈、悲、喜的含义。始终怀着这样慈悲的、平等的、包容的心态,为他人着想,自己的烦恼都不算什么,才会有祥和的心情,而不会被烦恼习气所转。
  神经症患者很多时候会把软弱当成了老实,自欺当成了厚道。果真是老实善良心性淳厚正直无私的人,就不会自欺,而会正视自己的心态,并且知道了自己的不足,必定勇于改正,所以他们心里就很安祥,日子过得坦然;而旁人眼里的评价都成了白开水一样没有味道,不再成为你的障碍。

  接纳心态之二:恭敬
  对于强迫症、对于所有的焦虑不安,也都可以是礼敬的态度。比如是对业与因果的演绎,体会到其中的庄严与清明,由此而生恭敬心;是因为病苦,使我们得以偿还过去的业债,清除往昔的罪垢,由此而生恭敬心;是因为病苦,使我们了解自己、了解人性,由此而生恭敬心;是因为病苦,使我们生起悲悯,由此而生恭敬心。以这样谦躬的心态对待所有事物,包括强迫症,对于强迫症的忍耐、转化、康复是有正面力量的。

  其它如思维业果、忏悔业障、悲悯之情,都可以类推。

  我在生活中有时听到别人当面给我的评价:老实、本分的人。不去想则没什么感觉,但若稍微留意下老实、本分的内涵:很朴素,很实在,安安稳稳,没有多余的东西。这样去想,自有生以来的种种情景、演变的过程、成长的道路,在你心中展现开来,像是花园中的石头小径一般,清清楚楚,没有疑问。心里会涌起祥和的喜悦,也会为自己真正感到羞愧,真正想要改变。你知道你眼下遇到的问题其实是不难解决的。

  为什么缺乏安全感,因为在成长过程中产生了太多攀缘计较,有太多的贪婪、恐惧、疑虑、狭隘、好面子等问题,这些心的问题需要通过正确的发心来对治。一般说要顺其自然,与不安同在,接纳不安全感。在我看来,这个接纳是指面对现实,正视自己内心世界的意思,是一种直心、不谄曲的心,属于发心的一种;与不安同在,是一种忍耐、忍辱,也是发心的一种。
  所谓不管能不能接纳你都接纳,或者不管顺不顺你都顺,或者习惯不安反而安等等,安的是那个“对不安的不安”,即因不安而更起的焦虑,而第一个“不安”仍在;如果针对第一个“不安”也是这种态度来对待,会好一部分(因为发心对了一部分),但仍有问题,仍然是不安。实际上第二个不安和第一个不安本质一样,只是程度或角度不同。要从根本上着手,不仅第二个“不安”,连同第一个“不安”都可以清除。当然不是针对“不安”本身强行排除(强行排除正是由于不安的心理),而是破解产生不安背后的原因。
  正视了之后,忍耐了之后,对于那些贪婪、恐惧、疑虑、狭隘、好面子等问题,仍然需要通过正确的发心,如平等心、恭敬心、勇猛心、忏悔心、慈悲心等等来对治。依佛法修行,净化心识,所有不安都会瓦解,终致究竟安乐。

  我本人对“接纳”、“顺其自然”这类提法不感兴趣,刚开始看到别人老讲接纳什么的,觉得奇怪,后来知道了怎么回事。但在我的考察和语境里,那种东西不重要,我提到这个词基本上只是为了比较。以上所说的是对很多人提这类说法时候的一个不满的地方,因为常看到只就顺其自然来谈顺其自然,只就接纳来谈接纳,或者说些看着念头来去之类,那是不够的,而且觉得有点废话。因为念头本来就是起起灭灭、来来去去,抓不住的,不用你看它自然就过去了,光就念头来去空谈,在我感觉就是废话。执着于某个念头是由于在其它方面出了问题,得从老实、恭敬、忏悔等方面对治。如果忽视老实、恭敬、忏悔等基本的做人心态,乃至认为它们会导致强迫,那么恐怕找不到入手的地方。而如果具备了这些品质,则已不需要大谈什么“接纳”、“顺其自然”,提一提可能会有好处,不提也不会成为障碍。

  ●关于某些常见的颠倒错谬的观念

  本人对心理学是外行,对佛法是初学,但要说某些学心理的人的某些观点,以及道德、空性的东西,我可以说很多人道德之类观点纯粹是颠倒,所谓出世、入世的观点并无多少意义,什么空啊悟啊之类见解完全是不入流、不着调的。对于一般人这是他们自己的想法、探索,不需要反对什么。扯上佛道的东西,心里大概感觉就划圆了,整合了,探到底/顶了,让人有找到立根之处的感觉,对自己所走的道路有信心,从而对自己多一份信心,对心理治疗是有意义的。但与真正的解脱之道不相干。

  怎样才正确?就神经症的成因来说,总括而言,善因结善果,恶因结恶果,美好的、正确的、符合道德的思想行为不是导致神经症的因。在“强迫症/神经症的成因”一节说明了我的看法。

  就咨询的方式来说,现在我感觉,任何试图显出某种态势、某种气场的企图,他自身都已迷失了。对于一些咨询师,也不是都不好,但不了解佛教,根本不具备这方面的感情和素质。对于一些学佛人,也不是都不好,但甚至佛教和心理学都不了解,却益发自以为是,我更没兴致,何况有些本身就是病态的。可取的做法,在“亲近善知识”一节已有说明。

  就空性的见解来说,我不知道正确的怎样,要是知道一点大概肯定不会还在这里了。但是像人们的某些“空”见,什么都不是。正确的道路:是否深信因果,是否厌惧轮回?有否皈依、持戒、忏悔等等?这都没有还讲什么空。高调唱起来很响亮,我也唱了,来个三要道什么的,会有意义,我也是不入流的。(不同之处在于,我说的毕竟还是趋向正法的,不会搞偏了。)世人的认识都这样,世人在搞的也只是轮回及恶趣。但是,哪怕他们宣扬的是适度SY正常、“人性”自由之类的歪理邪说,把“过日子”当作他的皈依处,或是“像动物一样生活”的无厘头见解,都不是最重要的,因为在心理治疗而言,重要的是神经症恢复正常。然而旁观者心里应该清楚,应该指明这一点,其中有些东西根本是错误的。

  可能有人看到我多次态度鲜明地认为这种观念不对,想问清楚点。我想,这是个明显的问题,却较少人指出,所以应当有人指出。但我觉得已经把我的想法说明白了。对于此种与神经症无甚关系的问题,如果病友想要交流探讨,可以去专门的佛教论坛谈谈你的想法,佛友们会回复和给出建议的,比我一个人好多了。

  另外刚来心网时,经常看到病友们认为患者高智商、完美主义、坚强有毅力等等的说法,给我感觉完全说反了,很笨,莫名其妙。因为在我心里,想的是,患者一身都是毛病,现在出了问题,需要的是找出症结,纠正毛病,怎么反而说(包括咨询师也说)患者“追求完美”、“高智商”之类的。那个时候我的想法基本只是自我批判。

  后来慢慢知道一点了,发现强迫患者的确具有一些比普通人强的优点,同意其中部分观点,但对有些“追求完美”、“高智商”的想法仍然不以为然,我觉得我本人并不具备这种特点,可能在某些方面会比多数人要好一点,但不足以专门作为一种长处提出来。虽然如此,倘若其中含有的心态或说期待是良善的、阳光向上的,却也无害。

  我的想法和感受基本是在附录的“●你们……”一节里所说的观点。强迫者是个普通人,没什么特别的,需要认清自己,优点值得肯定,毛病更需要改进。

诸行无常 发表于 11-4-18 09:39:22

这几年是病友的东西给了我提示,给了我提高,本人非常感谢。不过好像真正关注我的文章的、完全了解整个事情原由支持我的人以及真正认真想要学习尝试的人非常少。

我估计想法不合或看不懂、不愿看的都在旁观或离开了,剩下肯定是素质好的(当然不是说其它人都不好)。想想看,这么长的文章,能耐心看完,还能结合我的方法去对照自己的情况,还能从我的思路中提出问题来,可以想见是怎样的人,不仅思想感情上有很多共同点,而且必定是耐心、细心、虚心、善于体会别人的心、能够独立思考的人。其中有的已有些佛学基础,其实没什么问题可提,有问题往往也是偏向佛学的问题而不是偏向心理的问题,我不能凭自己准确回复,大致上只要给个链接,建议去看哪方面资料,然后他自己去看就行了。

但这带来一个问题,如果只有很少人愿意听、能接受、有同感,那么我花的功夫是否意义要减少了?我想,我说出自己心中所想,其中有些问题很明显,无人指出,所以应当有人指出。不了解事情始末的人不用多想,局外人不用掺和,掺和的人都比较“年轻”,实际在我看来基本上都是驴唇不对马嘴的。都需要学习和反省。我知道是不可能有结果的。

诸行无常 发表于 11-4-18 09:40:07

本帖最后由 六道解脱 于 11-4-27 18:17 编辑

原来一直想有系统地把我的经验和观点及可能遇到的问题整理出来,但感到自己无力做好,且已无心为之。如果有很多人问,或者有若干人很会提问,我可以受提问的启发和催促,把自己的回复加以整理,把其中的头绪一丝丝清理出来,这样对我本人也是提高。但是要我望空而发,找不到切入点,很难。不过重要点、转心思维的方式、需要学习了解的内容,在语句间已经透露出来了,用来起步上路足够了,有心人细读便知,剩下的可以自己照这个路子摸索了。
  
对于病友们来说,其实有用的东西不缺,不需要等到哪个人来帮你,只要不局限于某个人或某一类观点,不要局限于一点去看问题,多多练习,多多体会,会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

如是 发表于 11-4-18 12:13:05

{QQ83}
深入浅出,写得好!
播下了种子总会发芽的!

诸行无常 发表于 11-4-27 18:29:12

末学检点这几年的过失,有前后两次妄语,以及中间的许多嗔心与怨恼,并且引起了别人的嗔心与怨恼,所有一切我都忏悔,也感谢大家对我的宽容。对于人们的无知、误解和偏见,是我的业障,也是神经症患者们的业障,也是无知、误解和偏见的人们的业障,所有一切我都忏悔。这几年经历了一些事,心里明白了许多,看事情通透了许多,抉择能力精准了许多,也厌弃了很多,心理承受能力比较强了。虽然为此虚耗了很多时间,但终归不是白费,对此我感到欣慰。

qwfy5050 发表于 11-5-1 10:52:16

对强迫症的分析不够客观,把简单的问题搞复杂了。

诸行无常 发表于 11-5-1 21:50:05

不知道是指哪方面,如果是指运用现代心理学对强迫症的分析,确实不足,这个和那些心理学著作和咨询师的小结比较可以看出。如果是指一些前生后世的因果分析,或者指“‘事实唯真’的一点思考”、“就事论事,就病论病?”那几篇感想的观点,我倒觉得是我的特色所在。它们都是我的真情实感,所述感受皆为真实,遗憾的是牵涉到的问题很多,我不能把其中的头绪清晰详尽地叙述出来。

诸行无常 发表于 11-5-4 21:35:43

本帖最后由 诸行无常 于 13-12-17 10:35 编辑

[转]自《从小崔的批评说起》一文看曾奇峰
(作者:南岛心理咨询研究所 向程)

  无意中翻开心理月刊2007年7月号《颠覆》专栏,看到这篇由知名心理治疗家曾奇峰先生一气呵成的短文——《从小崔的批评说起》,颇有感触。如果文中所记录的崔永元评说“中国的心理医生水平不怎么样”一事果真属实的话,我只能遗憾的说,老崔的这次“实话实说”真的说中了!似乎,与其说心理医生们的“水平不怎么样”,倒不如说“心态更有问题”。不过,我并不代表什么地方的心理学界,而仅仅代表我自己。

  曾奇峰用于为中德心理学界辩护(实际是对崔永元的反击)的理由列举了两条:一是说他自我攻击;二是说他边界不清。这两条理由似乎都不能成立。自我攻击、自我惩罚,何以转变成攻击他人,而且是攻击所谓的中国心理学界?抑郁原本是指向自我的愤怒和自我惩罚,何以变成了他对“心理医生们”的贬损和打压?抑郁症患者怎么会是“刀刀见血,有别人宰就宰别人,没别人宰就宰自己”,莫非有人曾经诊断过崔永元是“躁狂——抑郁”或“攻击性”精神病患者不成?

  看来还不仅仅限于“抑郁”与“攻击”,最严重的,也是曾奇峰花费字数最多的,是讨论崔永元的自体障碍——说崔永元是缺乏自我边界的人。如果这样的说法成立,心理医生们一定可以再为崔永元先生给出进一步的诊断:一个处在共生期(不知边界)的自恋型人格障碍患者;一个集“移情性神经症”、“自体障碍”和“精神问题”于一身的著名的“病人”!如果不是崔永元,做这样诊断的心理医生可能早就会被“患者”当场咬掉耳朵了!

  真正的问题在曾奇峰本人!

  既然文中第一句就说“崔永元被邀请参加了中德心理治疗大会”,身份和边界就已经确立。崔永元的身份不是一个患者,也不是一个走进会场看热闹或诉求帮助的来访者,心理大会会场不是治疗室,大会的心理专家不是(处于治疗问诊状态的)心理医生。崔永元既然是“应邀”而来,说他来见见“心理专家粉丝团”倒还勉强过得去。

  在心理治疗中,由于情感卷入和移情反应,医患之间的边界往往是模糊的,但心理学的学术大会,边界却非常清楚:这里既没有真正的医生,也没有真正的患者!不幸的是,那些或许缺乏成就感的心理医生们忘记了“设置”,忘记了最起码的边界,并轻易的突破的这个清晰的边界,向崔先生问到了在这个场合不宜涉及的“个人隐私”——类似于文明一点的“狗仔队”。于是,中德心理学界的“创伤事件”就这样发生了。

  从本质上说,崔永元“实话实说”中国的心理医生水平不怎么样,或许仅仅是传达一种个人的感受,或许是防卫反应,或许表达了某种失望。不想,却被人投射为“攻击”。不过,面对这样的“攻击”,心理专家们也有进行“被动攻击”的武器,那就是说你是“病人”、是“患者”,并就你的症状做出“自圆其说”的分析。通观曾奇峰全文,真正的攻击者是谁呢?文中情形,好比别人一不小心踩到了你的脚,你却跳将起来骂人。这不是心理咨询业界应有的风度!

  精神分析贯以“理性的学问”著称于世。分析家存在的理由之一,是因为理性让人思考和自察。不过,即使是像曾奇峰这样的经验丰富的大家,如果受“个人情结”的支配而处在情绪压抑状态时,也会说出极不专业的话语,做出最简单粗暴的评论,直至——,表现出对患者最“无可奈何”的贬损和最“愚蠢”的反击。

@@@@@@@@@@@@@@@@@@@@@@@@@@@@@@@@@@@@@@@@@@@@@@@@@@
曾奇峰原文《惩罚、自我边界与抑郁》

  最近,著名的电视节目主持人崔永元被邀请参加了一个国际性的心理治疗大会。他也曾以公开宣布自己患抑郁症而闻名于心理治疗届的圈内圈外。在一个晚间演讲上,中外心理治疗师以递条子的方式向他提问。在回答了若干问题之后,他对心理治疗师提出了批评,“实话实说”地说中国的心理医生水平不怎么样,中国人千万不要生心理疾病,要不然被不合格的心理医生治疗是一件很倒霉的事情。

  我早就知道崔永元患抑郁症。从专业上来说,抑郁症至少有两个特点:一是自我攻击。这样的患者内心有一个严厉的惩罚者,会对自己的些微不好实施严厉的惩罚。这一点比较好理解,总是批评自己的人情绪当然不会好。二是自己和别人的边界不清楚,也就是说,他无法分辨什么是自己的,什么是别人的。举个例子来说,边界最不清楚的是恋爱中的人。两人在心理上和身体上都融为一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所以恋爱经常是一件抑郁的事,恋爱的诗歌和歌曲经常是抑郁的,就是这种理论的明证。

  我因为很少看电视,所以对崔永元不熟悉,也就不知道他自我攻击以及边界不清的证据。但我听说那天晚间演讲的过程之后,我相信我找到证据了。

  首先说自我攻击。崔永元的自我攻击表现在攻击在场的心理医生上。对一个内心没有严厉惩罚者的人来说,别人再怎么水平差,都不会激发他的惩罚性攻击的。他的惩罚之剑永远悬挂在那里,有别人宰就宰别人,没别人宰就宰自己,反正剑是要见血的。我相信他不总是能找到别人宰,宰自己时抑郁就是不可避免的了。

  相信听了崔永元的话的在场的心理医生会有心被刺痛的感觉。你们不必觉得这是自己的心在痛,而应该认为,这是崔永元曾经经常这么心痛过,他的做法,是把他的心痛传递给了你们,以便你们更好地感受他曾经的痛苦。一个没有过强烈心痛的人,是传递不了这样的情感体验的。

  水平不高不是一定要被攻击的理由。有人面对水平不高的人,恰好会以挖掘其潜在能力为己任。这样的人带给别人自信与快乐,他自己抑郁的可能性也就极小了。

  再说边界。如果是开外科学的会议,估计外科学的冷峻的边界会给崔永远一个清晰的“命令”:这是我的地盘,你不可以跨越。但遗憾的是这是一个心理学的会议,心理学本身边界就是不清楚的,人人都可以谈一点心理学,所以这给了他一个长驱直入、混淆边界的机会,也给了我们看清楚他自我边界模糊的机会。

  在那个晚间演讲的现场,还有一个边界不清楚的地方,就是大家的身份。从崔永元的角度来说,我相信他有一点没弄清楚:他到底是来见他的“粉丝团”的呢,还是以一个病人的身份来见治疗师,或者以一个普通人的身份来见证一下心理治疗的盛会呢?从他的表现看,几种角色在交叉出现,这是一种自我角色混乱的典型表现。

  当然,在场的部分治疗师也没有摆正自己的位置,以“粉丝团”的身份提问,被偶像贬损几句,也属正常。如果对真正的“粉丝”,崔永远大约是不会这样贬损的,但问题是,他正把你们看成深不可测、身怀绝技的心理医生呢,你没有进入他为你设定的位置,双方的边界再次被弄得混乱,白白错过了一个治疗他的好机会。

  一个“愚蠢”的问题,也会混淆一个抑郁的人的边界。当这类“愚蠢”逼近时,因为他无法分辨自己和别人,所以他内心严厉的惩罚者会自然做出惩罚的反应。十分常见的情形是,当一个人严厉攻击了他人之后,往往会觉得内疚,这就更是边界不清楚的明证了。

  分析崔永远的目的,当然不是为了代表中国心理治疗界来反击他。如果我这样做,那就跟他一样,也属于内心有严厉的惩罚者并且自我的边界不清楚了。我的目的是,利用一点公开的资料,来帮助他早日从抑郁中走出来,前提当然是如果他可以看到这些文字。不管怎样,疾病不应该被指责;而且,一切患者,不管他做了什么,都应该被祝福而不是被攻击。

  回想我自己的经历,在高中的那两年,实际上就是处于严重的抑郁症状态中。这段经历,除了伤痛之外,更多的是人生的财富。所以抑郁也是可以给人带来好处的东西。

  中国的心理治疗当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如果将这项事业比喻成孩子的话,这个孩子需要的是更多的鼓励和支持。

@@@@@@@@@@@@@@@@@@@@@@@@@@@@@@@@@@@@@@@@@@@@@@@@@@
  曾奇峰,1986年毕业于同济医科大学医疗系,精神科副主任医师,首期中德高级心理治疗师连续培训项目学员,曾在德国精神卫生机构进修两年,武汉中德心理医院创始人、首任院长。

  很显然,崔永元根据亲身经历直言“中国心理治疗师水平不怎么样”,这是批评,不是攻击。而曾奇峰虽然声称“不是代表中国心理治疗界来反击他”,可字里行间却让人看到,曾奇峰因为崔永元说出了一个事实,就对崔永元及所有抑郁症患者进行贬损和打击,曾奇峰心态之扭曲已见一斑。南岛说得好,“真正有问题的是曾奇峰本人”。

  曾奇峰在中国心理学界也算大名鼎鼎,其素质尚且如此低劣,也难怪“中国心理治疗师水平不怎么样”。

  说明:曾奇峰对抑郁症的描述是错误的,从公开的资料分析,他没有治疗抑郁症的成功经验。

  曾奇峰不知所云,他既不说崔永元说得对,也不说崔永元说错了,花了很多文字对一个他并不了解(曾:我因为很少看电视,所以对崔永元不熟悉)的人进行诋毁性攻击,可能连他自己都不知道他要干什么。

  有病。

@@@@@@@@@@@@@@@@@@@@@@@@@@@@@@@@@@@@@@@@@@@@@@@@@@
对《从小崔的批评说起》的批评
作者:幻想即现实

  烦恼,若细分起来,会发现绝大多数都源自过于「认真」,而且是对不值得「认真」的人、事、物过于「认真」。对不值得「认真」的东西太「认真」是种愚蠢,而每个太「认真」事件的背后多半都包含着对理念的太「认真」。

  有名的精神分析师曾奇峰曾写过一篇有名的《从小崔的批评说起》。大意是:因为崔永元在一次心理治疗大会上批评国内治疗界水平低,曾奇峰看不贯,认为崔永元的举动是「边界不清」,认为正是“小崔”抑郁的症结所在。不少治疗师在会后向崔永元要签名,也被他痛心疾首地定义为「边界不清」。并在最后强调不是为了反击,而是助“小崔”走出来。

  首先我的看法是,崔永元并无「边界不清」。翻看其抑郁史,发现他在实话实说热播期间,曾经踌躇满志,春风得意。说是「自我实现」的状态也无不可。不过不过,在自述的“实话没法实说”之后收视走低并且出现抑郁,直至重度抑郁。我想追问此事的「边界」是什么,又是谁划定了「边界」,阉割了「边界」外的话语?崔永元如果「生活在别处」,是否也要在无形的「边界」线上承受「边界不清」的痛苦?

  「边界不清」本身就是个没有明确「边界」的概念。什么算「边界」,什么有算「边界不清」?这没有确切的答案,下判断的资格在划「边界」的人手里,如果划的“不那么大”,那「边界不清」真是难免了。

  曾奇峰此举恰恰是为崔永元划了又一个「边界」,且「边界」实在不大,假如国内治疗界水平不高的“实话”都不可以说,坑害了那么多人,难道要歌功颂德不成?你治疗师是心理不痛快了,可来访者的痛苦不幸有谁惦记?崔永元不为来访者说话为谁说话?「边界不清」?“小崔”已经丢了大名变成“小崔”,已经被「边界」给卡到抑郁,你还想要他再“小”一点吗?

  我不讳言站在崔永元一边。我真心赞许他说实话,赞许他在两会期间“放炮”的「认真」,赞许他成为为国民实话者的表率。是什么样的理论,竟给这行为贴上病态的标签?说这话的人对他的理论该有多么「认真」?以为精神分析那一些个理论那么“值钱”,竟可以强横地越界并插手价值判断?

  以我之见分析崔永元抑郁的“病理”,就是因为他太过「认真」了,把什么都太当真,对什么都太过「认真」。当然,做为处在特殊位置的公众人物,崔永元绝对有该「认真」的道理,也值得抑郁地坚持下去,虽然这会被很多另一种人认为是有病。

  至于曾奇峰,我听说他对学员、对咨客够狠。像“小崔”这样对庞然大物放炮当然是太二,太「边界不清」。想过嘴瘾的话,对手下的杂鱼放炮、对“小崔”放炮倒真是“明智之选”。在我看,「边界」正是为这种人预备的。

@@@@@@@@@@@@@@@@@@@@@@@@@@@@@@@@@@@@@@@@@@@@@@@@@@
以上均为转载。

@@@@@@@@@@@@@@@@@@@@@@@@@@@@@@@@@@@@@@@@@@@@@@@@@@
【网友】

  我记得崔永元曾经在一次采访中说过一段大括这样的话: 我曾以为自己能够改变世界,如果不行,至少可以改变身边的人,如果还不行,那我还可以改变我自己的女儿,可最后我发现居然连自己的女儿也改变不了,我陷入了绝望。

  我们很容易从他的这一段话中可以看出,明显的界限不清,这个世界不是他一个人的世界,甚至他的女儿也不是他说了算。他一直在回避一种无能感,相对的,就有了一个严厉苛刻的超我,对自己严厉,同时会把自己这种苛刻的要求带到别人身上,以曾老师的话就是把惩罚之剑指向他人。

  我想我们要体会一下曾奇峰老师写这篇文的用意所在,不一定就是目的要攻击他人。

  “ 中国的心理治疗当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如果将这项事业比喻成孩子的话,这个孩子需要的是更多的鼓励和支持。”

  想想,如果是一个像崔永元这样一个父亲,天天说孩子无能,学的东西没用,OK,谁都能想像到这个孩子将来会怎么样,估计自卑到自杀都有可能。谁没当过孩子?孩子需要的是鼓励与支持。

  我先不拿写这篇东西的人来跟曾奇峰的学识水平为人比较,但至少一点,做人要谦卑,多用善意的眼光来看待别人,就会看到别人的“善”。

@@@@@@@@@@@@@@@@@@@@@@@@@@@@@@@@@@@@@@@@@@@@@@@@@@
【我回】

  不了解当时情景,光凭曾奇峰那篇叙述,我看不出崔永元有什么不对。所以应该给双方同样的诉求时间。(不过实际只是我们在说,小崔本人不需要对此说什么。)如果曾奇峰把崔永元的批评当成是对方病态的表现也可以称作“善”,那么同样,别人把曾奇峰的批评当成是曾病态的表现也可以称作“善”。我想我们要体会一下崔永元老师的用意所在,不一定就是目的要攻击他人。当心里怀着谦卑,多用善意的眼光来看待别人,就会看到别人心里的“善”。

  >>>我记得崔永元曾经在一次采访中说过一段大括这样的话: 我曾以为自己能够改变世界,如果不行,至少可以改变身边的人,如果还不行,那我还可以改变我自己的女儿,可最后我发现居然连自己的女儿也改变不了,我陷入了绝望。

  以崔永元的程度,不可能是简单的我要改变你,我改变不了,于是我觉得很无能,于是我抑郁了……。这个问题我讲不清楚,参见慈林讲座《佛教与科学》中的“科学的意识形态霸权”一节。里面讲到现在所谓的“人权”、“隐私”、“价值多元化”等,很啰唆,很难办,众生业力趋向,愈发堕落,谁也改变不了。崔永元未必都会赞成其中的观点,未必都能认识到这些问题,但揣摩他这个人,感觉存在这方面深层的忧患意识,有一定的共通之处,他说的问题应该与此有关联。这是我对他心态的理解与猜想。

  改变不了世界,可以从小处做起,从身边做起,通过自己影响周围身边的人,影响自己的亲人,这样的发心和行动很好。很多学佛人也是这样影响家里人开始信佛的,如果不能影响他们,因而自己活动很受限制,也会很苦恼。

  也许崔永元心里过多背负了入世的责任与重担,执念很深,却少了出尘洒脱的心情(可能在最重的心结上“幽默”不下去吧),在这个世道恐怕不能不抑郁,这应该是其中一部分原因。那么怎么办呢?以我看来,不是要在自我与他人之间划什么“界限”,而是需要正确的发心。

  摘一段阿秋喇嘛开示:
  〖由于自己有一颗高高低低的心,故难将一切摄为自己悲心利用的对象。
  因为在生生世世的养育过程里,我们的父母为了儿女一念的欢喜做下永溺恶道的行为。
  他们以非理造业的方式滋养了我们,使我们有余力去接触善知识并亲近善法。所以,我们会一世比一世善良并前进,有更好到最好的善乐机会接近成佛。而他们,却由于恶因的积累,会不断遭遇恶缘,然后使得他们一世比一世糟糕,乃至堕入魔道。
  所以,当我们现见诸多恶人,并伺察他们的过失时,应当先生起无量无边的惭愧与痛苦——“你是为了我才变成今天这幅模样的啊,我的爸爸妈妈!”
  而且,众生越是丑恶,便越是自己未孝、未利益他们的最好证明。
  所以,我们见众生的过失,是对自己过失的最大提醒。
  众生,是为了我们,才变得这般失损,我们又有什么资格去追谴与声讨众生的过失呢?
  由此,我们应当明了:让众生成佛,并非自己无限高尚。这只不过是在做一件“早该做好的份内的事情”而已啊。〗

  众生越是丑恶,便越是自己未孝、未利益他们的最好证明。批判自己不孝不是“自我边界”模糊,不是为了攻击自己,而是出于悲心,通过这样的思维生起惭愧心、大悲心、勇猛精进的心。

  再摘一段“忧国不忧心”:
  〖“子之燕居,申申如也,夭夭如也。”孔子平常在家的生活“申申如也”,很舒展,不是皱起眉头一天到晚在忧愁。他修养好得很,非常爽朗、舒展,“夭夭如也”,而且活泼愉快。所以尽管忧国忧民,他还是能保持爽朗的胸襟,活泼的心情,能够自己挺拔于尘俗之中,是多么可爱的个性。但是他乐的是人生的平淡,知足无忧,愁的不是为己,为天下苍生。〗

  只要搞清楚这个,分清楚为人为己,降低自己的欲望和要求,应该不致于抑郁症了。如果“界限”指这个,那是对的。

  但所谓“界限”,部分含义(或根本含义?)就是说:你是你,我是我(根本错了,众生一体故),各搞各的,你不要管我,我也不要管你,哪怕对方是错的都不管,无权干涉,只要过好自己就行了。

  现在一些所谓“爱的教育”,或是讲求“个性”的发展,根儿上是自私和封闭的,是自我欲望的膨胀,很泛滥,很有偏差,因为它们都是基于同样的理念。可以说,我以前根据我的考察,这个世界就是无望的,压抑的心情很大部分来自于此。但一方面我没有崔永元那样刚正与热烈的心,往往只是苟活于世得过且过,靠着麻痹与放纵度日,所以不会患上抑郁症(这绝对是不患上的部分因素,对很多人而言),另一方面因为佛法的缘,从佛法中使我感到真正和究竟的希望与安慰。

  所以据我所知有些学佛人也喜欢崔永元,不是因为小崔对佛法有何认识(从来就没显现过),而是他感情特点、思维方式,与学佛人(在步入佛门之前)对社会问题、人生问题的思考类似,有共鸣。

  >>>像崔永元这样一个父亲,天天说孩子无能,学的东西没用

  有根据吗?没有则是污蔑。我不相信崔永元会是一个“天天说孩子无能”的父亲。网上没搜到这种报道,但搜到下面一段内容,看起来很正常嘛,是讲究方法策略的交流、教化。C是小崔。

  B:你在乡村教师的结业典礼上,做了“做一个合格的公民”的讲座,你会怎么教育 你的女儿,让她成为一个合格的公民?

  C:我觉得跟孩子谈教育 是最头疼的事儿,她上学 就是受教育,回到父母身边 还在跟她谈教育,多烦人啊。我们这个时代 应该多交流,或者说 教化。我没有什么特别好的办法,但是我也在 想办法摸索。比如说 我女儿特别爱画画,但她画的 都是那种美女、卡通人物。那天晚上 我就把我喜欢的戴敦邦的画作 拿来给她看,看这两种画法 有什么区别。她挺感兴趣的,之后她就会很自然地 把这种画法 运用到她的画作之中,我觉得这就叫教化,教化其实是 在一个慢慢的熏陶过程中 完成的。我做这个片子,也是给年轻人看的,通过我们这个片子,有一些年轻的观众,开始对历史感兴趣了。他只要有兴趣,他自然有办法 把这个运用到生活中,不用你去教。

  B:你现在做的事情,你女儿感兴趣吗?她会主动看 你收藏的那些连环画吗?

  C:她现在没有什么兴趣。这些东西 就放在家里面,她可以随便看。但她根本不会看,她喜欢的 就是动漫,尤其是日本韩国的这些动漫。

  B:你会着急吗?

  C:我不着急。没什么可着急的。我在她这个年纪的时候 连日本动漫都不喜欢呢。没关系,到了 会想问题会独立思考问题的时候,她自然会抓紧。现在是 我看历史书最频繁的时候,但是我现在 眼睛不行了,花了,就特别着急。怎么到了 我最关键的时候,我眼睛却不行了。我以前眼睛好的时候 也没想起来 要看这些东西,看的 也都是一些闲书。人嘛,总要有这么一个阶段。

  >>>中国的心理治疗当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如果将这项事业比喻成孩子的话,这个孩子需要的是更多的鼓励和支持。

  心理事业虽然是孩子,从事这个事业的人却是成年人,不应该听不进批评。即使孩子有问题,也需要批评教育,不排除必要的打骂和惩罚。

  摘一段:“恐怖”上师

  我用恐怖二字,并不是说我们慈诚上师是恐怖分子。我想表达的是我心中的一种敬畏之情。下面我讲讲我们慈诚上师和他的恐怖故事。

  慈诚加参上师三十岁,看上去更年轻,二十出头的样子。削瘦,极高,看上去有一米八几。如果放尘世上,那就是一帅哥。但他是个已经出家二十多年,证悟极高的老修行了。他是寺院大喇嘛阿秋法王的心子。

  这位上师继承了前辈们严峻的传法风格。如果弟子们有不如法的行为,通常会被他大声呵斥乃至出手教训。从证悟者的角度讲,他没有生气不生气这样的说法,如果他还有嗔恨心,那就是凡夫一样了。但他是公认的证悟者,所以生气乃是教化的必要。即一种手段。

  因为A寺是一座以实修为主的寺院,所以我们上课时,经常会在课堂上打坐。二三百人一起打坐,那也是一种庄严肃穆的场景。有一天下午,我们二百多人坐在院子里,上师做了简单的开示后,大家七支坐,九节拂风、发菩提心后,开示修习大圆满窍诀。刚坐了两三分钟,就听上师一声大喝:都东想西想想想什么呢?好好打坐。声音十分严历。因为有的人刚刚入静,听到这样的声音,就吓一跳。我看到坐前面的师兄身体就颤抖了一下。本以为这样完了,又听他大声喝斥道:那位居士,对,就是你。你脑子里想什么呢?滚出去!那时候想看看是谁,但是如果目光一转,要被上师发现,估计也会被逐出课堂,所以吓得连目光也不敢动。接着他又喝道:那位居士,想什么呢?又听砰的一声,什么东西砸了出去。也不敢看,估计是上师法座前桌子上的什么东西被扔在了那位胡思乱想的居士身上。本来我脑子那天有点乱,有了这顿“打骂”之后,吓得心中的妄念逃得一干二净。打坐一小时,那天的感觉只有几分钟似的。就在这样的恐怖中,我们的打坐境界得到了提升。

  慈诚上师是位极耿直上师。如果放在尘世上,就是那种眼里进不得沙子的人。有次来了位汉地的和尚。汉地有钱,这位和尚化缘的功夫了得,所以一来寺院就买了一座一两万的房子,然后过来依止慈诚上师,递给慈诚上师一百元请求传法,他是这么说的:上师,请您给我传大圆满窍诀,我会给您供养好多钱。上师一听就“火”了,当时正在吃饭,把和尚递过来的钱扔在了地上。让这个有钱的和尚滚出去。和尚忙逃走,上师看着他的背影不解气,又将碗边的馒头捡起一个,砸在和尚尚未逃出门的后背上。还有一次,来了内地几个当官的,现在当官贪多了,也有求佛菩萨保佑的。而且出手阔绰,拿出一叠钱对上师说:这个供养给你。上师说:你这个钱是哪里来的?是你自己辛辛苦苦赚来的吗?还是通过不正当手段取得的?那几人面面相觑。上师把钱砸进当官的怀里:拿着你的钱滚出去,我收了你的钱,会跟着你一起下地狱。

  有一天,上师要去一个地方,有急事,被一居士拉住。上师说:有什么事等我回来再说。那居士还是死死拉住上师衣袖不放手。上师一巴掌上去把那位居士打得嘴角流血。此情景为许多人所见,而且周围的许多藏觉姆吓得纷纷逃走。

  我们汉族修行人也非常害怕他。他最“恨”弟子乱跑,不修行,常说:看到你们不远万里来,好多人头发都是白的,整天在马路上东逛西逛,我就想打你们。他也常说:你们要常常想到死亡无常,生死就在呼吸间,不要以为自己还能活几十年几年,要把心安住在当下,每一刹那都要安住在不可言说的清明的心上边。如果这一次失去了暇满的人生,以后再无得到的可能,那就永无解脱之期了。

  看上去严历的上师常常把自己的东西拿出来,分给所有的弟子。也常常给弟子钱,也资助贫穷的修行人。他其实也是一位悲心很重的上师。

  二:
  讲课的法师对弟子们是极其严历的。

  小F被狗咬后,就跑到上师那里,讲自己不想在寺院待了,想爸爸了。想回去看爸爸。他还说他想念家乡的阳光,还有家门前那条浩荡的河流。上师一直静静地听着,一句话都不说,两个眼睛定定地瞧着他。他就有点害怕。突然觉得很悲伤,流着眼泪说:这里太苦了,我实在受不了。然后抬起头也定定地看着上师。他看见上师慢慢地弯下腰,脱下拖鞋,只见那只天蓝色的拖鞋在上师的手里扬起,从他脸上划过,而且有一声清脆的响传进他的耳朵里。于是他弯下了腰,蹲在地上,他知道自己挨揍了。上师撂下一句话:法没听完,死也要死在这里。

  小F坐在讲课时的帐篷里,一直哭。他觉得自己错了,自己历尽艰辛,来到这里求法,课没听完,就想逃走,太没出息了。因此哭到晚上的时候,到上师那里求忏悔,说自己一时糊涂,决定不走了,上师脸上露出笑容。

  (按:这位上师我见过一面,只有一面,刚见面就把我狠狠训了一通,所说正契合我当时的问题。但或许由于我内心太刚强,却也没能就从心里怎样改变。同去的另一名佛友也挨骂,事后他说,虽然向往书上看到的那些古圣大德教化弟子的事迹,但真的轮到自己头上,还是有些受不了。这只是骂,如果要动手打起来,可能我会起怨恨,然后就落跑了。)


  再引一段,疯狂上师“秋竹仁波切”的爆笑言教:把垃圾变黄金

  某日
  有一教授(龚教授)跟师父说:你的戒法很严格。
  师说:没办法,你们要求的佛也十全十美。
  教授又说:师父,你教徒弟也很严厉。
  师回说:没办法,要把这些垃圾(徒弟)变黄金。
  师问:你们如何教学生?
  教授答:爱的教育。
  师回说:难怪台湾的教育那么乱。
  教授问:上师如何教弟子?
  师答:皮来鞭度、固来拳度。

  棍棒教育可是来真的,不是说笑而已。现在学佛人往往受不了这种方式,只能说末法愈降,根机愈差了。古人成就者却是更多,成就也更大。

  总括我的观感,只有3楼言辞有点过激,但要给3楼言辞扣上“恶”的帽子也是过激。1楼、4楼所说都很正常,无有不善。

@@@@@@@@@@@@@@@@@@@@@@@@@@@@@@@@@@@@@@@@@@@@@@@@@@
【网友】

  "改变不了世界,可以从小处做起,从身边做起,通过自己影响周围身边的人,影响自己的亲人,这样的发心和行动很好。很多学佛人也是这样影响家里人开始信佛的,如果不能影响他们,因而自己活动很受限制,也会很苦恼。"

  老想改变影响他人,本身就是一种妄念,好好思考一下自己这种念头的起源是什么,如果看不清,最终带来的只会是毁灭的力量,伤人伤已。真正学佛懂佛的人,绝对不会有这样的想法念头,更不会随便给人扣上“恶”的帽子。

@@@@@@@@@@@@@@@@@@@@@@@@@@@@@@@@@@@@@@@@@@@@@@@@@@
【我回】

  “改变不了世界,可以从小处做起,从身边做起,通过自己影响周围身边的人,影响自己的亲人,这样的发心和行动很好。很多学佛人也是这样影响家里人开始信佛的,如果不能影响他们,因而自己活动很受限制,也会很苦恼。”

  这段是想作个对比,问题在于发心上是为人为己,要搞清楚这个“界限”,后面继续还有几段,连贯起来看。

@@@@@@@@@@@@@@@@@@@@@@@@@@@@@@@@@@@@@@@@@@@@@@@@@@
【网友】

  作为心理咨询师,在对方没有求助的情况下,是不应该随便去分析别人的。而且,不能够用心理学的一些术语去给人标签化。这样做,也确实不怎么样。记得荣伟玲有篇文章,写的是心理咨询师的三种境界,写的很不错。荣伟玲写出了一个好的心师心灵成长的本质性的客观事实。

  小崔的“实话实说”,激起了一个心理咨询师的居高临下姿态的分析,这何尝不是一种攻击性呢!

@@@@@@@@@@@@@@@@@@@@@@@@@@@@@@@@@@@@@@@@@@@@@@@@@@
【我回】

  对了,是这样。如果曾奇峰的心是善的,为心理行业发展考虑,认为“中国的心理治疗当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如果将这项事业比喻成孩子的话,这个孩子需要的是更多的鼓励和支持。”只要把这层问题说清楚就行了,而不需要花大把文字去“剖”崔永元。曾奇峰自己边界不清。

  每当我看见一些人一边怀着私欲一边却说自己发心是善的、是在为别人着想(然后别人指出他的问题时还说别人心理承受能力不行,那个就太差了),总感到有明显不对,但哪里不对有时我会讲不清楚(比如这类不够显白的)。于是我试图按照他的思路去破斥他,但这样一来,我的发心和言辞似乎就变成了和他一样的档次,似乎也成了一边怀着私欲一边说自己发心是好的、在为别人着想。于是互相纠缠不清。
  
  (——从另一角度看,虽然这样讲不清,光从这样纠缠不清的事实已经可以提醒(部分人):的确不是真的善,很有需要学习改进的地方。可能这也是我虽然知道无法改变状况却仍要“纠缠”的原因之一。)
  
  但只要跳出来看,如心理咨询师的三种境界说的那样,或者和亲近过的上师的心对照一下,乃至和一名心智成熟的、作风严谨、内心调柔的人对照一下,高下立判。

@@@@@@@@@@@@@@@@@@@@@@@@@@@@@@@@@@@@@@@@@@@@@@@@@@
【网友】

  有关边界不清,只要是神经症,都会存在这个问题。当然,并不是说边界不清是神经症特有的。其他人也会存在。神经症有一个共性,就是人际关系上都有困惑和矛盾,人际关系不良的原因就来源于边界不清楚。

  作为心理咨询师,在咨询中与咨客之间要建立一种良好的关系,即便咨客边界不清楚,心师所起到的作用是心理支持,支持他们成长。引导他们自己认识自己的问题,学会成长为一个具有独立的自我意识的人。进入意识,释放被压抑了的意识,了解自己,咨客才成长。对咨客标签化,等于生剥蜗牛壳,起到的作用是负面的。

诸行无常 发表于 11-5-10 08:35:38

本帖最后由 六道解脱 于 11-8-9 11:01 编辑

看得破,忍不过,想得到,做不来。

是我的写照。

诸行无常 发表于 11-5-11 11:40:05

本帖最后由 六道解脱 于 11-8-9 11:00 编辑

随手摘抄
 
 
★多想既然无用,不如不想。——鹿鼎记
 
★时间会让一切都回归的。——网友和我说的。
 
★很多问题不需要回答,随着时间的推移,通过你自己的修行体验,这些问题都会自然消释,还有一些问题是不能回答好的,佛陀还有十四个问题是不回答的。满脑子都是问题、问题,妄想太重,太执着了,而不知道当下该怎么做,结果把该做的事都给耽误了。

★闭 口
  
  作为修行人平时应常观己过,时刻保持沉默。嘴应用于念诵、赞颂功德等有意义的事,否则会对来世造成很大危害。
  莲花生大师离开藏地时教育弟子:经常胡言乱语者容易被别人了知其心,其嬉戏之语有时被理解为真实,其真实语有时又会被误认为玩笑,容易之事也因此而难以成办,诸弟子应闭口寡言为妙。藏地大德常用此语教育弟子,使其免造口业。
  伟大的修行者勒索巴格西说:“现在的人喜欢追求大法。整天求此法、求那法,但将所求之法真正进行实修者却十分罕见。那些人从不想所求之法是否修成。许多人自诩为三宝弟子,口里常说:‘我是三宝弟子。’背地里却经常诽谤上师、僧众等。所以我时常在想,我们的口实在是深堕地狱的因。世上如果有人肯听我的话,就应当将嘴锁上,把钥匙交与他人,直到迫不得已必须吃饭的时候才打开,平时都一直紧锁着。如果能这样,那该多好啊!”
  宋朝的石门慧开禅师也自称为“默翁”,他在诗里写道:“饱谙世事慵开口,会尽人间只点头。莫道老来无伎俩,更嫌何处不风流。”从该诗的字里行间中,也不经意地流露出禅师早已谙熟世事,进入真正风流、自在、逍遥之境界,既不在乎他人的赞毁,也懒于谈论他人是非短长的博大胸怀。
  世间也有“沉默是金”、“满罐水,摇不响;半罐水,响叮当”的说法。由此可见,闭口是多么的重要啊!
  
★多多这样思维,心态会好很多
  
每当有人在无著菩萨面前诋毁、诽谤自宗及相关传承时,他总要借此教导弟子们说:“别人若对我们的传承及上师或自己进行诽谤,我们大家应该对其所说深表赞同。当我们说他说的都没错时,对方也就无话可说了。这样一来,大家也就不会再以嗔恨心焚毁自他相续,我们也可借机成为忍辱者。”他边说边发誓言道:“众中若有怒目者,难忍恶语频相向,羞愧难当头低垂,愿能忆念所发愿。”一见到那些对佛法及众生有害的人,有人就忍不住嗔心顿起,且愤愤不平地说:“他们这样做也太不应理了。”尊者闻言总会劝诫他们说:“这些人其实非常可怜,对他们一定要格外慈悲。”他并且说道:“损害我与我方者,损害佛法及众生,见闻忆此野蛮众,尤应发起慈悲心。名利赞誉若有利,即应饶益不吝惜,不能即以猛悲心,尽将安乐回向彼。”尊者有时又会说:“每当有人当面对我们说粗话或肆意诋毁时,此时如果我们不开腔答话,对方也就不会生起嗔恨心,我们自己当然也就成了无有任何过失的安忍行者。别人加害自己时,若以牙还牙,则双方都变成了有过失之人。”
  
——《无著菩萨传》
  
★一名患者佛友:所有人行为其实都很类似的啦
  
我回:如果真的看清了是非曲直,心里不会有疑问。理解了,也就宽容了,对别人也对自己。这样把思路厘清了,心量变开阔了,发心才不会望空而发,才有意义。
  
虽然我回的动机不够纯,但是这个理,是我需要努力的。实际上所有人都需要努力。

诸行无常 发表于 11-5-11 11:40:58

本帖最后由 六道解脱 于 11-10-8 17:25 编辑

★[转]

问:我从高三开始幻强迫症,现在大三,三年了,现在我主要是强迫回忆,老觉得被同学欺负了,但当时又不知道反抗,事后越想越生气,总想报复下,但又觉得事情过去了,不太好,挺矛盾.大家都是什么症状,说说看啊!

答:楼主现在真的拥有了勇气,那就不要去报复了,把它用在奋斗上,好好生活,把握现在,面向未来,现在开始奋斗,明天一样精彩!

★[转]一段问答

问:为什么有些人受刺激后得强迫症,而有些人却是分裂症?我感觉得病的人肯定都是意志不坚强,性格软弱的人,胆子比较小的人,但为什么受刺激后会出现两种不同的结果呢?

回复:强迫症不是别的,是因为你不能接受自己,是你不能顺其自然,如果你认为得病的人都是意志不坚定、性格软弱的人,那你就上了当,因为这些都是那些心理学书上写的话,你会信他们吗?自然就够了,快乐就够了,但你在划分,将自己划分为意志不坚定的人,这是那些狗屁书籍惹的祸,这正是那些不负责任的书籍的阴险所在,他们在帮你走向灭亡,因为他们在助长你去划分、去认同,却不教授你如何去接受自己。如果你还正如你所述那样认为的话,那末,你的强迫症还要走很长一段时间。

(我想:分别是个手段,让人面对现实,看清事实,从而更好地了解自己、接受自己、改进自己。如果事实都看不清,不肯面对现实,才会神经质地念叨,不可能真的改变什么。不是为了分别而分别。为了分别而分别,则为无知,阴险,有病,这在一些小儿混混之辈当中很常见。可其实同样地,分别也没什么分别。)

★三种无畏:无知者无畏,无耻者无畏,无私者无畏

★某人签名

愿我此心,不受bbs上言论的背后所含的贪嗔痴所转!
愿我心语意业,永为众生清净解脱之源!
若我有发表文字之意欲,愿一切文字,得诸佛菩萨加持,
决不为好胜而写,不为得尊重而写,不为私心而写。。。。。。
须知一切出自贪嗔痴的文字,即使只是转录经论,亦可使读者沾染恶业!


不求他过失
亦不举人罪
离粗语悭吝
是人当解脱

★人天生就是视野狭小,人们最经常接触的众生就是自己,所以就会有很多以自我为中心的狭隘短视的自以为正确的逻辑。

如果有象佛菩萨一样的观察力,能随时观察无边世界无量众生的生死及种种事情变化,自然就没有对自已的偏执了。

虽然我们没有能力直接观察六道众生,但心里比较强化地经常忆念“世界很大,众生很多,在六道中轮转,我是无数众生中的其中一个”,经常这样想,视野扩大了,心量改变了,原先执着粘缚就稀释、松动、瓦解了。

★《哆基朴的天空》:我只是一坨狗大便,一无是处,什么用处都没有,还干过坏事。但都是微不足道的小事,已经后悔,无需挂念。

俺想:俺只是一坨狗大便,一无是处,微不足道,把所有的心都交给上师,交给佛菩萨,没有烦恼。

★无论你过去世曾经有过多么大的成就,世间一切都是无常的,既然如此,执著于过去是多么可笑啊。

无论心中有多少自私与分别,在上师无言的微笑中,都会渐渐溶化消失。取而代之的,是甚深的安祥和无尽的平和。

★人生五十方知四十九年非。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这几年的感受:普通人的赞扬,如同他们的鄙视一样,都是愚蠢可笑的,少理这些.
不要奢求别人认同.自己默默努力就是.如说修行,无论是出世间法与世间法.
  ——一名学佛患者之言
 
★做好自己,默默努力,如律如法地行持,太欠缺了。有人理解也好,不理解也罢,终归是没有意义的。
 
★大从小起,难从易主,要应之以无心,勿期必于物。
 
★……为无为则己不劳,事无事则人不烦,味无味则物不费。世所谓大小多寡者,以形言也。圣人游于形器之外,故大小多少,等而为一。夫大小多少尚等而一之,又况于恩怨报施之间乎?吾所为所施者,唯德而已,岂知其有所怨、有所报者哉?既无恩怨报施之别,又无大小多少之异,其于天下之故,岂有心于为之哉?事难必求易,大必由细。自易而往,则难者亦易。自细而行,则大者亦细。是以圣人究竟不为大,而大必归之者,由其无心也。唯其无心于事,故未尝先事而期于物。岂若世之小夫,己未为而先喏,事至而多易。先喏则必寡信,多易则必多难。圣人于事未至,则常若难之。非难之也,不以我期必于物,故若难之。惟其难故,究竟无难为之事。

诸行无常 发表于 11-5-11 11:41:41

本帖最后由 六道解脱 于 11-10-8 17:25 编辑

既然我可以理解宽容、暂时忽视病友的某些毛病,那么也可以理解宽容、暂时忽视佛友的某些毛病;既然病友可以理解宽容、暂时忽视我的某些毛病,没有因为某些想法与我不同而排斥而仍然来交流探讨,那么佛友应该也可以理解宽容、暂时忽视我的某些毛病,不因为某些想法与我不同而予以排斥而仍然可以交流探讨。事实也是如此,虽然这样的人极少。

诸行无常 发表于 11-5-16 22:33:20

本帖最后由 六道解脱 于 11-10-8 17:26 编辑

回想自己这几年的言行,亦复令人生厌,十分惭愧。俗话说一个巴掌拍不响,正因为我有和他们同样幼稚可笑的东西,才会搅和在那些没档次的言行里。或许这是一个必需的过程吧,翻搅了一通,才能暴露出问题,算是生活从反面对我的一种引导。如今我已不再关注,过了那个阶段了。

留下的东西,是这些年真实经历的较为完整的记录。如果后来有同样的患友能够从中获得某些开解和借鉴,于我心中便多一名知音了。

诸行无常 发表于 11-5-19 07:20:24

收到一个好消息,请上师打卦,问我想学炒股,过几年想辞去现在的工作,专职炒股,是否可行,回复可以。哈哈,早就不想干了,我要自由!如果以后出家,这样会比较方便;即使不出家,有个自由身好处多多,不能限制老死在一个地方。
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查看完整版本: 《我的强迫症经历和治疗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