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极思动,动极思静
修行就要学得动静合宜,若是动过了头,就好比是云腾风涌般的危险;静得过头就会变成枯木死灰,这样就不对了。
静要静得活泼,动也要动得雅致,这就是动静合一。如果没有调配合宜,动会动出心理的毛病,静也会静出精神的病态。所以,日常生活里,我们一切的举止、动静都要很谨慎。 大树底下的影子
人生就是如此,本来和我们互不侵犯的东西,偏偏让外境进入我们清净透彻的内心,如水晶花中形成了五花十色。人人本有清净透彻的佛性,偏偏让外面的物质色彩染污了,因而收藏了很多烦恼垢染。
诸佛的千经万论,为的就是引导我们守好自性,顾好本体。
法譬如水
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
让我们知道:世道无常,时刻要勇猛精进。
人生就好比水中泡,缘起性空,尽管泡有生灭,不过,水性却永远无生无灭。人皆有佛性,我们都具有成佛的潜能,只要你呀脏污的烦恼垢去除,清净的本心就是佛性!
世间无常,唯有努力去做,分秒不空过,就像水与水相连接,不断流过。 学字中间一个“子”
用功的功夫不是一个早上就能通彻,修行要有恒心,精神才能够贯通,专心归一。我们分秒都要用心,用心并不限于在静坐之时,日常生活的行住坐卧,哪怕是躺下来睡觉也要用心调气,走路时也一样。
除了用心调气之外,还要用心来待人接物;平时若用心调气,把我们的精神统一于举止动作、修行的心念,举止行动都带着这份心,就是将“禅定三昧”带入生活的动作中。
修行的人,就像初生的婴儿一样,我们要常常去扶持,注意他,等到学得功夫透彻,走路就变成很平常的事,讲话也会变成很平常的事,不必刻意去记就可以发挥功能,这表示他学的功夫已经贴切入微,能“学而不学”便是觉。
时时刻刻注意自己的举动,把心贯注在调气,而且把心贯注在佛菩萨的慈念,这样我们一切的举动,一切的心念,自然就会和佛菩萨合一。 名山走遍,不如内观己心
我们若用心寻法,就能用心接受法;修行不要只是“信佛’,因为”信而不学“容易迷信,我们要”信而学之“;学者觉也,有心去学,才会觉悟!修行要身心平行,身体的行动及心理的形态并行不悖,自己的身心若没有办法照顾妥当,又如何去照料别人的心呢?
道场原本就在我们心中,若能反省自己,回照自己,无需名山古刹,现前就是最好的学习地方。
日常生活,无论是声、是形,若肯用心,没有一样不是法音,若不肯用心,哪怕是道德多么高,学问多么好的法师来倾囊传授,依旧是无可奈何。 走自己的路,让别人打他的车吧 过去属于死神;未来属于你自己!
回复 227# 美惠子 的帖子
再一次为惠子姐的认真做学问的精神而感动,不愧为一名令人景仰的优秀灵魂工程师,小女子在这借地,谢过了!:hug: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按能推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每个人都是佛陀,只是它自己不知道. 最好不相见,便可不相恋;最好不想知,便可不相思;最好不相伴,便可不相欠。
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更高级的哲人独自在那里,不是因为他喜欢孤独,而是因为他的身边已经没有志同道合的人了._____尼采 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观天外云卷云舒。 脾气来了,福气走了。 有求皆苦,无欲则刚